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三寶

  如本上人佛書著作-歸依三寶

  華嚴經(jīng)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佛法的興盛與衰微,關(guān)鍵問題在于佛法的宣揚,與傳播者的推動,佛法畢竟是佛法,如果沒有講經(jīng)說法的推動,佛法怎么能夠讓大地人類普遍得聞?又如何能夠受用佛法!接近佛法呢?所以說: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當今的社會,有許多人發(fā)心信佛學(xué)佛,但是對佛教的教義,從來沒有摸索過,也沒有研究過,憑著一股強而有力的善根,到處參訪,橫沖直撞,盲修瞎練,不得其門而入,因而踏進邪見的外道而不自覺,把外道當做佛教,外道與佛教分不清楚,模棱兩可,似是而非,龍蛇混珠。

  佛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說些什么道理?從來沒有下過一番功夫去探討過,只不過隨著一般人的信仰,不能夠正見佛教的教義,聽錯了,看錯了,被引導(dǎo)錯了。

  又加上邪見的外道,在佛門中竄改佛教的教史與教理,參雜外道邪見的思想,籠統(tǒng)而且又含糊,混淆視聽,依此善根走入歧途,甚為可憐!

  本書的完成,其宗旨在闡揚如來正法,令歸依三寶者,導(dǎo)入正見佛法,體悟佛法,然后,以認識三寶,歸依三寶,實踐三寶,因而圓滿成就三寶為目的。

  以十三個綱目作為前后的體系,來啟發(fā)善根流露的社會人士,以及發(fā)心學(xué)佛的善信大德,能夠體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正見世間所存在的一切,無非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空幻無實、如夢如露、幻化了不可得、世間本不可貪,不可依,留戀不可得,貪也貪不得,依也依不住,得也得不得,畢竟是緣起性空,無自性故。

  這本歸依三寶的完成,來龍去脈,皆引經(jīng)據(jù)典為基礎(chǔ),最后奉勸諸君,人命無常,光陰迅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三寶稀有難得,難遭難遇,佛法僧三寶乃是世間的明燈,如大海中的燈塔,三寶是真理的泉源,三寶是度生死河的寶筏,是脫離三界的舟航,是六道眾生的歸宿。

  若能如是正見三寶實義,奠定人生真諦,就不要猶豫不決,莫徘徊!應(yīng)該當下肯定自己,成熟自己,因而,未歸依佛門者,令速歸依佛門;已歸依佛門者,同登正覺彼岸,善哉!善哉!

  --------------------------------------------------------------------------------

  學(xué)佛為什幺要皈依三寶

  開門見山,干凈俐落一句話:歸依三寶就是要我們迷惑于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的眾生,顛倒夢想的眾生,昧于事理的眾生,是非、善惡、好壞分不清的眾生,對人生觀與宇宙觀邪知邪見的眾生,全部能夠?qū)w正知正見,讓沉淪于六道的我們,通通能夠離苦得樂,破迷啟悟,破邪顯正 ,轉(zhuǎn)凡入圣,因而成就佛道,圓滿佛道,若能如此,是名正知正見歸依三寶;若不如此,不名正知正見歸依三寶。

  有心學(xué)佛的人應(yīng)該歸依三寶,歸依(梵語sarana)了三寶的人,是名入室佛門三寶弟子,若有心學(xué)佛而不歸依三寶,是名徘徊三寶門外弟子,沒有歸依不能構(gòu)成名副其實的度內(nèi)三寶弟子。有歸依三寶的人,是名度內(nèi)三寶弟子

  ;有學(xué)佛而無歸依三寶的人,不名三寶弟子。

  有些人不明白佛法真實道理,執(zhí)理廢事,不肯歸依三寶,而說有心虔誠學(xué)佛就好了,何必歸依三寶呢?這種人可以說外行人說外行話,往往一般人一聽到這些話,會覺得蠻有道理的,但在正知正見三寶照明之下,這種道理是

  大錯特錯的,在思想上犯了很嚴重的錯誤觀念。

  曾經(jīng)有一位學(xué)佛很虔誠的弟子。向我說:『師父呀!我學(xué)佛以來有五年了,我覺得有歸依無歸依都一樣,師父啊!你覺得如何?』

  我說:『你是凡夫眾生呢?還是佛菩薩圣人呢?』

  他說:『這還用說嗎?我當然是一位標準的凡夫!』

  我說:『你說對啦!正因為你是凡夫眾生,所以才須要歸依三寶;假使你已經(jīng)成佛了,那何必多此一舉呢?佛要歸依誰?佛(梵語Buddha)已經(jīng)究竟福慧圓滿,一切功德具足,佛不必歸依啦!佛自己本性已經(jīng)大光明大自在啦!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 abhijnah)、十力、十八佛不共法、四無所畏、萬德莊嚴,所有一切諸法皆盡通無余,無障無礙,故名佛、如來、世尊、人天導(dǎo)師!

  他說:『根據(jù)師父你這么一說,我非歸依不可嗎?』

  我說:『凡夫眾生不歸依三寶的話,如同水中的浮萍,無依無靠,浪跡天涯,隨波逐浪,漂來漂去:無有定處;又如同孤兒,無父無母可依靠,浪跡天涯,無人扶助,甚為可憐!同樣的理由,我們有心學(xué)佛向佛,而不歸依三寶,而我們又是道道地地的凡夫眾生,對真理不明白,對欲望那么迷惑,心染于五欲六塵,顛顛倒倒的,不明白人生觀與宇宙觀,一概不知,又是邪知邪見,昧于事理,那么這樣的話,就免不了迷惑于花花世界,心不能做主。妄想紛飛,由于無知而造了無量無邊的業(yè)障(梵語karmdvarana),那就不得不隨業(yè)力流轉(zhuǎn),輪回(梵語samsara)六道,受盡無量無邊的痛苦,痛苦悲傷所流的眼淚就難以斗量了,因此沉淪苦海,難以自拔,與欲望相應(yīng),日夜相續(xù),自己不知不覺,這就是眾生輪回的路線。』

  他又說:『過去我都是我行我素,任性無知,今天已經(jīng)前后會通,有所醒悟,我歸依三寶的因緣時節(jié)應(yīng)該到了!』

  我說:『阿彌陀佛!是應(yīng)該到了,不然的話,除非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他說:『師父啊!何謂心中有一物?』

  我說:『歸依終了還是要歸依,遲早要歸依,若是不歸依,心中必有一物,此一物就是你心中還有執(zhí)理廢事的意念,不然就是自己太自尊、自卑、自傲、害羞、怕人譏笑、自高、傲慢、貢高、這些心里意識,在佛門稱為業(yè)障(梵語karmavarana),禪宗里頭稱為心中有一物,此一物障蔽我們的清凈本性,無法光明自在。今天仁者已經(jīng)能體會貫通,恭喜你,過去的你已經(jīng)死了,現(xiàn)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因為你過去觀念錯覺無知,隨錯誤觀念而走,今日茅塞頓開,恍然覺悟,頓入正知正見,今后依正知正見而走,可得轉(zhuǎn)凡入圣,離苦得樂,所以我說過去的你已經(jīng)死了,現(xiàn)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你已經(jīng)跟佛法相應(yīng)了,恭賀你能發(fā)此心愿歸依三寶,我隨喜你的歸依能夠成就!』

  因此,這位學(xué)佛的仁者,他與我因緣相遇,佛法相談之下,聽了這席佛法的開示,情不自禁的落淚直哭,這正是佛門所說的一句話:無量劫所種的善根,現(xiàn)在當下善根流露,歸依三寶自然成熟,落淚哭泣自然成熟哩!因此,我們要知道,在佛經(jīng)圣典中,十方三世諸佛都勸學(xué)佛的人,要歸依三寶、修學(xué)三寶、成就三寶,終了成佛道。

  歸依三寶有限制火忌諱嗎?

  歸依三寶,僅僅是一件很單純的事,并沒有特殊的限制與忌諱,請諸君可以放心,不必罣礙于心,更不須要憂慮什么,歸依三寶就是入佛門大道的第一步驟,學(xué)佛入佛門第一步就是歸依三寶。

  歸依三寶之后,將佛門的道理體會更深刻,有所肯定,還可以踏入第二步第三步,步步上升,往上還有五戒(梵語pancasilani)、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在家戒與出家戒等等,一切皆以歸依三寶為根本。

  歸依三寶是踏入佛門解脫之道,讓眾生知苦離苦,得到究竟覺悟,遠離生死輪回,因而得大自在,轉(zhuǎn)凡入圣。所以說歸依是很神圣的一件事,要具備有福德因緣,大善根,累生累劫所種善根所致,才能如意自在歸依三寶,無憂無慮歸依三寶。

  佛門大道是屬于平等的宗教,不論年齡的老少,或富貴貧賤,我們都可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來歸依三寶,沒有限制與忌諱。

  同時,不論過去我們曾經(jīng)造下許多不可收拾的惡因果,只要浪子回頭,懺悔過去的無知之罪,也同樣可以一視平等的來參與歸依三寶。

  祖師大德曾云:『天下再大的罪惡,也抵不過一個悔。』只要痛改前非,改邪歸正,知道慚愧,以后絕對不再歷史重演,端莊身心,這種精神是很偉大的,值得贊嘆的、值得嘉許的、值得鼓勵的,因為這種人有大勇氣、大魄力,知道慚愧,提得起放得下,乃是大丈夫的行為表現(xiàn)。

  佛遺教經(jīng)云:『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梵語功德guna);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由此可知,有慚有愧的人,還有藥可救,若無慚愧的人,是無藥可救了,自己若不反省前非,自己不抖擻精神向上的話,父母親、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師長,也對你無可奈何!佛菩薩想要救度你,也愛莫能助!欲與歸依三寶相應(yīng),終無是處。

  所以在平等的佛教中,佛法肯定我們一句話:不論過去所做所為,是善是惡、是好是壞,已成為事實的往事,追悔不可得,回憶幻想不可得,最重要的,就是肯定今后不可再犯過失,這才是有理智的抉擇。

  金剛經(jīng)云:『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徽谴艘狻H绻疵膱(zhí)著過去的罪惡,是無補于事的,對自己將后的前途是一大精神壓力,障礙了自己的行進,所以執(zhí)著罣礙過去的罪過是不必要的,很嚴重的為自己心靈上添加麻煩,使過錯的陰影存留在心中纏繞與浮現(xiàn),這是何等痛苦呀!何必庸人自擾之呢!學(xué)佛者以三寶為依為命,應(yīng)勇于棄暗投明,一心向佛,歸依三寶,早登正覺。

  所以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嚀我們說:『一切善惡皆是無常法、生滅法、如幻如化、了不可得!

  因此,我們到不必追憶以往之善惡因果,好的善的撿起來,壞的惡的棄之,一切從今日此時開始,歸依正信的佛教,踏入佛門大道,做個虔誠的三寶弟子。

  以上所說,是為善為惡的人皆可歸依佛門,成為佛門三寶弟子,并沒有任何限制與忌諱。

  接著再談到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對象并沒有限制與忌諱的,如六道的眾生,也都可以歸依三寶,除了地獄的眾生一切痛苦刑罰,沒有時間可歸依之外,其余的人類男女、天人、神、仙、阿修羅(梵語saura)、鬼、畜牲,只要虔誠發(fā)心要歸依三寶的話,佛教都肯接受他們來歸依三寶的。不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智愚美丑,都無排斥與推辭的意味,皆可放下心來歸依三寶,并無限制與忌諱之事。

  社會上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儒家、一神教、一般民間信仰者、以及宗教信仰走錯了,知道回頭的人,只要想追求究竟真理,欲探求人生與宇宙真諦,欲得究竟解脫、欲離苦得樂、欲轉(zhuǎn)迷為悟、欲轉(zhuǎn)煩惱菩提、欲達到圓滿的中道法、欲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dksanti)、欲入不二法門圓滿境界果地者皆可歸依三寶。

  若有這些宗教學(xué)者,真理未達究竟者、未透徹者、未圓滿者,欲求更上一層樓,步步欲得解脫,欲達真理的完美者,皆可一視同仁,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來歸依三寶,早證無上佛道,也同樣無限制無忌。

  早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不是有很多外道的宗教學(xué)者,都一一的歸依在佛陀的座下嗎?成為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旃延尊者、俱絺羅尊者,都是當時有名的外道學(xué)者。他們聽了佛陀所演說的正法之后,當下大徹大悟,不猶豫不徘徊的當機立斷,自己歸依了大圣佛陀,連跟隨他學(xué)法的好幾千位弟子,也都歸依在佛陀的座下,成為佛門弟子,不久個個都證得阿羅漢果,達到轉(zhuǎn)凡入圣的境界。

  談到這里,我們實在由衷的佩服這些尊者的勇氣與果斷,能提得起放得下,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真理就是真理,不是真理就不是真理,有明辨的智慧,更加上自己有當機立斷的抉擇勇氣 。

  古德曾云:『在真理之下,人人皆屈服,真理不怕考驗,真理不會受時空的約束與左右,而有所動搖!

  假使尊者們還顧慮面子,怕別人譏笑的話,不敢歸依佛陀,那他們也永遠當外道學(xué)者,不能大徹大悟,始終當凡夫眾生,永遠受輪回(梵語samsara)六道之苦難,而且自己不能證果位,也耽誤了跟隨他學(xué)道的弟子,無法證果,罪過是無量無邊的,這叫做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自己墮落還可原諒,明知自己的修道方法不能究竟解脫,而顧面子問題,不肯坦誠披露,硬撐下去,連弟子也一同墮落,這種因緣果報還得了,這因緣果報比天文數(shù)目還多,多得不可思議,電子計算機都按壞了,這罪過亦數(shù)不盡。

  由此可知,宗教學(xué)者,有心向道,應(yīng)該抱著客觀態(tài)度而追求真理,若先入為主,堅持己見,主觀意識太堅強,是永遠障道因緣的,要與真理相應(yīng),是遙遙無期,始終漂流在三寶門外,欲得證果,無有是處。

  在學(xué)道的歷程,舍利弗尊者、大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所學(xué)習、所贊嘆、所楷模的偉大宗教家。

  我們學(xué)道的人,自己若內(nèi)心深處有此感受,應(yīng)該面對事實,勿徘徊、勿猶豫、勿顧面子、勿懼他人譏誹;因為學(xué)道了生死,開悟證果,是自己的事,不是他人的事,不是為別人而活,更不是為別人而學(xué)道,而是為了自己證成無上菩提而學(xué)道,這點千萬不可本末倒置,牢記!牢記!

  如果在學(xué)道的旅程,每個人都能稟持這客觀態(tài)度,那么佛教慈悲之門,永遠都是開著,隨時歡迎六道眾生,為善為惡的浪子,一切宗教者的回頭,來正見如來,肯定如來的正法,因而歸依佛門,早離苦海,速證菩提,既然已發(fā)心懇切要學(xué)佛了,那么心里上的一切執(zhí)著與成見,皆可一掃而空,爽快俐落,心中無有一物,以清凈虔誠的一片心,就可以足夠受三歸依了,所以說,歸依三寶并沒有限制我們什么!更無忌諱什么!

  歸依的意義

  歸依(梵語sarana)含有多層的意義,歸是回轉(zhuǎn),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能夠回轉(zhuǎn)依靠,或是信賴,都可以稱為歸依,F(xiàn)在將歸依的意義分為四個角度來解釋:

  一者斷惡行善

  過去所做所為不如理不如法,起心動念、害人利己、虧損他人、占別人便宜、做了五逆十惡之大罪,今日得聞佛法,因而醒悟,從此時此刻回轉(zhuǎn)過來,一心一意安住在清凈自性中,即時投靠三寶,因而普濟六道眾生,利人利己,合理合法的為人處事,達到斷惡行善的實質(zhì)本位。

  二者回轉(zhuǎn)義

  過去生活在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yah)中,心染污五欲六塵,因而流浪六道,輪回而受無量苦,今日得聞如來正法,一心一意專注一心,有回轉(zhuǎn)朝向三寶,歸投依靠三寶,三寶清凈光明,三寶解脫自在,因此今后背離五欲六塵,不再染污五欲六塵之義,所以稱之回轉(zhuǎn)義。

  三者去邪歸正義

  過去在邪知邪見的思想中,或在邪知邪見的宗教圈內(nèi),自己能深知不合理不合法,與真理格格不入,與真理不相應(yīng),因此有勇氣與魄力,透視內(nèi)幕的真相,當機立斷,即時投靠三寶,去邪惡,歸正道、是名去邪歸正義。

  四者破魔顯佛義

  過去生活在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三毒中,貪瞋癡三毒如魔,把我們的光明本性障蔽,不得自由自在,都生活在黑暗的本性中,本性被貪瞋癡所毒化,所以本性永處于黑暗中,難以自拔,永無光明。

  因此,我們說三毒如魔,今日此時此刻已恍然覺悟三毒如魔,即時投靠三寶,于是發(fā)大勇猛精進心,破除貪瞋癡之魔,顯露清凈光明的佛性(梵語佛性buddha-dhatu),所以稱為破魔顯佛義。

  歸依的意義,如河水川流歸入大海,如客歸家、如兒女歸投父母、如過河要依靠船只;同樣的理由,我們流浪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歸依三寶,則永遠無法出離苦海,永受輪回六道之苦。

  若能肯發(fā)心至誠歸依三寶,如法修行,即可出離生死苦海,了生脫死;譬如有人失足墮落于大海中,驚濤駭浪,生命隨時都有喪失之憂,在此千鈞一發(fā),生死存亡之際,忽然有只船駛來,即時攀登船上,可安全登岸,免受海難之悲,那么,歸依的意義亦如是。

  歸依有究竟歸依與不究竟歸依兩種:歸依父母、歸依師長、歸依兄弟姐妹、歸依兒女、歸依親戚朋友、歸依夫或妻、歸依國家或社會、歸依山河大地、這一切的歸依,是不究竟的、是多變化的、不是永恒安住的、是有危難的、是美中不足的、是有酸甜苦辣的、是無常的、是如幻如化的、是如電如露的、是如夢如泡沫的、有悲歡離合的、這一切的歸依都是不究竟的,還是免不了輪回受生死大苦。

  所以說,世間上沒有一樣?xùn)|西值得我們歸依的對象,畢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無;没,不能永恒不變,缺陷累累。

  所謂:靠山山崩、靠海?、靠父父死、靠母母死、靠兄弟姐妹、師長、親戚朋友、夫妻兒女、國家社會、一切皆變化無常。今日為王、明日為寇為囚,今日富翁、明日陋巷之丐,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紅塵滾滾,看破世間,嚇破膽,人世間畢竟不是究竟歸依處,人生無盡的缺陷說不盡,更有道不完的無奈話!這應(yīng)該要請佛菩薩來人間講一遍,深刻入骨,說盡人生的苦難與缺陷,才能逼真臨場感;我如本心有余力不足,人生苦難與缺陷,描述不出來,吃了那么多的三寶糧食,講不出一點道理來,實在由衷的愧對三寶,愧對一切眾生,自己應(yīng)該多懺悔了!

  總而言之,人世間不是究竟歸依處,因為人間有無盡的苦難與無量的缺陷故。

  成佛之道云:『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歸依處處求,求之(ㄔ扁)十方,究竟歸處, 三寶最吉祥!

  這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財產(chǎn)、名位、離合、生死(梵語samsara)皆無常(梵語anitya),多變化的,美中不足的,不是我們歸依處,十方世界都求過了,沒有方寸之地是究竟安穩(wěn)處,都是無常生滅法,不能達到永恒不變的理想,最后歸依安穩(wěn)處,三寶(梵語tri-ratna)最吉祥。

  所以說,究竟歸依處,就是歸依三寶,三寶是最吉祥,而且是究竟歸依處,人生能夠歸依三寶就,就是得到了人生真正的歸依處。

  何謂三寶?

  佛寶、法寶、僧寶、就是三寶。三寶可尊可貴、難得難聞、難遭難遇,為世間所稀有,為出世解脫之寶筏,故名為寶。

  佛、法、僧之所以為寶,它的功用,是遠勝于世間的財富之寶,因為世間的財富,所能為人類解決的,只是生活上物質(zhì)的問題。

  而佛、法、僧三寶,能解決我們精神上的問題,如生死輪回,解脫涅槃,三寶確實是出離生死痛苦的橋梁,得到安樂涅槃(梵語涅槃nirvaba)的寶筏,不是世間上的珍寶,所可比擬。

  佛經(jīng)云:『三寶出現(xiàn)世間,利樂眾生,無有休息,功德寶山,巍巍無比,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于虛空;一切眾生,由煩惱業(yè)障,沉淪苦海,生死無窮,三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斷愛河,超升覺悟彼岸,是故三寶恩難報也!

  何謂佛?佛是梵語(Buddha)佛陀的簡稱,華譯為覺者,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將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理,慈悲心所流露,也教導(dǎo)大地眾生都能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如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稱之為佛。

  何謂法?法是梵語(Dharma)達摩,華譯為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與覺悟的方法。法又可稱為真理,是一切事與理的真相。法是由佛所證悟的道理,又稱為覺悟之法,佛覺悟所說出來的真理,稱之法寶。

  大般若經(jīng)云:『法由佛說、從佛心生、從佛口生;法者證悟義、法者實相義、法爾如是義、法者解脫義!

  何謂僧?僧是梵語(Sainklesa)僧伽的簡稱,華譯為和合眾的意思,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

  要具備六種和合的團結(jié)精神,才能稱為和合眾:一者身和同住。二者口和無諍。三者意和同悅。四者戒和同修。五者利和同均。六者見合同解。

  僧伽就是以這六種和合相聚的精神,團結(jié)生活在一起,隨佛學(xué)法,以求證悟,達到自利利他圓滿的生活,所以叫做和合眾。嚴格立場說來,一人二人不可說是僧,僧要三人以上,才得稱僧。

  三藏法數(shù)所載:『舊譯的是四人以上之比丘和而為眾;新譯的以三人以上之比丘和而為眾。』

  大智度論云:『僧伽者,秦言曰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

  三寶有何分類

  佛度化眾生,對時間上的看法、適當不適當、成熟不成熟;對空間上(國土)的看法、適宜不適宜;眾生的看法,根機深淺,根機的深厚與卑劣,是頓是漸,能觀機逗教,因而度化不同階層的眾生。在這種情況之下,佛陀度化眾生的動機、真理、方法、形象上就沒有固定的準則,就是所謂的法無定法,度化眾生只要契合眾生的根機,能夠?qū)w佛道,法法皆是涅槃法。在時間上、空間(國土)上、眾生根機深淺上、角度方位層次上,都不能純一色的統(tǒng)一教化,角度方位層次上、都不能純一色的統(tǒng)一教化,因此,三寶出現(xiàn)人世間的動機、真理、方法,形象、就有所分類了。

  大體上三寶可分為五種三寶,今將五種三寶分類說明如下:一者化相三寶。二者住持三寶。三者自性三寶。四者小乘三寶。五者大乘三寶。

  一者化相三寶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出家學(xué)道后,在菩提樹下開悟證成無上佛道,到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圣諦法,度五比丘開始,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演說無量佛法,度化無量人天眾生,一直到入滅的階段,佛陀住世應(yīng)化在人間,度化眾生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后,一直到入涅槃(入滅)的階段中,釋迦牟尼佛就是化相佛寶。釋迦牟尼佛當時對佛門四眾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一切佛證悟的道理,如四圣諦(巴利語ariya-sacca)、八正道(巴利語ariya-magga)、十二因緣(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無上的道理,就是化相法寶。當時跟隨佛出家的凡圣弟子們,就是化相僧寶。

  這三寶是佛陀來人間教化眾生相狀,行化相狀于世間,名為化相三寶;隨各人根器,對如來的教法,所見不同,有勝劣之分,有深淺之別,所以化相三寶,亦名別相三寶 。

  二者住持三寶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的佛教,佛陀的梵音沉寂,大圣謝世,化相三寶,不復(fù)再現(xiàn),就完全仰賴這一類的三寶,來維持延續(xù)佛法的慧命,讓佛教的正法能普遍接傳下來,也讓佛法的精神與教義留傳人間,令三寶不間斷,住世不絕,這就須要有住持三寶的維護與延傳了。

  佛陀入滅別世了,弟子們仰慕佛陀,思念佛陀,渴見佛陀,回憶佛陀,如是念念難忘懷,似乎與佛相處的因緣未盡,心有悲戚感、心有無力感、心生仰慕渴見。因此,圣弟子們,就將佛的三十二莊嚴法相,請名流術(shù)養(yǎng)的雕刻師,刻塑佛陀的身口意形象,此雕刻的圣像,因為莊嚴脫俗的圣境,如佛在眼前的感受,心生法喜充滿,內(nèi)心清涼,如面圣人,道心自然流露,因此又開始精進用功辦道,努力不懈,以求證悟果位,F(xiàn)在佛寺大殿所供養(yǎng)的佛像之類,就是住持佛寶;如玉琢的、石刻的、銅鑄的、泥塑的、木雕的、油漆的、墨畫的、紙繪的、金鑄的,即是住持佛寶。

  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經(jīng)典(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依此法本(真理)而修,可證成圣果,即是住持法寶。剃頭染衣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律儀,參研佛法,講經(jīng)說法,度化眾生,續(xù)佛慧命者,即是住持僧寶。

  三者自性三寶

  大地每一位眾生心中,都具有三寶的性德,名為自性三寶。自性三寶若約義理來講,雖然有三種分別,其體性是一,所以又名一體三寶。自性三寶者,一切眾生,本來就具足有靈明覺照的清凈覺性,即心本具,離念光明之真如佛性,本自具足,是名自性佛寶;一切眾生,自性能生一切法,本來具有無量恒沙妙德,諸法不離本性,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自性有執(zhí)持之用,是名自性法寶;一切眾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與萬性不一不二,中道解脫,是名自性僧寶。

  四者小乘三寶

  如來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示現(xiàn)丈六紫金之法相,以應(yīng)聲聞緣覺人天等根機,是名小乘佛寶。佛說阿含經(jīng),為聲聞?wù)f四圣諦法,為緣覺說十二因緣法,令二乘行者依此而修證,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寶;佛為弟子宣說四圣諦、十二因緣,弟子因而修證、斷見思惑,證悟真空理,而成聲聞四果羅漢與緣覺之果,是名小乘僧寶。

  五者大乘三寶

  大圣佛陀以法身(梵語dharma-kaya)、報身(梵語sambhoga-kaya)、應(yīng)身(梵語nirmana-kaya)來度化無量眾生,能現(xiàn)無邊相好,以契合眾生根機,是名大乘佛寶;大圣佛陀所說中道實相道理,以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無量勝妙法門,能令眾生執(zhí)持此法,而成正覺,是名大乘法寶。

  大圣佛陀宣說如是大乘佛法之后,眾生皆發(fā)大菩提心,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薩,修行不著有無二邊,而與中道之理相契合,是名大乘僧寶。

  以上所講的五類三寶當中,我佛門弟子信仰佛教的開始,應(yīng)該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從歸依住持三寶而入佛門,我們信仰歸依住持三寶的意義,其最后的歸宿,是在追求自性三寶的證悟?qū)崿F(xiàn),因而成就佛道,圓滿佛道。我們身為正信佛門弟子,對如來正法,應(yīng)有所肯定與正見,從事相上來說,住持三寶是事相上的歸依;從理體上來說,自性三寶是理體上的歸依,事相與理體是圓通無礙的,是一體兩面之事。

  我佛門弟子,在歸依的程序上,首先是歸依住持三寶,由歸依住持三寶后,因而啟發(fā)導(dǎo)入自性三寶,雖然是啟發(fā)導(dǎo)入自性三寶的方便,但是離開了住持三寶,那么自性三寶也就無從悟得。

  所以究竟歸宿,雖然是自性三寶,也不能忽視住持三寶,更不能舍棄而不歸依,否則的話,執(zhí)理廢事,變成戲論,成為實踐佛法的大障礙。如果沒有住持三寶,就無法顯現(xiàn)自性三寶的存在;同樣的理由,沒有自性三寶,住持三寶也就無法安立。住持三寶是自性三寶的大用,自性三寶是住持三寶的本體(全體)。

  有很多在家學(xué)佛的弟子,初發(fā)心來學(xué)佛,對如來正法尚未深入正見體認,而自己又未證入自性三寶,而自作主張,以個人的思想情見,只信自性三寶為理由,而不尊不敬住持三寶,如是不尊敬住持三寶,那么,縱然佛法鉆研多年,說法辯才無礙,身心亦然漂流三寶門外,與佛道不相應(yīng),與佛道尚有一段距離。心里慢慢會增長無明,產(chǎn)生貢高我慢之心,是障道因緣,完全本末倒置,想要求得解脫,反而有墮落危機!

  化相三寶只在佛陀住世才有,佛滅度之后,僅有住持三寶,佛陀入滅之后,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jīng)典,要由僧寶來保存與留傳,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們,也要由僧寶來接引,可知住持僧寶,擔當如來家業(yè),重任艱巨不可思議!

  因此可知,佛陀當時在世時,佛教以佛陀為軸心!佛陀入滅后,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

  佛經(jīng)云:『僧寶在則法寶在,法寶在則佛寶在;相反的,僧寶不住世,法寶則消亡,法寶若消亡,佛寶亦消亡!』

  所以說,僧寶若住世,接引眾生,演說佛法,眾生得大利益,得大光明,令眾生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轉(zhuǎn)凡入圣,三寶得以住世,是眾生親近三寶的大福德因緣,是故應(yīng)恭敬三寶,歸依三寶。

  自性三寶是理體上說,是心地上的悟證實現(xiàn)境界。小乘三寶是聲聞緣覺二乘所適宜。小乘根機成熟后:佛在

  法華經(jīng)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dǎo)于眾生,說佛智慧故!

  佛陀大悲心流露,在大乘經(jīng)典都一再叮囑我們要回小向大,也就是回小乘向大乘,十方世界的佛土,諸佛皆為弟子宣說一乘法,一乘法就是大乘佛法,當下就是如來法,佛道正是。絕對沒有二乘法與三乘法,除了佛為度眾生權(quán)巧方便,才說二乘三乘法,普令眾生漸次根機成熟,以作為得度因緣。

  由此可知,依佛陀的啟示中,十方諸佛出世本懷的立場,其宗旨乃在勸令一切沉淪的眾生,導(dǎo)歸大乘佛法,圓滿無上佛道。

  總而言之,佛陀是全力倡導(dǎo)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是成就佛道之法,大乘佛法圓通無礙,以證悟中道實相義為究竟義趣;同時也是學(xué)佛者由住持三寶的歸依,然后證悟自性三寶,起大慈悲心,廣學(xué)大乘佛法,因而莊嚴大乘三寶,具足;,萬德莊嚴,成就如來法。

  因此,過去無量劫所修的功德,一切皆圓滿,終究菩提愿既滿,佛弟子所求、所愿、理想、目標、歸宿、終程已至--佛道圓滿矣!佛道自成矣!

  三寶有六義

  佛法僧三寶猶如世間的明燈,能普照大地,讓大地眾生不失方向,因而不至于走入歧路;佛法僧三寶猶如海岸的燈塔,能使迷失方向的船只,在無際的汪洋大海中,有所歸航,認識方向,因而安全返港。

  佛法僧三寶猶如良君忠臣,愛國愛民,為全國百姓著想,統(tǒng)理國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士農(nóng)工商,得以踏實繁榮,造福社會國家,國強民富。

  同樣的理由,佛法僧三寶實質(zhì)本懷,在令大地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轉(zhuǎn)迷妄得覺悟的寶藏,為出世解脫的真理,為胎生(梵語jarayuja-yoni)、卵生(梵語andaja-yoni)、濕生(梵語samavedaja-yoni)、化生(梵語upapaduka-yoni)之導(dǎo)首;也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地獄道之舟航。

  佛法僧三寶的出現(xiàn)人世間,實在難遭難遇,可尊可貴,能開導(dǎo)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h)六道,得到真正的覺悟,由痛苦中而得清涼,由愚癡中得智慧,由黑暗中得光明,由貪欲中得凈化自性,由迷妄中得清醒,由瞋恨中得忍辱,由嫉妒心得隨喜功德,由貢高我慢心得禮拜消我慢,由誹謗得贊嘆。

  這說不盡的一切佛法,不可思議的法海,都是佛法僧三寶出現(xiàn)人世間,照耀的功德所致,若要贊嘆三寶的功德與利益,如是累生累劫,贊嘆莫能盡,臆測莫能了,深廣無邊際,是故三寶功德巍巍,深如大海,高如天空無際,無以比倫,現(xiàn)在將三寶功德醞釀為六種實質(zhì)義理,分別如下:

  一者希有義:

  比喻世間上的珍寶,貧窮的人沒有福報,是得不到這種珍寶的;佛法僧三寶也是如此,薄福的眾生,沒有種下菩提善根,如是百千萬世,要值遇三寶,困難再困難,難遭又難遇,故名希有義。

  二者離垢義:

  比喻世間上的珍寶,內(nèi)外瑩澈,里外明朗,體無瑕穢,遠離塵垢;佛法僧三寶亦爾,佛法僧本質(zhì)已究竟凈化,一切的煩惱障(梵語klesavarana)、報障(梵語vipakavarana)、業(yè)障(梵語karmavarana)全部斷盡無余,業(yè)盡情空,煩惱一絲不掛,三寶清凈無染世塵,不落生死輪回之苦,故名離垢義。

  三者勢力義:

  比喻世間上的珍寶,能夠救濟貧窮的人,使人免于一時苦痛與煩惱,珍寶具有這種的勢力功用;佛法僧三寶亦如是,三寶具有六種神通自在無礙之力,所謂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等,能夠拔濟苦難的眾生出離苦海,免受輪回之災(zāi)殃,三寶具有如是之力,故名勢力義。

  四者莊嚴義:

  比喻世間上的珍寶,可以打扮妝飾在身首,而顯得美麗秀氣,英俊瀟灑,令人欣慕向往,追求贊嘆之念,所以說,珍寶有莊嚴身首之義;佛法僧三寶亦爾,三寶能以正法莊嚴學(xué)佛的人,使之斷煩惱,令得身心清凈,身心端莊,身心自在解脫,故名莊嚴義。

  五者最勝義:

  比喻世間上的珍寶,是所有一切寶物中最優(yōu)最勝,如金、如鉆石、如牟尼珠、是諸物中最勝;佛法僧三寶亦如是,三寶出現(xiàn)在世間,是超勝世間一切寶物,一切寶物無能與三寶相比擬,所謂此寶非彼寶正是,故名最勝義。

  六者不改義:

  比喻世間上的真金珍寶,由金礦所提煉而出的純金,此純金再燒打磨煉,也不能改變此真金變?yōu)榱硗庖环N銅鐵;佛法僧三寶亦爾,三寶不為世間五欲六塵所變易、所污染,能清凈自在,三寶畢竟就是三寶,更不會被八法所左右、所動搖,當下解脫,無惑無動,無取無舍。八法亦稱八風,這八法能影響學(xué)佛者的心境,禪定功夫不夠的話,就易被八法所左右,因而心境動蕩不堪,心就隨此八法之境而流轉(zhuǎn)痛苦,如風吹樹梢,樹稍搖晃不停一樣,八法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佛法僧三寶出現(xiàn)在人間,能自在無染,不被種種欲愛與境界所牽制,能保持三寶本質(zhì)風范,故名不改義。佛法僧三寶,就具備有這六種義理,才能顯示出三寶的特色與風范,身為正信佛門弟子,應(yīng)該對三寶的義理,要有所肯定與正見,時常對三寶有感恩想,有報恩想,有難遭難遇想,可尊可貴想,依三寶而修,可證圣果想,那么能夠如此而發(fā)露,則道業(yè)日日可增長,菩提善根無時無刻,任何處所,自然而流露!

  歸依三寶的次第

  歸依三寶是信佛學(xué)佛的根基,乃至成就佛道,亦然不離歸依三寶,我們學(xué)佛歸依了三寶之后,欲得逐漸升高,在佛門中想再更上一層深入境界,想步步深入解脫領(lǐng)域,如受五戒(梵語pancq silani)、八關(guān)齋戒(梵語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十戒、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都以三歸依為基礎(chǔ),須要先受三歸依之后再受戒,重復(fù)稟受三歸依,共有五等種類:

  歸依有五類:

  一者翻邪三歸依。二者五戒三歸依。三者八戒三歸依。四者十戒三歸依。五者具足戒三歸依。

  何謂翻邪三歸依?

  就是過去在邪知邪見的生活中,以及在邪教邪術(shù)中,無知而信仰、盲從,今聞如來正法,猛然覺醒,知道過去所信所行皆非,因此有勇氣放棄邪知邪見、邪教邪術(shù),因而來歸依三寶,成為正信佛門弟子,是名翻邪三歸依。

  何謂五戒三歸依?

  由翻轉(zhuǎn)邪信成為正信三寶弟子之后,因而肯定佛門大道的真理,可令眾生離苦得樂,破迷啟悟,步入解脫的圣域,發(fā)起受五戒的正見,欲受五戒,依然先受三歸依為先,依次第而受,不可越軌,是名五戒三歸依。

  何謂八戒三歸依?

  六齋日受持八關(guān)齋戒,或一日一夜的八關(guān)齋戒,若受戒之前,必先受三歸依,受三歸依之后方受八戒,是名八戒三歸依。

  何謂十戒三歸依?

  十戒為沙彌與沙彌尼之戒,若欲出家當沙彌或沙彌尼時,必須先受三歸依,三歸依受完之后,方可受十戒,是名十戒三歸依。

  何謂具足戒三歸依?

  具足戒為比丘與比丘尼之戒,若欲具足當比丘與比丘尼時,必須先受三歸依,三歸依受完之后,方可受具足戒,是名具足戒三歸依。

  佛門弟子若欲受戒,受戒之前必有歸依三寶,歸依三寶雖然不是戒,卻是一切戒的根本,歸依蘊藏有戒義,蘊藏有斷惡行善義,蘊藏有回轉(zhuǎn)義,蘊藏有不越軌義。在受小乘戒的時候,懺悔與發(fā)愿之前,必須先受三歸依;受大乘菩薩戒的時候,同樣在懺悔與發(fā)愿之前,必須先受三歸依,然后方可受戒。如果受小乘戒,就要說:我某某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說一拜,三說三拜就可以。如果受大乘戒,就要說:我某某盡未來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三拜即可。

  三寶是苦海的舟航,長夜的明燈,一切出世解脫功德,皆由三寶引發(fā)而生,因此,已經(jīng)歸依三寶的佛門弟子,內(nèi)心深處,應(yīng)該心懷慶喜之心,慶幸之心,難遭難遇之心,可尊可貴之心。如果還沒有歸依的人,應(yīng)該速速歸,因為光陰易逝,人生無常,國土危脆,三寶難遭難遇,可尊可貴,稀有難得又難聞,奉勸諸君,莫蹉跎!莫猶豫!莫徘徊!

  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

  學(xué)佛為什么要歸依三寶?歸依三寶有限制或忌諱嗎?歸依的意義,何謂三寶?三寶有六義,歸依三寶的次第,歸依三寶的內(nèi)容與意義,已經(jīng)講得有概念了,現(xiàn)在就應(yīng)該來歸依三寶了,那么,歸依三寶的程序如何呢?歸依三寶的方法如何呢?這也須要再進一步深刻的了解。

  歸依三寶的儀式規(guī)節(jié),在釋迦牟尼佛(Sakyanuni buddha)的時代,并沒有什么隆重的儀式規(guī)節(jié),因為受三歸依的弟子根機深厚,只要在佛前發(fā)誓愿:『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愿世尊聽為優(yōu)婆塞!蝗缡嵌f,佛聽許之下,便算受了三歸依;蛘咴诒惹鹎白允陌l(fā)愿:『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愿尊者聽為優(yōu)婆塞!蝗缡嵌f,比丘聽許之下,歸依三寶當下即成立?梢哉f很簡單,容易而且又爽快,歸依的程序與方法,前后不必三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三歸依成立了,這是佛陀時代的歸依情況。

  但是現(xiàn)代的人受三歸依,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去圣遙遠,根機淺薄,業(yè)障(梵語karmavarana)深重,福薄慧淺,佛法不通達,歸依又無知,佛法都摸不上邊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的意義都不清楚,如何歸依呢?

  因此,為了要讓佛陀滅度之后的眾生,能對歸依三寶的內(nèi)容有所正見,有所肯定,有更充分的認識與納受,就有須要程序與方法了。

  佛法由印度傳入中國,由于時間與空間的演變推展中,在任何時代與任何國度,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是有簡單與隆重之別。

  歸依三寶的詞句,照實際而言,實在是很簡單,但后人或多或少,都有增加一些儀節(jié),對歸依三寶而言,內(nèi)容有更詳細更周全,并樹立了莊嚴的場面,這種增加是有助于歸依的實質(zhì),歸依三寶的時候,心情放松,萬緣放下,妄想勿生,不要緊張,誠心誠意的來歸依三寶。

  歸依師念一句,歸依者隨著也念一句,歸依師口齒腔調(diào)聽不清楚,或者自己心情緊張,歸依三寶之后,對歸依的內(nèi)容與詞句完全不明白的話,按道理上,這種歸依是不能構(gòu)成歸依的實質(zhì)本懷。

  歸依詞共有三歸三結(jié),現(xiàn)在抄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稱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三拜)

  前面三歸依說三遍,便是三歸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則為三歸依的三結(jié)。歸依重心點,緊要關(guān)頭,便在三說三歸依的正授之時,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肯定了三歸依的承受,納受三歸依的戒體,自己的心,也跟戒體的功德正等無異,能任運行善,任運止惡,能把納受三歸依的戒體功能,發(fā)揮而出,去自利利他,行菩薩道,因而成就佛道,這是多么的神圣與莊嚴啊!

  求受三歸依,本來只要請求一位歸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jié)即可成立,為了使歸依三寶能如法圓滿,受三歸依的儀式愈隆重,愈能激發(fā)虔誠之心,受三歸依要求愈嚴格,愈能使受三歸依者,心生神圣莊嚴的意境。

  三歸依的前后儀式法規(guī),歷代高僧大德的編著,皆大同小異,明末南京寶華山見月律師,編了一部『三歸五戒正范』,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含義包容圓滿,一直流傳至今,歷代法師大德皆依此三歸儀節(jié)為多數(shù),在三歸依程序中,前后共有八個項目,現(xiàn)在分別列出如下,可供給大眾參閱受持:

  一、敷座請師--由受歸依者為師敷設(shè)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升座。

  二、開導(dǎo)----開示三歸依的意義。

  三、請圣----迎請十方三寶,證明三歸,以及護法龍?zhí)?監(jiān)壇護戒。

  四、懺悔----懺悔往昔業(yè)障,以求身口意三業(yè)的清凈,然后納受無雜無染的三歸依戒體。

  五、受歸----三歸三結(jié),并發(fā)三誓:不依天魔外道,不依外道典籍,不依外道邪眾。

  六、發(fā)愿----發(fā)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

  七、顯益勸囑--說明三歸依的功德殊勝,并咐囑依教奉行。

  八、回向----將受此三歸依的功德,回向成就佛道,回向度化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登佛土。

  受三歸依若依此程序,依此方法而受者,可說實用而且圓滿,歸依師為歸依者受歸依時,盡可能用白話說明,把歸依程序與歸依詞,解釋清楚無惑,而后始得歸依,如此方能得受歸依;若用文言文艱澀的詞句來傳受歸依,照本宣科,食古不化,覺得很高雅有深度感,但是歸依者完全不明白歸依內(nèi)容與意義的話,無法吸收,那也就不得歸依了。

  三歸依的發(fā)心求受,所得的三歸戒體,在心地上的實質(zhì)功能作用有三品:

  發(fā)心求受三歸依的時候,心存著自度度人的大愿,我在六道沉淪受無量苦,眾生也是同樣在六道受無量苦,眾生(梵語bahu-jana)之苦如我之苦,我欲離苦,眾生亦欲離苦,我欲成佛道,眾生亦欲成佛道,發(fā)此大菩提,愿度六道無量眾生成就佛道,稟持著兼善天下的大愿,是名上品歸依。

  悲心不足,愿力不夠,人生如苦海,人生如大熱天,有無盡的逼迫感,嘗試過人生無量的苦頭,有所覺醒,欲得厭離世間,心存獨善其身,自己了脫生死,不顧他人生死,因而逃之夭夭,不欲度化眾生,如此而歸依之心念者,是名中品歸依。

  只求不墮落地獄道(梵語naraka-gati)、餓鬼道(梵語preta-gati),畜牲道(梵語tiryagyoni-gati)三惡道,不欲求得究竟解脫,來生得大富大貴的人天果報,享受一切福報因緣,福報享盡了,還是免不了受輪回之苦,歸依之時,心存著來生得大富大貴的人天果報,是名下品歸依。

  諸君若欲歸依三寶,不要忘記發(fā)大菩提心,心存自度度人的觀想,發(fā)此上品歸依,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諸佛贊嘆,諸菩薩護持,龍?zhí)熳o法,正與歸依三寶本意正等無異。

  如果自己已經(jīng)明白歸依三寶的真實意義之后,想要踏入佛門而歸依者,但是又受了時間與環(huán)境的限制,那么,可將歸依三寶的儀式簡化,只要能把歸依三寶的實質(zhì)本意宣說得如理如法,正知正見,即可為歸依者授三歸依,現(xiàn)在將這簡化的儀規(guī),程序分別如下:

  歸依者禮請歸依師入大殿,歸依師首先禮佛三拜,而后端嚴安坐,受歸依者虔誠的雙膝長跪,面對歸依師,雙手合掌,然后歸依師正式開示歸依三寶意義,令歸依者聆聽受持,首先教授歸依者身心萬緣要放下,摒除一切妄念,專注一心,披陳發(fā)露無量劫以來的業(yè)障,令心得清凈,因而由衷虔誠稱念懺悔文,歸依師念一遍,歸依者隨之念一遍,共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現(xiàn)在分別如下:

  『我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接著就是三歸依的正授,三歸三誓同時,這正是三歸依的重心點,歸依三寶的對象,稱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盡形壽歸依佛,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盡形壽歸依法,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典籍。盡形壽歸依僧,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眾!

  接就是歸依后的三結(jié),也就是歸依完畢,后面要成立歸依三寶的事實,要稱念遍的結(jié)局詞,稱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下面接著,教歸依三寶者發(fā)四宏誓愿,稱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

  發(fā)愿完結(jié)后,歸依師大略為歸依者,說明歸依的功德,并且勉勵依教奉行,所謂歸依在三寶,實踐在三寶,最后圓滿在三寶,正當如是,不失歸依本意。最后普勸歸依者,將歸依所獲功德,導(dǎo)歸回向佛道,回向一切眾生,普令圓成佛道,因此教導(dǎo)歸依者稱念回向偈:

  『歸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歸依三寶前后,就在這時候全部圓滿結(jié)束,歸依師從法座而下,禮佛三拜后,歸依者于此時,即成為佛門三寶弟子,應(yīng)禮謝歸依師:

  自己呼稱:『感謝師父,為弟子受三歸依,頂禮師父三拜!』

  師父回答:『禮佛一拜,或稱一拜!』正當此時,歸依已告圓滿。

  如此簡單的歸依方式,不必唱誦,句句分明,能在短暫的三十分左右,即可歸依成就。以上敘述是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前后的程序,分為隆重與簡化二類,各人可按自己的時間與環(huán)境許可之下,來接受歸依三寶的神圣意愿,因為畢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失人身,萬劫難復(fù),今日雖存,明日難保,各個一心,專注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青春年華,虛度光陰,老大徒悲傷,追悔莫及,受莫能助,智者應(yīng)有所了悟,至為明顯。

  皈依三寶應(yīng)有的認識

  我們既已正式歸依了佛門,成為佛門三寶弟子,還須要認識三點的觀念問題:

  第一點:

  歸依佛寶,不僅是歸依釋迦牟尼佛一尊而已!而是歸依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此的發(fā)大心愿,發(fā)大心量的歸依佛,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梵語jnana)與無上福德,如是;劬咦愠删,方能圓滿自證佛道。

  同時歸依了佛寶之后,要以佛為師,直到命終,不可歸依天魔外道、邪神、邪鬼、邪術(shù)、應(yīng)當棄邪歸正,勤求禮佛,懺悔無量劫以來的業(yè)障(梵語karmavarana),使光明本性顯現(xiàn),以求速登覺悟彼岸。

  其次,就是歸依法寶,不僅是歸依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而已!而是歸依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法,因為佛佛道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有諸佛所說之法,皆是平等相同故,皆應(yīng)虔誠平等的歸依之,如此的發(fā)大心愿,發(fā)大心量的歸依法,才能由本性起平等心,與諸佛之法相應(yīng),方能自證無上佛道。

  歸依了法寶之后,要以法為師,直到命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典藉,外道經(jīng)書與真理不相應(yīng),與開悟證大涅槃(梵語nirvana)毫無相干,有障礙佛道,致使墮落天魔外道的窠臼,因而難以自拔,沉淪六道,生死浪跡天涯,受無量之苦痛,是故歸依法寶之后,慎勿歸依外道典籍,應(yīng)知歸依法,以法為師。

  再其次,就是歸依僧寶,歸依僧當以僧為師,我們歸依了僧寶,不僅是為我們歸依的師父要歸依他,歸依師只不過代表三寶為我們歸依而已,為我們授證三歸依,并非僅僅歸依某一位法師而已!有很多僧俗都有此誤解歸依意義,在家人都說我歸依某某法師,出家人都說某某是我的歸依弟子,在這種情況之下,或多或少在心靈上會產(chǎn)生分別心,而帶來彼此格格不入的執(zhí)著性,會把歸依三寶實質(zhì)的本意,分崩離析,舍大取小,廢公為私,豈不是很可悲!很可嘆嗎?

  所以,我們要知道,歸依僧是歸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乃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僧寶當下都歸依之,如此歸依方是真歸依,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能夠如此而發(fā)心歸依三寶,才能符合歸依三寶實際意義。那么,十方諸佛贊嘆,與諸佛法相契應(yīng),十方圣賢僧加被,十方諸大菩薩護持,天龍八部擁護,切記!切記!

  歸依了僧寶之后,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徒眾,若是歸依了三寶,亦然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雖然日夜精進用功修持,也困難得到真實利益,因為邪正不分,佛道與魔道弄不清楚,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解脫輪回呢?學(xué)道者有如是正知正見,就不愧是佛門三寶正信弟子矣!

  第二點:

  歸依三寶之后,當下就是佛門在家弟子,應(yīng)該有正確的正信佛法觀念才對,一般社會人士,沒有學(xué)佛的人,對正信的佛法不明白,一談到歸依三寶,心里馬上就產(chǎn)生錯覺的恐懼,因此,不敢來歸依三寶,這種無知的恐怖陰影,致使他遲遲沒有勇氣來歸依佛門,我把它歸納起來,認為有四大因素的無知障礙,因而不敢歸依佛門:

  1.一般人都認為歸依三寶,就是要開始吃素,這種觀念當下就錯啦!歸依三寶之后,并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吃素食,所以諸君不用擔心,不用恐懼不安,嚴格立場來說,一定要到受大乘菩薩戒的時候,才有硬性規(guī)定要吃素食。

  同時,依照五戒(梵語panca silani)乃至比丘戒的律制,并無素食的要求,更何況初入佛門的三歸依者,素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美德,素食乃是戒殺精神進一步的具體表現(xiàn),如果大家受完三歸依之后,能夠發(fā)大心愿,不食眾生肉,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善舉,真是菩提心的大展流露。

  2.一般人都認為歸依三寶之后,就是不能男婚女嫁,這種無知的陰影,令無知者不敢歸依,這實在很嚴重的謬論,歸依三寶不但沒有約束我們不能男婚女嫁,歸依三寶只不過是做為佛門的在家弟子而已!并沒有管制歸依者不能婚嫁。

  有一次我在慈航寺說法,說完佛法下座之后,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女老師,尚未嫁人,走到我面前:很穩(wěn)重又害羞的問我:『師父!我想要歸依三寶,歸依三寶之后,我可以嫁人嗎?』

  我說:『歸依三寶之后,當然可以嫁人啊!歸依三寶沒有規(guī)定我們不可婚嫁,盡管放心,不要憂慮不安,但是呢?只要不嫁兩個丈夫就好啦!不然會惹禍臨身,痛苦萬千,追悔莫及,中外古今以來,皆是一夫一婦較為幸福美滿,知道嗎?』

  她說:『師父啊!根據(jù)你這么說的話,歸依三寶可以嫁人,師父!我要歸依三寶,做為佛門在家弟子,坦白的說,過去我都生活在錯誤的觀念當中,以為歸依后不可嫁人,一直都不敢入佛寺歸依三寶,今日恍然覺悟,懇請師父為我授三歸依,成為佛陀的在家三寶弟子!』像這種類似情況很多,不勝枚舉。

  3.一般人認為歸依三寶之后,都以為非要出家修行不可,因此,心里又生障礙了,又沒有福報來歸依佛門了,諸君要明白,我佛門弟子有兩大類:

  一者出家佛門弟子

  經(jīng)過剃度而露出僧相,受過三壇大戒者,是名出家佛門弟子,出家(梵語pravrajya)者: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自度度人,為成就佛道而努力不懈,出家就不能男婚女嫁,男婚女嫁就不能稱為佛門出家弟子。

  二者在家佛門弟子

  在家佛門弟子的條件要受過三歸依,受過三歸依就是名副其實的佛門在家弟子,在家佛門弟子可以男婚女嫁,無妨,同時受歸依之后,并沒有硬性要求我們?nèi)コ黾倚扌?這點可不必生憂惱,因為在家弟子畢竟是在家弟子,不是出家佛門弟子,請放心!

  如果在家弟子,自己認為出家的因緣成熟,想要出家的話,那么佛教的大門,無時無刻都非常歡迎諸君的光臨,剃度而現(xiàn)出法王相,因而行菩薩道,自度度人。

  4.有一些人,認為一生作惡多端,過去、現(xiàn)在亦然還在為惡當中,深感罪惡無量,因而內(nèi)心起了自卑感、罪惡感、墮落感、自暴自棄感、于是不敢面對善良的一面而邁進,自以為無藥可救,心里產(chǎn)生了無形的圍墻,阻礙了自己,不敢來歸依三寶,于是永遠漂流在三寶門外,孤苦伶仃,如同浪子無家可歸,如此之輩,內(nèi)心自生障礙故。

  在大圣佛陀的啟示之下,一個人作了多大的罪惡,只要誠懇的悔過,由衷的發(fā)露披陳懺悔,痛改前非,浪子回頭,這是難能可貴的,有這份勇氣與魄力,亦堪稱大丈夫之行為表現(xiàn),這種具體的表現(xiàn)是值得嘉許的,可贊嘆的,可鼓勵的。

  此時,若要歸依佛門,佛教大門也同樣他而開放著,歡迎這位有勇氣與魄力的仁者,棄邪歸正,棄暗投明。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阿阇世王子,被提婆達多所煽動,因而心起了貪圖王位之念,將其父王頻婆娑羅王關(guān)閉于地下監(jiān)牢里,又令食物斷絕,不久其父王因饑餓而逝世。

  阿阇世王子為了登上王位,心生起惡毒之念,將父王活活的關(guān)斃于地牢,自己做了國王,將自己的親生父王害死,這是屬于大道不孝的罪惡,過了一段歲月之后,害死父王的業(yè)障開始現(xiàn)前了,立不穩(wěn),臥不能眠,心神恍惚,因而他的身上又生滿很多的癰,也就是皮膚紅腫而出膿的瘡毒。害死父王的陰影,時常在腦海里浮現(xiàn),心里不斷有著悔恨的負擔,自己也知道是企圖害死父王的罪惡在浮現(xiàn)所致,日夜睡在床上,深感恐懼不安,憂愁苦悶,生大苦惱,內(nèi)心不得安寧,自己所犯的是忤逆重罪,不久就要墮入地獄(梵語maraka),受罪煎熬。正在惶恐無主之際,即時想起當今的大圣佛陀,是世界的明燈,佛陀是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h)的慈父,佛陀出現(xiàn)于人間,是難遭難遇的,佛陀是苦海中的舟航,是六道眾生的歸依處,佛陀是無上醫(yī)王,我應(yīng)該即時起身,到佛陀說法處哀求懺悔。于是提起沉重的腳步,迫不及待的想要面見佛陀,不久即到了佛陀靜坐的講堂中,佛陀此刻端身坐在獅子座上,四周環(huán)繞著無量弟子,燈火明亮,香煙繚繞,阿阇世王看到佛陀的莊嚴法相,面如滿月目如蓮,身心安祥,清凈無為,與世無爭。

  阿阇世王(梵語Ajatasatru)看到這種場面的修道氣氛所驅(qū)使,慚愧心流露了,情不自禁的涕淚嚎哭,往佛前撲沖直奔,顛仆不已,身軀擦傷無數(shù),一幅狼狽可憐相,唯有他自己才能體會得到,摔倒在地上,連忙又爬了起來,跪在佛陀的法座前,生大慚愧心:低下頭來說道:『慈悲的佛陀啊!像我樣極惡無道的人,為了貪求國王之位,竟然把父王關(guān)在地牢,令其饑餓而斃,我殺害我無罪的父親,罪惡貫滿,我后悔已來不及了,現(xiàn)在身心不得安寧,唯愿佛陀慈悲開示佛法,救濟苦痛無知的我,令我心結(jié)釋放,以得解脫!

  佛陀很安祥的對阿阇世王說:『大王!你來的正好,我等待你好久了,你注意聽著,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二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現(xiàn)在,大王悔過的機緣成熟,世間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做錯的時候,知過必改,就是一個好人,我如來的法門是廣大無邊的,懺悔能得清凈。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懺悔得清凈,清凈心是十方諸佛所尊、所歸、所護、大王能發(fā)自內(nèi)心披陳悔過,起大慚愧心,虔誠發(fā)露,即可消罪除愆。

  大王啊!罪性本空由心造,罪業(yè)是沒有本體的,是無自性的,是空幻的,是無常的,是緣生緣滅的,能以大智慧體悟心與罪本是空幻不實,這就是真實的懺悔,知道嗎?』

  大王聽了佛陀清涼的法音,當下心結(jié)即時頓除,恍然覺醒,內(nèi)心清涼無比,正當此時:

  佛陀接著又說:『過去的事已經(jīng)過去,時間總是會過去的,罪過與痛苦的情景,會隨著光陰的流轉(zhuǎn)消逝而去,過去的事實,已無法挽回,這就是人間的真相,自古以來,每個人都逃不了無常的侵蝕,無常能吞噬罪惡與痛苦的情景,無常也能吞噬快樂與美好的情景,無常(梵語anitya)是世間上最公正的真理。

  同時,大家對無常也是無可奈何的,也是最平等的,誰也逃避不了無常的事實,能夠體會無常的真相,內(nèi)心對世間一切順境與逆境,當下就不會產(chǎn)生強烈的執(zhí)著與懷念。

  既然無執(zhí)著與懷念人世間的情景,心即無動念,心無動念即無心,無心即無滅心,無滅心即可入不生滅心,證入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體悟無為法,證入無為果,你就可以解脫得度啦!』

  阿阇世王又聽了佛陀的開示法要,如雷大響,如扣大鐘,鐘聲一響,喚醒了苦海夢中人,對自己的新生命充滿了希望與信心,歡喜踴躍,得未曾有的法樂,一切迷妄無知的烏云,一掃而空,如晴天萬里,無量劫以來的善根齊同發(fā)露。

  阿阇世王感激佛陀的開示佛法,法音震醒了他的迷妄,因此,激動得又涕淚哽咽不已!在這種情況之下,善根流露,浪子回頭,阿阇世王請求佛陀慈悲,終于歸依(梵語sarana)了大圣佛陀的座下,因而得救了。

  像這樣作惡多端,五逆十惡的大魁首,可說罪惡深重無底的人,佛門慈悲平等法門,不排斥、不拒絕,亦然接納他們的棄邪歸正,棄暗投明,來歸依三寶,成為佛門正信三寶弟子,早日覺悟,共登解脫彼岸。

  第三點:

  歸依三寶之后,要做個正信的三寶弟子,絕對不可崇拜鬼、神、魔、及低級魍魎魑魅之類,也就是天魔外道,為什么佛門弟子不可再去拜鬼神外道呢?因為鬼神外道也是六道輪回之一,是免不了有生死輪回的,痛苦憂傷亦然存在,也是凡夫眾生之一。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欲求得解脫,不要與外道神鬼共聚同混,僅管攀緣相處美好,三界(梵語trayodhatavah)輪回亦未脫離,虛度光陰,與開悟證果無關(guān),外道思想觀念偏激,神教色彩濃厚,打殺符咒,呼風喚雨,怪力亂神,乩童扶鸞,有障礙佛道。

  佛經(jīng)法:『一切鬼神假借佛菩薩名義,來自稱自己是某佛某菩薩降世降筆,這都是外道之鬼神所為,莫上鬼神當。』

  佛陀慈悲早就呼吁我們了,佛菩薩絕對不會來人間降筆,扶鸞的,佛菩薩來人間都是示現(xiàn)出家眾或在家眾,而具備有正知正見,佛菩薩來人間度眾生,不會說他是某佛某菩薩示現(xiàn)的,切記!切記!

  絕對不會有所謂:佛道分不清的現(xiàn)象,不會有三教合一的觀念產(chǎn)生,更不會有五教合一的思想混亂,各個宗教的教義都有所差別,差距懸殊不可對比,教理教義格格不入,三教如何合一?五教如何合一?

  我們可以客觀的,拿出各宗教的教義與教理比較一番,就很明顯的發(fā)現(xiàn)教義教理太懸殊了,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教義,回教有教的教義,儒家有儒家的道理存在,道教有道教的教義,佛教有佛教的教義教理。

  我們在學(xué)道的歷程不可太籠統(tǒng),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牽強附會;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對就是不對,對就是對,說明白一點就是:

  孔子不是耶蘇,耶蘇不是孔子,老子又不是釋迦牟尼佛,穆罕默德又不是孔子‧‧‧依此類推而知、教義差距使得你都不敢領(lǐng)教,怎么會三教五教合一呢?

  譬如說:基督教說天地萬物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飛禽走獸是供給人類所食用;這種論調(diào)完全與佛教的教義格格不入,三教合一,五教合一,請問外道的行者,你如何把三教五教來合一呢?

  外道的行者又不是三教五教的教主,教主不是你,你不是教主,千萬不要自作主張,把五教教主撮合一團說,三教五教的教主會叫冤枉呀!冤枉呀!因此,盼望外道的行者,早日棄邪歸正,浪子回頭。

  眾生邪知邪見,個性剛強,難調(diào)難伏,自己造罪造業(yè)而不自知!還自以為是正確,一旦果報來臨,還是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了這個果報。不要搞錯了,不要自作聰明,自編自導(dǎo)自演,說因果犯因果,耽誤了人類的思想觀念,讓人類產(chǎn)生錯覺作用,因而沉淪于無量痛苦中,罪過無量,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正當如是。

  佛教根本上,就不是這樣而說,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之后,證悟了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世界,皆由眾生業(yè)力所感召,因而有如是世界的成立。飛禽走獸也是六眾生之一,皆不可殺,六道眾生皆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將后皆有成佛之時,只因業(yè)力的感應(yīng)果報而已!殺生喪失大慈悲心,與眾生結(jié)下不可解的恩怨仇敵。

  諸君冷靜思惟一番,如果明智之人,這么一比較之下,心里必定能即時恍然覺悟;世界五大宗教,其教義有共通點,有不共通點處,有些甚至不能溝通呢?如何來合一呢?實在令智者所憐愍,所同情!

  我們沒有看過如來的經(jīng)典,盲從無知,往往都會被外道鬼神所騙了,現(xiàn)在有很多外道善用欺詐手段,來接引入教,罪過無量,譬如開沙、扶鸞,說是南海古佛,觀世音菩薩降、濟公降、關(guān)公降、釋迦佛降‧‧‧。

  這種跡象產(chǎn)生,早在三○一一年前,佛陀就為我們慈悲說過了,眾生無機緣聞法,還迷惑于外道鬼神之中,自己還自樂洋洋,法身慧命被邪見思想毒化,心靈已經(jīng)腐化不堪而不自覺,是名不幸。

  外道神鬼也是障道因緣,是故,大圣佛陀告訴我們歸依三寶后,不要再歸依外道,外道境界頂多到天界,天界的壽命是有限度的,天福享盡,命終還是墮落六道輪回圈內(nèi),天界最高處,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能達八大劫之久,壽盡福盡,還是免不了墮落輪回之難,所以天界也不是歸依處。

  佛門中有句話說:『佛門弟子不升天,升天非佛門弟子!』

  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升天不究竟,尚有墮落之日,有沉淪之危,非我佛門弟子所歸依處,切記!莫放逸!歸依佛法僧三寶,才能徹底的使人逐漸走上離苦得樂,破迷妄得覺悟,轉(zhuǎn)凡夫地入如來地,究竟圓滿無上菩提。

  歸依三寶的功德與利益

  學(xué)佛的人能虔誠歸依三寶,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實在言之不盡,說之不竭,歸依三寶后,可以在現(xiàn)生當中得到現(xiàn)世的快樂,也可以求得后世的快樂,更加可以由歸依三寶進而得到涅槃(梵語nirvana)究竟快樂。

  嚴格說來,我佛門弟子正式歸依三寶后,對于盡未來際的人生觀是美好的,是有希望的,是光明的,前途無量的,是永恒解脫的,是永截六道輪回的,是遠離大苦聚得大涅槃樂的,是痛苦轉(zhuǎn)清涼的樞紐,是究竟成就佛道的因地。

  因此,佛門三寶弟子,一旦歸依后,有如是正知正見的話,心胸自然樂觀進取,積極精進用功辦道,為成就菩提道業(yè)而邁進,以達成圓滿佛道為宗旨,若能心存如是正見受三歸依,心則有無量功德,無盡利益:

  現(xiàn)在將歸依的功德(梵語guna)與利益,分別敘述如下,總攝歸納分為十二種:

  歸依功德與利益:

  一、成為佛門三寶弟子。

  二、可棄惡歸善。

  三、是受戒的基礎(chǔ)。

  四、可減輕無量劫來的業(yè)障。

  五、不墮三惡道。

  六、能積廣大的福德。

  七、人與非人均不能擾亂。

  八、無量諸天、鬼神隨身護持。

  九、是證入聲聞乘的基礎(chǔ)。

  十、是證入緣覺乘的基礎(chǔ)。

  十一、是行菩薩道的基礎(chǔ)。

  十二、究竟圓滿佛道。

  歸依三寶后,努力用功學(xué)道,所得到的實質(zhì)利益,枚不勝舉,在佛經(jīng)里記載很多,因歸依而得到無量功德利益者,我現(xiàn)在分別節(jié)錄佛經(jīng)中的六個例子,供給諸君見聞:

  一、優(yōu)塞戒經(jīng)云:『假使有人歸依了三寶,依此歸依三寶功德,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難以臆測;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連續(xù)搬運七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么歸依的功德,要比這個大到千千萬倍。』

  二、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jīng)云:『凡是受了三歸依的人,就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護法善神,擁護受三歸依的人,此三十六位的護法善神,各個還有萬億恒河沙數(shù)的鬼神,為其眷屬,輪流護持受三歸依的人,令其安樂!

  三、折伏羅漢經(jīng)云:『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天福享完了,壽命也快終了,再過七天就要死亡,他的身體也衰敗不堪了,但他知道命終之后,將在豬中投胎,因而心生憂慮,恐慌極了,于是請教天主,天主也沒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當天子面見佛陀的時候,佛陀教他歸依了三寶,不久,死后不但免墮豬胎中,還得生人間,并值逢舍利弗尊者,請佛說法,天子得聞佛法,而證得圣果!

  四、校量功德經(jīng)云:『如果東西南北四大部洲之中,全部都是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果位的圣人,有人盡形壽供養(yǎng),乃至為其一一造塔,此人功德利益之大,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計量的,但遠不如歸依三寶!

  五、嗟(革蔑)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jīng)云:『過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也就是第二天的天子,天福享盡了,壽命也將盡了,剩余七天的光陰可活,以往的歡樂嬉戲,已成過往的云煙,美麗的天女,不再接近他了,天子的相貌本來是很莊嚴的,如今變得衰微無氣色了,身體日益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日日直流不凈的臭汗,不樂本座,這就是天人現(xiàn)五衰的現(xiàn)象,天子自知死后將墮入三惡道,因此內(nèi)心苦悶不樂,牽腸掛肚,整日納悶無語以對,這事情天主知道了,天主很慈悲的教導(dǎo)他誠心誠意的歸依三寶!

  并教他口念著:『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

  此天子事到臨頭,唯有此一生機,于是虔誠的歸依了三寶,時間過得很快,七天一到,天子當下命終了,那么,天主一直想要知道此天子生往何處去,于是運用他的天眼看遍他所能看到的地方,總是無法看到天子的下落,天主不灰心的去請問佛陀:

  慈悲的佛陀告訴天主說:『此天子因為歸依了三寶的功德利益,轉(zhuǎn)墮為升,目前此天子,已往生兜率陀天去了,請?zhí)熘髅鈶n慮,勿牽掛,天主的能力只能看清下界,無法看到上界!

  六、木(木患)子經(jīng)云:『過去有位莎斗比丘,一心一意,專誦佛、法、僧三寶之名,如是一旦復(fù)一日,經(jīng)過了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須陀洹果,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由上面所舉出六個例子可知,歸依三寶實在要有大福德因緣,方能受三歸依,若福德淺薄者,欲得歸依三寶,實在困難再困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