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宗簡論 第五章 華嚴宗的觀法 第四節(jié) 宗密禪教一致的學說

  第四節(jié)宗密禪教一致的學說

  宗密是一位從教入禪的大師,其觀法的特點,是將禪與華嚴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他在夾圓覺經(jīng)大疏鈔鑼卷十三說:“余先於大小乘法柏教中,發(fā)心學習數(shù)年,無量疑情求決不得,後遇南宗禪門真善知識,於始終根本迷悟升沉之道,已絕其疑”。宗密遇到南宗的道圓,使心中無敷疑情頓然消釋,因此,他的觀法是得力於禪家的荷澤禪和教家的《圓覺經(jīng)》。從此出發(fā),宗密將禪者的修習,按照深淺不同,分為四個等級:

  一、外道禪:是欣求生天,厭惡欲界。這是印度外道禪者追求的目的,屬四禪、四空定。

  二、凡夫禪:明佛教因果之理,懼三途苦,求人天樂。修施•戒、禪定等一切善法,得生人道天道,乃至色界,無色界

  三、小乘禪:視生死如冤家,三界如牢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修無我觀智,得阿羅漢果,灰身泯絕,永離諸苦。

  四、大乘禪,分為三宗:

  1.息妄修心宗;說明眾生雖然本具佛性,但為無始無明所覆蓋,不能顯露。比如鏡之塵垢,必須勤加拂拭,才能出現(xiàn)明凈鏡面。同樣人們的煩惱,必須時加消除,才能顯現(xiàn)本具的佛性。是以行者應該遠離鬧市,安住靜處,調(diào)身調(diào)息,跏跌宴坐,舌掛上顎,心注一境,使妄想歇息,真心朗照。此宗代表有南倪、北秀、保唐、宣什等人。

  2.泯絕無寄宗:主張凡圣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也是假名。無修可修,無佛可成,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求,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虛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此宗代表有石頭、牛頭,徑山等人。

  3.直顯心性宗:宣示真性是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然其體即用,能夠造作種種,為凡為圣,現(xiàn)色現(xiàn)相。對此心性,禪家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洪州宗認為心性也名佛性,即是我人日常語言動作,貪瞠慈忍的心相。佛性指人人本來是佛,用不到起心修道,任其天真自然,任運自在,名為解脫。荷澤宗認為妄念本寂,塵境本空?占胖,靈明不昧。此空寂之知,即是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安唤寰壣,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雖備修萬行,但以無念為宗。唯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yè)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然此二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不密從《華嚴》的性起教,入荷澤禪的見性宗。但其思想核心離不開《華嚴》的印記。如其所見“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的心性。是從《華嚴經(jīng)出現(xiàn)品》一段經(jīng)文引申出來的,F(xiàn)將這段經(jīng)文引證如下。

  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xiàn)前。譬如有大經(jīng)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喻智體無邊廓周沙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喻體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此大經(jīng)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喻佛智全在眾生身上,圓滿具足)。如一微塵(舉一眾生為例)一切微塵,亦皆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喻世尊),具足成就清凈天眼,見此經(jīng)卷在微塵內(nèi)(天眼隔障見色,喻佛眼隔煩惱見佛智),於諸眾生無少利益(喻迷時不得其用)。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喻說法除障),出此大經(jīng)卷,令諸眾生普得饒益。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在眾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zhí)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敦

  以圣道,令其永離妄想執(zhí)著。、於自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宗密時代,敦,禪二家,門戶知見很深,相見如寇仇,相敵如楚漠。他為了化干戈為玉帛,促成佛教內(nèi)部妁大團結(jié),竭力主張禪教一致之說,編寫《禪源諸詮集》一書,從教中尋找禪的源頭,將教之三教輿禪之三宗相配對。三教:一將識破境教(唯識法相宗),二破相顯性教(三論宗),三真心即性教(華嚴宗)。三宗: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

  一、將唯識法相宗與息妄修心宗的北禪相配對。唯識宗認為一切客觀存在,都是識所變現(xiàn)、提出“境無識有”的主張。北宗禪的重要文獻爽大乘開宗顯性頓悟真宗論鑷,引用阿賴耶識與大圓鏡智等唯識宗的術語,來論說心性,可以看出其與唯識宗的關系,是源淵有自。義北宗禪在修持上主張,時時拂拭外境輿煩惱,凝心靜住,這與唯識宗的五重唯識觀,何豈相似乃爾。

  二、將三論客與泯絕無寄的牛頭禪相配對?寂n^法融禪師,曾於牛頭山從靈法師學三論,又從止觀寺僧詮、茅山大明法師學習般若止觀。因此法融的無得正觀的禪學思想,與三論宗的般若學,是息息相關的。

  三、將華嚴宗與直顯心性宗的洪州禪、荷澤禪相配對。華嚴的性起說,舉體全真,性起唯凈。所謂性起,即依體起用。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性起,則性外更無別法。所以諸佛與眾生交徹,凈土與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世界,相即相入,無礙熔融,具十玄門、重重無盡,皆由性起。此與曹溪•荷澤將一切煩惱視為佛性的全體作用,不謀而合。

  宗密禪教一致的學說,為中國佛教開辟一條新的道路,由宗派林立,步入宗派融會的新時期。繼宗密後,有永明延壽(九〇四—九七五)著《宗鏡錄》一百卷,將法相、三論、天臺、華嚴,與禪融會。將真如心,貫通各宗的異說,以華嚴根本大教,融會性相爭端。繼承永明延壽思想的,元代有中峯明本(一二三六—一三二三),明代有云棲襪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近代有圓瑛宏悟(一八七八—一九五三)。宗密的學說,傳到朝鮮、日本後,一些禪師將其奉為龜監(jiān)。可見其對國內(nèi)外佛教是有著重大影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