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塵法語
如本上人佛書著作-超塵法語
機緣一旦成熟,一句佛法能道破百思不解之謎底,給人善根大展流露;世間難題何其多!佛法能讓人類針針見血,豁然開悟,達(dá)觀見諦,心開意朗,體證諸法本來面目,與法相應(yīng),因而轉(zhuǎn)凡入圣,畢竟!佛法是覺悟之法。
「超塵法語」佛書之誕生,乃匯集如來圣典,歷代祖師,高僧大德證悟法語于一極,與個人學(xué)佛心得匯編成冊。衲弘揚佛法于寶島南北,諸如各縣市文化中心、各縣市政府大禮堂、國父紀(jì)念館、中華電視臺、全省各縣市有線電視臺、大專佛學(xué)社、各佛寺、監(jiān)獄、學(xué)校機關(guān)、都市與鄉(xiāng)村,無不引用「超塵法語」內(nèi)容入奧義,一一為全國廣大熱愛佛法諸君廣宣正法,普令聞法者導(dǎo)歸無上正覺為宗趣。
愿諸君有此法緣,共游超塵法語,同證諸法本來風(fēng)光,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共度涅槃寶筏,是名大快人心,是名為幸也!
若悟自性, 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 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 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 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來去自由,無滯無礙, 應(yīng)用隨作,應(yīng)語隨答, 普見化身,不離自性, 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 是名見性。
佛向性中作, 莫向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 自性覺即是佛。
何謂自性自度? 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 既有正見, 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
邪來正度,迷來悟度, 愚來智度,惡來善度, 如來度者,名為真度。
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則無罪; 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 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
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 皆因人置,因智慧性, 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 一切萬法本自不有。
心中眾生, 所謂邪迷心、誑妄心、 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 如是等心,盡是眾生, 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人有愚有智, 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于智人, 智者與愚人說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 即與智人無別。
改過必生智慧, 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 日用當(dāng)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受人滴水之恩, 須當(dāng)涌泉以報。
菩薩為攝受調(diào)熟眾生, 應(yīng)行四種法門:
一、 布施。
二、 愛語。
三、 同事。
四、 利行。
菩薩為度化眾生, 應(yīng)具備四種辯才:
一、 法無礙辯。
二、 義無礙辯。
三、 詞無礙辯。
四、 樂說無礙辯。
若離殺生, 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
一、 于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 常于眾生起大慈心。
三、 永斷一切瞋恚習(xí)氣。
四、 身常無病。
五、 壽命長遠(yuǎn)。
六、 恒為非人之守護(hù)。
七、 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八、 減除怨結(jié),眾怨自解。
九、 無惡道怖。
是名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若離偷盜, 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
一、 資財盈積,王賊水火, 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二、 多人愛念。
三、 人不欺負(fù)。
四、 十方贊美。
五、 不憂損害。
六、 善名流布。
七、 處眾無畏。
八、 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九、 常懷施意。
十、 命終生天。
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
若離邪行, 即得四種智所贊法, 何等為四,
一、 諸根調(diào)順。
二、 永離喧掉。
三、 世所稱嘆。
四、 妻莫能侵。
是為四,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 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若離妄語, 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
一、 口常清凈,優(yōu)?華香。
二、 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 發(fā)言成證,人天愛敬。
四、 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五、 得勝意樂,三業(yè)清凈。
六、 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七、 發(fā)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 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是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 即得如來真實語。
若離兩舌, 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
一、 得不壞身,無能害故。
二、 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
三、 得不壞信,順本業(yè)故。
四、 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
五、 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是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得正眷屬, 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若離惡口, 即得成就八種凈業(yè),何等為八?
一、 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 、 言必契理。
四、言詞美妙。
五、 言可承領(lǐng)。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
是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若離綺語, 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
一、 定為智人所愛。
二、 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 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
是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 皆不唐捐。
若離貪欲, 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
一、 三業(yè)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 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三、 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 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xiàn)故。
五、 所獲之物,過本所求, 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慳故。
是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 三界特尊, 皆共敬養(yǎng)。
若離瞋恚, 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
一、 無損惱心。
二、 無瞋恚心。
三、 無諍訟心。
四、 柔和質(zhì)直心。
五、 得圣者慈心。
六、 常作利益安眾生心。
七、 身相端嚴(yán),眾共尊敬。
八、 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是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得無礙心, 觀者無厭。
若離邪見, 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
一、 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
二、 深信因果,寧殞身命, 終不作惡。
三、 惟歸依佛,非余天等。
四、 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wǎng)。
五、 常生人天,不更惡道。
六、 無量;,轉(zhuǎn)轉(zhuǎn)增勝。
七、 永離邪道,行于圣道。
八、 不起身見,舍諸惡業(yè)。
九、 住無礙見。
十、 不墮諸難。
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時, 速證一切佛法, 成就自在神通。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云: 母親懷胎十月子女, 父親養(yǎng)育教導(dǎo)子女, 如斯重苦,尚有十種恩惠, 何等為十?
第一、 懷胎守護(hù)恩。
第二、 臨產(chǎn)受苦恩。
第三、 生子忘憂恩。
第四、 咽苦吐甘恩。
第五、 回干就濕恩。
第六、 哺乳養(yǎng)育恩。
第七、 洗濯不凈恩。
第八、 遠(yuǎn)行憶念恩。
第九、 深加體恤恩。
第十、 究竟憐愍恩。
懷胎守護(hù)恩 頌曰: 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 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fēng)災(zāi); 羅衣都不掛,裝鏡惹塵埃。
臨產(chǎn)受苦恩 頌曰: 懷經(jīng)十個月,難產(chǎn)將欲臨, 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 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生子忘憂恩 頌曰: 慈母生兒日,五臟總開張, 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 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咽苦吐甘恩 頌曰: 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 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愛重情難忍,恩深復(fù)倍悲, 但令孩兒飽,慈悲不辭饑。
回干就濕恩 頌曰: 母愿身投濕,將兒移就干; 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fēng)寒。 恩憐恒廢枕,寵弄纔能歡; 但令孩兒穩(wěn),慈母不求安。
哺乳養(yǎng)育恩 頌曰: 慈母像大地,嚴(yán)父配于天, 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無怒目,不嫌手足攣, 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洗濯不凈恩 頌曰: 本是芙蓉質(zhì),精神健且豐, 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 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 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遠(yuǎn)行憶念恩 頌曰: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 子出關(guān)山外,母憶在他鄉(xiāng);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shù)千行, 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深加體恤恩 頌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 子苦愿代受,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yuǎn)行去,憐兒夜臥寒, 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究竟憐愍恩 頌曰: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 欲母恩愛盡,命盡始分離。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云:
假使有人,左肩擔(dān)父,右肩擔(dān)母, 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 經(jīng)百千劫,血流末沒踝,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 手執(zhí)利刀,剜其眼睛, 獻(xiàn)于如來,經(jīng)百千劫,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遭饑饉劫, 為于爹娘,盡其已身, 臠割碎壞,猶如微塵, 經(jīng)百千劫,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 亦以利刀,割其心肝, 血流?地,不辭痛苦, 經(jīng)百千劫,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 百千刀戟 ,一時刺身, 于自身中,左右出入, 經(jīng)百千劫,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 打骨出髓,經(jīng)百千劫,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 吞熱鐵丸,經(jīng)百千劫, ?身焦?fàn), 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發(fā)菩提心,諸善中王, 具足十種因緣,何等為十?
一者念佛重恩故。
二者念父母恩故。
三者念師長恩故。
四者念施主恩故。
五者念眾生恩故。
六者念死生苦故。
七者尊重已靈故。
九者求生凈土故。
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釋迦牟尼佛轉(zhuǎn)*輪, 度阿若憍陳如; 最后說法度須跋陀羅。
當(dāng)制六根, 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 執(zhí)杖視之, 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若縱六根, 非唯五欲, 將無涯畔, 不可制也。
諸煩惱賊常同伺殺人, 甚于怨家,安可睡眠? 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當(dāng)以持戒之?早并除之,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若縱瞋恨心,則自妨道, 失功德利,忍之為德,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 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 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瞋恨之害,則破諸善法, 壞好名聞,今世后世, 人不喜見,當(dāng)知瞋心, 甚于猛火,當(dāng)當(dāng)防護(hù), 無令得入,劫功德賊, 無過瞋恚。
汝等比丘, 諂曲之心, 與道相違, 是故宜應(yīng)質(zhì)直其心, 當(dāng)知諂曲但為欺誑, 入道之人, 則無是處。
當(dāng)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 苦惱亦多; 少欲之人, 無求無欲, 則無此患。
若欲脫諸苦惱,當(dāng)觀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wěn)之處。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 為知足者之所憐愍, 是名知足。
欲求寂靜無為安樂, 當(dāng)離憒鬧, 獨處閑居, 靜處之人, 帝釋諸天所共敬重。
若勤精進(jìn), 則事無難者, 是故汝等當(dāng)勤精進(jìn)。 譬如小水長流, 則能穿石。
若行者之心, 數(shù)數(shù)懈廢, 譬如鉆火, 未熱而息, 雖欲得火, 火難可得, 是名精進(jìn)。
實智慧者, 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 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 一切病者之良藥也, 伐煩惱樹之利斧也。
當(dāng)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 若人有智慧之照, 雖是肉眼, 而是明見人也, 是名智慧。
比丘當(dāng)急舍離亂心戲論, 若汝欲得寂滅樂者, 唯當(dāng)善滅戲論之患。
佛遺教經(jīng)云: 我如良醫(yī),知病說藥, 服與不服,非醫(yī)咎也; 又如善導(dǎo),導(dǎo)人善道, 聞之不行,非導(dǎo)過也。
阿□樓□尊者云: 世尊! 月可令熱,日可令冷, 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佛說苦諦實苦, 不可令樂。
佛遺教經(jīng)曰: 是故當(dāng)知,世皆無常, 會必有離,勿懷憂惱, 世相如是,當(dāng)勤精進(jìn), 早求解脫,以智慧明, 滅諸癡暗,世實危脆, 無堅牢者,我今得滅, 如除惡病,此是應(yīng)舍之身, 罪惡之物,假名為身, 沒在老病生死大海, 何有智者得除滅之, 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佛言: 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 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
佛問曰: 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 禮歸子乎!
對曰: 歸矣!
佛言: 今子罵我,我今不納, 子自持禍歸子身矣! 猶響應(yīng)聲, 影之隨形, 終無免離, 慎勿為惡。
佛言: ?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 此福盡乎?
佛言: 譬如一炬之火, 數(shù)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 熟食除冥,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沙門問佛: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言: 凈心守志,可會至道。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dāng)?shù)盟廾?/p>
佛言: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 譬如澄水,致手?jǐn)_之, 眾人共臨,無有?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汝等沙門, 當(dāng)舍愛欲,愛欲垢盡, 道可見矣!
佛言: 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 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迷者遠(yuǎn)乎, 言語道斷,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前念不生即心, 后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即心名慧, 即佛名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凈。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開佛知見, 即是出世; 開眾生知見, 即是世間。
迷悟在人, 損益由已。
口誦心行, 即是轉(zhuǎn)經(jīng); 口誦心不行, 即是被經(jīng)轉(zhuǎn)。
誦經(jīng)久不明, 與義作仇家。
猶存見知, 故令汝未了。
汝觀自本心, 莫著外法相, 法無四乘, 人心自有等差。
見聞轉(zhuǎn)誦是小乘, 悟法解義是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 萬法盡通,萬法具備, 一切不染,離諸法相, 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 不在口爭; 一切時中, 自性自如。
生即從體起用, 滅則攝用歸體。
常應(yīng)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是分別想。
只此不污染, 諸佛之所護(hù)念。
妙湛圓寂, 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 六塵非有; 不出不入, 不定不亂。
法本一宗, 人有南北; 法即一種, 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 法無頓漸, 人有利鈍, 故名頓漸。
自性自悟, 頓悟頓修, 亦無漸次, 所以不立一切法, 諸法寂滅, 有何次第?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xiàn)前。
學(xué)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 應(yīng)當(dāng)盡除,無名可名, 名于「自性」; 無二之性,是名「實性」。 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 言下便須自見。
修道之人, 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 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不生不滅者, 本自不生, 今亦不滅。
汝若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清凈心體, 甚然常寂, 妙用恒沙。
自性動用, 出入即離兩邊, 共人言語, 外于相離相, 內(nèi)于空離空。
若著相于外, 而作法求真; 或廣立道場, 說有無之過患; 如是之人, 累劫不可見性。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其法無二, 其心亦然; 其道清凈, 亦無諸相。
此心本凈, 無可取舍。
若識眾生, 即是佛性; 若不識眾生, 萬劫覓佛難逢。
識自心眾生, 見自心佛性, 欲求見佛, 但識眾生; 只為眾生迷佛, 非是佛迷眾生。
汝等心若險曲, 即佛在眾生中; 一念平直, 即是眾生成佛。
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言下見性, 雖去吾千里, 如常在吾邊。
直至無上菩提, 念念自見, 不失本念。
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蓋覆自性, 不得明朗; 若遇善知識, 聞?wù)嬲? 自除迷妄, 內(nèi)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xiàn)。
邪迷不生, 少欲知足, 能離財色, 名兩足尊。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后念, 念念相續(xù)不斷, 名為系縛。
于諸法上, 念念不住, 即無縛也。
自性內(nèi)照, 三毒即除; 地獄等罪, 一時消滅; 內(nèi)外明徹, 不異西方。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 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
萬法本自人興, 一切經(jīng)書, 因人說有。
禪可分為五種, 層次高低不同稱為五味禪, 以其各得法味不同故:
一、 凡夫禪。
二、 外道禪。
三、 小乘禪。
四、 大乘禪。
五、 最上乘禪。
持名念佛, 即是心即放光時, 一聲佛號, 一聲心。
印度后期大乘中, 就成為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佛性, 我說,如來藏說, 是念自己 身心中有佛。
長阿含經(jīng)云: 天人有十法殊勝, 何等為十?
一、 飛去無限數(shù)。
二、 飛來無限數(shù)。
三、 去無礙。
四、 來無礙。
五、 天身無有皮膚、 骨體、筋脈、血肉。
六、 身無不凈大小便利。
七、 身無疲極。
八、 天女不產(chǎn)。
九、 天目不眴。
十、 身隨意色, 好青則青,好赤白隨意而現(xiàn)。
四河入海, 無復(fù)河名; 四姓出家, 同稱釋氏。
有五趣解脫, 何等為五?
一、 身不凈想。
二、 食不凈想。
三、 一切行無常想。
四、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五、 死想。
二法趣向惡趣:
一、毀戒。
二、破見。
二法趣向善趣:
一、戒具。
二、見具。
二法趣向涅槃盤:
一、為止。
二、為觀。
戒為凈慧, 慧能凈戒; 如人洗手, 左右相須, 左能凈右, 右能凈左。
戒慧具者, 如來說名比丘。
世尊從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 長者、居士而現(xiàn)神足上人法也, 我但教弟子于空閑處, 靜默思道; 若有功德,當(dāng)自覆藏; 若有過失,當(dāng)自發(fā)露。
八圣道︰ 是證四果阿羅漢之法要。
如來遍觀諸有力者無過魔力, 然漏盡比丘能勝彼。
漏盡比丘者, 已斷滅生死煩惱之比丘。
五蓋者, 覆蓋心性, 使不生善法之五種障礙:
一、 貪欲蓋。
二、 瞋恚蓋。
三、 掉舉蓋。
四、 睡眠蓋。
五、 疑蓋。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 何等為五?
一、 求財所愿不遂。
二、 設(shè)有所得,日當(dāng)衰耗。
三、 在所至處,眾所不敬。
四、 丑名惡聲,流聞天下。
五、 身懷命終,當(dāng)入地獄。
凡人持戒有五種功德, 何等為五?
一、 諸有所求,則得如愿。
二、 所有財產(chǎn),增益無損。
三、 所往之處,眾人敬愛。
四、 好名善譽,周聞天下。
五、 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不放逸者,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猶作田業(yè), 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 待作田業(yè)。
摩訶波阇波提將黃色衣施與世尊, 世尊言: 持此衣施比丘眾, 施比丘眾已, 便供養(yǎng)我, 亦供養(yǎng)眾。
諸有恐怖, 彼一切從愚癡生, 不從智慧生; 諸有遭事、災(zāi)患、憂戚, 彼一切從愚癡生, 不從智慧生; 世尊告阿難曰: 應(yīng)體認(rèn)因緣觀。
三世諸佛如來勝跡, 皆行真實、空、不顛倒、 漏盡得無為心解脫者。
貪瞋癡漏盡, 是名阿羅漢。
不自貴、不賤他, 趣向得真諦法, 是謂真人法; 因富貴、因端正可愛, 而自貴賤他, 是謂不真人法。
四念處可入解脫之道, 以智慧為體, 何等為四?
一、 觀身不凈。
二、 觀受是苦。
三、 觀心無常。
四、 觀法無我。
比丘分別四種所住林,何等為四?
一、若不得正念, 雖不乏四事供養(yǎng),則不應(yīng)住。
二、可得正念, 然乏四事供養(yǎng),妄不應(yīng)去。
三、 若二俱不得, 應(yīng)舍此林,夜半而去。
四、 若二俱得,則應(yīng)盡命住。
中阿含經(jīng)云: 薄拘羅未曾有九法,何等為九?
一、 八十年律中學(xué)道,未曾有欲想。
二、 我持糞掃衣來八十年,從未起貢高者。
三、 我持糞掃衣來八十年, 未曾憶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 未曾請他比丘作衣。
四、 我乞食來八十年,從未起貢高張揚者。
五、 我乞食來八十年, 未曾憶受居士請,未曾超越乞食。
六、 未曾視女人面。
七、 八十年來律中學(xué)道, 未曾憶畜沙彌,未曾憶為白衣說法。
八、 八十年來,未曾有病, 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
九、 八十年來,我結(jié)跏跌坐,未曾倚壁。
中阿含經(jīng)云: 若使女人出家, 正法本住千年, 今失五百年; 若不出家, 梵志居士當(dāng)以衣布地讓比丘上行, 以頭發(fā)布施給比丘上行。
空是入道之不二門。
佛法中通常所講到之業(yè)、 輪回、性空、緣起, 是小乘中所共有, 唯如來藏這一教說, 為小乘所沒有之大乘特義。
如來藏、 佛性, 為大乘不共小乘之特質(zhì)。
中國佛教徒, 一說到如來藏, 便想到眾生有佛性, 可以成佛, 如來藏成了佛教核心之教義, 這一點, 中國佛教可說 繼承了印度后期佛教此一特色。
如來藏畢竟為真常唯心論者之核心論題。
依如來藏學(xué)派之根本立場解說: 如來藏為清凈涅槃因。 如來藏又為雜染生死因。
從如來藏之主要意義看, 如來藏是特重于涅槃因, 所以中國傳統(tǒng)佛教, 特重于說如來藏即是佛性, 為一切眾生成佛之因依。
中國大乘各宗, 對如來藏特別重視, 如天臺、賢首、禪宗。
「恒沙功德, 盡在心源」, 也無非是如來藏說, 可說在禪宗已充分地表達(dá)出來了。
印度佛教史分為前后三個時期;
一、 初期是無常實有的聲聞乘。
二、 中期是性空幻有的菩薩行。
三、 后期是真常妙有的如來行。
大乘始終為中國佛教的重心, 中國佛教主要為印度的中期佛教傳入。
中國佛教, 就是二千年來流行于中國的佛教, 其中有兩大類:
一、 是印度傳來中國的佛教。
二、 是經(jīng)過中國佛教徒的研求修習(xí), 發(fā)展為獨到體系的佛教, 如臺、賢、禪、凈。
中國佛教一開始, 便是大乘為主, 小乘為從的局面。
凡是大部的佛經(jīng)(典籍), 都不是一時編集的、 有先出的、有后出的、 也有后出而□入先出中的。
系縛生死的根源是愛, 而出離煩惱解脫的主力是智慧。
約心無自性說本凈, 所以龍樹菩提說 凈是無自性空的別名。
般若經(jīng)云: 是心非心, 本性凈故。
唯識學(xué)說: 心識為清凈雜染法所依, 若心識與無明相應(yīng), 即成雜染的生死流轉(zhuǎn); 若心識與般若相應(yīng), 即成清凈的涅槃還滅。
空如來藏: 真如法性不為雜染煩惱所污, 故名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 真如法體上具足一切無量清凈功德, 名不空如來藏。
菩薩學(xué)一切法, 有崇高的智慧, 度一切眾生, 有深徹的慈悲。
大乘經(jīng)論,如一定要改實佛口親說的, 那恐怕很難,這一切都是世尊三業(yè)大用, 影現(xiàn)在弟子的認(rèn)識中, 加以推演、抉擇、攝取, 成為時代意識而形成的。 可以稱為佛說, 卻不能說那一章, 那一句是釋尊親說。
起初大乘思想是潛流、醞釀, 在不斷的演繹充實中, 但也是流行中的演化, 非某一人有意的增飾, 一到成熟的階段, 自然有人把他編集出來。
大乘思想在聲聞學(xué)派分流之前已經(jīng)存在。
初期大乘經(jīng)的公開廣大流行, 是在佛元五世紀(jì)的事。
大乘法的最初傳宏者, 是大眾系的圣者們。
讀大乘經(jīng)典, 讀者應(yīng)體貼菩薩的心胸、作略, 氣象有著崇尚的信愿, 慈悲與智慧, 讓他在平常中行履表現(xiàn)出來。
森羅萬象至空而極, 百川眾流至海而極, 一切賢圣至佛而極, 三藏十二部至心而極, 心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洪源, 亦名大智慧藏,無住涅槃, 百千萬名,盡心之異號耳。
大乘佛教, 仰宗釋尊的大雄, 從聲聞佛教透出來, 從獨善利已中, 到兼善濟(jì)世的普賢行, 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捩點。
說到佛果, 是從現(xiàn)實人間的世尊, 到萬德莊嚴(yán)的法身佛, 也是從本生談的啟發(fā)而來。
從聲聞學(xué)派的分流上看, 菩薩道可說是大眾系初唱, 因佛法的普及,大眾而發(fā)揚。 但以佛陀行果為贊仰的對象, 生起佛何人也?我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的自尊心, 在時代要求下, 逐漸形成菩薩道的佛法, 這幾乎是一切學(xué)派的共同傾向。
實乃生無自性, 無生亦無自性; 悟則生滅皆無生, 迷則無生皆生滅; 離此別無證悟, 乃一體異名也。
諸佛于儼然生滅中, 唯見無生。 眾生于湛然無生中, 唯見生滅。 佛與眾生只因迷悟之差別。
依據(jù)佛法三法印之法則, 從佛法演化的見地中, 去發(fā)現(xiàn)佛法真義的健全發(fā)展與正常適應(yīng)。
大乘佛法充滿了信仰與理想的特性, 怎樣的念佛、見佛, 是大乘經(jīng)的特有內(nèi)容。
「神力加護(hù)」, 早就孕育于部派佛教, 到大乘時代而強化起來。
方便的適應(yīng), 是不可能沒有的, 但如過分重視佛法的通俗化, 方便與真實不分, 偏重方便, 那方便就要轉(zhuǎn)化為佛法的障礙了。
大乘佛法的興起, 決不是單純問題, 也不是少數(shù)人的事, 是佛教發(fā)展中的共同傾向, 主要動力是佛涅槃后, 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
佛法是在無我無我所的基點上, 去實現(xiàn)自由平等的凈土。
生與死, 只是某一階段, 某一活動的現(xiàn)起與消散。
大乘菩薩的即空而有, 即俗而真, 動靜一如, 處處與法空性相應(yīng)的方便善巧, 是小乘行人所做不到的。
一切法空性, 不生不滅, 是順著勝義諦說的。
一切法因緣生, 如幻如化, 有生有滅, 是順著世俗諦說的。
何謂三種圓融?
一、 事理圓融。
二、 事事圓融。
三、 理理圓融。
所謂事理圓融者: 事如波、理如水,如波與水之相即。
所謂事事圓融者: 如波與波之相即。
所謂理理圓融者: 如水與水之相即。
何謂五種邪命? 此五種不當(dāng)行為目的都是為了取利活命, 故名五種邪命, 何等為五?
一、 詐現(xiàn)異相。
二、 自說功德學(xué)問。
三、 占相吉兇。
四、 高聲現(xiàn)威,大言狀語。
五、 說所得供養(yǎng)之多,以動人心。
何謂五種不應(yīng)施?
一、 非理之財物。
二、 酒及毒藥。
三、 置羅機網(wǎng)。
四、 刀仗弓箭。
五、 音樂女色。
三種律儀,何等為三?
一、 別解脫律儀。
二、 靜慮律儀。
三、 無漏律儀。
別解脫律儀者: 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亦名別別解脫, 處處解脫。戒所以各別解除身口意之惡。 如五戒、八戒、比丘、比丘尼等戒法, 能生身內(nèi)的善無表色,合于律儀, 故名別解脫律儀。
靜慮律儀者: 靜慮是禪定的別名,行者入于禪定時, 身中自然發(fā)出防非止惡的無表色, 合于律儀,故名靜慮律儀, 亦名定共戒,即與定同時共生的戒法。
無漏律儀者: 是圣者發(fā)無漏智時, 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惡的無漏表色, 合于律儀,故名無漏律儀, 亦名道共戒,即與道同時共生的戒法。
聞佛音聲與修四圣諦法門而悟道者, 總稱為聲聞乘,聲聞乘修四諦法, 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 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 其修行之方便有七,得果有四, 茲列表說明如左:
四圣諦,又名四真諦、四諦法, 四圣諦賅攝世出世間兩重因果, 集是因,苦是果, 是迷界的因果, 屬生死流轉(zhuǎn)門; 道是因,滅是果, 是悟界的因果,屬涅槃還滅門。 茲列表說明如左:
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 其他色界和無色界各占四地, 即是五趣離居地、離生喜樂地、 定生喜樂地、離善妙樂地、 舍念清凈地、空無邊處地、 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 非想非非想處地。 以上九地,皆貪著境界, 不肯離去,所以稱為地。 又因為是從有漏業(yè)因所得來的果報, 所以又名九有,茲列表如左:
飲酒十過,何等為十?
一、顏色惡。
二、下劣。
三、眼視不明。
四、現(xiàn)瞋恚相。
五、壞田業(yè)資生。
六、致疾痛。
七、益斗訟。
八、惡名流布。
九、智慧減少。
十、命終墮惡道。
速斷煩惱而證佛果者, 稱之為智增菩薩。 不斷煩惱而永利眾生, 稱之為悲增菩薩。
六度法門, 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到涅槃安樂彼岸。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 智慧。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 忍辱能度瞋恚,精進(jìn)能度懈怠, 禪定能度散亂,智慧能度愚癡, 茲列表說如左:
四種涅槃:
一、 有余依涅槃。
二、 無余依涅槃。
三、 無住處涅槃。
四、 本來自性清凈涅槃。
修學(xué)佛應(yīng)親近善知識, 四分律說有五種阿阇黎, 何等為五?
一、剃度。
二、授法。
三、教授。
四、授經(jīng)。
五、依止。
所謂阿阇黎: 即是軌范弟子正行, 能教弟子法式之意。
人生七十古來稀, 先除年少后除老, 中間光陰不多時, 又有炎涼與煩惱。
身為眾苦之本, 禍患之元; 天下之苦, 莫過有身, 饑渴寒熱, 瞋恚驚怖, 色欲怨禍, 皆由于身。
日落西山暮鼓催, 裟婆八苦實堪悲! 世出世間思惟遍, 不念彌陀更念誰?
山中方七日, 世上幾千年。
生病死生誰替我, 酸咸苦辣自承先。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人生最大的破產(chǎn)是絕望。
人生最大的債物是感覺債。
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
人生最可哀的是嫉妒。
人生最上乘的境界是成佛。
成功立業(yè)之道有四項,何等為四?
一、 要立定志向,堅定目標(biāo)。
二、 要充實學(xué)問,修養(yǎng)品德。
三、 要胸懷寬大,氣度恢宏。
四、 要鍛煉體魄,健全身心。
人生最可憐的性情是自卑。
人生最大的缺欠是悲智。
慈悲就是感情的凈化而來,已達(dá)到無我大公無私的境界。
慈悲是智慧之用, 智慧是慈悲之體, 體用不一不異。
智慧如一把無形的利劍, 能破一切煩惱, 速證菩提故。
慈悲是橫跨三際, 不受時空所束縛, 縱躍大千無礙故。
學(xué)佛最終目的在于成就佛道。
成佛首先要行菩薩道, 行菩薩道應(yīng)先發(fā)菩提心, 發(fā)菩提心者, 名為菩薩。
菩提心內(nèi)容賅攝信愿、 慈悲、 智慧三要件。
大智、 大悲、 大行、 大愿之圓滿成就, 當(dāng)下即是佛道圓滿具足也。
世間覺悟, 世間是菩提; 菩提不覺, 菩提是世間; 世間與菩提是迷與悟之別也。
覺悟諸法真相是圣人, 迷惑諸法真相是凡夫。
明心見性出三界, ;蹐A滿, 光明無等倫; 昧于自性沉淪諸趣, 改頭換面, 被毛戴角, 因果平等。
凡夫眾生不歸依三寶, 如同水中的浮萍,無依無靠, 隨波逐浪,漂來漂去, 無有定處;又如孤兒, 無有父母可依怙,浪跡天涯, 無人扶助,甚為可憐, 名為凡夫。
無情得解脫,有情得生死; 無情已與空相應(yīng),與涅槃相應(yīng), 不染塵生心,當(dāng)下證入圣境; 有情有我見, 與五欲六塵相結(jié)合, 故結(jié)下生死因,致使流浪輪回, 終無止息。
深入三藏, 發(fā)菩提心, 智慧如海, 自度度人, 同登正覺。
若有人過, 自解知非, 改惡行善, 罪自消滅, 如病得汗, 漸有痊損耳。
人隨情欲求于聲名, 聲名顯著, 身已故矣! 貪世常名而不學(xué)道, 枉功勞形。
天神獻(xiàn)玉女于佛, 欲壞佛意, 佛言: 革囊眾穢,爾來何為? 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問道意, 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夫為道者, 如被干草, 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 必當(dāng)遠(yuǎn)之。
阿賴耶識只不過是一個蓄存單位而已! 也是一處調(diào)度中心, 發(fā)送指揮部。
前七識心和心所有法, 造一切業(yè)之業(yè)種子, 以及名言和習(xí)慣種子, 皆為阿賴耶識所收集, 這些被收集之種子為因, 后遇到眾緣會合時, 即能生果。 所以說:第八識是人類生命本體也。
二乘有眼不見舍那身, 有耳不聞圓頓教。
自性迷之者, 永劫沉淪; 悟之者, 當(dāng)處解脫。
剃度法語: 金刀剃下娘生發(fā), 除□塵勞不凈身; 圓頂方袍僧相現(xiàn), 法王座下又添孫。
欲見佛性證大涅槃, 必須深心修持凈戒。
若有眾生出佛身血, 毀謗三寶, 不敬尊經(jīng), 亦當(dāng)墮于無間地獄, 千萬億劫, 求出無期。
若有眾生侵損常住, 玷污僧尼, 或伽藍(lán)內(nèi)恣行淫欲, 或殺或害, 如是等輩, 當(dāng)墮無間地獄, 千萬億劫, 求出無期。
若有眾生偽作沙門, 心非沙門,破用常住, 欺誑白衣,違背戒律, 種種造惡,如是等輩, 當(dāng)墮無間地獄, 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 谷米、飲食、衣服, 乃至一物不與取者, 當(dāng)墮無間地獄, 千萬億劫, 求出無期。
若有眾生, 不孝父母, 或至殺害, 當(dāng)墮無間地獄, 千萬億劫, 求出無期。
一切眾生未解脫者, 性識無定,惡習(xí)結(jié)業(yè), 善習(xí)結(jié)果。 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輪轉(zhuǎn)五道,暫無休息, 動經(jīng)塵劫,迷惑障難。
業(yè)力甚大,能敵須彌, 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是故眾生莫輕小惡, 以為無罪,死后有報, 纖毫受之。 父子至親,歧路各別, 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閻浮眾生,舉心動念, 無非是罪,脫獲善利, 多退初心,若遇惡緣, 念念增益。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云: 勸于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 慎勿殺害,及造惡緣, 拜祭鬼神,求諸魍魎, 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 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 但結(jié)罪緣,轉(zhuǎn)增深重。 假使來世或現(xiàn)在生, 得獲圣分,生人天中, 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 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 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 在生未曾有多少善根,各據(jù)本業(yè), 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yè)。 譬如有人從遠(yuǎn)地來,絕糧三日, 所負(fù)擔(dān)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 更附少物,以是之故, 轉(zhuǎn)復(fù)困重。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 多造眾罪,命終之后, 眷屬大小,為造福利, 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
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以是之故,未來現(xiàn)在善男女等, 聞健自修,分分已獲。
亡者七七日內(nèi),如癡如聾,或在諸司, 辯論業(yè)果,審定之后,據(jù)業(yè)受生, 未測之間,千萬愁苦, 何況墮于諸惡趣等。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nèi), 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 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后,隨業(yè)受報。
若是罪人,動經(jīng)千百歲中, 無解脫日: 若是五無間罪, 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 亦有百千惡鬼神, 或變作父母, 乃至諸眷屬, 引接亡人,令落惡道, 何況本造惡者。
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 神識惛昧,不辨善惡, 乃至眼耳更無見聞, 是諸眷屬,當(dāng)須設(shè)大供養(yǎng), 轉(zhuǎn)讀尊經(jīng),念佛菩薩名號, 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 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一切眾生臨命終時, 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 或大乘經(jīng)典一句一偈, 能除五無間殺害之罪, 小小惡業(yè),合墮惡趣者, 尋即解脫。
若有臨命終人, 家中眷屬, 乃至一人, 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 是命終人, 除五無間罪, 余業(yè)報等悉得消滅。
眾生自稱自念佛號, 獲福無量, 滅無量罪。
外現(xiàn)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圣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佛本為凡夫說法, 不為佛說法。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zhí)為斷, 諸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dá)無取舍。
一念心具足三義:
一、心體(體) — 諸佛與眾生共一心源。
二、心量(相) —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三、心具(用) — 一念心具足十法界。
禪性無住, 離「住禪寂」; 禪性無生, 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 亦無虛空之量。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 如是十八界, 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惡用即眾生用; 善用即佛用。
一切塵勞愛欲境界, 自性皆不染著, 名眾中尊。
念念無邪見, 以無邪見故, 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zhí)著, 名離欲尊。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于真; 若見于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我心自有佛, 自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 何處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 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
一切眾生,自敝光明, 貪愛塵境,外緣內(nèi)擾, 甘受驅(qū)馳; 便勞世尊,從三昧起, 種種苦口,勸令寢息; 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汝但心如虛空, 不著空見; 應(yīng)用無礙, 動靜無心, 凡圣情忘, 能所俱泯; 性相如如, 無不定時也。
佛法有三種慈悲: 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
所謂眾生緣慈悲者: 是對一切眾生都視同父母兄妹眷屬, 常起與樂拔苦之心, 這是凡夫與未斷煩惱的有學(xué)人所起的慈悲。
所謂法緣慈悲者: 是已破我相,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 這是已斷煩惱達(dá)于法空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
所謂無緣慈悲者: 是心無分別,普救一切, 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 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 總攝六道眾生在內(nèi), 皆起憐愍愛護(hù)之心, 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
佛之三身: 清凈法身,汝之性也; 圓滿報身,汝之智也; 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三即一,一即三也。
- 如本法師:如何破我執(zhí)?
- 如本法師:真心與妄心
- 如本法師:成佛之后,還會變?yōu)楸娚鷨?還有因果嗎?
- 如本法師:慈悲與感情有沒有一樣?
- 如本法師:佛教重因果,大致可分幾類因果?
- 如本法師:“阿羅漢”如何解釋?
- 如本法師:往生西方凈土要具備什么條件?
- 如本法師:身為佛教徒入三寶殿時,有何禮節(jié)?
- 如本法師:“信佛”與“學(xué)佛”有何不同?
- 如本法師:天天念佛,業(yè)障還是頻頻而來,是何道理?
- 如本法師:什么是三藏十二部?
- 如本法師:薦亡功德,亡者不能全得
- 如本法師:情欲是輪回原動力,要解脫非從情欲下手不可
- 如本法師:見到鬼界眾生,是好還是不好?
- 如本法師:自修與大眾共修兩者有何差別?
- 如本法師:為何極樂世界全是正法期?
- 如本法師:學(xué)佛之人當(dāng)淫欲熾盛時應(yīng)以什么方法離欲?
- 如本法師:信佛與學(xué)佛的差別
- 如本法師:如何才能構(gòu)成往生凈土的條件
- 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