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寶論26、禪宗六祖大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五)

  僧寶論26、禪宗六祖大師 (第五章 法門龍象 人天師表 之五)

  慧能大師(638-713),唐朝人,是中國禪宗的第六祖師。俗姓盧,先世河北范陽(今涿縣)人。大師幼年喪父,家境貧困,靠賣柴養(yǎng)母。有一天,大師送柴至客店,聞客店有人在持誦《金剛經(jīng)》,頗有領(lǐng)會,便問此經(jīng)何處得來,客人告以從黃梅弘忍禪師處受持此經(jīng)。他遂有尋師訪道之志,回到家,把母親安頓好后,即北行尋師。

  慧能于咸亨三年(672年)到黃梅東山,弘忍見著他即問:“你從何處來,欲求何物?”慧能說:“弟子是嶺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慧能說:“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弘忍遂命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

  弘忍有一天為了考驗大眾禪解的淺深,準備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驗。時神秀為眾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焙肴炭春髮Υ蟊娬f:“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并勸大眾誦之!被勰茉陧苑块g,聞一童子誦此偈,便知還未見本性,便另作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見此偈,皆甚驚異。弘忍見了,即于夜間召慧能,傳與衣缽,并立即送他往九江渡口。臨別又叮囑他暫作南去,待時行化。

  之后,慧能回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劉志略,對他非常尊敬。劉志略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名無盡藏,經(jīng)常誦念《涅槃經(jīng)》,慧能一聽,就通達經(jīng)文妙義,于是替她講解說明。無盡藏比丘尼持經(jīng)問字;勰苷f:“字即不識,義即請問!蹦嵴f:“字尚不識,如何解義?”慧能說:“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 無盡藏比丘尼聽后,甚為驚訝,遂告鄉(xiāng)里耆老,競來禮敬,即請慧能居于當?shù)貙毩止潘?稱他為盧行者。

  慧能于四會、懷集二縣間,隱遁了十余年,一日思維:“應當是出來弘法的時候了,不能永遠隱遁下去。”于是,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jīng)》,因有二僧辯論風幡義理,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慧能便進言:“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大家聽了頗為詫異。印宗便延請他至上席,請問深義,慧能回答,言簡理當。印宗便問:“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非就是行者?”印宗作禮請慧能將衣缽出示大眾,慧能果釋之,印宗歡喜贊嘆,即集眾于法性寺菩提樹下為慧能剃發(fā)。又請名德智光律師等為他授具足戒。兩月后,慧能即于寺中為大眾開示禪門,說般若波羅蜜法。

  不久,慧能辭眾歸曹溪寶林寺,印宗與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時,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兼授無相戒。從此以后,慧能在曹溪寶林寺說法三十余年。其間,中宗曾請慧安、神秀二師于宮中供養(yǎng),并問禪法。二師皆說:“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敝凶诩辞矁(nèi)侍薛簡往曹溪召大師入京。大師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

  延和元年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門人建報恩塔。七十六歲時,圓寂于新州國恩寺,并留下金剛不壞肉身舍利。慧能大師的弟子將大師的肉身舍利供奉于廣東曹溪南華寺。

  中國禪宗從達摩始百余年間皆以《楞伽經(jīng)》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宗。達摩的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經(jīng)》等為典據(jù),到了慧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jīng)》代替了《楞伽經(jīng)》,其目的在于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直截了當求得開悟。

  慧能的禪法,舍離文字義解,直澈心源,去來自由,心體無滯。他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他并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而是于一切時中,一切行住坐臥中,體會禪的境界。他教人只從無念著手,并不限于靜坐一途。他認為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慧能強調(diào)“見自性清凈,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因此他對于當時僧俗念佛愿生西方的凈土法門,另有一種看法。他對韋刺史開示說:“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自凈心凈,即佛土凈。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愿往生?”

  慧能的弟子很多,《景德傳燈錄》及《傳法正宗記》皆載有嗣法四十三人!斗▽殙(jīng)》說有門人十人,《祖堂集》列舉八人。但是最著稱后世的,即青原行思、南岳懷讓、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五人。他們得法后,都各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傳最盛;南岳下數(shù)傳衍為臨濟、溈仰二派;青原下數(shù)傳分為曹洞、云門、法眼三派,形成了禪宗五派法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