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諦講記
四圣諦講記
圣嚴法師著
四圣諦講記
佛法的基礎
為何說是「四圣諦」?
圣諦是什么?
四圣諦的經(jīng)論依據(jù)
四圣諦的內(nèi)容
結論
四圣諦講記
四圣諦是基礎的佛學,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第一個夏天,最初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就是四圣諦。四圣諦的內(nèi)容有三個層次,也就是所謂的三轉*輪:(一)此是「苦」的事實;苦果定有其苦因,名為「集」;此是滅苦之「道」;此是苦「滅」的涅槃。(二)苦宜滅,集宜斷,道宜修,滅宜證。(三)苦已滅,集已斷,道已修,滅已證。
這是四圣諦的三個層次。
釋迦牟尼佛講了三次,當他講到苦已滅了,苦的原因已斷了,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實際上已經(jīng)進入涅槃;到了第三個層次時,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證得阿羅漢果了。
佛法的基礎
基礎的佛法應該包括以下的四項:
(一)依戒而住
戒律,包括在家眾的五戒、八戒及十善,出家眾的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戒律就是健康清凈的生活規(guī)范。
(二)依法為師
依「三法印」為依歸。「三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南傳巴利文的三法印中的第三法印是有受皆苦。
(三)以解脫為目的
觀十二因緣而出生死流轉,破執(zhí)而離苦。佛法所講的正法,就是對生命的判析,生命的生死過程,是以十二因緣構成的,從十二因緣來觀照;觀成之后,便會覺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同時,也能夠覺悟到人的生命之虛妄,便可從執(zhí)著的煩惱之苦,而得解脫。
(四)以四圣諦為總綱
四圣諦是生死流轉及生死還滅的指導原則。一切大小乘佛法,無非圍繞著眾生的生死及解脫問題在做宣導,故亦皆依四圣諦為根源。如果離開四圣諦的原則而說的,都不算是佛法,而是外道法。
戒律及正法,合稱為正法律,目的是引導眾生趨向于解脫,故皆不離四圣諦的原則。
為何說是「四圣諦」?
(一)是佛陀或阿羅漢等圣人所通達的四種真實的道理,故名為圣諦。(二)能如實正覺此四種道理而登圣位,成等正覺,故為圣諦。釋迦牟尼佛成道后初次說法度五比丘時,所講的就是四圣諦。(三)四圣諦的四種道理,是如實,非不如實,是真實不虛的,故名為圣諦。在佛的觀察和體驗,苦和苦滅,永遠是眾生所需要知道的,人類要想離苦,必定要斷絕受苦的原因,如何斷除受苦的原因,就必須修行滅苦之道。這是四種真實的道理,因此稱之為四圣諦。(四)「圣」有「正」義,能發(fā)無漏智,證涅槃之正理者,即成為悟道的圣者。
圣諦是什么?
苦圣諦
有苦難相,苦已發(fā)生。也就是說,圣人已經(jīng)知道了三界眾生即是受苦的事實,由于苦難、苦厄、苦惱等的現(xiàn)象,使娑婆世界的煩惱眾生,頭出頭沒,流浪生死,永無了期?嗉ブB
有生起相,使苦的事實發(fā)生。就是先有了引生苦果的行為,構成了受苦的原因,才會發(fā)生苦的結果。從圣人的立場所看到的苦的原因,是由于眾生在煩惱愚癡中造作種種不善行為,而形成一種力量,名為業(yè)力。這股力量,就是將來要受苦的原因。
苦滅圣諦
有寂靜相,苦已中止。圣人已經(jīng)實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苦已是不存在了,停止了接受苦的事實。滅苦所修之道圣諦
有出離相,使苦停止。如何使得苦的事實不再產(chǎn)生或停止呢?必須要修滅苦的道,那就是運用正常、正當?shù)纳?以及清凈的身心,杜絕造作種種惡業(yè)的機會。修道和非修道的生活是不一樣的,不修道,一定永遠在造作苦的因,不斷地接受苦的果;修道則不再繼續(xù)造作苦的原因,自然也不會再有苦的結果。
四圣諦的經(jīng)論依據(jù)
(一)四圣諦在三藏圣典之中的依據(jù)相當多,在《長阿含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增一阿含經(jīng)》、以及《雜阿含經(jīng)》等原始經(jīng)典中,都講到四圣諦。具體的則有:1.《長阿含經(jīng)》卷八的〈眾集經(jīng)〉;2.《中阿含經(jīng)》卷七的〈分別圣諦經(jīng)〉;3.《四諦經(jīng)》。(二)在論典里面,基本的有阿毗達摩的:1.《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2.世親的《俱舍論》卷二十二;3.婆藪跋摩(Vasuvarman)的《四諦論》,共有四卷;4.佛音的《清凈道論》第十六〈根諦品〉。(三)中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依據(jù)《大涅槃經(jīng)》詳論: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
此外,在藏傳及南傳的論典內(nèi),還有不少處論及四圣諦。因為四圣諦是佛法的根本,不論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是離開了四圣諦的原則,就沒有了根據(jù)。本文姑且不討論各宗各派對于四圣諦的論列,單就基礎佛法介紹四圣諦的法義。
四圣諦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兩類因果
什么叫做世間及出世間?世間就是時間加空間,凡是生活在有時間感、有空間感的環(huán)境之中,一定是無常的、是有生有滅的、是經(jīng)常變化的。
例如時間一天天過去,而人們的生命在繼續(xù)的延伸著;事實上,人的生命,從生到死,從有到無,其過程是在不斷地變化,這就叫做無常。
然而,無常的時間現(xiàn)象,一定是在空間之中移動變化。時間的過程,有長有短,空間的位置,有大有小,由于種種不同的時空因緣,使得人們的生命現(xiàn)象產(chǎn)生變化,才有了永無止境的無常,因此,時間加空間的不定性,便形成了沒有永恒不變的現(xiàn)象,這就叫做世間。
出世間的定義,是說圣人已經(jīng)離苦而得解脫,其內(nèi)心世界不再有時間和空間所給予的拘束;雖然還在時間及空間之中,但已經(jīng)不受任何時空現(xiàn)象所動搖、所困擾。
四圣諦跟世間及出世間的關系是什么呢?苦諦和集諦是屬于世間的,滅諦和道諦則是屬于出世間的。世間是凡夫眾生的生死流轉,出世間是圣人永離眾苦的涅槃寂靜。
苦諦──有漏的世間果
眾生的生命,無常生滅,猶不自覺,故為苦果。苦是屬于世間的事實,就是在世間接受苦的果報。
集諦──有漏的世間因
眾生于生死中,既在受苦的果報,同時也在造種種業(yè),構成繼續(xù)接受種種苦的原因。因此,苦是在世間的果,集則是在世間造作受苦的因。
一定有人會這樣想: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快樂的時候;一生之中,也有快樂的時光,怎么會全部都是苦的呢?然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世間上的任何一樣事,任何一個現(xiàn)象,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即使有快樂,結果還是苦,因為無常即是苦。
或者有人認為,無常也不算是苦,沒有就沒有了,又有什么苦呢?但是,從佛法的觀點來講,無常并不等于沒有苦,樂不能持久故是苦,樂的無常并不等于不再受苦,而是苦的連續(xù)。
滅諦──無漏的出世間果
永離煩惱的無明,業(yè)惑從此不起,故從苦果獲得解脫,一切的苦因,永不造作,所以稱之為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道諦──無漏的出世間因
此即是修行滅苦斷集的八種圣道,亦名八正道?鄿缰B是果,滅苦的道諦是因;苦滅,就是涅槃,是解脫生死的一切苦厄,而已得到出離世間的結果,稱為滅諦。但是在尚未得到出世間的結果之前,必須要有修道的生活及其所修的項目;所以,修持八正道,即為出世間之因行。
由世間因果轉換成出世間因果
若人希望由世間因果而轉換成出世間因果,必須根據(jù)四圣諦的原則。釋迦牟尼佛初度五比丘,三轉四諦*輪,使得五位比丘弟子從凡夫而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從世間因果而變成出世間因果的例子。以下再做深一層的解釋:苦圣諦是知四苦、八苦的生死果報,不論正報及依報,皆是苦的果報?嘀B是教人們知道苦的事實,就是要人知道人生即是四苦、八苦;這也說明了人這個果報的身體,就是苦的事實。正報是主觀的身心條件、是受苦的主人;依報是客觀的生活環(huán)境,是給我們受苦的世間。集圣諦亦名愛習苦習圣諦,愛膩染著內(nèi)六處,名為習,貪戀染著外六處,亦是苦。苦的原因是怎么來的?是因為對于自己生命現(xiàn)象的身體,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內(nèi)六處(即是六根),非常的愛惜、執(zhí)著,甚至牢牢不放;又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攀緣不舍;于是,根身、器界的結合,而生六識的我執(zhí),造作種種的業(yè),集成了苦報之因。滅圣諦亦名愛滅苦滅圣諦,舍去對于內(nèi)六處的愛膩染著,獲得解脫,便是苦滅。就是對于自己的根身不再愛著,對于器界不再攀緣,苦因不生,苦果永盡。道圣諦亦名苦滅道圣諦,即是修持離苦的八正道,斷苦習,滅苦果。八正道的內(nèi)容相當豐富,涵蓋著種種的修行方法,包括戒、定、慧三無漏學以及從五停心、四念住,配合修持十六特勝而發(fā)無漏智慧,入初果的見道位。
四圣諦的內(nèi)容
苦諦的內(nèi)容
無常變壞的依正二報,使眾生造業(yè)受苦。世間法就是無常的,不斷在變化,中國的《易經(jīng)》稱它為「生生不已」,在佛法則是「生滅不已」。因為在生的同時,已經(jīng)有了滅的、壞的現(xiàn)象,事實上,生滅是一體的兩面,同時進行。無常的現(xiàn)象,可分三類的四相,來解釋說明:1.生住異滅;2.生老病死;3.成住壞空。如果知道苦的原因就是因為無常,無常就是無我,若能實證現(xiàn)量的無我空性,就可以從苦因及苦果得到解脫。
苦的層次有三等
苦苦是因不能自主而又不得不感受種種苦楚。由于自我的不安定性,便無法做自己身心的主人,更無法做環(huán)境的主人。因為一切現(xiàn)象都以因緣而產(chǎn)生無常的變化,不論是身、心、環(huán)境,都不是自我所能掌控的,所以很苦,這就是苦苦。
也許有人不相信,認為自我的身心怎么可能無法由自我掌控呢?這在平?赡芨杏X不到,可是當你在理智和感情產(chǎn)生矛盾、沖突時,就會天人交戰(zhàn),相當?shù)貟暝?這是自心不能自主。身體也是一樣,只要當你咳嗽、感冒、頭痛生病時,身體往往就不聽你的指揮了。
許多人喜歡控制環(huán)境,這可能嗎?對自然現(xiàn)象來說,希望它不要刮臺風、不下暴雨、不出炎陽,要它經(jīng)常風調(diào)雨順、陰晴適時、涼暖適中,這雖理想但卻做不到的。對人際關系來說,希望某人能聽你的指揮,由你來管,或者某些人是你的靠山,是你所要倚靠的,偶爾運氣好似乎是做得到,但大多數(shù)是不可靠的。類似這些不如心意的期待,往往多過稱心如意的事;因為不自由,所以就是苦。
我經(jīng)常遇到一些在家、出家的弟子,認為我就是他們所要倚靠的對象。他們會說:「師父呀!你要保持健康,我們以后就靠你啦!」我說:「阿彌陀佛!我靠的是佛法,你們也應當靠佛法啊!如果靠我個人,一旦我死了以后,你們又靠誰呢?」他們還會再說:「師父!你可不能死啊!我們還是要靠你的啊!」唉!這些人真是愚癡,光想靠別人,結果一定受苦;唯有親近善知識而自己修持佛法,才能離苦。
壞苦是說一切現(xiàn)象,均是無常,不能持續(xù)永久,故名為壞。這是由于身心世界,經(jīng)常變幻而不能保持,故使你受苦,名為壞苦。無常即是壞,這個壞,不等于是破壞,而是變易、變化、變形、變質、變量;今天的人、事、物,今天的環(huán)境,到了明天就會有變化的。所以壞是過程,未必是終結,世間一切現(xiàn)象,沒有最先的起點,也沒有最后的終點,它們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個狀態(tài),永遠是在過程之中。
每一個過程,又會有不同的因緣發(fā)生,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得到了、完成了、成功了;其實,得到也好、完成也好、成功也好,這只是另一個壞苦的開始。譬如說,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婦,最后不是你先走,就是另一半先走,這就是無常的過程,也叫壞苦。你如無法悟透這個變易的過程,便會經(jīng)歷永無休止的壞苦的煎熬。行苦此行是五蘊中的行蘊,行蘊有造作、遷流的功能;造作是制作、產(chǎn)生,遷流則是生滅的變化。也即是說,世間的一切有為有漏諸法,都不能離開因緣生滅、造作遷流。一般人,都喜歡順利,不歡喜不順利?墒遣徽摵檬、壞事,永遠都在生住異滅,造作遷流,無法靜止下來,這就是「行苦」。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它們是人的生命的全部。五蘊包括心法及色法,也就是心理部分和物質部分。心理部分又分為心王及心所,受、想、行蘊屬于心所,識蘊是心王;識是分別心、認識心,從認識心、分別心所產(chǎn)生的心理現(xiàn)象,名為心所,是屬于心王的心理的活動。因此,沒有心王,就無法產(chǎn)生心所。不過在原始佛典中,尚未把心理活動,分析成為心王及心所,只以五蘊的后四蘊,涵蓋了一切的心王及心所。
這里所講的行苦,是指極微細的意識狀態(tài),一般人如果能修到無想天,或是修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此時,雖然已經(jīng)沒有物質的色蘊,已經(jīng)沒有情緒等的心理活動,但是仍在三界之中,還是有一個心意的生滅起伏和遷流變化,行苦依然在運作。入滅盡定,往非想天,即停止六識的心心所法,極長七日不出定,亦名滅受想定。至第四果,出三果,便離五蘊盛苦。
若以三苦和三界相配而言,欲界的眾生,都俱有苦苦、壞苦、行苦的三苦;色界的眾生是在禪定中,只有壞苦和行苦;到了無色界時,便只有行苦。那是由于苦苦是最粗重的,其次是壞苦,所以欲界的眾生,能了解到苦苦、壞苦,至于行苦最微細,則不易體會;到了色界的眾生,知道有壞苦,也能體會到行苦;進入色界的無想天以及到了無色界的眾生,已進入無想非無想的深定中,苦苦、壞苦俱無,只有行苦還在,由于尚未出離三界,當他出定時,又會回到被稱為萬丈紅塵的煩惱世界了。
苦的種類有八項
三界眾生,所受苦的種類有八項,即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苦。八苦之中,欲界的眾生只能感受到前面的七苦,到了色界及無色界時,才能感受到第八苦(五陰盛)中的行識兩蘊所招致的苦,例如行苦,即是五蘊之一。第八苦總括了前面的七個苦,也即是前七苦的總結。新譯五蘊舊譯為五陰,此苦有二義:1.就苦而言,人皆各具五蘊,因而眾苦熾盛;2.由于具有五蘊之器的身心世界,盛滿眾苦,故名五蘊熾苦。
五蘊,在《阿含經(jīng)》及《阿毗達摩》,稱作五取蘊。為何被稱為五取蘊?因為五蘊的產(chǎn)生,就是由于執(zhí)取貪、瞋等煩惱,故稱五取;又因為五蘊能夠生起煩惱,故名五取蘊。換句話說,因為有煩惱,故產(chǎn)生五蘊之現(xiàn)象;因為有五蘊,故產(chǎn)生煩惱之執(zhí)著;互相執(zhí)取,互相依存,彼此糾纏。因此,凡夫所處的環(huán)境,稱為娑婆世界,不斷地由五蘊執(zhí)取煩惱,由煩惱生起五蘊。只要五蘊還在產(chǎn)生活動,不斷地生滅,就是在三界之中的凡夫,受苦連連。
五取蘊,即是眾生,即是苦諦,即是世間,即是三界。當此五取蘊不熾盛時,就沒有眾生,就沒有苦諦,就沒有世間,就沒有三界!心經(jīng)》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剐蘖暦鸱ǘ_啟般若智慧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要令凡夫眾生從五取蘊的熾盛之苦,得到解脫。
苦的四相
釋迦牟尼佛以智慧之眼看到了苦的事實,就從諸苦獲得解脫。他知道苦的當下有四種相,即為四法印,證了四法印,即得解脫,即得涅槃。
四法印就是苦及離苦的道理,那就是:諸行(行蘊)無常、諸法無我、有受皆苦、涅槃寂靜(空),簡言之即是無常、無我、苦、空。若不覺悟諸行無常,就是苦;若已覺悟諸行無常,無常即是空,空即是無我。若就無常、空、無我的三相而言,是三法印,若加上苦相,即為四法印,也即是苦的四相。若證悟此苦的四相,就能通達佛法,滅一切苦而得涅槃樂。
若從愚癡眾生的立場來看,苦就是苦。若以佛的智慧來看,諸行無常,諸苦亦是無常,苦既是無常,也即是空、也是無我的,既已無我,那還會有什么苦呢?
經(jīng)常我的弟子們在起煩惱時,我問他們:「佛法聽到哪里去了啊?」他們的回答則是:「師父!我都聽懂了,無常、無我、苦、空,但是我的苦卻是真的,我愚癡、我生氣、我沒辦法啊!」唉!眾生真是可憐,明明知道自己愚癡,還是不愿放下,讓自己一直愚癡下去。
集諦的內(nèi)容
常常聽到有人這么說:「這個世界真不公平,我這輩子什么壞事也沒做,為什么惡運會臨到我身上?」于是怨天、怨神、怨佛菩薩們不長眼睛,使他們受苦受難。這些人若是聽了集諦的道理之后,大概就不會再這么想了。
使眾生引起世間苦果的原因,便是苦集諦。眾生在世間,是由果報的「種子識」牽引而來。所謂果報,又分有華報、果報、余報以及因果同時之報。所謂華報,是即生造業(yè)即生受到若干報應;所謂果報,是造什么業(yè)因,來生中必受主報;所謂余報,是在受了果報之后,轉生之后,仍受余勢之報;所謂因果同時之報,是在造作業(yè)因的當下,就已經(jīng)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報應,此如華嚴宗所說的「因[目*亥]果海,果徹因源」,乃是同時因果論。多半的人,因為只能看到這一生,所以不相信生命是在過去無量劫之前,就一次一次的有了。事實上,現(xiàn)前的生命,僅僅是無量的生死過程之中,一個小小的片段而已;凡夫在一生一生的生死流轉中,繼續(xù)造業(yè),又繼續(xù)受苦報下去。
「果」有苦有樂,眾生對于幸運的事,會很驕傲的認為是自己聰明、運氣好;遇到困難時,就會怨天尤人地覺得很倒楣。卻沒有想到,受苦與享樂,都有其原因。多半的原因并非是這一生造的,而是在無量生以來所造的種種業(yè),累積到現(xiàn)在這一生,得到了果報。知道了這個道理,便是接受了集諦的意義,遇到快樂、幸運的事,不會驕傲、得意忘形;遇到倒楣、痛苦的事,不會失望、埋怨。這就能從諸苦得到解脫了。
集諦以「業(yè)」為正因
業(yè)以「思」為體,能發(fā)動根本意志,而形成身、口、意三業(yè)。集是集合與聚集的意思,集合了因和緣,聚集了苦的因及苦的緣;因就是業(yè),緣則是煩惱,使得煩惱和業(yè)相輔相成,因緣和合而造成集諦的事實,完成集諦的內(nèi)容。有了集諦,就必須接受苦的果報。
集的本體及其所依靠的,稱之為「業(yè)」,至于業(yè)是如何產(chǎn)生的?是以「思」的心所為體,思的心所又分為兩階段,一個是「思業(yè)」,另一個為「思已業(yè)」。所謂「思業(yè)」,就是意念或心念的作用,它只是思考,而沒有實際的行動;所謂「思已業(yè)」,則是一邊思考,一邊正在進行,但沒有善與惡的性質及道德標準的問題。
業(yè)有表業(yè)(作業(yè))及無表業(yè)(無作業(yè))兩種!副順I(yè)」有身、口、意三種形態(tài),那就是身口意、意身口、意口身。只用「意」業(yè),就是叫「思業(yè)」,意業(yè)跟口業(yè)或是身業(yè)同時進行時,叫做「思已業(yè)」。思業(yè)雖然是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無表業(yè)」,但是它會形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稱之為業(yè)力。譬如你不斷地想要殺人,當業(yè)的力量推動時,你就會形成趨向于殺人的行為。因此,雖然僅僅是無表業(yè)或思業(yè),事實上雖沒有做什么壞事,但是,還是要懺悔。佛說:「南閻浮提的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yè),無非是罪!鼓祥惛√峋褪潜娚〉倪@個世間,凡夫眾生的舉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因此而會造種種業(yè),若不及時懺悔也就會造種種苦的業(yè)因了。
業(yè)的性質,有三種分類法:1.善業(yè)、惡業(yè)、非善非惡的無記業(yè);2.黑業(yè)及白業(yè);3.煩惱業(yè)及清凈業(yè)。
集諦以「煩惱」為助緣
促使業(yè)的成熟者,即是無明煩惱。而集諦的業(yè),是如何造作的呢?它一定跟煩惱相應,是故煩惱即是產(chǎn)生種種業(yè)的助緣;若沒有煩惱,便不會造業(yè);「思」如果跟煩惱不相應,就不會造成煩惱業(yè),也不會變成集諦。無明,就是沒有智慧的光明,它是混亂的心、情緒波動的心﹔自私而沒有智慧的心,又稱為煩惱。
煩惱大約分做三類:
(一)根本煩惱的第一類,原來只有貪、瞋、癡三個,稱為三毒,再加慢及疑,成為五個,叫做修惑,又叫思惑。是從無始以來累積所成煩惱的根,要到修道位才能分分地斷,至證無學道位,全部斷盡;初、二、三果的有學道位即是修道位,第四阿羅漢果是無學位。
在見道前的方便位時,這五個根本煩惱是「伏」而不「斷」,伏就是不現(xiàn)行;也就是在方便位中的凡夫,只能伏煩惱,到了初果有學位,便開始斷此思惑煩惱,到了第四果方能斷盡思惑。
(二)根本煩惱的第二類,總名為惡見,又稱不正見,又名見惑。惡見之中又分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個,是從無始以來,以及這一生所學習、經(jīng)驗而得到的看法想法,在初果見道位就可以斷盡。
(三)由根本煩惱衍生出來的種種煩惱,是名枝末煩惱,有無量數(shù)。根本煩惱主要的類別分成貪、瞋、癡、慢、疑、惡見的六大類,枝末煩惱即為六個根本煩惱之眷屬,由根本而產(chǎn)生枝末;也就是說,只要根本煩惱消除了,枝末煩惱自然消失不起。譬如貪是根本煩惱,與它相應的有欲、愛、取,即為枝末煩惱;瞋煩惱是根本煩惱,與它相應的有恨、嫉、忿怒,即為枝末煩惱。
如果不修道,煩惱永遠在,有煩惱就會持續(xù)造業(yè)。從六個根本煩惱所產(chǎn)生的枝末煩惱有無量數(shù),所以稱為八萬四千個塵勞門,也就是有八萬四千個解脫道法的障礙門;因此,要修八萬四千個法門,來對治這八萬四千個煩惱。不過,八萬四千實在是太多了,我們只要先抓住這見思二惑的六個根本煩惱,做對治的工夫就可以了。
集諦便是由煩惱的惑,造生死的業(yè),再招致無常的苦。煩惱,使心產(chǎn)生「思業(yè)」及「思已業(yè)」,然后變成意業(yè)、口業(yè)和身業(yè),造業(yè)完成之后,就有了生死的業(yè)因,招致生死的果報。
集諦即是十二因緣的「有」
「有」是隨增義,即是隨順增上,這一生造了種種的業(yè),因此有了業(yè)的力,準備下一生再去受報!赣小沟囊馑,即為「隨增」,是隨著、順著業(yè)力而增上生死的果報,也就是隨順著業(yè)力,而增上煩惱所形成的生死事實。
隨順增上又分兩類:(一)相應隨順增上:即是與煩惱相應俱起的心及心所,隨順增上其力。(二)所緣隨順增上:即是煩惱與所緣之境,隨順而增上其力。
因為有這兩種隨順增上,對內(nèi),是隨順自己的心及心所的活動;對外,則隨順外邊的環(huán)境而遷流,因此產(chǎn)生煩惱而造業(yè),就變成了「有」,「有」就是集諦。
滅諦的內(nèi)容
滅諦即是斷有漏的苦因苦果,而得無礙自在的解脫道。「滅」在此處來說,是名詞而非動詞,它是已經(jīng)完成了修道的過程,以及斷除了煩惱,進入了涅槃寂靜。照理應該是先要用修道的方法,來滅除苦的事實,由修道而滅苦,滅字就變成動詞而非名詞。因此,這里的意思是說,只要「集」斷了,也就是只要不再造作苦的業(yè)因,苦的果報也自然沒有了。所以講完集諦,就講滅諦,是正確的。
因此,真正了解了苦及苦之現(xiàn)象時,也會同時了解到集諦;也就是說,已經(jīng)知道苦果是由于制造了苦因的關系,既知苦果來自苦因,受苦之時,心境也會相當平靜而甘之如飴,不以為苦了。
如果,不知道苦因是出于自作,就不愿意接受苦果,在受苦的時候,就變成了苦上加苦。同樣的事,你若認為是你應該接受的,是理所當然而心甘情愿的,接受之時就不會覺得是在受苦,此時,你就已從苦因苦果得到解脫。
譬如說,打坐是件滿痛苦的事,又不是你的意愿和興趣,卻被老師要求坐著不可動,那就是受苦了。如果是出于你的興趣,雖知會有一點腿痛,還是愿意去打坐,因為知道打坐對你有好處,雖然腿及背還是會痛,卻不算是苦了,這也算是苦「滅」的一個比喻。
滅諦即是實證無我的空性
實證空性,了生脫死,證得阿羅漢位,正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故裁唇凶鰧嵶C無我的空性?世間任何的現(xiàn)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產(chǎn)生的,任何一個現(xiàn)象,只要另外加了一個因緣,那個現(xiàn)象就會改變,變得或好或壞;或者變得更圓滿,或者變得更殘破,乃至變得沒有了。但是,最圓滿的事物,在這個世間法中,是從來未曾出現(xiàn)過的,因為到最圓滿時,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衰退。因此,任何一樣事,任何一個現(xiàn)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因緣而產(chǎn)生的變化,是沒有一定的、沒有永恒的、沒有不變的,它們的性質隨時都會隨著新的因緣而起變動,因此說諸法的自性即是空性。
「我生已盡」,是已出離三界的生死;「梵行已立」,是應修清凈的身口意三業(yè),已經(jīng)圓滿;「所作已辦」,是應斷的煩惱,已經(jīng)全部斷除;「不受后有」,是從此之后,不再接受任何善惡果報。這四句話是形容阿羅漢所證果位的標準用語,若尚未證涅槃,絕對不會以此四語稱贊。
滅諦即是從十二因緣的逆觀成就與滅觀成就
若從十二因緣的順觀成就及生觀成就而言,即知苦果及苦因為何物;若由順觀及生觀轉為逆觀及滅觀成就,則出三界、離五蘊、入涅槃。
十二因緣,是指凡夫生命過程中之流轉現(xiàn)象,從無明開始,接著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階段。
逆觀、順觀是什么呢?逆觀是講無,順觀是講有!疙樣^」是說,緣無明所以有行;緣行,所以有識;緣識,所以有名色;緣名色,所以有六入;緣六入,所以有觸;緣觸,所以有受;緣受,所以有愛;緣愛,所以有取;緣取,所以有有;緣有,所以有生;緣生,所以有老死。知道順觀之后,就曉得生死之苦是怎么來的,生命受苦的原因是怎么一回事。
「逆觀」是從無明觀起,因無無明,故行亦無,無行故識亦無,無識故名色亦無,無名色故六入亦無,無六入故觸亦無,無觸故受亦無,無受故愛亦無,無愛故取亦無,無取故有亦無,無有故生亦無,無生故老死亦無。
此順逆、生滅二觀,亦即《阿含經(jīng)》所說:「此生故彼生,純大苦聚集;此滅故彼滅,純大苦聚滅。」
如何使得逆觀成就?首由無明著手。無明是沒有智慧、知見不正,所以起煩惱心造種種業(yè)。八正道中的第一個項目是正見,乃是要以正見來指導人類,使之開啟無我的智慧,以智慧之明來破煩惱的無明,無明若滅,乃至老死也滅。生滅滅已,即證涅槃而登阿羅漢位。
滅諦即是涅槃
斷盡煩惱,解脫生死,即為涅槃,涅槃就是寂滅。煩惱不動,是為寂,煩惱不起,是為滅。根據(jù)原始的佛法,涅槃有兩類:
(一)有余涅槃:即是在現(xiàn)生中從煩惱之苦獲得解脫,不為情動,不受境遷。但是,業(yè)報的身體依舊活著,尚未舍報舍壽。就像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成道之時,已經(jīng)滅卻一切煩惱,但是他的身體還是留在人間四十九年,做為弘揚佛法的工具。又如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們,共有一千多人,他們于斷除煩惱之后,肉體并沒有死,一樣有冷、熱、病、痛的果報,這就是「有余涅槃」。
(二)無余涅槃:即是阿羅漢們于此身死后,不再流轉生死,一旦舍報,便從此不再來到世間,不再接受任何生命的果報體;從此以后,進入寂滅,不再出現(xiàn)。故稱為「無余涅槃」。
滅諦即是無學位
(一)修四諦十六行相證初果,即入見道位,自此而歷二果及三果,均名有學果位。(二)斷三界惑盡證真諦之理,登第四阿羅漢果位,名為無學位。只有到了無學果位,方真解脫自在,才能稱之為進入涅槃。
道諦的內(nèi)容
(一)佛陀所說、所制的一切正法律,又名真諦法、中道法、解脫法,都是道諦。(二)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便是道諦。(三)八正道即是中道行。
(四)正信、正行、正知見的正法,便是道諦。(五)由八正道統(tǒng)合為戒定慧,由戒定慧衍為六波羅蜜,乃至所有一切佛道品法,都是道諦。
道諦,具體的基礎是八正道,就是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唯修中道行,才得真解脫。八正道共有八個項目,修持八正道,就可以滅除苦因苦果。
修道是漸漸修的,修到多少程度,就能減滅多少苦;漸漸的修,漸漸地減少痛苦的感受以及煩惱的困擾。修習八正道,宜配合五種增上:信增上、施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
八正道與中道善法、真諦法、解脫法等的關系
正見是依三法印而知四圣諦,明十二因緣。此即是根據(jù)正見,對四圣諦、十二因緣起信心,叫做正信。若沒有正見的信心,便是迷信。正志(正思惟)是思惟四諦之理,不起三毒,意業(yè)清凈。正思惟又稱為正分別,意思是說對四圣諦考察又考察,了解又了解,不斷地思惟、考察,面對著苦的結果,然后知道苦的原因是什么,不斷地想著應該要修中道行來滅苦。正業(yè)(行)即是遠離五惡行,也就是受持五戒。這個業(yè)不是工作的職業(yè),而是身口意的行為之意,也就是說要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用酒等五種惡行。正語即是遠離口業(yè)的四惡行──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正命即是遠離五種邪命,戒除不正當?shù)纳罘绞?離開五種不當?shù)闹\生方式:(一)詐現(xiàn)奇特:用欺詐的手段,裝著使人感覺到你真有一套本事。(二)自稱功德:為了得到職業(yè)、地位而贊嘆自己夸張自己是位偉大的人物,譬如告訴人家說自己有神通,或者說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等。(三)咒術占卜:為了幫人賺錢、找對象,而用咒術、占卜替人算命看相。(四)大言壯語:說大話,告訴他人說自己會做總統(tǒng),或在多少年之內(nèi),能做大事業(yè)、賺大錢,使人聽了之后,就先給他錢來支助他。(五)彼此標榜:兩人以上,彼此互相標榜,其目的是希望得到金錢、名望、地位、權力等。正勤即是修四正勤,亦即:未斷之惡令斷,已斷之惡令不復起;未修之善令修,已修之善令增長。正念即是修四念處,亦名為四念住。這個念是方法而非妄念,有了方法之后,心念就會止于一境,其方法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等六念,以六念為基礎而修四念住,即為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由修四念住而進入八正道的「正定」。正定即是包括七方便及十六特勝的修定方法。七方便是: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稱為三賢位;暖、頂、忍、世第一,稱為四善根位。相加起來,名為七方便,也就由此而入見道位,名為初果圣者。十六特勝是: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舍,十六特勝勝于四念住的觀身不凈法,是由觀息而歷十六層次,即入見道位,名為初果圣者。
結論
四圣諦與十二因緣的關系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七項為苦的事實,即是苦諦;無明、行、愛、取、有等五項則為苦的原因,即是集諦;因集諦而有苦諦,苦集二諦是為順觀,順觀是知道無明,最后才有生、老死?嗟脑蚓褪羌,由集而苦,變成了順觀,生死流轉由此而來。
滅是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以此類推,直到生滅故老死滅,這是滅諦,逆觀十二因緣就是滅諦。如果無法以逆觀十二因緣得成就,修習八正道也能夠達成滅生死的苦。因此,逆觀十二因緣,事實上就是道滅二諦,或是滅道二諦。
四圣諦與三法印的關系
「諸行無常」及「諸法無我」,便是離苦、斷集、修八正道的三種圣諦;「涅槃寂靜」,便是苦滅圣諦。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八日、十五日、二十二日,圣嚴法師講于紐約東初禪寺,李青苑及姚世莊居士整理)
- 妙江法師:大自然的法則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圣嚴法師: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圣嚴法師: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圣嚴法師: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圣嚴法師: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圣嚴法師: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圣嚴法師: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圣嚴法師: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圣嚴法師:出生食是什么?
- 圣嚴法師: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圣嚴法師: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圣嚴法師: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圣嚴法師: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圣嚴法師: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圣嚴法師: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圣嚴法師: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圣嚴法師: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圣嚴法師: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