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教與莊嚴國土

  凈土教與莊嚴國土

  (1992年5月8日寫于重慶慈云寺)

  一、凈土教與凈土宗

  凈土教的闡揚源自釋迦牟尼佛。根據(jù)大乘經(jīng)的指示,有西方彌陀凈土,東方藥師佛凈土、兜率彌勒凈土、毗盧遮那佛的華藏凈土等,本文所提的專指彌陀佛凈土。

  作為佛教徒,是相信凈土的存在的,因為虛空無邊,世界無邊,國土有染有凈,根據(jù)現(xiàn)量的實證,比量的推理,圣言量的指導,完全是可以確信無疑的。佛陀是親證親知者,佛陀具有最高的智慧,為悲憫五濁惡世受苦的眾生,而說此“一切世間甚深難信之法”。

  凈土的經(jīng)典,通稱三經(jīng)一論:(1)《無量壽經(jīng)》二卷,曹魏康僧鎧譯,敘阿彌陀佛因位愿行和果上的功德;(2)《觀無量壽經(jīng)》一卷,劉宋僵良耶舍譯,指示修十六觀等往生凈土的行業(yè);(3)《阿彌陀經(jīng)》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明凈土莊嚴和持名念佛的利益。

  在清代咸豐八年(1858),又有魏承貫,名源,道光進士,經(jīng)濟文章為世所重,編集《凈土四經(jīng)》刊行流通,即于以上三經(jīng)外,加入《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他認為凈土法門以《無量壽經(jīng)》而發(fā)源,以《觀無量壽經(jīng)》而觀想,然后導于《阿彌陀經(jīng)》之持名,最終歸于《普賢行愿品》。

  在近代,印光法師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又于四經(jīng)外加入《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編輯《凈土五經(jīng)》刊行。他認為“此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印光法師被尊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他所編的《凈土五經(jīng)》為緇素喜讀,影響極為深遠。

  除以上五經(jīng)外,在古印度,有世親菩薩造的《往生論》(北魏菩提流支譯)總攝三經(jīng),闡述凈土依正莊嚴,正明往生旨趣。有龍樹菩薩造的《十住毗婆沙論》,分修行方法有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指菩薩憑自力在三大阿僧祇劫的長期苦行中方證佛果;易行道指修行者佛力量即能橫超三界,得生凈土。世親為瑜伽行派的祖師,龍樹為般若性空派的祖師,故后世亦將此二大士列為在印度的凈宗祖師。

  佛教各派教義,都源于佛說,源出一流,分支各異,但畢竟仍歸大海。因此,各宗祖師,不過就其所學所證,發(fā)表不同的特殊創(chuàng)見,契合佛心,達到成佛的目的,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故有各宗派的建立。

  中國各宗派建立,肇始于魏晉,成熟于隋唐。東晉時代慧遠大師(334-416)在江西廬山,與當時文人學士劉遺民、周續(xù)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在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前,建齋立誓,結(jié)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圻h大師提倡修持念佛三昧,曾于定中三次見佛,臨終于七日前即預知時至,制定遺囑,告別徒眾,圓寂年八十三歲;圻h大師德高學博,通達大小乘經(jīng)論,而獨弘凈土,后人尊奉為凈土宗第一代祖師。

  唐初善導大師(蓮宗二祖)首倡持名念佛,一生演說凈土法門,手寫《阿彌陀經(jīng)》十萬余卷,畫凈土變相三百余壁。因念佛時口吐白光,故又號光明和尚。其提倡專稱名號的理由,曾說:“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圣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xù)即生,若能念念相續(xù),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愿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贝髱熥饔小队^無量壽經(jīng)疏》四卷(亦稱《觀經(jīng)四帖疏》),闡發(fā)凈土奧義,為世稱誦學習,流傳海外。

  自善導大師開始,持名念佛的凈土宗確立,流傳至今一千三百多年,宋永明延壽禪師提倡禪凈雙修,明末的蓮池、憨山、紫柏、蕅益四大師,融合諸宗,發(fā)揚凈土。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代,確是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二、濁土與凈土

  (一)何謂濁土

  根據(jù)佛經(jīng)指示,內(nèi)涵有二:

  1.指五濁惡世。濁者污穢,其體不凈;惡者兇狠,其行不善。污穢與兇狠,這是有漏的有情和器世間的現(xiàn)象。

  五濁:

  (1)劫濁,指時間的轉(zhuǎn)移變化,發(fā)生各種災害。

  (2)見濁,指知見上的愚暗,分別有身見(我執(zhí))、邊見(執(zhí)常執(zhí)斷)、邪見(撥無因果)、戒禁取見(非因計因)、見取見(非果計果)。

  (3)煩惱濁,包括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

  (4)命濁,指息暖識合成的命根,剎那變化無常。

  (5)眾生濁,此指凡夫的五蘊報體,為眾苦之本。

  2.三雜染:此就眾生本身講。

  (1)生雜染,即報體染污不凈。

  (2)業(yè)雜染,即有漏的業(yè)力。

  (3)煩惱雜染,即隨無明而起的根本煩惱、隨煩惱等。

  《法華經(jīng)》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眾生所處的就是這個世界。

  (二)何謂凈土

  凈土:

  1.性離染垢,純屬清凈。

  2.無有痛苦煩惱,享受妙樂。

  3.依報、正報,美好莊嚴。

  往生極樂世界,都是蓮華化生,不受胞胎之苦。

  在極樂國土的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逍遙自在,如《阿彌陀經(jīng)》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睙o世間因衣食等生活困難問題引起的憂患。

  在極樂國土,有欄網(wǎng)行樹、池閣蓮華、天樂華供、化禽說法、風樹協(xié)韻等美妙環(huán)境,無世間的污染、斗爭、混亂等現(xiàn)象。

  在極樂國土,常依止教主阿彌陀佛,還有諸大菩薩、諸阿羅漢、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聞經(jīng)聽法,一應和諧,無世間的猜疑忌妒、怨憎會苦。

  印度世親菩薩所著《往生論》,敘述西方凈土有三種莊嚴。即:

  (1)佛莊嚴,具八種功德。

  (2)菩薩莊嚴,具四種功德。

  (3)國土莊嚴,具十七種功德。從清凈句(佛號)出生三種莊嚴,此三種莊嚴,包括凈土的無量莊嚴,清凈微妙,不可思議。

  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觀無量壽經(jīng)》里佛的此兩句教言,代表了佛法真諦,也是凈行者趨向解脫求生凈土的徑路。

  心有真實心、虛妄心、肉團心。肉團心指主司血液循環(huán)的心臟和主管觸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虛妄心指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是顛倒真相因之而起惑造業(yè)的錯謬認識。真實心即眾生本有的真心,即是佛心(是心是佛),然此佛心,被虛妄的無明煩惱所遮蓋,以致沉淪生死,不得解脫,必須用修持(三慧、三學)的力量來顯發(fā),恢復此心(是心作佛)。

  經(jīng)云:“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染則國土染,心凈則國土凈。”前兩句說明諸法由心生,心是原動力。后兩句說明由于心的染和凈,而有六凡四圣的十法界。

  如何心凈?修行者要做到外不染六塵、內(nèi)不起我執(zhí),掃蕩一切妄情執(zhí)著。如何實現(xiàn)凈土?必須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攝、六度之行,求得轉(zhuǎn)依,即是轉(zhuǎn)染成凈、轉(zhuǎn)迷成悟。凈是涅槃,悟即菩提。唯識法相有轉(zhuǎn)八識成四智的具體解說。

  彌陀凈土的往生,歷代凈宗大德根據(jù)經(jīng)典的指示,不出信、愿、行三法。信即對極樂凈土的依正莊嚴堅信無疑。愿即愿生極樂,愿離娑婆。行即持誦洪名,一心不亂,配合修三福業(yè)。行要以清凈心持誦名號,如《往生論》說,持誦佛號即清凈句,由清凈句而產(chǎn)生凈土的無量莊嚴。故一句佛號,可代表戒定慧三學,代表無量的修持法門,其義甚深,不能以凡情測度。

  四、趣向凈土的凈業(yè)

  (一)《觀無量壽經(jīng)》的三福業(yè)

  經(jīng)云: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yè)!

  1.父母生養(yǎng)教育子女的恩情很重,孝養(yǎng)父母,是人倫道德的根本,所謂“德以孝為先”。佛教是很重視和提倡這一點的。奉事師長,才能重道,才能如法行持,培養(yǎng)德性。本慈悲心,不殺眾生,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才能濟世救民。行此三種,結(jié)合修十善業(yè)道,就是人天乘的基礎。

  2.以上是世間善的道德,進一步必須具有出世的解脫善的道德。就是首先以三寶為身心性命皈依處,如法奉行。結(jié)合受持眾戒,即居士、沙彌、比丘、菩薩所受諸戒,約束身心,清凈三業(yè),達到身不造業(yè),不為業(yè)累——身解脫;心無虛妄分別,不為煩惱所障——心解脫;心遠離無明,通達緣起性空——慧解脫。此種境界,就是阿羅漢的解脫道。

  3.發(fā)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深信因果,方能明徹心性,洞見三世。讀誦大乘經(jīng)典,有利于開拓心胸,悲智雙修。并能策發(fā)其他修行者,同發(fā)菩提心,同證無上菩提,這是趣向佛乘的菩薩大行。

  念佛結(jié)合三福業(yè),循人天乘階梯到發(fā)菩提心趣于佛乘,由漸修到頓超,頓漸是結(jié)合的。凈行者積累福德智慧資糧,足踏實地,不存空想,不是一步登天。老實念佛,也老實修行。自力與他力結(jié)合,決生凈土。

  (二)宗喀巴大師的三士道

  宗喀巴是西藏建立黃教的祖師,藏密自有宗喀巴整頓后,根據(jù)教理和戒律修持密法,才走上正軌。

  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分道前基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共上士道。

  1.道前基礎指出欲學佛必須先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啟發(fā)知見。

  2.下士道說明要保持人身、不墮三惡趣,必須念死歿無常、皈依三寶、知因果、修十善。

  3.中士道旨在修解脫行,必具出離心(愿離世間、不受輪回)、觀十二因緣、勤修四諦。

  4.上士道以發(fā)菩提心、具真空見為主,修持四攝、六度之行。在此段中,宗喀巴對引發(fā)菩提心的次第,修習止觀法門,有精辟的闡述。

  宗喀巴另著有《密宗道次第論》,即在上士道的基礎上,建立密乘,故密乘的修持,仍不能脫離三士道。

  (三)太虛大師的三級三宗、三依三趣

  近代人生佛教倡導者太虛大師,學貫中西,融合諸宗,主張八宗平等。他判攝佛法,總括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實際三級三宗,行之當機三依三趣”。

  三期三系:指佛滅度后初五百年為小乘教盛行時期,形成上座部的巴利語系。次五百年為大乘顯教盛行時期,形成空有諸宗的漢文語系。后五百年為大乘密教盛行時期,形成密教系統(tǒng)的藏文語系。

  三級三宗:指佛教教理根據(jù)行持階段分為三級,初為五乘所共的因緣生法;次為三乘所共的三法印;后為大乘不共的空有諸教法。依之而建立法相唯識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圓覺宗。

  三依三趣指:

  1.依聲聞乘行果趣發(fā)大乘心(佛住世及正法時代)。

  2.依天乘行果趣發(fā)大乘果(像法時代)。

  3.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末法時代)。

  太虛大師認為:現(xiàn)在處于末法時代,依前二乘行果已不能適應時代的機宜。今日的情況,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是確定在人乘行果,實行人生佛教。其中心思想是:闡揚因果道理,提倡五戒十善以化民,廣修六度四攝以福利人群。

  無論顯密諸宗,遵循佛的指示,修持佛法不離三個階段,而其特有的共同點是以人乘為基礎,以大乘的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得佛果,為圓滿究竟的歸宿。因此,趣向凈土的凈業(yè),都是一致的。

  五、以凈業(yè)莊嚴國土,凈化世界

  現(xiàn)實的世界,是五欲塵勞污染的世界,是人我紛爭、戰(zhàn)斗頻繁擾攘不安的世界,是重重災難、身心痛苦的世界,是一個無常變化、極不安寧的世界。

  具有善良知見的人們的心理,需要光明,需要和平,需要安定,需要解脫。這就需要以佛法凈化心靈,莊嚴國土,凈化世界。

  從上面凈業(yè)修持的內(nèi)容中,提取幾項,作為醫(yī)治眾生疾病,轉(zhuǎn)五濁惡世為人間凈土的良藥。

  (一)明因識果

  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五乘共法,也是培養(yǎng)人生道德、提高人的價值的重要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人們能明于此,則能消滅罪惡于無形,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觀。

  慧遠大師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失。”

  印光大師說:“因果一法,為佛教入門之初步,亦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圖!庇终f:“今時若不以因果為救國救民之急務,任汝智巧技術(shù),如何高超,皆屬虛設……。若能明因果之事理,舉心動念,唯善是從,決不敢有非分之念及舉動,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

  歷代凈宗大德弘揚凈土,都要闡發(fā)因果道理。慧遠大師寫有《明報應論》、《釋三報論》等;印光大師寫有《印光大師文鈔》及《嘉言錄》,均處處提到因果。唯因果可以警惕人心,從而止惡行善。

  (二)奉行五戒十善

  五戒謂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十善謂身業(yè)有三,即不殺、不盜、不邪淫;語業(yè)有四,即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yè)有三,即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合身口意共成十種。反此十善,即成十惡。五戒是做人的道德和保持人身的基礎。履行十善,則進一步可獲生天趣,享受天趣的福報。

  此五戒十善不僅是世間的善行,即出世三乘的聲聞、緣覺、菩薩之菩提果,亦無不以此為根本而得成就的。故《十善業(yè)道經(jīng)》中佛說:“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太虛大師說:“世界上凡有思想的人,無論是宗教家,或各種學問家,都希望構(gòu)成相親相善之安樂世界。只要能行十善業(yè),則古今圣賢理想中的天國,如中國所謂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黃金世界,皆不難實現(xiàn)。只要將十惡改成十善的行為,即可轉(zhuǎn)五濁惡世成清凈的樂國,這實是今日世界人類刻不容緩的要求!庇终f:“廬山慧遠大師,謂十善業(yè),若能從一家一鄉(xiāng)推行到一國,立可成為‘風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凈國家。如此推行于全世界,則可成為和平友愛的人間凈土!

  人們都希望趨吉避兇,轉(zhuǎn)禍為福。但災禍之來,推究其因,都是造十惡業(yè)所感。故欲避免災禍的危害,乞求于神靈、或只是利用科學上的物質(zhì)力量來救濟,僅憑借外力是不行的,不徹底的。必須反求諸己、凈化心靈、修行人類互相資助的十善業(yè),使福報增長,則轉(zhuǎn)災為祥、轉(zhuǎn)禍為福。行此人類本性的十善,不假他力,人人都可做到,這是解救災難、凈化世界的根本辦法。

  (三)實行四無量心,四攝之法

  這是發(fā)菩提心的大乘菩薩所應修學的。學佛者能如此,推廣而普及世界,則可以制止貪婪、殺機、欺騙,使人類心地善良,真誠相處,消滅戰(zhàn)爭。

  1.四無量心

  即慈、悲、喜、舍。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包括無緣慈,同體悲。喜謂見善隨喜。舍謂無分別計較心,對眾生平等。

  2.四攝

  以如下四法攝受眾生,團結(jié)群眾。

  (1)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求經(jīng)濟文化、安寧生活之共享。

  (2)愛語:說真實語、安慰語、和合語、正直語,求團體之和樂。

  (3)利行:本利他精神,積極獻身于公益事業(yè),盡義務而不謀權(quán)利。

  (4)同事:與群眾同甘苦,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此四攝法,據(jù)報載,在日本有些企業(yè)單位,依此原則訂章程實行,收效很好。

  明因果,修持五戒十善、四無量、四攝,是凈行者求生凈土的主因,也是莊嚴國土、凈化世界的主因。

  (刊于《臺州佛教》54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