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系列開示 9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边@是慧命須菩提聞到佛陀講前面是法不可得,此心不可得,無法可說,無國土莊嚴可立,大身、報身、莊嚴國土都不可立,徹底的在一個無相無念離念離相之中。須菩提悟到無生之心這個道理,,一個人默默無言的在那個地方,須菩提當然就會問了,問眾生這樣的聞到有沒有信心呢?這里面須菩提肯定是悟到了,但是還有很多人還有微細的疑惑,也可以說是代替眾生在問,也可以說是須菩提本身也還有這個思維。為什么呢?因為未來世,因為現(xiàn)在過去未來心了不可得,所謂三心不可得,但是這里面須菩提問:未來世,就證明須菩提心中還有現(xiàn)在過去未來之心。頗有眾生,還有眾生之度,還有眾生之念,有現(xiàn)在過去未來心可得,證明須菩提心中還有這個念在。他自己深信不疑,但是我們眾生無始以來心中還有一個現(xiàn)在過去未來的習氣在,阿羅漢本身就是有習氣,這里“慧命須菩提”不是講佛啊,同時這個習氣也代表著末法時代的眾生,很多的眾生都有這種疑問,他說你講這個話人家聽不懂,或者認為有眾生剛強堅固啊,或著要發(fā)起度眾生,或著為未來打算啊,有這樣的心存在。所以佛陀就告訴須菩提,他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佛陀說,你說的末法時代的眾生是非眾生,非眾生是性來講,非不眾生是指相來講,非不眾生就是眾生盡未來際本來是佛,是無住體是無有實體,緣起性空就是非眾生,緣起叫非不眾生,非不眾生非眾生,二相。

  識得眾生本自圓滿才可能度眾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這個是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不離相但是又無住,心中沒有執(zhí)著,但是又不離眾生之相,不離緣起。我們在這個世界,往往做一些事情執(zhí)著于相,很微細的執(zhí)相,須菩提他已經悟到才問出這樣的問題出來,F(xiàn)在釋迦牟尼佛答是答眾生的心,答了其實是沒有答。眾生聞到前面的金剛經,先以自悟,其實悟到以后就沒有眾生可得了,緣起性空啊,一念心是盡未來際,三心就在一念心上面,而這一念心本體是不動的,沒有現(xiàn)在過去未來體又是現(xiàn)在過去未來,所以現(xiàn)在過去未來的心就代表眾生的心,叫做非不眾生對相來講。但是非不眾生又是一念心,又是非眾生對性來講,此性此相是一體的。既然是性相一體,我們自己就明了了自解脫。我們在度眾生的過程中,要如是觀察,你在度眾生的這個體上面,實在是沒有一個我在度眾生。為什么呢?不管你在悟到無生的體是沒有我的,從相上來講,報身里面是沒有我的,從化身來講,眾生體里面沒有我。既然沒有我,眾生是圓滿的。從報身來講,菩薩是圓滿的。在無我上面來講,法身是圓滿的。法報化三相都是圓滿的。我們觀察到自己本來就是圓滿的一真如的話,哪有眾生可度呢?但是眾生老是以為有眾生可度。這是比較很微細的念頭,他防止眾生執(zhí)著于度眾生的這個微細的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奔热粺o所得,就答前面。無所得有二體,無所得就是當下。因為當下有取有舍,就是有得有失。而當下的體無取無舍,就是無所得。無所得并不是說什么都不要,那還是一個不要的得,不要的失。除此之外有另外所得還是有得之體。有得有失,都不叫無所得。這里面我們講眾生一個是境一個是心,一個是心所一個心能所。其實是講四空、四相,哪四相呢?一個是境上不執(zhí)著,一個心上無住,心無住相上不執(zhí)。還有一個你心中的意識里面有一個能和所,在能上面有一個心的無住執(zhí),心上面有一個所的相上的執(zhí)著,執(zhí)著于相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莊嚴,和執(zhí)著于心上的無住即離相取無住體,或者說離無住取相的體,這叫能所。也就是講如來色身如來諸相,如來色身是我就是所執(zhí)。如來諸相俱足是能執(zhí),能執(zhí)也是那個執(zhí),所執(zhí)的色聲香也是執(zhí),所以能所雙執(zhí)。所以人有四種,一個是境上,一個心上無住之心,我們有住了也是念,有住之相變成四相。我們能上面有四相,所上還有四相。我們一個心能現(xiàn)四種四相俱生的體,主要是講心里面的四相體,境上面的是徹底的凡夫的體。從心上面來講,無住體有住,只要你從境上有住就俱生四相。所以你雖然在境上你也知道無住,境上你也知道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從無住中顯現(xiàn)出來,所以以為我住這個相就是住了心了,你這個住相也是錯。你有這個獨立的無住心也是一種執(zhí)著都叫四相俱足,四相就是凡夫的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所得故就徹底的離開能所境心,能所無所得,境心無所得,無所得就是一體,就是一個真如體,就是一真法界。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贝蠹叶贾,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是不可思議了,法身現(xiàn)前、報身現(xiàn)前、化身現(xiàn)前,法身無比的清凈堅固,十方世界、九法界都含攝在你心里面了。所有的菩薩、諸佛國土,所有眾生的業(yè)力都含在法身的體上,眾生動一念都知道,所有神通、清凈、莊嚴都統(tǒng)攝在他的一個念頭里面,就是他這個一心里面。我今天剛剛看了一篇文章講華嚴境界就有問題,他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三賢十地是圣賢啊,把圣賢當作十地,他認為有問題,他認為要證無為。這個涅槃體不是證來的,是信來的。涅槃體是我們一切眾生的佛性,含攝一切神通,一切法界所有眾生每個念頭都在無為的體里面,一切賢圣皆以無為而有差別啊,差別是眾生的心。只要是十地、十住、十信、十回向,所有看到“十”字,必定就有數字,有數字就是相,相就代表眾生的心,但是沒有數字的那個體是無住體、無言體、無念體,那個是法身。那個法身是唯信獨達,是每個眾生當下的體里面都是俱足的。而這個俱足一切境界。所以實在是令眾生開悟而已,并不是說我們一定要跟華嚴境界相應啊,華嚴境界從初地菩薩,從十信里面就有那么多的法喜現(xiàn)前,在十行里面有那么多的清凈相現(xiàn)前,在十行里面有那么多的法現(xiàn)前,在十回向里面那么多利益眾生的大悲心現(xiàn)前,在十地里面不可思議妙用神通自在都現(xiàn)前,那你說你一念這個心就能住十地菩薩誰能相信啊?十地菩薩那么大的功德,你有嗎?沒有那就不是十地菩薩,就這樣的評論。這個時候,你就誤差了!你不知道你當下這一念里面本身就是十地菩薩所運用,十地菩薩的這個體里面,我們現(xiàn)在所有的這個體,跟華嚴境界都是相應的,都是大菩薩示現(xiàn)的體。我們在妄心里面求有住之心,我們看到一地菩薩、二地菩薩,那么大的神通,所以我們現(xiàn)在也要去從相上看,也要得到那個神通,我才承認我是十地菩薩,如果得不到那個神通,我就不是十地菩薩。那你看,釋迦牟尼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無所得體。所以我們這一念相應的那一剎那,其實釋迦牟尼佛一切妙法就在無所得的體里面顯現(xiàn)出來,你越是無所得,你的盡莊嚴就現(xiàn)前得越大。如果你越有所得,你想證十地菩薩,你也證不到,你只是看一看而已。

  所以我們看經的時候,千萬不要看相,一定要看相后面的體,要看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是怎么得的?他是無住心而得啊。如果你說我現(xiàn)在已經無住,那你有三十二相嗎?那我肯定沒有,我現(xiàn)在只是因啊!我因上圓滿果上就會圓滿,我因上還沒有修,你就要我見到我的果,那怎么可能呢?也就是你要見的是果的相,不是果的體啊;你還是要用眼睛見色相,而不是用心會莊嚴啊!有因才有果啊,現(xiàn)在我們是建立彼因。就像我們念阿彌陀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陀圓滿十方的大莊嚴,你不能說我念阿彌陀佛,我現(xiàn)在就像阿彌陀佛一樣現(xiàn)種種神變像,但是你不能否定阿彌陀佛的光明確實在這個地方已經圓滿了。

  華嚴境界是遮法,是菩薩法,法是建立眾生,旨在讓眾生悟到我們背后那一念,我們背后的盡莊嚴處,大神通大智慧大神力,所有諸佛菩薩就在我們剎那這一念體里面就俱足了,就看你信不信。你信這個體里面,講華嚴經也好,講妙法蓮花經也好,講種種神通自在,都是講我們背后的一念,就是講我們迷背后的覺的一念,我們要的是那個覺的一念,把不是要他那個神通啊,那是誘惑你的東西。其實誘惑也不是假的,因為背后確實有大光明藏。但是我們這個門不進去的時候,你什么都得不到,你進去以后你什么都得到了,F(xiàn)在問題呢,我們是要進去,要進到那個法藏里面去,千萬不要在相上面看到佛陀和八地菩薩證到神通自在,那我也要證到八地菩薩,你盯著相不放,那你完蛋了。三十二相都不可得,連報身相都不可得,還是般若很重要。你看人家是怎么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說,心也空掉了,法也空掉了,莊嚴相也沒有了,說法也沒有了,那釋迦牟尼佛今天在說法,現(xiàn)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說法是錯的對的呢?說法是什么原因呢?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說法其實非說法,是止住眾生的妄念。是什么東西止呢?是實相在止啊!并不是說他有一個我在說法,是實相止虛妄,就是我用實相來把你的虛妄給止住,那個實相叫做說法。實相是如來體,他并不是在說法,是實相的本體。如果你要通過思維的話,你就知道。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如來有所說法,實在是如來顯實相,就是:止,止,莫做是說,莫做是說!不要你再去在妄里面搞了。

  “如是如是”,講兩個如是,第一個如是是指法界,如者就是如如不動,是者就是相,此相即如,此如即相,叫如是如是。而須菩提說,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無所得故,無所得叫“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是”,叫如是。須菩提所悟之境,叫如是,所悟之體叫如是,而如來顯實相,實相也是叫如是,如是如是,這兩個如是是相應的。我們就不如是,我們?yōu)槭裁床蝗缡悄?因為你不通達般若故,不能如是。須菩提悟到這個道理叫如是。

  “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边@個“我”是釋迦牟尼佛方便之言辭。所謂我者,就是如來的意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來所得之法。得法是什么得呢?無有少法可得。無有少法可得,是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有少法可得。我,就是無有少法可得,無住之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是無法可得,是名說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并不舍此名,必定也不舍此相啊,就是解脫之相,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哪里來呢?從無有少得故。所以釋迦牟尼佛華嚴經所有的境界,都是從無所得里面生出來的。如果你有一點點所得,有一點點相的執(zhí)著,那你華嚴經白看了。為什么呢?因為你看華嚴經看不懂啊。只要你這個東西你沒有搞懂,怎么看華嚴都看不懂。為什么呢?執(zhí)相啊。同樣的華嚴經擺在你面前,一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神通都那么廣大,那你叫我現(xiàn)在說你已經具備了十地菩薩,我怎么信呢?人家十地菩薩,你看看經上寫得很清楚,那么多的神通自在解脫,但是你現(xiàn)在沒有啊,他就不知道他這個相是怎么來的。我也要得到那個東西,那你想,怎么得?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才能得到真正的華嚴境界啊。華嚴境界是果位,別教是眾生的心,圓教是佛的果,佛果導于眾生的因,所以華嚴境界是叫別圓之法,別是代表菩薩法,是利益眾生的,圓是果位上的法。華嚴果海啊,你看到華嚴盡虛空遍法界是果里面的大海,如果你把這個果放到因里面去,那大家都完了,沒有一個人成佛了。

  最重要的,我們怎么到果海里面去?你必須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必須以般若,沒有般若不能進入這個大海之門,也就不能進入果海,到了果海你什么都知道了。所以我們看任何一部經典,千萬不要以神通,以他的這種相上面來比量。此相一定是從無相里面得。越是無相你的空間越大,你越是有相你空間越小。我們現(xiàn)在無始以來六道輪回生死就因為有住啊,所以你現(xiàn)在變成這個樣子啊,越是無住越是清凈你的果海就越大。如果你達到無住之時,你的果德不就來了嗎?所以我們要的是什么呢?就是無住之心。所以華嚴境界無非令眾生進入般若,它還是要我們進入般若。不要般若的話你就完了。以般若為首,你不要般若華嚴境界都不會現(xiàn)前的。華嚴里講般若講的篇幅是最多的,五地菩薩、六地菩薩講的篇幅是最多的,完全是談般若體。講六度的時候,講得是最多的,主要是開顯我們的般若。一切行法、一切善法,都為了開顯我們的般若。只要般若一打開,你的一切德自然就證。如果般若不打開,你所做所行所見所聞所思所修,全是外道,全是魔法,跟法不相應故。我們皈依三寶,看華嚴經,還有一個皈依體在,不入邪道而已。皈依三寶,有佛在世以佛為師,有經在世以經為師,如果你沒有佛沒有經那就麻煩了。所以佛陀有大方便故,令我們雖然沒有進入般若之體,但是我們還有般若之相可以皈依。

  為什么要皈依三寶呢?我們拜佛念佛我們要皈依正覺,就是善知識、僧寶,依止經典啊,佛陀開口講話皆是光明,我看到此經就信佛故。我對佛沒有懷疑,這個是正見。所以書上面不管怎么寫,你有對佛的正見你也不會走上邪道。舉例來講,你要跟王妙樂走,他那個地方修的再好,也很精進啊,天天拜懺啊也很厲害的,但是因為它這個主歪掉了,他們看的全是佛經,全部是三藏十二部,但是這里面主持是個外道,就因為一個外道在里面,所以你看三藏十二部都沒有用,因為你心中的主已經錯了,所以你就會跟他走。你像*輪功,他也就仁義道德,他也講真善美,但是李宏志在那個地方,他把你的心給抓住了,你皈依了他,你就是看了三藏十二部,你也變成外道,沒有用的,一歪全歪。但是在你沒有悟到般若之前,你抓的那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要是悟到般若,那在哪個地方都可以住了,你就在泥坑里面、妓院里面住都可以。因為通達般若一切皆空故,在哪個地方都不會染著。所以我們對這個般若要認識到。對般若通達了,那你在哪個地方,什么體都會顯現(xiàn)出來。

  如何破相讀經?離名得相?

  這里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看經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執(zhí)相,不要看到佛經依文解字,要依文解義,依文解它的密義,不能夠依文解字。所以會看佛經者就可以轉經,因為你根本已經抓住了,怎么轉你都知道是一念心。你不會抓義的話,那就被經所轉,看這部經典也不符合,看那部經典感動得要命,看到那部經典又感動得要命,或者老是懷疑,看到這個經典懷疑那個經典,看到那部經典懷疑這部經典,互相沖突你不了解一心啊,就是心已經通達了,什么東西都順了。所以我們看經要通達密義,任何經典里面都有秘密之意,所謂的去此十萬億佛土名為西方極樂世界,那西方極樂世界你明了了只是彈指之間。它的密義就是說,十萬億佛土是代表我們心中的妄,并不是說十萬億佛土我們要去啊,告訴你永遠去不到那個地方,那是妄體。妄體你怎么找到東西呢?十萬億佛土,太遠的數字,十萬億佛土你知道多遠嗎?是我們的心能達的到的嗎?就告訴你不要再想了,放下來。不知道你歇下來的時候,你就是菩提顯現(xiàn)之時,它的密義不是要我們到十萬億佛土,是要我們彈指之間的悟體。如果你不了解它的密義,以經典上面去思維,以文字思維,現(xiàn)在人都是依文解字,現(xiàn)在可以說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依文解字。所以我今天看那篇文章都是依文解字,書上確實是這樣講的,我也會解,解了就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跟人家說,說了人家都歡呼,啊講得好啊!其實問他的時候,誰都做不到,講得確實是好,華嚴經那個菩薩境界,問你做得到嗎?做不到,永遠做不到,一輩子也做不到,生生世世也做不到。為什么呢?他就不知道后面的密義。一旦知道了后面的密義的話,啊原來如此!所以做不到的事情人家都歡喜,做到的事情反而呢很淡,我們眾生對這上面不能開顯。所以呢,看書一定要看到心里面去。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不管是境是心,還是我們能和所。我們無住之心跟有住之相,相無住即能所是平等的。諸相我們心不生故,心無生叫能,只要你能就是外面的法。你無住故,諸法就平等。諸法平等和你無住的體是一個,不是二,叫做諸法平等。從境上看和從心上看,無住即此相,此相即無住,只要你無住,是相平等,是相平等就是無有高下,沒有好壞善惡種種分別,連這個名字都不存在了。包括你無住,無住我就不存在了。我沒有了,這個法界平等了,沒有我哪有法住呢?沒有住一切法平等,就是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我們有分別就不平等,不分別大家確確實實是一個平等體。你靜下來觀察,哪個東西不是平等的呢?人不清凈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善那個惡,在你靜下來的時候大家都是平等的,確確實實是平等的。并且我們過去全部過去了,我們來了全部來了。你看看,我們一秒鐘一秒鐘過去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們一秒鐘一秒鐘來大家是平等的,大家坐在這個地方也是平等的,大家都是地火風水,都是四大組成的,大家五蘊合成了這個身體都是一樣的。大家智是一樣的,德是一樣的,性是一樣的,體是一樣的,相是一樣的。相是平等之相,心是無住之心。每個人五蘊是一樣的,如果你執(zhí)著你有五蘊之心,你有執(zhí)著,你有偏執(zhí),你有煩惱執(zhí),你有我執(zhí)現(xiàn)前,你就出現(xiàn)這些相。如果以我執(zhí)現(xiàn)前來看,我們都不可思議,我們的我執(zhí)還出現(xiàn)種種差別相,這也不可思議啊。

  我們有煩惱的時候,就生種種相,我們大家相都不一樣,是為什么呢?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不可思議的,為什么都長這樣的像?眼睛上面長眉毛,鼻子里面會長毛,嘴巴會咬,這個都是我們眾生心念。你就想,啊,這個蘋果要沒有牙齒怎么咬得動呢?一動念,牙齒就出來了!你不動念怎么會有牙齒呢?那個外面有東西往眼睛里飛,哎呀,有個東西遮一下就好了,后來眉毛就長出來了,唯心所顯啊!你什么東西都是這樣的。你走在大地上很軟的時候,哎呀,硬一點多好呢,呀,地就硬了。因為這個世界都由心顯。我們人長成這種形象都是跟我們心有關系,你有這種執(zhí)著你有這種企求你有這種渴望,它就會出現(xiàn)這種種現(xiàn)象。人所有的念頭,身上所有的狀態(tài),都是跟你心有關系。你說世界上哪有這么好,人長得都是這個樣子的,還有眉毛遮著眼睛,這不跟我們心有關系是什么?你想一想。你以為真的是這個樣子的啊?什么東西都是有一定的因,有緣,有這個因緣在那個地方,你有這個心在那個地方,就產生我們這個身體的果報。所以這個世界叫不可思議。

  我們現(xiàn)在這個有住的念頭里面產生種種怪境,都是不可思議的。你以為那個河馬長得那么丑陋,那么難看,身體那么胖,過去都是懶得很好吃懶做啊。鼻子前面一個尖的是什么原因啊?過去斗爭堅固,喜歡拆人家的墻角,斷人家的財路,破人家的好事,墮一個大河馬身,這個東西跟業(yè)報都有關系的,跟我們的心都是有關系的。他在罵別人,他想我有一把鋼刀常常在前面就好了,所以它鼻子上面長了一個鋼刀出來了,這個跟自己心都有關系。你常常害人的時候沒有工具啊,你就想我有一把刀在手上就好了,我要有個武器就好了,我要有神通我要有變化,我可以變化一個什么東西就好了,過去有人到閻王那里去,閻王問他你想投什么胎啊?他說我想不要做事還天天有飯吃,還有人養(yǎng)著,閻王說好啊,那我給你投個豬胎好了!你有這種愿望,閻王就安排你做什么事。所以你不要有任何僥幸在里面。你有住之心,身上就一定會長出那個東西出來。比如你老是念咒子害人,你將來身上會出現(xiàn)一個什么東西出來,出現(xiàn)一些怪物。你像那個雙胞胎啊,連體嬰兒啊,就是因為老是在想:如果我倆在一塊在一起就好,天天在一起就好,后來下輩子真的就在一起了,分都分不開!它肯定是念力把他拉到一塊去的,你以為他無緣無故的會在一塊嗎?從科學上面講好像不是這樣的,但是從業(yè)力上面講肯定是這樣的?茖W沒辦法跟我們的心理來相比的。你仔細想一想我們人是不可思議的,人就是這種形狀就是不可思議的,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的牙齒,手抓東西啊,都會長出那些東西,這是科學家能夠解釋的嗎?解釋不了的?茖W能造任何萬物,但是造不出一個人來,造不出一個生命來,生命是我們的業(yè)力、是我們的心來造,只有我們的心才能造出這個體,所以生命是不可思議的。既然生命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的業(yè)力也是不可思議的。

  實在的法是無住之體,這個世界的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為我們心中有住了,高下隨著你心顯。如果有高下就有固定體,就不能隨著我們的心變。這個東西沒有高下,這個木頭無有高下,它可以做桌子做凳子,什么都可以做。如果這個木頭本身有高有低的話,那你還做什么東西呢?它就定型了,就沒辦法去造別的東西了。所以我們的自性無住體無有高下,是故你有任何念頭它都會產生變化,這個變化的體還是無有高下的,只是你心有住而已。心無住,一切法無有高下,就是說,你在天上飛也好,在地下爬也好,都離不開這個法。所以我們要悟到在天上飛的和在地下走路的,實在是沒有二的,只是我們的意念不一樣,只是我們的有住心不一樣。如果你要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是沒有什么法可得,一切相都有眾生。

  菩薩是現(xiàn)報身,報身在菩薩體里面,十地菩薩還沒有見到佛,雖然是依佛住,十地菩薩只能做大梵天王,還有八地能力的做大魔王,他還不是佛的體。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等覺菩薩、妙覺菩薩還在眾生心中建立,還是沒有見到佛。只有佛可以跟佛在一塊。但是他跟佛還有一個距離,這是從因地上講;在果地上倒駕慈航是另外之說。倒駕慈航肯定跟果位相應。如果你真的做到等覺菩薩、妙覺菩薩了,從名相上面來講等覺和妙覺不是佛的體,還是眾生。但是在果位上講的話,一切法界都是佛體,所以等覺、妙覺能通達佛體。我們現(xiàn)在聞般若,也可以通達此體。等覺就是無住之心,就是一切眾生之佛性。妙覺就是一切眾生心,妙覺菩薩像觀世音,等覺菩薩就是觀自在。觀自在就是等覺,他是照見五蘊皆空的,即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世音就是男身女身出家在家種種三十二應身、大悲咒,這都是妙覺,而這個妙的體是在眾生法界里面,你是什么身就現(xiàn)什么相,你應以佛身度他就現(xiàn)佛身像,你應以菩薩得度就現(xiàn)菩薩像,以長者啊國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乃至童男童女,乃至夜叉阿修羅種種種種眾生。觀音菩薩示現(xiàn)的是地位的菩薩,果位上的菩薩現(xiàn)的妙覺是在眾生心中,現(xiàn)的等覺是在無住里面,無住是十方諸佛,妙覺是十方眾生,統(tǒng)稱觀世音觀自在,背后就是法身,就是我們講的古佛。

  毗盧遮那佛就是第一尊古佛,就是我們的究竟處。所謂第一,無處不在;所謂第一,盡未來際;所謂第一,就是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之本體。第一不舍眾生故,為第一。不是說,我第一,眾生不是第一,是一切眾生跟諸佛本體是一,叫第一。前面講了,第一波羅蜜并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就是這個意思。從菩薩法里面來講,八地以上的菩薩是沒有戲論的。什么叫沒有戲論?眾生心動則菩薩心動,眾生心止菩薩則心止。我們看到菩薩在外面走路,其實每走一步路都是依眾生心走的。沒有眾生就沒有菩薩也沒有諸佛了,因為諸佛是無住之體,眾生是有相之體,此相是眾生相,是菩薩現(xiàn)相,此體是諸佛之體,所以菩薩叫等覺叫妙覺。地位上的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都了知此理,上會于十方諸佛,下會于十方眾生,十方眾生是相是六度波羅蜜是功德。

  菩薩在此世界大功德聚,所以菩薩利益眾生度眾生在大功德聚里面實在是無有眾生可度。為什么呢?一切眾生是六波羅蜜,是無生法忍,實在是沒有生起眾生之心。度眾生不斷,但是無眾生可度。為什么呢?他在度你是六波羅蜜的無住體、無相體。所以如來說法實在是沒有法可說,是制止于眾生的妄念,是顯于眾生的真實。眾生的真實就是無住之體,無住之體就是法界之相,此相不二故,菩薩亦如是。菩薩在哪里呢?菩薩在眾生無住之心里面,菩薩在眾生無住之相上面,菩薩不離此無住之心是我本心,無住之相是法界之相。所以菩薩不離相。我們?yōu)槭裁床荒芤姷狡兴_呢?是因為迷惑沒有智慧故。一旦你有了智慧,菩薩無處不在。沒有眾生了都是菩薩了。如果你得無生法忍之時,你就知道了。如果你證到八地菩薩,或者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都可以知道報身的莊嚴。

  十方諸佛現(xiàn)前的時候,沒有什么眾生了,真的沒有眾生了!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下對我們眾生,上會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下來講,眾生眾生者非眾生,是名眾生。對上來講,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是法平等,就是上對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并不障礙,下對于眾生無眾生可度,也沒有障礙。我們要度眾生要成佛四相俱生,這邊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那邊要度無量的眾生,就有現(xiàn)在過去未來心,就有比量,就有想得到什么樣的神通,什么樣的自在,什么樣的利益,然后去要度眾生。想要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現(xiàn)量上看到就執(zhí)著了,對上也是執(zhí)著對下也是執(zhí)著,像這樣的心又怎么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和眾生實在是沒有高和低,沒有得和失,在眾生境界沒有失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是沒有一個得,不是說離開了眾生還有另外一個得。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是沒有離開過眾生,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兩者本身就是說一是二,說二是一。

  為什么呢?修一切善法就是六度波羅蜜。無我人眾生壽者即是“無住”,無住就是法性,修一切善法是從相上講六度波羅蜜,對于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是我們這個名相里面無住,這個無住,不是說我們要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個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么呢?修一切善法是眾生相,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是“無住”,無住本體與法界之相合一,修一切善法,什么叫“修一切善法”?以般若為首,以布施為行,以忍辱為妙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是般若體,修一切善法就是布施體,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真如體”,什么叫修一切善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成就于忍,什么忍呢?無生法忍。

  什么叫無生法忍呢?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得成于忍,釋迦牟尼佛不是500世做忍辱仙人,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成就于忍,成就于忍就是無生法忍。這里面還有個成就于忍的這個念頭,事實上“成就于忍”的這個念頭也不存在,這個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徹底的連忍辱的念都不需要。為什么呢?此當下體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成就于忍還有一念生起,為什么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沒有成佛呢?成就于忍故;成就于忍是前一步講,現(xiàn)在講“修一切善法”直接“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是說我們在此世界做一切善法的體,它本身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你只要會他就可以了即會他當下的體。我們前時講阿彌陀佛,修一切善法,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修一切善法不具備如來的功德,阿彌陀佛就不成佛;是故我們在做善法的時候有我執(zhí)有我做善法;卻不知道你現(xiàn)在做善法是如來所成就,是佛成就的這個體讓我們做;出家在家一切善法,在家35愿,出家36愿,行菩薩道的37愿,35愿36愿37愿我們眾生執(zhí)著了,以為是我在出家,我在行菩薩道,我在如何如何,都是我執(zhí),卻不知是佛陀徹底地成就我的安住,實在我是沒有的。小乘里面就講,實在是沒有我;阿彌陀佛有大方便故,他要我們正信進入般若,在你信的那一剎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他不但是相應的,確實是一體的,只是我們不敢當下承當而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善法可得,你應該知道,我不是一定要三十二相,才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這個體就是:你現(xiàn)在“修一切善法”沒有執(zhí)著,并且當下生信心,而這種信心體里面的無我不是別的,就是當下承擔。徹底的離念離相無住無念,起妙用。

  你現(xiàn)在“修一切善法”,只要你無住就起無上妙用;(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說,吃喝嫖賭我不住可不可以?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什么?你吃喝嫖賭自我享受本身就是有住(事上有住不可能做到心上無住),住里面只能套著住,有住之心一定是跟惡法相應,無住一定跟善法相應,所以在此世界做善法可以做到無住,惡法里面絕對是做不到的。一切惡法全是住的體生出來的。善法可以做到無住,惡法必須“止”;善法可以隨時放下。如你拿一元錢給乞丐,不生執(zhí)著,不會老想著;有住即是惡即是三界。一切善法皆是無為之法,地球承載眾生,虛空容納眾生,這一切都是善法,善法是相合的;孩子掉到水里面你不會水都可以去救他,惡法是不會相合的;無所謂,我又不會游泳,絕對不會往下跳,我執(zhí)在那個地方。善法里面可以不執(zhí)著,比如教你做壞事非常容易,教你做好事就很難,叫你出家很難,叫你還俗很容易;叫你做善事就那么難,為什么呢?善事是付出啊,做善事你也可以容易舍,可以不住。

  不住里面有二相:一個是阿羅漢的不住,一個是菩薩的不住。阿羅漢的不住是一種空寂的狀態(tài),做一切事情體現(xiàn)空性,人我空,他做了就空了,其實空的時候他也可以不做;菩薩是住于眾生的心,以眾生的心為己心,菩薩完全是講信心體,完全是轉心呢?他不是在相上。他做善事啊,他可以執(zhí)著,執(zhí)著什么呢?他不是執(zhí)著于這個相,這個是無住體,對諸佛有信心故;在我們這個地方講就是南摩阿彌陀佛;做任何事情念一聲南摩阿彌陀佛;在禪宗講做任何一件事情,他有力并無執(zhí);越是不執(zhí)著越有力氣;做任何事情從來不是 “推諉”啊,沒有這樣的狀態(tài);都是勇猛向前的。為什么呢?他對此無住故。不為生死故,沒有驚怖畏這個體,他沒有驚怖畏的這個體,做事情勇猛直前,菩薩是這樣的,眾生就不一樣了;眾生是我做的時候就做,不做的時候就不做了;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在菩薩體里面,菩薩說難做很難,說易也非常容易。金剛經說容易一念心就可以,真正通達于金剛經的真正是勇猛之人,不會懈怠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