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講解第七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講別:第七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并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并發(fā)愿:佛弟子(您們的名字)愿以今天聽經(jīng)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誓愿之;叵蚪o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業(yè)障消除,;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yán)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我們講到【經(jīng)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現(xiàn)在接著說明。

  【經(jīng)文】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釋經(jīng)】釋迦牟尼佛回應(yīng)說:“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您所說的那樣,如來善于護念眾菩薩們,也善于提醒眾菩薩們。您現(xiàn)在要如實地聽,我會為您說明?仙线M的男子及女人們,發(fā)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者,應(yīng)該如此地來安住他的菩提心,應(yīng)該如此地來降伏會障礙菩提心發(fā)展的心!

  【經(jīng)文】“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釋經(jīng)】須菩提說:“會的,世尊!我非常愿意聽,也非常歡喜聽,并非常想要聽佛陀的教誨!

  【說明】

  這“愿樂欲聞”共有三個重點。

  一、愿聞;二、樂聞;三、欲聞。

  當(dāng)佛陀說法時,有人根本就不愿意聽聞,捂著耳朵走開了。因此,當(dāng)佛陀愿意為我們說法時,我們應(yīng)起難遭難遇之想,并發(fā)心:我愿意正確理解佛陀的話義。所以,第一,要起愿聞之心。

  又,有些人,雖然起了愿意聽聞佛陀說法的心,但是,在他的心中,并沒有起喜樂聽聞之心,所以,在聽法時,也是會有障礙的。這時,當(dāng)佛陀在說明時,他的心念,或因為時間,或因為家事,或因為種種世間事,而擔(dān)心著。這是因為對佛陀沒有起“不壞信”。如果對佛陀已具足了“不壞信”,則他知道,不論佛陀如何說,都一定可以幫助自己進步的,所以,只要用心學(xué)習(xí)佛陀的教法,一定可以用來幫助自己解決生命中的問題。這時,自然就能起喜樂心來聽聞佛陀的教誨。而須菩提已具足對“佛、法、僧、戒”四不壞信,已能喜樂聽聞佛陀的教法。所以,聽法時,第二,要能起樂聞之心。

  又,有些人,雖然愿聞、樂聞,但是,世間事忙到?jīng)]空聽聞。因此,當(dāng)佛陀說法時,他雖愿聞,卻無空聽聞,而造成不欲聽聞。他雖然樂于聽聞佛陀的教法,但是無空聽聞,所以他就不欲聞。因為他還有太多世間俗事要做。而須菩提己經(jīng)出家了,沒有那么多的俗事要做,可以靜下心來聽聞佛法,所以,他的心自然就會起“善法欲”、“增上欲”來聽聞佛陀的教法。

  又,有些人,雖然愿聞、樂聞,可是有“增上慢”,未證言證,未得曰得,自以為已圓滿具足清凈解脫,而實未解脫。這類人,雖然愿聞、樂聞,而不欲聞,因為心中的杯子已滿。

  如《妙法蓮華經(jīng)》:“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dāng)為汝分別解說!f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為什么這類增上慢人,是屬于愿聞法、樂聞法,而又不欲聞法的呢?

  因為他們心中有貪求,只想聽更多、更深、更好的法,而不管已聽的法是不是真地已修證到了。這時,如果這類增上慢人自以為懂了佛陀所要說的法,就不欲聽聞了。如今世上這類增上慢人很多,我們自己可要提醒自己,別落入增上慢者的行列。

  又,增上慢的人,如果不懂得修正行為,死后將入惡道。如《中阿含經(jīng)》:“梵志增上慢,此終六處生,雞狗豬及豺,驢五地獄六!(CBETA,T01,no.26,p.704,b15~16)。因此,當(dāng)我們在學(xué)習(xí)“聽聞佛法”時,要學(xué)須菩提的“愿聞、樂聞、欲聞”。

  【經(jīng)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釋經(jīng)】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說:“諸位大菩薩們在行菩薩道時,是要如此來降伏菩提心的障礙的: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或是卵生、或是胎生、或是濕生、或是化生,或是有色、或是無色,或是有想、或是無想、或是非有想非無想,我都要讓他們能夠做到以“無余依涅槃”的方式來止息所有的苦難,以如此的方式來度化他們。”

  【說明】

  一、首先來說明對眾生界的分類方式。

  在《金剛經(jīng)》的這段經(jīng)文中,共舉出了三種分類方式。

  (一)、以出生的方式來分,將眾生共分為: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二)、以有無色身來分,共分為:有色、無色。

  (三)、以有無想來分,共分為: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在六道眾生中,如何對應(yīng)這三種分類方式呢?

  (一)、天道及地獄道,是屬于化生。而其余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道,則是四生都有這樣的例子。

  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三界中復(fù)有四種阿修羅類。若于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zhí)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quán),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又如《雜寶藏經(jīng)》:“有一雌鹿,……生一女子,華裹其身,從母胎出,端正殊妙!,王見是女端正殊妙,語仙人言:‘與我此女。\’便即與之。而語王言,當(dāng)生五百王子,遂立為夫人,五百婇女中,最為上首。王大夫人甚妒鹿女,而作是言:‘王今愛重,若生五百子,倍當(dāng)敬之。’其后不久,生五百卵,盛著篋中。”這經(jīng)文就說明,人可以有畜生生,如鹿女,也同時有卵生,如鹿女所生五百卵。

  又《觀世音菩薩授記經(jīng)》:“復(fù)次,華德藏,彼威德王于其園觀,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花從地踴出,雜色莊嚴(yán),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加趺而坐,一名寶意,二名寶上!贝私(jīng)文的描述就可以說明,人也有化生的。

  如此種種說明,經(jīng)中都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請大家要學(xué)習(xí)查找經(jīng)文。

  (二)、六道中,天道的無色界天,屬于無色。其余的,色界天、欲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是屬于有色。

  (三)、六道中的眾生,其中,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屬于非有想非無想,而色界天第四禪天中的無想天屬于無想眾生。其余的,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空處天、識處天,色界的除了無想天的所有的天,欲界六道眾生,都是屬于有想。

  也就是說,不論是哪一類眾生,我們都要發(fā)菩提心,想要以無余涅槃的方式來教化他們。

  我現(xiàn)在來說明幾個詞:

  1、輪回:如果有人對同一件事,再一次創(chuàng)造同樣的苦,就是輪回。

  2、生死輪回:如果有人再一次創(chuàng)造投生與死亡,就是生死輪回。

  3、解脫:如果有人對同一件事,能將上一次所造的苦解除之,而在這次的因緣中,不再創(chuàng)造同樣的苦了,則名為解脫。

  4、解脫生死:如果有人能在今生修行,在這色身死后,有能力不再投生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中,因此,就不會有再一次的死亡了,這就叫解脫生死,或解脫生死輪回。

  5、涅槃:苦的永遠止息,或貪、嗔、癡永遠止息,也就是不再造作會造成任何生死輪回的業(yè)。

  又,已證得涅槃的人,可以再分為兩類:一、有余依涅槃,二、無余依涅槃。

  (一)、有余依涅槃:又名“有余涅槃”,也就是,一個解脫圣者雖然已能永遠止息貪、嗔、癡了,但是還殘余著這個色身,還有色身的苦在,所以名:有余依涅槃。

  (二)、無余依涅槃:又名“無余涅槃”,也就是,一位解脫圣者已能永遠止息貪、嗔、癡了,同時,也有能力將這色身化去,而入無余涅槃界,這時名為:無余依涅槃。

  又,化去色身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圣人,是坐化,有圣人,是立化,有圣人,是行中入滅,或是臥化(如佛陀),或有非行、非住、非坐、非臥而化(如阿難尊者)。

  又,有很多圣人是未入無余涅槃界,而是留在世上度眾生的,如賓頭盧尊者等十六阿羅漢。當(dāng)然,應(yīng)還有很多,只是有時經(jīng)文中沒有記載出來而已。

  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如今世間曠野深山圣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CBETA,T19,no.945,p.146,c2~3)。

  二、問:為什么為了降伏菩提心的障礙,就得要發(fā)愿令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都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呢?

  答:正因為想要成就無上菩提,我們就要將我們的心的覺性,訓(xùn)練到,不論是哪一種類的眾生,我們都有能力度化他們,因此,才能稱為真正成就無上菩提的正等正覺-佛。例如:如果有某類眾生,我們不知如何度他們,則我們還可以說我們自己是佛嗎?如佛陀,連非想非非想天的眾生,都要去度化的。

  如《中陰經(jīng)》:“佛在迦毗羅婆兜雙樹北四十九步耶維處。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爾時,如來忽然離碎身舍利。……如來舍身壽命,現(xiàn)取滅度,入于中陰教化眾生。……,自此以還,釋迦牟尼名號已滅,妙覺如來出現(xiàn)于世!瓲枙r,世尊即以神力接中陰眾生,至非想非非想識天!

  因此可知,佛陀入滅后,是換一個身份到中陰界去教化中陰眾生,以及其余平時不容易度化的眾生,例如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

  因此可知,想要學(xué)習(xí)無上菩提,我們就要發(fā)愿,不論哪一種類的眾生界,我們要有能力進入那個眾生界,去度化他們。又,在度化他們的過程中,是要教化他們,令他們有能力,以“無余涅槃”來取得滅度的。也就是要教導(dǎo)他們自己有能力入滅而舍棄其色身。因此,我們自己就要認真學(xué)習(xí)了。

  好了!今天就說明到此。

  (注:已經(jīng)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