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2)

  黃二、加行清凈

  即于其中長時數(shù)習(xí),無間所作、常委所作,他于此善若未受行,贊美令受;若已受行,贊美令喜;即于如是所有善根,安處建立:名加行清凈。

  這是異熟因里面,第二科兼顯余緣。分四科,第一科是標(biāo),第二科是征,第三科是列,現(xiàn)在是第四科是釋。釋里面先解釋第一科是心清凈,現(xiàn)在是第二科加行清凈。

  這個心清凈,是說這位佛教徒對于佛法信心,信里面包含著愿在內(nèi)的,有信就有愿,由信愿就會發(fā)起修行的事情,所以這第二科就叫做加行清凈。這個「加」有一個不退轉(zhuǎn)的事情,不減少;也有一個努力的意思,不懈怠。就是不懈怠的用功修行,就是有個功課的,這個指什么說呢?

  「即于其中長時數(shù)習(xí)」,就是他有了愿以后,他就自己用功的修行,這個初開始修行當(dāng)然是包括,由現(xiàn)成的文句來說,就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如果用我們現(xiàn)在的事實上的現(xiàn)象來看,當(dāng)然就是拜佛,磕大頭,拜佛,懺悔,或者是念經(jīng)、修止觀這些事情。「即于其中長時修行」,這個修行不是短時間的,就是在你有信、有愿以后,開始修行的這個時候,是長時期的。「數(shù)習(xí)」,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是不斷的重復(fù),拜佛也是重復(fù),念經(jīng)也是重復(fù),修止觀也是重復(fù),數(shù)數(shù)的這樣修習(xí)。「無間所作」,不間斷,就是今天也做、明天也做、后天也做。不是說有一天我請假了,我不做,那就是有間斷了!赋N鳌梗@個「!挂簿褪菬o間,就是不間斷,常這樣做!肝,就是特別的認(rèn)真,很詳細(xì)的,詳細(xì)的這樣子修行!杆诖松迫粑词苄小,自己這樣用功修行,也勸導(dǎo)他人用功修行!杆诖松啤梗瑒e的人對于你所修行的這些善法,「若未受行」,若他還沒能夠信受,沒有能夠修行的話,「贊美令受」,那么這位菩薩就對那個人來贊嘆這個法門的功德無量,使令他信受,信受也就用功修行!溉粢咽苄,贊美令喜」,若是那個人已經(jīng)信受了、接受了,那么這樣用功修行,那么這位菩薩就對他贊嘆:「你能這樣用功修行,你的功德殊勝」,贊美他,令他心情歡喜。

  「即于如是所有善根,安處建立:名加行清凈」,這個加行清凈這句話,就是這位發(fā)菩提心的菩薩在這樣的愿和行里面,所有的這些善法,不管是念經(jīng)也好,念佛、拜佛也好,修止觀也好,所有的善根!赴蔡幗ɡ,這個安處建立怎么講呢?這個「安」就是心里面安定,心里面很確定的,在你的清凈心這里面,很安定的在清凈心這個地方來建立善根;或者說這個安處就是你的信愿。「信愿」,就在這個清凈的信愿那個地方來建立善根;或者說在止觀這里建立善根。「名加行清凈」,這就叫做加行清凈。

  黃三、田清凈

  當(dāng)知略說能正發(fā)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凈。

  這是第三科,田清凈。這個「田」這個字,就是農(nóng)村里面的農(nóng)夫種田,那么春天種了谷,種了種子,當(dāng)然你要施肥、除草這些事情,加上下雨,那么到秋天的時候就有收獲了。那么現(xiàn)在是說什么呢?說是:你這位菩薩,你能夠有清凈的信愿,又有清凈的加行,那么你就為人做良福田了,別人就在你這里修福了,你能令別人得福,這樣就叫做田。「當(dāng)知略說能正發(fā)起如是加行」,這個田清凈的義還是很廣的,現(xiàn)在就是簡要的說,「能正發(fā)起」,你這位菩薩能夠有信愿的清凈,能發(fā)起了加行的清凈,發(fā)起如是清凈的加行。

  「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凈」,你有了加行的時候呢,你不斷地努力,你就得到加行的果。得到加行果的時候,這個還是加行,不是說你成佛了,不是這個意思,你就可以名之為田清凈。如果我們對于佛法的信愿也不具足,也沒有加行用功修行,你的身口意、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愚癡,這不叫田清凈,這個你不能為人做良福田的。

  《披尋記》一一六二頁:

  及正安住此加行果者:謂從菩薩極歡喜住,展轉(zhuǎn)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此即加行清凈之果。一一住中,諸行能入,說名為行。若正入時,說名為得。入已果利成辦圓滿,說名等流。如住品說(陵本四十七卷二十四頁)。此說安住,即彼入已果利成辦圓證應(yīng)知。

  「及正安住此加行果者:謂從菩薩極歡喜住」,這可見正加行這個境界,初開始應(yīng)該是一少段的時間是在資糧位,很快的就到了加行位,從加行位過來就得無生法忍了,就是初歡喜地,初歡喜地那么就叫做「極歡喜地」,從這里開始!刚罐D(zhuǎn)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到最高上、最圓滿的那個地方,在菩薩的境界最圓滿就是第十地,十地法云地。就是由初歡喜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此即加行清凈之果」,就是你努力用功修行,就能有這樣的成果。

  「一一住中,諸行能入」:「一一住」,由初歡喜住,乃至到法云住,在這里,一一住中!钢T行能入」,都是很多的清凈加行才能夠證入的;就是要修止觀,做種種功德,就是六波羅蜜了!刚f名為行」,這就叫行,「發(fā)起如是加行」這個行!溉粽霑r,說名為得」,你正是由這樣的行而悟入初歡喜住,乃至二住、三住,乃至第十住,這時候就叫做得!溉胍压赊k圓證,說名等流」:你成就了這樣的果利以后,入到,悟入到你這個福慧的功德,悟入到初歡喜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入已果利成辦」,那個果上的功德利就成就了。「成辦」,成辦的不是一部份,而是「圓滿」的成就了!刚f名等流」,成就了以后而不失掉,就是相續(xù)下去,一直地是有這樣圓滿的功德,所以叫做等流。這個「等」就是平等,前一念是這樣,后一念也是這樣子。前一念、后一念,后一念就相續(xù)下去叫做「流」,當(dāng)然這是圣人的境界。「如住品說」,現(xiàn)在是〈菩薩地〉,〈菩薩地〉里面有個住品,說明這個事情!(陵本四十七卷二十四頁)」!复苏f安住,即彼入已果利成辦圓證應(yīng)知」,這里說的安住,「此說安住」,就是「當(dāng)知略說能正發(fā)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這個安住這句話。安住這句話,「即彼」住品里面說的,「入于果利成辦圓證」,就是那個意思,是相同的。

  現(xiàn)在這上面說這個意思:第一個心清凈就是信愿,加行清凈那就是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到了田清凈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從初歡喜地乃至到第十地,這是田清凈。這是分這么三個階段。這一科叫做「兼顯余緣」,前面這個異熟因是正釋因相,正釋因相一共說了八種。八種因相也通于有漏,也通于無漏,也就是通于加行位乃至到見道位、修道位,但是那個文上沒有這么說。現(xiàn)在這一段文心清凈、加行清凈、田清凈,就是從資糧位、加行位,乃至到十地菩薩境界都包括了。

  亥三、異熟果(分二科) 天一、征

  云何異熟果?

  這是第三科,叫異熟果。第一科異熟體,第二科異熟因,現(xiàn)在是第三科叫做異熟果。這個異熟果呢,看這個文上是說:你已經(jīng)得到這樣的異熟果報了;在異熟果報上又發(fā)起清凈功德莊嚴(yán),叫做異熟果,有這樣的意味。分兩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作異熟果呢?

  《披尋記》一一六二頁:

  云何異熟果者:此說八種異熟之果,名異熟果。異熟為依,后后善法展轉(zhuǎn)增上,名是彼果。

  「云何異熟果者:此說八種異熟之果」,叫做異熟果,這是前面說的!府愂鞛橐,后后善法展轉(zhuǎn)增上,名是彼果」,就是你已經(jīng)成就了這樣的果報,這個異熟就是果報,以此果報為依止處,你繼續(xù)努力的修行,所以「后后善法」,以后又有更殊勝的善法展轉(zhuǎn)的出現(xiàn)了。后后展轉(zhuǎn)出現(xiàn)的善法是特別殊勝的,所以叫做「增上」。這就叫做「是彼果」,就叫做異熟果,是這樣意思。

  前面:云何異熟果?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正釋果的相貌,分八科,第一科是壽量具足果。

  天二、釋 (分二科)  地一、正釋果相 (分八科)  玄一、壽量具足果

  謂諸菩薩壽量具足故,能于長時修習(xí)善品,依自他利積集增長無量善根:是名菩薩壽量具足果。

  「謂諸菩薩壽量具足」,這位菩薩發(fā)慈悲心,愛護(hù)一切眾生,所以他的壽命具足了。「能于長時修習(xí)善品」,因為你有很長的壽命的緣故,所以你在這么長遠(yuǎn)的時間內(nèi)做什么呢?你壽命長,這么長的時間內(nèi)你干什么?「長時修學(xué)善品」,修六波羅蜜!敢雷运e集增長無量善根」,他的目地就是…,所修學(xué)的善品是什么呢?不是自利就是他利,不是他利就是自利了,就是六波羅蜜了!阜e集增長無量善根」,所以他長時的精進(jìn)波羅蜜,做了一份功德又做功德,不斷地積集功德,增長無量的善法的功德!甘敲兴_壽量具足果」,這個看出來的確是在異熟果上,再繼續(xù)努力地修學(xué)功德,所以叫做異熟果。

  玄二、形色具足果

  若諸菩薩形色具故,大眾愛樂;眾愛樂故,咸共歸仰。如是形色可愛樂故、一切大眾咸歸仰故,凡所發(fā)言無不聽用:是名菩薩形色具足果。

  「若諸菩薩形色具足故」,這是第二科形色具足果。菩薩的相好光明的這種功德具足了故,「大眾愛樂」,很多的人民都愛樂此菩薩!副姁蹣饭,咸共歸仰」,很多的人民愛樂此菩薩故,大家多到這來歸敬、仰慕此菩薩。「如是形色可愛樂故」,菩薩的相好光明令人生歡喜心故!敢磺写蟊娤虤w仰故」,大家都向他恭敬、仰慕他!阜菜l(fā)言無不聽用」,他所說的話,大家都聽他的話,以他的話是最可靠的,就去做去了!甘敲兴_形色具足果」。

  玄三、族姓具足果

  若諸菩薩族姓具足故,大眾尊敬供養(yǎng)稱贊;眾所尊敬供養(yǎng)稱贊故,于彼彼事勸諸眾生精勤修學(xué),無不敬用;速疾修行,無違無犯:是名菩薩族姓具足果。

  「若諸菩薩族姓具足故,大眾尊敬供養(yǎng)稱贊」,這是第三個,種姓具足果。若諸菩薩他的父母,都不是平常人,所以種姓具足故,大眾也就尊敬,說這個人他的父親、母親,是國王、國王大臣,這樣子。大眾就是尊敬、還供養(yǎng)他,也稱贊他!副娝鹁垂B(yǎng)稱贊故,于彼彼事勸諸眾生精勤修學(xué),無不敬用」,所以這位菩薩于各式各樣的功德的事情,就是勸導(dǎo)諸眾生精勤的修學(xué)!妇谛迣W(xué),無不敬用」,沒有不恭敬用他的話的!杆偌残扌,無違無犯」,很迅速的就照他的話去做,「無違無犯」,不違背他的教導(dǎo)、不違犯他的教導(dǎo)!甘敲兴_種姓具足果」。

  《披尋記》一一六三頁:

  于彼彼事勸諸眾生精勤修學(xué)者:于自他利諸善法品,名彼彼事應(yīng)知。

  玄四、自在具足果

  若諸菩薩自在具足故,能以布施攝諸眾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薩自在具足果。

  「若諸菩薩自在具足故,能以布施攝諸眾生」,這是第四科自在具足果。若諸菩薩形色具足、種姓具足,有這個大自在的境界,具足故!改芤圆际⿺z受眾生」,這個人是大福德人,所以他有很多的財富,他就能以布施攝諸眾生,就是引導(dǎo)眾生相信佛法。「速令成熟」,來到佛法里面來,繼續(xù)的教導(dǎo)他,在佛法里面栽培,使令他的善根能夠成熟。成熟,就是得解脫了的意思!甘敲兴_自在具足故」,這是菩薩自在具足果。

  《披尋記》一一六三頁:

  能以布施攝諸眾生者:謂諸菩薩,略由四種攝事方便,于諸有情普能攝受調(diào)伏成熟。四攝事者:謂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今于此中,且說布施。力種性品說:若諸菩薩先行布施,當(dāng)知是名隨攝方便。何以故?先以種種財物布施饒益有情,為欲令彼聽受所說,奉教行故。(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頁)

  「能以布施攝諸眾生者:謂諸菩薩,略由四種攝事方便」:這句話,「攝諸眾生」這句話,就是諸菩薩略由四種攝事方便,菩薩有無量的方便引導(dǎo)眾生,現(xiàn)在說四種,簡略的說四種。「攝事方便」,就是這種事情他有能力引導(dǎo)眾生,這個方便,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能引導(dǎo)眾生相信佛教!赣谥T有情普能攝受」,對于一切顛倒迷惑的眾生,普遍的都能引導(dǎo)他們相信佛教的!刚{(diào)伏成熟」,相信了佛教以后,他就能繼續(xù)不斷地學(xué)習(xí)佛法,來調(diào)伏自己的身口意,叫他不貪、不瞋、不癡,有戒定慧的莊嚴(yán),就得圣道了,所以叫成熟。

  「四攝事者」:這四種攝事,是引導(dǎo)眾生信佛的事情,那四種呢?「謂即布施、愛語」,這個布施就指財布施,用這個財物布施給眾生,建立一個良好的關(guān)系,那么眾生就對菩薩的印象好了,就容易聽信菩薩的教導(dǎo),所以叫做攝,引導(dǎo)他。這個「愛語」:愛語是什么呢?就是法布施!妇訍廴艘缘隆梗褪怯梅鸱▉黹_導(dǎo)你,使令你破除無量無邊的愚癡,開大智慧,使令你真實的得到利益!那這就叫做愛語,這真實是愛護(hù)眾生了!咐小梗豪心,為你宣說佛法,令你開了智慧,你就用佛法來修行,就是很勇猛的用功修行,叫做利行,就是實踐。這樣說呢:布施是信,愛語就是解,信、解;利行就是……信、解、行。「同事」:同事呢,菩薩勸導(dǎo)你學(xué)習(xí)佛法修學(xué)圣道,菩薩也和你一樣,也修學(xué)圣道,也是學(xué)習(xí)佛法、修學(xué)圣道,所以叫做同事!附裼诖酥,且說布施」,現(xiàn)在這里說,就是「能以布施攝諸眾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薩自在具足果」,這里這段文呢,「且說布施」,這四種攝事,只說第一種的布施,其它的三種在后面,這里不說。

  「力種性品說」:這個菩薩地有一品,叫力種性品。「若諸菩薩先行布施,當(dāng)知是名隨攝方便」,若諸菩薩先行布施,他和眾生初開始見面的時候,他就用布施同他結(jié)緣。「當(dāng)知是名隨攝方便」,這個布施引導(dǎo)眾生是什么呢?就是隨順眾生的根性,引導(dǎo)他來到佛法里面的一個方法,最初就是用這樣的方法!负我怨省,為什么要這樣子做呢?「先以種種財物布施」,菩薩先用種種的財物布施給眾生!葛堃嬗星椤梗瑏砝嫠,給他很多的利益,使令他心情快樂。

  「為欲令彼聽受所說」,給他種種的財物的目的是什么呢?「為欲」,就是想要令他「聽受所說」,聽受菩薩所說的佛法。你不和他結(jié)緣的話,你說的佛法他不愿意聽。你說你的佛教是有真理,那是大智慧的事情。眾生沒有智慧,所以還是要利用感情弘揚佛法的!這個佛菩薩度化眾生是這樣的。佛菩薩給你去做兒子去,同你建立感情,也可能給你做父親,建立感情,然后再來度化你,這個度化眾生。所以我們說:「佛法是真理」,這句話是對的;你只是說真理,未必有效。這是說是先以種種財物饒益有情,為欲令彼聽受所說。

  「奉教行故」,他和你感情好了,你為他說法呢,他就奉教行故,就是依教奉行了。那他就真就這樣做了,因為和你感情好,他聽你的話!(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頁)」。真實的能得佛法的利益,還是要大智慧,感情是一個前方便,但是沒有前方便還不行,若只是前方便也不行,都得要有的。

  玄五、信言具足果

  若諸菩薩信自在具足故,能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眾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薩信言具足果。

  「若諸菩薩信言具足」,這是第五科,信言具足果。「若諸菩薩信言具足」了,這樣的緣故。「能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眾生」,菩薩久遠(yuǎn)以來,不說謊話,所以這一生,他的信心非常的強,眾生對他有信心,那么他就「能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眾生」,菩薩就能受用愛語、用利行、用同事來引導(dǎo)眾生,栽培善根。「速令成熟」,那么就會很快的使令他在圣道上就會成熟,就可以得圣道了!甘敲兴_信言具足果」。

  《披尋記》一一六三頁:

  能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眾生者:力種性品說:若諸菩薩次行愛語,于彼彼處有愚癡者,為欲除彼所有愚癡令無余故,令其攝受瞻察正理,如是愛語,當(dāng)知名為能攝方便。若諸菩薩知彼有情攝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處,于其善處勸導(dǎo)調(diào)伏安處建立,如是利行,當(dāng)知名為令入方便。若諸菩薩如是方便令諸有情得趣入已,最后與其于正事業(yè)同共修行令彼隨轉(zhuǎn),乃至當(dāng)知是名隨轉(zhuǎn)方便(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頁)。如是差別,其義應(yīng)知。

  「能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眾生者:力種性品說:若諸菩薩次行愛語」,若是諸菩薩先開始是布施種種財物,以后呢,以后就是「次行愛語」,就會給你說一些好聽的話,這是「愛語」。什么是好聽的話?就是佛法!赣诒吮颂幱杏薨V者,為欲除彼所有愚癡」:什么叫做「愛語」呢?就是「于彼彼處」,就是眾生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見色是一處,聲是一處,香、味、觸、法,就是社會上各式各樣令人顛倒迷惑的這些地方,都是有愚癡的。眼所見的,耳所聞的,都不明白,這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畢竟空的;但是他有種種顛倒妄想的分別,都是有愚癡的。

  「為欲除彼所有愚癡」,菩薩為了想要破除去眾生在各地方、各地方所有的愚癡!噶顭o余故」,使令所有的愚癡都能破除去了,所以就是說愛語!噶钇鋽z受瞻察正理」,這個目的就是破除他的愚癡,但是怎么辦法能破除愚癡呢?就是使令他「攝受、瞻察」,這個「攝受」在這里說呢,也就是可以說學(xué)習(xí),令他學(xué)習(xí)佛法;或者是語言文字、說話,他肯注意去聽,叫做「攝受」;或者用書本子,他也肯去閱讀、思惟其義,那也叫做「攝受」。「令其攝受瞻察正理」,這個「瞻察正理」唯獨指第六意識,他從菩薩的語言,或者是經(jīng)本上佛法的文字上,由第六意識開了智慧,用智慧來觀察真理。能觀察真理的時候,就栽培善根了。

  「如是愛語,當(dāng)知名為能攝方便」,菩薩為他宣揚佛法的這種愛語,你要知道那就叫做「能攝方便」,就是他自己能認(rèn)真的去學(xué)習(xí)佛法了。這個「能攝」,前面那個「布施」是菩薩來引導(dǎo)他,現(xiàn)在菩薩用「愛語」的時候,他就聽聞佛法開智慧,自己去學(xué)習(xí)佛法了,自己肯努力去聞思修了,所以叫做「能攝方便」。

  「若諸菩薩知彼有情攝受瞻察正道理已」,若是菩薩這個時候經(jīng)過慈悲的觀察,知道那個眾生他吸收了,把佛法的道理吸收到心里面去,叫「攝受」,還能夠拿出時間去觀察思惟!溉糁T菩薩知彼有情攝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其次呢,菩薩就會教導(dǎo)他:你要修止觀了。學(xué)習(xí)佛法,你只是在心里這樣散亂的分別,沒有作用,你不能這樣的。真實要得證,就是要修止觀!复涡欣小,這樣子修止觀是非常有銳利的作用。

  「拔彼有情出不善處,于其善處勸導(dǎo)調(diào)伏」,你若修止觀的時候,就從有罪過的地方解脫出來了!赴伪擞星椤梗褪且龑(dǎo)那個眾生解脫,叫做「拔」。從什么地方解脫呢?「出不善處」,從那個罪過的地方得解脫,這就非要用止觀的力量才可以的!赣谄渖铺巹駥(dǎo)調(diào)伏」,對于那個第一義諦,那是最殊勝、最圓滿的地方,善處!竸駥(dǎo)調(diào)伏」,勸導(dǎo)他,你心要「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要做這件事。不是說我們拿著本子,看著這樣;把本子合起來就說閑話了,不是的!并不是這樣子。他心里面觀察這個真理,觀察。「勸導(dǎo)調(diào)伏」,也要經(jīng)過勸導(dǎo),因為這個人肯用功不容易,菩薩能勸導(dǎo)他、教導(dǎo)他,勸他、也教導(dǎo)他!竸瘛,比較態(tài)度好一點;「導(dǎo)」,教導(dǎo)你,你要這樣做。「調(diào)伏」,他自己聽信了菩薩的話,他就用止觀來調(diào)伏自己的貪瞋癡煩惱!赴蔡幗ⅰ,這還是「安處建立」,也就是在止觀這個地方建立善根了!溉缡抢校(dāng)知名為令入方便」,這就叫做「利行」。

  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了以后,我們栽培善根有兩個相貌:一個是散亂的境界,不靜坐,我在那拜佛,一個是念佛名號,拜佛,這也是栽培善根。我把經(jīng)本子打開念這個文,也是栽培善根,這都是屬于最初的方便,這是一個相貌。第二個相貌就是靜坐修禪了,就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令心里面有奢摩他的止,又有毗缽舍那的觀。像前面我們學(xué)過了,修這個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緣起善巧、十二因緣善巧,作如實觀,在奢摩他的止上然后作如實觀。這又是一種栽培善根的方法,這個栽培善根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就是「禪」!在坐禪之前,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坐禪坐不來嘛,我們怎么辦呢?只好就是念誦經(jīng)的文句,把它背下來念,或者是拜佛,或者是念咒,就是這樣子是前方便。等到這樣做法,使令你的煩惱不那么剛強了,身體可以坐在那里,坐幾個鐘頭也不感覺到有問題,那就是業(yè)障消除了,身心調(diào)柔了,也能修止,也能修觀了。這個在止觀上修四念處的時候,就能直接悟入第一義諦了,這也叫做栽培善根。

  初開始這樣做,做不來,做不來的!你讓他坐在那上心里不動,這不行!就是念佛名號可以,念經(jīng)的文句也可以,這些事可以,拜佛也可以。當(dāng)然,我這個時候是拜佛,這個時候是念經(jīng),這個時候是念咒,都可以,自己栽培自己。等到消除業(yè)障的時候呢,我不念經(jīng),我心里面有一部經(jīng)!你心里面有一部經(jīng),心里面在觀諸法實相!這時候就是進(jìn)步了。

  這上面說的,就是「于其善處勸導(dǎo)調(diào)伏安處建立」!溉缡抢小,這就叫做利行。什么叫作利行?這就叫做利行。這個修禪,如果你在奢摩他里面修毗缽舍那觀,這樣修,這是非常有利害的、非常有大力量的!能轉(zhuǎn)凡成圣,真是點石成金!就使令你這個虛妄分別的凡夫,變成佛的根本智了,變成無分別智了!這叫利行,這個利是很厲害的,有大力量的、很銳利的。「當(dāng)知名為令入方便」,這就是令他直接悟入第一義諦了,這樣的方便。

  「若諸菩薩如是方便令諸有情得趣入已」,菩薩最初是用種種的財物布施的方便,然后有愛語的方便,然后令入的方便,這就是「令諸有情得趣入已」,就是由虛妄分別進(jìn)入到無分別境界;由有漏的境界進(jìn)入到無漏的境界;由凡夫的境界進(jìn)入到圣人的境界,叫「趣入」。當(dāng)然這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最后與其于正事業(yè)同共修行」,前面有三個方便了,還有沒有第四個方便?說「有」!「最后與其于正事業(yè)」,就是修止觀、修六波羅蜜的這件事。菩薩呢,「同共修行」,和你一樣,菩薩勸你這樣修行,菩薩自己也這樣修行,那個眾生一看,「喔!我的老師和我一樣」,心里也很歡喜,同共的修行。如果菩薩自己不做,你就是一張嘴叫別人做,那不行!那就不行了。所以這樣子呢,「同共修行令彼隨轉(zhuǎn)」,令那個眾生隨順菩薩共同的修行,叫做「轉(zhuǎn)」!噶畋穗S轉(zhuǎn)」,這樣子,這樣才可以!改酥廉(dāng)知是名隨轉(zhuǎn)方便」,那個文還是很多的,這沒有完全引來,「隨轉(zhuǎn)方便」。這個文出在什么地方呢?在「陵本」,就是金陵刻經(jīng)處刻的《瑜伽師地論》的本子,是「三十八卷二十二頁」!溉缡遣顒e,其義應(yīng)知」,這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它里邊所表達(dá)的不同的現(xiàn)象是這樣子。

  玄六、大勢具足果

  若諸菩薩大勢具足故,于諸眾生種種事業(yè)皆能營助,施布恩德;由此恩德感眾生心。彼知恩故,咸來歸仰;所出言教,速疾隨轉(zhuǎn),恭敬信用:是名菩薩大勢具足果。

  「若諸菩薩大勢具足故,于諸眾生種種事業(yè)皆能營助」,這是第六科「大勢具足果」,就是前邊這么多的功德都具足了,就是大勢具足。「若諸菩薩大勢具足故,于諸眾生種種事業(yè)」:對于所教化的眾生,他們有各式各樣的事情,很多的事情,「皆能營助」,菩薩都能去幫助他們。他們有什么事情要做,菩薩能去幫助,和他合作,幫助他做事情,盈助!甘┎级鞯隆梗兴_幫助眾生做種種事情的時候,就施布了恩德。也可以說「施布」,就是布施,就是廣大的眾生的世界,都成就了恩德,建立了恩德。恩德這個名字,這個字常是用于父母,父母于我有恩;或者師長于我有恩,用這個。恩,什么叫做恩?恩者愛也,實在就是愛呀!就是眾生多數(shù)都是初發(fā)心嘛,福德、智慧都不是那么圓滿,菩薩是大福德境界、大智慧境界,能去同他們合作,他們感覺到非常的歡喜,就建立了恩德!赣纱硕鞯赂斜娚摹梗驗槟隳軌驘o條件的,“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條件的去幫助眾生做種種事業(yè),就「感眾生心」,感動了眾生的心,「哎呀!我這個師父對我這樣好!」感動了。

  「彼知恩故,咸來歸仰」,彼那個人,和前面只是和你見面,感覺到你這個人是了不起,我來恭敬、尊重你,F(xiàn)在是有了恩德了,所以「咸來歸仰」,都到菩薩這里來歸依、敬仰,歸敬、仰慕。「所出言教,速疾隨轉(zhuǎn)」,這樣情形,所以菩薩說出來的法語,教導(dǎo)眾生的法語,「速疾隨轉(zhuǎn)」,眾生聽見了,很快地就是依教奉行!腹Ь葱庞谩,對菩薩說的話都非常的恭敬,相信這句話,就是用這句話!甘敲兴_大勢具足」,是這樣子。

  玄七、人性具足果

  若諸菩薩人性具足故,成就男根,堪為一切勝功德器;能于一切所作事業(yè),思擇一切所知境界,都無所畏無礙而行。

  「若諸菩薩人性具足故」,這是第七科人性具足果。「人性具足故,成就男根」,這是一個大丈夫相。「堪為一切勝功德器」,是一個大丈夫相,他的身口意,他的色受想行識,「堪」,堪者能也,能為一切殊勝功德的器,能承載無量功德。他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里面,他的色受想行識里面,他這一念清凈心里面,能承載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能有這樣。這是贊嘆男人,可見我們是成就了大丈夫相,這還真是了不起的事情。∥覀冏约阂膊桓杏X什么,但是佛菩薩已經(jīng)說了,堪為一切勝功德器。

  《披尋記》一一六四頁:

  成就男根堪為一切勝功德器者:菩提品說:又非女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一 切菩薩,于過第一無數(shù)劫時,已舍女身,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成不為女。一切母邑,性多煩惱,性多惡慧。非諸稟性多煩惱身,多惡慧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陵本三十八卷六頁)。由是當(dāng)知此所說義,謂得大丈夫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故。

  「成就男根堪為一切勝功德器者:菩提品說:又非女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前面一句話不提,就只是說這一句話。不是女人身能得無上菩提,那就是女身不是一切功德器,不能承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不能安住在女身。經(jīng)上就是明明白白的說出這句話,不客氣的!說這句話的。

  「何以故」?什么原因,這個無上菩提不安住在女人身上面呢?為什么這樣說?在《大智度論》上說一個譬喻:說是一個很高貴的女孩子和一個窮小子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嘛,那么窮小子就想和他結(jié)婚。但是這個女孩子說:「你要把你的家那個窮困的境境界都取消,變成一個豪貴的大寶樓閣,我就和你結(jié)婚!惯@是說這個譬喻。譬喻什么呢?說是眾生想要得無上菩提,你一定要有三十二相,然后無上菩提才在你身上出現(xiàn)!你沒有三十二相,無上菩提不來,不到你這兒來住的。現(xiàn)在這上面說呢,說是「又非女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一 切菩薩,于過第一無數(shù)劫時,已舍女身」,有三大阿僧祇劫,第一阿僧祇劫這個時候還不能,還不可以,要過了第一阿僧祇劫已,「舍女身」,就是到第二阿僧祇劫的時候,這個菩薩就不會再有女身了。第一阿僧祇劫內(nèi),有的時候菩薩還是女身;到第二阿僧祇劫的時候,就棄舍了,不是女身了。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曾不為女」,從此不會再有女身的!敢磺心敢匦远酂⿶馈,為什么女人這樣子?為什么這樣子輕視女人呢?這時候說出個理由,說出原因來!敢磺心敢亍,這個「母邑」我們前文講過,我不知道你們記住沒有?一切的女性,「性多煩惱」,她的心里面煩惱多!感远鄲夯邸梗睦锩嬗袗褐腔。也是有點智慧,但是這智慧是惡的,是有罪過的!阜侵T稟性多煩惱身,多惡慧身,能證無上正等菩薩」,不是說他稟性多煩惱身,煩惱多,還有多惡慧,這樣的身體能證無上菩提的,這樣身體不能得無上菩提!(陵本三十八卷六頁)」。

  「由是當(dāng)知此所說義」,由這一段文我們應(yīng)該知道:「謂得大丈夫身,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故」,才可以得無上菩提。所以這上面說:若諸菩薩人性具足故,成就男根,堪為一切勝功德器。

  能于一切所作事業(yè),思擇一切所知境界,都無所畏,無礙而行。

  再繼續(xù)說明這個大丈夫的功德。這樣的人,「能于一切所作事業(yè)」,就是像是六波羅蜜廣度眾生這種事情!杆紦褚磺兴辰纭,所認(rèn)識的一切境界。那么前面也提過,有盡所有性、如所有性這些所知的境界。所知境界,或者第一義諦的境界、世俗諦的境界。這個堪為一切勝功德器這個人呢,他能思擇一切所知境界!付紵o所畏」,都沒有恐怖!笩o礙而行」,無障礙的能做一切功德,普度眾生。女人就是有困難,的確是有這些問題。

  《披尋記》一一六四頁:

  能于一切所作事業(yè)等者:作諸有情一切義利,是名一切所作事業(yè)。種種難行,皆無畏憚,名無所畏。思擇諸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思擇一切所知境界。四無礙解,相應(yīng)而轉(zhuǎn),故名無礙。

  「能于一切所作事業(yè)等者:作諸有情一切義利」,他做什么事情?他做對于一切眾生一切義利的事業(yè)!噶x利」,我們昨天、前天我們解釋過這個義利,你記住怎么解釋的?你記住嗎?我再說一遍。

  年紀(jì)大了,記憶力容易衰退;年紀(jì)輕的人呢,記憶力好得多!會好得多;但是你要溫習(xí)、思惟,你這個記憶力才能發(fā)生作用。如果你不思惟、不溫習(xí),你的記憶力隱藏在那里不動。我現(xiàn)在贊嘆我自己:我小時候,我家里面是農(nóng)村的人,種田的。我祖父呢,找一個老先生來,是個舉人,我就在那讀書。我們鄉(xiāng)村,大概不超過二十個人,當(dāng)然我現(xiàn)在一想,那個樣子還能想上來。老先生就是教我們讀書,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jīng),然后學(xué)習(xí)四書、論語,上論語、下論語,孟子,就學(xué)習(xí)這個。那時候不感覺到有問題,不感覺記憶力有問題,老師叫我們背,我們就背。到時候就把書本子交給老師,然后背過來,就這段文,「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不感覺到困難!

  等到出家以后,我出家以后,看這經(jīng)上「讀誦」,要誦,心里不歡喜!還要背下來,不歡喜。但是當(dāng)時背《楞嚴(yán)咒》,一點感覺困難沒有!我一方面,佛學(xué)院午前、午后,上早課、上晚課,還要搖鈴上課,時間不多,但是學(xué)《楞嚴(yán)咒》我一點不感覺困難,就不知不覺把楞嚴(yán)咒就背下來。但是你叫我背經(jīng),心里面不歡喜!后來我繼續(xù)地學(xué)習(xí)佛法,到了美國以后,哎呀!這個經(jīng)就是歡喜,歡喜《法華經(jīng)》,這段文好。這就非要背不可!自己主動的非要背。好!就把這段文背下來了。這《安樂行品》背下來,《如來壽量品》也背下來了。想一想,再背!就把《方便品》也背下來了,《敘品、譬喻品》再背,一下子全部都背下來了,一點也不感覺困難!但是心里面原來不歡喜背?墒潜衬兀捅诚聛砹。這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原來的色受想行識里面,這個念心所是有的,有這個力量,盡管你不歡喜背。你若背,就能背,就是能背的。不是說不歡喜背,你就不背,“我記憶力不好”,不是!年輕人是不同的。

  你自己沒有去做大法師,(我這個好像說閑話了),以前我在老法師座下,隨著老法師各處走。當(dāng)然你是小和尚,你是一個小師父,誰也不睬你。這老法師,大家恭敬、供養(yǎng),“請老法師講開示”,我們坐旁邊也是聽,不感覺有什么事。但是老法師去了,就是該你班了!到時候,“請你講開示”,你講什么?所以背書非常有用!一方面能幫助自己心清凈,譬如說我現(xiàn)在背《法華經(jīng)》,「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如果你《法華經(jīng)》不要背太快,大概四個半鐘頭、五個鐘頭背下來,不須要六個鐘頭,你若愿意六個鐘頭也可以,就是慢一點,背下來。你連續(xù)背得話,假設(shè)你用六個鐘頭背下來,這六個鐘頭內(nèi),你心清凈、身清凈、口清凈,三業(yè)清凈。什么叫做修行?就是清凈,就是修行了。說我不背經(jīng),我什么也沒有,也不念佛,也不念咒,也不念經(jīng),什么事也沒有,你叫它心清凈,能做得來嗎?圣人可以,我們凡夫做不到的!凡夫就是要念經(jīng),要有一個清凈的境界顯現(xiàn)在心里面,這時候心才能可能清凈,不然不行!所以背經(jīng)就是讓你心清凈。第二個,你為人講經(jīng)的時候,不須要一定準(zhǔn)備什么。你心靜下來的時候,它就出來了,就會講一段佛法。所以一定要背,背是很大的…,在我們初學(xué)習(xí)的人,非常的有意思!你可知道?我們?nèi)庋劭床灰,你若背?jīng)的時候,諸天來聽你背經(jīng),你可知道?天龍八部來聽你背經(jīng)的,但你看不見就是了!所以應(yīng)該是這樣做。

  「能于一切所作事業(yè)等者:作諸有情一切義利」,這個義利怎么講呢?就提到記憶力,我就說出這一段話。這個「義」是涅槃的因,你修八正道、修四念處,這是得涅槃的因,叫作「義」。成功了,得涅槃了,叫作「利」。義是因,利是果;涅槃的因,涅槃的果,是名為義,這就是圣道,修學(xué)圣道。菩薩為眾生作義利,作什么義利?就是為眾生宣揚佛法,令他修學(xué)圣道,能得無上菩提,就是這種事情,這叫作義利,做這個事情!甘敲磺兴魇聵I(yè)」,菩薩就是為眾生做這個事情。

  「種種難行,皆無畏憚」,為眾生做這個事情,也就是六波羅蜜了,不是容易做的,很多事情不容易做,很多的事情。因為眾生不是佛,你說眾生就是佛,那是另一回事,眾生就是眾生,他有貪瞋癡,隨時那個貪瞋癡的煩惱會動的,你想調(diào)伏這個貪瞋癡不容易!不要說是別的人,就你的父母,你勸他信佛都不容易。他若不相信,你不能勉強的,都是難啊!所以這個種種的難行,不容易做的事情,「皆無畏憚」,菩薩他那個大智慧、大福德境界,他不恐怖,他不恐怖的,皆無畏憚!该麩o所畏」,都無所畏這句話這么講。

  「思擇諸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思擇一切所知境界」,這個第二句「思擇一切所知境界」在這里才講,他先解釋「都無所畏」,然后解釋「思擇一切所知境界」。

  「思擇諸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這我們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很多次了。所以我們應(yīng)該做這件事,就是思惟。最好是什么呢?我們沒有上課之前,把這一段文讀一讀,你先要把這個文讀一讀。那一個地方我懂,我不須要你講,我這句話我懂;我這句話我不懂,我懂的地方我看你怎么講,我是這樣講,我看你怎么講,和我講的同不同,你要注意聽。我不懂的地方看你怎么講,你做一個簡要的記錄,等到講完了,自己愿意出去活動活動也可以,然后要溫習(xí),照本子去溫習(xí),看一看,原來這個法師怎么講。

  把本子合起來了,溫習(xí)完了,出去跑一跑,然后靜坐的時候思惟。心清凈、加行清凈、田清凈,什么叫做心清凈?什么叫做加行清凈?什么叫做田清凈?要思惟。這件事很重要!這個「思擇諸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這是思惟,思惟什么叫做色受想行識?什么叫做色受想行識無我?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要思惟;思惟這個十二緣起的善巧,無明緣行,行緣識;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思惟!杆紦裰T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思擇一切所知境界」,你去思惟。

  「四無礙解,相應(yīng)而轉(zhuǎn),故名無礙」:這個「無礙而行」,這個《披尋記》的作者這么解釋。這個四無礙解,你知道嗎?四無礙解是什么?四無礙解就是:無礙解,沒有障礙,我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有一個地方不明白,就是障礙了。就是這個文通達(dá)無礙,叫做無礙解。能解的就是智慧,這個智慧對于這件事的明了是無障礙的。現(xiàn)在指什么說的呢?有四種:一個是法無礙解。法是什么呢?就是佛為眾生所宣說的一切佛法,宣說佛法就是有文,一切的文句。譬如說是:「如來于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這是文句嘛!有文字嘛!這些文字你都明白,你都明白。這佛菩薩記憶力不得了,就是有陀羅尼,陀羅尼就是說明白一點的話,就是記憶力,有不可思議的記憶力。我們?nèi)羰乾F(xiàn)在要背一部經(jīng),要天天背,隔了幾天不背,不背就不能背,就忘掉了;佛菩薩不是,永久不忘。說是那一部經(jīng),他立刻就…,不用看本子,他就知道這部經(jīng),就能背下來。而且還會講解,能為眾生講解,所以叫法無礙解。就是能詮的法,這些文句,無障礙。這些智慧,那都是大智慧境界。

  「義無礙解」:就是那個法所詮的道理,也是無障礙。一段文有一段文的義,有無量無邊的,很多的章段,每一段文是意義不同。譬如說:《金剛經(jīng)》,前面說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后面又說。但是義不同!那文句看上去好像一樣,但是義不一樣。你能明白,通達(dá)無礙,當(dāng)然這是大智慧境界。但多數(shù)還是指禪定,我們沒得禪定的人有一點記憶力,這實在還是不及格的;得了禪定以后,那個記憶力那就是陀羅尼了。所以那個陀羅尼那里面有禪定在里面的,禪定的心心所的,叫做義無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

  第三個「詞無礙解」:詞無礙解是什么呢?譬如說這是漢文,這是藏文,這是日文,這是英文,這是德文,這是錫蘭文,這是泰國文,這眾生的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語言文句。我們這個世界已經(jīng)是很多了,他方世界是更不得了!而這些事情,也是我們凡夫有這些問題,圣人也有這個問題,圣人也是有,到什么時候這個問題才解決了?到九地菩薩。十地菩薩: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七地、到八地,到九地菩薩詞無礙解成就了,要到這個時候。就是能用無量無邊的文句、語言宣揚佛法。譬如觀世音菩薩也懂得英文的,他也懂得漢文,這個文句統(tǒng)統(tǒng)都明白,他也會說這種話。有的人會說話,但是文字不懂;有的人大學(xué)畢業(yè)了,文句可以懂,你聽人說話你聽不懂。但是現(xiàn)在是說:這個法無礙解是文句,詞無礙解是語言。這是大智慧境界!

  那么最后第四個是「辯無礙解」:辯才,有的人讀書很多,智慧也很大,但是說話就是…,他的辯才不是那么好。哎,這是另一回事!就是辯無礙解,就是大智慧,能辨才。道理特別的熟,深入無礙;他能夠通達(dá)法無礙、能夠義無礙,還有詞句無礙,最后是辯才無礙,有大悲心示辨宣揚佛法,無障礙。但這個地方,這個文也是可以深、可以淺,這個地方這個文!笩o礙而行」,那就是說是你能夠有四無礙辯,弘揚佛法。

  這上面說:「人性具足,成就男根,堪為一切勝功德器」,他「能于一切所作事業(yè),思擇一切所知境界,都無所畏無礙而行」。

  一切有情于一切時,皆來臻赴同共集會,屏處、露處言論同止,受用飲食,皆無嫌礙:是名菩薩人性具足果。

  「一切有情于一切時,皆來臻赴同共集會」:說是這位菩薩這個境界,「一切有情」,就是一切眾生。「于一切時」,這說起來可真是很困難了,這不是簡單的事情,「于一切時」,我們現(xiàn)在時間是三點十分鐘,在另外一個地方現(xiàn)在是二點十分,在另外一個地方現(xiàn)在是四點十分,另外一個地方現(xiàn)在是八點十分,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這個世界、他方世界,時間都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這位菩薩呢,一切有情在一切時,「皆來臻赴」,都到這來聚會,到菩薩這來!竿布瘯,到這來聚會。

  「屏處、露處言論同止,受用飲食,皆無嫌礙」:「屏處,露處」,用我們?nèi)说木辰鐏碚f呢,這是一個隱藏的地方,周圍有障,他在那地方大家集會,我們看不見,這就是屏處。顯露的地方,我們能看見,也可以這么說。但是另外說呢,就是我們現(xiàn)在肉眼,現(xiàn)在是這個境界,但是我們?nèi)庋劭床灰姷牡胤侥,那站在我們的立場來說,那可以名為屏處,可以說是屏處。說這樣的菩薩的境界,很多的一切有情都來,但是只有菩薩自己知道,來的眾生不見得完全知道,「哦!同時在這地方還有其他的眾生」,不知道的!所以有屏、有露的不同。大家在這說話,「同止」,同在這里。「受用飲食」,可以吃東西也是,也可能!附詿o嫌礙」,眾生來到這位菩薩這兒來,菩薩沒有嫌礙的這個心情,沒有嫌惡你,“你來了我不歡喜”,沒有這個事情。但是有一段經(jīng)文說到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說:「這個人沒有道心,他這個人怎么怎么壞,他不可以到我這里來」,舍利弗尊者在大眾里說這句話,「這個人這樣子,不可以到我這里來」。當(dāng)然這種說法就是勉勵了,勉勵了眾生要努力,使令自己的身心清凈,那么這個圣人愿意教化我們。說這一段文上,成就了男根,堪為一切圣功德器,這樣這話什么意思?這就是希望沒有成就男根的女人,勸她們好好努力的意思,倒不是嫌棄她,讓她努力,讓她向上,是這樣意思!甘敲兴_人性具足果」。

  《披尋記》一一六四頁:

  一切有情于一切時等者:此說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往諸天界,令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dá)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宮中蒙光覺悟,皆來集會。如威力品說(陵本三十七卷六頁)。即此有情,說名一切。晝夜六時,名一切時。當(dāng)知菩薩具勝功德,為饒益他,故有此事。

  「一切有情于一切時等者:此說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往諸天界」,這樣解釋也是的!复苏f菩薩依定自在」,他成就了色界定,成就了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他都是很自在的。這個自在就是: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若是安住在定里面也就能住在定里面,都能夠隨心所欲。如果我們有的時候,說是我得定了,但是現(xiàn)在入定不能入,就是不自在;說是能入,但是想出定不行,不能出,就是不自在,這就是初得定的時候有這些事情。但是菩薩現(xiàn)在所成就的定得大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得了禪定就有神通,他可以讓這個身體放大光明,有這種力量!竿T天界」,這菩薩是在人間,現(xiàn)在有神通的力量,就可以到天上去。

  「令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dá)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宮中蒙光覺悟」,這是天龍八部。這個天龍八部在他自己的宮殿里面,菩薩放大光明就警覺他,有這種境界,蒙光覺悟!附詠砑瘯,所以他們一看菩薩放出光明了,就來到菩薩這里來了,到菩薩這來?催@菩薩也能到天上去,各種世界也能去;菩薩若不去呢,放大光明,天龍八部到菩薩這里來,就是這樣意思。「皆來集會」!溉缤ζ氛f」,這個〈菩薩地〉也有一個威力品說這件事!(陵本三十七卷六頁)」。

  「即此有情,說名一切」,這個文上說一切有情,就是什么有情?就是天龍八部這些有情,說名一切有情。「晝夜六時,名一切時」,這上面說一切有情于一切時,一切時是什么時候?就是晝?nèi)龝r、夜三時,這一切的時間,一切的有情能到菩薩這里來,聽菩薩說法,「名一切時」!府(dāng)知菩薩具勝功德,為饒益他,故有此事」,菩薩具足殊勝的功德,為利益眾生故,有這樣的事情。那么這就是人性具足果,是有這樣事情。

  玄八、大力具足果

  若諸菩薩大力具足故,于能引攝善法加行、及能饒益有情加行,皆無厭倦;勇猛精進(jìn)、堅固精進(jìn),速證通慧:是名菩薩大力具足果。

  「若諸菩薩大力具足故」,這是第八科,大力具足果。若是諸菩薩大力具足,就像前面說的這七樣,就是具足了大的功德力!赣谀芤龜z善法加行、及能饒益有情加行,皆無厭倦」,「于能引攝」,就是他要入什么三昧,他若是修止、修觀、修六波羅蜜這些善法的行動,及能饒益一切有情的行動,「皆無厭倦」,菩薩沒有厭倦的時候。沒有說我疲勞了,我休息一會,沒有這回事情。

  「勇猛精進(jìn)、堅固精進(jìn),速證通慧」,菩薩那個勇猛、無畏的那種精進(jìn)力!笀怨叹M(jìn)」的地,就是一切眾生你不能干擾菩薩,菩薩那種堅固不可動搖的境界,也是精進(jìn)地!杆僮C通慧」,想要得什么神通、得什么智慧,很快就成就的。「是名菩薩大力具足果」,菩薩有這么多的功德。說這么多功德什么意思呢?就是勸我們發(fā)心,我們好好發(fā)心修行也可以成就這些事的,這個意思。

  地二、顯果勝利(分三科) 玄一、總標(biāo)

  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八種異熟、具八種果,能善饒益一切有情,隨順生起一切佛法。菩薩安住異熟果中,于諸有情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自有力能、及善安處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隨順而作;如是乃名:隨其所欲所作成辦。

  「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八種異熟、具八種果,能善饒益一切有情」,這是第二科顯果勝利,顯果的勝利。這個異熟果,正釋果相,這是第一科。現(xiàn)在第二科顯果的勝利,顯示這八種異熟果的殊勝的利益。分三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

  若諸菩薩成就了這樣八種的果報,具足了八種果報,「能善饒益一切眾生」,這個菩薩有這種能力,能善巧方便地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鸽S順生起一切佛法」,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性,都能夠現(xiàn)起無量無邊的佛法,就是六波羅蜜了。

  「菩薩安住異熟果中,于諸有情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菩薩成就了這樣殊勝的異熟果,就安住在這個果報里面!赣谥T有情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利益眾生的事業(yè)是各式各樣很多的!缸杂辛δ、及善安處所化有情」,他自己有這八種果報的力量,「自有力能」!讣吧瓢蔡幩星椤梗苌魄傻匕蔡,這個安處,《披尋記》的作者解釋,就是用這四攝事教化眾生,叫作安處;蛘哒f是,這個安呢,就是菩薩在禪定里面就能夠教化眾生,所以叫作處。這個處是處理,有事情了要處理。就是菩薩在禪定里面能教化眾生,能教化所教化的眾生!副擞谧允码S順而作」,這個自事,菩薩以度化眾生為菩薩的自事,教化眾生是菩薩的自事!鸽S順而作」,隨順種種因緣去教化眾生去,這樣子。菩薩「彼于自事隨順而作」,也就是前面這句話:「自有力能,及善安處所化有情」,也就是這句話。前面是說所化有情,所教化的眾生,這個怎么樣教化眾生呢?就是「自事隨順而作」,就是做這個六波羅蜜的功德來教化眾生,實在就是一句話。

  「如是乃名:隨其所欲所作成辦」,若是你能夠這樣子,就是前面這幾句話:「具八種果,能善饒益一切有情,隨順生起一切佛法」。這個饒益一切有情是所利益的,隨順生起一切佛法是能利益的。你用什么來教化眾生?就是用佛法教化眾生。這一句就是「菩薩安住異熟果中,于諸有情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這是說菩薩度化眾生的時候,是安住異熟果中,有這種能力教化眾生。這個「自有力能,及善安處所化有情」,是說在禪定里面,這樣教化眾生!副擞谧允码S順而作」,應(yīng)該是總結(jié)前面這一段,就是菩薩能夠隨順因緣,隨順?biāo)约旱拇蟊,隨順?biāo)删偷墓Φ,隨順眾生的根性,就能做出來這樣的功德的事情!溉缡悄嗣弘S其所欲所作成辦」,你若能夠這樣子呢,才可以名之為隨心所欲所作的事情都可以成功,都能做成功了,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一六五頁:

  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等者:戒品中說: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種饒益有情戒。于一一相中,成就一切種(陵本四十卷八頁),是名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菩薩成就八種異熟,具八種果,堪能成辦如是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是名自有力能。及以四種攝事方便,于諸有情能正攝受,調(diào)伏成熟,名善安處所化有情。此中所化有情,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應(yīng)知。

  「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等者:戒品中說: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種饒益有情戒」,這是我們誦戒的時候,念這個菩薩戒的時候也提到,提到這個十一相!赣谝灰幌嘀校删鸵磺蟹N」的功德,來饒益眾生!(陵本四十卷八頁)」!甘敲N種眾多利益事業(yè)」。

  「菩薩成就八種異熟,具八種果,堪能成辦如是種種眾多利益事業(yè)」,這種種利益的事業(yè),如果你沒有這八種功德、具八種果,能成辦這個事情嗎?是不可能的了!甘敲杂辛δ堋埂!讣耙运姆N攝事方便,于諸有情能正攝受」,能夠很正確地、沒有錯誤地來攝化眾生,能「調(diào)伏」眾生,能令眾生的圣道得「成熟」,「名善安處所化有情」,這句話這么講!复酥兴星,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應(yīng)知」,這還是唯識宗的教義,所化的有情呢,就是住種性的眾生。如果沒有種性,菩薩不能教化他的。所以說到住種性,應(yīng)知。

  玄二、別簡(分二科)  黃一、不善處他

  若諸菩薩自有力能,不善安處所化有情,彼于自事不隨順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熾盛,不名隨順。由是因緣,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若諸菩薩自有力能,不善安處所化有情」,這是第二科別簡。前邊這一段是總標(biāo),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下面就是再詳細(xì)的簡別一下,還有不及格的,有不能這樣的。分兩科,第一科是不善處他,就是不能夠教化眾生的。

  「若諸菩薩自有力能」,他自己具足了這八種功德!覆簧瓢蔡幩星椤,他雖然有這八種功德,但是他不善安處所化有情,他不能善巧地去教化眾生,他不能,就是不能用這四攝法去教化眾生。「彼于自事不隨順作」,這位菩薩他雖然本身有多少功德,但是他不能……,這個教化眾生的事情他不能夠自在的去作。「不隨順作」,就是不自在的去作這個教化眾生的事!溉缡怯谒骼妫幻麩胧ⅰ,說這樣的菩薩對于教化眾生所作的利益事,不能說是很殊勝的,就是這個人有所不足!覆幻S順」,也不能說是隨順的,不能自在的去作!赣墒且蚓,不名能作他利益事」,因為他這樣子,他有所不足,不能說他能夠教化眾生的。

  《披尋記》一一六五頁:

  若諸菩薩自有力能等者:謂若菩薩具異熟果,是名自有力能。不具攝事方便,是名不善安處所化有情。如是于他所作利益,未能速令成熟及得解脫,是故不名熾盛,不名隨順。

  「若諸菩薩自有力能等者:謂若菩薩具異熟果,是名自有力能」,「自有力能」是具足八種果報。「不具攝事方便,是名不善安處所化有情」,就是你沒有四攝的方便教化眾生,這就有所不足了。「如是于他所作利益,未能速令成熟」,說這位菩薩有所不足的關(guān)系,他為眾生所作的利益,不能令眾生很快地就能成熟圣道,不能令眾生很快地得解脫,「是故不名熾勝,不名隨順」。

  黃二、自無力能

  若諸菩薩自無力能,而善安處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隨順而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熾盛、不名隨順。由是因緣,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若諸菩薩自無力能」,這是第二科自無力能。前面那一科:「若諸菩薩自有力能,不善安處所化有情」,這一段:「若諸菩薩自無力能,而善安處所化有情」,就是相反。這位菩薩他沒有八種功德的成就,但是他也有多少的方便能教化有情!副擞谧允码S順而作」,就是他能善安處所化有情,就是教化眾生的事情,他也能隨順的做多少。「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熾盛」,這位菩薩他自己沒有成就八種功德,他作教化眾生的事情也不是殊勝的!覆幻S順」,也不是很自在的!赣墒且蚓,不名能作他利益事」,這位菩薩就是程度就低了一點,他不能說他能作利益眾生的事情。

  《披尋記》一一六五頁:

  若諸菩薩自無力能等者:謂若菩薩不具八異熟果,是名自無力能。雖以攝事方便攝諸有情,然由自無力能,不能令他速得成熟及與解脫,是故于他所作利益,亦不名為熾盛隨順。

  「若諸菩薩自無力能等者:謂若菩薩不具八異熟果,是名自無力能。雖以攝事方便攝諸有情」,他能用四攝善巧方便的教化眾生,「然由自無力能」的關(guān)系,「不能令他速得成熟及與解脫,是故于他所作利益,亦不名為熾盛隨順」,這又是一種。

  玄三、結(jié)顯(分二科)  黃一、結(jié)

  是故菩薩要具二事,方于有情所作利益,名為熾盛、名為隨順。由是因緣,乃名能作他利益事。

  「是故菩薩要具二事,方于有情所作利益,名為熾盛」,這是第三科結(jié)顯,先結(jié)束這一段文!甘枪势兴_要具」足「二」種「事」情,「方于有情所作利益,名為熾盛」,就是殊勝。他所作的利益眾生的事業(yè)是特別殊勝的,這就叫做「隨順」!赣墒且蚓,乃名能作他利益事」,他具足這兩種事,他才可以名為能作他利益的事情。下邊第二科顯,其實就是解釋,解釋那兩種事。分兩科,第一科是成熟解脫。

  黃二、顯 (分二科)  宇一、成熟解脫

  如是菩薩住異熟果,自能成熟一切佛法;亦能令他于三乘道,隨其所應(yīng),速得成熟;又能令自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亦能令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脫。

  「如是菩薩」,就是指前面說的這位菩薩!缸‘愂旃,安住在八種殊勝的果報里面!缸阅艹墒煲磺蟹鸱ā梗羞@八種異熟果,所以他自己能成熟一切的佛法,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種智,成熟一切佛法,這是一種事!敢嗄芰钏谌说,隨其所應(yīng),速得成熟」,他也有無量的善巧方便,能教化眾生對于三乘道,聲聞乘、辟支佛乘、還有佛乘,隨那個眾生的根性所相應(yīng)的,「速得成熟」,很快地就可以成熟了,就解脫了!赣帜芰钭运僮C無上正等菩提」,也能使令自己……,你教化眾生就有無量無邊功德,所以利益了眾生,同時也能利益了自己,使令自己很迅速地得無上菩提!敢嗄芰钏殉墒煺咚俚媒饷摗,也能夠令眾生,善根成熟的人,也能很快地得解脫圣道,就是得圣道。這就是具足兩事:一個是自利的事,一個是利他的事,都有圓滿的功德。

  宇二、不空生死

  由諸菩薩安住八種異熟果中,能使有情利益安樂;是故一切有情所處空無義利,無始生死菩薩處之,能令不空,有大義利。

  前面第一科是成熟解脫,第二科不空生死!赣芍T菩薩安住八種異熟果中」,他有這種果報,他安住在他的果報里邊。「能使有情利益安樂」,他能弘揚佛法,使令眾生得到利益、得到安樂。這是兩個意思,利益是一個意思,安樂是一個意思;利益是因,安樂是果!甘枪室磺杏星樗幙諢o義利」,所以一切顛倒愚癡的眾生,他居住在三界里邊,「空無義利」,他沒能得到什么好處,他在生死里面流轉(zhuǎn),〝這個人要做國王,那個人起來要打倒國王,他要做國王,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榮華富貴這些事情,結(jié)果來看呢,是「空無義利」,做國王也好,做乞丐也好,在三界里面一點功德都沒有成就。這個說到曹操,那上面說:「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是蘇東坡的前赤壁賦,曹操這種境界,看上去真是了不起,但是今天來看,有什么成就?什么也沒有了。就是在眾生的世界,這個功名顯赫,那是不得了,很多人都很羨慕!結(jié)果若按佛法的態(tài)度來看呢?「而今安在哉?」什么也沒有了。就是眾生在世界里邊,「空無義利」,一點成就都沒有。雖然他是為了名利、為了榮華富貴,他非常努力的去爭求,結(jié)果一無成就。「無始生死菩薩處之」,「空無義利」,從無始劫來就是在生死流轉(zhuǎn),眾生在這個生死的境界一無成就;若「菩薩處之」,安住在生死的世界里面,「能令不空」,能令你有所成就,而不會徒勞地,不會徒勞一無成就。「有大義利」,能得無上菩提,能勸導(dǎo)眾生得三乘圣道,這是不一樣的。

  《披尋記》一一六六頁:

  一切有情所處空無義利等者:謂諸有情無始時來處生死中,不為自義,不為他義,是名空無義利。菩薩不爾,處生死中能為自義,能為他義,是名不空,有大義利。

  「一切有情所處空無義利等者:謂諸有情無始時來處生死中,不為自義,不為他義」,他沒能夠為自家得圣道,也沒能勸導(dǎo)眾生得圣道,沒有這個事情,「是名空無義利」!钙兴_不爾」,菩薩不是這樣子!柑幧乐心転樽粤x,能為他義」,他能為自己修學(xué)圣道、得無上菩提,也能教導(dǎo)眾生得圣道、得解脫!甘敲豢,有大義利」。這個看,就是你作的這一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凡夫做國王,就是名聞利養(yǎng)這個事情;菩薩做國王,是假借國王的這個位子,能教化眾生,所以和凡夫不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