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壇經(jīng)》師資略述
《壇經(jīng)》師資略述
釋明真
研究《壇經(jīng)》者甚多,教內(nèi)教外,不一而足。然彼多在心性、頓悟、般若等義理的闡發(fā)論述,而于“《壇經(jīng)》師資”這一塊,卻少人問津。余謂切不可忽此一段,以其實關(guān)乎宗門命脈的延續(xù)與佛教正法的住持!端姆致尚惺骡n資持記·師資相攝篇》云:“佛法增益廣大,實由師徒相攝,互相敦遇,財法兩濟,日積業(yè)深,行久德固者,皆賴斯矣!盵1]就中可見師資相攝實關(guān)乎佛法住持。然相攝篇多在名相、義理、勸化方面的闡析敘述,實少乎事例以證明。事理結(jié)合,方為美妙。今理已備在相攝篇,不多添足;舉事以輔之,理則更明。如《壇經(jīng)·機緣品》云: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jīng)論,精天臺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jīng)》,發(fā)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jīng)論,各有師承;后于《維摩經(jīng)》,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咴:‘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已后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盵2]
此段文字,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佛教乃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師道、重傳承的一面。當玄策與其劇談,見其出言暗合祖意,即問:“仁者得法師誰”,此中“得法師誰”有兩層意思!暗梅ā敝傅玫绞裁捶,即后面所言之“方等經(jīng)論”與“于《維摩經(jīng)》,悟佛心宗”;“師誰”指師法于誰,即后面所言之“各有師承”與“未有證明者”。前之“聽方等經(jīng)論”,以其“各有師承”,故得其法;后之“于《維摩經(jīng)》,悟佛心宗”,以“未有證明者”,故未得真法。所以玄策才引出后面的一段話,即“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已后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玄策之意乃令玄覺往六祖惠能處,從師印證。再如《壇經(jīng)·自序品》中云:
“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jīng)。惠能一聞經(jīng)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jīng)?’客曰:‘《金剛經(jīng)》。\’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jīng)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此中禮拜聽受此經(jīng),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jīng)》,即自見性,直了成佛!盵3]
此客亦是先到此中禮拜,而后持受《金剛經(jīng)》。禮拜在先,見其尊師;五祖忍大師勸其但持《金剛經(jīng)》,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此是授經(jīng);客持誦在后,此是重法。此中惠能與客之問答頗與上文 “得法師誰” 之問答相同。其實在《壇經(jīng)》中,這樣描述師徒道友之間重師道、重傳承的文字隨處可見。接下來再引出惠能初禮五祖時之問答,來說明在古代佛門中師父重視弟子,愛護弟子以及種種善巧方便接引弟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如《壇經(jīng)·自序品》中云:
“不經(jīng)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盵4]
“不經(jīng)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可見其求師心切,尊師之情油然而生。當五祖問及“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時,惠能之答語,又可見其質(zhì)直之心,心無旁鶩,求道之殷切非同一般。而此八個字“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我們至今讀來,仍似一股洪流激蕩心田,卻不知以何相對。面對惠能的答語,五祖驚異之,曉他非同凡質(zhì),思忖當舉其上者,加以考驗一番,故有如下之問,“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5]。此段問語又可見五祖方便接引學人的善巧,以“獦獠”,乃為蔑稱。當知以忍大師之德行素養(yǎng)又何更出此惡語,其實此乃師之智心所現(xiàn),故出方便惡語,見惠能反應,以核惠能先前所言之“大話”(惟求作佛,不求余物)。面對五祖忍大師的問難,惠能之答語又可見其根性大利與求佛心堅。如經(jīng)文云:“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6]惠能不僅響應了五祖的問難,而且還反問了一句。此中機鋒之峻烈,實后代禪門之典范。以下一段文字,又可見五祖對其弟子的愛護。如經(jīng)文云:“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盵7]其實對于惠能的反問(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忍大師是可以進一步啟發(fā)惠能的,然而五祖此時卻戈然而止,何也?愛徒心切也。五祖見徒眾總在左右,曉旁人心生嫉妒,恐更加害,故令隨眾作務。然而此時惠能正沐浴于法樂之中,一時未曉祖意,更進一步的反問五祖。如經(jīng)云:
“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8]
面對惠能的兩次反問,五祖都不回答。非惟不能,實乃愛徒心切,恐人加害故也。當然這里也有可能就是五祖故意要挫其鋒芒銳氣,以“道在心行,不在口說”故也。然這種假設(shè)是不能成立的,下文當明。如經(jīng)云:“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9]此中師資相契,可見一斑。
上來諸文多寫五祖愛徒心切,護徒之方亦周。有人懷疑這是五祖偏愛惠能,故傳法于惠能。余謂,當知五祖乃見性之人,何更有私心私行耶?有經(jīng)為證,當釋此疑。如《壇經(jīng)·自序品》中云: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盵10]
五祖在大眾中警示:生死事大,不可只求福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且公諸衣法于大眾中,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代祖。而此時惠能又不在場,何更言五祖于惠能有所偏愛耶?且五祖恐弟子未曉第一義,又有所見示。如經(jīng)云:“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盵11]上來分析,見五祖之公心,明矣。
《壇經(jīng)·自序品》中多描寫關(guān)于五祖與惠能之間在師資相攝方面的內(nèi)容,然而卻往往忽略了神秀上座與其師弘忍之間的相攝內(nèi)容。以神秀上座未得法于忍大師為第六代祖,故人們多有所疏忽。余謂,切不可忽此一段,而于中徒失良益。以弘忍與惠能師資間之問答皆機鋒峻烈,恐下根之人不能契之。而相比之下,秀大師即與其他多數(shù)人拉近了許多,故于中亦“相對”比較容易入手。此中吾用“相對”一詞,意恐讀者以為秀師亦皆凡庸下根之人故也。當知神秀當時任上座之職于弘忍門下,且為眾人之教授師,又豈能以下根之人而鄙薄之?故吾用“相對”一詞,切莫錯會。
《壇經(jīng)·自序品》云:“神秀思維:‘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圣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盵12]
此段文字乃神秀思維中事,然亦可從中看到古代佛門中真正為自己身心性命而求道為務者之楷模。如文所說“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實非鶩鶩于祖位名利者所可比擬也。然此段“思維中事”,亦是層層遞而進之,遞而出之,時肯定,時否定,時堅定,時遲疑。故而嘆曰“大難大難”。然神秀終以求法之心書偈于南廊壁間。神秀之偈雖未見性,然其以“為求得心中見解深淺”而呈偈,故五祖后來在指其未見性的同時,亦解其見解,明其見解而示其見性。假若神秀以覓祖之心呈偈,則真是“枉向山中數(shù)年,受人禮拜”了。[13]然而在今時,我們在求學當中,應以何種動機而為之;在親近法師當中,應以何種態(tài)度而呈之呢?無疑,秀大師是一榜樣。
《壇經(jīng)·自序品》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維:‘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yè)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難測!恐兴枷,坐臥不安,直至五更!盵14]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又可以看到在古代佛門中,弟子對于師父的尊敬與信受是極顯著的,可算是佛門中一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然而在今時卻鮮見鮮聞。此中再現(xiàn)秀師思維中事,然文法亦是肯定假設(shè)與否定假設(shè)之后的思維行事,文意淺顯。然讀者切莫以文字淺顯而輕忽之。如此中否定假設(shè)之后的思維行事 “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yè)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難測”所言,可以確認神秀對乃師是無比尊敬與信受的。如經(jīng)中言“圣意難測”語,此一“圣”字,算是一證。再次,以秀師所呈心偈,亦是有一定的見地,神秀自己亦自信其所書之偈,然而當他作出否定假設(shè)思維之后,卻能反責諸己,可見對其師真是信受無疑,此又一證也。
《壇經(jīng)·自序品》云:“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盵15]此中不僅知五祖已然見性,又可見五祖對其弟子之善察入微實無間也。然而在今時的教育中,老師在課堂授學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多有所留意呢?在這里,五祖倒是一榜樣,值得借鑒。
《壇經(jīng)·自序品》云:“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T人誦偈,皆歡喜哉!盵16]
此中五祖忍大師見偈后對盧珍之方便開示,而不使其“入寶山而空手歸”,真所謂“佛道門中,不舍一人”是也。至若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一舉,更顯師之觀機逗教,圓融無礙。以神秀為眾人之教授師,為大眾之楷模,五祖若直斥其偈未能見性,恐眾人思佛道門高,而退失信心耳。況神秀之偈亦不失其見地,正如五祖所言“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可見五祖不管是“臨眾人之教”還是“對單人之教”,皆能做到方便示導而不失其利益之功。
上文有提到教導的方式有二種:一者臨眾人之教,二者對單人之教。五祖觀機逗教,圓融用此二種教法,使眾人皆各得其益。此亦不失為吾等值得借鑒之方。接下來要提到的正是此二種教法之“對單人之教”。如《壇經(jīng)·自序品》云:“祖三更喚秀入堂!盵17]自序品中多提到“三更”字樣,由此亦可見五祖忍大師重視“對單人之教”。以“臨眾人之教”,面對的是根機悟性不等的人,若用一味之藥,恐難醫(yī)治眾病,其收效遠不如對單人時,能夠量其根性、直指病源而示導見性來的徹底明了。再者,以神秀現(xiàn)為教授師,為眾人之楷模,若五祖在大眾中直斥之,又恐眾人失去標榜,嘆佛道門高而退失信心了。再次,祖三更喚秀入堂,人總不知,故免卻眾人之猜疑、嫉妒而徒生分別之念。以共住道場,最忌妄動眾人之心;其心若一,其道必興;其心若異,其道必危。只此三點,即見師之教法通達圓融,使眾人都能得到益處。然而此中得到最大收獲的仍是神秀上座,以其親承教誨,五祖應病與藥,故收效亦徹且明。此五祖之教法也,然于今鮮見矣。如今僧教育之主體部門為佛學院,且佛學院的開設(shè)已有年矣,其收效亦頗顯豐富,只是在師資相攝這一塊仍有所欠缺,這是一個我們應該重視而不能有些許疏忽的大問題。故弘忍大師這二種教法,實可為今人借鑒和提倡。接下來看一下五祖與神秀之問答!秹(jīng)·自序品》云:
“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18]
祖喚秀入堂,馬上直問“偈是汝作否”,可見祖已知偈為秀作,況前文已經(jīng)提到此意。如文“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然五祖何明知故問耶?余揣五祖欲以此問觀神秀之答語態(tài)度是傲慢亦或虛心。若以虛心求教,則法水易入;若心存傲慢,則五祖亦莫可奈何了。然神秀終以“為求得見解深淺”而作答,見其虛心,故五祖這才作出一番開示。如《壇經(jīng)·自序品》云: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nèi);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維,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裥阕鞫Y而出!盵19]
此中五祖之一大段開示,亦可見其教徒之善巧方便。吾試以五字姑妄概之:非、是、非、示、期。非者,斥其偈未見本性也;是者,是其偈已到門外;再“非”者,雖然已到門外,然于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再“示”者,直示無上菩提大道;后“期”者,期其兩日呈偈,鞭策意也。此中一是一非、再非再示、后以期之,實見五祖教徒之妙也。
以上關(guān)于神秀上座的內(nèi)容,余費多筆墨,以人于《壇經(jīng)》多論惠能大師,而于神秀上座多疏忽之。余謂《壇經(jīng)》中切不可少此神秀一段,否則吾等于中徒失良益,豈不可惜。
文章開頭,余有論及玄覺與玄策一番劇談,其中“得法師誰”一詞記憶猶新。下文所論述的內(nèi)容,即要再次證明從師印證在佛門中的重要性!秹(jīng)·自序品》云: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尤欠篩在!盵20]
在此之前惠能已言偈于壁上,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1] ,然“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故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22]五祖此舉,可見其護徒之心頗切。然在五祖心中,已知惠能得法機緣已經(jīng)成熟,只欠印證傳法,故于次日即“潛至碓坊”。當五祖問及“米熟也未”時,惠能之答語亦可證明古來佛門中重師道、重傳承的一面,與前文玄策與玄覺之劇談暗合。如此中惠能之答語“米熟久矣”與玄覺之“于《維摩經(jīng)》,悟佛心宗”在悟法上頗同,須要說明的是,“米熟久矣”乃是隱語,意謂于法上有得。然玄覺雖于《維摩經(jīng)》,悟佛心宗,但其未得從師印證,以未有證明者,故玄策引出經(jīng)文以說其一同前往能處印證;菽懿蝗,惠能雖于法上有悟,然亦弗徹,尤須從師印證,故言“尤欠篩在”!昂Y”與“師”偕音,在此意謂“尤欠師之印證”。上來諸文,一以貫之,總不離“師道”、“傳承”、“印證”等諸語,可見在中國古代佛門中師與弟子之間的關(guān)系是多么微妙并且神圣的。
《壇經(jīng)·自序品》云:“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知!盵23]
由于惠能言“尤欠篩在”,故此段經(jīng)文是緊承上文而來,見其師徒相契。前文提到“祖三更喚秀入堂”,此句也是“三鼓入室”,正與前文相對應,乃是祖施“對單人之教”,前文已分析此法之妙用,在此不多贅言。末后一句經(jīng)文也是說明五祖護徒心切,其方亦周,前面多已分析。下面再引出五祖?zhèn)鞣ㄅc付囑的一段經(jīng)文,來作本篇之結(jié)。《壇經(jīng)·自序品》云: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盵24]
此段經(jīng)文之前,實有一大段吾未錄出,其大意乃是五祖與惠能印契之語,其義理非余凡俗所能盡析,故吾未之錄。而此段乃是“傳法”與“付囑”之語,尤是付囑之語,吾須略析之。當知法性周流,充斥世間,何能斷絕之?余謂此正合古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法不自弘,須仗人弘,后文提到“祖云:‘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25],可資一證。然既是人弘,必講究得法,后乃弘法。否則,以何弘之?只是得法不易,須要從師印證傳付方得,否則又恐淪為天然外道了,前文已論證之。然則,吾揣祖語“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者,其意乃是令此師資相攝相承無斷絕耳!經(jīng)文可證。《壇經(jīng)·自序品》云:“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盵26]吾析:法則如是,然須“傳”“付”。故傳付之道實得法之基也。古來諸祖少談此理,自是師道嚴謹,人皆曉之,故不多談。然今也師道衰微,余每慨嘆。今借壇經(jīng)發(fā)之以為今人之鑒也,此余為文之所由也。
注釋:[1]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香港準提閣佛學會,856 頁,2000
[2]禪門寶典·壇經(jīng),浙江省佛教協(xié)會弘法利生功德會,76頁,2001,9
[3]~[26]禪門寶典·壇經(jīng),浙江省佛教協(xié)會弘法利生功德會,4~14頁,2001,9
- 上一篇:論僧尼皆宜急力求學
- 下一篇:慈愛坦率尊重 佛陀面對弟子的態(tài)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