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8)

  亥三、難行精進(分四科)

  天一、征起

  云何菩薩難行精進?

  這是第三科:難行精進。一共是八科,第一科自性精進,第二科一切精進,現(xiàn)在是第三科難行精進。這一科里分四科。第一科是征起。

  「云何菩薩難行精進?」:什么叫做菩薩的難行精進呢?下面是第二科:略標。

  天二、略標

  謂此精進,略有三種。

  就是略標其數(shù)目。

  天三、列釋(分三科)

  地一、離一切想

  若諸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諸飲食想、諸臥具想、及己身想。于諸善法無間修習、曾無懈廢,是名第一難行精進。

  這是第三科:列釋,列出來它的名稱,解釋它的意義。這一科里又分三科,第一科是離一切想。

  「若諸菩薩無間遠離」:什么叫做離一切想呢?若是諸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無間」就是不間斷,就是長相續(xù)地作如是觀的意思。無間的遠離,遠離什么呢?「諸衣服想」,諸衣服就是很多的衣服!钢T衣服想」,這句話怎么講呢?這想,取相為想,取相分別名之為想。這個取相就是心里面與所緣的境界相接觸了,認識它的相貌,這認識里面有一個執(zhí)著的意思。說執(zhí)著,也應該是說明白了;但是,若說愛著就更好一點,就是對衣服有愛著心。心里面一直地在思惟這件事,F(xiàn)在這個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就這樣講應該是明白了;但是,若是詳細說,應該再多說幾句。還是唯識法相:依他起。依他起就是依阿賴耶識為種子而顯現(xiàn)的一切法,是依他起。依他起的法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實的,有而不真實;是如幻有,如夢中境似的。但是,我們的前六識和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我們的識一接觸,又有一個所緣緣。這個所緣緣就是我們的第六識所變現(xiàn)的。變現(xiàn)的時候,沒有智慧,不知道是如幻如化的,就認為是真實的。執(zhí)著衣服是真實的,有愛著心,這叫做「衣服想」,F(xiàn)在說「遠離衣服想」,觀察心里面所想的衣服是畢竟空的,沒有衣服可想。你常作如是觀,叫做遠離諸衣服想,那就是破除去遍計執(zhí)了。

  破除去遍計執(zhí)的時候,但是還有如幻如化的衣服,就是這個意思:是自性空的,但是還是宛然而有的,宛然而有的那個就是依他起了。這和《中觀論》說的觀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還是宛然而有,也是相合的,并沒有沖突。

  這樣「遠離諸衣服想」,實在這句話就是修唯識觀的意思。如果你不修觀的話,這個衣服想你不能破,這個著你就不能破,你這個遍計執(zhí)不能破。你只修奢摩他,這個遍計執(zhí)不能破。你就是得了色界定、得了無色界定,這個遍計執(zhí)還是不能破。所以這上面說:「若諸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就是長時期地修唯識觀,我們心里面對于衣服有愛著心,這是遍計執(zhí)。常常觀察它是畢竟空的,無有少法可得,沒有衣服可取著,這叫做「無間遠離諸衣服想」。

  「諸飲食想、諸臥具想」:也是一樣是這樣子。「及己身想」:這一句深一點。「己身想」這個地方有事情,在《披尋記》里有詳細的解釋。

  「于諸善法無間修習,曾無懈廢,是名第一難行精進」:這個「于諸善法」前面這一行文,這是修唯識觀破遍計執(zhí)。修唯識觀就是善法,你對于這個善法:于衣服修唯識觀;于飲食、臥具及己身都修唯識觀,叫做「諸善法」。這個善法「無間修習」,不間斷的要修習。

  不間斷的修習,這里有兩個意思;說三個意思也可以。就是最初聽聞如是法,你在文字上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聞所成慧。然后你要長時期地專精思惟,那就是思所成慧了。若是修禪定的時候,就是修奢摩他了,在奢摩他里邊再修毗缽舍那觀,那就是修所成慧;在這個地方可以說有三個階段。對于聞思修三種智慧的無間修習「曾無懈廢」,從來也不懈怠,不停止這件事,常作如是觀。

  常作如是觀這件事,就是自從聽聞這樣的法,你根據(jù)文字上去思惟觀察;合上本子了,你還是要思惟觀察。你經過聞、思這兩個階段的道前方便,然后正式修止觀的時候,它就會順一點。就不會說:「我不會修毗缽舍那觀!箾]有這話,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于諸善法無間修習,曾無懈廢,是名第一難行精進」。難行精進里有三種,這是第一種難行精進;不容易。我們看《披尋記》怎么說。

  「無間遠離諸衣服想等者:此顯四種遠離希求之愛」(《披尋記》p1432):這一段文是開示我們有四種遠離希求之愛,四種不同。這個希求愛要遠離。那四種呢?「謂衣服愛,飲食愛,臥具愛,有無有愛」,一共這四種。這四種,在文句上看:「衣服想、諸飲食想、臥具想」,這三種很明顯;那「有無有愛」就是下邊那個「己身想」,指「己身想」說的。

  「聞所成地說:」這我們已經學過了聞所成地。

  「又諸苾芻顧戀現(xiàn)法身命為依止故」:「又諸苾芻」,現(xiàn)在的文是〈菩薩地〉││是指菩薩;現(xiàn)在這地方是引〈聞所成地〉的話來說。諸苾芻也應該包括苾芻尼在內。

  「顧戀現(xiàn)法身命」:顧戀,就是愛著。愛著現(xiàn)在的這個生命,現(xiàn)在這色受想行識,這是法,這個就是我們的生命。愛著這個身體,其實這是與生俱來的就是愛。愛著這個身體「為依止故」,以此為基礎,實在也就是因為對這個生命的愛著,「而于衣服、飲食、臥具生希求愛」。因為愛著這個生命,所以就希望這個身體也不要凍著、也不要餓著,有一點苦惱也不可以。所以,就要有衣服、飲食、臥具生希求愛。希望穿得好一點、吃得好一點、住得也好一點。所以,這衣服愛、飲食愛、臥具愛從那來的呢?原來就是以生命愛為根本,然后才有這個愛。就是愛著這些東西來保護自己的生命。

  「顧戀后法身命為依止故」:前面是現(xiàn)法生命。現(xiàn)在又是顧戀后法生命,就是愛著我將來的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這個身體終究有一天老病死,結束了;結束了沒有終斷,還繼續(xù)有色受想行識的生命的。那么,對于那個身體雖然還沒出現(xiàn),但現(xiàn)在就已經開始愛著了。這是顧戀將來的生命為依止故,「而于后有生希求愛」:我現(xiàn)在常常地買買花供佛,使令我將來的生命能美一點。別的說是修止觀、修學圣道、了生死,那事兒不要管!我放生,使令我現(xiàn)在的生命長一點,我將來的生命也長一點。想這個事兒,思惟這件事!我也看見雜志上很有名的大德做這個事情。這是「顧戀后法身命為依止故」。若是我們買花供佛,我們對于佛有恭敬心去供佛,那就意義不同了!說是對于鳥獸放生,有慈悲心放生,那也是不同。

  「顧戀后法身命為依止故,而于后有生希求愛」:后有;現(xiàn)在這個生命叫做現(xiàn)有。這個現(xiàn)有結束以后,還是有一個生命的,叫做后有。對于后有也有一個愛;當然,這還是相信因果的關系。「而于后有生希求愛」,這是「有」。

  「愚于涅槃為依止故,而于無有生希求愛」:這是有無有愛,現(xiàn)在說無有,什么叫做無有呢?「愚于涅槃為依止故」。愚于涅槃,對于涅槃這件事也不是太明白,所以叫「愚」,對于涅槃糊涂,所以叫愚于涅槃。

  「為依止故」:因為對涅槃不太明了,聽人說涅槃是個安樂處,所以就是「而于無有生希求愛」。對于那個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那個離一切相的、不生不滅的涅槃生希求愛,也愛著;其實,你這樣愛就不是涅槃了。那個地方是離一切相,也就離一切分別。「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于相,無所緣故」,你一希求就不是了。所以「為依止故,而于無有生希求愛」。這樣加起來有四種愛。這是陵本十四卷第十頁,這是在〈聞所成地〉。

  「今說菩薩于彼遠離尚無有想,況希求愛」:那個〈聞所成地〉是說苾芻,現(xiàn)在這里是說菩薩!附裾f菩薩于彼遠離」,對于這四種愛都要遠離,那當然就是修唯識觀,唯識無義,觀察這些都是畢竟空寂的。若是畢竟空寂,就是「尚無有想,況希求愛」呢?就是想也不生了,愛當然也不起了。修成功了,就是無分別智現(xiàn)在前了。

  地二、盡壽恒行

  若諸菩薩如是精進,盡眾同分,于一切時曾無懈廢;是名第二難行精進。

  前面是第一個難行精進,這個是修學圣道;修世間上的善法,是隨順我們原來的貪瞋癡,不改變我們的貪瞋癡,隨順我們的貪瞋癡做一切善事,這比較容易;但是也有人不愿意做。現(xiàn)在是違背了自己的貪瞋癡,不可有貪瞋癡,這比較難,這叫第一難行精進。

  這句話引〈聞所成地〉的文,說得比較完全一點,為了愛著這個身命才愛著衣服、飲食、臥具的,F(xiàn)在若是說離開這個有愛,于身命「及己身想」對這個身體也修唯識觀,那也是一樣,也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所現(xiàn)的根身、器界,現(xiàn)的根身就是如幻如化的,有若無,不真實,如水中月、如鏡中像,有而不真實。你在修奢摩他的時候作毗缽舍那觀,觀察這個身體有而不實;但是,我們就執(zhí)著這個身體才生遍計執(zhí)了。生遍計執(zhí)的時候,遍計執(zhí)主要是第六意識,他這個所緣緣能現(xiàn)出來這個身體,就執(zhí)著是真實的了。這個執(zhí)著真實的影像完全是沒有的,是畢竟空寂的,他是一點體性沒有的,觀察他是畢竟空寂的。這就是修止觀,是這么觀。說是:「我不會修毗缽舍那!宫F(xiàn)在告訴你:像打妄想那么想,一樣!附裉斐悦鏃l不咸,昨天吃面條咸了。今天吃的面條不咸,這個面條好吃!惯@件事這么想,你修觀的時候也是這樣想:「這個面條是我心的變現(xiàn),是畢竟空寂的!宫F(xiàn)在是,我們的煩惱主要不是面條,而是這個身體。我們主要的煩惱是這個身體,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里引起煩惱。你觀察他是依他起,如幻如化的;但是我們執(zhí)著是真實的。執(zhí)著真實這個事無有少法可得,是畢竟空寂的!甘裁次?恁么來?」「說似一物即不中。」道理就是這樣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沟览矶际且粯。

  觀察這衣服、飲食、臥具還有醫(yī)藥,都是畢竟空寂的;但是,主要是觀察這個身體是畢竟空的。但是,依他起和圓成實是離名言相,離相,離言法性。我們第六意識所接觸的一切境界,這是言說法性,都是不真實,只是內心的分別。這所分別的影像是無有少法可得,是畢竟空寂的。你要常常作如是觀,常常作如是觀,就從外凡位到內凡位去了。你的身份就升級了,給你升級了,你可知道!我們若是不作如是觀,只是學習學習,是在外凡。外凡是什么樣呢?就是和在家人差不多。在家人就是唯利是圖;我們出家人學習佛法,但是你內心里面老是還是貪瞋癡,就是完全是沒什么大的差別,和在家不修學圣道的差不多。若是出家人也不學習佛法呀!那就是更差一點。所以,我們學習了佛法,你要知道有這么一件事,是這樣子,應該作如是觀,來改變自己的思想,要知道這件事。說我們看見人家有修行,有修行,那就是這樣子,這就是叫做有修行;那我們也應該這樣學習。但是「我不愿意!」,那你不愿意,那就只好羨慕別人,你自己不能成就。

  「若諸菩薩如是精進,盡眾同分」:若是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能夠這樣的精進地修唯識觀,觀察這些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沒有間斷,常這樣精進修行!副M眾同分」:(按:精進)到什么時候?「我就修行七天,打禪七的時候修行七天!共皇堑!說:「我七七四十九天!共皇堑模∫M眾同分,就是盡形壽,盡形壽要這樣用功的。不是我參加禪七,七天就完了,不是的!要盡眾同分。這個眾同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有色受想行識,你也有色受想行識;我是人,你也是人,大家都一樣,這叫眾同分。盡這個生命體的壽命,一直是這樣用功修行!赣谝磺袝r曾無懈廢」:所有的時間,早晨起來,你就是這樣修行,吃完早飯以后也是這樣修行,吃完中飯以后也是這樣,一直到晚間:初夜也這樣修行;中夜可以休息;后夜還是這樣修行。

  我們可以知道佛菩薩的意思:我們出家人修行是這樣子。不是像我們中國漢文佛教,早晨起來做個功課,念多少咒,然后又什么的,那功課就結束了;不是那么回事兒!我們從經論上看出來,出家人應該怎么樣做功課呢?就是應該這樣做功課。和我們漢文佛教祖師規(guī)定的功課不一樣。所以,我們的同學到另外一個地方,遇見一位大德,問:「你們早晨做什么功課?」「我們早晨起來靜坐。」「怎么你們沒有念楞嚴咒?」說:「沒有!」「那怎么可以呢?祖師定的規(guī)矩怎么可以違犯呢?」他這么說。

  「若諸菩薩如是精進,盡眾同分于一切時曾無懈廢,是名第二難行精進。」第二種難行精進。因為這件事不是短時間可以成功的,若善根特別深厚的人,時間也可能不用很久就得圣道了,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以后,他還是這樣修行。在經律上說:「重(按:音「崇」)慮緣真」。你沒得圣道的時候這樣觀察;得了圣道以后,還是重復的這樣子在奢摩他里面修觀,還是這樣修行。得了無生法忍以后也還是這樣修行;一直到最后,得了阿羅漢以后,還是這樣修行;乃至到佛的境界,到佛自然是這樣無分別境界成就了!赣谝磺袝r曾無懈廢」,一直的不懈怠,不停下來。

  當然,我們回頭想:我們出家人,我們的祖師定的功課,早晨念楞嚴咒,念大悲咒、念十小咒,這樣,他也有個道理。這是什么?我們出家人不學習佛法,那么,一點功課沒有,他這一天怎么個境界呀?我看就不要說了!那么不妨還立出念楞嚴咒、念大悲咒、念十小咒,這樣的功課立出來,就是多少還有一點修行。立個早殿的功課、晚殿的功課,朝暮課誦,還算好!還算有一點功課,F(xiàn)在這上說:「若諸菩薩如是精進,盡眾同分于一切時曾無懈廢,是名第二難行精進!鼓阕约哼@樣做功課,修這唯識觀,能調伏自己的煩惱,把自己的貪瞋癡的煩惱調伏了,調伏了的時候,心情自在。遇見如意的境界,心里也不動;不如意的境界,心里也自在。你若不調伏啊,煩惱來了你很辛苦啊,那么這是一樣好處!另外一樣好處呢,你對于遠離衣服想、遠離飲食想、遠離臥具想、遠離身想,你常常這樣修止觀,佛法中的第一義諦你多少有一點認識。你若是遇見因緣,有在家居士、或者有出家的法師來請問你佛法了,你就說這一點,就很好!就說這一點,那么你看!你對他的請法,沒有辜負他,你有布施佛法給他。你會說出來,而且還是非常重要!「是名第二難行精進」。

  地三、平等通達

  若諸菩薩平等通達功德相應,不緩不急,無有顛倒,能引義利精進成就;是名第三難行精進。

  「若諸菩薩平等通達」:若是能這樣精進修止觀的菩薩,他久了,他自然會有成就。成就,他睜開眼睛一看!「你們都沒有修行,就我有修行!」他會這樣想嗎?不!他「平等通達」,就是:有修行亦復如是;沒有修行,亦復如是。無差別相,在第一義諦上無差別,所以「平等通達」!腹Φ孪鄳梗耗憔筒粫鸶呗哪!這個是在第一義諦上那個功德,在你心里面相應了,不生高慢心!溉糁T菩薩平等通達功德相應」。

  「不緩不急」:而這位菩薩他心里面與這相應的時候,什么事情也不緩慢;但是也不那么急。這就是心里面很平和,而不緩也不急。說:「我不修!我每天就是上個早晚殿,我就是念楞嚴咒,我就念大悲咒,念十小咒,上個早殿,上個晚殿,天天做這個功課!鼓阕鰩资炅诉是那樣子,你的煩惱不能變動,你的煩惱一點不能調伏!當然也有點好處,這也是佛法嘛!念咒也是佛法。也可能早晨也念佛,晚間念《阿彌陀經》、念八十八佛,也熏習了一下;但是,那是很遙遠的事情。那和這個修止觀完全不一樣!

  一般的情形,如果你不修止觀,你有一點特別的地方,你就有高慢心,就瞧不起別人,就是這樣子。這個地方呢,修唯識觀也包括我空觀、法空觀都在內的。所以,他就是有大修行,他完全沒有高慢心。若是你不這樣修止觀啊,你有一點特別的功德,你就是有高慢心,高慢心就來了,這有所得你沒有辦法避免的。一有高慢心就引起很多很多的問題。所以,「若諸菩薩平等通達功德相應,不緩不急,無有顛倒」,無有顛倒就不會有高慢心,也不會:「我有修行!」也決定沒有這個分別心,不會這樣分別,不會有這個顛倒。

  「能引義利」:你這樣子與道相應的時候,就能引發(fā)你的定慧,無漏的戒定慧逐漸逐漸地出來,你就會有成就,會成就無漏的戒定慧;就是義利。而這個精進也就成就,不會懈怠,因為這時候煩惱愈來愈少。懈怠是煩惱來的,因為內心里有煩惱才有懈怠,F(xiàn)在這樣的修止觀,煩惱逐漸減少,你的戒定慧愈來愈強,所以你一直地會精進,就會有這樣的成就,而不會懈怠!甘敲谌y行精進」。這是不容易的啊!這個難行實在是贊嘆的意思。贊嘆這個佛教徒真了不起呀!他能做這種希有的事情。

  天四、結因

  如是菩薩難精進力,當知即是緣有情悲,及與般若能攝之因。

  這個「難行精進」一共分四科。第一科征起,第二科略標,第三科列釋,F(xiàn)在第四科:結因,結束他的因由,為什么有這樣難行精進呢?

  「如是菩薩難精進力」:這位菩薩他具足了難行的精進力量,具足了。是什么原因會具足呢?會有這樣難行精進呢?「當知即是緣有情悲」:你要知道,就是他有觀眾生之苦、他有這個悲愍心,他要發(fā)無上菩提心,要努力地先要把自己栽培好!才能夠度眾生。不是說「我完全不修學圣道,我就要做大菩薩度化眾生!褂心欠N事情嗎?

  「及與般若」:有大悲心來推動自己學習佛法、修學圣道;有大悲心同時還有般若的智慧。你修唯識觀,這是般若,這是大智慧呀!能盡形壽不懈怠地修行,能夠有修行還沒有高慢心,平等通達功德相應,這都是般若。∵@個大慈悲││有悲愍心里邊同時還有般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大悲為前導,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能攝于般若,「能攝之因」,就是能成就這個精進的因緣。這樣的精進能成就的理由,就是一個悲、一個慧;一個悲、一個慧,才成就這樣的難行精進的。

  《披尋記》(p1432)當知即是緣有情悲等者:此顯三種難精進力?偰軘z受緣有情悲及與般若,名為彼因。

  亥四、一切門精進(分四科)

  天一、征

  云何菩薩一切門精進?

  前邊這是第三科:難行精進,F(xiàn)在是第四科:一切門精進。第一科是征。

  「云何菩薩一切門精進?」怎么叫做菩薩一切門精進呢?

  天二、標

  謂此精進,略有四種。

  這個一切門精進有四種不同。這是標,標數(shù)。下面第三科是「列名字」。

  天三、列

  一、離染法精進。二、引白法精進。三、凈除業(yè)精進。四、增長智精進。

  這列出來四種精進的名字。下面第四科是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是解釋離染法精進。

  天四、釋(分四科)

  地一、離染法精進

  離染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未生不生,已生斷滅。

  「離染法精進者」,能遠離染法,這也須要精進才能成就的。

  「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未生不生,已生斷滅」:謂諸菩薩所有的精進有什么成效呢?

  「能令一切」;由于精進地修學圣道、修學止觀,能令一切的「結縛」,這個結,前面解釋過。結者,合也;能令你和苦惱在一起。煩惱它有這個作用,能令你和苦惱在一起,這個叫做結。結者,合也。

  「縛」就是系縛,使令你不得自在,你想要怎么地都不行!

  「隨眠」:這個煩惱有睡覺的時候,它表面上好像沒有煩惱,實在它還隨逐你,并沒有離開你呀!還在阿賴耶識里面,在那里隱藏著,潛伏在那里││隨眠。

  「隨煩惱纏」:纏,就是煩惱活動出來了,它睡覺睡醒了,它出來活動了,就是纏。這個是隨順種種因緣,當然,煩惱活動出來,也還是四種因緣。要有一個所緣緣引發(fā)出來;還要不如理作意,這個不如理作意要有一個所緣緣。還要有增上緣。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這時候這個煩惱它不再睡覺了,它就出來活動了,纏縛著你。隨眠是煩惱的種子,隨煩惱纏是煩惱現(xiàn)行活動了。

  菩薩所有的精進是能使令你的煩惱「未生不生」。未生的時候就是隨眠的時候,它就不生了。我們讀《顯揚圣教論》上說一句話:怎么樣才能滅煩惱的種子?就是深入第一義諦,你才能滅除煩惱的種子。說:「我修奢摩他,我能得到高深的禪定。」不能斷煩惱種子。因為你不能見第一義諦。你的禪定怎么高深,沒有般若的時候,這個禪定它不能到第一義諦。不能到第一義諦,是不能斷煩惱。所以,你到了非非想定,你還是凡夫,你的煩惱還會活動,你又從非非想天就掉下來了。所以,「未生不生」,你修唯識觀,觀一切法空的時候,能見第一義諦。

  我們再念一念:「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拱催@兩個頌來看,你修唯識觀就到了圓成實性,到了第一義諦。到了第一義諦,它就能斷煩惱。你不到第一義諦,它不斷煩惱。說:「我修止的時候很舒服,修觀倒不感覺到什么好,所以我就還是修止!沟悄莻舒服不是真的。因為你沒有修毗缽舍那,你修止,你感覺舒服,也不是很深,多數(shù)都是在欲界定里面走來走去的。到最后: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都很難!你到欲界定最后的等持都不容易呀!那么到了未到地定那是高了一點。但是,這個都不能斷煩惱;你一定要修毗缽舍那。說:「我修了毗缽舍那也不感覺什么好!褂泻锰!就是我昨天、頭幾天也說過。你修毗缽舍那,你對第一義諦:「一切法都是假的、是畢竟空的」,你這個想法就熟。會熟呢,雖然還沒見第一義諦,但是,你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辦事的時候,有煩惱的時候,你這個如理作意會出來,立刻就減少煩惱,煩惱就減少了。如夢中境、作夢的時候,我小時候常常作夢,狗咬我,唉呀!我還跑不動,也很急!然后醒了,醒了沒這回事。你常常這樣思惟呢?你就能減少煩惱,你就能夠這智慧熟,熟就容易活動。我們煩惱常容易出來活動,就是熟。這境界一動不是貪心,就是瞋心,就是熟。我們如理作意不熟,所以境界出來了,我們的如理作意還在那里睡覺 ,不動。

  「隨煩惱纏,未生不生」就是深入第一義諦觀察一切法空,它就不生。當然是我剛才念那二個頌,「彼無故此無」就是遍計執(zhí)沒有了,依他起也沒有、依他起也不現(xiàn)前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是第一義諦的境界,就見第一義諦;見第一義諦就滅除煩惱種子。所以「未生不生」能滅除煩惱種子!煩惱再也不現(xiàn)起了,「未生不生」!敢焉鷶鄿纭拐f我現(xiàn)在忽然間失掉了正念,我的貪心來了、我的瞋心來了,但是你的如理作意一現(xiàn)起呢!這活動的煩惱就沒有了,都是心的分別,但是你這樣的分別能滅煩惱,你那樣的分別它不能滅煩惱。「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未生不生,已生斷滅」這就叫作「離染法精進」。

  「離染法精進」就是有這個功德能滅除煩惱,而我們人呢!誰不愿意離苦得樂呢?誰都是愿意離苦得樂,但是你知道這苦惱從什么地方來的呢?就是從煩惱來的,有煩惱才有苦惱。你若是:「我不愿意有苦惱!」,你滅你內心的煩惱,就不會苦惱。不是說是所有的境界都如我意,我才沒有煩惱,不是的,你苦惱的原因;是在你的心里面,不是在外面,你滅除內心的煩惱,心就自在,就沒有苦惱、就安樂自在了。所以菩薩的精進就是能滅除一切煩惱,這就叫作「離染法精進」!溉痉ā咕褪菬⿶,煩惱是染污的。這就是「門」;這個精進的門,能令你心清凈、能令你滅除煩惱。

  地二、引白法精進

  引白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長廣大。

  這是第二個門;是「引白法精進」能引發(fā)出來清凈功德法,你的精進有這樣的功效能引出白法來。什么呢?「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初開始啊!用功修行的人所生出的善法,當然不是無漏的,但是你!你修學圣道,你最初發(fā)的愿是向于無漏的,你想要得圣道嗎!你想要得圣道就是要得無漏的功德,你這個愿還是有所得?不是那么清凈,但是這個愿呢?能引動你、引導你向無漏那里去、向出世間那里去、向涅槃那里去、向第一義諦那里去。你想要得圣道這個愿,它引導你向第一義諦那里去!你初開始修學圣道的時候,你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那心總是有所得,所以所成就的功德,還不能說是無漏的。但是也是了不起了,就是你得到欲界定、得到末到地定、得到色界四禪,你這由圣道的愿引發(fā)出來的功德;它都有向于無漏、向于第一義諦的那種能力,但是這個時候它不是無漏的,因為你煩惱、有所得的心沒有去掉,沒有斷除這有所得的執(zhí)著。但是你不斷的努力呢?就會得無生法忍了,那就改變了,得了無生法忍有無漏的智慧,有無我、我所的智慧、有觀一切法空實相的智慧,這個時候功德就變成無漏的,當然也還不是那么圓滿,初得無生法忍,功德不是那么圓滿。

  所以「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就是修所成慧;聞、思、修的智慧,諸法實相的智慧,欲界定、末到地定、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乃至滅盡定,這個定、慧逐漸、逐漸就微妙了,這個「善法未生令生,己生令住」己經生出來了,能令它安住不退。「令不忘失」你成就這個定,成就了可以出定,但隨時可以入定,那就不失掉,你得到諸法實相的智慧,也是,有的時候現(xiàn)前,有的時候不現(xiàn)前,但是你隨時正念現(xiàn)前的時候,這無漏的定慧就會出來「令不忘失」!冈鲩L廣大」你繼續(xù)努力的修行呢?你的定也增長廣大、你的智慧也增長廣大,那就不同,就成就了。這就是「引白法精進」,這個門就是能令你成就功德,這個精進能令你成就功德。

  地三凈除業(yè)精進

  凈除業(yè)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三業(yè),皆悉清凈,能攝妙善身語意業(yè)。

  這是第三科凈除業(yè)精進;第三個精進是凈除業(yè)精進,你修止觀呢,所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從止觀出來。不修止觀,殊勝的功德不能成就!竷舫龢I(yè)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三業(yè),皆悉清凈」菩薩所有的精進!能使令他的身、口、意都能夠清凈,具足清凈;就是身業(yè)也清凈、口業(yè)也清凈、意業(yè)也清凈,原來那個不清凈都能夠滅除了,「凈除業(yè)精進」消除了那些不清凈的業(yè),成就了清凈的業(yè)!改軘z妙善身語意業(yè)」;「攝」就是成就,能夠成就非常良好,「妙」就是好,好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身業(yè)也是好、也是有功德莊嚴、語業(yè)、意業(yè)也有功德莊嚴。這是「凈除業(yè)精進」。

  地四、增長智精進

  增長智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集能增聞思修慧。

  「增長智精進」這個智慧精進,在那第二個引白法業(yè)精進那邊,應該包括在里面,但是那智慧就是般若,是特別重要,特別提出來說!敢追ňM」這是通說的;「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長廣大」這下面凈除業(yè)精進、和智慧精進,增長智精進就是分別地說出來,就是那「引白法精進」有分別成為凈除業(yè)精進、增長智精進。

  「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集能增聞思修慧」就是菩薩所有的精進,能夠「集」、能夠集聚、能夠增長;集聚和增長是什么呢?就是聞、思、修慧。聞慧、思慧、修慧能使令你這智慧,漸漸由無而有、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世間而成為出世間、由不清凈而成為清凈、由有漏而無漏。成就了這個智慧;初開始成就聞思修慧都是很微小的,要逐漸地努力使令它增長廣大,就成功了。這是四種精進,這就叫作「一切門」,所有的功德都從這里來的,所以叫作「門」。

  亥五、善士精進(分三科) 天一、征起

  云何菩薩善士精進?

  這是第五科,分三科;天一、征起;什么叫作菩薩善士精進?這是征,下面

  天二、略標

  謂此精進,略有五種不同。

  下面第三科,天三、列釋分五科;第一個無所棄舍精進;五種精進里面,第一種叫作無所棄舍精進。

  天三、列釋(分五科) 地一無所棄舍精進

  一、無所棄舍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不舍一切欲加行故」

  「無所棄舍」不棄舍、不要丟掉。這是指什么說呢?「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不舍一切欲加行故。」不棄舍一切的欲、很多的欲的行動,都不要棄舍,這就叫作「無所棄舍精進」。

  看《披尋記》:

  「不舍一切欲加行故者:不舍一切有情無上正愿為所依止,起與利益安樂正加行故!惯@個精進就是這樣意思!覆簧嵋磺杏星椤,這位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不棄舍一切有情!笩o上正愿」就是愿一切眾生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樣的愿,這個愿他不棄舍。什么叫作「棄舍」?阿羅漢入無余涅槃的時候,對眾生的事他都不管了。阿羅漢他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他沒有從今天開始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饒益一切有情故,他沒有發(fā)這個心。他發(fā)心就是他自己想要遠離生死苦、想要得涅槃,他就是發(fā)這個心,但是他沒有入無余涅槃的時候,你對他有所求,他也能幫你忙;阿羅漢雖然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你對他有所求的時候,他也會幫你忙的,因為阿羅漢如果是有三明六通,他的作用還是很大的,他幫你忙的。

  我看《莊嚴論》上有一個老女人!我看這個女人可能是一個有很多財富的人,她是帶著工人到山里面去了,取了很多的建筑材料的木,還一大車、一大車運來,到了一個關口的時候,政府要她的稅,她不給,那個地方政府的人,就把她帶到國王那里去,說她不給稅,國王說:「你怎么不給稅呢?」她說:「我大兒子叫什么名字,得阿羅漢,我的二兒子、三兒子都得阿羅漢,你常常供養(yǎng)!他給你種福,就是我給你稅了!拱ρ剑∵@個地方很有意思,她有三個兒子都得阿羅漢。得阿羅漢呢,她也沒有出家,她繼續(xù)作生意發(fā)財,作這個行業(yè),就是到山要里面砍柴,作這個生意賣錢。他的兒得阿羅漢沒有勸他母親:「你還有這么多的財富,就不要這么辛苦了,或者是你就修學四念處、你就出家嘛!」她這三個兒子對她沒有這回事,沒管這個事;阿羅漢有他的想法。現(xiàn)在,我是說阿羅漢在世的時候,你向他有所求,他會幫你忙,等到壽命到了的時候,就入無余涅槃了,這一入無余涅槃以后,你向他有所求,他不睬你了,那就叫作「舍一切有情無上正愿」。對于有情的事情,眾生在生死里流轉,他不管了,他不管這事,那就叫作「棄舍一切欲加行故」。菩薩不棄舍一切有情無上正愿,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圣道,遠離生死大苦。

  「為所依止」他有這樣的菩提心為基礎、為根本,因此「起與利益安樂正加行故」因為他有這樣的菩提心,所以他就能發(fā)動,發(fā)動什么呢?「與利益安樂正加行故」能與眾生利益、能與眾生安樂,作這加行、作這樣的行動、作這件事。「與眾生利益」呢?就是開導眾生,開發(fā)眾生的智慧,叫作「與眾生利益」。開示一些眾生不要做惡事叫作「安樂」、就是與眾生安樂,你不要做惡,你就沒有苦惱就安樂了,你若有大智慧,你就會得到很多的利益「與利益安樂正加行故」。「正」字我以前曾經講過是良好的意思,是良好的行動,菩薩有利益眾生的行動、有安樂一切眾生的行動。前面那一句是愿,「不舍一切有情無上正愿」這是愿,下面「起與利益安樂正加行故」這是行,愿與行;有這個愿就有這樣的行,這就叫作「無所棄舍精進」不棄舍一切眾生。

  地二、無退減精進

  二、無退減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如先所受若等若增,發(fā)勤精進隨長養(yǎng)故。

  第二個是無退減精進,是無退、無減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如先所受若等、若增」:如最初發(fā)無上菩提心的時候所受,發(fā)無上菩提心的時候:「我從今始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這是總愿,應該還有別愿,別愿就是我要做什么事情度化眾生,這就叫作「受」!溉缦人苋舻热粼觥梗栽笧橐乐,而有行動的時候呢,他這個愿和以前一樣、是相等的。「若增」或者這個時候他的愿又增加,比以前還勇猛。

  「發(fā)勤精進隨長養(yǎng)故」:他這種發(fā)動不懈怠「勤精進」的時候呢?「隨長養(yǎng)故」這個勤精進是行動,以前發(fā)的愿,所受的是愿,這個愿能夠長養(yǎng)他的精進,而這個精進的行動也長養(yǎng)他的愿,互相增長而不會減少的。我以前呢,我發(fā)心要作十樣利益眾生的功德,不過我作五樣就好了,那五樣不作了,那就是減了,F(xiàn)在他不減少,我以前我答應要這樣利益眾生,我一定這樣做,不退減。

  地三、無下劣精進

  三、無下劣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勇猛熾然,長時無間,精勤策勵,心無怯弱,無退屈故。

  第三個是無下劣精進,什么叫作無下劣精進呢?「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勇猛熾然,長時無間」,這個「勇猛熾然」就是無上菩提。⌒六波羅蜜,廣度眾生得無上菩提這個事情,太高深了,我怎能辦到這種事情呢!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情,就是下劣,F(xiàn)在這個菩薩他非常勇猛,說無上菩提不容易成功,我非要成功不可││「勇猛」;熾然是廣大,勇猛廣大的精進力。

  「長時無間」: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長的時間,他不怕,他還能不間斷去用功!妇诓邉睢梗@精進勇猛的去作功德的時候,他常能鞭策自己、警策自己努力去作這件事而不懈怠!感臒o怯弱」:心里面不恐怖,說這件事很難作,他不怕,要吃多大的苦頭,我不怕;「心無怯弱」!笩o退屈故」:不會向后退的,「太苦了!太難了!我不要做這件事了,我要告假了!共!他不向后退的,這是無下劣精進。

  地四、無顛倒精進

  四、無顛倒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

  「無顛倒精進」:就是沒有錯誤的精進,說是未得無上苦提而行六波羅蜜,那就是無下劣精進,但是忽然間我希望到天上去享福也很好。∧蔷褪穷嵉!貪著人世間或是天上的五欲樂,那就是顛倒、糊涂了!钢^諸菩薩所有精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他的精進!不是那么單純,他有一個能引義利方便善巧的愿所控制著,用這個清凈大智慧的愿來控制、來引導、來規(guī)律他的精進,來控制他的精進,所以就不會有顛倒的事情。「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方便善巧是智慧,這個方便善巧的智慧,是能令他引發(fā)出世間自利利他的義利,用這個方便善巧的智慧,「所攝持故」:來攝持他的境界;精進是所攝持、方便善巧是能攝持。方便善巧有什么好呢?能引義利。「能引義利,方便善巧」來攝持他的精進、來控制他的精進,叫他不要顛倒。就是這個智慧!這個智慧來引導他,就不會犯錯誤。

  地五、勤勇加行精進

  五、勤勇加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于無上正等菩提,速進趣故。

  善士精進第五個,「勤勇加行精進」:就是精進勇猛的行動!钢^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于無上正等菩提,速進趣故」很迅速地向前進,那這叫作勤勇加行精進,而不會向后退的。就是一杯水供養(yǎng)佛也好,就是買一份面包,買一個糖也好,送給一切眾生,愿以此功德得無上菩提,都是向無上菩提那里去,不會說愿以此功德跑到天上享福!那就是顛倒精進了,不是勤勇加行精進了。這就叫作善士精進,這五個總名字叫作善士。

  亥六、一切種精進(分四科)

  天一、征

  云何菩薩一切種精進?這是征

  天二、標

  謂此精進,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這個精進。∮辛N的差別,還有七種的差別,這六種和七種加起來嘛!就是十三種,這叫作「一切種精進」。這下面第三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先說六種,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起。

  天三、釋(分二科)

  地一、六種(分三科)

  玄一、征起

  云何菩薩六種精進?

  玄二、列釋(分六科)

  黃一、無間精進

  一、無間精進。謂一切時,修加行故。

  一切的時間都是努力去精進、修學圣道、弘揚佛法的。

  看這個《披尋記》p1433:

  謂一切時修加行故者:時有三種:一過去,二未來,三現(xiàn)在。如是三種,名一切時。

  這三種己經包括一切時間,一切時間都是努力而不會空過光陰的;叫作「無間精進」

  黃二、殷重精進

  二、殷重精進。謂能周備修加行故。

  就是努力精進的時候,不是只作一樣的功德,不是的,不是我只是持戒,我還要修布施、還要精進、還要忍辱、禪定、智慧,多方面的精進,就是周備修加行。我不只是修止!還修禪定、修般若,我還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就是周備、全面的、圓滿具足地精進,所以叫作「殷重精進」。

  黃三、等流精進

  三、等流精進。謂先因力所任持故。

  什么叫作「等流」呢?「謂先因力所任持故」:就是你現(xiàn)在發(fā)修學佛法,廣度眾生這件事!是由你最初的時候,你發(fā)無上菩提心為因,由那個無上菩提心推動你去作這件事,而這件事一直是在無上菩提愿所任持的,這叫作「等流精進」,就是你那個無上菩提愿,一直相續(xù)下來。你實際上在修六波羅蜜的時候,同時也有愿的力量。所以叫作「等流」;「等」是平等,前后相似叫作「等」!噶鳌故窍嗬m(xù)不斷的,發(fā)了愿以后,你能實際上去行菩薩道,就是沒有中斷,但是你這個愿的力量繼續(xù)下來了,所以就叫作「等流精進」。這里看出來,你后來行菩薩道是由愿的力量。如果你發(fā)了菩提心,你后來退失菩提心,那就沒這事情了,那就不能等流了。

  看《披尋記》p1433:

  謂先因力所任持故者:最初發(fā)心,是名先因。彼所等流,名所任持。

  以前初開始發(fā)無上菩提心就是「先因」!副怂攘鳎纬帧宫F(xiàn)在行菩薩道!是無上菩提愿的等流,所以就叫作「任持」。

  黃四、加行精進

  四、加行精進。數(shù)數(shù)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故。

  前面的「等流精進」就是偏重于愿,是贊嘆愿的力量非常大。這「加行精進」呢?就是你實際上的行動,什么叫作加行精進呢?

  「數(shù)數(shù)」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這樣做,不斷的重復。什么事情呢?「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故」。你在思惟、抉擇各式各樣的善法,你心里面思惟這個善法、思惟那個善法。然后呢,就這樣努力去做,所以就叫作「加行精進」。

  看《披尋記》p1433:

  數(shù)數(shù)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故者:「依奢摩他數(shù)數(shù)觀察凈行所緣」就是這位菩薩他成就了奢摩他,心里面很堅定地明靜而住,在奢摩他里邊,「依奢摩他」,這個「依」這個字就當個「在」字講,你現(xiàn)在在什么地方?「依奢摩他」就是在奢摩他里邊,就是在定里邊數(shù)數(shù)觀察凈行所緣,一次又一次觀察這個凈行所緣!竷粜小,行者,心也。「凈」就是清凈你的心,這凈行所緣就是五停心;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就是那五種,五停心觀;「凈行所緣」。

  「或善巧所緣」;善巧所緣就是蘊善巧、界善巧乃至緣起善巧,那個屬于智慧;在奢摩他里面就是定,定里邊面修毗缽舍那觀!竷粜兴墶故俏逋P挠^,我曾經說過,五停心觀是什么呢?初開始用功修行的時候,先要破除障道因緣;說我現(xiàn)在我所有的煩惱里邊,我的貪煩惱重,那你先修不凈觀。說我所有的煩惱里邊,瞋煩惱重,那我就修慈悲觀;蛘呤钦f愚癡特別重,三毒里邊,我的愚癡很重,那么修緣起觀、修十二緣起觀。我的煩惱里邊,我的高慢心很大,那么修界分別觀。若是說我的散亂心很大,那么修持息念、修數(shù)息觀。破除這么多的障道因緣,就是道前方便的意思!富蛏魄伤墶梗荷魄伤壘褪菍W習蘊善巧、緣起善巧這些事,就是正式修觀了、正式修四念處了,善巧所緣,就是智慧,增長智慧了。

  「或凈惑所緣」;:凈惑所緣!有世間的凈惑所緣、有出世間的凈惑所緣。出世間的凈惑所緣就是苦、集、滅、道、四圣諦,這個時候真是能斷煩惱的。「是名數(shù)數(shù)思擇種種善品」。

  「于彼所緣數(shù)起勝解數(shù)正除遣」:于所緣的所緣境作如是觀,或者修不凈觀也是,或者修緣起觀都是數(shù)數(shù)地觀察這個所緣境。但是呢?「數(shù)起勝解」數(shù)數(shù)的就是修觀,「勝解」就是你聞思的智慧!聞思的智慧達到勝解的程度。觀這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無我所的,你對于這無我的道理,你有深刻的認識,那就叫作「勝解」;蛘哂^這色、受、想、行、識都是緣起的、自性空的,你有深刻的勝解。你數(shù)數(shù)的勝解、你數(shù)數(shù)的作如是觀。

  「數(shù)正除遣」:你也要一次又一次的除遣,就是把你那勝解的修觀,你把它停下來。那就是等于修止了!先觀而后止,或先止而后觀,就是止和觀、觀和止數(shù)數(shù)的這么樣修習,一次又一次地修習││「數(shù)正除遣」!该有小惯@個加行是這個意思。義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一卷十頁)

  黃五、無動精進

  五、無動精進。一切苦觸,不能動故;亦不轉成余性分故。

  第五個是無動精進,前邊是無間精進、殷重精進、第四是加行精進,現(xiàn)在是第五個無動精進。無動精進是什么呢?「一切苦觸,不能動故」:修行啊!說我是修行,我不是放逸,但是修行有的時候也會有問題。就是疲勞了、辛苦了、或者有其他什么煩惱的事情,令你苦惱。而這些不如意的事情,「不能動故」,不能動搖你的精進,你還是繼續(xù)精進地用功的!敢嗖晦D成余性分故」,不會說是太苦惱了的時候,說我行菩薩道太難了。發(fā)出離心做阿羅漢也很好,做辟支佛也很好,不一定要成佛,那就是「轉成余」!皋D成余性分故」或者也包括退失了菩提心,就歡喜還是在人間、或天上享福也好嗎!就變成人天的善法了。就是由大乘的菩薩道,退回二乘的圣道,或者二乘的圣道都保不住了,又退回人天的境界了!敢嗖晦D成余性分故」雖然有很多的苦啊!你的無上菩提心不動搖,不會退成二乘!也不會退為人天的性分,屬于人天性。這個「分」有不同的各式各樣的情形。

  看《披尋記》p1433:

  一切苦觸不能動故等者:「寒熱蚊虻等觸」,蚊子來咬你,你也要忍受一點,是「名一切苦觸」。「不由此緣精進懈廢」不會因為這樣的因緣你就不精進了,這就叫作「不能動」!笖z事分說:有堅猛者」;〈攝事分〉是《瑜伽師地論》里面的一分,這《瑜伽師地論》一共有五分!磾z事分〉說: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负够蛘咛,或者太熱了,或者有蚊虻等,就是飛蟲來咬你,這也不能動搖你的精進的,這叫作「有堅猛者」。(陵本八十五卷二十一頁)說的。

  《解深密經》說:若諸菩薩舍于大乘相應作意;棄舍了大乘佛法的相應作意,那就是大悲心和般若波羅蜜!笁櫾诼暵劒氂X相應諸作意中」就是沒有菩提心,歡喜出離生死就滿足了,那是聲聞獨覺的相應諸作意中。「當知是名作意散動」這就叫作「作意散動」就是退失了無上菩提心。這是(《解深密經》三卷十五頁)說的,與彼相違,應知叫作無動,由是說言不轉余分。

  黃六、無喜足精進

  六、無喜足精進。少分下劣差別證中,不喜足故。

  「無喜足精進」:「少分」不是很多;「下劣」不是很殊勝的,各式各樣的所得的功德!覆幌沧恪梗翰粴g喜、不滿足。譬如說是我發(fā)了無上菩提心,但是我得了末到地定,我就滿足了,就在這里享受,不修行了,那么就叫作下劣精進。沒有這回事,就是無喜足精進。

  玄三、結名

  菩薩成就如是六種一切種精進,發(fā)勤精進故;所以說言: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于諸善法不舍其軛。

  這下面就是第三科結名;菩薩成就這樣的六種一切精進!赴l(fā)勤精進故」他不懈怠,這樣精進用功!杆哉f言: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于諸善法不舍其軛。」

  《披尋記》p1434

  有勢有勤等者:「攝事分說:又由五相發(fā)勤精進速證通慧」;你有這五相的精進呢?你很快就會得到「通」,就是神通和智慧。神通就是有定,有定才有神通,是定、慧。「謂有勢力者」這句話怎么講呢?「由被甲精進故」;「甲」我們解釋過,就是有愿,愿是甲,你有一個精進的愿,由被甲精進故,就叫作有勢力者!赣芯M者,由加行精進故」就是你采取行動了,被甲精進是愿,有精進是行,由加行精進故叫作有精進!赣杏潞氛,由于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就是無上菩提的廣大法,沒有怯劣的心情,不害怕這件事情,叫作「有勇悍」。

  「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惯@些苦事,你都不能動搖你的菩提心!赣胁簧嵘栖椪撸捎谙铝訜o喜足精進故。」這個「軛」我們也是講過的,軛是什么呢?就是牛和馬拉車或者耕田有一根彎彎的木頭架在馬的脖子,把它套住,它不能跑出去,它一定一直拉著車,或者耕田的時候有那木頭架在牛的脖子上,這牛就是用力往前拉這犁。這個軛,現(xiàn)在是指善法說,這個善法就是你不棄舍,一直努力地修學善法,就像那牛、馬駕車的時候,那個軛套在它的脖子上,它跑不了!赣谥T善法不舍其軛」,就是不舍掉一切善法,一直地、精進地、相續(xù)不斷地修學善法,而不棄舍一切善法,「于諸善法不舍其軛」。善軛者;「由于下劣無喜足精進故」就是成就了小小的成就,不滿足,我要繼續(xù)努力去修行,這叫作無喜足精進。(陵本八十五卷二十一頁)上面說的:如是五相,能攝前說六種精進,是故舉說。有勤、有勇、堅猛于諸善法不舍其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