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講演集一 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凈土是整個佛法的精華,也是學佛的人唯一的希望,為什么要學佛,為什么要學凈土、了解凈土,還要非走凈土這一法門不可呢!我想來談論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這一件大事,對我們來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為什么人會生下來?為什么存在著?為什么再苦也非活下去不可?諸如這些疑問,如果不存在我們心中的話,恐怕就跟宗教沒有緣份了。唯有這些問題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問題,同時也唯有這些問題的解決,才是人生真正必須解決的問題,真正生活意義之所在。
人類存在的價值
我們知道凡是一件東西,都有他存在的目的。譬如說,這一枝筆的存在,是為了寫字;這個杯子的存在,是為了端茶;我們眼鏡的存在,是為了看東西;對面這個鐘的存在,是為了計算時間;可以說凡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我們人被稱為萬物之靈,而這個最有靈性、最有理智的我們,如果沒有自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曉得人生的目的,那么如何能被稱為萬物之靈呢?等于失去了人的靈性、智慧,這樣跟貓狗有什么差別呢?因為貓狗只要有東西吃,到處躺著睡,不曉得明天,不為將來考慮,也沒有人類的靈性和辨別判斷的理性,如果人不知人生的目的,就跟貓狗沒有兩樣了。
如同身為學生需要上學,是當學生的目的,如果當學生而不了解當學生的目的,就失去了當學生的意義。如果目的不存在了,就好像這枝筆不能寫了,這個杯子不能裝開水了,這個鐘不能看時間了,它們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可以丟到垃圾桶去;又如一部車子非常好,但如果我們不知道這部車的目的,開這部車的方法,不知實現它的價值,它等于是一堆廢鐵;同樣的,如果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對了解人生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一般人大都自以為曉得人生的目的,男人創(chuàng)造事業(yè)、安定家庭,女人扶養(yǎng)兒女、相夫教子;如果是單身漢,較有閑暇,他就比如說去旅行、娛樂、做有興趣的事,以此為生活的目的。但是這能算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嗎?其實不然。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有它的條件的,當這個條件或目的達成了,那么隨時死掉,都心滿意足,這樣才能說是真正的目的。
比如說,我們到市場買廚房的用品,如果還沒買到,是不會離開的;我們到飯店去,沒有吃飽也不會離開的。同樣的,如果我們去旅行,通常也會有目的地的,買了車票坐上車子,卻不知車子要開到哪里去,我們不會如此的。宇宙間分為六道,我們出生在人道,可說是懷著人生的目的,到這個人道來完成,而且也唯有到人道才能完成這個目的,如果還未達成目的就死了,是很遺憾的;如果這個目的達成了,什么時候死都沒有掛礙,也會覺得不虛此行?鬃釉f:「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得道,即使晚上這么短的時間就死去了,也覺得很滿足,為什么呢?因為他已經完成他這生應該完成的目的了。
從佛法來看,一個人成家立業(yè),求得名利地位,或是擁有眷屬財富,這些其實并不能真正滿足人生的目的,而將有所遺憾的。臨終時,他會后悔說,我怎么從來都沒有思考過「人死后將往哪里去」這件人生最重大的事情,最重要的目的?一般人臨終的時候,都會有這種后悔,如同《無量壽經》所說: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這種人,他不曉得人生的目的。
唯有人道最能超越六道輪回
那么人生的真正目的,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呢?如果以釋迦牟尼佛剛出世時的示現,就可以了解。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腳踏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向著大地眾生,宣說了一句劃破時空、震爍古今的至理名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惯@一句話,可以顯現、說明人生的目的,以及要達成這個目的的正確方法!柑焐咸煜隆故侵刚麄宇宙,雖然很廣很大,但唯有我們人類 ── 這個「我」并不是只指釋迦牟尼佛本人,而是同時指我們人類、人道的眾生,能擁有一件獨一無二的尊貴的使命。也就是說,這件事情,唯有人道的眾生,才能夠完成;天道、修羅道的眾生不能完成,畜生、餓鬼、地獄道更不能完成。
「天上天下」是指六道,佛法的基礎是六道輪回、因果報應。一個人如果不相信三世因果,就不會相信佛法,對佛法的修持,不會產生原動力;唯有在心底確認、相信有六道輪回,有善惡報應,有三世因果,修行才能離苦得樂,超凡入圣,不修行只有墮落三惡道去輪回,必須要有這種觀念,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才會有原動力去學佛!柑焐咸煜,唯我獨尊」就是表示唯有人道,擁有獨一無二的尊貴使命 ── 超越六道輪回。如釋迦牟尼佛出生時走七步,六步加一步,就是七步,顯示要解決六道輪回、跨越六道輪回,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人身難得,如盲龜浮木
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沟萌松硪咽请y能可貴,而已經得到人身,一旦失去了,要再獲得人身是非常困難的事,并不是說沒有機會,但是很困難。佛陀曾經在《雜阿含經》中用「盲龜浮木」的譬喻來說明「人身難得」,經中說:在八萬四千里這樣寬廣的大海中,海面上有一塊浮木,浮木中間有一個孔;有一只壽命非常長的盲龜,可以說無量壽,盲龜必須經過一百年,才有機會浮出水面一次,這只盲龜浮出水面的時候,剛好遇上這塊浮木,并且剛好把頭伸進浮木的孔。各位想想看,這種機會有多少呢?如果這只盲龜在東面,浮木在西面,或可能龜在南面,浮木在北面,所以說機會是極不可能的。佛陀又說,雖然極不可能,可是總有機會,但是如果人一旦失去了人身,進入三惡道,要再得人身的機會,比這「盲龜浮木」還要困難。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人生有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人生無常,誰都不敢保證他今天晚上躺下去,明天早上會好好爬起來,或轉身出門,會安全到達。人生真是無常,生命很脆弱,隨時都可能死去,墮落三惡道豈不是非常痛苦,故此生死輪回一定要解決?催^《地藏經》的人,就知道地獄道有多么的痛苦,釋迦牟尼佛也曾經在很多部經典,用具體的譬喻來說明地獄之苦。比如說:曾經有一個犯人被抓到了,這個國王命令部下,用一百支槍刺向犯人的身上。到了中午,國王問部下說,這個人死了沒有?部下說還沒有死,于是國王又命令再刺他一百支槍。到了晚上,國王又問,這個犯人死了沒有?部下說還沒有,國王再度命令剌一百支槍。釋迦牟尼佛問弟子說:「你們想想看,一個人連續(xù)從早上到中午、晚上身體被剌三百支槍,這個人是否還有像小豆那樣的完膚?」弟子們說:「身體上幾乎沒有完膚,而且那種痛苦,是無法形容的痛苦。」釋迦牟尼佛說:「是的,可是這種痛苦如果跟地獄比起來,這種痛苦便像小石頭,而地獄的痛苦就像喜馬拉雅山!。
想想看,地獄就是這么樣的苦,即使沒有墮落地獄,出生在餓鬼道,也是苦不堪言。我們知道,餓鬼道五百世不聞水漿之名,連口渴要喝水都不可能,肚子餓要吃飯也不可能,不但實際的東西吃不到,連名稱都聽不到,即使有水到了嘴邊,這水便立即變成火;在畜牲道中,更是弱肉強食,時刻生活在恐怖與懼怕當中。
人身一失去,就難再得人身,墮三惡道之后,再得人身,且能得聞佛法,得到解脫,這樣的機會有多少?因此,有幸出生在人道,就應努力達成人生的目的 ── 超越六道輪回,否則誰敢保證生生世世不會墮落三惡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如盲龜浮木,時間是那么長。佛陀也曾經在《涅槃經》形容人身難得說:「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可見機會是這么微小。
人生的目的是解脫生死輪回
這樣的話,雖然我們這一口氣還在,但是我們卻面臨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就是:「這一口氣不來,就要墮落到三惡道。」所以解決這一件大事,就是人生真正、唯一的一個目的。為什么?有生必有死,在百年之內,這個地球上六十億的人,終將全部死亡,死去以后一定還會再投胎轉世,但是往往墮落三惡道的比較多。所以不管是古今中外,萬人共同的人生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輪回,解決迫在眼前的這個將要墮落三惡道的這件大事。
不然結婚是大事,養(yǎng)育兒女是大事,開創(chuàng)成功的事業(yè)、得到崇高的名位,也是大事;但是想想看,跟我們將墮落到三惡道的這件大事比起來,這些都微不足道了。所以如果不曉得有這一件大事,可說是不曉得人生真正的目的;曉得人生真正目的的人,就知道擺在他眼前非盡快解決不可的,就是解脫生死輪回的大事。
「凈土門」和「圣道門」
要解脫生死輪回,必須學佛修行才能達成。佛法中所謂的八個宗派,可分為兩種法門,一個是「凈土門」,另一個是「圣道門」。凈土門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永離六道輪回,在凈土直接成佛,成佛之后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分身千百億,廣度諸眾生,這一個法門叫做凈土法門。除了凈土法門以外的所有宗派,天臺宗也好、華嚴宗也好,禪宗、密宗、律宗和三論宗等都屬于圣道門。圣道門的定義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修行,這一輩子不成,下輩子再來,下輩子不成,下下輩子再來,這一種法門叫做圣道門,這種判別的方法是以凈土門的教理來判別的。
我們曉得有這件大事要解決,有這個目的必須去達成而來學佛,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要選圣道門,還是要選凈土門?我們必須仔細去檢討自己的根機,學圣道門是否能夠達到這個目的呢?還是學凈土門才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如果真正深入去檢討自己的根機,就會發(fā)現我們不夠資格去學圣道門── 我們是沒有力量學圣道門的,走圣道門我們還會再度地繼續(xù)輪回。
圣道門是依自力具足戒定慧成佛
因為學圣道門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走「戒定慧」的過程。「戒」就是一般所講的「五戒」或「菩薩戒」,出家人則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出家的「菩薩戒」。單單以「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來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說不打妄語,我們心中明知要真誠清凈,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語是犯戒,卻往往會說妄語;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幾乎在一生當中,甚至每天都打妄語,因為他需要做買賣的關系,不得不打妄語。至于說不偷盜,就是不取不應該取的,甚至花費超過自己本份的東西,也算是偷盜;甚至在公司里用公司的郵票、信封、信紙啦,也算是偷盜;別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針線、大如鈔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盜的范圍。我們用五戒的鏡子來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又如不殺生,有直接、間接甚至見殺隨喜,我們只要是不持齋吃素,即使不殺生也會有間接殺生的罪過,因為我們吃肉他們才會殺來賣,所以他們是為了我們而殺生的。
以上只是略微談論一下「五戒」已是如此,何況「十善」,以及其他更微細的戒!兜夭亟洝氛f:
閻浮眾生,舉止動念,
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
如果我們依自己的力量學圣道門,一定要持戒,而持戒不清凈,就是跟眾生結了惡因緣,下一輩子要來還債,了結這個因緣。想脫離六道輪回,就要持戒清凈,不能與眾生有牽纏,否則犯了戒,就只有墮落三惡道這一條路了。
至于「定」,修定要達到最低層次的「欲界定」── 心時時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凈,事來當下辦理,事過了無痕跡,已經很不容易。而初禪、二禪以上的「色界定」、「無色界定」,在學佛的人當中,不論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廣欽老和尚和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是學禪的,有幾次入定的經驗;廣欽老和尚不是學禪宗的,可是他曾經在深山有深沉的入定經驗,不過廣欽老和尚最后曉得,即使有禪定的經驗,也不能了脫生死輪回,所以晚年他都強調念佛,弘揚凈土法門。虛云老和尚雖然講禪,也講凈土法門的道理,他曉得禪修不適合大眾的根機。
「慧」是指「明心見性,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该餍囊娦浴,是達到開悟、覺悟的境界,印證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有幾人能達到;至于「深入經藏,智慧如!,則更困難了。
凈土門是依他力往生凈土成佛
由上可知,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脫死,這是圣道門,我們能修嗎?單從這一點來檢討,就可以了解我們修不起,學不成。那怎么辦呢?擺在目前就是三惡道火坑。那么凈土法門是怎么樣的呢?凈土法門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來離開六道輪回的。剛剛說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學佛;而學佛的目的,也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輪回并進一步成佛。這個目的有近程的目的和遠程的目的,畢竟學佛最終是為了遠程的目的 ──成佛,可是近程的目的 ── 解決生死輪回,必須先達成;否則,人身都難得了,還談得上成佛嗎?所以學佛的目的,近程是先離開六道輪回,同時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一級一級往佛的境界去。
就如剛說的圣道門,要離開六道輪回,必須修習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證到初果阿羅漢。雖然初果阿羅漢未能立即超越六道輪回,可是他不會墮落三惡道,他還有七次天上、七次人間的果報,經過了這時間的往來,他就到達四果阿羅漢的地位,超越了生死輪回。當然若要成佛則必須回小向大,發(fā)菩提心去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然后一級一級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到達等覺、妙覺而成佛,但是這段時間非常長久,做起來非常困難。
龍樹菩薩曾經說過,圣道門是屬于難行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好像在陸地上走路,比較辛苦,而且時間很長,非常困難;凈土法門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依靠他力,好像坐船走水路,不必費自己的力量,時間一到便達彼岸。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凈土,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就是凈土門;依靠自己力量在這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來了生脫死,超越輪回乃至成佛,是圣道門;我們學佛必須要了解這兩門的差別,才不會學起來混淆不清。凈土門是完全靠彌陀的他力法門,但我們不要認為,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佛力,這樣沒有志氣。我們不要有這種觀念,因為我們知道自己連五戒都修不成,還有什么力量不力量呢?自己無力、無能,就得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并非指其他佛菩薩、羅漢,那么今生今世就能離開六道輪回,往生凈土成佛,然后廣度十方眾生。
彌陀救度,主動、積極、平等、無條件
我們依靠阿彌陀佛本愿救度的力量,必須先了解阿彌陀佛是怎么樣的一尊佛。一般修凈土法門的人雖然專修凈土,可是常認為即使阿彌陀佛要救我們,我們也未必夠資格被救,心中存有懷疑,往往因而退失修凈土門的信心。其實阿彌陀佛是主動救眾生的,祂在身為法藏菩薩的時候,發(fā)大悲心,不忍眾生在六道苦海中頭出頭沒,經過五劫去思惟,然后擬定四十八大愿,為了完成四十八愿,再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完成四十八愿,而成就了能夠度脫眾生的功德力量,成為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因地至成佛的歷程,在《無量壽經》里有說明,我們看《無量壽經》就可知道。可以說,阿彌陀佛為我們六道輪回的解脫而發(fā)愿,為我們修行,是主動性的,并不是我們去要求祂的;是在我們還不知道生死輪回的恐懼,還不曉得人生真正的目的的時候,祂就為我們發(fā)愿,為我們修行,而且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了。也就是說,在十劫以前,祂已經成佛,已經完成了救度我們的力量,可是我們都完全不知道這一件事情 ── 確實是阿彌陀佛主動地,為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這一個永恒的歸宿,而完成所有往生的功德力量和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這個凈土法門,是阿彌陀佛主動救度的法門,一切的來源、根本,都是從阿彌陀佛那里來的。阿彌陀佛不因我們的祈求、拜托而來,祂主動而來,平等地救度我們;無論在家或出家、男眾或女眾,精進或懈怠,善根深厚、持戒清凈或劣根犯戒,發(fā)菩提心或未發(fā)菩提心,阿彌陀佛都平等救度。阿彌陀佛發(fā)了四十八愿救度眾生,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十方任何一位眾生,不分男女、老幼、在家出家、是善是惡、會修行不會修行,阿彌陀佛都沒有條件的平等救度。阿彌陀佛并沒有說,你必須修行某種功夫,到達某一個水平,我才救度你;你必須深入經藏,我才救度你,阿彌陀佛沒有這些限制。阿彌陀佛也沒有說,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正念現前,心不顛倒,我才救度;如果那個時候,心中痛苦、散亂,甚至昏迷,甚至橫死、意外而死,我不救度,阿彌陀佛并沒有這些條件限制。所以我們要曉得,阿彌陀佛主動救度我們,呼喚我們給祂救度,并不是我們要祈求、發(fā)愿、修行或達到某樣的功行,回向給阿彌陀佛,并沒有這種貿易、買賣現象;而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忍我們曠劫在三惡道中頭出頭沒,主動地呼喚我們、救度我們。一般學凈土的人,以為必須自力修行發(fā)愿回向,才能夠往生;可是從剛才所說這幾點看來,不是我們有能力發(fā)愿回向往生,而是因為阿彌陀佛發(fā)了四十八大愿并完成而回向給我們,我們再怎么發(fā)愿也不可能比這四十八大愿更超越了。
彌陀救度,是純他力法門
阿彌陀佛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里面一滴水、一片葉、一朵花、甚至一顆寶石,都是阿彌陀佛完成的。那么極樂世界是建設給誰的呢?當然是建設給我們的,如果沒有我們眾生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意義了。
往生極樂世界所須的功行,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為我們圓滿的,祂經過兆載永劫修習種種苦行,來完成能夠救度我們的四十八愿 ── 扼要地說就是第十八愿。極樂世界的成就和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是阿彌陀佛圓滿的,所以能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fā)愿回向給我們,而不是我們發(fā)愿回向給阿彌陀佛。
如果是我們發(fā)愿回向給阿彌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難有把握,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也很狹窄,誰敢保證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資格、條件。其實,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愿生彌陀凈土,此后專稱彌陀佛名,便已經被救,當下便具足往生的資格了。我們要了解這個「信」是永恒不變、毫不動搖,是金剛不壞的,就算病苦現前也不改變,臨終時也金剛不變;它跟世間一般信用的信不同,世間的信用會變,而我們對彌陀的信心是金剛不變,因為信心的對象是阿彌陀佛及祂所完成的極樂世界。信愿行的「信」,應該這樣信 ──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能救度任何時代的任何眾生,而不應摻雜含有自力的、修功行來回向的成分。完全純粹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純他力」的法門,如果還摻雜自己意見在里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門。
以《觀經疏》分別「純他力」和「自他二力」
現在講這二門的差別。凈土根本經典有三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有關摻雜自力,和純粹他力的內涵,以善導大師對《觀無量壽經》的解釋最正確,這里便是引用善導大師《觀經疏》的內容來解釋。
《觀經疏》總共有四卷,第一卷〈玄義分〉,就是在還沒有解釋經文之前,先將這一部經的重要義理加以提示,然后才發(fā)揮!葱x分〉有一段話說:
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
唯愿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韋提希夫人,是佛陀在世時,印度一位國王叫頻婆娑羅王的夫人,他們的太子阿阇世王為了奪取王位,把父王、母后關在牢房里,夫人非常痛苦、悲傷,她想:為什么我的家庭,甚至皇家,會有這樣忤逆不道的事呢!她非常悲傷地向著釋迦牟尼佛所住的方向,祈求釋迦牟尼佛來給她說法;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的祈愿,以神通變化來到夫人的地方。
夫人跟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娑婆世界充滿了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的痛苦,希望我下一輩子,不要再出生在娑婆世界,能夠往生到沒有三惡道的世界去,希望釋迦牟尼佛指示她一個沒有痛苦的世界去求生。釋迦牟尼佛就以祂的眉間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耀十方世界之后,又將這光明收攝到頭頂上來,顯現了一個光明臺,十方世界的國土,全部在這個光明臺上顯現出來。夫人觀看選擇后,稟告釋迦牟尼佛說,十方的凈土雖然都美好,但是我愿意往生極樂世界。
在這里善導大師所說的:「韋提希夫人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愿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挂馑际钦f,我想往生極樂世界,請釋迦牟尼佛教導我怎樣觀想,才能觀出極樂世界種種相貌而往生極樂世界。
「要門」和「弘愿門」
接下來: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凈土之要門;
安樂能人,顯彰別義之弘愿。
「娑婆化主」是指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夫人的請求,才開展出凈土法門里面的所謂「要門」出來!赴矘纺苋恕故侵赴浲臃,阿彌陀佛顯彰出「別義之弘愿」!竸e義」是指它別于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門,故稱作別義;「弘愿」即第十八愿,為救度十方眾生,此愿非常弘廣,所以叫做弘愿。以這一點可以看出,往生極樂世界有兩門,一門是「要門」,一門是「弘愿門」。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要門」是指什么呢?是指「定」跟「散」這兩門!付ā故恰赶]凝心」,也就是「十三觀」,因為要觀想十三觀,必須將妄想雜念停息下來,所以叫「息慮」,將整個心集中在這十三觀上,所以叫做「凝心」,這個是「定」的法門!干ⅰ故侵甘^內的第十四、十五、十六這三觀,雖然不像前面第一觀到第十三觀,必須息慮、凝心,也就是說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雖是散心,必須去惡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是說要回向定散這兩門所修,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這兩門的修行,就沒有功德可以回向,也就不能往生了,這是屬于要門。
那么「弘愿門」是什么呢?
言「弘愿」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愿業(yè)力為增上緣也!
《大經》是指《無量壽經》,在《無量壽經》哪里有說這一點呢?就是第十八愿,所以這一段是指第十八愿來講的。因為第十八愿一開始便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意思就是說,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眾生,通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十方眾生包含起來,就是善跟惡的眾生,那么十方眾生,是以凡夫為本來講,不是指圣人﹔一切善惡凡夫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彌陀佛大愿業(yè)力為力量,才能往生的。那么這個阿彌陀佛大愿業(yè)力的緣,這個力量,是能夠使我們超凡入圣,離開六道生死輪回,達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增上緣」,這是指第十八愿來講。
從以上就可以知道,凈土門里面有「純他力」的,也有半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門。
佛法大致分為圣道門和凈土門;凈土門里有要門、弘愿門。要門則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觀,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須看《觀無量壽經》才能夠了解,這是屬于「自他二力」的法門,自力回向給阿彌陀佛 ── 他力,使他力能夠救度我們,所以說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門。
大愿、大業(yè)、大力
那么弘愿門呢!是純粹「他力回向」過來的,「他」是指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將祂的力量、功德,回向給我們,使我們白白就能夠擁有的,那么祂回向什么給我們呢?前面所講的「大愿業(yè)力」,也就是「大愿」、「大業(yè)」、「大力」。
「大愿」,就是剛才所講的,阿彌陀佛當法藏菩薩的時候,為了救度我們,以五劫的時間去思惟后,考慮出容易救度我們的四十八愿來,這就叫做「本愿」。祂這個本愿,是為我們而發(fā)的。
「大業(yè)」,就是指大的行為,什么是大的行為呢?就是阿彌陀佛,雖然發(fā)了愿,發(fā)了愿如果沒有付諸實踐,這是空愿,不能達到目的,所以必須實踐;阿彌陀佛經過了兆載永劫,去行菩薩萬行,可以說祂這個行,是為我們而修的。
有了愿、有了行,愿行圓滿之后,就有了「大力」出來!复罅Α咕褪菬o礙光明的攝取力和無為、無漏的名號功德力。《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礙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攝取救度念佛眾生的作用,所以里面就有無礙光明的攝取力。
一九九五年講于澳門佛教青年協(xié)會
- 上一篇:慧凈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
- 下一篇:慧凈法師講演集一 增上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