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二十六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二十六
六四二、知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三無漏根。所謂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三種根。所謂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舊譯為無知根)是!(1.未知當知根:入于見道的剎那時,對于無始以來的生死,而欲知未曾知道的四諦之法,而生的意、樂、善、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為之未知當知根。2.知根:由于修道預流果,乃至阿羅漢向的六個階段的圣者,已知道四諦之法,而欲斷惑而生的九根,為之知根。3.具知根:于無學道,也就是阿羅漢而生的九根。為之其知根。(劣譯俱舍學有詳解。)
那時,世尊即說偈而說:
覺知學地時 隨順直道進 精進勤方便 善自護其心
如自知生盡 無礙道已知 以知解脫已 最后得其知
不動意解脫 一切有能盡 諸根悉具足 樂于根寂靜
持于最后身 降伏眾魔怨
(到了覺知學地之時,則隨順于此直道邁進,而精進,而勤于方便的善自守護其心。)
(這樣,即喻如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死已盡那樣,也已知道無礙道。由于知道之故,而解脫后,最后能得其知〔無知〕。)
(到了不動,而意解脫時,則一切有,會善于滅盡。諸根〔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都已具足,喜樂于根之寂靜,唯持此最后之身,能降伏諸魔怨!)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三、凈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由于信等五根,而斷三結(jié),而得預流果。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種根。那五種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根為有力,為能增長之義。所謂有能生、增上之力的就是根。信等五根,善能生一切善法之故,為之根。詳細說明,出在于六四七經(jīng))。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四、須陀洹經(jīng):如比丘對于五根能如實善觀察,就能了知斷三結(jié)-三結(jié)斷知,而證須陀洹果。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
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如果比丘,對于此五根,如實而善于觀察,而能如實而善于觀察的話,就能知道對三結(jié)已斷除(三結(jié)斷知)。三結(jié)就是所謂身見、戒取見,以及疑。這叫做須陀洹(預流,已預入于涅槃之流。由此而入于圣者之數(shù),通稱為初果的阿羅漢)。
這種果報的得有者,已經(jīng)不會再墮入于惡趣之法,已決定正向于正覺邁進。唯為七有于天人之道往生(于人天各轉(zhuǎn)生七次),就會究竟苦邊(盡諸一切苦惱,得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五、阿羅漢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由于信等五根,而得阿羅漢。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于此五根(信、勤、念、定、慧),能如實而觀察的話,就能不起諸漏。其心就能得到離欲而解脫,就名叫做阿羅漢。是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jié),以正智而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六、當知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的內(nèi)容為信等五根之解說。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信根者,當知就是四不壞凈(對于佛、法、僧、戒之四,生不壞的凈信)。精進根者,當知就是四正斷(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勤于斷滅,未生之善令其生,已生之善令不失)。念根者,當知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定根者,當知就是四禪(色界初、二、三、四禪)。慧根者,當知就是四圣諦(苦、集、滅、道)。」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七、分別經(jīng):本經(jīng)的敘述,為詳細說明五根的內(nèi)容。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甚么叫做信根呢?如比丘,對于如來之處發(fā)起清凈的信心,其根本乃非常的堅固,不管是其余的沙門,或婆羅門,或諸天,或魔眾,或梵天,或沙門、婆羅門,以及其余的世間,也不能沮壞他的清凈的信心,這名叫做信根(四不壞之凈信,唯舉佛耳。)
甚么叫做精進根呢?所謂已生的惡不善之法,令其斷滅。而生此欲愿,而方便,而攝心。而增進。對于未生的惡不善之法令其不生起。而生此欲愿,而方便,而攝心,而增進。對于未生起的善法,使其生起。而生此欲愿,而方便,而攝心,而增進。對于已生起之善法,安住而不忘,而修習增廣,而生此欲愿,而方便,而攝心,而增進,就名叫做精進根(所謂四正勤、四正斷。)
甚么叫做念根呢?如果比丘,住于內(nèi)身之身觀,殷懃而方便,以正念正智,而調(diào)伏世間的貪憂,對于外身、內(nèi)外身之受、心、法也同樣的,如住于法之觀念等,也是如是之說,就名叫做念根(四念處的說明)。
甚么叫做定根呢?如果比丘離開欲惡不善之法,離開有覺有觀而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而住,就名叫做定根(四禪的說明)。
甚么叫做慧根呢?如果比丘,對于苦圣諦如實而知,對于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如實而知,就名叫做慧根(四圣諦之說明)。」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八、略說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由于信等五根而得預流果。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等事,都如上說。其有差別之處,就是:「如果比丘,對于此五根如實而觀察后,就能知道對于三結(jié)已斷滅
(三結(jié)斷知)。那三結(jié)呢?所謂身見、戒取見、疑是。這名叫做須陀洹(預流)。已不會再墮于惡趣,決定正向于三菩提(正覺、涅槃)邁進,唯余七有之往生于天人之處(七次往反于人天),就能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九、漏盡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由于信等五根,而能成就阿羅漢果。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如果比丘,對于此五根,如實觀察后,就能得盡諸漏,能離欲而解脫。這名叫做阿羅漢(無生,已離生死),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已利,盡諸有結(jié),以正智而得心解脫!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沙門婆羅門經(jīng):由于如實而知信等五根之集、滅、滅道跡之故,而得出離,而得成就正覺。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等事,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諸比丘們!如果我對于此信根、信根之集,信根之滅,信根之滅道跡,不能如實而知的話,我則終究不得從那些諸天、魔眾、梵天、沙門、婆羅門等當中超出、脫離,不得心離顛倒,也不能得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那樣,對于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同樣之說。
諸比丘們!我對于此信根,以正智如實而觀察之故,對于信根之集,信根之滅,信根之滅道跡,以正智如實而觀察之故,我在于諸天、魔眾、梵天、沙門、婆羅門等眾當中,為出為離,心離顛倒,而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那樣,對于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如是之說。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一、沙門婆羅門經(jīng):由于如實而知信等之五根之集、沒、味、患、離之故,得出離,而成就正覺。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諸比丘們!如果我對于此信根之集,信根之沒,信根之味,信根之患,信根之離,不能如實而知的話,我就不得于諸天、魔眾、梵天、沙門、婆羅門眾當中,為解脫,為出為離,心也不能離開顛倒,也不能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像如是的,對于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也是如是之說。
諸比丘們!我對于信根,信根之集,信根之沒,信根之味,信根之患,信根之離,能如實而知之故,在于諸天、魔眾、梵天、沙門、婆羅門眾當中,能為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而得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二、向經(jīng):具足信等五根之人為之阿羅漢,依次為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反之,則為凡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等事,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如果比丘,對于此五根,如做到法利滿足的話,就能得成阿羅漢。如果為軟一些,劣一些的話,就得阿那含(不還果),若再軟一些,劣一些的話,就得斯陀含(一來果),如果又再軟一些,劣一些的話,就得須陀洹(預流果)。滿足的人,就能成就滿足之事,不滿足的人,就成就不滿足之事,對于此五根,絕對不會空,不會無果報的。假若對于此五根,一切均沒有的人,我就會說他為外道、凡夫之人數(shù)!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三、廣說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的內(nèi)容,純粹為前經(jīng)之詳細廣說。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如果比丘對于那些五根,增上明利,而滿足的話,就能得證阿羅漢果,而得『俱分解脫!蝗绻浺恍,劣一些的話,就得『身證』。對于那五根再軟、再劣的話,就得『見到』。對于那五根又再軟、再劣的話,就得『信解脫』。對于那五根如果一再的軟、一再的劣的話,就得『一種』。(一間。不還向當中,如果斷除欲界的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而尚余一品或二品之修惑的話,則須在于欲界的天界中受生一次,稱之為一種,或稱為一間)。
如果對于那五根又軟、又劣的話,就得斯陀含果(一來果)。對于那五根再軟、再劣的話,就得『家家』(斷除欲界九品修惑當中之前三品,或前四品的圣者,因為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也就是從人間生于天界,又從天界生于人間,故稱家家的圣者;蛘f不是人天往還,乃是人又人,天又天的轉(zhuǎn)生。)(請參閱劣譯俱舍學。本經(jīng)細節(jié)均在該書里面。)
對于那五根又軟、又劣的話,就得『七有』之果(極七返有。于人間和天界,最多往返七次,也就是人天計為十四生之間,必定會證得阿羅漢果,而得究竟苦邊,所謂須陀洹──預流果)。
如對于那五根,又軟、又劣的話,就得『法行』(隨法行。指聲聞的弟子,得見道之利根的圣者,對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對于五根,如果又一再的軟、劣的話,就得『信行』(隨信行,指
聲聞的弟子,得見道之劣根的圣者,從他人之處聽聞佛說之教法,而生信仰,而隨此法而修行者)。
這名叫做比丘之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也就是由于知根而到彼岸,由于知根之因緣如何而知其果報之如何等事)。
像如是的,如果對于五根滿足的話,就作滿足之事,知道五根減劣的話,就作減少之事,對于那五根,則不會空,不會沒有果的。如果沒有具此諸根的人,我就會說他為作凡夫之人數(shù)!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四、慧根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五根當中,以慧根為首,如堂閣之棟一樣。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此五根,一切都為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的眾材料,乃以棟為首一樣。都依于棟,以攝持之故。像如是的,五根乃以慧根為其首,以攝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五、慧根經(jīng):本經(jīng)的內(nèi)容和前經(jīng)同以慧根為五根之首, 唯舉
功德為其有差別之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而說:「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信根者,當知就是四不壞凈(對于佛、法、僧、戒之凈信)。精進根者,當知就是四正斷(未生惡令不起,已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其生,已生善令其增長)。念根者,當知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定根者,當知就是四禪(初、二、三、四禪);鄹,當知就是四圣諦(苦、集、滅、道)。這些功德,一切均以慧根為首,以攝持其余之四根之故。
乃至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六、慧根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成就慧根的話,就能成就其余的四根。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如果圣弟子成就慧根的話,就能修習信根。而依于離,依于無欲,依于滅,而向于舍。這叫做信根成就。信根成就的話,即是慧根。如信根那樣,像如是的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如是之說。因此之故,就此五根來說,乃以慧根為其首,
以攝持其余之四根之故。喻如堂閣,以棟為首,乃為眾材所依,以攝持之故。像如是的,五根乃以慧根為其首,以攝持其余之四根之故。」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七、慧根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怎樣得信根?并說明慧根為五根之首。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如果圣弟子,欲成就信根的話,應該要作如此而學:圣弟子!眾生無始以來的生死,乃為無明所著,愛欲所系,致眾生在于長夜,在于生死當中中往來馳流,不知本際的實相。由于有『因』之故,而有了生死。如果『因』永盡的話,就沒有生死。這些無明大闇之聚,是為一大障礙,這樣,則到底誰能般涅槃呢?唯有苦滅、苦息、清涼,而隱沒,始有可能(指無明之消滅,始能解脫而涅槃)。
如信根是這樣,像如是的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如是之說。此五根,乃以慧根為首,因為其余的四根,乃為慧根所攝持之故。喻如堂閣那樣,是以棟為首,其它都是以棟所攝持的。」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八、慧根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五根的功德,以慧根為首。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根。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甚么叫做信根呢?所謂圣弟子,在于如來之所,發(fā)起信心,其根本很堅固,是諸天、魔眾、梵天、沙門、婆羅門,以及諸世間法所不能斷壞的,就名叫做信根。甚么叫做精進根呢?所謂四正斷(未生惡令不生,既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生起,既生善令增長)是。甚么叫做念根呢?所謂四念處,(身、受、心、法)是。甚么叫做定根呢?所謂四禪是(初、二、三、四禪)。甚么叫做慧根呢?所謂四圣諦(苦、集、滅、道)是。這些諸功德,均以慧為首,喻如堂閣,以棟為其首一樣!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九、慧根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信等五根,以慧為首等和前幾經(jīng)都同,唯以發(fā)菩提心為其特點!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根。那些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甚么叫做信根呢?如圣弟子,在于如
來之處,發(fā)起菩提心所得的凈信心,就名叫做信根。甚么叫做精進根呢?如在于如來之處,發(fā)起菩提之心,所得的精進方便,就名叫做精進根。甚么叫做念根呢?如在于如來之處,初發(fā)菩提之心所起的念,這名叫做念根。甚么叫做定根呢?如在于如來之處,初發(fā)菩提心所起的三昧,就名叫做定根。甚么叫做慧根呢?如在于如來之處,初發(fā)菩提心所起的智慧,就名慧根。喻如堂閣,其余都如上說!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苦斷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修習五根,可斷一切的苦惱。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如果對于此五根去修習,多多的修習的話,則過去、未來、現(xiàn)在的一切苦惱,都會斷滅。」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苦斷經(jīng)一樣,像如是的究竟苦邊、苦盡、苦息、苦沒、度苦流、于縛得解、害諸色,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一切漏盡等經(jīng),也像如是之說。
六六一、二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數(shù)力,以及修力等二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二種力。那二種呢?所謂數(shù)力(擇力,思考力),以及修力(實行力)是。甚么叫做數(shù)力呢?所謂圣弟子坐在于閑林中的樹下,作如是之思惟:由身所做的惡行,會在于現(xiàn)法與后世,受到其應報的惡果報。我如果行過身的惡行的話,我就應當自悔,也要教化他人懺悔。我的大師亦當悔過,我的大德梵行,也當懺悔。我應該以法來責我自己:『身作惡業(yè),會惡名流布,到了身壞命終之后,當會生在于惡趣-泥犁(地獄)之中。像如是的于現(xiàn)法,于后世都會有惡報。應該斷滅身之惡行,要修身的善行!幌裆韾盒幸粯,口、意之惡行,也如是之說,就名叫做數(shù)力。
甚么叫做修力呢?如果比丘學習如上之數(shù)力,圣弟子之數(shù)力已成就后,隨后便得修力,得修力后,修力就滿足!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二、二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果數(shù)力成就的話,則三毒會盡,修力會滿足。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等事,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圣弟子學習數(shù)力成就后,那些貪、瞋、癡都會節(jié)斷、滅盡。像如是
的圣弟子,依于數(shù)力,盡立數(shù)力的話,就能隨得修力。得修力后,修力會滿足。」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三、二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修力就是修習四念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等事,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甚么叫做修力呢?所謂修習四念處是!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四念處一樣,像如是的修習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入圣道分、四道(1.加行、2.無間、3.解脫、4.勝進)、四法句(1.無常、2.苦、3.無我、4.涅槃),止觀等,也像如是之說。
六六四、三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三種三力。所謂1.信、進、慧,2.住信力、念力、慧力3.信力、定力、慧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三種之力。那三種呢?所謂信力、精進力、慧力。又次,有三種力。那三種呢?所謂信力、念力、慧力。又次,有三力。那三力呢?所謂信力、定力、慧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五、三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應當學習信、精進、慧等三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三種力。所謂信力、精進力、慧力。像如是的,比丘們!應當作如是之學:『我當成就信力、精進力、慧力!弧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精進力那樣,念力、定力,也如是之說。
六六六、三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信、念、慧之三力,是詳細的說明。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三種力,所謂信力、念力、慧力是。甚么叫做信力呢?所謂圣弟子在于如來之處,入于凈信,而根本堅固之故,那些諸天、眾魔、梵天、沙門、婆羅門,以及諸同法都不能破壞,就名叫做信力。甚么叫做精進力呢?所謂修習四正斷。甚么叫做慧力呢?所謂四圣諦!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其余的二力經(jīng),都如上說。
六六七、四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三種四力。就中乃詳明第三種之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四種力。那四種呢?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是。又次,有四力,為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又次,有四力。為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
這些諸經(jīng),均和上面三力經(jīng)里所說的同樣,有差別的就是:「甚么叫做覺力呢?如對于善與不善之法,都能如實而知,對于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都能如實而知,就名叫做覺力。甚么叫做精進力呢?所謂四正斷,如前面廣說過的(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甚么叫做無罪力呢?所謂無罪之身、口、意,就名叫做無罪力。甚么叫做攝力呢?所謂四攝事,也就是惠施、愛語、行利、同利是。」(新譯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其解釋為菩薩攝護眾生時,應有的態(tài)度。本來就是佛教的子弟應有的常態(tài)。)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八、四攝事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四攝事。乃詳解最勝的惠施、愛語、行利、同利之行。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如果論說甚么叫做最勝施的話,就是所謂法施是。最勝的愛語就是所謂善男子,如樂(愿)聽時,能應時(及時)的為之說法。行利之最勝的,就是所謂對于不信的人,能令其入信,建立于信。如立戒的話,就要以凈戒。對于慳吝者就以布施。對于惡智者就用正智令入其建立。至于同利之最勝者,就是所謂對于阿羅漢則以阿羅漢,對于阿那含(不還)則以阿那含,對于斯陀含(一來)則以斯陀含,對于須陀洹(預流)則以須陀洹,對于凈戒者,則以凈戒,而教授于他!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九、攝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三世眾生有所取者,均為四攝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如所有之法,屬于大眾之所應取之法,其一切的一切,均為是四攝事。如
有的,乃一取布施,有的則一取愛語,有的一取行利,有的一取同利。在過去世之時,過去世的眾生,如有所取的,也是四攝事,未來世之眾生,應當有所取的,也是四攝事;蛘咭蝗〔际,或者一取愛語,或者一取行利,或者一取同利。」
那時,世尊即說偈而說:
布施及愛語 或者行利行 同利諸行生 各隨其所應
以此攝世間 猶車因釭運 世無四攝事 母恩子養(yǎng)忘
亦無父等尊 謙下之奉事 以有四攝事 隨順之法故
是故有大士 德被于世間
(布施以及愛語,或者有行利,或者為同利等諸行之生起,各各都隨著其所應而行應行之法。用這些法以攝諸世間,則有如車輛之由于釭〔車輪中的鐵〕而得以運行一樣。)
(世間如果沒有四攝事的話,則雖有那慈母之恩,而當子女的卻會把其養(yǎng)育之恩忘掉,也沒有如父等尊嚴的人,被謙下之輩的人所奉養(yǎng)等事。)
(因為有了四攝事之隨順之法之故,因此之故,有了大德士,其德行會恩澤于世間!)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四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成就覺、進、無罪、攝之四力的話,則會離開不活、惡名、眾中、死、惡趣等恐怖。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
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四種力。那四種呢?所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都如上說。如果比丘成就此四力的話,就能得離五種的恐怖。那五種呢?所謂不活的恐怖,惡名的恐怖,眾中的恐怖,死的恐怖,惡趣的恐怖,這名叫做五種的恐怖!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一、四力經(jīng):本經(jīng)乃詳解有四力,而能離開五種恐怖之所以。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其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圣弟子欲成就此四力的話,就應當如是而學:『我并不怖畏不能活,我為甚么要怖畏不能活呢?如果身行不清凈之行,口行不清凈之行,意行不清凈之行,而作諸邪貪、不信、懈怠、不精進、失念、不定、惡慧、慳吝而不收攝的話,他就應該怖畏不能活。然而我乃有了四力,所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有了此四力之成就之故,就不應恐畏如不活之怖畏!瓜袢缡堑,那此惡名之怖畏,眾中之怖畏,死之怖畏,惡趣之怖畏等,也如上說。」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二、四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的內(nèi)容為覺、進、無罪、攝等四力之詳
細說明。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四種力。所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是。甚么叫做覺力呢?所謂慧、大慧、深慧、難勝慧等,就名叫做覺力,甚么叫做精進力呢?如對于不善之法,不善之數(shù),黑、黑數(shù),有罪、有罪之數(shù),不應親近、不應親近數(shù)等,而離開此諸法后,對于諸余之善法、善數(shù),白、白數(shù),無罪、無罪數(shù),應親近、應親近之數(shù)等,而對于如此等法去修習,去增上精勤、欲(愿望)、方便,而堪能以正念正知而學習的話,就名叫做精進力。至于無罪力、攝力等,都如上所提示之修多羅(契經(jīng))之說!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三、五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信、進、念、定、慧之五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種力。那五種呢?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四、五力當成就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信、進、念、定、慧之五力,應當學習成就。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我應當勤加精進,應當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弧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五、當知五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的內(nèi)容,乃為信、進、念、定、慧等五力之解說。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之處就是:「所謂信力,當知就是四不壞凈,精進力者,當知就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就是四念處,定力者,當知就是四禪,慧力者,當知就是四圣諦!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六、當學五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當一位比丘的人,應該要修學信等之五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其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作如是之學:我應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七、五學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有:信、進、慚、愧、慧,為之五學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種學力。那五種呢?所謂信力就是學力,精進力就是學力,慚力就是學力,愧力就是學力,慧力就是學力」(慚為出自內(nèi)心之羞恥,愧為對他人而生惶恐之羞恥。所謂慚自愧他,是一切善法的原動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八、當成學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當一位比丘,則應成就此信等之五學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等事,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我應當成就信力就是學力,當成就精進力就是學力,當成就慚力就是學力,當成就愧力就是學力,當成就慧力就是學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九、廣說學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的內(nèi)容,為信等之五學力的廣說。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甚么為之信力就是學力呢?如在于如來之處善入于信,其信的根本乃非常的堅固,是諸天、魔眾。梵天、沙門、婆羅門,以及其余的同法,所不能破壞的。甚么為之精進力就是學力呢?所謂四正斷(未生惡不生,已生惡使其斷,未生善使其生,已生善令增長),如前面所廣說的。甚么為之慚力就是學力呢?所謂羞恥是。如恥于起惡不善之法等諸煩惱數(shù),而受諸有的熾燃的苦報,于未來世,還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之報,就名叫做慚力是學力。甚么為之愧力就是學力呢?所謂對于諸可愧之事而愧。對于起諸惡不善法等煩惱數(shù),而受諸有的熾燃的苦報。而于未來世時,有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而羞愧,就是名叫愧力是學力。甚么為之慧力是學力呢?所謂圣弟子之住于智慧,而成就世間生滅的智慧(通達生死)賢圣的出厭離,決定而正盡一切苦,就是名叫慧力是學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當成學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當成就信等五力,內(nèi)容文句比六七八經(jīng)還簡略。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我應當要成就信力是學力,精進力、慚力、愧力、慧力就是學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一、白法經(jīng):比丘于善法如變、退、不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呵責之。反之,則以五種白法慶慰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比丘對于善法,假如有變,有退,或不久住的話,他人就應當用五種白法去呵責你。(五種如法之種種語,據(jù)理去詰難之)。
那五種呢?就是說:你不以信而入于善法。你如果依于信的話,就能離開不善之法,而能修諸善法。你因為沒有精進,沒有慚恥,沒有羞愧,沒有智慧以便入于善法之故。你如果依于慧等的話,就能離開諸不善之法,能修諸善之法。
如果比丘,對于正法并沒有變,沒有退,能久住的話,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于你的。那五種呢?1.以正信而入于善法。如依信的話,就能離開不善之法,而能修諸善法2.以精進3.慚4.愧5.慧等而入于正法。如果依于慧等的話,就能離開不善之法,而能修諸善法!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二、白法經(jīng):比丘如還戒、退戒時,他人當以五種白法呵責之。反之,即以五種白法慶慰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有比丘,還戒、退戒的話,他人應當以五種白法來呵責你。那五種呢?1.如有比丘,不以信而入于善法的人。如果依于信的話,就能離開不善之法,而能修善法。2.不以
精進3.慚4.愧5.慧等,而入于善法的人。如果依慧等的話,就能離開不善之法,而能修諸善法。如果比丘盡其壽命,純一滿凈,梵行清白的話,他人應當以五種自法來慶慰你,都如上說。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三、不善法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信、精進、慚、愧、慧等力退減的話,則不善法會生。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國。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假若不欲使惡不善法發(fā)生的話,則唯有信善之法。如果信,有退減的話,則會永住于不信,諸不善之法,就會發(fā)生。乃至欲使惡不善法不生的話,則唯有精進、慚、愧、慧而已。如果精進、慚、愧、慧等力退減,惡慧永住的話,則惡不善法就會生起。如果比丘依于信的話,則能離開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依于精進、慚、愧、慧的話,則能離開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四、十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來和阿羅漢之不同如何等事,并詳說佛之十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對于色生厭,而離欲、滅盡、不起、解脫的話,就名叫做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應、正遍知)。對于受、想、行、識,也如是之說。如果又有比丘,對于色生厭,而離欲、不起,解脫的話,就名叫做阿羅漢之慧解脫。對于受、想、行、識,也如是之說。諸比丘們!如來、應、等正覺,和阿羅漢之慧解脫,到底有甚么種種之別異呢?」
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為我們解說。諸比丘們聽后,當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你們要諦聽!聽后要善思!當會為你們解說。所謂如來、應、等正覺者,乃謂先前并未聽聞過之法,而能自覺知,在于現(xiàn)法之身當中,了知而得三菩提(正覺)。對于未來世,能說正法,使諸聲聞覺悟。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入圣道分等法。這叫做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到之法能夠得到,未制之梵行能制,能善于知道,善于說道,為大眾之將導,然后使聲聞成就隨順于法、隨順于道,令他人樂奉大師之教誡、教授,而善于正法。這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和阿羅漢之慧解脫之種種別異之處。
又次,有五種學力,以及如來的十力。那些為五種學力呢?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甚么為如來的十力呢?所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這叫做如來之初力。假如成就此初力的話,就是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到先佛之最勝處之智,而轉(zhuǎn)于清凈的梵輪,在于大眾當中,能作獅子吼而吼!(1.知處、非處智力)
又次,如來對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之業(yè)法,能如實而知其受因與事報。這叫做第二之如來之力。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而能得先佛最勝處之智,能轉(zhuǎn)梵輪,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2.知業(yè)報力,新譯為知業(yè)異熟智力。)
又次,如來、應、等正覺,乃能如實而知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凈、處凈。這叫做如來之第三力。如果此力成就的話,就為之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的最勝處之智,能轉(zhuǎn)梵輪,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3.一切諸禪三昧力。新譯為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出離雜染清凈智力。)
又次,如來乃知眾生的種種諸根的差別,能如實而知,這叫做如來的第四力。如果成就此力的話,就為之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的最勝處之智,能轉(zhuǎn)梵輪,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4.知他眾生諸根上下力。新譯為根上下智力。)
又次,如來乃悉知眾生的種種意解,能如實而知,這叫做第五之如來之力。如果此力成就的話,就是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的最勝處之智,而能轉(zhuǎn)梵輪,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5.知他眾生種種欲樂力,新譯為種種勝解智力。)
又次,如來乃悉知世間眾生的種種諸界,能如實而知,這叫做第六之如來之力。如果成就此力的話,就為之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最勝處之智,而能轉(zhuǎn)梵輪,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6.知世間種性力,新譯為種種界智力。)
又次,如來乃對于一切至處道,能如實而知,這名叫做第七之如來之力。如果成就此力的話,就為之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最勝處之智!能轉(zhuǎn)梵輪,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7.知一切道智處相力,新譯為遍趣行智力。)
又次,如來對于過去的宿命的種種事憶念時,乃從一生至于百千生,從一劫而至于百千劫之事:我在那個時候,于那個地方,誕生為如是之族,如走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食,如是之苦樂之覺,如是之長壽,如是之久住,如是之壽分齊。我在于那個地方死亡,在于此處誕生。在于此處死,在于那處生。像如是之行,如是之因,如是之方,宿命之所,之更動等事,均能如實而知,就名叫做第八之如來之力。如果成就此力的話,就為之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最勝處之智,而能轉(zhuǎn)梵轎,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8.知宿命力。新譯為宿住隨念智力。)
又次,如來以天眼凈,超過于人眼,見眾生之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于惡趣、向于善趣、隨業(yè)報而受等,均能如實而知。如這位眾生乃成就惡業(yè),成就口、意之惡業(yè),謗毀賢圣,受邪見之業(yè)。由于此因緣,在其身壞命終之時,墮于惡趣,生于地獄之中。這位眾生,有身之善行,有口、意之善行,不謗毀賢圣,受正見之業(yè)法。由于彼因彼緣(這種善因善緣),在他身壞命終之時,往生于天上的善趣等,均能如實而知,這叫做第九之如來之力。如果此力成就的話,就為之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的最勝處之智,能轉(zhuǎn)梵輪,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9.知天眼力,新譯為死生智力。)
又次,如來乃諾漏已盡,為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在于現(xiàn)法當中自知身作證。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第十之如來之力。如果此力成就的話,就為之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之最勝處之智,能轉(zhuǎn)梵輪,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10.漏盡力。新譯為漏盡智力。)
像如此的十力,唯有如來已經(jīng)成就,這就是如來與聲聞之種種差別
之處。」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五、乳母經(jīng):嬰兒小時,乳母應一一照護,稍成長時,除必要外,就給其自由游戲。佛教弟子時,其智慧如漸成熟時,即任其自由考究。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譬如嬰兒,經(jīng)父母生后,就付托于其乳母,叫他隨時(及時)摩拭,隨時沐浴,隨時乳哺,隨時消息(時時照拂他)。假若乳母不謹慎的話,嬰兒就會以草,或以土等諸不潔凈之物入其口里,此時,乳母當即教令他除棄其穢物。如能及時除卻的話,就為之善,假如嬰兒不能自己卻退穢物的話,乳母就會用左手持其頭,右手探其哽。這時嬰兒雖然會非常的苦,但乳母也必須咬其苦,而探其哽,是為了欲使其長夜安樂之故!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嬰兒已長大,已經(jīng)能夠有所識別之時,到底會不會再拿草,或土等諸不凈物,放入其口內(nèi)與否呢?」
諸比丘們白佛說:「弗也,世尊!嬰兒長大后,已經(jīng)有所別知,尚且不會用腳去觸諸不潔凈之物,更何況放入口中!」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嬰兒幼小時,乳母應隨時料理,給與消息,及其長大后,智慧已成就,乳母得以放舍,不勤于其消息等事,因為他已長大,自不會放逸之故。像如是的,諸比丘們!如果聲聞,在其
初學時,智慧未具足,如來就以法隨時教授,而消息他。假若為久學,智慧已深固的話,如來就會放舍他,不再隨時殷懃的教授他。因為他的智慧已成就而不放逸之故。因此之故,聲聞有五種學力,如來則成就十種智力,如上面廣說過的。」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六、獅子吼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成就六種的智力的話,就是如來。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來有六種之力。假若此六種力能夠或就的話,就是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的最勝處之智,能轉(zhuǎn)梵輪,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所謂對于處、非處,能如實而知,就是如來之初力(知處、非處力。)
又次,對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之心樂法受,能如實而知,如上面廣說過的,就名為第二之如來之力(知業(yè)報力)。
又次,如來乃對于禪、解脫、三昧、正受能如實而知,都如上面廣說過的,就是如來之第三力(一切諸禪三昧力)。
又次,如來乃對于過去種種宿命之事,能如實而知,都如上廣說過的,就是如來之第四之力(知宿命力)。
又次,如來以天眼凈,勝過于人眼,觀見諸眾生之死于此、生于彼等事,都如上廣說過的,就名叫做如來之第五力(知夭眼力)。
又次,如來已斷盡結(jié)漏,是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都如上面廣說過
的,乃至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就是名叫如來之第六之力!(漏盡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七、獅子吼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有人向佛間六力時,佛陀就會為之記說。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假若有人來問我,有關(guān)于如來之處非處智力的話,就會如如來之處、非處的智力,所知、所見、所覺,而成等正覺等事,為他記說。
如果又來問如來自以樂受的智力之事的話,就會如如來自以樂受之智力,所知、所見、所覺,而成等正覺等事,為他記說,這叫做第二之如來智力。
假若有人來問如來之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的智力的話,就會如如來之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為他記說。
如果有人來問,宿命所更的智力的話,就會如如來之宿命所更、所知、所見、所覺的,為他記說。
如果有人來問如來之天眼智力的話,就會如如來之天眼所見的,為他記說。
如果有人來問如來之漏盡智力的話,就會如如來之漏盡智力所知、所見、所覺的,而為他記說!
佛說此經(jīng)后,諾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八、七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有七力,如成就七力的話,就會盡諸有漏。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七種力。那七種呢?所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那時,世尊即說偈而說:
信力精進力 慚力及愧力 正念定慧力 是說名七力
成就七力者 得盡諸有漏
(信力、精進力、慚力,以及愧力,正念、正定、正慧等力,就是名叫七力。如果成就此七力的話,則諸有漏均會滅盡!)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九、當成七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當比丘的,應當要成就七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七力!谷缟险f,有差別的地方
就是:「因此之故,比丘們!應當要這樣的去學習:『應該修學而成就信力!』像如是的,對于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也應當照這樣的決心去學習!」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七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和前二經(jīng)同。唯文句之少許之更動耳。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七力!苟既缟险f那樣。有些差別之處,就是:那時,世尊即說偈而說:
信力精進力 及說慚愧力 念力定慧力 是名為七力
七力成就者 疾斷諸有漏
(信力、精進力,以及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就名叫做七力。成就此七力的人,就會快速的斷諸有漏。)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一、廣說七力經(jīng): 本經(jīng)敘述七力之分別廣說,也就是詳解。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七力。那七力呢?所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甚么叫做信力呢?對于如來所起的信心,深入而堅固,所有的天神、魔眾、梵天、沙門、婆羅門,以及其余的同法,都不能破壞,就名叫做信力。甚么叫做精進力呢?所謂四正斷(四正勤),如上面廣說過的。甚么叫做慚力呢?所謂對于惡不善之法,非常的恥厭,如上面所說過的。甚么為之愧力呢?對于可愧之事,非常的愧疚,愧悔生起惡不善之法,都如上說。甚么為之念力呢?所謂四念處(身、受、心、法),如上所說過的。甚么為之定力呢?所謂四禪(初、二、三、四禪),如上所說過的。甚么為之慧力呢?所謂四圣諦(苦集滅道),都如上面所說過的!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二、八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八力,為特種的八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八種之力。那八種呢?所謂自在王者之力,斷事的大臣之力,結(jié)恨的女人之力,啼泣的嬰兒之力,毀呰人的愚人之力,審諦的黠慧之力,忍辱之出家人之力,計數(shù)的多聞人之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三、廣說八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和前經(jīng)同為有八力之義,是一詳解。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所謂自在王者之力,就是王者之現(xiàn)顯自在之威力是。斷事大臣力就是當大臣的現(xiàn)出斷事之功力。結(jié)恨女人力就是女人之法(性質(zhì)),所現(xiàn)出的結(jié)恨之力。啼泣嬰兒力就是嬰兒之法(性質(zhì))所現(xiàn)出的啼泣之力。毀呰愚人力就是愚人之法(性質(zhì))所觸事(遇事)而現(xiàn)出的毀呰之力。審諦黠慧力就是有智慧的人,恒常所現(xiàn)出的審諦之力。忍辱出家力就是出家之人,恒,F(xiàn)出之忍辱之力。計數(shù)多聞力就是多聞之人常常現(xiàn)出思惟計數(shù)之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四、舍利弗問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舍利弗間佛:漏盡比丘之力。佛說漏盡比丘有八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世尊之住處,到后稽首禮足,然后退坐在一
邊,而白佛說:「世尊!漏盡的比丘,到底有幾種力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漏盡的比丘,有八種力。那八種呢?所謂漏盡比丘之心,都順趣于離,流注于離,浚輸于離。順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輸于出。順趣于涅槃,流注于涅槃,浚輸于涅槃。若見五欲,則猶如看見火坑那樣。像如是之見后,對于欲念,欲受、欲著等,其心不會永住,而修習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
佛說此經(jīng)后,尊者舍利弗,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五、異比丘間經(jīng):
如尊者舍利弗之問佛經(jīng)一樣,像如是的,有異比丘之問佛之經(jīng)。
六九六、問諸比丘經(jīng):
問諸比丘之經(jīng),也如上所說的。
六九七、九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為有九力之說明。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九種力。甚么為九力呢?所謂住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shù)力、修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八、廣說九力經(jīng):本經(jīng)之敘述為九力之廣說。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九種力。那九種呢?所謂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shù)力、修力是。甚么叫做信力呢?對于如來所起之正信之心,深入而堅固,都如上面所說的。甚么為精進力呢?所謂四正斷,都如上面所說過的。甚么為慚力呢?都如上面所說過的。甚么為愧力呢?也如上面所說過的。甚么為念力呢?所謂對于內(nèi)身之身觀念住等,都如上面所說的(身受心法四念處)。甚么為定力呢?所謂四禪是。甚么為慧力呢?所謂四圣諦(苦集滅道)。甚么為數(shù)力呢?所謂圣弟子,若在于閑房、樹下時,都作如是之學:身、口如行惡行的話,就會在于現(xiàn)法當中,以及后世里面,當會受到其惡的果報。都如上面所廣說過的。甚么為修力呢?所謂修四念處,都如前說。」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九、十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特殊的十力。也就是世俗所指之十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十種力。那十種呢?所謂1.自在王者之力,2.斷事的大臣之力,3.機關(guān)工巧之力,4.刀劍賊盜之力,5.怨恨的女人之力,6.啼泣的嬰兒之力,7.毀呰的愚人之力,8.審諦的黠慧之力,9.忍辱的出家人之力,10.計數(shù)的多聞之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廣說十力經(jīng):本經(jīng)的敘述為十力的廣說,實為十力的略解。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所謂1.自在王者之力,乃為王者會現(xiàn)顯自在的威力。2.斷事的大臣之力,乃為大臣現(xiàn)露斷事之功力。3.機關(guān)的工巧之力,就是造機關(guān)的人,現(xiàn)露其工巧之力。4.刀劍盜賊力,就是盜賊必定會現(xiàn)出刀劍之力。5.結(jié)恨的女人之力,就是女人之法(種性),會現(xiàn)露出結(jié)恨之力。6.啼泣的嬰兒之力,就是嬰兒之法,(種性),所現(xiàn)露的啼泣之力。7.毀呰
的愚人之力,乃為愚人之法(種性),觸事而露毀呰之力。8.審諦黠慧之力,乃為有智慧之人,常現(xiàn)露審諦之力。9.忍辱之出家人之力,乃為出家之人,常現(xiàn)忍辱之力。10.計數(shù)的多聞之力,就是多聞之人,,F(xiàn)思惟計數(shù)之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如來力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有十種之如來之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十種的如來之力。如果成就此力的話,就是如來。應、等正覺,而得先佛的最勝處,能轉(zhuǎn)梵輪,能在于大眾當中作獅子吼而吼。那十種呢?所謂如來乃對于處、非處,能如實而知,就名叫做初力,……乃至漏盡,都如上面所說過的。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如來力經(jīng):本經(jīng)的敘述為如來十力之略說。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都如上說。有差別的地方就是:「如果
有人來問:如來之處、非處智力的話,就如如來之處、非處之智力所知、所見、所覺而成就等正覺等事,為他記說!缡悄酥谅┍M的智力,廣說都如上面所說過的!
七○三、如來力經(jīng):如來乃對于所有之法,都已意解作證,而教導質(zhì)直的弟子,由于有了五力、十力之故。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假若將所有之法,彼彼(各各)都能意解作證的話,這均為是如來之無畏之智之所生的。如果比丘來時,和我的聲聞,并不諂不偽,而生質(zhì)直之心的話,我就會教誡、教授他,為他說法。在朝晨為他教誡、教授說法后,到了日中時(中午時),就會得到勝進之處。假如日暮時,為他教誡、教授說法的話,到了翌日之朝晨時,就會得到勝進之處。像如是的教授后,他就會生起正直之心,真實時,就知道為真實,不真實就知道為不真實,上則知道為上,無上(不是上)就知道為無上(不是上)。當知、當見、當?shù)、當覺等,均能了知,此事乃是有了其是處的(有原因的)!
所謂五種學力、十種如來之力是。甚么為之五學力呢?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如來的十種力,到底是那十種呢?所謂是處如實而知,也如實而知非處,…其它都如上面之十力經(jīng)所廣說過的。如果有人來問有關(guān)于處、非處智力的話,就會如如來之對于處、非處智,乃以等正覺而所知。所見、所覺的,為他記說。…乃至
第十之漏盡智力,也像如是之說。
諸比丘們:處、非處智力,我會說:『此為定,而不是不定!弧酥谅┍M智力,我也會說:『此為定,而不是不定。定就是正道,非定就是邪道!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不正思維經(jīng):如不正思惟-思惟不當時,就會起五蓋,而退七覺支。反之,則不起五蓋,而起七覺支。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不正思惟的話,則未生起的貪欲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的貪欲蓋會重生,會令其增廣: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會重生而使其增廣(以上為五蓋)。
未生起的念覺支會不生起,已生起的念覺支,則會退減,未生起的擇法(簡別法的真義)、精進、猗(輕安)、喜、定、舍(平心坦懷)等覺支會不生起,已生起的擇法、精進、猗、喜、定、舍等覺支,則會退減(以上為七覺支,舊譯為七菩提分)。
假如比丘能正思惟的話(思惟正確),則未生起的貪欲蓋會不生起,已生起的貪欲蓋會使其消滅: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蓋,會不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蓋則會斷滅。未生起的念
- 上一篇: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二十五
- 下一篇: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二十七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前言
- 中阿含經(jīng)新譯
- 長阿含經(jīng)新譯
- 增一阿含經(jīng)新譯
- 雜阿含經(jīng)新譯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雜阿含經(jīng)·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二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三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四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五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六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七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八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九
- 雜阿經(jīng)卷第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