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講解 第六集
第六集
內(nèi)容提示:
1、第二義起觀生信
作愿門止有三義
觀察門觀有二義
回向門兩種回向往向回向還相回向
2、第三義 觀行體相
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眾生體。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xiàn)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義諦。
本集講解 :
國土體相五不思議二力相似相對
原文:
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此譯名乃不乖大意,于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為止。不凈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為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為止。是知“止”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愿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譯“毗婆舍那”曰“觀”。但泛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為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yán)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凈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凈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凈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凈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觀行體相者
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眾生體。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xiàn)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義諦。
國土體相者: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yán)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jīng)統(tǒng)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yè)力不可思議,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yè)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愿業(yè)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當(dāng)釋。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yōu)槟δ崛缫鈱氈。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zhuǎn)輪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于長竿頭,發(fā)愿言:“若我實是轉(zhuǎn)輪王者,愿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愿。”爾時即便于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
“相似相對”者,彼寶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為喻,故言“相似相對”。又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愿,不能與眾生無上道愿。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愿,不能與眾生無量身愿。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講解:
《愿生偈》的學(xué)習(xí)我們今天繼續(xù)進(jìn)行。有書的就把書打開,可能書的種類不太一樣。我們昨天學(xué)的,我們把它聯(lián)系起來學(xué)習(xí)。昨天我們把口業(yè)贊嘆這一門的文字作了一個讀誦與提示。因為在這個十重義中,在解義分,就是長行以下,解義分,第一重說的愿偈大意,第二重起觀生信,那么起觀生信這一段文字昨天我們作了一個學(xué)習(xí),起觀生信是它的第二重義,在起觀生信的所謂的五念門、五念力,在這個五念門中作了一個提示,所謂的口業(yè)贊嘆。
今天我們接著下面的文字學(xué)習(xí)。下面我們學(xué)習(xí),我們先讀誦一下。
3、作愿門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此譯名乃不乖大意,于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為止。不凈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為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為止。是知“止”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愿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作愿門,在這五門中,禮拜、贊嘆、作愿、觀察、回向,作愿門是我們應(yīng)該十分在意的一個修持的方式。因為我們在初發(fā)心的位置上,修行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若方法得體能疾速成就與法相應(yīng),與道相應(yīng);若是修行的方法不得當(dāng),或者說不清晰條理,那么相應(yīng)的功德不能如實現(xiàn)前。昨天我們把禮拜、贊嘆二門作了一個剖析,當(dāng)然今天希望在這個作愿門,我們作一個相互的交流。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
這個心,對心的解釋,方式是很多很多的。我們說現(xiàn)前這一個心念,當(dāng)下、當(dāng)人的一個念頭,就比較容易去感知它;說真心、妄心、圣心、凡心、智心、愚心,這心心是無量的名字的。那我們怎么來把這一個心把握的清晰、運用的純熟呢?可能現(xiàn)前這一念我們比較容易去體驗、運用、熟悉它;要是說真心、妄心、佛心、凡心、圣心之類的,內(nèi)心、外心哪,很容易讓我們跟自己聯(lián)系不上。那我們不如直接當(dāng)人、當(dāng)念、當(dāng)下這一念,我們應(yīng)該來常常審視。
心常作愿。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
這一心專念,專念什么?在凈土一法專念佛愿,專念佛的國土,專念佛力、果地心智、佛的不可思議的愿力與功德名號。那么憶彼國國土,念彼佛功德,念彼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這些念呢,不像平時我們會這樣說:“哎呀,我在念佛的時間里,總是妄想紛飛的,不可自抑!蹦敲催@個念、這個愿,就是讓我們專注于憶念阿彌陀佛國土、阿彌陀佛愿力、阿彌陀佛名號與殊勝功德力的一個法則,這樣“畢竟往生安樂國土”。
所謂的“畢竟”,就是一種相應(yīng)的心智感召出來的一種法則!爱吘雇!巴倍治覀冏蛱熳髁艘粋提示,就是往返二種,對阿彌陀佛功德的二種認(rèn)識:一個就是自己的實踐認(rèn)識,再一個就是回向于眾生的實踐認(rèn)識;一個是自利的審觀,再一個就是利他的修行。那么這個“往生”就含攝著往返二種善巧,出功德、入功德二種法則,自利利他的圓成所在,是為往生。這個往生跟生死實在是無關(guān)的。無生無死,無了可了,是為往生安穩(wěn)相。具足往返自在、出入自在,出功德、入功德皆得自在,是為往生之大利。
往生安樂國土,永不退轉(zhuǎn),此心無所退。何以故呢?以佛力故,以佛愿故,以佛國土故,順應(yīng)法性故,非造作、非生滅法故。所以安樂國者,究竟順性而建立,徹彰一切眾生法性土,以彌陀報德而顯現(xiàn)。眾生若隨順,咸得大利,就是所謂的往生安樂國土的真實利益。
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翻譯過來,就稱為“止”。
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
這是一種無事不辦的善巧。世人多在此處散壞、遺失、迷茫。止者,止法,多于安樂住,有種種三昧之力、正受之力。所謂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無事不辦能止惡揚善。
不作惡也。
這個惡是無明之惡、散壞之惡、不可自制之惡。
此譯名乃不乖大意,于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為止。不凈觀止貪,慈悲觀止瞋
這是所謂的數(shù)息觀、不凈觀、慈悲觀,就是五停心的修持,就是對治法中所修持。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有這樣的宣化,說對治法中雖有善巧,亦有其過患。他舉了一個例子,好比說有人嗔心太重,就修慈悲觀,因慈悲觀修習(xí)得純熟,多生染著,反而生貪染之心。這個地方就是說它都有負(fù)面的作用,惟有念佛一法是可以使人出離這種對待、對治的一種方法,它是總攝一切法則。
因緣觀止癡
這是所謂的五停心的修持。
如是等亦名為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為止。是知“止”語浮漫。
就是“止”這個言詞是很廣泛的,那這個奢摩他的修持究竟說些什么呢?
不正得“奢摩他”名也。
那就不能稱佛教 “止”這個名字了。佛教這個“止”的名字實含三義:一止輪回六道之苦,二止聲聞自利之苦。在止眾生輪回之苦中呢,有兩種延續(xù):一個是變異之苦,一個是分段之苦。因為變異之苦是圣者所攝,像我們分段死是凡夫所存。這里邊有三種利益,奢摩他這個“止”就有這樣的功德與內(nèi)涵。
這個是柘(zhuo)木吧?一個木一個石,讀柘(zhè)。
“漫”,“浮漫”就是不可確定的意思。那么這個奢摩他為什么不翻譯為“止”呢?為了保持它的實質(zhì)的功德內(nèi)涵。我們都知道,在佛教里“止觀”二法稱為奢摩他、毗缽舍那的修持,這個修持一般是不翻譯的,翻譯過來就容易使人混亂,造成誤解,就是說它比較泛泛而談,不容易使人清晰這個具體所指。
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就是說你怎么來分析是什么木質(zhì)呢?就是具體的來所指的問題。
止有三義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愿生彼土。
這是曇鸞法師剖析三義。
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這個實是有很深刻的教育內(nèi)涵,大家一定不要忽略地帶過去。因為這個止惡啊,我們這個六道輪回是一個粗重的惡,輪回是很粗重的惡,那么貪染于色界、欲界也是為惡的,還是輪回之惡。雖然色界眾生有禪定之樂,但難免輪回;雖然無色界有情在非想非非想之處得以自在力,亦未出三界火宅,所以依于圣智者所見,亦名為惡。那么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愿生彼國可以制止一切惡,這個惡,后邊有講,包括聲聞自利之惡、菩薩不究竟圓滿之惡,當(dāng)然也有獨覺所謂的但是自覺不能廣泛利他之惡,就是對待之惡,一時消融,但以諸佛果地究竟廣大慈悲普攝十方,所以能止一切惡。
二者彼安樂國土,過三界道。
我們剛才講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業(yè)。身、口、意惡,這三個惡啊,我們現(xiàn)在在娑婆世界,有人證得善巧了,就是說有所證悟,三惡果報難免,果報是免除不掉的,只是說他依果報可能轉(zhuǎn)圣者、勝功德之中了,但是果報亦復(fù)如是的延續(xù)。那我們要想真正有惡道之怖畏、輪回之怖畏、乃至說業(yè)報的怖畏,那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可以避免這一切身、口、意惡業(yè)無始以來所造的惡性果報,或者說你畏懼的果報。
它為什么有這樣的功能呢?過去的善知識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好比說有一個其他國家的公民,犯了這個國家的法律,應(yīng)該受到制罰。但是這個人與中國人呢,好比說與我們中國,或者其它國家呢,有所利益,或者說有所相應(yīng)的因緣,他就脫離了那個制約他的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會得到庇護(hù),這個庇護(hù)他可以平實安穩(wěn)的生活,只要他不去造新的過惡,那么他的國家的制罰就可以免除。這當(dāng)然不是為了培養(yǎng)我們的僥幸心,他只是說告訴我們因果是可以仗借阿彌陀佛殊勝愿力而得到遮護(hù)、轉(zhuǎn)化的這樣一個殊勝功德因緣。
要以我們自己的修持或者我們自身的愿望來轉(zhuǎn)化我們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的果報,實在是甚難的。好比在此國土犯過罪以后,不受法律的制裁,那是十分難的,因為法律畢竟是要制裁的,因果亦復(fù)如是。所以“安樂國過三界道”。
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
這就是所謂的喚醒有情的大悲心智。以前最早到西雙版納的時間,在世尊從忉利天下來的一個大的石頭上,在那個地方我作了一個祈禱:“希望一切聲聞自利之有情以阿彌陀佛殊勝名號與愿力喚醒其生起大悲心,這些圣者不要取滅,來趨于大乘教言,普利十方有情!碑(dāng)時作了這么個祈禱,他們有的人還是傳出來了,就有的人批判了,說我想改南傳佛教,還真沒那個心愿。只是說像聲聞乘的親證者,一些圣者啊,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若是沒有人勸請,沒有阿彌陀佛的愿力的呼喚,或者一些因緣的祈禱啊,他們就會取滅,若有余、若無余,那么這一取滅呢,就是大慈悲的種子就斷掉了,他就住于非三界之法性土中,安住在自己的寂滅樂中,無利于饒益世間。
因為世間成就一個圣者、智者,或者說一個圣果成就者,十分不易,在我們這個末法時代,出現(xiàn)這樣的因緣已經(jīng)十分不易。那么他們要出現(xiàn)能回心向大,就是所謂的以度盡眾生為慈悲愿力,那他們的作用非無量無邊的凡夫有情所及,就是他們有大雄、大力、大善巧。好比說他們具足通力、善巧力、禪定力、三昧力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力,可以隨機(jī)感應(yīng),以意生身善巧,乃至說禪定善巧、大悲愿的善巧觀于一切有情的心智,隨時來度脫、幫助、輔佐這樣的有情,這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不要認(rèn)為自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單單是為了自利的,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間,可以喚醒這些已經(jīng)成圣的聲聞乘的智者、成就者,以阿彌陀佛的愿力故、名號功德故,喚醒他們的大慈悲心,來饒益世間有情、無明妄執(zhí)有情。他們的力量是我們一般的凡夫所不能比擬的,所以勸請善知識住世尤為重要。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亦是勸請一切圣者、智者常住于世,常轉(zhuǎn)*輪,饒益有情,無有疲厭、無有放舍,這樣一個修持。
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那么奢摩他的如實修行呢,有這三種力,我們才稱為奢摩他。所以此奢摩他不可泛稱“止”。那么就是說奢摩他具有這樣的三種功德利益:能使聲聞、獨覺之類回小向大;能使罪惡有情止惡;能使三界道的這些天、善道之有情能歸于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地方有止惡,止三惡道;有的能令三界道有情,我們稱為善道有情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能使他們出離輪回;能使聲聞、辟支佛之類回小向大。所以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故,能令十方九界有情止惡揚善,進(jìn)趣一乘,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個大功德修持。這個地方希望我們每一個有情心常作如是廣大愿,就是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之大愿,稱念一句阿彌陀佛無礙光明名號,普照法界,令十方九界有情歸入一真,成就無上菩提大功德愿。
所以發(fā)無上心,心常作愿奢摩他之修持,但以無上心,遮止一切過患,與阿彌陀佛功德名號相應(yīng)。如是諸位善知識讀到《無量壽經(jīng)》,我們經(jīng)常會讀到:若有眾生發(fā)無上菩提心,一向?qū)D顭o量壽佛名,如何如何……《無量壽經(jīng)》經(jīng)常會這樣講。那么這個愿呢,就是無上菩提心。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一時歸入無上菩提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文殊菩薩的大愿:“我今發(fā)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quán)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fā)菩提心,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边@樣的誓愿是同等的。只是說這是仗借阿彌陀佛愿力名號摩尼寶號的功德,稱念之時,普利十方九界有情,咸歸一乘之無上菩提愿力的不可思議的感召,令一切眾生皆得無上的功德與利益,就是無上菩提心的功德與利益,喚醒一切有情同歸一真,而不是說我們簡單的能自利這樣的一個遮蔽。好,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4、觀察門
譯“毗婆舍那”曰“觀”。但泛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為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yán)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凈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凈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凈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yán)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yán)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yán)功德。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觀察門,第四門。觀察門的文字我們來看一看。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
這個觀察它有個前提,就是所謂的毗婆舍那修持是智慧觀察,智慧是前提。我們常念無染無著智慧力、無依無托智慧力、無形無色智慧力、不增不減智慧力、無來無去智慧力、非有對待智慧力,那么這個智慧力來觀察什么呢?
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那么這是原文,這是《往生論》的原文。
譯“毗婆舍那”曰“觀”。
這個觀,像前面講的也不是泛談。
但泛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為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觀有二義
“毗婆舍那”云“觀”者,亦有二義:
就是毗婆舍那單單用觀也是不相應(yīng)的,就是說不可具體有所指。
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yán)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
所謂功德如實啊,修行者得如實功德。
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
這個“決定得生彼土”,是曇鸞法師這一支教言中的根本教言。
我想哪一天我們有時間把曇鸞法師他所傳的凈土教言的來歷作一個提示。從阿彌陀佛到我們賢劫中的第四佛釋迦牟尼佛、到龍樹菩薩、到天親菩薩,乃至說我們中國的曇鸞法師,一直到近代的印光法師,他們所宣化的凈土,就是決定得生彼土,他們的凈土的教言是決定得生的。
凡是依佛愿力者,無疑無慮,決定往生彼國。這就是凈土法門教言的一個綱領(lǐng),萬修萬人去就是凈土法門的教義的綱領(lǐng),這是乘佛愿力故,如車船載負(fù),省力得以滿愿的這樣的一個佛力回施的法則。就是說皆是以佛無礙力回施令眾生得度脫的一個法則。方法有八萬四千法,各有異同,那么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這種回施的教言是決定往生的,是沒有疏漏的,沒有一個遺漏的有情。
若有遺漏就不是“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不是佛證的果德,十方有情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這樣的佛地覺悟,也就不是“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個法則了,也就不是阿彌陀佛的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愿力成就。
現(xiàn)在很多在學(xué)習(xí)凈土法門中,以自己的情計,以自己的修持,以自己的想象,以自己的學(xué)教,來分析阿彌陀佛的教言,結(jié)果就昧失在自己的所知障中,不得佛法利益,不得凈土法門的利益,就是廣大清凈平等的利益。這個廣大清凈平等的利益,就是諸佛親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的無上根本心智,也就是說一切諸佛所證的果德在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徹底地?zé)o疑地回施給眾生,令一切眾生于現(xiàn)下聽聞之時得到覺悟與印證,在此處無疑無慮,得以安住,就是往生彼國之大利,不離當(dāng)人、當(dāng)念,不離于當(dāng)下,得以抉擇,所以“決定往生彼土”。
此土是一切眾生法性之本體,此土是無量光佛剎,無掛無礙,此土是清凈土、平等土,是一切眾生本具之德相土,遠(yuǎn)離造作過患,壽命無量。這個諸佛來印證,我們感覺到散漫無依,但以阿彌陀佛觀察二百十一億佛土殊勝莊嚴(yán),以五劫的思維觀察一個善巧,怎么樣把諸佛所證的果德平等回施于一切有情呢?他就發(fā)起了這樣的大愿:愿一切眾生聞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即印自心。如是知諸佛所證,如是接納諸佛所證,如是照見自心與佛無二心智。
那么這樣一個大功德回施的法門,阿彌陀佛又發(fā)這樣的愿:“我于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jì)諸群苦,誓不成等覺”。他這個大施主,就是令一切眾生決定往生彼國!拔矣跓o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jì)諸群苦,誓不成等覺。”就是佛以下都是貧苦者。他又發(fā)這樣的愿:“設(shè)我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他發(fā)這個“名聲傳十方”的愿望干什么呢?在他的一個究竟愿望中發(fā)出來了,說“設(shè)我成佛道,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彼园浲臃鸪鍪赖脑竿褪且悦柭犅,令眾生得以印契自心,得以度脫成就,得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zhuǎn)。那么最弱的有情得以不退轉(zhuǎn)的種性的成熟,再弱的就是作以遠(yuǎn)緣,他不信不順,作一個遙遠(yuǎn)的因緣,亦得究竟的利益。所以“決定得生彼土”。
二者一得生彼凈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凈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諸佛如來所證,就是一切法界有情,若胎生、濕生、卵生、化生,若凡、若智、若愚,其本質(zhì)與佛決定無二無別,所謂的平等法身心智者。阿彌陀佛就加被一切眾生得見此清凈法身、平等法身。我們一般讀《無量壽經(jīng)》就有這樣一個經(jīng)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yán)清凈平等覺經(jīng)》,那么一切眾生其本質(zhì)心智皆是如來會,所以《大寶積經(jīng)》有十方諸佛如來會這樣一個如來會集品,那么一切眾生在諸佛心智功德眼目中都是如來會。
所以我們看看《大方廣如來藏經(jīng)》我們就會看得到,佛看一切眾生都坐在清凈蓮花中,皆坐在清凈蓮花中,眾生不知不曉,被自己現(xiàn)前虛妄無明業(yè)習(xí)所蒙蔽,煩惱執(zhí)著所蒙蔽,其花就枯萎了。但在佛的清凈智德中,親證如是,決不被蒙蔽了。我還建議大家下去能讀一讀《大方廣如來藏經(jīng)》,我們放光寺倡印了很多,客堂就有,希望讀一讀,很薄,但是我看讀的人很少。它實在是講的是諸佛如來的正知正見,如來的心智的回施,無遮無蓋,作了九種喻。在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藏經(jīng)的時候,出了一身汗,掉了一通淚,感動的,感激的……真是很感激的,因為一切了義教的印證是無二無別的。以前讀到蓮花生大師的一個伏藏品的赤裸真性,讀的時候也是痛哭流涕的,跟讀《大方廣如來藏經(jīng)》的感受是一樣一樣的,就是說心智受到了極大的安慰,深感諸佛如來是一個無畏施者、智慧施者、慈悲的施者、報恩的施者、真知恩的施者,令一切有情感動的,起碼像我這樣頑愚有情能感動,我感覺其他人會受感動的。
清凈平等法身。與凈心菩薩,
就是八地以上菩薩,
與上地菩薩,
歡喜地菩薩,
畢竟同得寂滅平等。
這個寂滅平等實在是諸佛證的一切眾生本源心智。我們在這個地方主要是認(rèn)取不夠,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以喚醒自心。這個地方真需要去實踐與修持,單明其理,多生邪見。假設(shè)說我們了解到這個地方了,你不去實踐阿彌陀佛的愿力與名號,你會生邪見的,因為你會拿你懷疑的業(yè)力思維去觀察這個名號的功德,那會產(chǎn)生五逆謗法之過患的。在阿彌陀佛的愿力中,說惟除五逆,誹謗正法,那么我們疑佛、謗佛之心,在凡愚之心中是最重最重的。遠(yuǎn)離謗疑,像我們薄地凡夫是甚難甚難的。舉心動念,多有疑慮。何以故?這種疑心塵垢深厚故。怎么來消除呢?就是先明其理。
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yán)功德。
有十七種。阿彌陀佛的國土莊嚴(yán),天親菩薩用十七個角度來闡述它的莊嚴(yán),后邊會學(xué)到的。
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yán)功德。
阿彌陀佛有自他二種受用,八種功德所顯,后邊也會學(xué)得到。
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yán)功德。
就是四種菩薩正修行功德,后邊我們也會看得到的。這合起來就是二十九種觀察,能了解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的殊勝利益,其國土莊嚴(yán)的不可思議的內(nèi)涵,就是我們的家珍,也就是我們法性之威德,以及莊嚴(yán)的實質(zhì)內(nèi)涵。要不了解這樣的內(nèi)涵,人就不愿意往生彼國,所以通過作觀,抉擇于往生彼國之信心、安樂住。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就是說了了分明是為觀察之心。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要不然就過時了,我們還看文字吧。
5、回向門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愿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凈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門,也就是出功德門,前四門就是所謂的入功德修持,出功德門,這個出功德就是往返二種回向,在這里邊提出,令我們審觀這個法則。
……
回向門,不舍一切苦惱眾生,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心中不舍一切眾生是很不容易的,這個修法有一定的……對凡夫的心量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難度可能來自于我們的親疏觀、善惡觀、是非觀,可能會有取有舍。第五門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前四門是自心修持,第五門是利他修持。
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愿回向為首。
作什么愿呢?回向令一切眾生,若往若返,得往返的利益,不是為自求,佛法一直有一個大的綱領(lǐng)就是不為自求,但在我們漢地這個不為自求的修持,這個要求,往往人不清晰。我常年在這個地方遇到出家師父、居士來要求閉關(guān)的十分多,從九七年到現(xiàn)在來的太多太多了,但是說我為常住、我為大家學(xué)佛、我做點什么守護(hù)啊,為大家了生死、為大家的道業(yè)的人,基本上沒有聽到過。就是你們修法吧,我來服務(wù),我來做事的,基本上沒有聽到過,大部分是我要閉關(guān)、我要修什么、我要怎么的、我要怎么的、我要求什么、我要成什么,基本上是這個概念。
那這個在佛教中是基本上違背佛教的教義。那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會是這樣的呢?藏傳佛教不可能,讓他這樣發(fā)心是不可能的,這樣的發(fā)心是很難聽到的,在藏傳佛教點個燈也會發(fā)個愿,說愿此燈光照亮法界有情,愿一切有情得以智慧光明,他不會說我點個燈我有智慧吧,這樣的心理肯定是很少很少人有的。所以說我們漢地的教育,有時候反而形成一種很自私的東西。所以我們晚課有一個“我今發(fā)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quán)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fā)菩提心。”雖然我們這樣天天念,但到事上還是我要干什么,我要成什么,我能是什么,這樣的知見在我們生命中表現(xiàn)得很充分。
那么這個慈悲門的修持是佛教修持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地方。就是我們的煩惱越來越少,我執(zhí)我見越來越少,那就會生起慈悲心。所以看你慈悲心是否生起來了,就是欲饒益其他有情,令有情得安樂的心是否多起來了,那這樣一多,你的煩惱也就少了,我、我所、我執(zhí)堅固也就少了,那佛法也就現(xiàn)前,利益就現(xiàn)前了。這個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引不起我們的重視,那可能就會出現(xiàn)其他的學(xué)習(xí)佛法的彎路,與佛教不相應(yīng)的一些法則。
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二種回向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
就是往返二種往生,在這個地方曇鸞法師就講出來了,就是往相、返相二種往生。像我們一般說往生彼國,然后還到此娑婆世界度化眾生,那就是往返二種心智。有人說我再也不來這個娑婆世界了,這個世界太虛假了,太苦了,太渾濁了。那么這是單是往生之心,沒有返相修持。返相修持在現(xiàn)世中也可以返相修持,在未來世中也可以返相修持。說未來世多令眾生迷惑,所以當(dāng)下修持中可以深刻觀察。
往相回向
說二者還相往生,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國土。
我們現(xiàn)在拜往生禮贊說“愿共諸眾生,同生安樂國”,那么這個愿是十分重要的。往生不是我往生,是法界清凈往生,是平等往生,是一切眾生皆得往生。凈土教言的教綱在這個地方,愿一切眾生得往生。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心。與這個心相應(yīng),就是與佛愿相應(yīng);與佛愿相應(yīng),就與佛的果地覺相應(yīng);與佛的果地覺相應(yīng),你的心里就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就遠(yuǎn)離了對待;無對待就是無對待光,無對待光你心智就會暢明,就會與阿彌陀佛相應(yīng),你就會在贊佛念佛,就是佛佛相念,你就是覺悟者念佛。要不然我們用自己的情執(zhí)、自我的自私心來念佛,那“愿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這樣的心智是很難成熟的。
所以阿彌陀佛照十方故無所障礙,也就是度盡眾生,同生安樂國土的意思。那你要是說我看那些人怎么能往生呢,甚至有些人不希望別人往生。我以前到一些地方跟人共同學(xué)習(xí)凈土教言的時間,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人說,說某某某要能往生了,我就不往生了。我說你不往生也不能擋著別人往生啊,對不對啊?他說這樣的人太壞了,他不能往生。我說你怎么知道你是個好人呢,對不對啊?再說阿彌陀佛的教言中也不是說好人和壞人往生,是“愿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咸成無上菩提的。
所以我們在學(xué)凈土法門中,要常常審思凈土法門究竟是什么樣的教義,果地覺究竟是什么樣的覺?果地覺的確是無所障礙的覺,果地覺是清凈覺、平等覺、無造作之覺、無對待之覺、智慧之覺、慈悲之覺、喜悅之覺,超越了思維之覺、不思議之覺。這個覺是圓滿覺、無上覺,是不動搖之覺悟。
那我們要用我們的凡夫心去覺,覺來覺去就煩惱重重了。所以我們念佛之時實在是校正自心,如實知自心與諸佛之覺無二無別之覺,要不然真是我們學(xué)佛太難了,尤其念佛這個法門很難契入。我們還看下面的文字。
還相回向
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
就是“止”。學(xué)習(xí)佛法要是離開當(dāng)下、當(dāng)人、當(dāng)時之一念,我不知道怎么下手。因為這也是我與許多善知識有爭議的一個說法。過去一些人說凈土,我往生極樂世界以后,然后再乘著愿力輪再來到此娑婆世界來度眾生。我說你這樣說不如你現(xiàn)前這一念,念阿彌陀佛之時普利十方有情,令有情得安樂,回施給有情,令眾生皆能往生彼國。我感覺這樣守護(hù)是為最殊勝方便,這樣念,人心智就很暢明。
因為在一切說教中有密義與顯義:顯義者順應(yīng)眾生說,令眾生接受故;密義者,但說心智之抉擇,橫斷三際,無前后際,一念入三千,三千入一念,皆在一念中,來了達(dá)現(xiàn)前心智之善巧。佛法要不抉擇在這個地方,我不知道怎么來運用。所以這個地方雖然有些人有爭議,我感覺我們要尊重自己現(xiàn)前這一念,發(fā)起正修行,能有正修行的善巧。
還相者,生彼國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所有的返相、往相,皆是為了拔濟(jì)眾生。那我們現(xiàn)在念佛,皆是為了拔一切眾生之苦,非為自求。要是于一切眾生說不為自求,現(xiàn)在你到街上走一走看看這些念佛的人,大部分修行就是為自己。所以若往若返,皆為拔濟(jì)眾生之苦。以前看到本煥老和尚抄血經(jīng)一個序言,本煥老和尚在抄血經(jīng)之前,他就被佛教的一些善知識不為自求得安樂,不為自求安樂,但為拔眾生之苦而出家行道的這樣的心智深受感動,他寫了一個序言。我看到這個真是感覺到十分的感動。
那我們修行佛法要是為自求,或者說為一己之利來修行佛法,那怎么能與佛法相應(yīng)?那你還有一個為自利的我、我所,你那個自利是何物呢?所以回向為首,就是為了修行這種大悲心,拔濟(jì)眾生之苦。這是我們漢地人學(xué)佛之急務(wù),這個地方要是走不出來,佛法利益終不現(xiàn)前,十分可惜。雖遇無上乘教言,還行人天福報之心智,為自利之修持,只落人天福報,哪怕是最殊勝教言,落得人天福報就不錯了。這實在是可惜,在這個地方希望大家要真正的去思維。
尤其是第五門的修持,希望諸位善知識多多地下去思維串習(xí)。就是往返二種修持中皆為利益一切眾生往生安樂國土,令一切眾生得大安樂,出生死苦海。這樣一個地方要是我們能純正的、無畏的去實踐實踐,你真會得到凈土法門乃至佛法的最殊勝功德利益,就是無我的大利。希望諸位善知識善于觀察,善于思維,這個要多多的串習(xí)。往往在凡有情,修這個慈悲心是不容易的,就是不為自求的心。
學(xué)佛的利益最主要是表現(xiàn)是我們的煩惱薄少了,習(xí)氣薄少了,慈悲心生起來了,你這個佛法一定會相應(yīng)。若沒這三點,你越學(xué)越自我,越學(xué)越迷失,越學(xué)越自私,跟佛法真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的晚課中,“我今發(fā)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quán)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fā)菩提心,愿以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蔽氖獾倪@個大愿,十分契合凈土,凈土的教言十分智慧,這個第五門就是智慧中的慈悲門。就是不為自求,若往若返,皆為眾生,皆為饒益有情。你一定不要把這當(dāng)成一種口號,當(dāng)成一種高尚的話,你要去付諸實踐的,付諸你的心智的實踐,若不然我們實在是真是很痛苦的。得遇佛法而不實踐佛法,得遇佛法而迷失在自私的狹隘之中,那真是很狹隘、很狹隘的。這個地方希望我們不厭其煩的來善觀。
好,我們看下面一段文字。
三、觀行體相
▲觀行體相者
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眾生體。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xiàn)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義諦。
國土體相者: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yán)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jīng)統(tǒng)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yè)力不可思議,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yè)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愿業(yè)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當(dāng)釋。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yōu)槟δ崛缫鈱氈。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zhuǎn)輪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于長竿頭,發(fā)愿言:“若我實是轉(zhuǎn)輪王者,愿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愿。”爾時即便于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
“相似相對”者,彼寶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為喻,故言“相似相對”。又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愿,不能與眾生無上道愿。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愿,不能與眾生無量身愿。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善哉!這是長行解義分的十重義的第三重。曇鸞法師把解義分,就是長行這一段文字說十重義,這是第三重義,第三重來解釋觀行體相。因為我們所觀所行的體相,你要是沒有了解為什么它有這種功德與利益,我們不能深入。
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眾生體。
就是觀極樂世界情世間與器世間二種相的差別。若我們不觀這個,我們知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由情世間與器世間二種世間所表達(dá)。過去講四悉檀中,有對治世間、第一義諦世間,情世間與器世間,說四悉檀。(編注:悉檀,意譯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導(dǎo)眾生之教法可分四個范疇,即:世界、各各為人、對治、第一義等四悉檀。略作四悉。悉,即遍之義;檀,為檀那(梵da^na,譯作布施)之略稱,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眾生,故稱四悉檀。)那么這個地方講這兩個情世間與器世間,眾生體。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xiàn)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義諦。
那么這三重表現(xiàn)的實際跟四悉檀的教法是沒有差別的。我們看國土。
國土體相
國土體相者:
。
這個“相似相對”它是個比喻說,就是一個對比說,以令我們有一個參照、了解的心智,或者讓我們來接受這種不可思議的力。因為我們會不接受、拒絕,所以說在我們一切眾生法性中與諸佛一樣同等莊嚴(yán),具足妙用,但我們不接受,只接受的是妄想執(zhí)著無明業(yè)力,那么這樣就會拒絕這個不可思議的功德力。所以用相似相對的法來給我們作一個提示。
五不思議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yán)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
十七種莊嚴(yán)功德,我們后邊會學(xué)得到的,就是“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那一段文字,就是講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依報莊嚴(yán)。
十七種莊嚴(yán)功德不可得思議也。諸經(jīng)統(tǒng)言有五種不可思議
就是說佛舉了五種不可思議的種類。
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
就是你說我思維思維眾生有多少量,這是不可思議的,這個量是不可及的,不可言說,不可稱計。像我們有的人就去看過高倍望遠(yuǎn)鏡,你那個手啊,或者隨便搞一滴水什么的,在鏡底下一看,那個蠕動的東西你就會嚇?biāo)懒?太多太多了,我們稱為細(xì)菌。生命的種類太多太多了,蜎飛蠕動之類,大到抹香鯨、大象,我們說再大一點的大鵬金翅鳥,龍啊什么的,這樣的一些大體動物;小到的確在顯微鏡下,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的蠕動的東西。實際整個世間要是用特定的心智來看都是動的,都是在動的,都是有生命的。那么這可能是個差別,所以“眾生多少不可思議”。
二者業(yè)力不可思議。
有人會問: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皆有佛性,那為什么會有差別眾生呢?這是業(yè)力不可思議的表現(xiàn)。佛力、本性力決定不可思議,那么我們的執(zhí)著無明的虛妄業(yè)力,亦不可思議。它不可思議與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的這個力不可思議是同等的,但取用有異。我們?nèi)∮昧藰I(yè)力,業(yè)力變的真是不可思議;我們?nèi)∮昧朔鹆?佛力的不可思議力會表現(xiàn)在我們的現(xiàn)前因緣中。這個地方你要是不深信,你只會認(rèn)為可能是佛力不可思議吧,業(yè)力可能很好轉(zhuǎn)化的,是!你要說這五種力中唯有佛力是最不可思議的,這樣能讓我們進(jìn)趣佛力;但你要是舍去了佛力,你攀緣于我們的業(yè)習(xí)煩惱無明遮蔽的業(yè)力,業(yè)力就是不可思議。所以《無量壽經(jīng)》講:佛力不可思議,眾生的業(yè)力亦不可思議。所以業(yè)力不可思議。
二者業(yè)力不可思議,沒有講清楚是佛的業(yè)、菩薩的業(yè)、天的業(yè)、修羅的業(yè),還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的業(yè),他沒有講,就是說一切業(yè)力皆不可思議。
三者龍力不可思議。
中國人稱為龍的傳人,對吧?我們稱為這個,天子稱為什么?我們中國人稱為龍的傳人;到印度,印度人稱他們是大梵的傳人;到基督教、天主教,他們認(rèn)為他們是什么樣的傳人,中國人認(rèn)為自己是龍的傳人,那么這個傳人,我們且不說它。這個龍,在佛教講,龍有不可思議的變化力、守護(hù)財寶力、布云興雨之力。守護(hù)財寶之力是其他不能代替的,能大能小之力、守護(hù)變化之力,龍所具有,所以龍力不可思議。我記得有人送我?guī)滋住洱埻踅?jīng)》就是講龍力不可思議的,有時間我們也可以看一看。
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
世尊舉例阿羅漢的禪定力,說阿羅漢把一個大千世界放在左手,一個大千世界放到右手,把它置換一下位置,大千世界的有情不知不曉,他已經(jīng)把他的位置給錯換過來了,他有多大的力量呢,我們怎么能想象啊?沒法想象,就是說心力、業(yè)力在這個地方我們力量是不可及的。
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
這五個不可思議力,我希望大家能有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文字下去能抄一遍最好了。因為這五種力你要能了解到不可思議,你可以隨順、借用、不對抗它。不思議就是說你不會去打妄想了,也不會去揣度它,也不浪費這個腦子就是了。明知道不可思議你還去浪費你那個妄想干什么呢?造作那個心智干什么呢?我們就不去累自己了。有時間可以抄一抄。
二力
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yè)力
所以說阿彌陀佛國土有不可思議,其中就有業(yè)力,阿彌陀佛國土的這個業(yè)力。
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愿業(yè)力所成。
我第一次讀到善導(dǎo)大師他的文字中說,一切眾生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皆以阿彌陀佛的大愿業(yè)力為增上緣。我讀到阿彌陀佛的大愿業(yè)力的時候,我腦袋里驚了一下,就是閃過一個問號,我說眾生的業(yè)力還可以說,阿彌陀佛怎么會稱業(yè)力呢?是佛的業(yè)力,就是所謂佛愿業(yè)力。因為在報德修德之中,皆可稱為業(yè)力。這里希望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審視清楚,要審視不清楚我們就壞于修德差別,那阿彌陀佛的報德對你的攝化功德不能現(xiàn)前,你就會生驕慢心的,或者說邪見心,平庸心會生起,那你對佛的感激與贊嘆隨喜,你就不得力,不能現(xiàn)前起作用。
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
也就是說佛法力。那么這二種不可思議力,能令眾生往生彼國,得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國土的這個十七種莊嚴(yán),乃至佛的八種自受用莊嚴(yán),四種菩薩正修行莊嚴(yán),皆一一不可思議,那么這個國土亦是不可思議的,那我們五濁惡世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真是不可思議的。因果相續(xù),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并不是讓我們麻木不仁的無記,不是這樣子的。是讓我們有正確的、恰當(dāng)?shù)恼季S觀察方法,而可以了知。這個了知,就是不可思議智所現(xiàn)前。
至文當(dāng)釋。
那么下邊文字到了會解釋到。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
什么叫相似呢?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愿業(yè)力,及法藏比丘這個大愿業(yè)力,還有阿彌陀佛成佛的善力住持二種法則的不可思議力,就像摩尼寶性一樣,各個眾生的需求不同,它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法則與效力。求衣者得衣,求屋者得屋,求珍寶者得珍寶,求飲食者得飲食,求什么得什么,就是如意摩尼寶性,所以“相似相對”,滿足眾生需求。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
那么我們要順性修持,或者順阿彌陀佛的愿力修持,都會得到這個如意的摩尼寶性。我在這個地方提示自己對佛法的一點感知性的東西吧,可能這個地方只可以作為一個參照。像出家遇到佛法,得很少很少的一點相似的利益。但在這個相似的利益中,說句實話遠(yuǎn)遠(yuǎn)超過自己對佛法的期盼;蛘哒f我修證啊,我要學(xué)習(xí)啊,我能得到一個什么樣的一個果報啊,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自己的期盼。我出家時間很短,或者學(xué)佛修持都很不得力,但得到的回報遠(yuǎn)遠(yuǎn)超過自己的愿望,我真是這么感受的。許許多多都是意外的給予的,就是佛恩德的布施、回施,絕對是意外的沒有想象得到。我周邊所有得到的佛法的利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都是超越了我的意愿的,都是意外的加持的成就。所以說“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我是深信不疑的,沒有任何的疑慮,很難對它產(chǎn)生疑慮。
假如說我們順應(yīng)阿彌陀佛報德的修持,這個愿力的修持來念阿彌陀佛,你可以觀察到,你平時很多愿望,隨時都會現(xiàn)前,會成熟的。當(dāng)然我們說善的愿望成熟好;不善的愿望,懺悔掉也是有意義,不善的愿望會有苦報的。
以前在桐柏山區(qū)的時候,我養(yǎng)成一個壞習(xí)慣,也不是故意念佛,就是晚上一睡覺就會念佛,閉上眼睛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樣念,晚上、白天不敢想東西,白天知道打妄想,就會成就,隔不了一兩天就會出現(xiàn)這個事。后邊嚇得經(jīng)常是一想東西就趴到佛前懺悔,不管想什么,絕對不敢想,F(xiàn)在我的腦袋很少會想東西的,不敢想。你說那你就多想一點什么能滿足自己愿望的事吧?根本不敢想,我告訴你,因為你連成幾個事以后你再也不敢想了。主要是,我感覺到就是念佛的這種愿望,一旦你隨順進(jìn)去了,再讓你打妄想你也不愿意打了,打了你肯定會趴那里懺悔去,不管是好愿望、壞愿望你都會懺悔的。因為啥?你太害怕了。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作為一個凡夫有情的想法太亂了,一會這樣想,一會那么想,它都會成就的時候你就害怕了。后來慢慢再看這個,原來這個思想是沒有善惡的,只有業(yè)習(xí)的善惡,只有認(rèn)取的善惡,只有苦與樂的善惡。它的本質(zhì),我們說這個三細(xì)中,(編注:三細(xì)六粗:《大乘起信論》用語。三細(xì)與六粗之合稱。為根本不覺所生之三種微細(xì)相,以及更以境界為緣而生起之六種粗顯相。三細(xì)者,即無明業(yè)相、能見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細(xì)難知,故名三細(xì)。所謂六粗,即以現(xiàn)相之境界為緣,所生起之六種迷相。)真心觸動之時是沒有善惡的,能所生起還是沒有善惡的,苦樂生起對待取舍之時才有善惡延續(xù)。這是這么一個機(jī)制。
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
很多人都見過佛的舍利,我們這個地方有沒有佛的舍利啊?這上邊供的有舍利吧?應(yīng)該有吧?也有,那個瓶子里就是舍利。我們這一段可能在南傳佛教的這些菩薩們,經(jīng)常給我們送舍利。
這個碎身舍利,舍利,與人作出世入世的福田、禪定的福田、懺悔的福田。所以說若是你得見舍利,于佛塔中得見舍利,一切眾罪皆能懺除。因為啥?它是出世入世的福田。所以在塔廟中如果要是有佛舍利,好比說經(jīng)典、形象、塔、種種的這種碎身舍利,不管是骨、血、發(fā)、種種舍利,若作禮敬供養(yǎng),皆能懺除我們無始以來不可思議的業(yè)力,令其還得清凈。所以就是這么個例子。
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yōu)槟δ崛缫鈱氈椤?/p>
這個我是十分相信的。我以前跟許多人結(jié)緣過舍利,很多人給我打電話說他們結(jié)緣的舍利就長了什么的,一個變多顆的都很多的。有的舍利一年就會長,一年會長,一年會長的。那么舍利怎么會長呢?這樣的人就比較勤于供養(yǎng),勤于贊美佛的功德,多作善緣,這樣的人他供的舍利就會長。要不然那個舍利就會沒掉了。這個人多作諸惡,虛假欺騙,乃至罪惡累累之人,舍利守不住。你給他他也守不住,也會遺失掉。這里我感覺就是所謂的“相似相應(yīng)”的問題了。業(yè)力蒙蔽,就能使所謂的福盡,是你福德已盡,這個舍利就會走掉了。這樣的事情我也聽說了很多,我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遇到,我但愿不遇到。
能使舍利增長是我們的愿望。許多有成就的善知識,他們帶的舍利就不斷的增長增長……能廣泛的與有情結(jié)善緣,是這樣子。
此珠多在大海中。
這個摩尼寶珠有二種來源:這是一種來源,一種就是大鵬金翅鳥,我們這個地方?jīng)]有畫這個像,就是有的佛像上邊有一個鳥,很大很大的樣子,他們稱為大鵬金翅鳥。這個大鵬金翅鳥,它的飲食就是龍,就是海里的龍,它用翅膀一打,把水掀開,有颶風(fēng)嘛,那個龍就顧不住自己了,它一抓就把它抓了吃掉了,那個龍王,以前這供的有大鵬金翅鳥,我們收起來了,一抓就把它抓了吃掉了。它的心臟,它是世間最大的生命體了,它的心臟,它一死掉,心臟就會變成摩尼寶。龍王就說:哼,你還吃我,這一次可拿了你的心了。就把它當(dāng)成裝飾品。
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zhuǎn)輪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
潔身,持齋,是過午不食的意思。過去的王者為了行法都是蓋一所新房子,挖五尺以下的土,現(xiàn)在印度還有這個習(xí)慣,挖新土。我們這一路去走的時間我還經(jīng)常看到他們在路邊,都是女性去拿一個什么容器,把土掏出來,他們和和泥,就稱新土,沒有污染的土,泥巴泥巴,涂墻壁什么的,他們現(xiàn)在印度人還是那個習(xí)慣,他是這種習(xí)慣。那么過去轉(zhuǎn)輪王為了祈禱就建這樣的房舍,新的房舍,然后去穿新潔的衣服,沐浴更衣,持齋,就是過午不食,然后再作祈禱,好比說一日七日這樣的齋戒清凈以后,再去祈禱。所以過去學(xué)佛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在意、很在意的。像那一天她們女眾要求受那個什么戒啊,那個祜巴溫尊那個菩薩就說你們先走吧,他感覺他要沐沐浴,他要去凈凈身,處理處理自己。
過去我們誦戒日,大家都要調(diào)整一下自己,到戒堂灑水,凈堂啊,來漱凈自己的身心,亦復(fù)如是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持。所以說我們好比說你要下山了,你要把自己搞的很干凈,自己住的用的東西搞干凈再下山,或者來了也那樣做,什么事情都這樣做,就是一個潔凈的緣起。叫什么呢?吉祥的緣起。齋戒清凈是一個很吉祥的事情。
現(xiàn)在人就心智顛倒,煩惱了就去干事去了,越煩惱越做事情做得猛,那就不吉祥了。那不吉祥的事一定不要做,發(fā)脾氣任性子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去懺悔懺悔,等心智吉祥了,平和了,齋戒清凈了,再去做事情,你一定有個好的果報。你看這個修行很簡單吧。我們現(xiàn)在在這個地方的大部分都是過齋戒的,那我們就用喜悅的心來守護(hù)它吧,純潔的心。是這個意思。稱為“潔齋”。
置珠于長竿頭,發(fā)誓言:
就把這個摩尼珠系在百尺竿頭。
“若我實是轉(zhuǎn)輪王者,愿寶珠雨如此之物,
愿摩尼寶珠雨,讀雨(yù)了,就是普降的意思。不能雨(yǔ)了。
愿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愿!睜枙r即便于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
就是所謂的相似相對法,就是說你要什么,它會給你雨什么。你也不要疑慮,你說我也沒有見,我不相信有這東西。要這樣想你永遠(yuǎn)都見不到了,你沒那個因緣了。反正是這個地方你要是不相信你就慢慢來吧。所以“皆稱所須”。
滿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復(fù)如是,
這是舉個例子。這個摩尼寶珠是順應(yīng)眾生的需求,各個給予利益滿足。那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呢,亦復(fù)如是。
以安樂寶性種種成就故。
相似相對
“相似相對”者。
就像這個摩尼寶珠一樣,你需要什么它就給你什么,極樂世界的寶性國土亦復(fù)如是。我以前看到說阿彌陀佛如意功德摩尼寶號之時,我心里很激動,這個摩尼寶號你要稱念就太好了,他有寶性功德之力,有不可思議佛愿功德之力,有不可思議業(yè)力,也有不可思議的龍力,因為護(hù)法也會守護(hù)你,你要這樣念嘛,所以說五種不可思議力一時都可以具足的。你要相信了那你就會廣泛地利益世間的。所以稱為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為摩尼功德寶號,能入我們這個混濁之心智中,心智不得不凈,不得不具足,不得不莊嚴(yán),不得不具足威德。那你要是不稱念他,不相印契的時候那可能就不是摩尼如意寶號了,那就不是寶號了。要在這個地方你要真正有一次的感知,這個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你念定了。這個總持法門不可思議。
彼寶珠力,求衣食,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
我們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愿望也是要有所求的,有所愿的。你說無求無依智慧力嘛,我不求了行不行呢?你要在妄想中生起這一念,不起作用;你要是隨順這一愿,還是起作用的;但你要是作意中求,不作意中不求,恰好修持。就是我作意中我不疑不慮地求往生彼國,不作意就剛好安住,那你正是正修行發(fā)起了,作意不作意皆得利益。這是很重要的。
有的人說我不作意多好呢,但是還常常打妄想。你打妄想的時候你就作意往生彼國多好啊。說作意不作意皆得安樂,這樣修行就是圓滿的修持啊,就是與凈心菩薩同得功德利益。這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候我們會迷失這個東西,說:“作意是不凈意,你看,佛法要無染無著嘛,不求方所,不取不舍的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這是八地菩薩所守護(hù),你要是沒有證得這個地方,還老老實實的去求。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挺好的。就是念生起的時候老老實實的去這樣求愿,這是很好的。因為啥呢?你要是沒證得八地不退轉(zhuǎn)心智,你老老實實地求是十分有意義的。
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為喻
那我們要順應(yīng)阿彌陀佛的報德了,不需要求了;隨順阿彌陀佛的愿力了,不需要求了;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意外的給予,佛陀給你意外的給予;你要是感覺到不滿足,有所求的時候,不妨求;你要是知道阿彌陀佛國土愿力名號的給予時,你不妨不求了。何以故?你在稱念的時候,就了了分明,念念能滿足你。那你要是感到我還是求好吧?那你求還是行的。所以求與不求皆得安樂,你不要畏懼,最主要要不畏懼,無畏懼心在這個地方就容易得到善巧。求也安樂,不求也安樂。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說這個寶性滿足啊,所以“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為喻!
故言“相似相對”。又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愿,
就是說摩尼寶珠能遂眾生的世俗需求,要衣物給衣物,要什么給什么。
不能與眾生無上道愿。
阿彌陀佛就是滿足眾生的一切所愿,不光是世俗之愿,出世之愿、無上菩提之愿一樣能滿足。
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之愿,不能與眾生無量身愿。
就說這個摩尼寶你見到它的時候,它能給你一生之愿。那么與眾生無量身愿,那是沒有這樣的事情的。阿彌陀佛的愿力呢,可以給我們無量無邊的生命未來的延續(xù)的愿望。
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他是舉的例子,說摩尼寶性與法性、與阿彌陀佛的愿力的功德成就的這種佛力住持,與阿彌陀佛的業(yè)力住持、愿力住持,與他的這個法力成就果德的愿力住持、與業(yè)相的住持,種種住持的差異用摩尼寶來作個比喻罷了,都是具足的,能令眾生滿足,所愿滿足,不光是一生一世,不光是入世間,包括出世間,都能滿足。
所以這個是觀其形體,觀行體相,這是第三重義。這個第三重義來給我們解釋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力,就是這二種力:一個是業(yè)力,就是法藏比丘出世善根的大愿業(yè)力;二是阿彌陀佛法王善住持之力,這二種力:一個是因地力,二個是果地力。他說的因地力就是愿力所現(xiàn),果地力就是法性住持、法界之力,不可思議,攝化十方。那么這兩種力來成就饒益有情。
我們再讀一段文字吧。
觀國土十七種
先舉章門,次續(xù)提釋。
那么在第三重義,所謂的器世間。器,有其二體嘛,一體就是器體中,有十七種莊嚴(yán)。這十七種莊嚴(yán),有十七種莊嚴(yán)不可思議力,莊嚴(yán)功德力。我們?nèi)羰悄茈S順這種莊嚴(yán)功德力,就會得到器世間不可思議的攝化,來成就我們愿生彼國之抉擇。
那么今天可能學(xué)習(xí)這一段文字也來不及了,我們明天繼續(xù)學(xué)習(xí)。謝謝大家給我這個機(jī)會。
錄音整理:風(fēng)子
- 上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五集
- 下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七集
- 學(xué)佛心智 學(xué)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xué)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jī)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