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1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13)
辰十六、七種慢(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七種慢?
巳二、列
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這是第六意識它的作用。一共是分成十五科;前面說到「廣辨世間」;這第二科「安立世界」!赴擦⑹澜纭估镞,第一科「約依處辨」,就是所居住的地方來說。現(xiàn)在是第二科「約有情辨」,約有情里面說分兩科。第二科是「隨應釋」!鸽S應釋」里面分十九科,現(xiàn)在是第十六科,是「七種慢」。這是第六意識它有高慢心。當然,我們頭幾天說到人所以名之為人,因為高慢心太大。在這里把它分成「七種慢」。
「七種慢」,第一種叫做「慢」!嘎惯@個字,在這里就是心舉為相。我們的內(nèi)心就自動的會高起來,感覺到自己很強,那就叫做「慢」,這是個通相;這七種慢說它的別相,第一個「慢」,《披尋記》里面說的很清楚。你們都有《披尋記》。
《披尋記》七五頁:
謂慢過慢等者:于劣計己勝,于似計己似,是名為慢。于似計己勝,于勝計己似,是名過慢。于勝計己勝,名慢過慢。于五取蘊觀我我所,是名我慢。未得計得,名增上慢。于多分勝計己少劣,是名卑慢。于實無德計己有德,是名邪慢。如是一切心舉為性,故名為慢。(如《集論》四卷十頁說)。
第一個是「于劣計已勝,于似計已似」,這叫做「慢」。就是對于不如我的人──這個人不管是那一方面,他都不如我,我超過他,那么叫做「計已勝」。他是超過他,他也就執(zhí)著我比他強,這是第一個。
第二,「于似計已似」,就是彼此相似,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的,我也就認為是相等的,我不是不如你,那么這里面還是有高舉的味道的,所以叫做「慢」。這是第一個慢,叫做「慢」。
第二個慢是「于似計已勝,于勝計已似」,對于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的,但是認為自己超過他。「于勝計已似」,事實上那個人的程度是高過我的;但是我感覺我和他是平等的,一樣,這叫做「過慢」,就是超過了。頭一個慢是相等的意思,在相等上執(zhí)著是相等的;現(xiàn)在是不如人家,他認為和人家一樣,這就是過了,這是「過慢」。
「于勝計已勝」,事實那個人的程度是超過我的;但是我認為我超過他,這叫做「慢過慢」,這是太過了,這種高慢。
「于五取蘊觀我我所,是名我慢」。這個慢,這倒是一個根本的,在色、受、想、行、識的五蘊里面,經(jīng)過觀察的,不是一般的分別心,經(jīng)過了觀察,感覺到五蘊里面有一個我可得,有一個我,有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有了實體的我了,這個心就自然的會高起來,那么這叫做「我慢」。
「未得計得,名增上慢」,我沒有成就這樣的功德,我沒得初果,我認為我得初果了;我沒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我認為我得到了,這叫做「增上慢」。這個「增上慢」,是一個修行人,不是一般的人,他真實是用功有多少成就的;但是錯認了消息,對于這個法相認識得不夠清楚,認識不夠清楚,自己所認為的境界超過了事實的境界,叫做「未得計得」,這叫做「增上慢」。
「于多分勝計已少劣,是名卑慢」,就是那個人超過我很多很多;而我認為,我只是小小的不如他而已,那么這叫做「卑慢」。
「于實無德計已有德,是名邪慢」,自已實在是一點功德沒有、一點優(yōu)點也沒有;但是自己感覺自己有功德,那么叫做「邪慢」!溉缡且磺行呐e為性」,這一共是七種慢,總而言之,就是心里面高,就有這個味道,所以叫做「慢」。
佛菩薩的智慧的確是廣大,對于煩惱的相貌說得非常的微細、說得非常的清楚,若不這么說,我們自己還不大清楚;小小的可能會明白。這是第十六科:「七種慢」。
辰十七、七種憍(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七種憍?
這是「七種憍」,怎么叫做「七種憍」呢?
巳二、列
謂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
第一個是「無病憍」,我沒有病、我身體健康;我沒有病,看別的人總是常常有病,于是乎自己也會憍慢。這個憍慢──這個「憍」傲和前面那個「慢」有什么不同呢?這個「憍」,就是對于自己所有的如意的事情、自己所有的榮耀的事情,深深的愛著而憍傲了,這叫做「憍」。和前面「慢」的不同,前面的「慢」,是在我上的有執(zhí)著;這個「憍」,是在我所上的執(zhí)著,我所,我所有的。我沒有病,那么也就是這個憍傲心也會生起來。
第二個是「少年憍」,他年輕,看別人都老了,他年輕,他也會生起憍慢心,看你們都老了,漸漸可能都走了,這都是我的天下了,那么心里面也生了歡喜心,也就憍傲起來。
「長壽憍」,壽命長,年高,也會憍,也會有這種憍慢心。
「族姓憍」,他這個族姓比別的族姓高貴,他父親是皇帝、他祖父也是皇帝,他若做皇帝更不得了;就是不做皇帝他也感覺不得了!族姓高貴的時候也生憍。
「色力憍」,這個「色」,就是這個身體──或者是相貌莊嚴、或者是身體健康、或者各式各樣的色。這個「力」,他的體力、或者是智慧力、或者什么,這一方面有特別的優(yōu)點的時候也會憍。
富貴也會憍。這個「富貴憍」和「族姓憍」有相通;或者他雖然不富貴,但是他是富貴的族姓,屬于這個族姓的,F(xiàn)在說富貴是他本身已經(jīng)富貴了。
「多聞憍」,這個人有學問,博學多聞,那么他也會憍慢,各式各樣的這些煩惱。從經(jīng)論上看,當然我們凡夫心粗,煩惱重,會有驕慢,圣人也有憍慢。當然,沒到圣位的時候,得到禪定的人高慢心是更厲害;入了圣位以后也是有憍慢心。從《大品般若經(jīng)》上看,要得到阿羅漢以上才沒有憍慢心。所以這個憍慢心,的確是,這個煩惱連圣人都有。到第七地,若論菩薩說,到第七地還有多少憍、還有多少慢的,還都是有。
不過論習氣,約習氣來說,那阿羅漢可能也還是有一點?梢娺@個事情真是遺憾,很不容易除掉這種煩惱。這要深深的修無我觀才能夠去掉這種個高慢心,不然的話還是不容易;但是圣人他的覺悟心很強,他這種心一有,他立刻會知道;知道,他立刻的他能夠把它停下來,和凡夫不同。凡夫有了憍慢心,一直的不能停。
辰十八、四種言說(分三科) 巳一、征
云何四種言說?
這是第十八科「四種言說」。
巳二、標
謂依見、聞、覺、知,所有言說。
這是「標」出來!冈坪嗡姆N言說」是問。這第二科是標:「謂依見、聞、覺、知」而發(fā)起「所有」的這些「言說」,這底下解釋。
巳三、釋(分四科) 午一、依見言說
依見言說者?謂依眼故,現(xiàn)見外色,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見言說。
解釋分四科,第一是「依見言說」。
「依見言說者,謂依眼故,現(xiàn)見外色,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見言說」。這個「依見」,根據(jù)自己所見到的事情而發(fā)為語言的!钢^依眼故」,就是根據(jù)自己的眼,這眼最好是正常!脯F(xiàn)見外色」,就是現(xiàn)在看見外邊的一切的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各式各種境界!赣纱艘蚓,為他宣說」,由于「現(xiàn)見外色」的因緣,所以為別人宣說所見的事情,那么會有很多的話說出來!甘敲酪娧哉f」。
這個「見」是得到言說的消息,實在來說,是第六意識才會說話,這個眼識還不會說話的。
午二、依聞言說
依聞言說者:謂從他聞,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聞言說。
這是第二科「依聞言說」!钢^從他聞」,謂從別的人聽到一些消息,「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聞言說」。
午三、依覺言說
依覺言說者:謂不見不聞,但自思惟,稱量觀察,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覺言說。
這是第三科「依覺言說」。這個「依覺言說」怎么講法呢?
「謂不見、不聞,但自思惟,稱量觀察,由此因緣,為他宣說」,那么這叫做「依覺言說」。這是指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一種智慧境界。這個第六意識也就是第六意根特別強的人,他不全是憑借見、聞得到的消息,他內(nèi)心思惟會出來很多事情,這是有智慧的人,所以「依覺言說」!傅运嘉,稱量」那件事、「觀察」那件事,「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覺言說」。
午四、依知言說
依知言說者:謂各別于內(nèi)所受、所證、所觸、所得,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知言說。
「依知言說者」,這是第四科,從這個「知」上面得到消息而發(fā)為語言的。
「謂各別于內(nèi)所受、所證、所觸、所得」,「各別于內(nèi)」,就是一樣一樣的!竷(nèi)」,就是心、就是識。前面那個「依見」,是依眼識,眼根發(fā)眼識;「依聞」,是依耳根發(fā)耳識,得到了資料,這個第六意識才會說話。這個「依覺」,是指第六識說。現(xiàn)在這個「各別于內(nèi)」,就剩下來這幾個:一個是「所受」,應該指鼻識說;「所證」,應該指舌識說;「所觸」,指身識所說;「所得」,就是指五俱意識,這個前五識和外境接觸的時候,同時有第六識和它在一起得到外面的消息,這一剎那前五識停下來,而第六意識就會說話。那么這就指那個五俱意識,就是第六意識和前五識同時活動的那個第六意識,叫做「所得」。
「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知言說」。這樣的解釋和我們通常的解釋有點不一樣。
這是說「四種言說」!杆姆N言說」,就是我們?nèi)藭f話,這個眾生會說話是有這么多的差別。這么多的差別,在我們佛教徒來說、佛弟子來說,這里邊可是有點問題。其中有一樣事我想要特別說的,就是關(guān)于用功修行這件事。用功修行,若是有多少相應的人,你修定、或者修慧,修這個戒、定、慧有多少相應的人,就是心安下來了。你靜坐的時候修止有多少相應、修觀也多少相應,他就能調(diào)伏煩惱。這種人有一種相貌:不愿意說閑話。他因為有多少相應了,他就愿意去修行,愿意修止觀、修行。
至于說是我們佛教徒,就說我們出家人,雖然是出了家,但是于法還沒有相應。當然初開始來到佛法里面來,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他沒能夠與止觀相應。沒有與止觀相應的時候,他也有一種相貌,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什么相貌呢?心若不安以后,就要找人說話,不說話心里面受不了,就是煩躁、心里不安;若找人說說話就好一點。因為人就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別人,他就要敲人家的門、要串寮,到別人寮房;如果有人在屋子里、在靜坐的時候,敲他的門,敲他的門就和人說話。而那個人性格如果是柔和一點,他當然也隨順你,你要說,他就和你說說話。如果是性格不是那么隨順的,他立刻的拒絕你,沒有時間同你說話,他不怕得罪你,他心就是在用功上面。所以有些老修行有怪脾氣,其實怪脾氣,有的人生來有怪脾氣,這也是有;有的人是因為道心發(fā)出來的怪脾氣,這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境界。
現(xiàn)在是說修行的境界,生來就有怪脾氣,那個我不管,我們不要說。就說是修行的人怪脾氣,反倒是很好,他立刻拒絕你,不同你說閑話。但是另外的人的性情多少的──也不要說哀愍,多少同情你,愿意說話隨順你說話,結(jié)果你打他閑岔了,他現(xiàn)在一下子最少可以坐兩個鐘頭;若和你說閑話,可能說到兩個鐘頭、三個鐘頭說不完。其實修行人他那個心情,你說這句話一毫錢也不值,一毫錢都不值,不值得說這些事情;但是那個與法不相應的人,他感覺到很有意思,說出來心里痛快,他不知道打別人閑岔了,不知道這是不對的事情,這是一個很不合道理的事情。
而那個用功修行的人,如果你常常這樣子去,他就會有變化。什么變化?那修行人要走了,他告假,他到別的地方去了,不在這兒住。若是那個修行人脾氣怪一點,一下子拒絕你,再也不要同我說話了,那么他就繼續(xù)用功,他可能還不走。但自己與法不相應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感覺到:我的一肚子委屈,自己也好像很有理由的要訴苦、要說出來;但是那個修行人,這實在是不值得,什么事情值得這樣子?
所以這個事情,在我們在家居士或者還是可以寬一點、放寬一點;我們出了家的人要覺悟這一點,自己與法不相應、自己的煩惱、自己的業(yè)障,自己的善根還沒有成熟,自己懈怠,自己不能調(diào)伏自己,反而還障礙別人。不是你有意障礙,是愚癡;并不是有意障礙。就是無意中障礙了別人,這是不對的,這應該要注意這件事。
辰十九、眾多言說句(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眾多言說句?
這是第十九科,「眾多言說句」。前面只是說「四種言說」,現(xiàn)在這里是廣說了,各式各樣的言說。分二科,第一科是「征」,就是問。
「云何眾多言說句」,就是很多很多的語言,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那叫做「言說句」。這個「言說」,就是我們說這個語言叫言說。「句」,是文句。言說里面都是文、都是文句;一個字一個字連接起來就有「句」;那么就會表達你內(nèi)心思想,這叫「言說句」。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釋,解釋里邊分兩科,第一科是「標類」。「標類」里面有兩種,第一個是「出多種」。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標類(分二科) 未一、出多種
謂即此亦名釋詞句、亦名戲論句、亦名攝義句,如是等類,眾多差別。
「謂即此亦名釋詞句」,有眾多、有多種類,第一個「即此」,就是這個言說里邊也名為叫做「釋詞句」,就是解釋一切法的這種言句;和下面有「戲論句、攝義句」。那么這個「釋詞句」,照理說,一般說是解釋一切法的言詞,這里應該說就是讀書人,就是書,各式世間上的書、和佛法中的書都包括在內(nèi),就是書上的言句你能夠去閱讀、去解釋、去言說,那么這是「釋詞句」。
「亦名戲論句」,這個「戲論句」是什么呢?窺基大師的解釋就是「頌」,也就是像我們說個白話就是唱歌、各式各樣的歌曲,現(xiàn)在說這是個「戲論句」。這一切的言詞都沒有真實義,沒有真實義,所以叫做「戲論」。沒有真實的意義的,那么叫做「戲論句」。這個沒有真實意義,當然這是站在佛法的立場來批評這件事;若是站在世間的人的立場來說,那又不同了,世間人認為唱這個歌是非?鞓返氖虑、是有意義的,這是立場的問題、思想上的問題。
「亦名攝義句」。這個眾多的言說句就分這么三類:這個「釋詞句」,這是讀書,讀書的事情;「戲論句」是唱歌的事情;至于「攝義句」,就是其余的一切的言論,就是內(nèi)心里面有什么樣的思想,把它表達出來,那么都叫做「攝義句」,應該是這樣意思。
「如是等類眾多差別」,有「釋詞句」、有「戲論句」、有「攝義句」,有這么多的類別,很多很多的差別,它包括了很多的差別在里邊。
未二、攝諸字
諸字母能攝諸義,當知亦名眾多言說句。
這個科的名字叫做「攝諸字」;但是文里面的話是「能攝諸義」,應該是一樣的。
又「諸字母」,這個文字,古代的人發(fā)明文字的智慧,像英文有二十六個字母;那么或者梵文;或者我們中文,中文這個字母是太多了,我看。由這么多的字里邊,根本的這個字母能生來很多很多的變化、能生出來很多很多的語言、生出來很多文章、能變出來很多的書,所以叫做「母」,是這個意思。
「能攝諸義」,這個字母它能夠含攝很多很多的道理。這個「攝」也可以當個「引發(fā)」講,能引發(fā)出來很多的道理,無窮無盡的,就看你的智慧了!府斨嗝姸嘌哉f句」,這個字母有這樣的作用,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也可以名之為叫「眾多言說句」,這樣意思。
午二、列句
彼復云何?所謂地、根、境、法、補特伽羅、自性、差別、作用、自、他、有、無、問、答、取、與、正性、邪性句。又有聽、制、功德、過失、得、不得、毀、譽、苦、樂、稱、譏、堅、妙、智退、沈量、助伴、示現(xiàn)、教導、贊勵、慶慰句。又有七言論句,此即七例句。謂補盧沙、補盧衫、補盧崽珔、補盧沙耶、補盧沙摫、補盧殺裟、補盧鎩,如是等。又有施設、教敕、標相、靜息、表了、軌則、安立、積集、決定、配屬、驚駭、初、中、后句。族姓想、立宗言說、成辦、受用、尋求、守護、羞恥、憐愍、堪忍、怖畏、揀擇句。又有父、母、妻、子等,一切所攝資具,應當廣說。及生、老等,乃至所求不得、愁嘆、少年、無病、長壽、愛會、怨離、所欲隨應、若不隨應、往來、顧視、若屈若伸、行住坐臥、警悟、語默、解睡、解勞句。又有飲啖、咀味、串習、不串習、放逸、不放逸、廣略、增減、尋伺、煩惱、隨煩惱、戲論、離戲論、力劣、所成、能成、流轉(zhuǎn)、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shù)、和合、不和合、相似、不相似句。又有雜揉、共有、現(xiàn)見、不現(xiàn)見、隱顯句。又有能作、所作、法律、世事、資產(chǎn)、真妄、利益、非利益、骨體、疑慮、驚怪句。又有怯弱、無畏、顯了、不顯了、殺害、系縛、禁閉、割截、驅(qū)擯句。又有罵詈、忿怒、捶打、迫愶、訶責、燒爛、燥暑、摧伏、渾濁、圣教隨逐比度句。
「彼復云何」;前面是「標類」,這底下「列」出來這個言說「句」。眾多的言說句,究竟是什么呢?這底下說出來。
「彼復云何」?彼眾多的言說句究竟是什么呢?「所謂地、根、境、法、補特伽羅、自性、差別、作用、自、他、有、無……」。這以下,窺基大師把它分成十科,分成十段,這第一段是「人法所依門」。「人法所依門」,這個「地、根、境」就是法;「補特伽羅」就是人了。有人就有法,有法也就有人。
「地」這個字怎么講呢?當個「依止」講。這個依止,若在經(jīng)論上看,這個依止怎么講?我們學習《攝大乘論》的時候,他有說出這件事。譬如說,要說這一大段文的時候,第一句是總、是個總句,以下的句是別句。這個總句是別句的所依,依這個總而說出來別;依這個別,去解釋總句的意義,所以叫做「依止」。那么這也可以說,像寫文章的方法也就是這樣子,先把大綱──你這篇文章的大綱有幾條,列出來,然后一一的解釋,文章也是這樣子,F(xiàn)在說這個總句是所依止的,叫做「地」,那這是一個言說句,也是言說的方法、言說的次第,這是一類。
「根」,就是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妇场,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這也是個言說的地方!阜ā,色、受、想、行、識都是法,也是包括一切法。「補特伽羅」,在前邊「地、根、境、法」,是法;「補特加羅」就是眾生、就是人了。那么有這樣的法,是誰有這樣的法?就是這個人。這個人做種種的活動,發(fā)出來種種的言說,就是「人」。
「自性、差別、作用、自他」,這底下又說到這個法──每一法都有他本身的體性。譬如地、水、火、風: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暖;風是動。這色法以變礙為性;受、想、行、識,乃至識以了別為自性,每一法都有他本身的體相,那就叫做「自性」,這也就是言說。
「差別」,它自性上還是有差別的。譬如色法以變礙為性;但是有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地、水、火、風各式各樣的色法。心法是了別為性;但是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阿賴耶識,乃至常、無常的各式各樣的差別。
「作用」,每一法都有它的作用,這個桌子有桌子的作用,燈有燈的作用。「自、他」,「自」,另外還有相對的「他」,彼此也是不同的。
「有、無」,就是一切事情是因緣生法,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竼、答」,在語言上的時候,有的時候有問、有時候有答。有「取」、也有「與」,取之為己所有;與,是贈送給他人、借給他人。這一切法里面有「正性」的、也有「邪性」的不同,那么這都是語言的言句。
「又有聽制、功德、過失、得、不得、毀、譽、苦、樂、稱、譏」等,這是第二種,「得失隨生句」。有得、有失,種種的變化!赣钟新犞啤,這個「聽制」怎么講呢?若在我們佛法里面來說,這個「制」,就是戒律,就是佛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不可以做,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偷盜,這些事情。這個「聽」,就是你受了戒,你要順從,隨順所受的戒,「聽」戒。
「功德、過失」,你受了戒,你隨順這個戒去做去,就有「功德」;你犯了戒就有「過失」。或者世間上事情有法律,你隨順這個法律去做,那么也是有意義的;你犯了法,犯了法就有過失,要制裁你,這也是一樣!傅、不得」,得到你如意的事情了,或是沒有得到。或者「毀、譽、苦、樂、稱、譏」,我們上一科也講過了。
「堅、妙、智退、沈量、助伴、示現(xiàn)、教導、贊勵、慶慰句」。這個「堅、妙、智退」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能夠精進地修學,那么你的妙智慧,就堅強起來了,就有堅強的妙智慧了。如果你放逸懈怠,你的妙智慧就會退下來,這也是一種情形,也是一種語言。
「沈量」,「沈」在這里可以念ㄔㄣˊ。這個「沈」是什么呢?就是昏沈。坐在那里想要用功就打瞌,就是「沈」!噶俊梗褪切睦锩娣謩e思惟,就是掉舉、就是散亂!钢椤,就是前邊我們講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同時有心所法幫助他活動,那么就叫做「助伴」。
「示現(xiàn)、教導、贊勵、慶慰句」,若在佛法上說,這個「示現(xiàn)」怎么講呢?就是佛法里面所講的道理有苦、空、無常、無我、第一義諦、真如無為這個道理,在我們凡夫的境界來看,都隱藏在里邊,由佛菩薩的開導把它現(xiàn)出來,把這種道理顯現(xiàn)出來,那叫做「示現(xiàn)」。明白點說就是說法,為我們講說佛法,那么叫做「示現(xiàn)」。
「教導」,法說完了,佛就叫你不可以做惡事,你要修學善法,你要坐禪,你要念佛,你要放下,那么就叫「教導」。
「贊勵」,你肯這樣做了,你肯去坐禪,你肯去念佛,你肯能夠滅惡生善,佛菩薩就贊嘆你、鼓勵你、勉勵你:「很好!你肯這樣做」。「慶慰」,你這樣用功修行有成就了,佛菩薩也來慶賀你、來贊嘆你,那么叫做「慶慰」,所以叫做「示現(xiàn)、教導、贊勵、慶慰」,那么這也是一種言句。
「又有七言論句,此即七例句」,這是第三科,就是七言論句,七種言論的言句,是什么呢?「此即七例句」,也叫做「七例」。這個「七例句」是什么意思呢?這底下列出來!钢^補盧沙,補盧衫,補盧崽珔,補盧沙耶,補盧沙摫(注:師云:《披尋記》的本子是「補盧沙頭」;木板本的是「補盧沙摫」,是多+頁),補盧沙裟、補盧鎩,如是等」。七種言句,這是印度梵文文法上的變化,每一句的句尾上面有這么多的變化,一共有八種,八種最后一種叫做「希補盧沙」!赶Qa盧沙」沒有特別的意義,所以這里沒有講;只講這七種。
七種,第一種「謂補盧沙」,就是中國話是體的意思,身體的體,體質(zhì)的意思,這是一個變化!秆a盧衫」,是業(yè),業(yè)就是作用的意思,由這樣的體發(fā)出這樣的作用!秆a盧崽珔」,是具,器具的具,具足的具!秆a盧沙耶」,是為,有為,有作為的為,為的意思!秆a盧沙摫」,這是從的意思,你從什么地方來這個從。「補盧沙娑」,這是屬,眷屬的屬,它系屬于誰,屬!秆a盧鎩」,是依的意思,依止的意思,住處的那個依止,那個依。
「如是」,就這樣有這么多的變化,在文法上有這么多的變化。這個在玄奘法師傳,大唐三藏法師傳上面有講這件事,《南海寄歸傳》義凈三藏也有提到,現(xiàn)在這個《佛教百科全書》上也有解釋這個,有七轉(zhuǎn)聲,就是七種變化。
「又有施設、教敕、標相、靜息、表了、軌則、安立」,這是第四。第四是約我們出家人受戒、修學佛法的次第來說。這個「施設」怎能么講呢?就是要受戒的時候,要安排一個壇場。譬如說是要受戒,要安排一個戒壇,這個戒壇要安排一下的,就叫做「施設」!附屉贰,就是和尚、阿阇黎來教導、來開導這個受戒的人,這叫教敕。這個「標相」就是結(jié)界,這個戒場是到東邊到什么地方為止;南、西、北,這個四方面的界限的相貌要劃出來,有大界、還有小界。這個大界,就是出家人所居住的地方;小界,就是去受戒的地方。在大界里面還要結(jié)一個小界,就是在這小界里面做羯磨來傳戒。受戒的人在小界里,在這里受戒,受戒先要標出界的相貌。
這個「靜息」是什么呢?「靜」,實在就是止靜;「息」,就是不要說話,沒有事情不要講話,這是靜息!副砹恕故鞘裁矗烤褪亲鲷赡サ臅r候,就是叫做白眾。就是向大眾報告,現(xiàn)在有什么事情,向大眾報告叫「表了」!杠墑t」,就是所做的事情,佛在戒律上、就是廣戒上,都告訴了出家人什么事情怎么做、什么事情怎么做。比如說:安居,安居怎么怎么做;受戒,受戒怎么做;說懺悔,怎么怎么做;都是有一定的規(guī)則,就是按照那規(guī)則來做這件事。
「安立」,做羯磨的時候,出來受戒的人要把他安排在另一個地方,眼見、耳不聞的地方。眼睛可以看見大眾僧在那里坐;但是他們說話,他聽不見,叫做「安立」。眼見、耳不聞的地方,在那里!阜e集」,就是你結(jié)了界了以后,就是三師七證、就是十師,若加上引禮師就是更多了,這些人要集在戒場那里集會!笡Q定」,是什么意思?就是問遮難,先要問你有沒有做什么嚴重的錯誤,這些事情,這時候叫做「決定」。「配屬」,就是你回答,問你的時候,你要回答,一條一條的,你是怎么回事情。
「驚駭」,問遮難的時候,這是令你心里面驚駭?shù)摹⒘钅阈睦锷植。那么三師七證開導你的時候,令你發(fā)上品心、發(fā)誠懇心來受戒,這都屬于「驚駭」之類的!赋酢⒅、后句」,初句、中句、后句,就是三白羯磨,就是做白四羯磨,一白三羯磨,叫做「初、中、后句」。
「族姓想」,就是指這個受戒的人,他是那一個族姓的,叫什么名字。這個「想」,就指名字說!噶⒆谘哉f」,前邊是受完了戒,以后還做什么呢?「立宗」,就是你重要的事情要建立起來,是什么呢?就是修四念處了。受完戒就要去修四念處,叫作「立宗」!秆哉f」,同時也去教導他人、宣揚佛法,叫做「言說」!赋赊k」,你受了戒以后,你精進不懈怠的學習四念處有成就了,因為你持戒、修學四念處,你得初果了;或者先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得了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了,這都叫做「成辦」,有了成就了。
「受用」,你有這樣的受了戒,變成一個比丘、或者是個比丘尼了,天天的用功修行,那么你在大眾僧里面可以受用財、法二施──法的布施、或者財?shù)牟际,你可以接受了。「尋求、守護」:「尋求」,但你雖功德圓滿了,還有功德沒有成就的,你應該尋求、去學習去!甘刈o」,你已經(jīng)成就的功德,你要守護,不要失掉了它,「守護」!感邜u」,就是我受了戒,那一條戒我犯了戒了,我要知道羞恥;不用等人家講,自己要有慚愧心,要懺悔還凈,又恢復清凈,叫「羞恥」。
「憐愍」,說是那個人受了戒、犯戒了,那么你要對這個人發(fā)憐愍心,叫他發(fā)露懺悔,這叫做「憐愍」!缚叭獭梗缚叭獭故鞘裁茨?譬如我是受了戒,在大眾僧里用功修行,你還要堪忍大眾僧有些事情、勤苦的事情,你要能受得了,為大眾僧做事,這叫「堪忍」。「怖畏」,說是我若是犯了錯誤的時候,有因果的關(guān)系,我要生恐怖心,不要說這件事無所謂,沒有關(guān)系,不是。小小的過失要生恐怖心,叫「怖畏」。。
「揀擇句」,前面每一句都有這個「句」,「立宗」也是句、「言說」也是句、「成辦」也是句、「受用」也是句,乃至到「堪忍、怖畏」都是句。這個「揀擇」,總而言之是棄舍一切惡法來建立一切善法,那叫做「揀擇」。好的要收過來,不好的不要,棄舍,叫做「揀擇」。就是棄惡生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就叫做「揀擇」。
「又有父、母、妻子等,一切所攝資具」,這是第五門,世事──世間上事情的差別。世間上事情──人就是每個人都有父母、有妻子等。「一切所攝資具」,在這個世界要生存所需要的資具,這些事情!笐攺V說」,各式各樣的需要,衣、食、住、行都需要。
「及生老等」,以及這個人生存在這個地方,一定是要生、老、病、死的,這些怨僧會離、愛別離這些苦惱的事情!改酥了蟛坏谩梗@個生、老、病、死苦,乃至到所求不得,這些事情。「愁嘆」,求不得就憂愁了,憂愁是在心上說!竾@」,是發(fā)之于口,自己在悲嘆、在訴苦!干倌、無病」,或者這個人是在少年的時候;或者是這時候健康、沒有病。或者「長壽」;或者是「愛會」,相愛的人能在一起,叫做愛會;這個「怨」家的人能夠遠「離」了。
「所欲隨應」,自己所歡喜的事情,自己都能夠成就,叫「隨應」,這是這樣!溉舨浑S應、往來、顧視」,若是「不隨應」,有病,或者壽不長,這個愛別離,怨僧會了,沒能滿自己意,這是屬于叫「不隨應」。「往來、顧視」,心就不安了,就是各處走動,各處去看消息,看看有沒有什么機會,叫「顧視」。
「若屈若伸」,或者這時候身體上有「屈、伸」;或者說意志上不得伸展叫做「屈」、或者是得意了叫「伸」。或者「行住坐臥」的威儀。「警悟」,自己有了經(jīng)驗了,或者失意的經(jīng)驗、或者是得意的經(jīng)驗,自己能夠覺悟,那叫做「警悟」。
「語默」,或者說話、或者是默然!附馑,就是睡醒了,不要睡太多,叫「解睡」!附鈩凇梗褪切菹,就是睡覺。睡覺這也算休息類的,那這是世界上的這些一般的事情。
「又有飲啖」,這是第六科。這個飲食不當,放逸的事情、或者不放逸。又有飲、或者啖,或者「咀味」,很有滋味,多嚼幾口!复暋⒉淮暋,下面有個「放逸、不放逸」,這個「串習」,或者指善法說,我常常的做善法,修學善法,那么叫做「串習」。 「不串習」,偶然的做一點善事,不是常常連貫的做!阜乓荨,就是做惡事了;蛘呤恰覆环乓荨埂!笍V略、增減」,或者是讀書讀得很多、或者讀得很少,或者做事情很多、或者做得很少的,就是「廣略」。「增減」,或者是做善法,繼續(xù)的「增」,不斷的做善法,是「增」;這時候不愿做,就少做了,就是「減」;蛘咦鰫菏,天天做惡事叫做「增」;或者做得少一點就減,又減少了。
「尋伺」,這是內(nèi)心的分別。這個「尋伺」,就是粗動的分別,叫做「尋」。微細的分別心,叫做「伺」。這里邊也有善、也有惡的不同,這是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欲、恚、害,這是屬于惡的、煩惱的尋伺。那么出離的尋伺、無恚、無害的尋伺,那么就是善法的尋伺。是用這個善的尋伺來破除惡的尋伺,那么這應該是佛教徒是這樣子。
「煩惱」,這主要是貪、瞋、癡、慢、疑,這些我見、身見、薩迦耶見,各式各樣的煩惱!鸽S煩惱」,就是前面那個煩惱的等流性。譬如說沒有慚愧心,實在來說就是貪、瞋、癡的煩惱。譬如說昏沈,靜坐的時候就昏沈,昏沈就是愚癡的等流了。那么掉舉,心里面去思惟一些可愛的事情,那就是貪煩惱的等流。各式各樣的等流性,那叫「隨煩惱」。就是這個煩惱遇見種種的境界,反應出來的煩惱有輕、有重,各式各樣不同的情況,都叫做「隨煩惱」。
「戲論」,就是語言、各式各樣的戲論。或者是「離戲論」,這個人不多說話!噶α印,他的力量薄弱,不強。「所成、能成」,「所成」就,就是成就,或者成就了四禪八定,或者成就了富貴榮華,成就了很多的苦惱。這個成就,有「所成」、有「能成」,你有大智慧、有勇猛精進,那么你就成就了如意的事情;或者是糊涂、智慧不夠,造作了很多的惡事,成就了,也是成,「所成、能成」。
「流轉(zhuǎn)」,就是因果相續(xù)的叫做「流轉(zhuǎn)」。因果相續(xù)不斷的下去,有因、就有果;有果又有因,有因又有果,就是從無始劫來一直相續(xù)不斷的,這叫做「流轉(zhuǎn)」。這個「流」,是相續(xù)的意思,因果相續(xù)不斷的流。但是,其中也有轉(zhuǎn)變,相續(xù)中有轉(zhuǎn)變。他前生在三惡道,今生忽然間做人了,有變化;或者說到天上去了,雖然是相續(xù),但是有轉(zhuǎn)變,那么叫做「流轉(zhuǎn)」。這就是指凡夫的境界說;若是圣人就不流轉(zhuǎn)了。說圣人他也流轉(zhuǎn),他也是流,他所成就的無窮無盡的功德,也是相續(xù)下去的,不也是流轉(zhuǎn)?但是流而不轉(zhuǎn)。他總是圣人,他不會再像凡夫,忽然間是人、天,忽然間要到三惡道去了,圣人沒有這回事情,所以圣人可以說是流而不轉(zhuǎn),這是「流轉(zhuǎn)」。
「定異」,就決定是不一樣的。譬如說是這個因果里面,你做微妙功德的因,就會得到可愛的果報;你若做惡事情、做惡業(yè),那么就得到三惡道的果報。這個善惡是不一樣的,所以是「定異」;雖然是相續(xù)不斷,其中有「定異」!赶鄳梗褪巧埔虻蒙乒窍鄳,惡因就得惡果也是相應的。不可能善因得惡報,惡因得善報,這是不相應了。說是因果是相稱的,因果相續(xù)而其中是不混亂的;如果善惡果報混亂了,那不叫相應,也沒有這種道理。所以這個「相應」,就是因果相稱,因果相稱我們已經(jīng)講過多少次了。有異熟的因果、有等流的因果。這個等流的因果:我發(fā)慈悲心救護一切眾生,就得長壽的果報,這個因和果是相稱的。你常常沒有慈悲心、常常殺生,你叫別人的壽命短了,你把別人的壽命中斷了,將來自己也是得這種果報,所以這因果叫做相稱,這叫做等流果;你布施得大富,那么是等流果。你愿意別人富貴,那么將來你也富貴,這叫做等流的因果。異熟因果就不是,異熟因果:因有善、惡之別,得到的果報就是無記的,這是異熟因果,他也是相稱的。因為,善惡的業(yè)力幫助你那個名言種子去得果報,它有這個力量,也是相稱的,所以叫做「相應」。
「勢速」,「勢速」是什么意思?就是這個因果的力量是很大,但是很迅速的就結(jié)束了!我看起來有八萬大劫的壽命這么長;但是他那個修行人,他也不感覺到很長,八萬劫結(jié)束了,都是無常的。這表示因果是相續(xù)的、因果是無常的,這樣意思。我們從歷史上看,很多的大人物,這一生之中做了很多的功業(yè),大家都很贊嘆,他感覺到光榮,結(jié)果很快的就結(jié)束了,這個叫做「勢速」。
「次第」,這個「次第」是結(jié)束了、沒有中斷,還是繼續(xù)下去的。繼續(xù)下去,就是又重新開始了。富貴的境界可能多數(shù)的凡夫都守不住,受不住這個富貴的迷惑,造很多的罪業(yè),就放逸。造了很多的罪業(yè)──『天子一怒,流血千里』,那還了得!造了很多的罪。那種大自在的境界,完全不管別人的死活,自己想怎么的,就怎么的,可能自己認為這樣是光榮的,結(jié)果這個罪是造成了,殺、盜、淫、妄,完全不講道德。所以你在富貴的時候,這就「勢速」,無常了、結(jié)束了,結(jié)束了沒有完哪!還有惡的果報在后面等著你,那叫做「次第」。
從這些事情看,只有學習佛法這條路是安全的;不學習佛法,社會上做一般的善法,如果不用慈悲心去做,不是吉祥的事情,不吉祥。社會上一般的善法不吉祥,怎么不吉祥?由于別人的提倡,大家這個好心腸都發(fā)出來了,說是這事有功德,怎么怎么的,大家做這件事。你用取著心,貪、瞋、癡的心,貪心去做這種功德、做這事,做了,做得很好,當然將來就是富貴了,自然是這樣子。富貴了,你將來就是仗勢欺人,就會做惡事。做惡事完了;第一生你做功德,做善事情;第二生是享受;第三生就跑到三惡道去了。說我富貴的時候,我不做惡事,這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平常人做不到。這種善事要用慈悲心,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用慈悲心做這些善事,這是最吉祥。用貪、瞋、癡做善事,不是很吉祥,不是吉祥事。
所以「勢速、次第」這里邊有很多文章。不過,看事實上看,做社會上一般的善事,很多人歡喜、很多人認同,因為容易明白。做個醫(yī)院很好,做很多善事能解除人的苦難,很好。的確是好事,不是壞事;但是,你有所得的分別心去做的時候,將來你危險,將來你很危險。所以,我說這話意思不是說善事不做;若用慈悲心,若用般若波羅蜜來做這個善事,那就沒有問題。所以要學習佛法去做善事,這將來是吉祥的。所以我們佛教里常說回向,這個事情也是很妙,你做了功德的時候,你用般若波羅蜜去回向、用大悲心去回向的時候,你那個功德有般若波羅蜜的力量的熏習了、加持了,有大悲心的加持了,你將來得富貴的時候,你可能不容易迷惑,有善知識來引導你的時候,你能容易覺悟。你若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的加持,沒有大悲心的加持,那個富貴的境界來了、果報來了的時候,你就被那果報迷惑了、困住了,你很難覺悟的,你也不容易遇見善知識。他沒有時間,他那種富貴的境界那有時間同你見面呢?
所以我想,這個孔明如果遇見佛法能得圣道的,這個人他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個人貪欲心不是很大。這劉備三顧茅蘆把他感動了,他出來;實在若他本人,他不出來做事,他已經(jīng)看明白了:沒有什么意思。我為你服務、幫助你打天下,有一點不對就要殺頭,這事情不是一個好事。我們從歷史上看就是這樣子嘛!那一個皇帝不是這樣子?這個唐太宗,他到時候他不愿意殺頭,功臣要給他安樂;但是他有的時候也發(fā)勞騷,就是同情漢高祖殺功臣,忽然間有這種感嘆。所以從這些事情看,莊子也有道理,我寧可在山林里面跑,在這里清閑自在,我不要到廟堂上去,也有他的道理。但是在佛法上說,一定把自己的貪、瞋、癡去掉,有大智慧、有神通道力了,再去行菩薩道,就不怕這件事,我不怕你殺頭。沒有這種境界的時候,都是苦惱境界;沒有這個圣道的時候,都是苦惱的事情。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12)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