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二集

  第十二集

  原文

  

  凡夫眾生身、口、意三業(yè)以造罪,輪轉(zhuǎn)三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三業(yè),用治眾生虛誑三業(yè)也。云何用治?眾生以身見故,受三途身、卑賤身、丑陋身、八難身、流轉(zhuǎn)身。如是等眾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yè)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yè)。眾生以驕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圣,捐庳尊長(尊者,君、父、師也。長者,有德之人,及兄黨也)。如是人應受拔舌苦、喑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yè)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yè)。眾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惡,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受種種分別苦、取舍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是眾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yè)。是等眾生,如上種種意業(yè)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yè)。

  問曰:心是覺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風無分別耶?

  答曰:心雖知相。入實相,則無知也。譬如蛇性雖曲,入竹筒則直。又如人身若針刺,若蜂螫,則有覺知。若石蛭啖,若甘刀割,則無覺知。如是等有知、無知,在于因緣。若在因緣,則非知、非無知也。

  問曰:心入實相,可令無知。云何得有一切種智耶?

  答曰: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圣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問曰:既言無知故無所不知。若無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種種之法,復云何言無所分別耶?

  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馬,非無長頸、鼻、首、足異。而智者觀之,豈言定有象、馬分別之耶?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愿力也。今當略示虛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人有輟(止也)餐養(yǎng)士,或釁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yè)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愿、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虛設(shè)。力、愿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yǎng)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能于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xiàn),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yǎng)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講解

  《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xù)進行。本子不一樣,大家就個人打開自己的本子。昨天我們把世尊、阿彌陀佛世尊八種自受用功德成就的口業(yè)、心業(yè)、身業(yè)這三分做了一個提示。世尊所宣化相好無外乎是令眾生趣入這種相應的相好機制,令一切有情遠離對待苦難,或者說差別的苦難。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所證得的法性平等、真實的功德是普利一切有情,平等普利一切有情,不分上下,至于凡圣。那么,這種廣大平等的回施是對十方九界有情公平而言,若有取用隨順者,即得利益,無虧無欠,以阿彌陀佛清凈平等的心智來印許每一個現(xiàn)緣,令眾生得安樂住。所以他稱為“眾生體者”。

  十七種器世間成就,我們大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對器世間安住有一個清晰的感知。此處所宣化的是“眾生體者”,此眾生體非凡夫眾生體,亦非菩薩體,但講本體。妙用現(xiàn)于菩薩體、佛體、眾生之體。此妙用是法性之莊嚴,一切國土剎土之莊嚴。一切剎土分二種莊嚴,若凈若濁。一切諸佛如來因為濁土故,會成熟廣大善根,普利十方;一切眾生因為濁土,貪癡嗔慢疑不正見,沉淪于痛苦之中。雖然設(shè)置不一,其法性一如。正是所謂的法性莊嚴,若是有情識得之莊嚴,于無上菩提畢竟得不退轉(zhuǎn)。阿彌陀佛所有宣化的教言欲使一切聽聞實踐有情,一生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zhuǎn),就是一生成佛的教言,實在非是一切凡圣所能推測思維,用分別智甚難觀察。所以此處無造無作、無對無待、無始無終,廣含一切凈濁莊嚴,所以稱為“眾生體者”。

  為什么單單列出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的十二種殊勝的功德?來表述什么呢?無外乎是表述眾生一如之源頭、一切諸佛之本源、一切菩薩之本源,亦是一切眾生成佛之本源。那么一切眾生成佛,離不開此呀!我們的煩惱業(yè)緣、輪回的身口意三業(yè)的造作,其本源亦復清凈。若識得于此,那我們這類凡夫的身口意三業(yè),亦造作輪回于三界,無有窮已,就窮于此處;匦囊荒钍菫榫咦銦o上大利,即往生安樂國土。這安樂者,法性所載覆故。無始以來法性無有增減,無有毀壞,我們主要是在所有的煩惱業(yè)習被逼仗之時,昧失法性清凈,昧失法性自在之力。這個昧失啊,就是我們妄自認取罷了。若是回心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這是十方諸佛所親許印證,非是凡圣自詡自力或者修證之力,一切造作修持在此處消融,一切對待因緣在此秉然入佛愿海。

  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昨天把阿彌陀佛的身、口、心業(yè)三種功德,這個書本是十七頁,不知道你們那個書是幾頁。我們接著文字念一念,昨天因為讀的比較多一些,我們慢慢的來進趣。

  凡夫眾生身、口、意三業(yè)以造罪,輪轉(zhuǎn)三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三業(yè),用治眾生虛誑三業(yè)也。

  諸佛如來他不是特別標立這個三業(yè),實在是一切眾生本來如是之三業(yè)。眾生因為所謂的虛妄蒙蔽故,所以丟失清凈平等廣大妙用,染著于現(xiàn)前業(yè)緣業(yè)分,沉淪于事相之中,不能發(fā)起廣大妙用;諸佛如來以自己的清凈身口意三業(yè),來對治,用智消融,令有情得以參照回歸,就是緣他法中得以殊勝。

  實在是非他非自,但取用而顯。若不是因為取用,一切法益就埋于海底啊,就是我們說你莫生斷滅想,莫生常想,但是取用表現(xiàn)。

  云何用治?

  身業(yè)解脫

  眾生以身見故,受三途身、卑賤身、丑陋身、八難身、流轉(zhuǎn)身。如是等眾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yè)系縛,皆得解脫。

  阿彌陀佛如此不可思議的妙相光明莊嚴,令眾生照鏡,如照鏡一樣的能照見自己本具之莊嚴心智。那么,所有的所謂的三途身、卑賤身、丑陋身、八難身、流轉(zhuǎn)身,乃至無窮無盡的自身的造作執(zhí)著,一時在光明中消融;如上種種身業(yè)系縛,皆得解脫。還是說猶如滴水還海,此水咸同一味。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的愿力廣含法界,猶如法性等無差別。雖顯次于泥洹之功德,實在是以修德顯現(xiàn)法性,此法性海遍含一切眾生,若眾生得聞得知,那么一時功德得以具現(xiàn),無虧無欠,得以自在安住,住不退轉(zhuǎn)。這就是所謂的光明身相度眾生。

  此法則如《大集經(jīng)》所宣化,我們前面有講,“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yè)”。而我們因為執(zhí)著無始以來已經(jīng)習慣的貪、嗔、癡、慢、疑、邪見所積累的業(yè)相,以為實有五蘊之我,眼耳鼻舌身意,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個六根六識中認取自我,以妄見、以五蘊身的聚集為我,這個我實在是以虛妄執(zhí)著而強執(zhí)建立,其本質(zhì)也清凈,其本質(zhì)亦不可得,其本質(zhì)也寂靜。所以佛以大光明身來照耀世間,使執(zhí)著有情,就是三途身、卑賤身、丑陋身、八難身、流轉(zhuǎn)身、等等身,令其有情一時得以度脫。

  所謂度脫者不沉淪于此,若無照見方便,眾生何以得出離呢?所以此恩浩蕩,非以言說。若是假以我們自身的修持、自身自我的感覺,來于無盡的生死剎海中、虛妄執(zhí)著剎海中得以出離,實在是大難。所以此處呢,但依彌陀光明報德之身,饒益十方有情,得以圓滿的這種回歸,所以一時咸得解脫!叭肴鐏砑,畢竟得平等身業(yè)!

  口業(yè)解脫

  眾生以驕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圣,捐庳尊長,(尊者,君、父、師也。長者,有德之人,及兄黨也)。

  就是輕慢師長。

  如是人應受拔舌苦、喑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yè)系縛,皆得解脫。

  何以故呢?阿彌陀佛以平等梵音傳播十方,令一切苦難音,也就是所謂的拔舌苦、喑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乃至無量無邊的對待造作之苦,一時在阿彌陀佛清凈梵音的參照下,而得到回歸。平等口業(yè)之中,無造無作,廣說慈悲言、妙言、清凈言、利益言、廣大安慰言,令眾生入佛知見,所謂說“入如來家”。

  因為阿彌陀佛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以名號宣化一切清凈梵音,令眾生一切染著口業(yè)而得到解脫。因為此業(yè)報若不假以強緣,實在難以出離。因為我們學佛之人都知道因果不虛啊。在世間的這種延續(xù)相中,假設(shè)我們沒有清晰的法性的回歸,無始以來的業(yè)縛勢在必然,世間相如是。所以“如上種種口業(yè)系縛,皆得解脫。”

  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yè)。

  這前邊講身業(yè)、口業(yè)皆以阿彌陀佛光明照耀美妙音聲之印契,令眾生出輪轉(zhuǎn)的身業(yè)、卑賤的身業(yè)、受苦的身業(yè),來得見光明平等的這種身相,所以抉擇于此,回歸于此?跇I(yè)亦復如是。以佛如來不可思議摩尼德號,令一切眾生生如意口業(yè),說清凈語、安慰語、利益眾生語。所以說“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yè)!

  意業(yè)解脫

  眾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惡,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受種種分別苦、取舍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是眾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yè)。是等眾生,如上種種意業(yè)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yè)。

  這段文字可能對我們漢族的學佛有情猶為重要!猶為對機!猶為關(guān)鍵!因為我們漢族人善于辨識,善于推導,從儒家的思想一直到道家的一些教育,分別是十分……從我們幼年受的教育一直到成年的教育,就是在分別中、好壞中,不斷地造作自己的心智。所以說,這段文字猶為重要!

  所以眾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你可以……我們不要去觀察別人,可以隨時觀察自己的心智,在這個若有若無、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惡、若彼若此等等中,在這些無量的分別執(zhí)著中,我們以為有實,決不輕饒。所以長淪三有,在三途中,不得出離。這個三有是誰來造作出來的呢?就是這個分別心。

  世尊在他所證悟的剎那,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恰恰我們漢族的這些教育,我們大家受的教育,就是分別執(zhí)著,就是好壞對待之說。這為什么判的這么重呢?說眾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呢?那佛陀世尊為什么在這個分別執(zhí)著上這么重的懇請我們作為一個有情走出這種分別執(zhí)著呢?為什么以這種平等的心來供養(yǎng)我等呢?

  這我感覺每一個在座的菩薩們,一定會深思熟慮:是用平等知見還是分別知見,是令眾生出熱惱、出無明還是繼續(xù)沉淪于這種所謂的對待邪見之中,這是我們每一個有情急于觀察的一個焦點問題。因為身業(yè)、口業(yè)皆有其方便,唯有意業(yè)是自受用苦與樂的機制,就是你于佛法有沒有正見智慧安立,正見有沒有生起?所謂的正思維,正意、正口業(yè)、正身、正業(yè)、正命啊,你能不能延續(xù)出來?關(guān)鍵問題就在于這個所謂的心智中,是分別心還是平等心?這實在是我們每一個有情面臨的是繼續(xù)沉淪還是出離生死苦海的一個焦點問題。

  意業(yè)者,一切業(yè)之來源根本哪。所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那我們現(xiàn)前的每一個舉心動念,是在分別還是在消融分別執(zhí)著呢?這是需要每一個善知識一定要對自己、對自己的意業(yè)負責任的。要不負責任,我們對自己尚不能原諒,況且對于其他有情呢?所以就在這個若有若無、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惡、若彼若此,乃至說若凡若圣之類中分別執(zhí)著,那就會長淪三有。所以,這個取舍苦啊,這個分別苦啊,長寢大夜!就是在這個分別對待中,心受魔力的煎熬,所以無有出期。

  是眾生若遇阿彌陀佛如來平等光照,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的根本愿望是平等度脫十方有情,令其回歸法性智海中,得安樂住。凡夫有情最不愿意面對的就是平等心智,喜歡于高低、上下、是非、得失啊。所以我感覺諸位肯定會有自己的思維觀察。

  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yè)。是等眾生,如上種種意業(yè)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yè)。

  問曰

  曇鸞法師給我們設(shè)了一個問。

  問曰:心是覺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風無分別耶?

  那你這個心是個覺相啊,它怎么能不分別呢?這是個設(shè)問。這從根本上,就是現(xiàn)前這一念,當下這一念,來給我們提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舉心動念之剎那,怎么能不分別這個覺知呢?覺知延續(xù)就是分別啊!

  答曰:心雖知相。入實相,則無知也。

  無始以來因為我們身在凡位,多是被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這種執(zhí)著帶來的業(yè)習,就是以覺辯知產(chǎn)生分別力,以分別力產(chǎn)生取舍愿,取舍愿產(chǎn)生苦樂智,苦樂智產(chǎn)生造作種種惡業(yè),種種惡業(yè)相續(xù)延續(xù),成為世間。那我們這一念凈念生起之時,是了無分別的,我所不立啊,所以是為入實相。實相則無知,此無知,是分明了了,了無染著之無知,非是斷滅,亦不是頑空。入于實相,實相無知。無知是沒有產(chǎn)生我所對待,那么這樣一種實相智,或者說種子智,令眾生平等安住。下面舉了一個例子。

  譬如蛇性雖曲

  我們是知道的,游動的蛇,現(xiàn)在山上有許多游動的蛇,你不要怕這蛇,山上的蛇是不會咬人的。這個蛇呢,它的性是曲的,它要彎彎的才能跑的動。

  入竹筒則直。

  你把它裝在竹筒子里面,它不得不直。他舉了這么個例子,來讓我們觀察我們的知見、覺知的延續(xù)。

  又如人身若針刺,若蜂螫,則有覺知。若石蛭啖,若甘刀割,則無覺知。

  這個地方舉了幾種例子。我們的人身,要是用針扎,什么蜂啊、蝎啊來螫你,那么這樣就會有覺知,但要是象水中一種蟲子,很多小孩子時代、童年時代去池塘里洗浴,就會有這種他們稱為螞蟥,它在你身上吮吸你的血啊,你是不會知道的,沒有感知的。他舉的是個例子。若甘刀割,有的小孩食刀上的紙?zhí)且?把舌頭給割痛了,割壞了還不知道。因為他的關(guān)注點在于甜,而沒有在于刀,他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則無覺知。如是等有知、無知,在于因緣。

  昨天他們?nèi)剂藗蠟燭,我說把手放在蠟燭和放在水上的感知是有差別的。這個感知的因緣是十分重要的。在云南這個地方,有些民族,有上刀山下火海的習慣,那么這個人也是有覺知的。我以前看過他們上刀山的表演,就是他們當?shù)氐娜俗鲆粋木架子一樣的,把自己的腰刀抽出來,一個一個的插在上邊,刀刃朝上,就過來一個人,就抓住這個刀刃,腳踩著刀刃,依次依次的爬上去,爬很高。這個他是有因緣的,有知覺的。那么或者是下火海,下面燒上火以后,人就赤足在上面走,他主要是他心地所緣不一樣的,要不然他就會被刀割壞、就會被火燒傷。這個可能是世間人做的心理實驗。所以“在于因緣”。那我們的心智亦復如是,覺性亦復如是,就是你所緣的延續(xù)罷了。

  若在因緣,則非知、非無知也。

  所以在于因緣,它的本體,不能說是知與無知。那么知與無知還是個對待方便說,為了使染著有情脫離知、分別知的這個染著故,說無知。實在無知亦不可立,知與無知但是因緣而顯。就象他前邊舉的例子是一樣的。他下邊又設(shè)了一個問。

  問曰:心入實相,可令無知。云何得有一切種智耶?

  我們都知道佛教中,有一切種智,有道種智,有一切道種智,三昧差別。一切種智又稱為種相智,或者說一切智。這智從什么地方生起來的呢?那么一切道種智就是分別智,是怎么延續(xù)出來的呢?他這講一切種智,那就是分別智怎么安立呢?他設(shè)立了這么個問題。若是說人沒有分別,這個無知相,是不是頑空與斷滅呢?

  答曰: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

  這個很……我們都很好透視、思維觀察的。若有所知,就會有所不知。因為此知是分別取用分。

  圣心無知

  他這是一個評判啊。圣心無知。

  故無所不知。

  這個是一種延續(xù)說。

  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這個說法要是用思維是十分難以去理解的。要是用這種三昧修持,周遍的三昧修持,這反而是很簡單的問題了。要是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樣的次第的修行,對這問題就不是問題。若是在一些名相上有一點了解,也不是問題。關(guān)鍵問題就是,這個地方我感覺,我們?nèi)粲盟季S的角度,就容易上一個思維的當。看下面怎么來答這問題。

  問曰:既言無知故無所不知。若無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種種之法,復云何言無所分別耶?

  這不是矛盾了嗎?你知種種法,那么怎么說是無所分別呢?前邊講分別是苦緣,分別是苦本,分別會帶來取舍之苦、得失之苦、是非善惡之苦,那這個地方你這種種法的了知,那怎么來解釋這個事情呢?

  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馬,非無長頸、鼻、首、足異。

  這個地方是舉了一個例子,還是所緣境的問題。一個是談本質(zhì),守其本質(zhì),無分別,得安樂住,F(xiàn)象中說馬、說牛、說象、說人、說好、說壞,這實在是無有實質(zhì)的,就是如幻現(xiàn)緣。

  而智者觀之

  智者會觀察到這個相的,但他在此中,不以取舍心來對待,但以平等心對待,所以了了分明,方便妙用。那么,凡愚有情在此執(zhí)著,所以說取說舍,說善說惡,說是說非;智者了達如幻,必無所得,究其本源,而得安樂住。這個不復雜,這個思維呢,我們要有一點正思維就很簡單地把這個問題處理掉了。 而智者觀之。

  豈言定有象、馬分別之耶?

  他是這樣一個趣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笔雷饋韯窕覀冇般若之智,了觀世間,分明了知,無染無著,平等法性,一味觀察。那么一切如幻現(xiàn)緣,必得度脫;如幻現(xiàn)緣,無所妨礙;在如幻現(xiàn)緣中,不受其執(zhí)著分別取舍的傷害;而不避其現(xiàn)緣,就是說不用避開它,也不用去回避它,如實的面對。知之幻化,了達法無自性之根本,正見安立于現(xiàn)世之中,得智慧妙用。

  這個心業(yè)分別執(zhí)著苦,實在是得遇阿彌陀佛清凈平等智,來令其消融這個執(zhí)著分別之苦。他這個執(zhí)著就會有得失取舍,有得失的取舍必然延續(xù)出來得不到的苦,想得到而得不到的苦,得到以后不想讓它失去而失去的苦,在取舍徘徊中取舍徘徊之苦,這個分別執(zhí)著會造成延續(xù)出來這樣的業(yè)相。

  諸位善知識,在阿彌陀佛這種平等意業(yè)中我們一定要善觀察我們所造作的分別對待造成的這個沉淪三有之苦,無明由此造作而來,蒙蔽自心。因為這個分別執(zhí)著、取舍沉淪,會使我們蒙蔽自心,智慧光明不能得見,心智會苦不堪言。學佛之人一定要對自己的心智、身口意有一個明確的責任的修持、法則的修持,善觀其緣啊。

  大家會在這個地方用得上力的,在三寶的加持下,在阿彌陀佛殊勝愿力的感召下,我們一定會尊重自己的平等法性,遠離分別執(zhí)著的自我侵害,自利利他。

  好,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昨天讀過了?沒有讀啊?那就繼續(xù)讀。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眾,清凈智海生”故。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愿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惫。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愿力也。今當略示虛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人有輟(止也)餐養(yǎng)士,或釁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yè)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愿、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虛設(shè)。力、愿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好,這個不虛作住持的文字看來有點饒嘴啊。好,我們看看。

  五、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莊嚴大眾功德成就,還依止天親菩薩的偈,來直接作了一個解釋。 大眾功德成就。

  偈言“天人不動眾,清凈智海生”。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所攝化眷屬,無量無邊。何以故?他的誓愿所成故。 “設(shè)我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卑浲臃鹨浪拇笤噶,普攝十方故,所以眷屬無量,不動本位而成菩提。因為大光平等普照故,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常住之中得見諸佛,一時成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造作,就路還家,自心平等故,自性平等故,遠離分別對待故。一直照見一切眾生本源心地,入大光明安穩(wěn)藏,莊嚴世間。

  一切眾生種種身份,種種作業(yè),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三界九有之類,莫不是諸佛清凈莊嚴本智所現(xiàn),所以稱為不動清凈智海生。怎么不動眾啊?不需要我們造作什么來成佛,無一眾生可成佛,無一眾生可度啊,是度盡眾生故,了達本智,徹還本源,度盡眾生。如《金剛經(jīng)》中,世尊所宣化“我令無量眾生入無余涅槃”。何以故呢?一切眾生了知法性,遠離造作,一時得以度脫。

  這種所謂的了義究竟教誨中,皆以法性安立世間,報德滋養(yǎng)世間。阿彌陀佛以他的報德令無量差別有情一時安住,就是所謂的往生的利益,所謂的往生者就是就路還家,就其本性得見法性平等,入無量光佛剎,一時得入無礙智。這個無礙實在是一切眾生之本有、一切眾生之本具,非造作而來,所有的造作對待,在這個地方一時散壞。所以說“大眾莊嚴功德成就,天人不動眾”。

  這一段文字要是我們能看一看《大方廣如來藏經(jīng)》,就徹底地能隨順這個教言了,無疑無慮地在這個教言中得到安住。世尊在《大方廣如來藏經(jīng)》中宣化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的九種喻說,來證實我們與佛不二的本源心智,一切本來莊嚴的功德所在,雖因種種煩惱業(yè)障現(xiàn)緣蒙蔽。他舉了九種例子,我還是提倡大家下去能看一看這個經(jīng)典,來經(jīng)經(jīng)相印證。以經(jīng)典來印證我們所學的,人得安樂住。

  六、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上首。我們一般講上首是阿彌陀佛上首,觀音勢至之類。一者依大悲,一者依大愿。一切眾生在阿彌陀佛無盡光明中不能得見得用之時,誹謗疑慮,此類有情墮入邪見,墮入濁途,不能自拔。阿彌陀佛依悲智二愿,方便分身,隨機感應,普利十方,一切罪惡執(zhí)著有情令其還得度脫,所以分身悲智。此法性不敢隨順得見之時呢,佛以悲智二法度脫眾生。要么以光明之身,就是大勢至身,照耀十方有情,令其得見得用;要么以大悲心隨順眾生心愿,先以欲勾,令其還入佛智,先隨順眾生需求,同時安住,然后匯于無上菩提令其還得度脫。

  所以這個上首功德,觀音勢至之類,就是悲智二法如須彌山住持世間,廣利有情,所以勝妙無過啊。悲智二法必然令一切愚癡顛倒有情,不管是極邪惡、謗法、毀法之有情,畢竟得以度脫。何以故呢?此須彌山王,無動無搖故,以阿彌陀佛清凈的誓愿所住持故。這個地方住持就是說悲智的守護問題了,所以勝妙無過者。阿彌陀佛的上首,《觀經(jīng)》有寫,說其上首菩薩觀音勢至,最為尊勝。

  七、莊嚴主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

  因為曇鸞法師他們在這樣的一個時期,還是正法之時期啊,或者說正法末期啊,他們這個言說都十分地簡練,直指法則,不增不減地把法則傳遞給有緣,有緣速得出離成就。像我們現(xiàn)在講東西就比較沉重一些,多舉案例,多有喻說,令人心開意解。此處不然,他是直說偈言。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主功德成就,是因眷屬上首功德成就而延續(xù)下來的,大眾功德成就延續(xù)下來的,他來表達這種主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阿彌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非是王者,非是大小之說,只是愿力尊貴故,愿力殊特故,愿力不可思議故,是以二百一十億佛土諸佛莊嚴甚深功德守護錘制出來的一種不可思議的愿力,以普利十方有情。我們前面說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臺,緣起殊勝故。一看它的緣起是以諸佛清凈愿力成就為自身緣起,那么這個因地有異。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這個天人丈夫絕非我們講的人世間的天,象欲界天,象我們娑婆世界的這些天人之類,而是十方諸佛之別稱、十方菩薩之異稱。何以如此說呢?我們在讀這文字中本來就是說眾生體者,其眾生體有二重:一者觀佛,二者觀菩薩。

  此天人丈夫眾,未出佛、菩薩二類有情。這個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法則。在《大寶集經(jīng)》中有諸佛無量壽如來會,極樂世界就是諸佛如來會。無量壽者,諸佛世尊者是!隨順諸佛世尊者是!要不然不可以稱為無量壽。這個我感覺大家也比較好接受。因為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中所發(fā)這個不共之誓愿——“我建超世愿,必至無上道”。他這個超就是超一切諸佛剎土之誓愿,這二百十一億諸佛土作為藍本之依止,在這個基礎(chǔ)上建立超世之愿。這不是我們要夸張阿彌陀佛,實在是阿彌陀佛以此愿力令一切眾生得以隨順成就無上菩提,得以歇心方便而設(shè)立,非是為自利,非是為驕狂,是為一切眾生得平等無疑安住故,而建立最尊勝國土,令眾生一切差別疑慮一時蕩盡,得以回歸。這樣一個抉擇的愿力罷了。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那么此如來會中,阿彌陀佛作為佛中之王,光中之極尊者,非是尊大之尊,是利益眾生無礙愿力之尊,是令一切眾生疑慮消除之尊,皆入平等法性之尊。這個希望諸位善知識善觀察,絕非世間自大之尊,不是。

  這里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眾生啊,愿愿饒益有情。

  如此“恭敬繞瞻仰”,我們在《無量壽經(jīng)》能清楚的看得到。十方諸佛皆共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令其國土有情咸往生彼國,以其一生成就無上菩提,作如來會。十方諸佛如來為什么皆共贊嘆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呢?就是因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愿力攝化令其如是贊嘆。那你說這有沒有依止呢?有依止的!

  阿彌陀佛發(fā)這樣的愿——“設(shè)我成佛道,十方諸佛若不直接稱我名者,贊我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那么阿彌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傳播十方的力,就能令一切眾生于本位中得以所謂的贊揚佛陀的廣大清凈平等無畏之回施,令一切眾生還歸于功德藏。這功德藏就是一生成佛,住不退轉(zhuǎn)。凈土教言它有一個關(guān)鍵的問題,就是一生不退轉(zhuǎn)之回施,一生不退轉(zhuǎn)之攝化,一生不退轉(zhuǎn)之教育。它這個教育的機制在于一生得不退轉(zhuǎn),就是一生成佛之說,所以是究竟了義法性之回施,報德圓滿之回施,順應一切眾生無上菩提之回施。

  所以在三輩往生中,每一個愿望所攝都是發(fā)無上菩提心,一向?qū)D顭o量壽佛名,以明自心,一生成辦這個不可思議的愿望。此愿望非造非作,一時匯入無量壽無量光。

  那么這個主功德成就我們要有一個正面的認識。其主者但顯法性之真實,報德圓滿回施令眾生認取,無疑無慮。要沒有彌陀的報德,我們對法性是十分畏懼的。我剛剛接觸到佛教的時間,一說到法性寂滅,就生畏懼,要么是一團漆黑,要么是斷滅,要么是頑空邪見。很難有這種清凈莊嚴具足妙用之延續(xù)心智,多墮入這種所謂的斷滅見中,或者說是畏懼之中,不敢涉足。

  那么在彌陀這種廣大莊嚴清凈平等回施的報德愿力的涵養(yǎng)之下,這個無畏的心能生起來,就是說順應法性心智可以生起來,無畏無懼。所以呢,心生感激。這感激不是造作出來的,是在法性的貼切的安樂的感知下會生起感激。 要是不得實利,而說“感激”二字啊,實是自欺欺他;若不得真正的安樂,你說你感激報恩啊,實在是無恩可報啊。所以佛本來不予恩我等,但令我無量劫的沉淪一時出離之時,你感恩不感恩呢?所以有情眾生必然會發(fā)出感激感嘆啊。生命的延續(xù),何以延續(xù)呢?只有對佛陀產(chǎn)生這種感恩戴德之心,此心非造作。不是說我故意做出個樣子來感激,實在是這種法性的認取令眾生安樂,令心智無疑,遠離怖畏。那么這個地方呢,就是主功德成就。

  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曇鸞法師還是直接來引用九十六句偈子。

  觀佛本愿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引用了四句偈子。在這里面,二十九種莊嚴中引用四句偈子的地方不多,觸功德是引用四句偈子——“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引用了這四句。為什么把這個地方看得這么重呢?不虛作住持。

  我們現(xiàn)在,聽了阿彌陀佛的教言,現(xiàn)在很多人就大肆弘揚不能往生的教言,“不能往生”,那么這個就不是如實的住持,念阿彌陀佛得不到利益,就是所謂的不能明自心,不能得安住,不能往生。那有什么意義呢?那弘揚這個法有什么意義呢?所以現(xiàn)在許多學習凈土法門的人就改轍了,改什么轍呢?去搞其它的修持去了,這也是一種沒有辦法,更有甚者,大家就去傳播道教、儒教去了。

  為什么呢?佛法不能帶來利益嘛,那我們就從……我們就去尋根吧,學不了佛了,先做人吧。你這一聽很有道理,但是人生真是苦短啊,遇佛法真是難得難聞啊。一生要不了生死,來世你能把持自己的又有幾人呢?這個地方不可輕欺,不可欺他;不可自欺,不可欺他的。我們不能不如實、不嚴肅地面對自己的生死問題。不嚴肅面對生死問題,人就會相互的欺瞞,說高說低。我經(jīng)?吹出家人、居士,奔東跑西覓菩提啊,就是不守護自己的心,不愿意在自己的心智上,休息片刻都不愿意,說東道西,說高說低,求是求非,真是苦啊!苦不堪言!苦者還不知苦源。橫說豎說,橫怨豎怨,就是不踏下心來認識自己的業(yè)報是自己造就的,自己的業(yè)緣是自己尊重不尊重的,沒有其它的。

  在凈土一法上,這個地方不虛作住持,也就是我們的心地住持,就是阿彌陀佛的住持,心地住持正是阿彌陀佛的住持。你了解自己的心、心愿,是無上菩提心嗎?還是聲聞菩提心?還是菩薩菩提心?還是凡夫的善惡心呢?

  我遇到一個大法師給我講這個。我為什么稱他為大法師呢?肯定是很大,很有名望啊。他給我這樣講的。他說現(xiàn)在,哎呀,人都做不好,學佛不行啊,還是先學做人吧。因為講了很多年佛法了,講著講著,感覺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佛法,或者接受不了,又開始說先學做人哪。那么這樣說法行不行呢?要是真正了解法性的機制、就路還家的善巧,也不失為一個方法;但要是引導人去做好人,就墮到好人這個菩提心分上去了;就是做一個善人,一生做一個善人的菩提心;或者這個道就是善道,那就生人天道中。這樣的人呢,我們不能說他怎么樣,但在佛法的利益上,實在是可惜了。

  現(xiàn)在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十分普遍的在傳播,說你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學佛呢?十分贊同,我也贊同啊。但這生死困惑怎么辦呢?無量劫以來的輪回怎么辦呢?你那好人能不能解決呢?你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能不能把這問題解決呢?要能解決,釋迦牟尼佛為什么要到這個娑婆世界傳法呢?為什么佛法又傳到我們中國來呢?佛法中真沒有涵攝這種利益嗎?所以我們說,上上者必涵下下教言,下下教言也可以回歸于上上教言,但不見得能具足表達上上教言,就是有了義不了義之說,所以在學佛法中一定要知了義、不了義心智。

  不知的時候呢,就是現(xiàn)在世人多被差別所困,技術(shù)、財富、差別,都是。世間的世俗差別丟棄了,建立出世差別。今天說,哎呀,這個人了不起,明天說那個人了不起,就是不把自己的心平等清凈下來,慈悲智慧守護下來,就要非得制造一個痛苦的東西。什么東西?高低唄。

  佛本愿力

  那我們看這個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在哪兒表現(xiàn)呢?

  觀佛本愿力,遇無空過者。

  那我們要觀自己的業(yè)力,觀自己的想法,來傳播佛法,那肯定是一個大問題了;來修證佛法,那我不知道能不能空過啊。那千人千思維,萬人萬想法,這個真是不敢去恭維它。因為啥?各人有各人想法,你不能說其好壞啊,但說其各人有因緣罷了。

  阿彌陀佛“觀佛本愿力,遇無空過者”。《觀無量壽經(jīng)》有這四句話,在凈土法門中是傳播得比較廣的,就是“其佛本愿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zhuǎn)”。佛的愿力能使眾生聞名,能使眾生得往生之欲,能使眾生皆得不退轉(zhuǎn),這是佛的愿力所驅(qū)使。愿力者就是心力。心力者,你心與佛愿相應。就是我們這個心也是與佛心本無差別啊。所以佛心不可見,依愿力而見;眾生心不可見,依愿而見。那你心怎么表達呢?就你的愿望才能表達出來啊,所以佛心不可見,眾生心不可見啊。那么佛建立的四十八愿,愿愿度眾生,我們可見、可知、可用。那凡夫的心是什么心呢?貪、癡、嗔、慢、疑、邪見是我們的心嗎?不是!是虛妄的、是不實的,其心正如無量壽的心是一樣的。那這樣,我們就會得到不虛的法則與真實的利益。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這個不是讓我們增加偷心,因為是究竟了義教抉擇方便產(chǎn)生的最殊勝功德。他并不是說夸張這個事情,沒有必要,他是如實之說。我們看他怎么來解釋,我們看曇鸞法師怎么解釋。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愿力也。

  蓋者,就是總義來說,總體來說,全部來說,是這樣來講,他不是部分說。凈土教言以佛愿力故而產(chǎn)生的事實。心不可自見,依愿而現(xiàn)啊。我們這個地方要是不了解……以前我讀到善導大師的話——“以愿標心,心不自見”。我十分震撼的!因為以前想知道自己的心太難了。

  因為這個心業(yè)晃動、生滅,所外緣境中,或者內(nèi)生感知中,無窮無盡的變化,無窮無盡的數(shù)啊,不可知其數(shù),不可捉摸。你怎么知道你的心呢?明心見性者能知自心啊,無造無作,才能平等安住;凡夫心呢,無量無邊顛倒輪回啊。那怎么能知呢?所以善導大師在他的《觀經(jīng)四貼疏》中講“以愿標心”,我十分震撼!后來讀到這《般舟三昧經(jīng)》講啊,“心不可自見”。這兩個合到一起就感覺到特別安心了,佛來給我們證實我們的心是不可自見的,你并不了解自己的心。那善導大師又給我們講個方法,說以愿標心。你找到方法了,我心若見不到怎么辦呢?我標個愿吧!什么愿呢?你要依佛愿力,佛的愿力就是你的心力了,那就是你的業(yè)力歸向了。這很明確地表達萬法唯心,唯心業(yè)力所現(xiàn),那么我們就有歸向了,就分明,能了解這個利益來源。

  蓋是阿彌陀佛如來本愿力也。為什么要這樣講呢?我們大家要是真正地思維過,你就不自以為是了。自以為是一定是分別執(zhí)著,逃不掉這個分別與執(zhí)著的。象現(xiàn)在學佛之人這種自我強化、自我驕慢呢,正是佛法對治的煩惱。而往往在這一點呢,在我們漢地人的心目中不是這樣的,他就通過佛法強化自己,強化自己的分別執(zhí)著,強化自己的知見,強化自己的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就是不斷地強化。強化到什么程度呢?產(chǎn)生我慢。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卑劣心就會生起來了;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鄙視別人,張口就很難聽啊,就把別人象腳下的土一樣輕踐踐踏別人,踐踏別人的生命與意識,不尊重,那么清凈平等不得安住。這樣學法啊,縱是千劫萬劫不出生死苦海。何以故呢?你在制造苦啊!苦本!就象剛剛我們學那個心業(yè)啊,這個分別執(zhí)著,造就三有之苦,長寢于幽冥界不得出離,此土就是幽冥界啊。這實在是背道而馳。

  所以我們一般學佛的時候說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念這個可以,但做的時候就是培養(yǎng)人相、培養(yǎng)我相、培養(yǎng)眾生相,那就苦海無邊了?鄰哪膬簛砟?從你這個不正知見中來,不要去怨恨別人。要真苦了,繼續(xù)出離,不要苦自己。我感覺我們學佛人最主要的覺悟就是先不要苦自己,先要尊重自己。所以正見安立,人離苦得樂。因為智慧就是無依、無靠、無染、無著啊,平等一味,在一相一行三昧中,就是一味的善巧力,所以一切三昧力皆是在平等、智慧、慈悲中,饒益世間,非有它法。

  那么世間有情呢,就是越培養(yǎng)“我”越強,最后呢,強中自有強中手啊,還有比你強的人,象打擂臺的,永遠沒有第一名,因為什么呢?你上去第一名了,下邊的人肯定有能把你打倒的,那樣后邊總是還有人上來的。那么這是背道而馳的一種修持,就是強化自我。我們都知道佛法是無我無常的,三法印中最主要的是無我、無常、寂靜涅槃。那么在這個無我法則中,我們?yōu)槭裁匆獜娭平⑽腋、我低、我是、我非?這個,我感覺是我們現(xiàn)代有情急需解決的一個不知心、被邪見所昧的一種特定狀態(tài)。

  蓋是阿彌陀佛如來本愿力,就是隨順愿力而得度脫,了解自心如愿力無二無別,一時度脫無始以來的一切虛妄我執(zhí),一切虛妄分別得以度脫。廣大光明愿力一時消融一切對待,這是凡夫要串習的知見啊,就是平等清凈光明無礙之知見。要建立對待,你處處碰壁,就是處處找苦吃。其苦也無邊啊,因為世間無邊,你對待分別無邊,那就是造苦無邊。這真是學佛一定要把正知見認識清楚。

  所以蓋是阿彌陀佛的愿力住持的,那我們現(xiàn)在是用什么力呢?你是用什么力呢?你隨時可以考察出來的。

  今當略示虛作之相

  那什么叫虛作?你要是有如實不虛作住持,那么下邊他又說我們舉一個虛作之相。

  不能住持

  他這是對待說,要不然我們沒有對比。剛才我們講眾生虛妄對待取舍心哪,是無量無邊的,那就是說虛作之相。因為它無我故,不實故,你強執(zhí)你會得到你得不到的。所以它是虛作之相,它不能如實地住持。

  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

  它這兩個是對待而言的,一個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順性立的大愿,這個愿力不虛作住持;凡夫依自己的虛妄染著對待的心,造成的這種虛作之相,不能住持。你怎么能住持呢?因為我們違背了性德的這個隨順修持啊,肯定就會在無常無我中,就會苦啊,所以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

  人有輟,止也

  因為我是和大家一起學習的,我倒不希望我去下下功夫再來給大家講講什么的,因為這個法不是我講的法,我也沒有必要講,是什么呢?大家的愿望成熟了,它就會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它。止也。

  人有輟,止也。餐養(yǎng)士。

  這是個止,這真是個名詞了,可能是個名詞來源。

  或釁(xìn)起舟中

  釁,挑釁的釁。

  或釁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

  他舉的例子,可能是第一個呢,就是說養(yǎng)很多飽餐無所事事的人吧,可能是這么個……古代人有養(yǎng)門客之風。他們好比說一個大的什么的富有的人、長者,養(yǎng)了很多游手好閑的人,這樣的人;蜥吰鹬壑,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

  我這樣說出家?guī)煾?我真是比較痛心就是出家?guī)煾高@一塊。象過午不是我要提倡的,我真是見到餓死的,就是這餓死啊,看著這東西放在這里,一碟一碟的放著,餓死啊,不是見一個二個三個,就是說我特別不希望大家餓死啊。我問,所有的我都問過,都是很修行,就是不過午,最后就餓死,生生餓死,都是很修行的。因為以前在一些地方大家說慈法這個人是念佛的,所以他們臨終的時候來叫一叫,開示一下,提示一下,去看一看,我就問問緣起,基本上都不過午,都餓死了。就是你眼前放很多的東西餓死了,餓死了。他舉了個這么的例子。

  就象我們本來具有法性,但是我們被自己的邪見、分別、執(zhí)著蒙蔽住了,清凈我們不得用,廣大不得用,安樂不得用,不得用啊。像貪吝之人啊,過去北方有這樣的人叫土財主啊。他把所有的銀子都攢起來買土地,自己舍不得用,別人那更不要談了,就象《藥師經(jīng)》講的一樣,心生貪吝,自己尚舍不得用,況且兒女、仆人呢,他舉的是這么樣的例子。(編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諸眾生。不識善惡。唯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shè)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旁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嘆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我們因為邪見執(zhí)著啊、分別的執(zhí)著,我們所具的法性,就會具足這個法性而不能得到清凈與安樂、廣大與莊嚴。他舉這個例子是這樣的。

  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

  就是說你不應該守護的東西強制守護,過去說端著金飯碗餓死人的意思。

  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yè)作,不能住持也。

  實際就是說由于我們執(zhí)著分別,的的確確是不應該去強制這些東西的,受苦啊!我特別感動的是有一段密勒日巴對岡波巴大師的一段話,他可能是他那個教言里邊的一種特定,他對岡波巴說:兒啊,他那樣稱呼他,他說你可不要以別人的過失、世間的罪惡來懲罰自心,就是來懲罰自心,污染自性。他就這樣講呢,他給他的教誨嘛,我特別感動的一段話,看了以后好多年都忘不了這段話。說你一定不要以別人的罪惡、社會的過失,污染自己的心智,懲罰自已的心智。實際就是說不要非守而守啊,就是說不用守護的東西你要強守護住它,那就特別痛苦不堪哪。這個地方可能是需要我們比較注意的,所以說“不能住持也”。

  愿力

  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愿

  這個他是對照而言的。

  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

  這個自在是因順應法性而表達的愿力不壞,愿力不可思議,他這個愿是順性建立的,是利他分而建立的;凡夫有情是以自認許的知見、染著而建立的虛妄愿望;阿彌陀佛愿愿就是為了利益眾生,沒有一個自已要干什么,我們看所有的諸佛菩薩的愿望都是如是的,都是為了利益眾生。

  有一次,一個學校的老師,可能是一個博導什么的,打電話問我一個事情,他說我現(xiàn)在學佛學的迷了,真學迷了,不知道怎么來面對學生,面對自已了,有點迷失了,我依什么來找回自己的心呢?我說:你不行就讀讀佛愿吧,讀讀菩薩的愿望,你能找到自己的心。我們?yōu)樯赌?人找到自己的心太難了。不明心見性者,不能如實知自心,往往以造作不實的這種執(zhí)著知見、分別知見去強制自己的心,反而很痛苦。我說你迷茫,就讀一讀吧。讀了第二天就給我發(fā)來個短信,說我原來好為人師啊,作到這個因緣上,好為人師,終于找到一個好為人師的來由了。他找到什么來由?文殊菩薩有十大愿,很高興的找到了。他說:哎呀,我真是很感動的。他說這再為人師也不怕了。就是愿我有緣咸成菩提,這個愿太好了,不管你怎么對我有怨,他學生中參差不齊,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有相應的有不相應的,他說這一個愿望一下就找到心了,找到自己的心愿了,智慧的心愿,就是令一切眾生咸成菩提,他一下得到安樂。他說:哎呀,真是很感謝佛教。我說是啊,大家都應該感謝佛教,因為這些佛菩薩給我們建立了真正如實知自心的法則。這個事是沒發(fā)生多久的。

  因為以前我們都曾迷失過,就是我以前沒接觸到佛陀的愿望時,也是在將信將疑中,步履闌珊地走啊走,不知道會走到哪個地方去。那么真正遇到了佛愿了,感覺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力,就作清凈的隨順與供養(yǎng)。而今日阿彌陀佛如來自在神力,愿以成力,他這個愿已經(jīng)成就了。阿彌陀佛是世尊啊,成佛已經(jīng)十劫。就象我們說這飛機已經(jīng)造出來了,他不是說正在畫圖紙過程中,或者說是發(fā)心造一架飛機的過程,他這個機制功能已經(jīng)純熟了。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

  力愿互顯,所以愿力所表啊。這個愿呢,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說愿不說力,那愿不起作用啊!我們要不與愿合,何以感知愿之妙用呢?它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你隨順他的愿望,你能感覺到他的愿力所在、他的意義。這個還是希望諸位善知識呢,我們善觀察。

  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虛設(shè)。

  就是愿力不虛設(shè)。

  力、愿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他這個地方解釋啊,我感覺就比較清晰了,我們說愿說心,心愿心愿,“心愿”二字,我希望真是諸位善知識熟記呀,多觀察。心愿心愿,不知心則不知愿,不知愿則迷失心。你好好的觀察觀察。要不然,你說空、無相、無愿三三解脫法門,它是順性安立的,但是一旦產(chǎn)生妙用,決定立愿,所以諸佛菩薩皆有大愿。

  若行愿中,若成就愿中,各各安立,普利世間。所以愿者皆以大悲大智而安立,廣利有情而安立,所以非是造作分。心、愿二法希望大家要善思維,要不然我們不明自己的心,更不知道自己的愿。這個心要是強制的心、分別的心、虛妄的心,那就是苦難的心哪。所以其心本源清凈,但被我們遮蔽了。所以說虛作住持,不能如實地住持,這是一個對比說。

  好我們來看下邊的文字。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凹艤缙降取闭,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yǎng)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能于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xiàn),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yǎng)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未證凈心菩薩”者,初地以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xiàn)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凈心。此菩薩愿生安樂凈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輩,愿生彼者,當為此耳。

  問曰:案《十地經(jīng)》,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勛;經(jīng)多劫數(shù),然后乃得。此云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

  答曰: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舍佛道,證于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復次《無量壽經(jīng)》中,阿彌陀如來本愿言:“設(shè)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愿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yǎng)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xiàn)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卑复私(jīng)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于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凈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于一聽,制無生于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這段文字可能是量比較大一些啊,因為這個是談菩薩事。我們大眾可能就是來嘗試著來談一談,若是隨順隨喜也不妨談。若是堅持自己所證、所知見、所有量,那這個地方可能很難談。那我們不妨隨順隨喜來談一談。

  即見彼佛

  那你說我沒見彼佛啊,聞彼愿,聞彼名,即見彼佛。阿彌陀佛以名號功德普利十方,住于法界這個無盡剎土,就是無盡光佛剎土,照十方有情無所障礙,那么他這個光明誓愿就是他的報德所顯。你說我這個地方我見不得,所以不得見正是清凈心哪,你不要害怕。

  那這我們下邊來看他的文字,怎么來切入這個平等智呢?

  平等法身寂滅平等

  未證凈心菩薩

  我們就開始造作了、作意啊,你總是要想對待的法則的,總是要作意:善惡是非、度人不度人、修證不修證的。

  未證凈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凈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這是阿彌陀佛所有誓愿的回施,“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三種忍,即得不退轉(zhuǎn)”。那就是你登地不登地他是不管你的,聞到阿彌陀佛的殊勝名號,即得不退轉(zhuǎn)。不退轉(zhuǎn)者,八地菩薩。這個我們都知道他是報德所攝,非修持所成,就是說非不凈心造作而建立,所以說沒有退轉(zhuǎn)的。

  走過般舟三昧的人他就知道,般舟三昧攝八地事,那么就是說我們這一生想得不退轉(zhuǎn),那么現(xiàn)前諸佛悉皆現(xiàn)前立是十分重要的修持。若是我們常行此道,必于佛法得不退轉(zhuǎn)。就是說證三昧這個常行道也,常行其道,令其必然心智有究竟所歸處。那么這個般舟行法看似簡單,實在是令無量有情得無上的大利。佛授記的那個大本本的《大集經(jīng)》,我感覺需要讀一讀,有時間我們可以在一起讀一讀。它十分詳細的解釋了我們末世之中,就是在這個末世之時,般舟行法對我們的這種攝化,就是能令一生得不退轉(zhuǎn)的這個攝化的機制,講了許多。

  那么凈土一法亦復如是啊,“與凈心菩薩,與地上菩薩畢竟得平等寂滅,這樣的法則。”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平等法性生身菩薩也。

  這是他給我們做的一個判,教判。我們可以隨喜的觀察。

  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

  八地菩薩遠離功用,所以無功用心智一時生起,無造作無對待,清凈安立。他這個對待的心智已經(jīng)散壞了,就是我們說這個染著分別的心智已經(jīng)在他這個生命中沒有建立了。此類菩薩心智寂滅,廣大安樂平等回施,這是不可思議的。

  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他這是互說的,讓我們來了知這個平等寂滅、寂滅平等,由生而現(xiàn)、由生而用,得到這個法則。

  此菩薩得報身三昧

  不出三昧。我們知道諸佛如來世尊,一切行處不離三昧,在十八不共中有說,我們會看得到。那么此類菩薩報身三昧,就是無量三昧自然現(xiàn)前,非假修持了,就是果地三昧一時圓具啊!那么在這以下的菩薩都需要修持的,作意修持,就要有愿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作愿、不作愿、隨順愿,都能安立法則的。

  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yǎng)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能于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xiàn),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yǎng)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

  一切對待想已經(jīng)消融,這個菩薩中有行愿,我們說普賢菩薩十大愿王,行愿,在如是行愿中,那么他以行,令愿住世。

  阿彌陀佛不是這樣,他愿力成就,愿力但顯法性,顯清凈平等法性,無對無待。就是阿彌陀佛的愿力的回施能令我們心智中消融一切對待法則,得平等安樂住。所以我們讀《無量壽經(jīng)》說“清凈平等覺經(jīng)”,大家都會讀這個“清凈平等覺經(jīng)”,他的回施主要機制就是攝我們歸依清凈平等法性身,歸于這個清凈平等法性,隨順清凈平等法性,遠離一切造作與對待,他是建立這樣的機制。

  阿彌陀佛圓滿報德的回施,就會令我們清凈平等,清凈平等遠離造作的這種隨順與守護,在這個地方生起無畏,要不然我們這個造作的心永遠不能停止下來。七地以下的菩薩還尚在這個作業(yè)中呢,那我們作為凡夫地有情,怎么來一時歸入清凈平等安樂住呢?所以這個回施是十分重要的。

  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那阿彌陀佛的回施決定是這樣的,阿彌陀佛的誓愿、報德的成就。所以“即見彼佛”有他的報德成就,若能得見,以此令一切眾生分別對待心智悉滅。

  阿彌陀佛的愿望是這樣子的,他的報德回施是這樣子的。令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平等住,于佛法得不退轉(zhuǎn)。這個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機制。要不然我們觀察不到,阿彌陀佛為什么說清凈平等啊?他的報德為什么回施眾生,令眾生一生得不退轉(zhuǎn)呢?這唯有八地菩薩住不退轉(zhuǎn),而我們作為一個凡夫一生怎么得阿毗跋致呢?所以凈土一法令眾生得阿毗跋致,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個地方呢,可能真是,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時間又到了,也是我們的機制。我感覺這個文字還要反復地去深入、實踐、觀察、對比、正思維啊,以經(jīng)、以了義教來觀察審視、來實踐它,若不如是,可能不敢輕易帶過,因為時間到了,我們也帶不過去了。

  明天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明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