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大乘佛法」第一章 泛論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
中編 「大乘佛法」
第一章 泛論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
第一節(jié) 崇高的佛陀與菩薩僧
西元前一世紀中,「大乘佛法」以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于印度!复蟪朔鸱ā故且园l(fā)菩提心,修菩提行,成就佛果為宗的。發(fā)心、修行的,名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bodhisattva;修行到究竟圓滿的,名為佛buddha。菩薩與佛,有不即不離的因果關(guān)系,佛果的無邊功德莊嚴,是依菩薩行而圓滿成就的。由于眾生的根性不同,「大乘佛法」從多方傳出來,也就有適應(yīng)智增上的,信增上的,悲增上的不同。但從「佛法」而演進到「大乘佛法」,主要還是「佛般涅槃所引起的, [P96] 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也就因此,「大乘佛法」比起「佛法」來,有更多的仰信與情感成分。這樣,「佛法」中以信為本的方便道,普及而又能引入甚深的,如六隨念s!ad!-anusmr!taya的一部分,當然會有更多的開展。就是繼承甚深行而來的,廣明菩薩發(fā)心、修行、證入,甚深也就是難行道的眾多教典,也有不少的方便成分,所以是甚深而又能普及的法門。充滿理想而能普及的「大乘佛法」,在舊有的「佛法」傳統(tǒng)中,脫穎而出,佛法進入了一新的階段。
釋尊涅槃了,引起佛弟子無限的懷念。部分佛弟子的懷念,傾向于形而上的,理想化的,引出了「大乘佛法」的新境界。涅槃nirva^n!a,「佛法」以為是:超脫了無休止的生死流轉(zhuǎn),佛與聲聞s/ra^vaka弟子,是沒有差別的。涅槃是生死苦的止息,不生不滅,無量無數(shù),不能再以「有」、「無」來表示。徹底的說,世間的思想與語文,什么都是無法表示的。在世俗說明上,涅槃也可以說是有的,實有的,但不能想象為人、天那樣的個體。對一般人的世間心識來說,涅槃了的佛(與阿羅漢),不再與世間相關(guān),除傳誦中的法與律外僅留佛的遺體 [P97] ──舍利s/ari^ra,為人供養(yǎng)作福,是不能滿足人心需要的。但也就由于這樣,涅槃了的佛(與阿羅漢),不是佛弟子祈求的對象,不會附上迷妄的神教行為,「佛法」仍然保持了理性的宗教新形象。
佛法甚深,這樣的涅槃,連闡陀Chanda都難以信受(1),何況佛涅槃后的一般信眾呢!不能滿足人心,在對佛的懷念中,大眾部Maha^sa^m!ghika等以為:「一切如來無有漏法,……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2) 。佛的涅槃,不只是寂滅,可說「超脫一切而不離一切」,永遠的(大慈大悲)利益眾生。方廣部Vetulyaka說:釋迦佛住兜率天成佛,現(xiàn)生人間的是化身(3)。后來大乘經(jīng)進一步的說:「住色究竟天,……于彼成正覺」(4),那是與印度教的最高神──大自在天Mahes/vara同一住處了。說到釋尊的壽命,或說「七百阿僧祇劫」;或說:「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5)。起初,大乘經(jīng)還以阿羅漢的涅槃,比喻菩薩的自證,也有「同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的經(jīng)說。其實阿羅漢的涅槃,不是真 [P98] 涅槃,只是佛的方便化導(dǎo)而已?傊,佛智不可思議,佛涅槃不可思議,只能以信心來領(lǐng)受;能生信心,也是難得的了!經(jīng)中說七佛,原只是隨順世間(七世),其實過去已成的佛,是無量數(shù)的!阜鸱ā箾]有說到現(xiàn)在還有其他的佛名;大眾部卻說十方世界有佛(6)。佛說世界無量,眾生無數(shù);與釋尊同時,十方世界有多佛出世,應(yīng)該是合理的。他方世界不一定是清凈莊嚴的,但大乘經(jīng)所說的他方世界,似乎總是比我們這個世界好些。這個世界的佛──釋尊已涅槃了,而世界又這么不理想,以信為先的大乘佛子,漸從現(xiàn)實人間而傾向理想的他方。菩薩與菩薩道,是從「譬喻」、「本生」等來的。釋尊在過去生中,曾經(jīng)歷長期的修行,被稱為菩薩,意思是求「覺」的「眾生」。從「本生」等所傳說的菩薩行,一般歸納為:修六波羅蜜s!!at!-pa^ramita^,四攝catva^risam!graha-vastu^ni,經(jīng)歷十地das/abhu^mi而后成佛。菩薩自己還沒有解脫,修種種的難行苦行,主要為了利人,不惜犧牲一切,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依大乘法說:菩薩要廣集福德與智慧資糧,「五事具足」,才能得無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ks!a^nti [P99] ,與阿羅漢的涅槃相等。但菩薩的廣大悲愿,不入涅槃,「留惑潤生」,愿意在長期的生死中,度脫苦難的眾生。這種不急于自求解脫,偉大的利他精神,在世間人心中,當然是無限的尊重贊嘆!敢娰t思齊」,學(xué)菩薩而求成佛的「大乘佛法」,為佛弟子所樂意信受奉行,這是一項最有意義的重要因素(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菩薩的大行──波羅蜜行,主要是以慧──般若prajn~a^為先導(dǎo)的。大乘經(jīng)所說甚深智與廣大行,是繼承「佛法」的甚深行。如『般若經(jīng)』所說:得無生法忍的不退轉(zhuǎn)──阿毗跋致avinivartani^ya菩薩,都是依人身進修而悟入的(7) 。得無生忍以上的,是大菩薩(俗稱「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現(xiàn)種種身,利濟眾生,那就不是常人的境界,成為大乘佛弟子的信仰對象。從初發(fā)心到法身大士,沒有僧伽組織,卻成為菩薩僧,比起四向、四果的圣僧,及一般出家眾,似乎要偉大得多!复蟪朔鸱ā古d起,佛與菩薩的偉大莊嚴,存在于現(xiàn)實人間,更多的存在于信念理想之中。從此,代表「佛法」的現(xiàn)實僧伽──出家眾,雖依舊的游化人間,還是「歸依僧」,而不再重視四向、四果的圣僧,更不要說人 [P100] 間凡僧了。如『大寶積經(jīng)』(一九)「郁伽長者會」(大正一一‧四七三上)說:
「菩薩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及與凡夫:若見聲聞乘,皆悉敬順,速起承迎,好語善音,右繞彼人。應(yīng)當如是思念:我等得無上正真道時,為成聲聞功德利故而演說法,雖生恭敬,心不住中。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歸依于僧」。 「若有未定入聲聞乘,勸令發(fā)于一切智心;若以財攝,若以法攝;依于不退菩薩之僧,不依聲聞僧;求聲聞德,心不住中。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于僧」。 「以此布施,回向無上道,是名歸依僧」。
大乘佛教界,盡管照樣的說聲聞法(原始的「佛法」),照樣的供養(yǎng)一般出家眾,而心不在焉。釋尊為出家者和樂共處而制立的僧律,也不受大乘行者的尊重?梢念佛──過去佛、他方佛,念菩薩──可能是人、是天、是魔,也可能是鬼、畜,而不再念傳統(tǒng)的僧伽功德。佛法將順著這一方向而發(fā)展下去。 [P101]
注【9-001】『相應(yīng)部』(二二)『蘊相應(yīng)』(南傳一四‧二0八──二一0)!弘s阿含經(jīng)』卷一0(大正二‧六六中──下)。
注【9-002】『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下)。
注【9-003】『論事』(南傳五八‧三三七)。
注【9-004】『大乘入楞伽經(jīng)』卷六(大正一六‧六二五下)!華嚴經(jīng)』「十地品」也有此義。
注【9-005】『首楞嚴三昧經(jīng)』卷下(大正一五‧六四四下──六四五上)。『妙法蓮華經(jīng)』卷五(大正九‧四二下)。
注【9-006】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章(一五五──一五六)。
注【9-00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上──五六五下)。
第二節(jié) 佛‧菩薩‧天的融和
「佛法」中,高級天與低級的鬼天、畜生天,對釋尊與出家弟子,只是贊仰、歸敬、聽法而求安樂與解脫,又自動的表示護法的虔誠。雖說天上也有圣者,但都不及人間的阿羅漢arhat。在佛弟子的歸依信仰中,沒有「天」的地位, [P102] 天反而是仰望佛、法、(出家)僧──三寶救度的。容忍印度民間信仰的群神,憐愍愚癡而超脫群神,是「佛法」的根本立場。由于佛教界傳出的菩薩bodhisattva 「本生談」,菩薩多數(shù)是人,但也有是天、神、鬼與畜生,所以經(jīng)律中所見的天,有些在大乘經(jīng)中成為大菩薩了。經(jīng)律中說,釋尊的二位天上大弟子,大梵天Maha^brahman得阿那含果,帝釋S/akradeva^na^m indra得須陀洹果。這二位天弟子,在『華嚴經(jīng)』中,與人間的二大弟子──舍利弗S/a^riputra、大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 合化,成為(與梵天相當?shù)?文殊師利Man~jus/ri^、(與帝釋相當?shù)?普賢Samantabhadra菩薩(1)。這與色究竟天akanis!t!ha圓滿究竟菩提的佛,綜合起來看,表示了佛法與印度天神的溝通。「娑伽度龍王十住 [地]菩薩,阿那婆達多龍王七住菩薩」(2),與這兩位龍菩薩有關(guān)的,有『海龍王經(jīng)』與『弘道廣顯三昧經(jīng)』!法華經(jīng)』說:八歲龍女,立刻轉(zhuǎn)男子身,于南方無垢世界成佛(3)!捍髽渚o那羅王所問經(jīng)』的當機者,是一位現(xiàn)緊那羅kim!nara 身的大菩薩!壕S摩詰所說經(jīng)』說:「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 [P103] 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4)。屬于四大王眾天Caturmaha^ra^jaka^yika-deva的鬼、畜天,是菩薩而蒙佛授記的,著實不少。最重要的,要算夜叉yaks!a了。經(jīng)中有金剛手Vajra-pa^n!i,也名執(zhí)金剛Vajradhara,或譯密跡金剛力士,是從手執(zhí)金剛杵得名的,本是一切夜叉的通稱,如帝釋手執(zhí)金剛杵,也是夜叉之一。經(jīng)律中說,有一位經(jīng)常護持釋尊的金剛力士。這位經(jīng)常護持佛的金剛手,在『密跡金剛力士經(jīng)』中,是發(fā)愿護持千兄──賢劫千佛的大菩薩(5)。經(jīng)常隨侍釋尊,所以被解說為:一般人所不知的佛事,一般人沒有聽說過的佛法,這位護法金剛知道得很多,于是「菩薩三密」,「如來三密」,都由這位金剛手而傳說出來。后來的「秘密大乘佛法」,都由此傳出,理由就在這里。印度人信仰的夜叉極多,帝釋在中間(約忉利天也可說有五方),四王天在四方,都有夜叉群,所以傳有五(部)族金剛神,『大品般若經(jīng)』就已說到了(6)。夜叉身的大菩薩,受到『華嚴經(jīng)』的尊重。法會開始,十方菩薩以外,從大自在天Mahes/vara到執(zhí)金剛,一切天眾(菩薩)來參加。善財Sudhana童子所參訪的,也有眾多的 [P104] 女性天神,都是夜叉。圍繞師子嚬呻Sim!havijr!mbhita^比丘尼的,在十地菩薩以上,有「執(zhí)金剛神」,與「坐菩提道場菩薩」(也就是「普賢地」)相當(7) 。夜叉身相的菩薩,地位非常崇高,與「秘密大乘佛法」是一脈相通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天神──鬼天、畜天的地位,隨「大乘佛法」而重要起來,一向與鬼神信仰相結(jié)合的咒術(shù)等,也當然要漸漸地滲合進來。不過在「大乘佛法」中,菩薩化的鬼畜天菩薩,所說的還是菩薩道的深智大行,佛果的功德莊嚴,與后起的適應(yīng)鬼、畜天的法門,精神還是不大同的。在一般人心目中,天、鬼天(神)、畜天(俗稱「妖精」),比人要厲害得多,所以在信仰中,漸漸地勝過了人間的賢圣僧。
「大乘佛法」,重在印度群神的菩薩化。西元四、五世紀間傳出的『楞伽經(jīng)』,進一步的佛化群神。如『入楞伽經(jīng)』卷六(大正一六‧五五一上──中)說:
「大慧!我亦如是,于娑婆世界中,三阿僧祇百千名號,凡夫雖說而不知是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如來者,有知自在者,……有知仙人者, [P105] 有知梵者,有知那羅延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有知究竟者,有知阿利咤尼彌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婆羅那者,有知毗耶娑者,有知帝釋者,……有知意生身者。大慧!如是等種種名號,如來應(yīng)正遍知于娑婆世界及余世界中,三阿僧祇百千名號,……而諸凡夫不覺不知,以墮二邊相續(xù)法中,然悉恭敬供養(yǎng)于我」(8)。
『楞伽經(jīng)』的意思是:如來(佛,不一定是釋尊)的名號,是非常多的。梵天、帝釋以外,如自在I^s/vara是濕婆天;那羅延Na^ra^yan!a異譯作毗紐Vis!n!u ,毗紐是那羅延天的異名;日是日天;月是月天;婆樓那Varun!!a異譯作明星,即太白星:這都是印度神教所崇拜的。迦毗羅Kapila^是數(shù)論Sa^m!khya派傳說中的開創(chuàng)者;毘耶娑Vya^sa廣博仙人,傳說為吠陀Veda的編集者:這都是印度神教傳說的古仙人。印度的群神與古仙,其實是如來異名。一般人雖不知道就是如來,但還是恭敬供養(yǎng)梵天等。這種思想,比『楞伽經(jīng)』集出還早些的『大集經(jīng)』,已明白的表示了,如『大方等大集經(jīng)』(九)『寶幢分』(大正一三‧一三八 [P106] 中)說:
「世尊入王舍城。爾時,心游首楞嚴定,示現(xiàn)微妙八十種好。若事(奉)象者,即見象像。事師子者,見師子像。有事牛者,即見牛像。事命命鳥,見命命(鳥)像。有事兔者,即見兔像。有事魚、龍、龜、鱉、梵天、自在(天)、建陀(天)、八臂(天)、帝釋、阿修羅、迦樓羅、虎、狼、豬、鹿、水(神)、火(神)、風神、日、月、星、宿、國王、大臣、男、女、大(人)、小(人)、沙門、婆羅門、四(天)王、夜叉、菩薩、如來,各隨所事而得見之。見已,皆稱南無,南無無上世尊,合掌、恭敬、禮拜、供養(yǎng)。爾時,雪山光味仙人,……睹見佛身是仙人像」(9) 。
『楞伽經(jīng)』說:世間不同宗教的不同信仰,其實所信仰的就是「如來」,只是他們不知道而已。這是說:隨地區(qū)、生活,人類不同意識而形成不同的信仰,其實神的本質(zhì)是一,就是如來。這是泛神的,也就是一切神即一神的!簩毚狈 [P107] 』從佛出發(fā),不同信仰的人,他們所見的佛,就是他們平時所信奉的神。這是大乘行者從「法性平等」的立場,消解了神與佛之間的對立(免受印度傳統(tǒng)宗教的岐視與排斥),而達到「天佛不二」的境地。這一思想的開展,可能與如來普入八眾有關(guān),如『長阿含經(jīng)』(二)『游行經(jīng)』(大正一‧一六中)說:
「佛告阿難:世有八眾,何謂八?一曰剎利眾,二曰婆羅門眾,三曰居士眾,四曰沙門眾,五曰四天王眾,六曰忉利天眾,七曰魔眾,八曰梵天眾。我自憶念:昔者往來與剎利眾,坐起、言語,不可稱數(shù);以精進定力,在所能現(xiàn)。彼有好色,我色勝彼;彼有妙聲,我聲勝彼。彼辭我退,我不辭彼。彼所能說,我亦能說;彼所不能,我亦能說。阿難!我廣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即于彼沒,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乃)至梵天眾,往反無數(shù),廣為說法,而莫知我(是)誰」(10)。
「八眾」,有人四眾與天四眾。天四眾是:梵天眾;魔眾;忉利天Tra^^yastrim!s/a 眾,帝釋是忉利天主;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應(yīng)譯為四大 [P108] 王眾天)眾。忉利天眾與四大王眾天眾,都是低級天──高等的鬼天、畜天。佛分別的到八眾中去,是神通示現(xiàn)的。無論到那一眾去,就與他們一樣,但音聲、容色、論說,什么都比他們要高超得多。這還是容忍印度神教的信仰,而表示勝過一切人與天神的偉大。不過,到底是佛還是天(神),在一般人心中,多少會模糊起來!洪L阿含經(jīng)』是「世界悉檀」,隨順眾生的樂欲而說。如經(jīng)師們不能把握經(jīng)說的意趣所在,依文解義;進而從無二無別的意境去解說,表示為「佛天不二」,這在現(xiàn)實的一般人心中,不免要神佛不分了!「大乘佛法」后期,這一趨勢是越來越嚴重了!
注【10-001】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八章(四六五──四七二)。
注【10-002】『大智度論』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注【10-003】『妙法蓮華經(jīng)』卷四(大正九‧三五中──下)。
注【10-004】『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七上)。
注【10-005】『大寶積經(jīng)』(三)『密跡金剛力士會』(大正一一‧五二下──五三上)。
注【10-00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一七(大正八‧三四二上)。 [P109]
注【10-007】『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六七(大正一0‧三六四上──中)。
注【10-008】『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卷四(大正一六‧五0六中)!捍蟪巳肜阗そ(jīng)』卷五(大正一六‧六一五中──下)。
注【10-009】『寶星陀羅尼經(jīng)』卷四(大正一三‧五五五上──中)。
注【10-010】『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南傳七‧七八──七九)。
第三節(jié) 造像與寫經(jīng)
「大乘佛法」興起前后,佛教界有兩大事情,對于佛法的通俗化,給以廣泛的影響。一、與法有關(guān)的圣典的書寫:經(jīng)、律、論──三藏,雖經(jīng)過結(jié)集,但一向依誦習而流傳下來。錫蘭傳說:在毘多伽摩尼王Vat!t!aga^man!i時,因多年戰(zhàn)亂而造成大饑荒。比丘們到處流離,憂慮憶持口誦的三藏,會因動亂而有所遺忘,所以西元前四二──二九年間,集合在中部摩多利Ma^tale的阿盧精舍Aluviha^ra ,誦出三藏及注釋,書寫在貝葉上,以便保存(1)。這雖是局部地區(qū)的書寫記錄,但佛教界聲氣相通,印度本土的書寫經(jīng)典,距離是不會太遠的。錫 [P110] 蘭的書寫三藏,可能是最早的!捍榷鱾鳌徽f:迦濕彌羅Kas/mi^ra結(jié)集『大毗婆沙論』,「王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2)。赤銅鍱Tambapan!n!i是錫蘭島的古名,所以赤銅鍱鏤寫論文,可能由于錫蘭書寫三藏的傳聞而來。那時,大乘初興,在成立較早的『小品般若經(jīng)』中,已重視經(jīng)典的書寫了。二、與佛有關(guān)的佛像流行:將佛的遺體──舍利,建塔供養(yǎng),表示了對釋尊的崇敬。至于佛像,起初是不許的!溉粢陨课,以音聲尋我,欲貪所執(zhí)持,彼不能知我」(3)。釋尊之所以稱為佛,是不能在色聲等相好中見到的;也許這正是供養(yǎng)(佛的)舍利而沒有造像的原因。所以『阿含經(jīng)』說「念佛」,也是不念色相的。當時沒有佛像,僅有菩提樹、*輪、足跡,以象征佛的成佛、說法與游行,F(xiàn)存西元前的佛教建筑,有浮雕的本生談──菩薩相,也沒有佛像!菏b律』也說:「如佛身像不應(yīng)作,愿佛聽我作菩薩侍像」(4),足以證明「佛法」本是不許造佛像的。大眾部Maha^sa^m!ghika系以為:佛的色身也是無漏的,色身也是所歸敬處,這可能是可以造佛像的理論依據(jù)。西元前后,犍陀羅Gandha^ra式、摩偷羅Mathura^ [P111] 式的佛像──畫像、雕刻像,漸漸流行起來。早期流行佛像的地方,當時都在西方來的異族統(tǒng)治下,受到了異族文化的影響。東漢支婁迦讖Lokaraks!a 于桓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譯出的『道行般若經(jīng)』卷一0(大正八‧四七六中)說:
「佛般泥洹[涅槃]后,有人作佛形像。人見佛形像,無不跪拜供養(yǎng)者。其像端正姝好,如佛無有異,人見莫不稱嘆,莫不持華香繒彩供養(yǎng)者。賢者!呼[謂]佛神在像中耶?薩陀波倫菩薩報言:不在像中。所以作佛像者,但欲使人得其福耳。……佛般泥洹后,念佛故作像,欲使世間人供養(yǎng)得其福」。
這段文字,除支謙(依支讖本而再譯)的『大明度經(jīng)』外,其他的『般若經(jīng)』本,都是沒有的,所以這可能是支讖本所增附的。支讖的另一譯本──『般舟三昧經(jīng)』,也說到:「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般舟)三昧故」(5)。那個時代,在月氏(貴霜)王朝統(tǒng)治下的西北印度,顯然佛像已相當盛行了!阜鸱 [P112] 」中,舍利塔是表示「佛」的,建在僧寺旁,形成三寶的具體形象。但佛法傳布到各方,教區(qū)越來越廣,僧寺越來越多,要以佛舍利建塔,應(yīng)該有事實的困難。佛像的興起,漸取代佛舍利塔的地位(起初,佛像是供在塔中的)。寺中供奉佛像處,印度稱為「香室」,與我國的「大雄寶殿」相當。佛像以外,又有菩薩像、天神像的造作,對于佛教通俗化的普及發(fā)達,是有重要影響力的。不過,佛像的出現(xiàn)發(fā)達,在一般信眾心目中,似乎更類似神像的崇信了。另一方面,「大乘佛法」的瑜伽行者,念佛見佛,念佛(進而念菩薩、念天)三昧更開拓出佛法的新境界。
注【11-001】 W. Rahula :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p.81.
注【11-002】『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大正五0‧二三一下)。『大唐西域記』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七上)。
注【11-003】『瑜伽師地論』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二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引頌大同。
注【11-004】『十誦律』卷四八(大正二三‧三五二上)。 [P113]
注【11-005】『般舟三昧經(jīng)』(大正一三‧八九九下)。 [P114]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xué)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dǎo)師
- 印順導(dǎo)師:學(xué)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xué)風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