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集
第十集
原文
▲入第一義諦者
“第一義諦”者,佛因緣法也。此“諦”是“境”義,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為“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
“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凈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贝酥杏幸。疑言:“生為有本,眾累之元。棄生愿生,生何可盡?”為釋此疑,是故觀彼凈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凈土,是阿彌陀如來清凈本愿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凈,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茍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敗永亡,號振三千。無反無復,于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凈土。凈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總、別為二。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凈佛土過三界道。彼過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既知量,此量以何為本?是故觀性。“性”是“本”義。彼凈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種事。既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觸?是故次觀觸。既知身觸,應(yīng)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三事。既知眼觸,應(yīng)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熏。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凈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既知聲名,宜知誰為增上,是故次觀主。既知有主,誰為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為受用,是故次觀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是故次觀無諸難。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是故次觀所求滿足。
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凈信,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zhí)。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凈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凈。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凈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凈,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凈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zhuǎn)生見為無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講解:
《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今天學習我們繼續(xù)進行。昨天因為迎請佛像,我們耽擱了一節(jié)課的學習。這個學習本來是認識我們每一個有情現(xiàn)前心智、生命、依正二報延續(xù)法則的一個機會。我們學習凈土非是心外法,亦非是妄想心智心內(nèi)法。此法是阿彌陀佛順愿建立這么樣一個清凈的國土,以誓愿建立,令一切眾生——所謂迷失自心眾生、不知歸向眾生——皆有依從,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深入法性,成就自在力。
阿彌陀佛所成就誓愿,無外乎從四個方面,我們可以來體會到我們每一個人的需求。佛法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需求,或者每個眾生對法則的認取與抉擇,要不然我們來學習佛法就變得沒有意義。阿彌陀佛建立這個清凈國土,乃至立四十八愿,他的根本依止沒有離開我們常談的佛性、法性、本性、自性。
一切佛教徒都知道一切法無有自性。那阿彌陀佛順應(yīng)這個自性是何以安立的?諸佛親證這個法性、佛性、本性,是一切法之根源,一切諸佛、一切眾生、一切世間出世間、一切濁凈善惡凡圣之根源。諸佛如來在這個根源的機制上徹底地成熟了這種依正二報的運用,凡夫昧失了這個機制。所以說一般我們談佛法,諸佛如來所有功德乃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未修未證,實無有修證,實無有言說,這是順應(yīng)法性說。作如此說,一切倒見眾生、執(zhí)著眾生,乃至說凡圣有情,皆有迷倒之處,或者說染著之處,那么細微的惑亂、細微的迷惑也會造成不能究竟抉擇法性周遍,所以諸佛如來立清凈誓愿力,廣播于世,諸佛如來成就的這個誓愿力表達這個凈土的成就。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建立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就如我們這個三界之世間各有業(yè)報所現(xiàn),但它是逾越三界,后面這個曇鸞法師有講的。那么天親菩薩他們這是一脈相承,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他這誓愿建立清凈國土,亦是為了眾生,為了使眾生透達無礙心智,回歸究竟心源之處,這是個依止法則。那么這個愿,透過這個愿,我們能透視到法性的回歸與抉擇;沒有這個愿,沒有這個國土,我們沒有依止啊。所以以佛愿普利十方,眾生得見自性,畢竟安樂住。
那么順愿建立這個國土,眾生各有取舍,所以佛陀又順應(yīng)眾生的各個需求,設(shè)置種種方便,三輩九品說。象凈土教言的這個整體的機制來說,有兩類判教:一類判教是四土說,一類判教是不需四土說。需依四土說是教下的,像天臺,天臺判教是判四類土的——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以種種說法來表現(xiàn)在世間。那么在凈土法門的教言中,以善導大師這個完整的機制中,他是不需此判的,他不作這樣的判。為什么呢?在念佛一法中,唯依佛陀的誓愿與國土為增上緣,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順應(yīng)阿彌陀佛的愿力為成就根本,所以一切往生皆以佛的愿力為增上緣。他所依止所從呢,表現(xiàn)在一點上,一點我們方便切入,而不是泛談。那么若作四土說,就談的很廣泛很細膩,往往令心力不足之有情迷失法則,無所適莫,無從下手。
所以有對機說、順性說、順愿說、有順眾生機制說,下面還有我們自身的取用說。這四類機制中,現(xiàn)在學習凈土的,順應(yīng)自己的知見想法的比較多一些,順應(yīng)佛陀給予的對機教化的就偏少了,那我們要順應(yīng)佛陀愿力的人少之又少,那隨順法性之人決定是證悟之人。這四類機制,我們要善于審思,我們用哪種方法來認定自己學習凈土、實踐佛法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就是發(fā)心。要是認識不清自己的發(fā)心,我們就是學習,也是在一種迷茫狀態(tài)下、不清晰狀態(tài)下,來延續(xù)這個機制,那么很難在一段時間內(nèi),把一個法則清晰地、純熟地運用出來,也可以說很難去真正地實踐一個法門,在一個法門的機制下很難認真地去實踐。
現(xiàn)在學佛的菩薩們,涉獵的法門是極多的。隨便找一個出家、居士來問一問,大家都接觸過十個八個的教言,三五個的傳承,但就一門深入的機制,甚為可貴,甚為稀少。但你說我廣泛地涉獵有什么不好呢?有沒有意義呢?廣聞博學要不增加知見,只增加自己消除這種虛妄倒見的善巧,不失為方法;若是增加慢心,增加談資,實在是阻礙自己脫離生死輪回的蔽障、障礙。這個地方還是希望我們大眾有這個發(fā)心的觀察。那么在接著前天文字學習之前,作這么個提示。
因為來之前我祈禱了一下。有這四種機制,感覺到我們現(xiàn)在學佛的人在機制上的觀察,即在自己的發(fā)心上不清晰,或者說運用法則上不清晰。有所學,無所用;有所思,多是顛倒與迷茫的思維,而不是抉擇思維。那樣往往造成了精神與生命的浪費,學法機制的浪費,就是說你這個學法的機制浪費掉了。不要增加學問!
今天有一個居士大概十點多打來一個電話,談他的迷茫。這個居士經(jīng)常給人講法,到處給人講法,很樂意給別人講法,但現(xiàn)在十分迷茫,問我咋辦呢?我說你再給別人講講法就有辦法了,越講越明嘛,對不對?自己要明也要明人,要不然你何以給別人講法呢?他說實在現(xiàn)在是很困惑。這是自己的發(fā)心不清晰。
那么我提出四類機制:你說能順應(yīng)法性來實踐佛法,不可思議;能順應(yīng)佛陀的愿力來了解自心,不可思議;能隨順佛陀對機施教的機制來認識自心,也不可思議;能擇取自己的真正需求,也不可思議。就怕你這四個一個都不靠,那就不知道是要干什么了,那肯定就是業(yè)習的縱容與顛倒知見的培養(yǎng)了,那學法就很困難了。這個作一個提示。
還是打開書,我們昨天學到那個……因為文字本子不一樣,我也不好說頁數(shù)。接著前天的學習。
六相
“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凈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
昨天提到總、別二相,總相與別相的問題。華嚴宗有一位善知識智儼大師提出來,一切法中若以六觀相,皆能解決這個觀察方法,就是從六個角度都可以觀察,要不然會造成無意義的爭斗、無益之爭。猶如盲人摸象啊,總以為自己是真實,自以為自己有理、有地,所以迷失自心,迷失圓滿清凈自心,F(xiàn)在這個盲人摸象的爭法,在我們學佛的機制中往往就會產(chǎn)生。因為要是作六相觀,一般我們就不會與人爭論了,各守自己清凈之法則,深入實踐,勿與人爭?隙ú粫藸幎返,別人說的可能是某個角度機制不一樣。
他從六個角度來剖析一切法則:總相、別相、成相、壞相、同相、異相。他是從兩大機制說,即差別說、無差別說,這六相歸結(jié)成差別說與無差別說。要是我們把這個六相法則有一個機制可以貫穿一切法,即遠離爭斗,不跟人爭。要用這六相觀法,人無有爭心,就是說只是觀察的方法不一樣罷了,人就會原諒別人,也會原諒自己的心,不與人爭執(zhí)。
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我們談一切法,離不開這六個相。同說與異說,就是平等說、差別說,這兩類說,把這六個相作了一個大的機制的一個,怎么說呢,轉(zhuǎn)換吧。同相、異相,或者說平等相,或者差別相,二種說法。
總相,我們一般呢,總相比較好講,好比說,一切有情學佛的目的,無外乎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么別于世俗的得失之觀,那么它從總相上說的。那這總相中間有很多的差別,這就有別相,世尊為了使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菩提,入佛知見,說了八萬四千法,這是別相。各個法都是相同的目的,根本是一樣的,那么表現(xiàn)有別。這樣我們就會很容易地原諒別人的法門、守護的法則、所受的教言,所傳達表現(xiàn)不一樣,很容易理解,不至于有高低之相。就是總別之說。
有同異說,好比說世尊說種種教言,三乘教言,但說一乘,世尊所宣的就是一乘教言,但為了使眾生各個隨類地能得到度脫,或者說有緣,示現(xiàn)三乘。同說異說,還是為了使我們善于剖析罷了,這是原諒理解的一個法則。
再一個就是所謂的成相、壞相,好比說一切教言本來是欲使一切眾生成就菩提,實無所成,是壞相。無常無我、寂靜涅槃,實在是壞相說。那令一切眾生出離煩惱,實在是成說。三明四智五眼六通,這是成說。但令一切眾生知法寂靜,無我無常,那這是壞說。實在都是一說。這個是所謂的成相壞相之說。
象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機制中,希望大家善觀于法則,心遠離欺爭,就是不必要的爭與這種迷失,是不必要的,很多是不必要的。我們這個時代,世尊授記中,第五個五百歲是爭斗最厲害的,就是人自以為是,剛強難化,難以調(diào)伏之時,所以這時候滅爭是第一方便。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為什么與我們這個時代相機相應(yīng)呢?就是這個爭斗剛強的時代,所以清凈平等覺的教化,容易順大家的法性,容易揭示大家的本質(zhì),容易令凡圣有情同避熱惱,是非有情同得平等,善惡有情同趣菩提。那么這是一個總相說、平等說、成說,也是個同說。這樣容易適這個時代的機,眾生有緣得到佛法的利益。
要是這個地方這個時代我們強調(diào)善惡,你不用強調(diào),這個時代人的善惡心,極為強烈,你也不用講,個個他誰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都很清楚。誰善誰惡,甚為了了分明,為什么呢?現(xiàn)在這個時代人的知識性、可見性、交通性、這個交流的廣大機制十分的普遍。過去說“雞犬相聞,老死不相來往”,現(xiàn)在地球村;過去可能是每個語系不相來往,每個法系各有守護,現(xiàn)在法系、語系乃至整個全部都沒有任何的阻隔了,現(xiàn)在的經(jīng)書、各式各樣的經(jīng)書隨時可以看到,能看、不能看都可以看得到。所以,現(xiàn)在要以總相上說,清凈上說,成相上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呢,實在是很難把持自己應(yīng)該把持的法則了。
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觀察,我不想立這個說。按世尊的授記,五百歲中,人剛強難化,斗爭堅固,這是這個時代。若是其他因緣,可能是說這個時代好施教,要是不是這個事,你說我只是在正法末際,我心智未有入末法。經(jīng)常會聽到人說:哪有什么像法、末法、正法?那這是平等說、總相說、成說,這里面沒有什么可質(zhì)疑的。有人說雖然這是正法末際,人心道德敗壞,業(yè)相多是這種違緣生起之相,道德滑坡,我們都看得到的,那么這就是壞相,別相,各人取用不一的差別相,就是別相所現(xiàn),這個是差別說。這個你不能不許,要是不許,很難交流,那就產(chǎn)生固執(zhí)已見,就是“盲人摸象”之說,以為自己有所證見,所以說盲人摸象,總不見于整體。我們知道執(zhí)著就是盲人,你決定是泯滅了你的清凈眼目,清凈眼目一毀,法門即滅。
為什么提這個呢?我感到智儼大師這個六相,清凈說與差別說,平等說與差別說的這種機制,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借鑒,能消除我們對法門的疑慮,使我們有一個正面的感知與觀察,對自對他都有一個全體來觀察,或者部分來觀察,不相矛盾的一種包容,或者說一種放下執(zhí)著的機制。佛法的根本在放下妄想執(zhí)著上用功夫,要不在這地方用功夫,縱使有所修持,也是培養(yǎng)我知我見。
好,我們還看下面的文字。
十七句次第
云何起次?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
阿彌陀佛誓愿的建立、國土的建立,就是為了這么樣一個誓愿,令眾生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接就是愿歸命無礙光如來。無礙光如來,但顯法性真實,無掛無礙,無來無去,無增無減,必無造作;一切造作,亦順性安立;順性安立,無執(zhí)無著故,所以說必然清凈。
歸命所守護。我們這個時代人學佛你不知道自己的歸命,要是作相似的一種審觀,就是不痛不癢的,隔著靴子撓癢,你是得不到利益的,F(xiàn)在學法比較畏懼的是這個事情,就是學一些名言,學一些跟自己身心需求不相干的一些言辭,到業(yè)緣一成熟,什么都不當了。因為什么?你平時說的不相干的話,那就會產(chǎn)生所謂輪回的機制。
比較悶一些,要是瞌睡了,可以出去拿個毛巾抹一把臉,或者出去走一下都行。我們這個睡覺是最快的了,打個盹一堂課就過去了,我也想打個盹,打個盹就過去了,說句實話是這樣的。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打盹,什么盹?就是等待著業(yè)力的成熟;旧鲜沁@樣的。倒不是說怕人打盹,這一堂課,我是很尊重的,因為你不尊重那是你個人的業(yè)緣,我尊重也是我個人的業(yè)緣,我希望你尊重。因為什么?我們生命不用打盹,很快就過去了,人命百歲,甚是無常!但往往我們有機制學法學佛的情況下,往往不尊重,沒有機制的苦難一來,就想尋求,哎呀,我用什么方法來解決自己的煩惱業(yè)障呢?反而是沒有機制找到了。這個是十分普遍的一個現(xiàn)象。所以要抖擻自己,鼓勵自己的意識,要抖擻一下,就是說我們可以用涼水擦一把臉,走動走動,都是可以,的確是行,或者是鼓勵一下自己,作作無常觀什么的。
剛才說歸命不相干,不相干,什么叫不相干?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下面無記業(yè),無記業(yè)就是什么跟我也沒關(guān),然而業(yè)力一成熟,什么都跟你有關(guān)了,你不能自制的。我經(jīng)常坐到這個地方,我想到我們前面那一頭羊了,因為在這個地方我那一年也是講了九十天吧。那一頭羊,它的機制是什么呢?善根沒有泯滅,一打板就知道來,但是后面大眾都感覺到它身上的氣味不好,它是個畜生,就把它攆走,罵它,踢它。我們的愚癡業(yè)乃至我們未來的一些果報成熟的時候,也會這樣子的,也會成為這樣的機制。果報不是其它造就的,就是我們每一時每一刻的身口意三業(yè)的延續(xù)。所以歸命很重要。
我們頭上這個迦葉尊者,守衣入定的迦葉尊者,他所守護的機制——抖擻,十二頭陀稱為抖擻,什么叫抖擻?他象我們一樣無始以來也具足了這種貪瞋癡慢疑,但在這個法則善根成熟之時,他會抖擻自己的精神,抖擻自己的生命,行于頭陀,抖擻。他并不是說他真比我們什么都好,什么都自然具足,不是的,他是靠這個順性的認知與抖擻的行持產(chǎn)生出來的力量。因為我感覺是十分難遇我們的學佛機制,一旦越過去了,可能是各人各奔東西,業(yè)力相隨,無他能代,誰也代替不了。所以歸命十分重要。
這個建章,一開章這個言,就激勵我們抖擻自己,你看你怎么運用自己的生命呢?不要學一些不相干的東西;蛘哒f不要把自己生命的機制放到不相干的善、惡、無記中去。怎么來激勵自己呢?我感覺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學佛者,智慧之行、慈悲之行、方便之行、抉擇之行的一個自我審視,非干他事。你說我就睡覺,我就干什么,這肯定沒人管我們,也干涉不了我們什么事情。關(guān)鍵問題是你怎么了解自己的歸命處。
實際呢,剛才我談四種因緣,剛剛談了,你要不依這四種因緣,你學法你終是不相干。就是我們所有學的東西,都是給別人學的,跟自己是沒有關(guān)系?吹氖莿e人的文字,聽的是別人的教導,念的是別人的名號,都不相干!因為你的業(yè)力還在你生命中,還在你的意識中,沒有自性地表現(xiàn)著你現(xiàn)在的擇取,延續(xù)著你未來的業(yè)相,跟別人不相干。 那為什么佛菩薩有這樣的慈悲呢?悲憫我們這些本不可得的虛妄業(yè)流中的眾生呢?因為虛妄業(yè)流本不可得,所以悲憫我們,同一法性故,悲憫有情,所以建立國土。
“歸命”二字十分重要。在曇鸞法師乃至天親菩薩,他一直把“南無”放在“歸命”這個機制上的。因為“南無”這個五義說,(有六義說、五義說,)歸命只是一個說。歸命可建立一切法義,具足所歸命善巧。所以“歸命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希望大家注意這個“歸命”二字,就是自己怎么來運用自己當下的當下這一念,就是當體當念。若不如是,佛法離我們太遠了,佛法跟我們不相及啊。
今天我接到這個電話,我感覺到十分地有想法,就出去經(jīng)行了一會兒,這四個抉擇的東西就表現(xiàn)出來了,我說到這個地方談?wù)劻?因為前天說,今天要是來談,要先談?wù)勥@六相,希望大家有一個法的辨識。
那么這四個抉擇問題,我感覺到是我們學習凈土法門的一個你要審觀的法則。
“歸命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這個“愿”是以表心愿,“歸命”是身口意三業(yè)的一個整體機制,“愿”是你的意樂與誓愿的守護,這個守護要么是一個整體的標志,要么是當下的一個激勵。心愿心愿,我們常會說心愿,心不可見,愿能暢明。哪個人的心能見呢?因為心是無色無相之體啊、無善無惡之體啊、無是無非之體啊、無來無去之體啊、無有凡圣之體啊,你怎么能把它表現(xiàn)出來呢?就通過你的業(yè)、愿表達出來的。通過我們的起止實與不實表達出來的,是順性是違性表達出來的,所以出現(xiàn)了善惡、是非、凡圣、男女、天地、有情無情。
這個地方希望每位善知識在這個法則上要不斷地去運用它,就在每一個當下。不這樣呢,我們這一堂兩小時的時間就丟失在現(xiàn)下這個機制中。浪費人的生命等于謀財害命,我感覺這是十分要不得的。我希望大家在一起相互地激勵愛護,真正地尊重,鼓勵于法正信,莫要邂怠,莫要放逸,莫要沉淪,莫要無知,莫要行于愚癡之法,莫要相互欺騙,相互阿諛,要遠離這些不真實的。大家有的舍家棄欲的出家,有的遠離了自己家的親人,到這么高的山上來干什么呢?我們在迦葉尊者下面在干什么呢?一定要策勵自己。
此中有疑。疑言:“生為有本,眾累之元。棄生愿生,生何可盡?”為釋此疑,是故觀彼凈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凈土,是阿彌陀如來清凈本愿無生之生。
這里按四土說,常寂光土,非造非作,諸佛以修德能徹見性德之真實,常寂光土安立。阿彌陀佛這個清凈本愿建立的無生之土,含四種莊嚴,依教而判比較好講,但是這個違背了善導大師的抉擇,善導大師希望不以教說,但以凈土言說,就是以佛知見來說。佛之知見是但從總相上徹底抉擇,令眾生得以直接方便,就是以愿力方便,遮蔽一切解釋、繁衍這種差別相,所以從總相上直接切手的,就是從清凈平等覺上、法性上讓有情直接體會到諸佛出世的本懷。
所以“阿彌陀如來清凈本愿無生之生”。因為諸佛如來親證無生法忍,親證這個無自性性,所以知萬法唯心之方便,在一時境界中抉擇每一個當下之心智,所以得大自在力。他的每一個心愿是清晰的,每一個作為是抉擇的,是明亮的,是不含糊的,是遠離了善、惡、無記的,所以得以智慧自在力,無染無著,清晰明了,無得無失,普利十方。那么這個“本愿無生之生”,是真正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在無生忍中得以真正的安立。
非如三有虛妄生也。
古來以久,對阿彌陀佛國土的爭議是極大的,談阿彌陀佛教言不了義、了義爭議極大的,別時意、當下意爭論是極大的,古來以久的爭議都很大。因為今天看到有一個菩薩寫了一本凈土什么,就是專著吧?戳艘院,說句實話,十分地倒胃,倒胃是什么?想吐唄。因為他從學術(shù)上寫的,我也不能誹謗,聽聞了這個資料感覺到也很好,但是他從一種批判性,給佛教批判性的一種角度來說,把佛教當成一種什么樣的說法,反正看不下去了,想起了這些爭議,這些爭議之中,就是三有之說的爭議,當下意與別時意之說,包括這個四土之說,了義不了義之說,我認為從名言上的抉擇有異,要是各強執(zhí)己見,皆是盲人摸象。要是用六相的觀察方法,可能是有總相說,有別相說,有成說,壞說,有同說,有異說罷了,如此而已。
那么 “非如三有”,我看到凈土資料上這么講,古來就有善知識這么判,說凈土亦如三界。那么在天親菩薩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那不是三界。曇鸞法師他們依止繼承了這個,在《無量壽經(jīng)》上抉擇阿彌陀佛國土是絕非三界的,要不然不能稱為佛的國土。我感到佛教徒依佛教言就十分簡單了,就沒有那么多爭論的東西。
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凈,畢竟無生。
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要從法性上觀,審觀你學這個佛法是不是真正的心地的需求?是不是真正干凈的?是不是真正的平等清凈的?是不是如實的?你不能迷信哪!要是迷信,那我們佛教徒太可憐了。因為迷信,人就會人云亦云,盲從倒見,心智不能清晰抉擇,往往就會被語言與外境所牽制。因為昧失這個法性清凈故,要是你知道法性清凈,別人說什么話,你可能都很清晰地透視。
(誰能不能讓他們幾個沙彌去休息休息,在門外吵啊鬧的。他們要么學習,要么什么的,安排一下。不行讓他們回家。)
“法性清凈,畢竟無生”,是我們觀察法則的一個重要依止。要沒有這個觀察,佛法與外道教言沒有差別了,絲毫沒有差別了。
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
我們前天這個文字學過,我們?yōu)榱算暯由?再作一次提示。
“是得生之情耳”,此情,實在是沒有自性的,假于取舍,表達一時無常因緣。因為一切表現(xiàn),皆是無常無我之相,只是因緣和合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生之情。凡夫知見,往往要有一個依止,要不然會成斷滅見。所以諸佛如來以悲智二心利益世間,凡夫有情往往是以二種邊見來迷惑自己。源頭是一如的,表現(xiàn)就有這么大差異。不是是,就是非——二種邊見。那么不是是、就是非是邊見,那諸佛如來不是智,就是慈悲,那么就運用這兩種知見來觀察世間,它的源頭都是所謂的清凈法性。所謂取之異、表現(xiàn)異,本源一如啊。 “同一本源故”。我們要認識不到這個地方,我們學佛的機制就散壞了。學佛的機制一旦散壞,那佛教的住世與傳播,也會產(chǎn)生疑慮。所以是這么個說法。
生茍無生,生何所盡?
這又是一個說法了。
盡夫生者,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敗永亡
要是我們真正生于這個無生地,一切沉淪的機制就會散壞,一切言說的無始的本性也真正表達出來。
號振三千。無反無復。
法性本來無有塵染,無反無復。這是一信永信之說,一順永順之說,一見永見之說,恒古恒今,非是造作而來,所以“無反無復”。
于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凈土。
委屈中佛建立凈土,對待濁土中建立凈土,眾生分別中設(shè)立凈土,所以說這是分別說、成說。這種說實在是為了利益有情說。佛不與佛說法,就象佛不與圣者制戒是一樣的,所以凈土亦復如是。凈土不與凈土中人說,那凈土只與濁土中說。干什么呢?以令濁土有情、執(zhí)著于種種虛妄有情有一個機制、善巧。
凈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
我們前邊學過十七種莊嚴,就是器世間莊嚴。
總相別相
十七句中,總、別為二。
剛才是說六相。
初句是總相。
清凈相者為總相。
所謂是清凈佛土過三界道。彼過三界道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
所以以清凈相,總說凈土這個清凈總相。那么總相里面的實際內(nèi)容,就是十六句分別說。
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曇鸞法師還是用天親菩薩這個文字直接來解釋十六種莊嚴。
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既知量,此量以何為本?是故觀性!靶浴笔恰氨尽绷x。彼凈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諸位善知識真的要注意這一點,為什么這地方說“出世善根”呢?大慈悲是出世之善根,執(zhí)著、染著是世間之根性,這個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從法性清凈來說本來無二,但執(zhí)著于我清凈,執(zhí)著于我法之時,就會產(chǎn)生世間;大悲心中,無世間染,利益世間,所以說是出世善根。深達法性,無染無著,是為慈悲智慧心。這個我們要有正面的觀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出世善根以大慈悲心所表述。
象我們在這個世間,尤其是大家現(xiàn)在作同參道友,同一道場,或者說共住之時,這大慈悲心十分的重要。要是沒有慈悲心的修持,我們這個世間共住修法是很困難的,這個機制很困難的,很容易造成自私與狹獈。我們都知道末法時代修法,在無佛時代,有五種障礙,前面講過的五種障礙。這個障礙是聲聞自利之心,無大慈悲修持;無他力住持,自以為是;外道亂善;不信因果;無記惡人謗人善緣,毀滅人的善根。這五種因緣在我們這個時代十分的具足。你要是善觀察,你就會知道這個無佛時代,人是多么容易產(chǎn)生困惑與迷失,多么容易相互地爭斗,或者說迷失這個悲心與佛力的住持。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種事。
這是把這十六種莊嚴次第而說。
既知種種事。
前邊我們學過這十七種莊嚴,所以說他就次第地這樣說下來。
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觸?
妙色就是有什么感觸。
是故次觀觸。既知身觸,應(yīng)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三事。既知眼觸,應(yīng)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熏。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凈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既知聲名,宜知誰為增上,是故次觀主。
阿彌陀佛這個主。
既知有主,誰為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
阿彌陀佛這個眷屬大家是知道的,眷屬以何因緣稱為眷屬。
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為受用。
假如為阿彌陀佛的眷屬,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如此不可思議,得不退轉(zhuǎn)。
是故次觀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
所以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是這樣的一個言說。
是故次觀無諸難。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
就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名尚不可得,況有其體。沒有其體,那么離諸難。成就這種所謂的大義門。
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足。
大義門能載負一切眾生,是故眾生所愿樂,一切令滿足,這是分別十六觀的次第說。
是故次觀所求滿足。
真實凈信
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凈信。
我們在這個地方,文字的純熟與思想的純熟都很重要,若是文字純熟了,你就會隨文入觀,了解自心,依觀知心,很容易生凈信。此凈信,非造作信,非對待信,就是非疑非信之信,是順應(yīng)法性觀察而得,順應(yīng)彌陀不可思議愿力而得,順應(yīng)自心需求而得,順信阿彌陀佛無礙之力而得,那么這稱為“凈信”,非是迷信所建立。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那么我們學習凈土的最終目的,就是一生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生得不退轉(zhuǎn),當下安心、起行、作業(yè)。
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凈信,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zhí)。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凈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凈。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凈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凈,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凈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zhuǎn)生見為無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這段文字,是真正揭開了凈土法門的一個機制問題,這是一個大的機制問題。要是我們不了解法性,不了解彌陀的報德愿望,即愿力,又不了解自己的愿望,不了解凈濁二種差別,我們很容易混淆在自力、佛力這種疑惑之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所謂的量當作法性,把自己現(xiàn)前的迷執(zhí)的量當作法性,就會丟失佛法的根本利益,就是法性本清凈的利益,不得安心。
那么我們看文字。曇鸞法師在文字上十分清晰地、條理地、深刻地揭示了這個法性,就是以佛愿力,以佛光明力照破世間愚癡的執(zhí)著與昏暗。
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凈信。
這個文字,我們十分要注意,因為十重義中,我們看長行,十重義,它有起觀生信,這是第二重義。觀十七種莊嚴的目的,不是為了其它的,不是為了觀而觀,是為了令我們的法性揭示出來,心愿揭示出來,與佛陀的愿得以相應(yīng),真實的得生彼國的利益現(xiàn)前,令其往生利益現(xiàn)前,就是現(xiàn)下得到這樣的利益。要不然你真會迷失的,迷失于未來,迷失于假設(shè),迷失于自己的業(yè)力感知,會迷失的。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這個“必定”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F(xiàn)在這個人念佛說這個往生問題,總是含糊的,總是相互疑慮的,不是相互增加信心的!爸T佛如來實是大悲慈父,以無量方便予以我們無上真實信心”,這是善導大師在他的著作中這樣給我們交代的。我們所有的學習就是為了增加信心,也就是法性的認取,自心自愿,自己愿望的一個認取,你自己究竟是個什么愿望啊?佛陀究竟是個什么愿望啊?法性究竟是什么樣子的一個狀態(tài)?你要不在這個抉擇上認取,你就不會有正知正見,那你就不了解自己的心愿,也不了解佛陀的心愿,那你只能沉淪在輪回之中了。所以我們作為一個現(xiàn)在的學佛人,一定要解決自己的心靈問題,一定要認知法性的清凈的本源問題。所以“必定得生安樂佛土”。
過去這些善知識,順應(yīng)佛陀的愿力,順應(yīng)經(jīng)典,順應(yīng)法性,都是作的抉擇說,安穩(wěn)眾生,令眾生心智一時回歸到清凈平等上,得安樂住。所以諸佛如來菩薩皆是世間的安慰者與利益者。那我們作為一個學佛人是不是應(yīng)該作為世間的安慰者與利益者呢?大家可能都需要給自己作一個提醒。我們真正在這個地方抉擇過以后,那法性在我們生命中的浮出,或者說法性之光自然會照耀著我們自身的依正二報。你會無畏無懼地與有情宣化這個心智的本源,自己來運用這個清凈的心智本源,無畏無懼的。何以故?你沒有什么可畏懼的,“必定得生安樂佛土”。
諸位善知識,切莫以為小因緣而能聽聞,切莫以為小機而能得到,曠劫以來的沉淪實是難拔啊!曠劫以來的迷癡實是夠深啊!沒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我們實難得度脫啊!菩薩們,一定要善思維,一定要善于珍惜自己的學法機制,一定要善于及時解決自己的心理障礙,一定要善于出離自己無始以來沉淪的垢障,把它蕩滌以盡。那下面怎么來蕩滌以盡呢?曇鸞法師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來讓我們認取運用它。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
順之法性,上品上生,了達自性無礙,本無差別故,所以自生安樂國土。為什么呢?本自國土故。何以故?濁土凈土,本是心智所生,心智愿望自然得生,自然感召,所以愿生即生。這是沒有任何畏懼的。所以了解法性,愿生者即生!沒有任何可障礙之心智、可障礙之緣啊。了解法性,必然上品上生,無疑無慮。此處滅,彼處必生!正覺華化生,絕非以妄想執(zhí)著而生。依佛愿力,頓生蓮花中,清凈化生。這是沒有什么說的。
若下下品人
就是一生造惡,顛倒知見,沉溺在五惡十逆之中,破滅種種善法,造種種惡緣,此類有情怎么辦呢?你不要往下品下生上放,也不要往上品上生上放,你要了解你自己的心智與狀態(tài)。這個地方你不要說“我是下品下生”。我經(jīng)常聽到他們這么說,“哎呀,下品下生也好,比六道輪回要好得多呀!蔽艺f這個你也不需要認取,你這一生也不見得真是這么個樣子。人真是一生作惡也不容易呀。你善觀善觀,一生作惡真不容易呢。我經(jīng)常認為他們是大菩薩呢。平時一生真作惡呀,忐忑不安,十分痛苦,真正惡的惡極有情,十分不容易的。你不相信,我們可以觀一觀。你看看,家庭不喜歡,親人不喜歡,自己不喜歡,你周邊,就是法律也不喜歡,那人是很苦的。所以下品下生,不要這樣認取。當然你說,你看印光大德講,我們要知道各盡本份,來進趣上品上生的教言。這是從明入明的教言,從樂入樂,離苦得樂的修持,十分重要。凈土的教言,就佛本懷來說,還是希望我們從樂入樂,從苦離苦得樂,還是這樣的希望。你要說我就在苦中實踐,我在苦中成就,行不行呢?那誰也沒有辦法,你自己去體嘗吧。
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
那你覺得這個人一生造惡,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其念阿彌陀佛,一聲十聲得生彼國。那這樣的人是不是實生呢?實際這樣的人跟我們現(xiàn)下的當下的往生,沒有任何的差距啊。當下往生的人,是認為無量劫以來的善惡無記造作實在是無有自性的,他抉擇了,他只能撒手了。那么臨終業(yè)報惡報成熟了,地獄火現(xiàn)前了,苦逼啊,他不能忍受的時候他也要撒手,人不能忍受的時候肯定都會撒手。所以智有智的撒手,愚者有被苦逼所撒手,你逼到一定的時候你肯定得撒手。
我剛出家的時間,可能是我的機制不好,我見到許許多多的出家人,就在難緣中舍報了,很苦很苦的?赡苁俏疫@個人的出家機制不好,也可能我福報不好,也可能是……我認為這些菩薩加被我,讓我審觀生死之苦啊。我剛剛出家前幾年見了很多很多的出家人不同的死法,修行人、不修行人,很多很有名望人的死法,我看得十分地清晰。所以我十分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死法——現(xiàn)在的死法,未來的死法,很認真地面對的,絕對不敢放手。為什么呢?太苦了。我見過餓死的,就是活活餓死的,不下三個了,就是瞪著眼餓死的,什么東西都塞不進去了,你沒辦法的,誰也沒辦法。我在家時間,就在醫(yī)院里生活,反而沒有見到過。就看著,因為大家都是出家人,看著,就沒有辦法,生生地餓死,皮包骨頭,最后就剩一把骨頭,什么都沒有,大肚子,大腦袋,就一直到死亡。那時間他想撒手,但業(yè)報苦逼,他撒不了手。所以平時我們能不能培養(yǎng)這個撒手的機制呢?什么叫撒手的機制呢?就是死亡自己的善、惡、無記的執(zhí)著,你就能撒手。你要是執(zhí)著一個我知我見、我善我惡、我凡我圣、我是我非,你撒不了手。善知識,你到時候果報來的時候,你就瞪著眼睛受罪呀。因為啥?是你平時培養(yǎng)出來的因果。你認取得越強烈,那果報就越難撒手。
這一次我去麗江,我感觸十分重、十分重。這老菩薩我就跟他講:“哎呀,你一定要聽這一點,安心啊,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家本國,一定要信得及!彼鸵粋概念:“我這樣能往生嗎?”就這一個概念十分深刻地扎下根來,聽太多的人講不能往生的例子了。他每年打七,到一個道場去打七,打了很多年七,這個道場所有宣化的是不能往生,這個法師跟人講的是“我見得多了,沒有人能往生!睕]有人能往生,你還打什么七干什么呢?他的概念已經(jīng)扎根了,遇到痛苦怎么承受呢?十分痛苦,癌癥是十分痛苦的,就是撒不了手,這一口氣不敢撒呀。因為什么呢?抓著不敢丟,怕往生不了,六道輪回太苦了,他害怕,但又不能往生,這不能往生已經(jīng)種下種子了,什么種子呢?聽得太多了。這就是不能認取法性無自性。
要是認取法性,知道萬法唯心,OK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根本就撒手了,太痛苦了!我不要你這個什么能生不能生,我阿彌陀佛就對了,信順就對了,一下子就結(jié)束了,就不苦了。死死地掙扎呀!所以佛法一點要是不恰當,正知見上沒有安立,不知道苦煞了天下人哪!所以一日滅千百眾生業(yè),一日滅眾生業(yè),能夠什么樣的過失呢?這個我真不懂了。所以這個座子,不是個好坐的地方,要對大家的法身慧命負責任哪!
“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不是!絕對不是這樣的。一時業(yè)報盡時,地獄火化作清涼智,這時他得見了安樂,他才信的,在安樂覺受中信的。我真實體驗過這樣的狀態(tài)。我在修法中體驗過這樣的狀態(tài),就象掉到地獄一樣的苦啊。那時候沒有辦法,就是念佛,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要是不念佛,馬上那個痛苦就把你壓到你實在不能忍受的地方,不能忍受還得忍受,為什么呢?你沒有解脫之路啊,你沒有方法,這時候你被逼無法了,只有念阿彌陀佛,這時候呢,哎,有轉(zhuǎn)機了。
我感覺到這個地方是我們應(yīng)該十分注意的。平時的培養(yǎng),貫穿在你每一個當下的生滅的取舍,你怎么來生?怎么來取?是順應(yīng)法性而生,還是順應(yīng)妄想、執(zhí)著、善惡、是非而生?你看你怎么生的就怎么延續(xù)的生命,身口意業(yè)是怎么延續(xù)的?是延續(xù)在佛的愿力之中、法性之中、慈悲之中、智慧之中,還是延續(xù)在貪瞋癡慢疑之中、邪見之中?還是延續(xù)在善、惡、無記、是非之中?你自己一定要尊重愛樂,老老實實地、誠誠實實地、負責任地對待自己的因緣。不可以……真正地絲毫馬虎不得呀!的確是絲毫馬虎不得!
因為我常常面臨這個死那個死的事情,經(jīng)常這樣。一定要這樣高度地負責任,絕不可馬虎。因為業(yè)力成熟之時,我們就無力償還了,你要再不知道阿彌陀佛殊勝的愿力、法性清凈平實的真實安住,那我們就真是太苦了。因為下生之人就迷失于正性,迷失于正見,迷失于真理,迷失者才去妄自造惡的,對嗎?要不迷失他不會去造惡。所以這樣遇到善知識,那是善根成熟,要是遇不到善知識怎么辦呢?我們平時遇不到善知識,給我們灌輸一點邪知邪見,那就是苦不堪言了。
有一年我到天津,有個居士,可能不是學佛的吧,太苦了,身體高燒,每天就是高燒。來問說:“這個太痛苦了,咋辦呢?”我說:“念佛吧,沒有路了,回本家本國吧,沒有路了。放下吧,沒有路了。你揪著個業(yè)力,你再治也沒有路了!焙髞砭秃芎玫,他們說五天以后他這個身體還是柔軟的。那么不管其他的,就是你這個知見把握不清楚是不行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身心,順性上要認識清楚,順愿力要認識清楚,順應(yīng)自己的需求上認識清楚,絕對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就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對自己的依正二報的真實需求要負責任。我真是希望大家這樣子。要不然,業(yè)力一來呢,實在是太痛苦了。這問題要解決了,那我們出家一輩子,學佛一輩子,有這么個因緣,都實在是應(yīng)該慶幸。
但取實生,即墮二執(zhí)。
這二執(zhí),就是說有生、無生二種邊見。那佛法是中道義,你怎么落在邊見中?怎么樣來表達呢?
一恐不得往生。
你看,我不往生我到哪道輪回去啊?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凡夫這個二種邊見中會產(chǎn)生這種東西的。
二恐更生生惑。
往生是不是還是輪回呀?產(chǎn)生這種惑。實際這是一種對待心中的邊見延續(xù)。我們一般要是知道萬法唯心,諸法因緣生,都會把這二種邊見放下來。
(有人提問關(guān)于“十念往生”的問題)
答:這個十念往生,過去利根人,就象佛在世的時候,善來比丘即證阿羅漢果,生死都辦了。利根人一聞阿彌陀佛殊勝具足名號,即得三種忍,住不退轉(zhuǎn)。利根之人聞名就結(jié)束了這個事情,就結(jié)束了,他就照了法性,覺知法性所在,無造無作,光明遍照故。所以實生啊,不在于生死,但在于法性認取不認取了。認取自己有兩種機:善根成熟之機,就是聞了即覺;再一個是被迫之機,苦難所逼,萬不得已沒有辦法了,業(yè)報盡了,他沒有辦法了,這時候被逼所擇取了,如此而已。就是這個十念之中,這兩種機都是有的。再一個就是嘗試之機,就是觀察,將信不信的人;但善根成熟的人就是一聞就成熟了。
(提問關(guān)于“往生”二字)
答:我們學的整篇文字就在講“往生”這兩個字。這整個《往生論注》全部就講了“往生”二字。我們會慢慢地從各個方面闡述“往生”的。
(繼續(xù)有人提問)
答:我們學習這個文字的傳承教言,就是為了剝?nèi)ミ@種蒙蔽、自我蒙蔽。自我理解的東西,我們是要剝脫的;要不剝脫,大家沒有共同依止的一個傳承,一個法則了,你個人想的就不是佛法了,那就叫“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了。我們所學的這個傳承教言,依照經(jīng)教,一個法系的教言,實際上是很清晰的,他就是要把我們這個妄想的水投入到大海里去,投到這個河流里去,讓它順流而下,歸入大海。目的是這個,不成問題。
我們看看下邊的文字。
凈摩尼珠喻
答:譬如凈摩尼珠
下面就講的往生義。
置之濁水,水即清凈。
我不知道大家見過自來水廠處理濁水,水廠,好比這個水,象黃河,象鄭州那個水廠,那個水就很渾啊,象黃河的水直接引到處理站了,那太渾濁了,它用礬過一遍,整個出來就是清水了,就那個沙,所謂的泥沙,一時就沉下來了,或者說漂白粉一類的東西,直接就把那個水,雖然那個水不好喝,但是沒有泥了。它這里舉了個例子,說“如凈摩尼珠,置于濁水,水即清”,表達我們眾生的這個心智的。
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
這就講的往生,往生就在這兒講的,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造了無量的善、惡、無記的罪濁在我們生命中,就在這個濁世中。
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凈寶珠名號
這是無生名號、無對待名號、智慧名號、超日月名號啊,就是無盡這種不可思議功德自性彰顯,它能彰顯無量的法界,無量的法界,不被任何世間所染著,所以能凈化世間。
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凈
罪滅心凈,就是往生。你心性坦露,就是往生。在整個凈土教言中,純粹的凈土教言中,根本不說眾生世間生死問題的。好比依《阿彌陀經(jīng)》講,“若眾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垂手接引,令其往生”。這實在是對下品下生罪惡人講的。那對善良人講,他看到的不是這個,他審觀的不是這一點了,審觀的肯定是自性,是唯心所現(xiàn),是一時心智所需。為啥呢?所有善根成熟的人,他都要了解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的意識;所有愚癡的人都期盼著未來,期盼著未來,假設(shè)著未來。那這真是善根差異是十分大的。所以往生啊,就在罪滅心凈之時,得見往生利益。
即得往生
罪滅心凈,即得往生。這是對下品下生人說,還是對我們現(xiàn)在說,還是對未來說呢?你要是用審觀的心,那就將信將疑;要當下抉擇,就住不退轉(zhuǎn);那要是說我等到臨命終時我再來十念,也行。那臨命終時,被業(yè)力所逼不能自制,那叫臨命終時,就是此色身將壞之時,身體空立了,你還有沒有這個善根?難說。平時都疑惑的人,到那時候根本用不上力,用不上,決定用不上。所以平時我們對這個的抉擇一定要十分清晰。那一遇到大的難緣了,你若是即下不能往生,中陰也能往生。因為啥?你的心智是純熟的,因為這是法性之土,決定是我家園,是本質(zhì)家園故。所以生者本生啊,無需擇取。本生國土,是不用擇取的。法性之土,無需造作,無需擇取的。所以不動心智,即下往生。那你說我心還動搖,我感覺到還是要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往生,那也行啊,那就順阿彌陀佛愿力得生彼國。你感到還不夠,阿彌陀佛回施你功德令其往生,因我善根不夠嘛,阿彌陀佛說我這萬德洪名回施眾生,令眾生往生,也行啊,還行。這種種方便,就是令你生,什么生,安心!回到清凈法性中來,無造無作,寂靜圓滿。這再來看,萬法唯心,造作世間,由你了,天地由你了。那我們這個地方認識不到呢,就說“罪滅心凈,即得往生”,我們不會知道的。我們認為呢……
我遇到這樣的問題真是太多了,在武漢遇到一起,那我永遠都忘不了,在天津遇到一起,我也永遠忘不了,就是自殺性的往生。別人教他說人死了能往生,他就想把自己整死了,然后整死了就往生了,用餓的方法,用燒、燎、烤的方法,我永遠忘不掉。我感到是宗教殘害,這根本跟佛法沒關(guān)系。要如果真正地我是主動供佛了,燃手、燃臂、燃指,這是大乘菩薩精神,他不是為了自己求的,他是供佛的。這實在為了自己往生,燒自己,烤自己,餓自己,逼迫自己,我感到是宗教迫害,說句實話,當時我認為是宗教迫害,就是宗教的誤區(qū)啊,產(chǎn)生了對身心的傷害,震憾我很多年了,我一直忘不了,現(xiàn)在我都忘不了。別人一說不能往生,大家在一起念佛,“你能往生,你這樣這樣,那樣那樣”,我心里那一幕就浮起來了,十分地痛苦。大家在利用宗教相互殘害,而不是相互地關(guān)心、愛護、鼓勵、正見,沒有安慰,只是在相互地殘害。十分痛苦,我感到這樣的人真是很痛苦。就象授宗教權(quán)柄一樣,拿在少數(shù)人手里的,而不是拿在一切眾生手里了,愿生即生,這個清凈平等覺不給予,不安慰有情,令眾生墮落在不能往生的怖畏之中,很苦很苦的。有人說能往生就是死亡,你不死亡怎么往生?!這話說得看著很清凈、很了不起的樣子,實際迷惑了很多很多執(zhí)著邊見有情。
罪滅心凈得生,是十分重要的。什么罪滅?執(zhí)著于我知我見就是罪,放下我知我見,信順法性就是往生,順應(yīng)彌陀的報德、愿力、無礙愿力,就是往生。你要不信順,你怎么能往生呢?你往生的是什么呢?說生即生無生土啊,得以清凈安住。這個還是需要我們深思。
“往生”一詞在凈土法門是個綱要性的、眼目性的機制,要是這個地方認識不清,實在是可惜,那誤區(qū)太大了。我認識的一些出家人、居士,起碼上跟我認識的、接觸的,在臨終,或者是臨終前,處理過以后,真是把自己的舍報機制做得很好的。
我的親爺爺,我只跟他講了十幾分鐘,他根本不學佛的,他就是知道自己,九十歲的時間,他知道自己要離開這個世間,很清晰地跟他們說:“你們來看看我,明天我就走了!焙芮逦。只有十分鐘,沒有多講的。他家里貼了一個極樂世界圖,我說:“哎,這個地方很好,爺爺你愿意去嗎?”他說“要是能去太好了!”我說:“人人都能去,只要他愿意的!彼f“那就好,那就好!笔沁@么個概念就結(jié)束了。我說但你要念佛,你要念能去就能去。這實在就是,佛教就是這樣的教義,沒有太多的復雜啊。不管從一實境界中講,從萬法唯心中講,這都是如實說。為什么現(xiàn)在世間產(chǎn)生這樣的相互欺辱呢?那是權(quán)威說、欺騙說,相互那種權(quán)威嘛,就是自己表現(xiàn)出一種權(quán)威,你不怎么樣,你就不能怎么樣。那不是阿彌陀佛的佛土,也不是法性土,那是誰的土呢?那他自己設(shè)計的阿彌陀佛。這個我們不要,真是不能輕易帶過的。這個不是讓我們懈怠,是讓我們真正生起這種安心清凈的修行的緣起,正確尊重生命,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他人的一個緣起,清凈的緣起。這個清凈緣起就是往生的緣起,也就是消除一切罪惡的緣起。
這就是滅罪,曠劫以來不實之業(yè)、虛妄造作的業(yè)一時蕩盡,蕩盡在阿彌陀佛無盡的大光明之中,這就是往生。怎么蕩盡呢?法無自性,你不蕩盡,誰來蕩盡?這個地方不是說沒因果,是阿彌陀佛的大愿力,消除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的虛假因果故。但你要不知道阿彌陀佛的愿力,你的業(yè)力那個因果還是真實不虛的,絕對不饒你。當然阿彌陀佛的這個愿力不是避難所,你說我這下好了,我就可以作惡作善了,然后我就可以仗借阿彌陀佛的愿力,就可以。那你還是受苦報,因為啥呢?你把這個當作擋箭牌了,你在這后面做的是你自己的業(yè)力,你還要承受自己的業(yè)力。為什么呢?你還是昧于因果了。最大的因果是什么呢?乘佛愿力故,以佛無礙力故,消除我們無始以來的虛妄罪業(yè)。但你用這個東西作包裝,里面還是搞自己的因果,那你的果報決定還是絲毫不爽,沒有啥說的。
這個地方希望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徹底地、清晰地把這個問題審思好。不要留任何的疑慮。有任何的疑慮要及時地把它處理掉。就象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世俗的例子,我們可能現(xiàn)在再等兩個小時,八點以后天就黑掉了。但太陽大日輪一升,這閻浮提一時都是光明的。阿彌陀佛象日輪一樣啊,我們所有造作的善、惡、無記業(yè),無始以來造作的業(yè),就象天黑了是一樣的,太陽一升起,一切黑暗一時消除。世間尚有這樣的威德,太陽尚有這樣的威德,阿彌陀佛無量兆劫的修持、順性的修持,怎么能不消除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的虛妄的黑暗業(yè)流業(yè)力呢?我們的業(yè)畢竟是無自性的、不實的;阿彌陀佛順性建立的大光明心智,必定是真實的、是不虛的、是具足悲智善巧的。那怎么不可信可從呢?這里我感覺到是需要我們思維審觀的地方。也不要輕易帶過,輕易帶過是不行的。
所以“罪滅心凈,即得往生!边@里他又舉摩尼寶珠的例子。
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
這個例子,最好做試驗了。你現(xiàn)在那個燈啊,用黃布包著,放到水里,馬上水成了黃色的了。這個沒有什么,現(xiàn)在人完全做得到的,不要用摩尼珠,我們打一個黃的燈在這個房間里,滿屋子黃光。對不對?這沒有什么難理解。
“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這個我感到是十分好理解的,也好觀察得到的。有人到有噴泉的地方啊,打上紅燈,整個水都成紅色的,噴出來的水也是紅色的。水能說它是紅的嗎?水本無色。我們的心智亦復如是,本來是沒有善惡的,沒有輪回的,那投到一個什么光相上,就會現(xiàn)什么光相。萬法唯心所造所作。所以一如物色。
彼清凈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
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無上的順性建立的寶珠。
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
就是你的感知中。
豈不能轉(zhuǎn)生見為無生智乎?
這沒有什么,這是一個比喻類比說,用世俗的類比來比喻這個法性的無自性性。我們完全可以在因緣法中了解到的。你緣佛成佛,決定無假啊!緣罪惡,決定沉淪啊!緣迷失,決定迷失!緣往生,決定往生!善知識們一定會對自己的心智與業(yè)相負起責任。
冰上燃火喻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
這是互作互用之說。
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即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舉這個例子,我們好好去觀察觀察。阿彌陀國土就是順性建立的,所以是無生國土。我們愿生彼國,彼國的加持力就能令我們的無生心智得以抉擇,無畏無懼,不取斷滅,而得安樂住。
你要是凡夫心智中,一說到無生,馬上就出現(xiàn)斷滅。以前我在這個地方恐怖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有半年多的時間,就畏怖畏懼這個斷滅。說寂滅為樂,寂滅是個什么呢?就用那個妄想倒來倒去,因為不懂教理,就苦啊。后來念佛在這個地方得到了休息。那么這個妄想是沒法去把它給處理清晰,那順應(yīng)這些善知識的這種善喻說,我們能觀察到自心,這個造作的心往生到無造作的國土,我們自然就停止了。阿彌陀佛滿足你這種愿力的給予,能令我們造作的心休息下來,滿足下來,具足下來。
所以“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雖不知法性無生,那我們現(xiàn)在爭取都做到知法性無生,爭取都做得到。這樣是正知見,你修法生益了,學佛生益了。知法性無生,就是無自性抉擇正見,是我們學佛人的根本知見。這個知見不建立,實在是離佛法太遠了,那你只能墮到下品下生。你就是一輩子勤苦,你也是下品下生。為什么呢?你不能順應(yīng)法性故。善導大師講的外現(xiàn)賢善,內(nèi)懷雜毒之善,或善或惡,不能成為往生彼國正因,到最后苦逼還是要撒手的。所以你那雜毒之善中,有善有惡的善中,還不是往生彼國的正因。何以故呢?彼國皆是正定之聚,沒有雜緣啊。
“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所以愿往生十分重要。若作意處,愿生!不作意處,安住!人自得其樂啊。因為不作意處,即是法性無生,清凈安住,了了分明,無染無著故,這樣就是清凈的修法;若是作意處,即作意往生彼國。作意不作意,亦得安樂。這個十分重要的,十分重要。
“彼土即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边^去的祖師在這個本子圈點十分多,就在這個地方他們?nèi)c了,他說這很重要啊,很重要的文字。象我們現(xiàn)在學習凈土的,在重要的地方,歷代的祖師都一代一代地相承傳播下來的,他們在這兒不斷地實踐觀察、實踐觀察。依經(jīng)實踐,依傳承實踐,依歷代祖師親證的法則實踐,依自己的心智的究竟愛樂實踐,不斷地實踐純熟,實踐純熟,絲毫不敢草率,絲毫不敢籠統(tǒng)地這樣去實踐,直至成就菩提啊,那是真正的佛法的實踐者、學習者、守護者,真正這樣作一個自他二利的善知識。
這個地方我們真是一定要不錯時機地把凈土教言所依止的經(jīng)典、論著、祖師的傳承的眼目,在我們這個學習過程中純熟、了解、實踐它。一定不要忽略這個珍寶的教言,一定不要忽視這個珍寶的給予,一定不要錯失這個機會,不可草率的。我每一次接觸這,我感覺到自己絲毫不敢草草地來應(yīng)酬大家,應(yīng)付大家的這個機制。我們這個學習大家要生難得難遇想。
明天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下面有提問……)
答:若是親證法性,即說無生即往生;那要是我們對法性還有疑惑,不妨往生。怎么舉例子呢?好比說,我們現(xiàn)在到雞足山,到五臺山,到這些圣地……我們在一般的道場,感覺到修行也行,但是太亂,不如到圣地去修持,真是感覺到在一般的道場學不好,不如到圣地去修持,受加持,那不妨往生,還是不妨。它有四土說嘛。
錄音記錄:明忻
- 上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九集
- 下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一集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