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八、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八、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聽了「法說」、「譬喻說」、「因緣說」之后,有五百下根的聲聞,以富樓那尊者為首,皆得佛授記,未來必定成佛。
這五百位雖名為下根,依據(jù)本品對于為首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作的介紹,不僅在世尊諸弟子中說法第一,「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并已于過去九十億佛所,「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已得四無礙智,具足菩薩神通之力,彼佛世人,都說他是聲聞,其實他已經(jīng)教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于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在今后再過無量阿僧祇劫,當于此土成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由此可知,富樓那只是方便示現(xiàn)聲聞相,實是已經(jīng)親近無量諸佛的大菩薩,已與無量眾生結過大乘的法緣。
富樓那「當于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其聲聞眾,算數(shù)校計,所不能知!瓏苾,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這是《法華經(jīng)》里非常有名的一段經(jīng)文。
富樓那成佛后的名號為「法明」,像恒河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他一尊佛所化的佛國凈土,這比起釋迦牟尼佛的所化國土只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是大得太多了。一尊佛何以能在這么大的空間之內教化眾生?釋迦世尊的報身,雖然不動本處,但其化身卻有千百億個;未來的「法明如來」縱以恒河沙同等數(shù)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為其一個佛土的范圍,當亦可用恒河沙同等數(shù)量的佛身,來教化各處的眾生。
接下來看看這個佛國凈土內的情形:
「七寶為地」,七寶在本經(jīng)〈授記品〉中所列是金、銀、琉璃、車渠、珍珠、瑪瑙、玫瑰。在諸經(jīng)典中所舉七寶的項目沒有一定,《大智度論》卷十及《阿彌陀經(jīng)》的七寶是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瑪瑙、赤真珠。另外有一種梵文名vajra的金剛,是出于金中之最的精牢,無堅不摧,乃寶中之上寶。加起來應該有八寶、九寶,不過佛經(jīng)里還是以「七」為準,當時的印度社會是以「七寶」來總稱一切寶物。「七寶為地」是指由所有寶物堆成的土地。
「地平如掌」,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山嶺丘豁,對于人類,往往窒礙難行,今日的陸空交通雖極便利,一旦遇到天然的各種災難,依舊寸步難行。不像佛國凈土,固無天災,土地亦極平正,所以到處都是無障礙境。
「無有山陵溪澗溝壑」,由地平面向上隆起的地形中,高高低低,高者為山岳,低者為丘陵。由地平面向下洼陷的地形,坑坑凹凹,山間的谷地有水流動者為溪澗,平地的凹處有水經(jīng)過者稱為溝壑。佛國凈土,地平如掌,浩浩然全是一片無垠的平疇。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擔心:「這個地方?jīng)]有山也沒有水,那飲水、清潔怎么辦?」到了佛國就是蓮花化生了,既無父母所生的肉身,還需要擔心飲水、洗澡嗎?倒是將來我們這個地球的水資源越來越少,麻煩就大了。因此大家在未往生佛國之前,必須知福惜福,珍惜水資源,同時也要發(fā)愿往生佛國,成就凈業(yè),成熟眾生。
以上是講的彼佛國土的環(huán)境莊嚴,接下來說明彼佛國土的居處莊嚴。
「七寶臺觀,充滿其中」,凡夫欲界天人的宮殿,是可以隨著身體所往所在之處,稱意移動的。佛國凈土的居處莊嚴,不但不會占有固定地面空間,而且不會像人間蓋房屋,需要土地使用權或所有權,一旦人口太多,地上充滿房子,就很糟糕。佛國凈土中的建筑物是浮在空中,彼此不占空間位置,到處都是七寶臺觀,隨著所有人的行止而移動。在佛國里所見到的一切,都是由于因中所修無漏的布施波羅蜜等功德福報所感,有多大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會在多大的環(huán)境、多莊嚴的樓閣里。
諸位參觀過日本京都的金閣寺嗎?它的背景是山,整個建筑物就在水面上,從遠處看就像是浮在水面的樓閣一樣。大陸五臺山也有一個金閣寺,從山下遠望,也像是浮在空中一般。這兩座寺院,一個浮在水面,一個浮在空中,看似人間仙境,都是以它的背景和當?shù)丨h(huán)境襯托出來的,當然還是沒有佛國凈土的百千億萬分之一好。凈土中的七寶臺觀,都是浮在無漏的空中,已在三界之外,豈怕地震,又哪來火水風的三災?
「諸天宮殿,近處虛空」,諸天還沒有出三界,天人仍是三界里的眾生,還是凡夫。那么,佛國里怎么會有天人呢?可有兩種解釋:1.諸天的天王天子及其扈從,都是菩薩變現(xiàn),例如《維摩經(jīng)》中在丈室散花的天女就是大菩薩,諸大菩薩相就是天人相,因此諸天宮殿實際上就是菩薩宮殿,只是外表看起來像欲界的天宮一般。2.這些諸天宮殿確在欲界范圍,人間凡夫的肉眼,雖看不到天上的宮殿,而在這佛國凈土的三乘圣眾,由于福報所致,五眼六通所見,十方一切諸天的宮殿,看來就如近處的依報莊嚴。
「人天交接,兩得相見」,表面上看起來地上有凡人,空中有天神,但不論是在地面或住空中的,都不是凡夫,都是神通自在的圣者,所以能夠互相往來,彼此相見。不像我們此界的凡夫,不但無法與天上的天神交接往來,連看也看不到。
鳩摩羅什在翻譯這兩句話時非常頭痛,照梵文的原文是「諸天也能見到凡人,凡人也能見到諸天」。不是翻的太長就是意思不全,怎么都不對,其他人也想不出更好的意見。后來僧肇建議用「人天交接,兩得相見」這兩句話,才博得大家的贊許,解決了問題。僅僅用簡單明了的八個字,實在了不起,為譯經(jīng)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眾生有六道,分成三善道及三惡道,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羅(神的一種),三惡道是畜生、餓鬼、地獄。其實畜生這個名詞并不恰當,應當翻成異生、傍生較為適合,可是如此一來,一般人就聽不懂了。本經(jīng)以為,只有人天二道是善趣,故在佛國凈土中只有人天,沒有阿修羅、地獄、鬼、畜。
一般而言,諸佛凈土中的圣者們,不論菩薩圣眾或聲聞圣眾之中,不僅無女人亦無男人,乃是中性的圣者。即使在《阿閦佛國經(jīng)》中,雖有男人及女人形相,亦不行男女之欲事。
「一切眾生,皆以化生」,諸佛凈土的眾生,多系化生。在我們這個世界,有情眾生的產生,分成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總名為「四生」,梵語caturyoni。
胎生jarāyu-ja,是指一般的常人以及較高等的動物如:象、馬、牛、羊、豬、狗、鹿、貓、鼠、鯨魚等,均在母胎中懷孕成形后,由產道出生。
卵生a??a-ja,包括鳥類、爬蟲類、魚類,以及若干昆蟲類等,有的由母體產蛋有殼,有的無殼為卵子,出了母體后,才孵育成形,離殼去皮而為新的生命。
濕生sa?sveda-ja,是指微小的微生物,依濕處的物質受形為生命,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是靠濕氣的成份,由母體分裂而生,也有若干類生命是不需母體,而僅依濕氣或水份滋潤的物質而生。
化生upapāduka,為無所依托,唯依業(yè)力,忽然而生,例如諸天、鬼神、地獄、劫初的眾生,皆為化生,包括人類也是從光音天下降地球,化生而成。
依佛經(jīng)所說,五趣之中的畜生趣,當然四生全具;人趣固以胎生為常理,卻也有卵生、濕生、化生的特例;鬼趣以化生為常理,也有胎生的特例。地獄及諸天皆為化生。
佛國凈土的諸佛菩薩,諸善上人,都是蓮華化生,是以信心及愿力從此界死,即于彼土涌現(xiàn)出生,是因功德、智慧、福報而化現(xiàn)出來,這是依佛法修證而化生的。
在第三品中我們就講過「從佛口生」,為什么會從佛的口里出生?因為「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聽聞佛法、如實修行而出現(xiàn)你的法身慧命,即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所成身。諸位聽聞佛法或讀佛經(jīng),如法信受奉行,而能生到佛國,也就是「從佛口生」,也就是「從法化生」。
「無有淫欲」,淫欲是根本煩惱中的最大煩惱,貪、瞋、無明,稱為三毒,貪欲為其首,淫欲乃是生死之根,故在大小乘諸經(jīng)論中,無不呵斥淫欲是禍患之淵、罪惡之藪。此界眾生,修梵行者,皆斷淫行,色界禪天即無淫事,生佛凈土,自無淫欲。
「得大神通」,神通有三種產生的途徑:生得、報得、修得。六種神通包括: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盡。凡夫可得前五種,唯解脫的圣者得第六種的漏盡通。神通有小有大,凡夫小乘得小神通,唯大菩薩及佛果位得大神通。由于小神通仍屬有限有礙,故亦作不了準。唯有生到佛國,得大神通,便能自在無礙。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故,可分為世間食與出世間食兩種。
(一)世間食有四種:1.段食:是分分段段嚙碎而食者,以香、味、觸三者為體,通過口腔入腹,即是世間尋常一切食物。2.觸食:即是以六根觸六境生六識之可愛境而起喜樂感,以長養(yǎng)身心,例如眼喜美色、耳悅美音、身樂軟滑等。3.思食:即是由意識思好事而喜樂,資益六根,有享受感。4.識食:此系指地獄眾生及無色界的四無色定中眾生,雖不用前三種食,仍依意識及第八識資持生命。
(二)出世間食有五種:1.禪悅食:修行人,心不散亂昏沉,即得禪定之樂,能養(yǎng)諸根,故在禪定中人可以少食,乃至不食世間諸食。2.法喜食:修學佛法的人,聞法而生稀有歡喜心,以資慧命并養(yǎng)身心者。3.愿食:修行之人,因發(fā)弘誓大愿而資持身心,故能難行能行,堅固不退。4.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善根,持久不忘而資益慧命。5.解脫食:修行之人,終得解脫涅槃之樂,是為常樂真樂凈樂,而以之資養(yǎng)身心。
本經(jīng)此處介紹未來法明如來的佛土眾生,常以法喜及禪悅二食資生慧命。不用「世間四食」,也未提「出世間食」的后面三種,乃由于五食是指正在世間從事修行佛法的人,當以五種出世間食為種無漏之因,已到佛國凈土的眾生,即以法喜、禪悅二食為常態(tài),由此二食最能長養(yǎng)法身慧命之故。
其余五百阿羅漢,未來成佛,同名普明。
優(yōu)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優(yōu)等五百位阿羅漢,這時候全被授記,將來都會成佛,成佛以后的名號都叫作「普明」。
五百阿羅漢得受記已,頭面禮佛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
這五百羅漢此時非常自責,并且懺悔已往的無知,本來早就應該從釋迦世尊處得到了如來的大智慧,竟然自以為是,以小小的二乘智慧就滿足了。故請世尊慈悲,因為他們已經(jīng)知道,過去常自認為已得究竟滅度的想法是錯的。若以他們過去所證的智慧與佛智相比,實在就等于無智慧一般。就像螢火蟲的光亮,一到太陽底下,就等于無光了。因此他們向如來自說了一則譬喻,以表明他們領悟了佛法,就像下面的「貧人衣珠喻」一樣。
曾有一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里,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褂诤笥H友會遇見之,曉以衣系寶珠,「貿易所湏,?扇缫,無所乏短!
這個譬喻也像第四品中的「長者窮子喻」相同,不是佛說的,而彼喻是由須菩提及摩訶迦葉等四位弟子所說,此喻則是由五百位阿羅漢的代表所說。這五百羅漢因為彼此心都相通,所以我們可以相信他們真的是五百人一條心,帶頭講的是富樓那尊者。
貧人衣珠喻是說,有一個窮人到他最親近、關系最密切的親友家里,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后就睡著了;剛好這位親友因為有緊急公事要往外地出差,但是他又不放心這睡著的親戚在家里,怕他需要照顧,因此他把一顆無價的珠寶,裹著縫在他的衣服里就走了(系,縫的意思)。這個貧窮的人醒過來以后,見親戚不在了,就到處流浪成為乞丐,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求衣求食,過著非常艱辛的生活。
經(jīng)文譬喻中的這個人非常的窮,只要有一點點東西吃,有御寒蔽體的衣服穿,他就滿足了。因為他窮,所以得少為足。后來他的有錢親戚又遇到他,看到他那么窮,心想:「哎呀!這個人真可憐,怎么沒用我給他的無價寶珠?」便告訴他:「你醉臥在我家的時候,我送了你一樣東西,你怎么不知道呢?」「我不知道,在哪里啊?」這位親戚就從窮人的衣服里取出寶珠來,窮人一看才知道這是真的,之前竟然毫無所知,于是一下子就變成了有錢人。
「醉酒而臥」是喻小乘人僅聞二乘法,便沈醉于偏空涅槃,認為已得大解脫!斗ㄈA經(jīng)》就是針對那一些心量不大,得少為足的二乘人,為他們說佛的一乘大法,告訴他們人人都能成佛,為了成佛,人人都應該先發(fā)菩薩心,修菩薩道,自利利他,將來才能夠完成最高的佛果,進入究竟的大涅槃。
這就是之前在〈方便品〉中講到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出現(xiàn)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對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無上大法,就像一顆無價的珠寶,一直都在眾生身上,只因為眾生全然不知,所以才需要佛陀降生人間,現(xiàn)身說法,為我們指點出來。
諸位要相信你自己心中有那顆無價的寶珠。如果摸到、見到而且也用到了,那就是開悟,入一相一味的大法。還沒有摸到也沒有關系,《法華經(jīng)》在這里指出,我們都有這顆寶珠,所以不要妄自菲薄,這與佛性思想是相呼應的。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fā)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愿,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
這段經(jīng)文的意思是,富樓那等五百聲聞,申述佛在前面講過的往昔因緣,在大通智勝如來座下作菩薩沙彌時的釋迦世尊,就已跟這五百羅漢講過《法華經(jīng)》,已教他們發(fā)了成佛的「一切智心」,嗣后竟然忘了,又變成不知該發(fā)無上菩提心,也覺察不到自己本應發(fā)起成佛的心。在此生中既得阿羅漢的道果,便自以為已得滅度,其實僅僅沾到涅槃的一點邊,由于得少為足,就很難再來資生唯一佛乘的大菩提心。所幸,往昔生中所發(fā)成佛的「一切智愿」,猶未喪失,今蒙世尊,令之覺悟,真是感念無已。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三、譬喻品──三界火宅,三車一車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四、信解品──長者窮子,佛與佛子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五、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潤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六、授記品──四大聲聞,授記作佛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八、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有學無學,同成佛道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yǎng)說法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一、見寶塔品──寶塔涌現(xiàn),證明說法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二、提婆達多品──惡人畜女,皆成正覺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三、勸持品──尼眾受記,佛后弘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