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講解第七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講別:第七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并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并發(fā)愿:佛弟子(您們的名字)愿以今天聽經(jīng)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業(yè)障消除,;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我們講到【經(jīng)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現(xiàn)在接著說明。
【經(jīng)文】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釋經(jīng)】釋迦牟尼佛回應說:“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您所說的那樣,如來善于護念眾菩薩們,也善于提醒眾菩薩們。您現(xiàn)在要如實地聽,我會為您說明?仙线M的男子及女人們,發(fā)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者,應該如此地來安住他的菩提心,應該如此地來降伏會障礙菩提心發(fā)展的心!
【經(jīng)文】“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釋經(jīng)】須菩提說:“會的,世尊!我非常愿意聽,也非常歡喜聽,并非常想要聽佛陀的教誨!
【說明】
這“愿樂欲聞”共有三個重點。
一、愿聞;二、樂聞;三、欲聞。
當佛陀說法時,有人根本就不愿意聽聞,捂著耳朵走開了。因此,當佛陀愿意為我們說法時,我們應起難遭難遇之想,并發(fā)心:我愿意正確理解佛陀的話義。所以,第一,要起愿聞之心。
又,有些人,雖然起了愿意聽聞佛陀說法的心,但是,在他的心中,并沒有起喜樂聽聞之心,所以,在聽法時,也是會有障礙的。這時,當佛陀在說明時,他的心念,或因為時間,或因為家事,或因為種種世間事,而擔心著。這是因為對佛陀沒有起“不壞信”。如果對佛陀已具足了“不壞信”,則他知道,不論佛陀如何說,都一定可以幫助自己進步的,所以,只要用心學習佛陀的教法,一定可以用來幫助自己解決生命中的問題。這時,自然就能起喜樂心來聽聞佛陀的教誨。而須菩提已具足對“佛、法、僧、戒”四不壞信,已能喜樂聽聞佛陀的教法。所以,聽法時,第二,要能起樂聞之心。
又,有些人,雖然愿聞、樂聞,但是,世間事忙到?jīng)]空聽聞。因此,當佛陀說法時,他雖愿聞,卻無空聽聞,而造成不欲聽聞。他雖然樂于聽聞佛陀的教法,但是無空聽聞,所以他就不欲聞。因為他還有太多世間俗事要做。而須菩提己經(jīng)出家了,沒有那么多的俗事要做,可以靜下心來聽聞佛法,所以,他的心自然就會起“善法欲”、“增上欲”來聽聞佛陀的教法。
又,有些人,雖然愿聞、樂聞,可是有“增上慢”,未證言證,未得曰得,自以為已圓滿具足清凈解脫,而實未解脫。這類人,雖然愿聞、樂聞,而不欲聞,因為心中的杯子已滿。
如《妙法蓮華經(jīng)》:“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f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為什么這類增上慢人,是屬于愿聞法、樂聞法,而又不欲聞法的呢?
因為他們心中有貪求,只想聽更多、更深、更好的法,而不管已聽的法是不是真地已修證到了。這時,如果這類增上慢人自以為懂了佛陀所要說的法,就不欲聽聞了。如今世上這類增上慢人很多,我們自己可要提醒自己,別落入增上慢者的行列。
又,增上慢的人,如果不懂得修正行為,死后將入惡道。如《中阿含經(jīng)》:“梵志增上慢,此終六處生,雞狗豬及豺,驢五地獄六!(CBETA,T01,no.26,p.704,b15~16)。因此,當我們在學習“聽聞佛法”時,要學須菩提的“愿聞、樂聞、欲聞”。
【經(jīng)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釋經(jīng)】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說:“諸位大菩薩們在行菩薩道時,是要如此來降伏菩提心的障礙的: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或是卵生、或是胎生、或是濕生、或是化生,或是有色、或是無色,或是有想、或是無想、或是非有想非無想,我都要讓他們能夠做到以“無余依涅槃”的方式來止息所有的苦難,以如此的方式來度化他們!
【說明】
一、首先來說明對眾生界的分類方式。
在《金剛經(jīng)》的這段經(jīng)文中,共舉出了三種分類方式。
(一)、以出生的方式來分,將眾生共分為: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二)、以有無色身來分,共分為:有色、無色。
(三)、以有無想來分,共分為: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在六道眾生中,如何對應這三種分類方式呢?
(一)、天道及地獄道,是屬于化生。而其余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道,則是四生都有這樣的例子。
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于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zhí)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又如《雜寶藏經(jīng)》:“有一雌鹿,……生一女子,華裹其身,從母胎出,端正殊妙!,王見是女端正殊妙,語仙人言:‘與我此女。\’便即與之。而語王言,當生五百王子,遂立為夫人,五百婇女中,最為上首。王大夫人甚妒鹿女,而作是言:‘王今愛重,若生五百子,倍當敬之!浜蟛痪,生五百卵,盛著篋中!边@經(jīng)文就說明,人可以有畜生生,如鹿女,也同時有卵生,如鹿女所生五百卵。
又《觀世音菩薩授記經(jīng)》:“復次,華德藏,彼威德王于其園觀,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花從地踴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加趺而坐,一名寶意,二名寶上!贝私(jīng)文的描述就可以說明,人也有化生的。
如此種種說明,經(jīng)中都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請大家要學習查找經(jīng)文。
(二)、六道中,天道的無色界天,屬于無色。其余的,色界天、欲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是屬于有色。
(三)、六道中的眾生,其中,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屬于非有想非無想,而色界天第四禪天中的無想天屬于無想眾生。其余的,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空處天、識處天,色界的除了無想天的所有的天,欲界六道眾生,都是屬于有想。
也就是說,不論是哪一類眾生,我們都要發(fā)菩提心,想要以無余涅槃的方式來教化他們。
我現(xiàn)在來說明幾個詞:
1、輪回:如果有人對同一件事,再一次創(chuàng)造同樣的苦,就是輪回。
2、生死輪回:如果有人再一次創(chuàng)造投生與死亡,就是生死輪回。
3、解脫:如果有人對同一件事,能將上一次所造的苦解除之,而在這次的因緣中,不再創(chuàng)造同樣的苦了,則名為解脫。
4、解脫生死:如果有人能在今生修行,在這色身死后,有能力不再投生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中,因此,就不會有再一次的死亡了,這就叫解脫生死,或解脫生死輪回。
5、涅槃:苦的永遠止息,或貪、嗔、癡永遠止息,也就是不再造作會造成任何生死輪回的業(yè)。
又,已證得涅槃的人,可以再分為兩類:一、有余依涅槃,二、無余依涅槃。
(一)、有余依涅槃:又名“有余涅槃”,也就是,一個解脫圣者雖然已能永遠止息貪、嗔、癡了,但是還殘余著這個色身,還有色身的苦在,所以名:有余依涅槃。
(二)、無余依涅槃:又名“無余涅槃”,也就是,一位解脫圣者已能永遠止息貪、嗔、癡了,同時,也有能力將這色身化去,而入無余涅槃界,這時名為:無余依涅槃。
又,化去色身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圣人,是坐化,有圣人,是立化,有圣人,是行中入滅,或是臥化(如佛陀),或有非行、非住、非坐、非臥而化(如阿難尊者)。
又,有很多圣人是未入無余涅槃界,而是留在世上度眾生的,如賓頭盧尊者等十六阿羅漢。當然,應還有很多,只是有時經(jīng)文中沒有記載出來而已。
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如今世間曠野深山圣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CBETA,T19,no.945,p.146,c2~3)。
二、問:為什么為了降伏菩提心的障礙,就得要發(fā)愿令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都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呢?
答:正因為想要成就無上菩提,我們就要將我們的心的覺性,訓練到,不論是哪一種類的眾生,我們都有能力度化他們,因此,才能稱為真正成就無上菩提的正等正覺-佛。例如:如果有某類眾生,我們不知如何度他們,則我們還可以說我們自己是佛嗎?如佛陀,連非想非非想天的眾生,都要去度化的。
如《中陰經(jīng)》:“佛在迦毗羅婆兜雙樹北四十九步耶維處。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爾時,如來忽然離碎身舍利。……如來舍身壽命,現(xiàn)取滅度,入于中陰教化眾生。……,自此以還,釋迦牟尼名號已滅,妙覺如來出現(xiàn)于世!瓲枙r,世尊即以神力接中陰眾生,至非想非非想識天。”
因此可知,佛陀入滅后,是換一個身份到中陰界去教化中陰眾生,以及其余平時不容易度化的眾生,例如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
因此可知,想要學習無上菩提,我們就要發(fā)愿,不論哪一種類的眾生界,我們要有能力進入那個眾生界,去度化他們。又,在度化他們的過程中,是要教化他們,令他們有能力,以“無余涅槃”來取得滅度的。也就是要教導他們自己有能力入滅而舍棄其色身。因此,我們自己就要認真學習了。
好了!今天就說明到此。
(注:已經(jīng)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 上一篇:《金剛經(jīng)》講解第六講
- 下一篇:《金剛經(jīng)》講解第八講
- 就讓我們慢慢地堅持下去……
- 金剛經(jīng)的智慧不生煩惱降伏其心
- 讀誦《金剛經(jīng)》好處很多很多
- 要學習發(fā)善愿發(fā)大愿發(fā)圓滿愿,不可以亂發(fā)隨口愿
- “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怎么理解?
- 靈臺空明聽梵音
- 正確理解世界 圓滿終極智慧
- 修行的目的是讓我們悟出宇宙大道
- 讀《金剛經(jīng)》能獲哪些利益?
- 《心經(jīng)》與《金剛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觀心釋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破空論
- 金剛經(jīng)講錄
-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