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nèi)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yàn)榉g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jīng)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yán)經(jīng)》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cái)童子...[詳情]
普賢行愿品講記 二、個別解釋大愿 9、恒順眾生
9、恒順眾生
經(jīng)文:復(fù)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
普賢十大行愿中的第九行愿是恒順眾生。"恒"是常常不停歇的意思;"順"是依順不違背的意思。所以恒順眾生就是常常隨順而不違背眾生。
經(jīng)文: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fēng)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所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所有佛剎中所有的眾生有種種的差別,佛教把眾生分為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生。此外或有依地、水、火、風(fēng)而生住的眾生。意思是說,有些眾生是依于固體--地,液體--水,熱量、能量,也包括火本身--火,流動的空氣--風(fēng),這四種的其中一種而生住的。根據(jù)佛法,地、水、火、風(fēng)任何地方都有眾生依靠而住。比方說,太陽的溫度很高,熱烘烘的,簡直是火,而太陽里面也可以住眾生。有些眾生或有依"空"中,以及依"諸卉木"而生住的;住在卉木中的眾生跟人類比較接近,所以我們感覺到它們的存在。這在佛所制定的戒律中有說到,很多的樹木、草叢中都有樹神、花神、草神居住,它們以花草樹木當(dāng)
成身體,中國人把它們叫做精靈。有些人收藏水晶,每天澆水,它會結(jié)晶生長,變大;佛、菩薩、阿羅漢、高僧等寂滅后火化,其生前依戒、定、慧熏修,無量功德所凝結(jié)而成的舍利子像石頭一樣,也會生長;這是石頭通過結(jié)晶的方式,就能夠生長。我們不要認(rèn)同生物學(xué)家說有機(jī)物的活動才有生命;佛教說,有些眾生是依地、水、火、風(fēng)而生住,有些眾生是依空、草木當(dāng)成身心而生住。
"種種生類",眾生有各種各樣的出生方式,現(xiàn)在,科學(xué)家從克隆羊的身上,割切出一些細(xì)胞組織,培育出一只與克隆羊一模一樣的羊--多利羊,這也是一種生。這種生并不見得奇怪,根據(jù)佛經(jīng)的記載,有些人的頭上長出人,即有些人不在胎里長,偏偏在人的頭上長。報(bào)章曾經(jīng)報(bào)道,在歐洲有發(fā)生過這種事:有人的頭上長一個胞,把它切開,里面就有一個人。"種種色身",眾生有種種身體。"種種形狀",眾生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好像細(xì)菌,它們有奇特的形狀。"種種相貌",眾生有各種各樣的相貌。"種種壽量",眾生的壽命,長短不盡相同。以佛教來說,現(xiàn)在人的壽命大概是七十五歲,在很早期的人類壽命有幾萬歲,將來的人壽命會減短到十歲,之后又會增加到幾萬歲。"種種族類",在同一種類的眾生中,又有不同的族類,好像狗類,有哈巴狗、狼狗、北京狗……"種種名號",在同樣的眾生中,有很多種名稱,好像狗,中國人叫狗,英國人叫dog,馬來人叫anjing等種種名稱。
"種種心性",眾生有各種各樣的性格:有的是溫柔的,有的是剛強(qiáng)的,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暴戾的,真是千差萬別。 "種種知見",眾生對世間有種種不同的看法:有的思想正確,有的思想邪惡等等。"種種欲樂",眾生有其追求喜歡、快樂的事情。"種種意行",眾生有各種各樣的心念去做不同的事:有時心意向善,去做善業(yè);有時心意向惡,去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種種威儀",眾生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動作:有人浮動,有人鎮(zhèn)定,有人喜歡蹦蹦跳跳,所以每個人的威儀都不一樣。
"種種衣服",眾生有種種衣服,人類有各民族的服裝,野獸
以皮毛為衣。"種種飲食",眾生吃不同的飲食:有的吃飯,有的吃面,有的吃中餐,有的吃西餐等等。
"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生定居在村里,"營"所指的是一直搬移,不同的住所。眾生聚集住的小地方叫做聚落,大的叫做城邑,在城邑中,其邑主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宮殿。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上次已講解過,我就不重復(fù)解釋。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眾生以腳來分類:沒有腳如蛇類;兩只腳如人;四只腳指獸類眾生,如豬、馬、牛、羊等;多只腳指蟲類眾生,如蜈蚣。"有色、無色",有身體、沒有身體的眾生。根據(jù)佛法說,有些眾生的定力很深,當(dāng)它們進(jìn)入很深的定時,只有心的活動,沒有身體的活動。如果它們的因緣到,就出定;當(dāng)它們修得不好,定力減退,又墮落來欲界、色界,這時又有身體了。"有想、無想",有些眾生有思惟心想的活動,有些眾生沒有思惟心想的活動。"非有想非無想",凡夫眾生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而在這天上的眾生,沒有如其他眾生粗想的煩惱,叫做非有想;非無細(xì)想的煩惱,叫做非無想。
三界是:一、欲界:有物質(zhì)的生命活動,此界的眾生有飲食、睡眠、情愛(淫欲),這三種欲望,然而人類還加上愛財(cái)、愛名,共五種欲望,稱為五欲;二、色界:有物質(zhì)的生命活動,此界的眾生都是依據(jù)禪定進(jìn)入色界,沒有欲界眾生的欲望,唯有清凈光明微妙的色身;三、無色界:沒有物質(zhì)的生命活動,此界眾生不但沒有欲望,而且也沒有身形的器界,即它們沒有身體,也沒有外在物質(zhì)的世間,只有心念的活動。
經(jīng)文: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zhuǎn)。種種承事,種種供養(yǎng),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修普賢十大行愿的菩薩要隨順以上如是等類的眾生,要為他們服務(wù),做種種供養(yǎng),尊敬他們?nèi)绺改浮熼L以及阿羅漢,乃至與如來一樣,沒有差別。根據(jù)佛法說,我們無量劫生死輪回,大家會見面,都是過去世有緣,俗語說:有緣千里來相會。我們大家都是有緣人,雖然我們不知道緣分有多深,其實(shí)我們是有感覺的;有時候我們看到某某人,會很高興,覺得跟他很投緣,這就是我們過去世跟那個人的緣分很深,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可能是我們的師長,可能是我們的父母親,可能是我們的兒女……大家一起生活得很融洽,很快樂。修普賢行愿的菩薩要隨順這些眾生,因?yàn)樗酪磺斜娚懈鞣N親密的因緣,所以他要生起如敬父母,如奉師長……的照顧眾生,把他們照顧得如阿羅漢,乃至如佛那樣,平等沒有差別。意思是說,修普賢行愿者從第一個大愿一心想佛修起,修到第九個愿的時候,他就要對佛、對眾生都一樣平等供養(yǎng)。
菩薩行者應(yīng)以以下的方式去隨順眾生:
一、于諸病苦,為作良醫(yī):菩薩可做良醫(yī),以醫(yī)治眾生各種不同的病苦。此外,對于眾生有種種煩惱,菩薩都要幫忙解決。
二、于失道路,示其正路:眾生在人生的大道上或在修行的道路上走錯了路,菩薩都要教導(dǎo)他走向正道。
三、于暗夜中,為作光明:眾生于暗夜中看不清楚,暗夜中摸索探路,不知道怎么樣行走的時候,菩薩就好像提著燈籠的人,為他照明,引導(dǎo)他上路。
四、于貧窮者,令得伏藏:"伏藏"是埋藏在地底的金銀珠寶。對于貧窮的人,菩薩要幫忙他得到伏藏。意思是說,菩薩幫忙貧窮的人,使到他也有本事具有一些財(cái)產(chǎn),遠(yuǎn)離貧窮的苦境。"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這是廣顯菩薩以大悲心而行。修普賢十大愿的菩薩,于被濟(jì)度的人,并沒有輕視心,等于供養(yǎng)父母、師長,乃至如佛,所以叫做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經(jīng)文: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為什么呢?如果修菩薩道的人能夠隨順一切眾生,這就等于能隨時隨地供養(yǎng)一切佛;如果對眾生生起尊重、服侍的心,這就等于尊重、服侍如來;如果修菩薩道的人,不去損害眾生、擾亂眾生、打擊眾生……且能隨時隨地隨順眾生,使到一切眾生歡喜,那就等于使到諸佛如來歡喜。為什么?因?yàn)榉鸨緛砭褪且缺娚?現(xiàn)在菩薩行者在做佛所做的事,佛當(dāng)然歡喜啰!
經(jīng)文: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為什么呢?因?yàn)橐磺蟹鸲际且纬娚目?此為大悲心。佛是以大悲心出發(fā),才會去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才會去行種種的難行,最后成佛。
菩薩因?yàn)橐?a href="/remen/jiet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解脫一切眾生的苦惱,拔濟(jì)沉淪苦海的眾生而起大悲,因?yàn)橛写蟊姆侥馨l(fā)起要覺悟的心--菩提心,因?yàn)槠刑嵝亩蛊兴_完全的覺悟,即成等正覺。
經(jīng)文: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
這是用比喻來說明。曠野,就是空曠荒野,沒有人居住的地方。沙是細(xì)沙,磧是小石塊。譬如在曠野有很多沙、石子的地方有一棵大樹王,如果樹根吸收到水分,枝葉、花、果都會長得繁茂。
經(jīng)文: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fù)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在我們無量劫的生死曠野之中,修菩薩道猶如要開花結(jié)果的菩提樹王,所謂菩提樹王,即菩薩修行的身心,是以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為其花果。意思是說,一個人想修行成佛,要以眾生做為根本,如果沒有眾生做為其修行的對象,沒有一個人能夠成菩薩、成佛。這里用一棵樹來譬喻,樹根(眾生)是根本,諸佛菩薩是菩薩行者修行所獲得的花果。修菩薩道者若整天期望成佛而不要理會眾生,那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行菩薩道者,先要以大悲水饒益眾生,最后才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而不是成佛后,才來度化眾生。
經(jīng)文: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為什么呢?如果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就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譯為"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合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即對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確覺悟;聲聞、緣覺也可證得,但不能普遍;菩薩雖能普遍,還沒有圓滿,不是無上;唯佛所證圓滿,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正等正覺:諸佛覺悟都是一樣平等,沒有差別,沒有任何一佛的覺悟比另外一佛來得高。
經(jīng)文: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所謂成佛道,是在有眾生處才能完成,如果沒有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好像我們要修行,要行善,沒有眾
生,你向誰行善呀!什么也沒得做!尤其是當(dāng)你修成天人的時候,你根本沒辦法向其他天人布施。為什么?因?yàn)槟阌械乃灿?它不需要你的施舍與救濟(jì)。所以菩薩修到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福報(bào)的時候,都要"下化眾生",即往下界去救度比他能力差的眾生。因此,菩薩需要眾生做為其菩提樹根,才能開出燦爛的智慧花,結(jié)成美滿的菩提果!
為什么成佛叫做證菩提呢?原因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所以用菩提來形容覺悟。這不但表示佛的覺悟不是一般的覺悟,而且還有一個強(qiáng)烈的說明:即是在娑婆世界所有的佛,都是在印度的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的金剛座覺悟。如果你們?nèi)ビ《?a href="/remen/chao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朝圣,就會看到后人用洋灰在金剛座鋪成一個座位,上面還有兩個腳印,標(biāo)志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用草鋪成的座位,佛就是在此地方成道。很多信徒去印度朝圣時拼命禮拜那個位子,你應(yīng)該要明白禮拜的是佛在此位子成道,而不是那個座位。不只如此,過去的佛在此金剛座成道,將來的彌勒佛也在那邊成道,但是當(dāng)彌勒菩薩降生人間成道的時候,另外一棵樹在那邊生長,那棵樹不叫做菩提樹,是叫做龍華樹。
經(jīng)文:善男子,汝于此義,應(yīng)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yǎng)如來。
此處的善男子是稱呼那些要修普賢十大行愿的人。你對于此道理,應(yīng)該如是的了解。
在此更進(jìn)一步強(qiáng)調(diào),眾生跟心是平等的,即每個眾生的心都是平等,沒有高低的。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如果我們表演一場戲,有人在戲里扮演國王,有人扮演乞丐,但是那些演員本來是平等的。在我們這些眾生當(dāng)中,有些愚癡,有些有智慧,有些有福報(bào),有些貧困,形形色色,各種各樣,只是大家的心在演這場戲:你在演你這一生的戲,下一生你演另外一個角色;這一生你演窮人,下一生你可能演皇帝。所以
不管你演窮人,或演皇帝,那也不過是你的心在做戲。你要知道心、佛、眾生也是平等幻化的,你看到的這個眾生的外貌,是他演出這個戲的形相罷了,不是確實(shí)、非永遠(yuǎn)如此的,一直變化,沒有窮盡。當(dāng)你如是知道后,則能成就圓滿大悲。為什么呢?原來眾生演這戲時,他迷在里面以為是真實(shí)的,在里面煩惱受苦。菩薩覺悟眾生受苦非實(shí),覺悟自他平等才能夠圓滿大悲心,若受苦是真實(shí),則大悲心就無法解救。因?yàn)楸娚葸@些戲都不是真實(shí)的,所以才能夠度他。如果那個戲是真實(shí)的,你就度不了啰!就是說,我們的生死現(xiàn)象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實(shí)的,大家都是一樣平等,跟佛也是一樣平等。所以說,如果你如此了知,就能夠成就圓滿大悲,以此圓滿的大悲心隨順眾生,你就能夠成就供養(yǎng)如來。
經(jīng)文: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涅槃”不可用語言來闡釋
- 修行凈土的人應(yīng)同念《普賢行愿品》和《彌陀經(jīng)》
- 普賢菩薩行愿品
- 普賢行愿品別行疏鈔
- 普賢行愿品講記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結(jié)歸
- 《普賢行愿品》講記 愿王偈頌
- 《普賢行愿品》講記 受持利益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十愿王——普皆回向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九愿王——恒順眾生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八愿王——常隨佛學(xué)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七愿王——請佛住世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六愿王——請轉(zhuǎn)法輪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五愿王——隨喜功德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四愿王——懺悔業(yè)障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三愿王——廣修供養(yǎng)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二愿王——稱贊如來
- 《普賢行愿品》講記 第一愿王——禮敬諸佛
- 《普賢行愿品》講記 導(dǎo)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bào)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shí)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dá)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shí)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shí)念佛,重在一生堅(jiān)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cái)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jiān)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bào)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bào)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bào)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