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四大聲聞聽了前述的譬喻之后,便心開意解,能夠領(lǐng)受佛法,知道自己就是佛的法王之子。但是尚有很多眾生未能悟道,所以佛又為這些人說「化城喻」。
化城,是譬喻二乘人的涅槃,因為如來知道,聲聞、緣覺畏懼成佛之道的旅途遙遠而停止不前,所以先說二乘法,幫助他們先證如化城似的二乘涅槃,當他們?nèi)肓嘶?略事休息,便告訴他們,此非究竟,尚須前往成佛的涅槃大城。
本經(jīng)的跡門,如來共有「三周說法」,分別是:前已述及「法說」的〈方便品〉,度了上根聲聞舍利弗一人;「譬說」的〈譬喻品〉至〈藥草喻品〉,度了中根聲聞的摩訶迦葉等四人;后續(xù)尚有「因緣說」,將度下根聲聞的富樓那等五百弟子,授記作佛。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fù)下一點,如是展轉(zhuǎn),盡地種墨!埂甘侨怂(jīng)國土,若點不點,盡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fù)過是數(shù)!
此段經(jīng)文,是在介紹大通智勝如來,乃是過往久遠劫數(shù)之前,已經(jīng)滅度,因為無法以人間的算數(shù)計量說明,只好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點劫形容,復(fù)以微塵點數(shù)的千國微塵為其劫數(shù),其每一國土均系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故其滅度以來,真是距今「甚大久遠」了。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即以須彌山為中心的范圍,大約一個恒星系為一個小世界,地球僅是一個小世界中的一個小行星。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等于是百萬個小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等于是十億個小世界。因為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千」了三次,所以又叫作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個佛國土。
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地種都磨成墨,再向東方走,每過一千個國土點一點像微塵那么大的墨,直到這地種磨成的墨通通點完。所有經(jīng)過的國土土地,不管有沒有點到,都把它碎為微塵,每一塵相當于一劫,這就叫作「無量無數(shù)塵點劫」。有一古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所經(jīng)的時間,比無量無數(shù)的微塵點劫還要長遠。
彼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埂钙浞鹞出家時,有十六子,……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埂笭枙r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zhuǎn)于*輪!
這尊佛在未出家之前一共生有十六位王子,后來聽說他們的父王已經(jīng)成佛了,所以都來道場親近、供養(yǎng)、贊嘆,并請這位大通智勝如來說法。
「轉(zhuǎn)*輪」的意思就是說法。*輪的符號是一個車輪,共有八輻,代表八正道。印度傳說中有轉(zhuǎn)輪圣王持輪寶,輪寶在空中轉(zhuǎn)動,轉(zhuǎn)輪圣王不論到何處,輪寶就好像先鋒部隊一樣,一定在空中作為前導(dǎo)。輪王亦升在空中隨于輪寶之后,任何國家的軍隊看到輪寶,皆自動棄械投降,根本沒有打仗的意愿,因為輪寶的威力強大,就好像是一人拿小刀,另一人拿的是輕機關(guān)槍,武力的強弱懸殊實在太大了,拿小刀的人根本沒有機會靠近,遠遠地就被持機槍者擊倒了,倒不如干脆豎起雙手投降。
佛也就像輪寶一樣,無邪不摧,無魔能敵,所到之處,一切天魔外道邪說都會不戰(zhàn)而自降。《大智度論》卷二十五云:「佛轉(zhuǎn)*輪,如轉(zhuǎn)輪圣王轉(zhuǎn)寶輪……遇佛*輪,一切邪見疑悔災(zāi)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
或許有人會問:「佛法既然這么強,這么了不起,為什么現(xiàn)在還有各種邪見盛行?」
要知道,佛法降的不是心外的邪魔,主要是降心內(nèi)的諸魔;不是降心外的邪,而是降內(nèi)心的邪。只要任何一人接受佛法,佛法就能使我們?nèi)バ皻w正,去魔向道,受佛的教化,得到佛法的利益。有佛正法住世的時地,就等于是*輪所到之時空,你接受了佛法,也就接受了*輪,有了*輪,在你心中的邪魔就無所遁形。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埂笭枙r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祴,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zhuǎn)*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埂笭枙r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轉(zhuǎn)于*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谷缡菑(fù)有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南方、西南方,乃至下方、上方各有「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來詣大通智勝如來道場,請轉(zhuǎn)*輪。
以上這段經(jīng)文原文相當長,都是敘述十方各有五百萬億國土,之中各各都有一位梵天王,見到大通智勝如來成道之時的放光動地,聚在一處,共議此事,同赴大通智勝如來道場,同見十六王子,請佛轉(zhuǎn)*輪,十方云集而至的無數(shù)諸梵天王,各各供養(yǎng)贊嘆,請轉(zhuǎn)*輪。
據(jù)傳說梵天王篤信佛法,每逢有佛出世成道,均由梵天王初請如來轉(zhuǎn)*輪,世尊成道時,僅一位娑婆世界之主尸棄梵王來請轉(zhuǎn)*輪,而此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之時,竟有十方各各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前往請轉(zhuǎn)*輪,以之襯托出這位如來不同于其他諸佛。釋迦世尊亦即當時彼佛的第十六王子,以彼殊勝因緣,故而特為介紹。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zhuǎn)十二行*輪!埂甘强、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
這是彼佛受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循諸佛初成道時,最初說法的慣例,先簡說四圣諦及廣說十二因緣。
四諦中的「苦」是我們受的果報,是在三界火宅之中所受的種種折磨;「苦集」是造業(yè),是苦的因。如果不怕未來會受苦報,為圖短暫的快樂方便,及眼前的一己私利,便為非作歹,無惡不作,這就是眾苦之本;「苦滅」是不造集苦的因,就不會有受苦的果報;「苦滅道」是因大家希望離苦而能自在、得解脫,那就必須要修苦滅之道,基礎(chǔ)的滅苦法,就是八正道。
十二因緣,在我的《心經(jīng)講記》一書中有很詳細的說明,下面再簡單地解釋一下:十二因緣就是從前一生到這一生,再從這一生到未來的十二個過程,每一個過程叫作一個因緣關(guān)系。在過去生有「無明、行、識」三種,這一生則有「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有了這些因緣就有未來的「生、老死」,這就是「三世十二因緣」。也就是在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中,有情眾生生命的流轉(zhuǎn)現(xiàn)象,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便是憂悲苦惱的生死流轉(zhuǎn)。若以修道而得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便是生死的還滅而證涅槃。
「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埂副朔鹗苌硰浾,過二萬劫已,乃于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jīng),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故兴_沙彌皆悉信受。嗣后各升法座,各為四眾廣說《妙法華經(jīng)》,「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王子,都是沒有結(jié)婚就出家了,這叫作「童子出家」。能這樣最好,到我那個時代為止的中國出家人,多半是如此,這在過去的農(nóng)村社會比較容易,現(xiàn)在工商業(yè)社會就困難多了。
這段的意思是:經(jīng)過兩萬劫,彼佛說了一部大乘經(jīng),名為《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經(jīng)名很長,這就是《法華經(jīng)》的全名。
十六個王子出家為沙彌之后,大通智勝如來受彼十六沙彌之請,又經(jīng)過兩萬劫,才說《法華經(jīng)》,而「于八千劫,未曾廢休!菇又攵ò巳f四千劫,十六菩薩沙彌便代佛說法八萬四千劫?梢娔莻佛國凈土的人民非常長壽,不像娑婆世界的人民生命那么危脆,那么短暫。
十六沙彌信受了《法華經(jīng)》,發(fā)了無上菩提愿,就叫作菩薩沙彌。由于大通智勝如來入了靜室,住于禪定,這十六位菩薩沙彌,便代佛弘化,每個人也都各升法座,各為四眾廣說《妙法華經(jīng)》,分別度脫無數(shù)的眾生,讓他們都發(fā)成佛的心。
佛言「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提,于十方國土,現(xiàn)在說法,……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在此法華會上的所有聽眾,那尊佛的十六個王子,出家成為菩薩沙彌,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成佛了,而且在十方世界說法,其中包括東方的阿閦佛、西方的彌陀佛,第十六位就是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法華經(jīng)》來看,釋迦牟尼佛在相當久遠前就已經(jīng)發(fā)了菩提心,而且他的爸爸就是佛,就像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羅一樣,當時的十六沙彌全都像羅睺羅那般的福德具足。
成佛實在很不容易,釋迦牟尼佛經(jīng)歷無量無數(shù)大千世界的微塵點劫才成佛,時間如此久遠,許多人看到這段經(jīng)文,想到要經(jīng)過這么長的時間,實在是很辛苦,就退心不想成佛了,因此前面便有五千增上慢人離席。然于〈方便品〉中說:「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埂富蛞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又在〈壽量品〉中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了。
世尊于彼佛座下為沙彌時,教化無量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yīng)以是法,漸入佛道!
在釋迦牟尼佛作大通智勝如來座下的第十六沙彌時,便開始講說《妙法蓮華經(jīng)》,教化了無量無邊眾生,但是到現(xiàn)在為止,其中還有不少人是處于小乘的聲聞地位。世尊也常常教導(dǎo)這些人當發(fā)成等正覺的大菩提愿,他們也應(yīng)該由于聽到這部《妙法蓮華經(jīng)》而漸漸地進入佛道。這批尚在聲聞地位的人,事實上就是下面〈五百弟子受記品〉中即將出現(xiàn)的五百羅漢。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凈,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jīng)。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此段經(jīng)文是說:諸比丘,當如來自知涅槃的時候到了,他的弟子群眾增上慢人都已退席,現(xiàn)在所有都是梵行清凈的樂法之眾,而且信解堅固,了達佛法的空義,并且都得甚深的禪定。這表明此時的世尊座前所有大眾,均已具足戒、信、慧、定的四種增上。因此召集了諸菩薩眾及聲聞眾,為說這部《法華經(jīng)》,使之知道世間沒有二乘法可得滅度,若求滅度,唯有一佛乘法。
滅度的梵文即是涅槃(nirvā?a),大乘及小乘各有有余涅槃及無余涅槃兩種,唯其意義各異!涅槃經(jīng)》卷二十九云:「滅生死故名為滅度」,也就是滅生死因而度生死海。小乘的涅槃并不究竟,唯有成佛始能真正滅度。
「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于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這段經(jīng)文,是追說如來先以方便說三乘法的原因。如來在說《法華經(jīng)》之前,的確也說了四諦十二因緣的聲聞法,那是因為如來深切地了解到眾生有各種不同的根性,有些人深著五欲,為使這些人離欲,在開始誘導(dǎo)他們進入佛法時,就先說了小乘的聲聞法,并謂二乘亦證解脫涅槃,這么一說,他們就會相信和接受了。
志樂小法,是佛知道許多眾生由于根性使然,就只喜歡小而易成的法門,其中有些人是小乘根性,有些人則還是「深著五欲」的一般凡夫,世尊即以二乘涅槃的解脫之樂,來誘使貪欲的凡夫及二乘根性的聲聞,同修二乘法,同證二乘涅槃。到了法華會上,世尊便以自身即將涅槃,終于向大眾宣布,二乘法非究竟,唯一佛乘才究竟。
縱然如此說,下根聲聞,還是聽不太懂,接著佛便再以「化城」作譬喻。
有一導(dǎo)師,將導(dǎo)眾人,通過五百由旬之險道,即至寶處,可獲大珍寶。行過三百由旬,眾皆疲極而復(fù)怖畏,心生退還。導(dǎo)師即化作一城,令眾入城,快得安隱!溉裟芮爸翆毸,亦可得去!
「化城喻」的大意是:有一個行商團的團長,是這條通商道上的識途老馬,他熟悉行商路程中的各種狀況。他帶了大隊人馬,到某個充滿財寶的地方去尋寶,因為路途遙遠,所以跟隨他的人走到半途已經(jīng)精疲力竭,往前走不動了,并且多想退還原路回家。于是這位團長就以權(quán)巧變化出一個城池,讓這些疲倦不堪的旅客進城休息,城中衣食住行以及育樂設(shè)施樣樣齊備,這個城市的四邊有墻,能避免城中的人受到強盜、敵人、土匪的侵略。既然快樂又安全,他們就在那里養(yǎng)精蓄銳,安穩(wěn)的休息了一陣子,同時他還告訴大家:「今天先在此城休息,等大家的精神恢復(fù)了以后,如果能前往寶所取寶,還可以繼續(xù)未完的旅程;若不打算往前走,那么就在這里繼續(xù)休息幾天也可以!惯@個「化城」就是譬喻小乘的涅槃。
「于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dǎo)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fù)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在城里休息以后,大家都覺得這個地方真好,以為已經(jīng)到了目的地便不想走了。那位擔任團長的導(dǎo)師卻說:「唉!你們雖然覺得這個地方很安全舒適,但這是我用神通變現(xiàn)出來,不是真實的,收了神通,化城就不見了!你們要知道,我們要到達滿是寶物的地方才是最后的目的地,真正的寶處,還要再往前走二百由旬,就快近了。大家若是休息夠了,不再感到疲倦,就要振作精神,繼續(xù)往前行吧!
「如來亦復(fù)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dǎo)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yīng)去應(yīng)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于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于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
經(jīng)文中的「二涅槃」是二乘涅槃,「二地」是二乘地,指聲聞、緣覺。佛告訴他們所得的涅槃不是真的,要好好的注意、考察一下。佛說《法華經(jīng)》的目的就是要一步一步、漸漸地讓眾生知道:二乘法是有用的,但并不究竟,那只是為了膽怯、根劣、貪便宜、怕艱難、想走近路的人方便說的。二乘人所得的涅槃,并不真實,那就像是一座由魔術(shù)師幻化出來的城池一樣,看來暫時有,究其實則無。
世界上愿意找近路走的人很多,例如金光黨就是看準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而使人上當,但是釋迦牟尼佛不是叫人家上當,他只是使人暫時有個歇腳處,然后再繼續(xù)往前走。這對一般的眾生來說,真是一針見血,因為眾生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都是怕困難而圖容易,而真正的成佛之道,卻得經(jīng)過長遠時間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才能達成,這無量劫的時間對眾生而言實在太久了,所以佛才會先說二乘法。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種經(jīng)驗?當你讀一本小說讀到入迷時,一看大半天,直到家人叫你吃飯,你才恍然察覺已經(jīng)過了好幾個小時,但是感覺上你才剛開始看而已,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還有,一般人因為惡夢連連,就會覺得時間很長,如果一夜無夢,醒來時便會覺得「才睡而已,怎么一睜開眼就天亮了?」
所以不要害怕時間長,當你的煩惱心越來越少,而智慧心、慈悲心越來越深的時候,時間對你來說就會越來越短,這時,數(shù)十年如一日。所以,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人,日子過得很快,凡事不擔心;與此相反的,煩惱重的人就會感覺度日如年,那可就難過透了!
眾生在五濁惡世、在種種煩惱苦難之中,所經(jīng)驗到的時間的確是很長,如果經(jīng)常不忘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不為一己之私利而與他人勾心斗角,那么就會「不知老之將至」,不再有時間長短的問題了。由此可知,修行菩薩道,無量劫成佛,從小心眼的二乘及凡夫看是太長了,但由菩薩道的實踐者來看,卻不會覺得太長而等不及。
此品的品名為「化城喻」,在三周說法中似乎仍屬「譬說」。不過在此品開始就敘述了大通智勝如來及其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的故事,又說了第十六沙彌即是現(xiàn)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當時已為無量眾生說了《法華經(jīng)》,雖然多數(shù)已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尚有一些于今還住在聲聞地的,那便是下一品中的五百弟子等。這一段則是三周說法中的「因緣說」了。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guān)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jié)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yīng)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guān)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三、譬喻品──三界火宅,三車一車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四、信解品──長者窮子,佛與佛子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五、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潤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六、授記品──四大聲聞,授記作佛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八、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九、授學(xué)無學(xué)人記品──有學(xué)無學(xué),同成佛道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yǎng)說法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一、見寶塔品──寶塔涌現(xiàn),證明說法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二、提婆達多品──惡人畜女,皆成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