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jīng)卷第四十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四十

  一一○四、帝釋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能受持七種德行,就能生在帝釋天之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能夠受持七種之受(七種德行、誓戒)的話,就能由于此因緣,而得往生于帝釋之處。所謂天帝釋(帝釋天),其始初轉(zhuǎn)生為人類時,曾供養(yǎng)父母(孝順父母),以及家族中的諸尊長們。都和顏軟語,也不惡口,不用兩舌,都常講真實之言。在此慳吝的世間里,雖然居在家里,也不會有慳惜的舉動,都行解脫之施,精勤之施,常樂于行施,也設(shè)布施大會去供養(yǎng)人,平等普施于一切眾生!

  那時,世尊即說偈而說:

  供養(yǎng)于父母 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粗言兩舌

  調(diào)伏慳吝心 常修真實語 彼三十三天 見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在人類時,曾供養(yǎng)孝順其父母,以及家族的尊長們。都以柔和、恭遜之辭,而離開粗言之惡口,以及兩舌。能調(diào)伏其慳吝之心,而常修真實之語。)

  (那位三十三天〔帝釋天〕的天帝,看見有人行持七法的話,都會這樣的說:你們將來定會轉(zhuǎn)生在于此天的!)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五、摩訶利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具有了七德,就能往生于天帝釋之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鞞舍離國,獼猴池側(cè)的重閣講堂。

  那時,有一位離車(剎帝利種),名叫摩訶利,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邊,而白佛說:「丁世尊!您曾經(jīng)看見過帝釋天么?」佛陀回答說:「見過!闺x車又問:「世尊!您看見過有一種鬼,好似帝釋天之形體嗎?」

  佛陀告訴離車說:「我知道天帝釋,也知道有一種鬼好似天帝釋。同時也知道那天帝釋之法,乃受持那些法緣之故,而能得生帝釋天處的。離車!帝釋天,從前為人時,曾經(jīng)供養(yǎng)父母,……乃至行平等之施舍!鼓菚r,世尊即說偈而說:

  供養(yǎng)于父母 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粗言兩舌

  調(diào)伏慳吝心 常修真實語 彼三十三天 見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能供養(yǎng)于父母,以及家族之尊長等人。講的是柔和之語,恭遜之辭。離開粗言、兩舌。而調(diào)伏慳吝之心,常修真實之語。)

  (那位三十三天〔帝釋天〕,見到人行此七法的話,都會對各人

  說:當來定會生在于此天!)

  佛說此經(jīng)后,這時,摩訶利離車,聽佛所說,歡喜而隨喜,作禮后離去。

  一一○六、以何因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帝釋有種種異名的因由。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鞞舍離國的彌猴池側(cè)的重閣講堂。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在一邊,白佛說:「世尊!由于甚么因,甚么緣,釋提桓因,名叫做釋提桓因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釋提桓因,從前為人類時,都行頓施(恭敬的布施給人)。不管是沙門,是婆羅門,或者是貧窮、困苦的人,或者是為了求生存而行路而乞的人,都布施以飲食、錢財、谷、帛、華香、嚴具、床臥、燈明等物。由于如此的堪能(有大力)之故,名叫釋提桓因!

  比丘又白佛說:「世尊!由于甚么因,甚么緣之故,釋提桓因又名叫做富蘭陀羅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位釋提桓因,從前為人類時,數(shù)數(shù)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于此因緣之故,名叫富蘭陀羅!

  比丘又白佛說:「由于甚么因,甚么緣之故,又名叫做摩伽婆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位釋提桓因,從前為人時,名叫摩伽婆之故,釋提桓因即以其本名,而名叫摩伽婆!

  比丘又白佛說:「由于甚么因,甚么緣,又名叫做婆娑婆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釋提桓因從前為人時,數(shù)數(shù)(常常)用婆詵和地方之衣,布施供養(yǎng)他人。由于此因緣之故,釋提桓因,乃名叫婆娑婆!

  比丘又白佛說:「世尊!由于甚么因,甚么緣,釋提桓因又名叫做憍尸迦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位釋提桓因,從前為人時,乃為憍尸族姓的人。由于此因緣之故,那位釋提桓因又名叫做憍尸迦!

  比丘問佛說:「世尊!由于甚么因,甚么緣,那位釋提桓因又名叫做舍脂缽低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有一位阿修羅的女兒,名叫舍脂,為天帝釋的第一天后,因此之故,名叫做舍脂缽低!

  比丘白佛說:「世尊!由于甚么因,甚么緣,釋提桓因又名叫做千眼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位釋提桓困,從前為人時,非常的聰明而有智慧。在于一坐之間(一瞬之間),能思惟千種之義,能觀察其義而稱量其義。由于此因緣,那位天帝釋又名叫做千眼!

  比丘白佛說:「由于甚么因,甚么緣,那位釋提桓因又名做叫因提利呢?」(天之帝)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位天帝釋在于三十三天,為王為主。由于此因緣之故,那位天帝釋才名叫做因提利!

  佛陀并告訴比丘說:「而且那位釋提桓因,從前為人之時,曾受持七種受,因此因緣,得往生為天帝釋。那七種呢?釋提桓因本為人時,供養(yǎng)父母,……乃至平等而行惠施,這叫做七種受。由于此因緣,而為天帝釋!

  那時,世尊即說偈而說。都如上廣說過的。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夜叉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帝釋天被惡魔侵奪其座,也不瞋恚。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鞞舍離國的獼猴池側(cè)的重閣講堂。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過去世時,有一位夜叉鬼(勇健、暴惡),長的非常的丑陋而難看。曾在帝釋的空座位上坐下來。三十三天的天神們看此夜叉鬼之丑陋惡色,而坐在帝釋的空座位上。大家見后,都各起瞋恚之心。諸位天神都像如是的極為瞋恚后,那位夜叉鬼,卻因如是如是的隨著其瞋恚,而漸漸的端正起來。

  那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都往詣天帝釋,白帝釋而說:『憍尸迦!當知有一位異鬼,非常的丑陋惡色,在天王您的空座上坐下來。我們這些諸天,看見那位丑陋惡色的夜叉鬼,坐在天王之座時,都極生瞋恚。然而隨著諸天們之瞋恚,而那位夜叉鬼卻隨之而漸漸的端正起來。』釋提桓因就告訴諸三十三天們說:『那是由于瞋恚去對治那夜叉鬼的!

  那時,天帝釋就親自到了那位夜叉鬼之所。曾整他的衣服,偏袒右肩,合掌而三稱自己的名字而說:『仁者!我是釋提桓因』。由于隨著釋提桓因如是的恭敬下意,那位夜叉鬼即如是如是的隨之而漸漸的丑陋起來,也就實時不再出現(xiàn)。

  那時,釋提桓因,自已就坐下來,然后說偈而說:

  人當莫瞋恚 見瞋莫瞋報 于惡莫生惡 當破壞憍慢

  不瞋亦不害 名住賢圣眾 惡罪起瞋恚 堅住如石山

  盛瞋恚能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善御士 非謂執(zhí)繩者

  (人應(yīng)當不可以起瞋恚之心,遇到他人之瞋恚時,不可以用瞋恚去報復(fù)他。對于兇惡的,不可以生兇惡之念去對付,應(yīng)當要破壞憍慢之心。不瞋恚,也不害人,名叫做住于賢圣之眾。對于惡罪而起瞋恚,則要堅住如石山那樣的不動搖!將盛大的瞋恚,能持住,則如制御奔逸的馬車一樣。我說善御士,并不是指執(zhí)繩之人。)

  佛陀說到這里,又告訴諸比丘們說:「釋提桓因,在三十三天,當一位自在之王,都嘆說不瞋恚之好處。你們像如是的正信,而為非家之出家學(xué)道,也應(yīng)該贊嘆不瞋恚,也應(yīng)當如是而學(xué)!」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八、得眼經(jīng):二位比丘起諍,一罵詈,一默然。后罵者懺悔,另一位不接受。佛為之說帝釋行忍辱等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在于早晨,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城去乞食。乞食后,還回精舍,舉放夜缽,洗足后,持尼師壇(坐具)著在于右肩上,而至于安陀林。在那里,展開布敷尼師壇,而坐在于一樹下,進入于白晝的正受。

  那時,在祇桓(祇園精舍)里,有二位比丘正在諍端,一位在罵

  詈,另一位則默然不語。那位罵詈之比丘,就因之而對于對方改悔懺謝,而那位比丘卻不接受其懺悔。由于不接受懺悔之故,在精舍中的眾多比丘,都共相勸諫,而致高聲鬧亂。

  那時,世尊以凈天耳過于人耳,而聽到祇桓中之高聲鬧亂事。聽后,就由禪定中醒過來,就還回精舍,在于大眾之前,敷座而坐,而告訴諸比丘們說:「我于今天的早晨去乞食,還至安陀林,打坐入晝之正受時,聽到精舍中有高聲大聲,紛紜鬧亂,到底是誰在囂鬧的呢?」

  比丘們白佛說:「此精舍里,有二位比丘起諍端,一位比丘在罵詈,另一位則默然不語。那時,發(fā)罵詈的比丘,尋即向?qū)Ψ綉曰谥x過,而對方卻不接受。由于不接受之故,有好多人出面勸諫,故致聲大,高聲鬧亂的!

  佛陀告訴比丘說:「到底如何呢?比丘們!那愚癡之人,人家雖向他懺悔謝過,而不接受人家之懺悔?假若人家向其懺謝而不接受的話,就是愚癡的人,當會長夜得不饒益之苦的。諸比丘們!在過去世時,釋提桓因,遇有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共諍時,就說偈教誡而說:

  于他無害心 瞋亦不纏結(jié) 懷恨不經(jīng)久 于瞋以不住

  雖復(fù)瞋恚盛 不發(fā)于粗言 不求彼闕節(jié) 揭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 以義內(nèi)省察 不怒亦不害 常與賢圣俱

  若與惡人俱 剛強猶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為善御 非謂執(zhí)繩者

  (對于他人不要有傷害之心,也不可被瞋恚心所纏結(jié)。懷恨應(yīng)不經(jīng)久時,于瞋恚心也不止住。雖然瞋恚還是很盛,也不發(fā)粗言。不尋求人家之闕節(jié),不揭人之虛短,常常當自防護,應(yīng)以義去自內(nèi)省察)

  (不起怒,也不損害于人,要常和賢圣之人俱在。假若與惡人俱在

  時,其剛強之志,也應(yīng)如山石那樣的不被所動。盛恚能自持,有如制御奔逸之馬車一樣。我會說他為善御的人,而不是說他為執(zhí)繩的人。)

  佛陀將帝釋天之誡偈說完后,又告訴諸比丘們說:「釋提桓因在三十三天,當為一位自在之王,常行忍辱,也一再的贊嘆行忍辱的人。你們由正信,而為非家之出家學(xué)道,當行忍辱,贊嘆忍辱,應(yīng)當學(xué)此!」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九、得善勝經(jīng):帝釋天和阿修羅論戰(zhàn),帝釋主張行忍,修羅主張暴力,后帝釋獲勝。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過去世時,有天神和阿修羅對陣欲戰(zhàn),釋提桓因?qū)衬|(zhì)多羅阿修羅王說:『大家不可以互相殺害。只要以論議,以理去屈伏對方才對!粴衬|(zhì)多羅阿修羅王說:『假若互相論議,誰能夠證知理氣之通塞呢?』(誰通誰塞,也就是誰之理對,或誰之理不對)。天帝釋說:『諸位天眾當中,自有智慧能明白的記識的人。阿修羅眾當中,又自有明白而記識的人!粴衬|(zhì)多羅阿修羅說:『可爾』(好的)。釋提桓因說:『你們可以先立論,然后我當會隨后立論,就不會為難的!

  那時,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即說偈立論而說:

  我若行忍者 于事則有闕 愚癡者當言 怖畏故行忍

  (我如果行忍辱的話,則對于事情會有闕點的。因為愚癡的人,當會說:你是一怖畏軟弱之人,才會行忍辱的)

  釋提桓因也說偈回答而說:

  正使愚癡者 言恐怖故忍 及其不言者 于理何所傷

  但自觀其義 亦觀于他義 彼我悉獲安 斯忍為最上

  (假如愚癡的人,說你是恐怖之故,才會行忍辱,以及不談到其事由,則對于義理來說,有甚么傷損呢?只要自觀其義理,也觀察他人的義理,而彼我都能獲得安隱的話,則這種忍辱就是最上的了!)

  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又說偈說:

  若不制愚癡 愚癡則傷人 猶如兇惡牛 舍走逐觸人

  執(zhí)杖而強制 怖畏則調(diào)伏 是故堅持杖 折伏彼愚夫

  (假若不強制愚癡的人的話,則愚癡的人就會傷害他人,有如兇惡之牛,舍走而逐觸人一樣。)

  (執(zhí)拿刀杖去強制那些愚癡的人的話,愚癡的人就會由于怖畏而被調(diào)伏,因此之故,應(yīng)堅持刀杖,去折伏那些愚夫!)

  帝釋又說偈說:

  我常觀察彼 制彼愚夫者 愚者瞋恚盛 智以靜默伏

  不瞋亦不害 常與賢圣俱 惡罪起瞋恚 堅住如石山

  盛瞋恚能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善御士 非謂執(zhí)繩者

  (我常常觀察那些人,如欲制伏那些愚夫的話,則愚癡的人因為瞋恚很盛之故,有智慧的人要用靜默去降伏他。)

  (不起瞋恚.,也不傷害人,常和賢圣之人俱在。惡罪之生起,乃在于瞋恚,故應(yīng)堅持,有如大石之山那樣的不動其心。)

  (能將熾盛的瞋恚制持的話,則如制御奔逸的馬車一樣。我說善于

  調(diào)御的人,而不是說他為執(zhí)繩者耳。)

  那時,在天眾當中,有些天,為有智慧者,在阿修羅的大眾當中,也有一些有智能的阿修羅。他們就對于此偈思惟稱量觀察,而作此念:『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所說之偈,其內(nèi)容乃終竟長夜,都起于斗訟戰(zhàn)諍。就應(yīng)當知!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乃教人應(yīng)長夜斗訟戰(zhàn)諍的。而釋提桓因所說之偈,其內(nèi)容為長夜終竟息止斗訟戰(zhàn)諍。就應(yīng)當知!天帝釋乃長夜教人應(yīng)息止斗訟的。因此而知道!帝釋天乃為善論而得勝!」

  佛陀最后告訴諸比丘們說:「釋提桓因乃以善的論議去降伏阿修羅。諸比丘們!釋提桓因在于三十三天里,當一位自在之王,都立善論,贊嘆善論,去教化諸天及神祇。你們這些比丘們,也應(yīng)如是!你們由正信而為非家之出家學(xué)道,也應(yīng)以善論,贊嘆善論,應(yīng)常時這樣去修學(xué)!」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縛系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天與阿修羅戰(zhàn),阿修羅戰(zhàn)敗,被生擒于門側(cè),看到帝釋時,則罵詈,帝釋忍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過去世時,有天帝釋,令諸天和諸阿修羅對陣欲戰(zhàn)時,釋提桓因曾對三十三天的天眾們訓(xùn)話而說:『今天你們諸天和阿修羅的軍隊相戰(zhàn)時,諸天如得勝,而阿修羅如不

  如意而敗戰(zhàn)的話,就應(yīng)生擒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應(yīng)用五系縛,將他牽引還回天宮來!』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也曾經(jīng)告訴諸阿修羅眾而說:『今天這場諸天和阿修羅之戰(zhàn)爭如果阿修羅戰(zhàn)勝,諸天不如我們的話,就應(yīng)生擒釋提桓因,用五系縛,將他帶回阿修羅宮來!凰麄冞@一場戰(zhàn)爭,乃由諸天得戰(zhàn)勝,阿修羅則不如而戰(zhàn)敗。

  那時,諸天們,就捉得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就用五系縛,將他牽還天宮,縛在于帝釋的斷法殿前的門下。帝釋天從此門入出之時,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則在被縛住的門側(cè)罵詈他。

  那時,帝釋天的御者,看見阿修羅王身被五縛,在于門側(cè),帝釋天出入之時,都輒受其瞋恚罵詈?创饲樾魏,就便說偈,白帝釋天而說:

  釋今為畏彼 為力不是耶 能忍阿修羅 面前而罵辱

  (帝釋!您現(xiàn)在是否怖畏他呢?或者是恐力不足呢?為甚么能忍耐阿修羅在您面前的那種罵辱呢?)

  帝釋即回答而說偈說:

  不以畏故忍 亦非力不足 何有黠慧人 而與愚夫?qū)?/p>

  (不是因為怖畏之故而忍辱,也不是神力不足之故,因為那里有黠慧的人,會和愚夫相對敵呢?)

  御者又白言而說:

  若但行忍者 于事則有闕 愚癡者當言 畏怖故行忍

  是故當苦治 以智制愚癡

  (如果只行忍辱的話,對于事,就會有闕欠的。因為愚癡的人,會說對方為畏怖之故,而行忍辱的。因此之故,當治其苦,而以智慧去制伏愚癡。)

  帝釋回答說:

  我常觀察彼 制彼愚夫者 見愚者瞋盛 智以靜默伏

  非力而為力 是彼愚癡力 愚癡違遠法 于道則無有

  若使有大力 能忍于劣者 是則為上忍 無力何有忍

  于他極罵辱 大力者能忍 是則為上忍 無力何所忍

  于己及他人 善護大恐怖 知彼瞋恚盛 還自守靜默

  于二義俱備 自利亦利他 謂言愚夫者 以不見法故

  愚夫謂勝忍 重增其惡口 未知忍彼罵 于彼常得勝

  于勝己行忍 是名恐怖忍 于等者行忍 是名忍靜忍

  于劣者行忍 是則為上忍

  (我常觀察那些愚夫,而制伏那些愚癡的士夫。遇見愚者之瞋恚熾盛時,有智慧的人,都會用靜默去制伏他。)

  (并沒有甚么力量,而說他為有力的,那就是那些愚癡之力。愚癡乃遠違正法,對于道來說,是沒有可談的。)

  (假若有大力,能夠忍耐于卑劣的話,就為之上忍,假如沒有力量的話,那里能忍呢?對于他人之極大的罵辱時,有大力的人才能忍受,這是最為上忍的,如沒有力量的話,怎么有所忍耐呢?)

  (對于自己,以及他人,都要善護大恐怖,知道對方的瞋恚熾盛,就要還自守于靜默,對于此二義都俱備的話,就能自利,也能利益他人。)

  (所謂愚夫者,乃由于不見正法之故。愚夫所謂之勝于忍,乃一再的增加其惡口而已。并不知道能夠忍耐其罵詈,乃是對于他之常得勝者。對于勝已而行忍,就名叫做恐怖忍,對于相等對者之行忍,就名叫做忍靜忍,對于劣于自己者而行忍,就是名叫上忍!)

  佛陀并告訴諸比丘們說:「釋提桓因,在于三十三天為自在王,都常行忍辱,贊嘆行忍。你們比丘們!由于正信而為非家之出家學(xué)道,

  也應(yīng)如是的行忍,贊嘆于忍,應(yīng)當要這樣的學(xué)!)」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一、敬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帝釋天雖為自在王,也恭敬佛陀。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欲入園觀,那時曾勅令其御者,叫他嚴駕千馬之車,將詣于園觀。御者奉其勅,就嚴駕千馬之車,向帝釋天稟告說:『唯!俱尸迦!已經(jīng)嚴駕馬車完畢,唯王知時!惶斓坩尵拖鲁俚,合掌向東禮佛。那時,御者一見,實時心驚而毛豎,致其馬鞭落在于地上。

  那時,天帝釋看見御者心驚毛豎,馬鞭落地,即說偈而說:

  汝見何憂怖 馬鞭落于地

  (你到底是看見甚么事而起憂怖,連馬鞭也握不住而致落于地呢?)

  御者也說偈回稟帝釋而說:

  見王天帝釋 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馬鞭落于地

  常見天帝釋 一切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悉皆恭敬禮 何處更有尊 尊于帝釋者

  而今正東向 合掌修敬禮

  (我因看見天王帝釋您,乃為舍脂之夫。然而這時的動作,使我剎時生起恐怖惶悚,而將馬鞭一時握不住而落于地上的。)

  (我常看到天帝釋您,乃為一切諸大地,一切人天大小之王,以及護世之四天王、三十三天的天眾,都統(tǒng)統(tǒng)恭敬于您,而向您敬禮。到底在甚么地方還更有可以為尊,比帝釋您還要尊貴的天嗎?為甚么現(xiàn)今正向于束,合掌而修敬禮之儀呢?)

  那時,帝釋說偈回答而說:

  我實于一切 世間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最為其尊主 故悉來恭敬 而復(fù)有世間 隨順等正覺

  名號滿天師 故我稽首禮

  (我實在于一切世間里的大小帝王當中,以及四護世的天王〔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的天眾里,可以說是最為其尊的天主。因此之故,大家都來恭敬于我。)

  (然而還更有在于世間里,正隨順而成就等正覺的人。其名號叫做滿天師〔指佛陀〕,因此之故,我要稽首禮拜他!)

  御者又仰白而說:

  是必世間勝 故使天王釋 恭敬而合掌 東向稽首禮

  我今亦當禮 天王所禮者

  (這位滿天師必定就是所有世間里的最勝者,才能使天王釋〔帝釋〕您恭敬而向他合掌,而向東行稽首之禮的。那么,我今也應(yīng)該敬禮那位天王您所敬禮的滿天師!)

  那時,天帝釋舍脂之夫,說如上之偈,敬禮佛陀后,就乘千馬之車,往詣園觀!

  佛陀說到這里,又告訴諸比丘們說:「那位帝釋天,雖然為三十三天的自在王,尚且恭敬佛陀,又贊嘆恭敬于佛陀。你們諸比丘,由于正信而為非家之出家學(xué)道,也應(yīng)該如是的去恭敬佛陀,也應(yīng)贊嘆恭敬佛陀的人,應(yīng)當要如是去學(xué)!」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二、敬法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帝釋天雖為自在主,也恭敬佛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其余廣說都如上述。有差別的地方就是:「那時,帝釋天下常勝殿,向東合掌,敬禮尊法:……!鼓酥练鹫f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二之一、敬法經(jīng):本經(jīng)應(yīng)另數(shù)為一經(jīng),唯大正本欠數(shù),故仍依之。內(nèi)容為敬法與僧。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都如上廣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那時,帝釋說偈回答御者說:

  我實為大地 世間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如是等一切 悉尊重恭敬 然復(fù)有凈戒 長夜入正受

  正信而出家 究竟諸梵行 故我于彼所 尊重恭敬禮

  又調(diào)伏貪恚 超越愚癡境 修學(xué)不放逸 亦恭敬禮彼

  貪欲瞋恚癡 悉已永不著 漏盡阿羅漢 復(fù)應(yīng)敬禮彼

  若復(fù)在居家 奉持于凈戒 如法修布薩 亦復(fù)應(yīng)敬禮

  (我實在為大地所有世間的大小國王,以及四大護世的天王、三十三天的天眾等人天,如是這等一切的一切眾生所尊重恭敬的天帝!)

  (但是還有修持凈戒,長夜都入于正受,由于正信而出家,而究竟諸梵行的人。因此之故,我對于那個地方,尊重而恭敬,而禮拜。)

  (又那些調(diào)伏貪欲、瞋恚,以及超越于愚癡之境界,而修持不放逸的,我也恭敬禮拜于他。)

  (貪欲、瞋恚、愚癡,都已永遠不染著,是漏盡的阿羅漢,又應(yīng)敬禮他。)

  (假如在家學(xué)法,奉持凈戒,如法而修學(xué)布薩〔誦戒懺悔業(yè)罪〕的話,又應(yīng)受敬禮!)

  御者即白帝釋而說:

  是必世間勝 故天王敬禮 我亦當如是 隨天王恭敬

  (這必定是世間最為優(yōu)勝的,故能受天王〔指帝釋天〕您的恭敬禮拜。那么,我也應(yīng)該如是的隨著天王您去恭敬他。

  佛陀說到這里,又對諸比丘們說:「諸比丘們!那位天帝釋-舍脂之夫,敬禮法與僧,又贊嘆那些敬禮法與僧的人。你們已能由于正信而為非家的出家學(xué)道,也應(yīng)如是的敬禮法與僧,又應(yīng)當贊嘆那些恭敬法與僧的人。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三、敬僧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帝釋天雖為自在之主,也恭敬僧寶。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過去世時,有天帝釋,欲入園觀。王(帝釋天)曾勅令御者,令他嚴駕千馬之車。御者聽受勅命,就將其嚴駕之車,準備完畢,還白帝釋天而說:『千乘之車,已嚴駕了,唯王知時』(正是出發(fā)的時候了)。

  那時,帝釋天就從常勝殿下來,向四周的諸方,合掌恭敬。

  那時,那位御者,見天帝釋從常勝殿下來后,住于中庭,而向于四周的諸方,合掌恭敬。他看后,即驚怖,馬鞭也由之而落在于地上。他說偈而說:

  諸方唯有人 臭穢胞胎生 神處穢死尸 饑渴常燋然

  何故憍尸迦 故重于非家 為我說其義 饑渴愿欲聞

  (在諸方唯有人,都以臭穢的胞胎而生的〔依身為不凈的〕,其神識處在于污穢之死尸,被饑與渴所逼而恒常的在于燋然中。)

  (為甚么緣故憍尸迦您,還是尊重那些非家〔指僧眾〕的出家人呢?請為我講說其義吧!我如饑與渴那樣的愿意聽您的啟示!)

  這時,天帝釋說偈回答而說: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諸方 不計其行止

  城邑國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資生具 一往無欲定

  往則無所求 唯無為為樂 言則定善言 不言則寂定

  諸天阿修羅 各各共相違 人間自共諍 相違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于諸諍無諍 于一切眾生 放舍于刀杖

  于財離財色 不醉亦不荒 遠離一切惡 是故敬禮彼

  (我正恭敬他們那些能出家而為非家的人,他們能自在的游行諸方,不計量其行止所在〔指自由自在,無掛無礙〕。)

  (不管是甚么城邑國土的行行色色,都不能牽累其心。他們不積畜資生之具,一往都沒有欲念必定要甚么〔隨緣無執(zhí)著〕。)

  (往前,則并沒有所求,唯求得無為為之快樂耳!一旦發(fā)言,必定是善言,靜默不言時就是在寂定里。)

  (而諸天與阿修羅,乃各各都互相違遠。以人間〔人類〕來說,也是自相共諍,其相違之處,也是如此。唯有出家之人,對于諸諍議,并不會有甚么相諍之事。對于一切眾生,都放舍刀杖等相害之物。對于錢財,則已離開財色,不會飲酒而醉,也不會荒語,可說是遠離一切的惡業(yè)。因此之故,我要敬禮他。)

  這時,御者又說偈說: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間勝 故我從今日 當禮出家人

  (既為天王〔指帝釋天〕所敬重的,必定就是所有世間的最優(yōu)勝的了。因此之故,我從今日起,也當禮拜出家人〔指僧伽〕。)

  像如是的問答后,天帝釋則敬禮諸方的一切僧伽完畢時,而升于馬車,去游觀園林。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位天帝釋在于三十三天為自在王,而常恭敬眾僧,也常贊嘆恭敬僧伽的功德。你們?yōu)楸惹鹉擞捎谡哦鵀榉羌抑黾覍W(xué)道,也應(yīng)當像如是的恭敬眾僧,也應(yīng)當贊嘆恭敬僧伽的功德!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四、宿毘梨經(jīng):阿修羅攻打三十三天,帝釋則派宿毘梨天子與之戰(zhàn)。并闡述帝釋之精勤,以勵比丘。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過去世時,有阿修羅王興起四種兵,所謂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欲和三十三天斗戰(zhàn)。那時,天帝釋聽到阿修羅王已興象馬車步等四種兵欲來攻戰(zhàn)的消息后,就告訴宿毘梨(善勇)天子說:『阿公!你知道嗎?現(xiàn)在阿修羅已興象馬車步等四種兵,欲和三十三天起戰(zhàn)爭。阿公你可勅令三十三天興象馬車步等四種兵,去擊退阿修羅之兵!荒菚r,宿毘羅天子受帝釋天之教勅后,就還回自己的天宮,其動作看起來,似乎不在意,而慢緩寬縱,并不勤于方便(不積極努力去興兵)。

  阿修羅眾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道路,帝釋天聽此消息后,又告訴宿毘羅天子說:「阿公!阿修羅軍已出現(xiàn)在道路。阿公可速令起四種兵去迎戰(zhàn)阿修羅了!顾逇沉_天子受帝釋天之教勅后,即又還回宮,仍然是懈怠寬縱。

  這時,阿修羅王的軍兵已將垂臨。釋提桓因聽到阿修羅軍已在近路,就又告訴宿毘梨天子說:「阿公!你知道嗎?阿修羅軍已在于近路了!阿公!你應(yīng)速告諸天興起四種兵吧!」

  這時,宿毘羅天子,即說偈而說:

  若有不起處 無為安隱樂 得如是處者 無作亦無憂

  當與我是處 令我得安隱

  (如果有不起之處〔指最上之境界〕的話,就為之無為安隱之樂處。能得如是之境處的話,就是無作,也是沒有憂慮。應(yīng)當與我如是之處,使我能得安隱無事!)

  那時,帝釋天說偈回答而說:

  若有不起處 無為安隱樂 若得是處者 無作亦無憂

  汝得是處者 亦應(yīng)將我去

  (假若有不起之處。就是無為,就是安隱快樂。假如能得那個境處的話,就是無作,也是沒有憂慮。你如果能得那種境處的話,也應(yīng)引我到那個境處去!)

  宿毘梨天子又說偈說:

  若處無方便 不起安隱樂 若得彼處者 無作亦無憂

  當與我是處 令我得安隱

  (如果處于無方便〔不免勤勞〕,而不起的話,就是安隱快樂。假若能得那個境處的話,就是無作,也是沒有憂慮。當應(yīng)賜與我這種境處,使我能得安隱快樂。)

  這時,天帝釋又說偈回答而說:

  若處無方便 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 無作亦無憂

  汝得是處者 亦應(yīng)將我去

  (假若處于無方便,而不起的話,就是安隱快樂。如果有人能得那種境處的話,就是無作,也是沒有憂慮。你如果得到那種境處的話,也應(yīng)引我到那個地方去!)

  宿毘梨天子又說偈說:

  若處不放逸 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 無作亦無憂

  當與我是處 令我安隱樂

  (假若處于不放逸,而不起的話,就是安隱快樂。如果有人得到這種境處的話,就是無作,也是沒有憂慮。當應(yīng)賜與我這種境處,使我能得安隱快樂。)

  這時,天帝釋又說偈而說:

  若處不放逸 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 無作亦無憂

  汝得是處者 亦應(yīng)將我去

  (假若處于不放逸,而不起的話,就是安隱快樂。如果有人得到這種境處的話,就是無作,也是沒有憂慮。你如果得到那種境處的話,也應(yīng)引我到那個地方去!)

  宿毘梨天子又說偈而說:

  懶惰無所起 不知作已作 行欲悉皆會 當與我是處

  (懶惰而無所起事,不知應(yīng)作的都已作,行欲作之事,均能領(lǐng)會,當與我那種境處!)

  這時,天帝釋又說偈而說:

  懶惰無所起 得究竟安樂 汝得彼處者 亦應(yīng)將我去

  (懶惰而無所起事,而能得究竟安樂。你如果得到那種境處的話,也應(yīng)該將我引導(dǎo)那個地方去!)

  宿毘梨天子又說偈說:

  無事亦得樂 無作亦無憂 若與我是處 令我得安樂

  (沒有事也能得快樂,沒有做作,也沒有憂慮。如果能與我這種境處的話,就能使我得到安樂。)

  天帝釋又說偈說:

  若見若復(fù)聞 眾生無所作 汝得是處者 亦應(yīng)將我去

  汝若畏所作 不念于有為 但當速凈除 涅槃之經(jīng)路

  (如果看到,或聽到眾生無所事作的話,假若你已得到如是之境處時,也應(yīng)引我到那邊去。你如果怖畏有所作,不思念于有為的話,則只要你能速凈除,往生涅槃的徑路吧!)

  那時,宿毘梨天子就嚴備象馬車步等四兵,和阿修羅戰(zhàn)斗,終于摧滅阿修羅的兵眾。諸天既得勝后,就還回天宮!

  佛陀講到這里,就告訴諸比丘們說:「釋提桓因興四種兵和阿修羅

  戰(zhàn)爭,由于精勤而得勝。諸比丘們!釋提桓因在于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都常用精勤方便,也常贊嘆精勤之德。你們身為比丘,由于正信而為非家之出家學(xué)道,當應(yīng)勤于精進,也應(yīng)贊嘆精勤之德!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五、仙人經(jīng):帝釋和阿修羅戰(zhàn)中,帝釋恭敬仙人的故事。佛即勸諸比丘當如是的恭敬諸梵行之人。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過去世時,有一聚落,有諸仙人住止于那聚落之邊的空閑之處。有一時,有諸天和阿修羅,在離開該聚落不遠之處,對陣戰(zhàn)斗。

  那時,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曾將身上之五飾除去,脫去天冠,卻下傘蓋,除卻斂刀,屏棄寶拂(塵尾、拂塵),脫去革屣,而到了仙人之住處,進入門內(nèi),將四周看視一偏,而不顧巧那些諸仙人,也不向他們問訊。只看了看后,就還從門出來。

  這時,有一位仙人遙見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曾除去其身上的五飾而進入園內(nèi),但只看望一下,就退出。他看見其情形后,就語諸仙人說:『這是甚么人呢?其容色并不甚么調(diào)伏,也不似人形。并沒有威儀之法,看起來好似田舍郎。非長者之子,而除去五飾后,進入園門。入內(nèi)后,高視觀看,也不顧眄問訊諸仙人?』有一位仙人回答他而說:『這位是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除去其五飾后,只一觀看就出

  去!荒俏幌扇苏f:『這并不是甚么賢士,不好不善,并不是賢,并不是法,除去五飾后,來入園門,只一觀望,就退出,也不顧眄問訊諸仙人。因此之故,當會知道!天眾會增長,而阿修羅則會損減!(指福德有否的問題)。

  這時,釋提桓因,也除去身上的五飾,而進入仙人的住處。他進入后,就和諸位仙人面相問訊慰勞,然后才退出。又有一位仙人看見帝釋天除去五飾后進入園門,周遍的和諸仙人問訊。他看見后,就問諸仙人而說:『這位是甚么人?進入園林時,一看就看出有調(diào)伏的容色,有可適人的容色,有威儀的容色,并不是田舍郎,好似為族姓子(貴族),除去五飾后,來入園門內(nèi),周遍的和諸仙人問訊,然后回去!挥幸晃幌扇嘶卮鹫f:『這一位是天帝釋。除去五飾后,來入園門,周遍的和諸仙人問訊,然后回去!荒俏幌扇苏f:『這是賢士,是善好而真實的威儀法。除去五飾后,來入園門,周遍的向諸仙人問訊,然后回去。由此就應(yīng)當知!天眾會增長,阿修羅眾會損減!

  這時,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聽到諸仙人稱嘆諸天之事后,就瞋恚熾盛(非常的瞋怒)。那時,那些住在于空處的仙人們,聽聞阿修羅王瞋恚熾盛之事后,即往詣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之處,說偈而說:

  仙人故來此 求乞施無畏 汝能施無畏 賜牟尼恩教

  (我們這些仙人因有事故,而來到這里,目的就是想乞求你布施無畏的精神給我們。你是否能施無畏,而賜下牟尼寂靜的恩教給我們嗎?)

  毘摩質(zhì)多羅,也用偈回答而說:

  于汝仙人所 無有施無畏 違背阿修羅 習(xí)近帝釋故

  于此諸無畏 當遺以恐怖

  (在于你們這些仙人之處,并沒有無畏可布施。因為汝們乃違背我

  們這些阿修羅,而習(xí)近于帝釋天之故,對于此諸無畏當中,當遺施以恐怖與你們!)

  仙人又說偈說:

  隨行殖種子 隨類果報生 求乞于無畏 遺之以恐怖

  當獲無盡畏 施畏種子故

  (隨于行而殖種子的話,就會隨于其類而有其果報之產(chǎn)生。我們來乞求你施無畏,你卻遺給我們以恐怖之法。你定會獲得無盡的怖畏的,因為你乃布施恐畏的種子之故。)

  那時,諸仙人們在于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的面前,說出這些咒偈后,就凌駕虛空而逝去。

  就在于那個夜間,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三次起心驚,在睡眠中,聽到惡聲而說:『釋提桓因興四種兵,要和阿修羅戰(zhàn)斗!』驚覺后恐怖,思慮一戰(zhàn)必定會大敗,因此,退走而還回阿修羅宮。

  那時,天帝釋之敵已退,而得勝后,就往詣那些住于空閑之處的諸仙人。禮諸仙人之足后,退在西面諸仙人之前,東向而坐。

  這時,東風吹起,有一仙人就說偈而說:

  今此諸牟尼 出家來日久 腋下流汗臭 莫順坐風下

  千眼可移座 此臭難可堪

  (現(xiàn)在這些諸位牟尼〔寂靜,指仙人〕,出家以來,日子已經(jīng)很久了,其腋下所流出來之汗,會帶有臭氣。請不可順坐在于風吹之下方。千眼〔帝釋天〕!可移坐在其它之處,因為此臭氣,很難堪以嗅聞的。)

  這時,天帝釋說偈回答而說:

  種種眾香華 結(jié)以為華鬘 今之所聞香 其香復(fù)過是

  寧久聞斯香 未曾生厭患

  (以種種不同的眾香華,結(jié)之而為華鬘。而現(xiàn)今所聞之香氣,其香氣還要超過那眾華之香。寧可久長的嗅聞現(xiàn)在的這種香,因為未曾會發(fā)生厭患的。)

  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那位天帝釋,在于三十三天為自在王,還是恭敬出家人,也常贊嘆出家人,同時也常常贊嘆恭敬之德。你們這些比丘,由于正信而為非家的出家學(xué)道,常應(yīng)恭敬那些諸梵行者,也應(yīng)當贊嘆恭敬之德!」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六、滅瞋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帝釋天向佛間法,世尊告之以滅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天帝釋,在于早晨來詣佛所,稽首佛足,以帝釋天的神力,其身上的諸光明,遍照于祇園精舍。

  那時,釋提桓因說偈問佛而說:

  為殺于何等 而得安隱眠 為殺于何等 而得無憂畏

  為殺何等法 瞿曇所贊嘆

  (到底要殺滅〔除滅〕那種法,才能得到安隱的睡眠呢?到底要殺滅那種法,才能得到?jīng)]有憂愁怖畏呢?到底要殺滅那種法,才是瞿曇您所贊嘆的呢?)

  那時,世尊說偈回答而說:

  害兇惡瞋恚 而得安隱眠 害兇惡瞋恚 心得無憂畏

  瞋恚為毒根 滅彼苦種子 滅彼苦種子 而得無憂畏

  彼苦種滅故 賢圣所稱嘆

  (害除兇惡的瞋恚的話,就能得到安隱的睡眠。害除兇惡的瞋恚的話,心里就能得到無憂愁與怖畏。)

  (瞋恚就是一切的毒根,故應(yīng)滅除那個苦的種子。如滅除那苦的種子的話,就能得到無憂愁與怖畏。那些苦的種子滅除之故,為之賢圣所稱嘆的!)

  那時,釋提桓因,聽佛所說,歡喜而隨喜,作禮后離去。

  一一一七、月八日經(jīng):帝釋天未得解脫,所說的八支齋法并不是善法。阿羅漢則已得解脫,故所說之法皆為善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每月之初八日,四大天王會勅遣大臣,察案而游行于世間:到底有那些人供養(yǎng)尊重父母、沙門、婆羅門、宗親,而作諸福德?又見今世之惡,畏后世之罪報,而行布施作福,而受持齋戒,于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以及神變月(四天王等下界,視察人間善惡之月。為正、五、九月),是否受持齋戒布薩?至十四日時,則遣太子降下世間,觀察世間里,到底有了那些人供養(yǎng)尊重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與否?至十五日時,四大天王則親自降下世間,觀察眾生:到底有那些人供養(yǎng)尊重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與否?諸比丘們!那時,在世間里如果沒有多人供養(yǎng)父母,…

  乃至沒有多人受戒布薩的話,那時,四天王就會往詣三十三天的集法講堂,去白天帝釋而說:『天王當知!現(xiàn)今在諸世間里,并沒有多人供養(yǎng)父母,…乃至受戒布薩!弧鼓菚r,三十三天眾,聽此報告,就會不喜,就會轉(zhuǎn)相告語而說:『現(xiàn)今在于世間的人,都不賢不善,不好不類,并沒有真實之行,不供養(yǎng)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薩。由于此罪業(yè)之故,諸天眾會愈來愈減少,阿修羅眾當會漸漸的增廣!

  佛陀講到這里,又告訴大眾說:「諸比丘們!那時,在世間里,如果反之而有多人供養(yǎng)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的話,四天王就會到了三十三天的集法講堂,白天帝釋而說:『天王當知!現(xiàn)今在于世間里,有好多的人民供養(yǎng)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荒菚r,三十三天的天眾,就會心皆歡喜,就會轉(zhuǎn)相告語而說:『現(xiàn)今在于諸世間里,都為賢圣,而真實如法,多有人民供養(yǎng)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由于此福德,阿修羅眾會減少,諸天天眾會愈來愈增廣!

  這時,天帝釋知道諸天眾皆大歡喜后,即說偈而說: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變之月 受持八支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如果有人在于每月之初八、十四、十五等曰,以及神變之月,能受持八支齋〔八關(guān)齋戒〕的話,則會如我所修行那樣,那個人也是如是而修的!)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那位天帝釋所說之偈: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變之月 受持八支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如由他所說出之此偈,就不是善說。為甚么呢?因為那位天帝釋,自己還有貪欲、瞋恚、愚癡之過患,并不脫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故。

  假若為阿羅漢比丘的話,則已盡諸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jié),心善解脫。因此,如同樣的說此偈而說: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變之月 受持八支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像如是之說,就為之善說。為甚么呢?因為阿羅漢比丘已離開貪欲、瞋恚、愚癡,已脫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因此之故,由他說出的此偈就為之善說!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八、病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帝釋為正直之故,常被阿修羅王所欺。而告誡不可學(xué)如阿修羅之幻術(shù)。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過去世時,毘摩質(zhì)多阿修羅王,因疾病困篤,而往詣釋提桓因之處,告訴釋提桓因說:『憍尸迦!當知!我現(xiàn)在因疾病困篤。請?zhí)嫖爷熤?使我能得安隱!』釋提桓因?qū)衬|(zhì)多羅阿修羅說:『你當傳授我幻法(幻術(shù)),我當會療治你的病,使你得到安隱!粴衬|(zhì)多羅阿修羅王對帝釋說:『我應(yīng)回去問諸阿修羅眾。如大家聽許我的話,當會傳授阿修羅的幻術(shù)給帝釋您!』

  那時,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就往至諸阿修羅眾當中,對諸阿修羅們說:『大家當知:我現(xiàn)在疾病困篤,曾往詣釋提桓因處,求他治療

  我的疾病。他曾告訴我而說:你如果能傳授阿修羅的幻術(shù)給我的話,當會療治你的疾病,使你得到安隱。因此,我現(xiàn)在擬往帝釋之處,去說阿修羅的幻法(幻術(shù))!

  那時,有一位詐偽的阿修羅,對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說:『那位天帝釋,是一位質(zhì)直好信,不虛偽的天王,你只要對他說:天王!此阿修羅的幻法,如果學(xué)習(xí)的話,會使人墮入地獄,會受罪無量百千歲。那位天帝釋必定會息止其學(xué)幻術(shù)的意念,不再求你要學(xué)。當會這樣的對你說:你回去吧!我已使你的疾病瘥愈,你可得安隱了!』

  那時,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又往帝釋之處,就說偈而說:

  千眼尊天王 阿修羅幻術(shù) 皆是虛誑法 令人墮地獄

  無量百千歲 受苦無休息

  (千眼〔帝釋〕尊天王!阿修羅的幻術(shù),均為是虛誑之法,學(xué)它,就會使人墮落地獄,必須經(jīng)過無量的百千歲,去受諸苦惱,并沒有休息!)

  那時,天帝釋聽后,就對毘摩質(zhì)多阿修羅王說:「止!止!像如是的幻術(shù),并不是我所須要的。你且回去,會使你身上的疾病寂滅休息,得力安隱!」」

  佛陀最后又告訴諸比丘們說:「釋提桓因在于三十三天為自在王,長夜真實,不幻不偽,賢善而質(zhì)直。你們諸位比丘們,由正信而為非家之出家學(xué)道,也應(yīng)如是的不幻不偽,賢善而質(zhì)直,要如是而學(xué)!」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九、婆稚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佛陀為帝釋和阿修羅王闡述精進與忍辱之重要性。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當時,有天帝釋,以及鞞盧阇那子婆稚阿修羅王,他們都有絕妙的容貌。在于早晨時,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邊。那時,天帝釋,以及鞞盧阇那子婆稚阿修羅王,他們身上的諸光明,都普照于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鞞盧阇那阿修羅王,曾說偈白佛而說:

  人當勤方便 必令利滿足 是利滿足已 何須復(fù)方便

  (人應(yīng)該要精勤方便,必定會使利益滿足。此利益既滿足后,那里有須要一再的方便呢?)

  那時,天帝釋又說偈說:

  若人勤方便 必令利滿足 是利滿足已 修忍無過上

  (假若人們能夠精勤方便的話,就必定使其利益滿足。此利益滿足后,再修忍辱行的話,就不會有人能比得過上的了。)

  說此偈后,他們都俱白佛說:『世尊!到底是那一種為善說呢?』世尊告訴他們說:『你們所說的此二說,均為是善!』然而現(xiàn)在你們又應(yīng)聽我說:

  一切眾生類 悉皆求己利 彼彼諸眾生 各自求所應(yīng)

  世間諸和合 及與第一義 當知世和合 則為非常法

  若人勤方便 必令利滿足 是利滿足已 修忍無過上

  (一切的眾生之類,均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彼彼〔各類〕諸眾生,都各自求自己所應(yīng)的。)

  (然而世間之所謂諸和合,以及第一義走甚么?當知!世間為眾緣所和合的,就是非!無常〕,而有變易之法。假若人精勤而方便的話,必定會使其利益滿足。此利益滿足后,則應(yīng)修忍辱,為沒有比這

  還過上之法!)

  那時,天帝釋,以及鞞盧阇那子婆稚阿修羅王,聽佛所說,歡喜而隨喜,就作禮后,離去。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釋提桓因在于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也在修行忍辱,贊嘆忍辱。你們諸位比丘,由正信而為非家,而出家學(xué)道,也應(yīng)如是的修行忍辱,贊嘆忍辱!」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誓約經(jīng):帝釋天受戒,阿修羅卻擾亂,而被帝釋所縛。由誓約不作亂,才把它放逐。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過去世時,有天帝釋,曾白佛說:『世尊!我現(xiàn)在要受如是這般的戒律,乃至佛法住世,盡其形壽的期間內(nèi),如果有人來惱害我,我也不會反報而加惱于對方!贿@時,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聽聞天帝釋受如是之戒,乃至佛法住世,盡其形壽,假若有人來惱我的話,我絕對不會反報而加惱于對方。他聽后,就執(zhí)持利劍,逆道而來。

  那時,天帝釋遙見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手里執(zhí)持利劍,逆道而來,就遙告他而說:『阿修羅!你給我停住下來!我要縛汝,你勿動!』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就不得動,就對帝釋而說:『你現(xiàn)在豈不是曾經(jīng)受過如是之戒嗎?你不是說:若佛法住世,盡形壽的期間,有

  人來惱我時,必定不會還報嗎?』天帝釋說:『我實在受過如是之戒。但是你乃自住而受縛耳!话⑿蘖_說:『你現(xiàn)在且放我吧!』帝釋回答說:『你假若約誓不作亂的話,然后就會放你!』阿修羅說:『你如放我后,我就會如法而作!坏坩尰卮鹫f:『你應(yīng)先如法而作,然后才會放你的!』

  這時,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就說偈而說:

  貪欲之所趣 及瞋恚所趣 妄語之所趣 謗毀賢圣趣

  我若嬈亂者 趣同彼趣趣

  (貪欲的果報所趣的,以及起瞋恚心所趣的,和作妄語之所趣的,暨誹謗賢圣之所趣,都是惡趣的一途。我從今以后,如果再嬈亂您的話,就會趣同于那些惡趣之趣!)

  釋提桓因又告訴他說:『我現(xiàn)在放你,使你能回去,隨你的所安吧!』

  那時,天帝釋使阿修羅王作約誓后,就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邊,而白佛說:『世尊!我在于佛前受如是之戒,乃至佛法住世,盡其形壽,如有惱我的話,我并不會反報。而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聽到我受戒之后,就手執(zhí)利劍,隨路而來。我遙見后,對他說:阿修羅!住!住!縛汝勿動!那位阿修羅說:你不是曾受過如是之戒嗎?我就回答說:我實在受過如是戒。現(xiàn)在你且住停下來,要縛你,使你不能動。他就向我求饒,求我放他。我就告訴他說:你如果約誓,從今以后不作亂的話,當會使你解脫。阿修羅就說:且當放我,當會說約誓。我就告訴他:先說約誓,然后放你。他就說偈,作約誓而說:

  貪欲之所趣 及瞋恚所趣 妄語之所趣 謗疑賢圣趣

  我若作嬈亂 趣向彼趣趣

  像如是,世尊!我要那位阿修羅王誓約,到底是如法嗎?那位阿修羅會再作亂嗎?』

  佛陀告訴天帝釋說:『善哉!善哉!你要他約誓,乃為如法不違,他也不再敢作嬈亂了。』

  那時,天帝釋聽佛所說,歡喜而隨喜,作禮后離去。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那位天帝釋,在于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并不作嬈亂,也常贊嘆不嬈亂之法。你們諸位比丘,由于正信而為非家,而出家學(xué)道,也應(yīng)該如是的去行不嬈亂,也應(yīng)常贊嘆不擾亂之法。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四十完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