僧寶論40、《出家的生活》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三)
僧寶論40、《出家的生活》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三)
眾人同生于天地之間,由圣人教以相生相養(yǎng),相敬相愛,故能安居。不然,相爭相奪,相殘相害,相吞相啖,猶勝于禽獸,豈有生存之理乎?古之圣人教人民筑宮室,植五谷,織衣裳,此衣食住,所以養(yǎng)身也。然后,教以辨善惡,戒于惡,止于善,此戒定慧,所以養(yǎng)心也。身心俱養(yǎng),人道成,世界安寧。若身無衣食住,則身失其養(yǎng);心無戒定慧,則心失其養(yǎng)。身心俱失養(yǎng),人道絕矣。養(yǎng)心而不養(yǎng)身,安而不能存;養(yǎng)身而不養(yǎng)心,存而不能安,是故互相生,互相養(yǎng),由眾緣而成人道,非一木能支大廈也。人身以利為利,人心以義為利,君子利心而忘身;小人利身而忘心,是故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謀道不謀食,發(fā)憤而忘食;小人謀利而不謀道,見利而忘義。君子以義而養(yǎng)小人之心,小人以食而養(yǎng)君子之身。是故孟子曰:“勞力者食人,勞心者食于人!币陨暇有∪,身心義利,互相資助,似無軒輊。其實君子之道難,小人之道易;君子之道無窮,小人之道有限;君子之道終身學而不能成者亦有之,小人之道不待學而成者亦有之。君子道難故,所以君子少也。小人道易故,所以小人多也。君子之道勝,則天下平。小人之道勝,則天下亂。是故只恐君子學小人,不怕小人學君子,是為君子與小人貴賤不同,不可以平等視之也。又君子養(yǎng)心,與小人養(yǎng)身之方法更相反。心以損為養(yǎng),以益為害,是故君子以損己利人為得,以損人利己為失。身以益為養(yǎng),以損為害,是故小人以損人利己為得,以損己利人為失。人身失養(yǎng)而死,則為鬼身。永絕人世,雖不能再益世,亦無害于世。人心失養(yǎng)而死,則為鬼心,陰謀不宄,豈但不能益世,而天下之大害,萬劫之重罪,皆從此起。是故古人說:“寧可有義而死,不可無義而生!世間最難得者人心,最貴重者道義,是故君子與小人,人身與人心,義之與利,豈但貴賤不同,實有天壤之隔也。孔子偕諸門人,周游列國,傳食諸侯;孟子后車數十乘,隨從數百人,傳食諸侯,而諸侯以為應該供給,孔孟以為應該受供者,以宣揚道義,感化人心,非臣民之可比,應以上賓待之也。豈但當時恭敬供養(yǎng),乃至千百年后,猶廣建祠廟,春秋祭祀,此顯道義之尊,非但與勞力者不同,與普通勞心者亦迥別也。
我等出家者,亦宣傳道義,感化人心之人也。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币詫⑾嚯m有安邦定國之大力,不能割斷功名富貴,妻室兒女。而出家者,獨能舍功名富貴,如舍敝履;棄妻室兒女,如棄枷鎖,跳出紅塵,擺脫俗縛,為人間的福田,作出世的導師?酌想m能說先王之道,不能為天子同先王之行。出家者能說先佛之教,亦能出家同先佛之行,以身作則,不言而化,是以謂出家者,名為僧寶也。
僧人宣傳佛教,陰助國政,顯淑民心,受檀那之供養(yǎng),撫心自問,于天理國法人情,皆無不當之處。民國以來,歐風東漸,慧日西沉,新學者流,以名利之眼,視出家之人,謂之消耗份子,無益于國家,有損于人民,以致毀佛教為迷信,謗僧寶為蛀蟲。由此借廟興學,提撥廟產,要令僧人謀權利,做俗事。如是五花八門,滿城風雨,別無其他問題,唯一利字而已。嗚呼!今之人也,只知有利,不知有義;只知有身,不知有心。不教小人學君子,而教君子做小人;不教小人謀道,而教君子謀利,以黃金為廢銅,以美玉做蠻石。世人不用正眼,唯以俗眼觀察一切,以俗眼觀黃金,實不如黃銅之有用,圣人不寶黃銅,而寶黃金。以俗眼觀白玉,實不如白石之有用,而圣人不寶白石,而寶白玉,可見圣人之眼光,與俗人之眼光不同,圣人眼中唯有道與義,俗人眼中唯有名與利。圣人觀金玉,其體不雜,如君子無二心也;其色不變,如君子始終不變也;其性不染,如君子不貪污也。以有如是圣德,規(guī)正人心,故所以寶貴之也。圣人觀石銅,雖似金玉,其體雜,如小人懷二心也;其色變,如小人有始無終也;其性染,如小人之貪污也。以有如是假相,迷惑人心,故所以卑賤之也。
俗眼觀金玉,不異銅石,雖知其價值之貴,而不知貴從何來,簡直一玩物而已。欲以金玉而作銅石,反不如銅石之有用。圣人之寶物,俗眼觀之,則一廢物而已。所以古人嘆人物:知己者難也!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子期死,伯牙嘆曰:從此天下,更無知音。竊為今日衲子之嘆也!佛徒教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布施為第一波羅蜜。今日社會上行慈善者,施財施物,施衣施食,救濟貧窮困苦者,皆受佛教教化而來。不受佛教因果報應之教化,而肯行布施者未之有也。曾見新學者,見他人以一銅幣與乞者,猶謂與之不當,況肯自將財物施人乎?今之不信佛教者,責佛徒不行慈善,其不知佛教之慈善,行之早矣,天下之慈善多是佛教產生。不過是直接教人自行布施,救濟貧苦,買放生命。不同其他,集施者之財物,行自己之慈善耳。
慈善事業(yè),施醫(yī)施藥,施衣施食等,這是富豪長者,在家學佛之事,非出家的生活。吾佛及諸弟子,出家后,只行法施,不行財施。以功名富貴,妻室兒女,身外所有,皆舍盡故。至于寺廟財產,乃檀那供養(yǎng)三寶之物,僧人專擅布施,理所不許。若作他用,尤加罪過?傊黾业闹救,不在利人之身,而在利人之心。
觀夫古之道學之志趣,亦與常人不同。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孟子曰:
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汝所學(仁義)而從我(功利),如之何?
孔子志在禮智,不愿言軍旅。孟子志在仁義,不愿言功利。佛教徒志在行法施,不愿行財施(志不在道者,又當別論)。古之專制時代,尚能遂人民之志愿。今之民國,人民自由,何以反人民之志愿耶?須知道學之士,不耕不織者,非避懶偷安,以道學無窮,雖有人供給所須,專心研討,猶有終生學而不得者。若自謀衣食,余時學道,則恐世無道人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僧寶論35、為護法故不怕炮彈的弘一法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四)
- 僧寶論36、一味本色的守培法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五)
- 僧寶論37、舍命推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的彌光老和尚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十五)
- 僧寶論38、《僧寶論》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一)
- 僧寶論39、《僧服是無價寶》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二)
- 僧寶論40、《出家的生活》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三)
- 僧寶論41、《佛教是生產之原地,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護民》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四)
- 僧寶論42、守培法師《釋三綱五常人倫之道》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一)
- 僧寶論43、守培法師《談佛教的教育》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二)
- 僧寶論44、守培法師《建議各大學增設佛學課程》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三)
- 僧寶論45、守培法師《告國人書》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