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2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爾時,世尊食時,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jīng)的出場與別的經(jīng)典都不同,表何法意?出家人為何一般對行住座臥能不執(zhí)著?缽有幾種?如何來歷?衣有幾種,何來歷?表何法?如何走路?走路有何修持辦法?

  爾者:法;時者,自然;法爾自然。這里不是釋迦牟尼佛放種種光,也不是釋迦牟尼佛頭,眼,臉,身放種種光明,而是“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边@完全是非常樸素平實的一個簡單過程,是法爾自然的一種狀態(tài),我們的行住坐臥不自然,絞盡腦汁,想種種好壞善惡是非分別,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是自然而然、與法相應(yīng)、與眾生心相應(yīng)、理事圓融、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表里如一的一種狀態(tài);釋迦牟尼佛化現(xiàn)人間,本來如來是不需要吃飯的,法性身者禪悅為食故,在極樂世界他吃什么呢?他眼觀色,生起無住空性,就知足了,禪悅為食;,身上就會發(fā)種種光明,出無量功德,引度無量眾生,他就以這個為食,以大悲心為食。為了接引眾生,故現(xiàn)食時,著衣持缽,乞食種種。過去在印度,全部是托缽乞食吃,(在中國是行不通的),缽又叫應(yīng)量器,用鐵或者瓦做成,有三種缽。我們受戒時會問是鐵缽?fù)呃?時四大天王用七寶做成缽供養(yǎng)佛陀,不受,后用瓦做缽供養(yǎng),佛陀受后用神力將四個缽合為一個缽,同時接受四大天王的供養(yǎng)。當(dāng)時僧團(tuán)里有比丘接受金銀諸缽乞食,形成分別爭執(zhí),由此佛陀定制,只能用此二種缽,不可以蓄缽互相比缽。包括出家人的衣服也是不可以互相比好差分別,不象在家人對衣物有種種分別妄想;如果出家人比好好差分別衣服,一定是恥辱可笑;出家人穿衣一般是灰色的,土色的,染色的,不可以穿華麗的衣服;除非發(fā)菩提心菩薩道,為利益眾生故。出家人對衣服不起貪著,如果執(zhí)著于壞衣服也是不對的,有人特別喜歡穿百納衣,死后轉(zhuǎn)生一只牛,因貪著故。出家人一般澡都難得洗,象我晚上臉從來不洗,沒有這個時間為身體操心,怎么會對衣服有貪著呢,我只是早晨起來洗一下臉,晚上從來不洗;出家人可能在修法上面有所爭執(zhí),但一般不會對吃喝拉雜或是對衣服有所執(zhí)著的。我看到有出家人在寺廟里,開始挑剔飯菜都不好吃,離開此寺廟到別的地方去了;只因菜飯故而換寺廟,真是太吃虧了;這樣到那個地方都會有煩惱,因為你連吃和穿住這些基本問題你都不能解決,如何能夠安住于法呢?所以我們對吃穿住坐方面,應(yīng)該是很淡泊的;我們可以在修法上面有所爭執(zhí),但對于吃穿住坐方面的爭執(zhí),那是非常非常無聊的事;如果你能放得下來這些事情,顯示你還比較安心。剛剛出家的可能會有這些問題,但出家四五年后就不會有此類問題了。如果出家?guī)资炅诉對這種吃喝拉雜這種事情執(zhí)著的話,這個人就完蛋了;根本就毫無意義的。

  我們穿衣有三衣、五衣、七衣、祖衣;…….五條衣叫勞作衣,到中國有所變化,衣服太大了,有點不便利了;衣代表佛,一般象缽一樣,放在房間里邊,象征性的,代表佛法常住;要尊重于佛,恭敬于佛;按規(guī)定,衣服不會過膝蓋的,佛陀走路威儀具足,衣服都不動的。我們現(xiàn)在人走路,象飛的一樣,為何,心狂動、狂亂故。當(dāng)時佛在世就有比丘看到有水溝而蹦跳過去,佛陀因此而定制,遇此情形不可以跳躍,有失威儀,要緩緩的繞過去,佛弟子走路不能大步而行,要小步平穩(wěn)而行,象大象走路一樣,比丘走路象日本人走路那樣,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四平八穩(wěn);不可大步流星,是斗爭堅固的人才這樣子走的。走路要知道起,知道落,你就如法了;能知道自己吃,能知道自己喝,能知道自己座,能知道自己臥,清清楚楚的擺在自己心里面;世人一般人都在打妄想,根本是不知道的,也不清晰,只是妄想清晰;不知道自己在行住座臥中打妄想,忘記了現(xiàn)行;這就告訴我們出家人、學(xué)佛的人,心要落在當(dāng)下;四大威儀具足。

  四大威儀各表何法?各修何要?共同的念力有何重要?為什么恭敬心才能與法相應(yīng)?為什么說一切善根皆是過去無量大菩薩的護(hù)念?

  過去印度,一般赤腳,代表大悲心,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偏袒右肩赤膊,代表心地坦蕩清白自然大方,沒有藏藏遮遮的,不要衣服穿得很多,讓自己有種很收緊的感覺,遮遮掩掩的,代表他心中有小小秘密;有人大大方方的,代表他直心坦蕩;一般穿灰的,淡泊一點,心坦然一點,肯定會顯示出你的直心,沒有歪曲之心;所以從威儀上面,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本性;到中國后,五衣沒有穿了,變成青衣。象我們現(xiàn)在這種灰色的衣服就是。佛教講一切唯心所造,現(xiàn)在我們的一身衣服你穿著出去以后,人家都認(rèn)為你是一個出家人,這種共同的念力是不可思議的,大眾所念功德自然會增長出來。由此念力的作用使這件衣服具足了衣的功德,具備了五戒的功德;也就叫五衣,這件衣服穿在別人身上照樣有功德;佛陀加持萬法,一切善法佛陀都會加持的;念佛什么都可以加持,你發(fā)菩提心炒肉,那個肉都可以通過念的力量加持得無罪;何況我們大眾所念呢?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可以舍離這件衣服;舍離即離開佛衣,即是犯過失;有的出家人要回家看看,家有好多人有點不好意思,就穿俗家衣服回家,地藏經(jīng)講,出家人穿俗衣會墮地獄,由火紅鐵袈裟包身,將此人燙成粉碎;然后聚煙成形再到鐵袈裟內(nèi),如此循環(huán)無有出期,所以出家人喜歡穿俗家人的衣服,過失是非常大的;我們念佛上殿過常法事都是穿七衣,出席特別重大法會,要穿祖衣,代表帶著一個佛的心過來的。在印度三件衣服足矣,我們只能有三衣,多一件衣服就是藏衣,一件佛衣代表一個出家人,你就是藏了一個出家人衣,過失是非常大的;一個寺廟,全部破落了,哪怕剩下一塊磚頭,都有護(hù)法神祗的護(hù)持;對一塊磚頭都要生出這種無上的恭敬心才好?偟膩碚f有一份恭敬心就有一份功德,有一份恭敬心就培養(yǎng)一份直心;越是直心,越是容易與法相應(yīng);有人到廟里見師父就歡喜,有人不歡喜,死也不肯皈依;有人見佛像歡喜流淚,有人就是沒感覺,這都與善根多少有很大關(guān)系。昨天講到,一切善根都與過去無量大菩薩的護(hù)念有關(guān);所以今天你到此來聽法的善根,都是過去無量大菩薩給你培養(yǎng)過來的;你的恭敬心都是因為過去的善根所發(fā)起,都是多少菩薩在護(hù)念而生起的;所以我們聽法,修行一定要生無上的恭敬心,生歡喜心;這也是一個修行的訣竅。

  緣起和合能生實相嗎?應(yīng)該舍妄求真嗎?世尊著衣持缽與實相及緣起有何關(guān)系?如何能發(fā)揮自性本來的妙用?

  我剛才看了一句話:“諸法緣起,生諸實相”緣起和合,生諸實相;實相就在和合的體里面,我們這個世界上的體是圓的,整體是和合一體,因為和合故而生實相;因妄見不和合是分別體,不生實相;實相不離和合,不離緣起,緣起不離實相,只有緣起的和合才能生實相,為什么呢?眾生講相呢,講緣起,緣起就是我們差別之相呢?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男女老少,長短高低都是緣起,只要你是緣起都是來自于實相,緣起性空,實相無相,我們現(xiàn)在在緣起中,只要沒有見到實相之前,唯有知見和合才能悟道;只有和合的體才能與實相相應(yīng);也就是說我們?nèi)康募倨鋵嵕褪钦?全妄即真,離開假相無有真得,假無體,真亦無住,離開假就沒有真的體,假即是真,我們假相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假相,全假即妄,全妄即真,妄不是實之意,不是不要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吃飯、穿衣、睡覺全部是妄,我們現(xiàn)在坐在這個地方叫做妄相體,不可以這樣想:“既然都是妄的,我不要了”,全妄即覺,一覺生滅即無生即解脫;你知道這是妄的,心就無住實相顯現(xiàn);不是在妄之外另外有個求真;你現(xiàn)在全妄的生滅就是無住的真我,全覺就無執(zhí),假我頓消,真我就立即顯現(xiàn)出來。不執(zhí)著就是緣起和合無住心,覺緣起和合生諸法實相。實相無相,不在生妄有實相心。不舍妄境而生實相,全水即波覺者即佛,妄是無住不可舍也,如果有妄可舍,那就是把妄的東西當(dāng)成真的東西來舍了;有舍就有得,心就有住妄真之相對,有住就妄生,你去舍妄,難道真的有個妄的體存在?有妄體,那么妄體不就是真的嗎?無妄可舍,妄的體不可舍,妄無住體就是真,舍妄求真那是頭上按頭,生滅無生的體無執(zhí),真心顯露,所以我們過堂、上殿,經(jīng)行,全部是妄相,妄相本無執(zhí),空性實相不離當(dāng)下;所以做一切事情無有執(zhí)相,沒有任何的執(zhí)著,不執(zhí)著就顯真;是故實相念佛,一切相皆是實相,一切法皆是佛法!

  爾時,即法爾自然,什么叫法爾自然呢?全假即真啊,全部的假即真啊;不執(zhí)著于假,不住假,不是舍假,不是身體不住,是心不住,你的心不住了,全假即真,也就是說“世尊著衣持缽”就這個意思。我們著衣持缽,違不違背呢?如果違背,那釋迦牟尼佛為什么在做呢?我問你,釋迦牟尼佛做是真是假的呢?大家會說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是方便的,是假的,那我告訴你,那是我們的知見,如果佛陀有假可立,我問你,釋迦牟尼佛還有妄心嗎?如果他有妄心的話,那還叫佛嗎?!所以說,著衣持缽對佛知見來說都是無住實相,他這個體是不二的,所以他全部的妄就是真,是眾生的分別認(rèn)為“著衣持缽”是假的,還有另外一個真可得,這是頭上按頭,不真實;所以我們要通達(dá)于智慧,安住于當(dāng)下,悟到這個道理。所以說:“全波即水”,全部的波就是水,是不是離開波找得到水呢?所以釋迦牟尼佛來,是著衣持缽,無非是“水起波”而已,而這個波全部是水,沒有說離開波還能找到水;你把波去掉后,還有水可得嗎?所以對佛來講波是妙用,什么是妙用呢?無執(zhí)即妙用,你沒有執(zhí)著了,就是你自性本來的妙用;如果你舍波,那就不叫妙用了,變成凡夫。你如果把波藏掉后,找水,找到的永遠(yuǎn)是無明。為什么呢?因波起覺故,有了這個波才能起覺,這個覺是因為波而起,我們這一念覺依水而立,因波而覺,沒有這個波,那來的覺呢?沒有波的水叫無明金礦,就象我們第一次講的,金礦有金,沒有礦哪里去找金呢?你礦都沒有找到,怎么找得到金呢?金子就在礦里面,離開礦就沒有金,礦喻煩惱波,覺者即是金;煩惱斷掉了,金子就顯現(xiàn)出來了;礦好比是波,離開礦,你就找不到金子了,離開妄相就不能顯真了,所以你在礦里面找金子應(yīng)該不離開礦尋找,離開煩惱就沒有菩提,離開波找水也找不到了,離開當(dāng)下的妄體找你的佛性也是虛妄之談,不真實的;所以從這里面,我們細(xì)細(xì)的觀察,悟了這個道理之后,你慢慢的會生起佛性之覺,不管是道家、儒家還是佛家,其實佛教最基礎(chǔ)最根本的法就是“和諧”二字,和諧其實就是見性的一句話;過去叫做“安居樂業(yè)”,道家儒家里也講“安住樂業(yè)”,什么叫安住樂業(yè)?大家和平共住,什么是和平共住?就是無有執(zhí)著;一切皆是佛故;沒有執(zhí)著故,就是佛心,佛心是什么呢?和諧之事;這個都是相應(yīng)的,這個法一定是相應(yīng)的,與這個最基礎(chǔ)的理不能相應(yīng),還談什么佛法呢?不管怎么修,最后面達(dá)到就是這個“和諧”的境界。也就是有法師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惡不要作,善去奉行,此是和諧之象,而自凈其意,即是無執(zhí),沒有執(zhí)著;這個就是佛法。和諧就是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就是清凈的意思,清凈跟實相相應(yīng),這就是佛法。

  如何狀態(tài)是與佛法相應(yīng)?華嚴(yán)次第與金剛經(jīng)有何關(guān)系?看金剛經(jīng)要破哪三關(guān)?用心會于金剛經(jīng)的話是何狀態(tài)?

  釋迦牟尼佛這樣子吃飯睡覺,吃飯睡覺,弟子跟在后面干什么呢?到后來弟子問了,師父啊,我跟在你后邊天天吃飯穿衣打坐睡覺,到底干什么啊?平時老講,我們要發(fā)菩提心,要成佛等等。

  這個時候,佛陀平淡樸實的一件事情,上無佛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中間無所得無所失故,當(dāng)下當(dāng)體即是,小乘的眾生,或者小根基的沒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沒有悟道的人,身心驚恐啊,就生重重疑惑了;在這個地方,這樣子平平碌碌的一輩子,我不愿意。我要爭個名,求個利啊,為什么呢,他不能覺啊。你不要看這部金剛經(jīng),是為大乘為最上乘人說;你能夠把金剛經(jīng)搞懂了,那真是不可思議。華嚴(yán)52位法身大士都在金剛經(jīng)這一念之中,金剛經(jīng)真是不可思議的教法。我昨天晚上講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遮止之法,十住十行十地十回向都是菩薩道中的名言,設(shè)立種種方便于眾生而已,里面有大方便,很多的方便在里面;眾生的貪嗔癡非常的深重,用華嚴(yán)菩薩境界建立種種次第,唯金剛經(jīng)毫無次第,直接當(dāng)下承擔(dān),也就是講毗盧遮那佛,直接講毗盧遮那佛的體,但是華嚴(yán)境界里面毗盧遮那佛的體里面有52位法身大士,都是次第,都是名言;持戒忍辱禪定精進(jìn)這一切體,就是一念無生無住無念之佛性,所以金剛經(jīng)搞懂了,是通達(dá)華嚴(yán)經(jīng)的;五祖六祖專弘金剛經(jīng)的道理也在于此,過去祖師看金剛經(jīng)破三重關(guān),初覺中覺后覺,初覺叫初關(guān)聞法妙覺,中覺叫重關(guān),重關(guān)就是安住觀照般若的體悟,有關(guān)可閉,有關(guān)可住,有關(guān)可立;到無上乘的時候,叫毗盧頂上法,跟佛齊等,破三關(guān),就成佛了,就是種種疑惑難破,所以在重關(guān)的時候,破疑證信,到了最后才是真正的徹底的當(dāng)下承擔(dān),徹底的當(dāng)體即佛,徹底的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現(xiàn)前,破三關(guān)基本上是這么個過程。我們要慢慢的體會其中的奧妙。我們要用心來會這個道理。說來容易,其實會到心處非常之難;一念剎那間會到心處,那個內(nèi)心的平靜,內(nèi)心的和諧,內(nèi)心的力量,都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能夠會心多少就會多少吧。即是能種植一點善根也是不錯的。聽不懂也沒有關(guān)系。

  何謂“無相衣”?為何說一切法皆為衣?如何超越對立當(dāng)下與諸佛菩薩同體?這種同體有何妙用?你真的能否信受?如何才能與諸佛菩薩的心相應(yīng)?如何能與十方眾生的心相應(yīng)?為何特稱衣為無相衣?無我的狀態(tài)應(yīng)作何解?水表何德?

  著衣,在菩薩戒里面這個衣叫做“無相衣”,到中國這個衣服變成一個表法的象征;不上殿的時候,我們的衣服就放在房間清凈的地方;一個表法了,只表法不顯法是一種錯誤的,象燈表智慧,花表因,水果表果,水代表大悲心,它平等、智慧、透明、包容、濕潤、清涼、解渴,種種水德皆具足了,水表現(xiàn)的德非常的明顯;并不是說佛面前要供一杯水,最重要的是水這個功德很大,水表法的功德也是最大的,人不吃飯不睡覺可以,但不喝水肯定不行;生命中沒有佛法也就完了,所以水很重要。其表法的力量非常的明顯、清晰,雖然表這么多的法,不能入到你的心里面去,也沒有用;觀音菩薩表大悲心,大勢至菩薩表威神力,虛空地球宇宙的也是大悲力智慧力威神力,文殊菩薩代表佛的大智慧,大智慧來自于跟本毗盧遮那佛,我們這個分別智慧叫小智慧,還有妄想執(zhí)著,如果你通達(dá)開悟了,那你小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因為心佛無二,一念遍十方故,悲心無二故,法界如是一念心故,如果你明了了,慈悲心就是無對光明,理事圓融,不明了的人,對立了,總是給佛菩薩相對立,互不相融,總認(rèn)為佛陀與我們是有差距的,卻不知道你現(xiàn)在的悲心智慧與佛陀的悲心智慧是一體的不二的,因為佛陀是無對之體,他跟我們絕對是圓融的,中道的,但是我們妄心中跟他是相對分別心,對立的妄心;對立相對的體都是我們眾生妄見,煩惱之見,佛陀跟我們不是相對的,是絕對的,佛陀總是把全部的果德給與我們,但我們不肯當(dāng)下承當(dāng),全盤接受;總認(rèn)為我們是罪障凡夫有好大差距。建立障礙,卻不知道大悲心是無異形無住體無相對,你只要無住相應(yīng),無念相應(yīng),就與佛陀相應(yīng)了,不執(zhí)著即是與大悲心相應(yīng)。觀音菩薩是沒有相的,你做任何事情不要執(zhí)著,你的悲心就與觀音菩薩相應(yīng)了;一體絕對是無二的,生滅無生在因是無生,在果無生,以無生對無生正好相應(yīng),因果同時,智悲同體那不就是觀音菩薩嗎?觀音菩薩在哪里呢?在實相里面,并不是我們這個肉體,這個肉心;你不能說觀音菩薩你給我如何如何,那是我見,邪見,妄見;觀音菩薩在實相里面,實相即是本體;你做一切事之時,心了無執(zhí),與無住實相相應(yīng)了,悟佛知見,但是沒有親證圓滿佛智;一切菩薩與實相相應(yīng)故,即是無相;實相無相即與一切心相通。是菩薩真實,你在此世界做無相之事,你跟所有的諸佛菩薩心都是相通相應(yīng)的;無相即是智慧,無相即是大悲心,無相就是神力,無相就是大愿,無相就是建立平等的國土,無相就是建立平等的莊嚴(yán),無相的體的不可思議的功德跟十方諸佛的心都是相通的,跟十方菩薩的心是相通的,并且跟十方眾生的心都是相通相應(yīng)的;無相即是不離生滅離生滅無執(zhí)本無住實相相應(yīng),無執(zhí)即是無相,所以以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念即是真如,無念的體就是念佛的心,就是覺的心,念佛就是無念心,念而無念,無念是超越自己的妄想;了知實相,名無念,無念之德;所以無念后面就是妙用;原來世界本都是佛菩薩的妙用,沒有一個我相獨立存在,我心大悲心與觀音菩薩相應(yīng),妄我頓消融,這個世界沒有我去我來?全是佛菩薩真心的圓滿果德,因果同時,所以無怨無悔的做一些善事,無怨無悔的行一些菩薩道,無怨無悔的在社會上修行,無得無失,無有一個佛可成,沒有一個眾生可度;但是無佛可成而佛自成,無度眾生而眾生自度;度無量眾生,不見眾生可度;佛亦成眾生亦度。眾生妄執(zhí),以為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沉迷在這種妄見上面;很難超越,很難超越這個體;

  如何才能披得上這個“無相之衣”呢?特別提出要“生恭敬心”有何意義?

  菩薩講無相衣,見這個衣你就要知道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我;無相即衣;衣叫福田,福田即是利益眾生啊,只要我們生起無上的恭敬心,福田自生啊,福田從心生啊,心有恭敬即成福田;對一切世界升起佛之心,福田自生;心即衣,心在哪里呢,我們找不到心,恭敬即是;我們對一切法升起無上的信心,無上的恭敬心,福田自生;如果不生恭敬心,那能穿到福田衣呢?衣是表法,三千大千世界無非是衣;持戒即衣,做善即衣,六度即衣,四攝即衣,世界上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叫衣服;打坐念佛皆是衣,山河大地本體的功德也叫衣,有相與無相,不作分別想,無相的衣披在無念的身上,無念的人叫覺念;一個覺悟的人才能真正披到菩薩的衣服;一個沒有覺,沒有體的人,這個菩薩衣無相衣很難披啊,披不到身上啊,披到身上你也不知道啊;變成執(zhí)著了,持五戒啊修十善啊,都變成人天之法,因為你不知道無相故;你不能披弘誓鎧啊,你不知道這一切善法都是佛的衣服;而無相之人,人家打不到罵不到,沒有相誰能看到你呢?有了這無相佛衣,你已經(jīng)在無相之中,人家罵你的聲音啊,你都看不到了;人在無相的體里面,比如如果你劃船,對面有一只大船過來了,你就會叫人家讓你一下,讓我過去。而假如你見到一座山,你就會繞著山走,不會對山叫讓你走,為什么我們不會對山叫,讓山讓我;而會對人叫呢?因為有相的人就會有對立的存在,我有相啊。如果你沒有相了,就象山誰還會叫山讓路呢,人家會圍著你轉(zhuǎn);所以無相之人在外面任何地方都是非常的圓融,所以學(xué)佛法學(xué)到后邊是非常圓融的,不會給別人帶來很多的麻煩。注意圓融之人一定是個無我的體,有誰會對大山說我對山生煩惱呢?我罵山啊,恨山啊,有沒有?我們只有對人生煩惱,為什么呢?因人有相故;你有個我相在哪里,人家都盯著你了,如果你沒有相了,誰盯著你呢?可以在山上打坐啊,或者做什么事情啊,還覺得很舒服呢;如果你是我相具足,就見思惑煩惱,就不高興;煩惱都是因為我們心里不圓滿;無相者,自然都會象山一樣,所以我們要披無相衣,那樣我們在外面會非常樂意的去做;無相無不相,在無相當(dāng)中,所有的東西對你來講都是無住,你緊緊記住,只要你不執(zhí)著,這個世界非常清凈;如果你執(zhí)著,這個世界肯定是煩躁不安的;會有一種不能安定的狀態(tài)出現(xiàn)。

  持缽,缽有三種,一種是一個人吃的缽,二種是可以二個人吃的缽,一人看東西經(jīng)行,一人去乞食化緣。三是三個人吃的缽:五臺山有的,好大的;缽是應(yīng)量器。吃多少裝多少。

  上殿是佛事,過堂是不是佛事呢?有人說寧肯不上殿也要來過堂,是對還是錯呢?何謂直接消受,何謂間接消受?二者的差別有多大?何謂性功德?何謂愿功德?過堂當(dāng)中有何性功德有何愿功德?過堂這場佛事應(yīng)該如何來完成?存何心?相何應(yīng)?發(fā)何愿?了何道?消何米?

  釋迦牟尼佛對吃飯很重視的。對于上殿還是次要的。過去的上殿就是三皈依就可以了。但是對吃飯這個問題非常重視,比上殿還要重視。吃飯的功德是直接跟眾生來受用的。過堂的功德是直接消受。如果你有道可以消,如果你沒有道就難了。早上是天人齋,中午是佛齋,你不吃沒有關(guān)系,你身心恭敬,要有供養(yǎng)之心。但是中午一餐要認(rèn)認(rèn)真真去吃,要消,釋迦牟尼佛也可以不吃飯,他為什么要來吃呢?為眾生故,完全不是為自己。當(dāng)時法照大師在缽里看到五臺山勝景,不敢告訴別人,他怕人家說他執(zhí)著于相,怕說他恭高我慢,怕說他炫耀自己見到佛菩薩。后來有一天文殊菩薩來找他,說你看到我這個境界,為什么不告訴大家呢?法照大師說我不敢告訴別人,怕別人說我顯示于名顯示于利。文殊菩薩告訴法照,他說難道我現(xiàn)五臺山,在清涼山上面那么多人去朝拜,是為了顯名嗎?是為了顯利嗎?有名有利你自己知道啊,何必管別人家知不知道的問題呢?你執(zhí)著不執(zhí)著那是你的事情,跟眾生有什么關(guān)系呢?就是說,你做這件事情,你行這件事情,你不執(zhí)著就可以了,眾生執(zhí)著那是眾生的事情,沒有悟道的人當(dāng)然會有這個體了。所以呢,在菩薩道上面就不講這個了。如果你真正的菩薩道的精神,名也是無名。就像我們這次馬上要搞佛教協(xié)會一樣,我就直接說我還要當(dāng)會長,其實我根本就不想當(dāng)會長,但是我還要當(dāng)會長。我為什么要當(dāng)會長呢?我為了利益大眾啊,我要幫助別人啊,免得那些邪門外道為勢作倡啊。

  所以如果你有菩薩道的精神,能做一切事。吃飯,這個大米是來自于眾生,是直接消受。上殿這個功德,還是自消受。念了一下,是你自己清凈,是你自己的感受,住在法性里面,但是只有自解脫。有兩種功德,一種性功德,一種愿功德。比如,持戒,看到別人持戒,發(fā)愿持戒,另一個人不發(fā)愿持戒,但是見持戒的生歡喜,隨喜功德。你看我修寺院,修寺院也叫功德,但是你隨喜一下,也叫功德,我們的功德在性功德上面講是平等無二的。隨喜功德和我所做的功德,都是一念心。從心地上講我們是平等的,一塊錢和一百萬塊錢絕對平等。從性功德,從理上的功德,從法性上的功德,絕對是無二的。但是從愿功德里面,有差別。一塊錢就是一塊錢,一百萬就是一百萬,我修寺廟就是修寺廟的功德,你在家里掃地就是掃地的功德,所以愿功德是有差別的。性功德是一樣,愿功德是有差別的。這個關(guān)系到菩薩利益眾生的大悲體,就像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它性功德是一樣的,但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愿功德,而愿功德與性功德是絕對有差別。金剛經(jīng)還是講的性功德,性本來具足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愿功德不同,將來你可以到十方世界成等正覺,建種種世界啊,那不可思議的這個境界,可以建立國土啊,建立接引眾生的這個體啊,不可思議的。所以呢,所做與不做,那是不一樣,功不唐捐。從愿上講,一切所修行的愿功德,是不會白做。不要以為自己修行,他隨喜一下就可以了,那我就不修行就好了,是不是?我不做跟你都一樣了,我干嗎要去修行呢?但是功不唐捐。如果你以不修行的心來念佛,你只能落到下品往生,修行善法又能念佛可以中品往生,又能修行又能和第一義諦相應(yīng)是上品往生。上品往生者是理事圓融。什么叫上品往生?第一是無我的佛心,法界唯是阿彌陀佛名號中;第二是平等心,法界唯阿彌陀佛平等功德顯中;第三是感恩佛心,法界唯阿彌陀佛大悲回向中!在此世界都是大悲心的示現(xiàn)。大悲心和無我心是相應(yīng)的,一片的悲心,阿彌佗佛的悲心,原來就是我們的佛心。阿彌佗佛的大悲回向建立我們平等心的無住功德。因為這個世界平等就無執(zhí)故。因為是阿彌佗佛啊,不執(zhí)著于我見,會于佛見,無執(zhí)我相,世界平等了,你不自在就是會于妄識。無我真行,阿彌佗佛就是我的真心,徹底的超越我的妄心,、毗盧遮那頂上行。過去一個皇帝問法師,怎樣才是真正的修行,法師說:(你)走的大地,就在毗盧頂上。講毗盧頂上行,這就是究竟位。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毗盧頂上行。金剛經(jīng)就講自性,到后面專講這個體相妙用,超越毗盧遮那佛不可思議行。

  吃飯和貪等為宗有何關(guān)系?和六道輪回有何關(guān)系?法上的滅與心上的滅有何不同?身體斷與心識斷有何不同?

  所以這個吃飯,到中國來以后過堂吃飯,其實我們心里還是要認(rèn)為還是在持缽。貪等為宗,出家?guī)资暌院笠欢ㄒ苌羁痰恼J(rèn)識到貪等為宗。因為食為貪,吃飯為貪,我們貪為本啊。我們這個身體怎么來?就因為貪而來。有貪就有生,有生就有死,所以我們現(xiàn)在一切生都為貪而來,沒有飲食就會死掉。為什么持八關(guān)齋戒呢?其中一個過午不食,是對于生命來講的。對于生命,就是六道輪回的生滅,就是性欲,就是不淫,男女不淫,不淫是斷生死。生死和這個身體,一個是心法,一個是身法。生滅滅已,法上的滅,和心上的滅,是兩回事。淫心是指心,吃飯為身,生命斷了,我們這個身體斷了,無所依。我們的心識斷了,無所體,沒有正報,沒有依報。依,身為依。

  你能證得“身體來自于貪”嗎?你能證得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光為依”嗎?為何說此世界,以生滅為命,以身體為依?西方極樂世界以阿彌佗佛光為依。我們的生命以壽為依。

  無量壽為正,無量光為依。在此世界,以生滅為命,以身體為依,有了這個身體,這就是我們的依報。但是我們念念的生滅,這是我們的命報。我們的命,就是生滅的體。所以,我們不淫欲,是意業(yè),就是相續(xù)的生滅。我們不吃晚飯,是身業(yè),就是不貪著。不貪著,就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一切身來自于貪。你不貪身怎么會有身體呢?貪就是強(qiáng)烈的執(zhí)著啊。只要你有強(qiáng)烈的執(zhí)著就變形(成形)。你強(qiáng)烈的嗔恨心,你恨別人,貪著了,我恨他,罵著他舒服,那你將來丑陋無比。吃東西像餓鬼一樣,就貪于吃的,就變成餓鬼,相貌難看。如果你貪人道,貪著五戒,屬于人道,貪著善法,屬于天道。但是你到那個地方,你在貪的時候,都得到一個相,這個相就是這個身體。什么身體,有胎卵濕化,對于心與法來講,有意身、有肉體的身,有想身、有欲身、有無想身,不管是無想身跟想身,無想身完全是意身,有想是欲相,有色相,還有欲。色界天,有想無想都叫意身,只有我們現(xiàn)在這個欲想才有肉身,還有貪嗔癡的意想,地獄也叫意身,餓鬼也有意身,餓鬼還有堅固的執(zhí)著的這個意身,餓鬼也有胎生。地獄就沒有胎生了,完全是意生,但是這個意生跟一般的天上的化生不一樣,有著強(qiáng)烈的分別執(zhí)著身。這個意身,這個身體,是很麻煩的。所以我們這個執(zhí)著的貪心,和這個淫欲的生滅,身體的意念的這個體,都是跟它相應(yīng)的。貪生嗔故,因為我們有貪,就有身體,但是呢因身體而起貪,不斷的六道輪回生死,是故要平等為宗。

  走路時如何存心最與佛菩薩相應(yīng)?過堂時存乞食想有何利益?何謂不是燒香的真燒香,不是禮拜的真禮拜?合掌隱含何等法意?何謂執(zhí)著的拜?何謂相應(yīng)修行?如何做才是相應(yīng)修行?

  所以我們要把吃飯當(dāng)作一個法事。所以過去釋迦牟尼佛是依化飯為食。我們現(xiàn)在其實還是化飯。我們雖然坐在齋堂里吃飯,你要意識到還是在化飯。我為什么講要如法修行呢?你一定要把這個法落到心里面去。世間人為什么執(zhí)相而失體呢?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修行執(zhí)著于相呢?對佛菩薩尊重啊,離開佛菩薩就沒有尊重了。你要知道,你每一個腳步都踏在自性上面,每個腳步都踏在實相上面,每個腳步都踏在大悲心上面,大智慧體上面,大愿的體上面。你念念之間跟它相應(yīng)。就是跟佛菩薩都是相應(yīng)的。這個是跟法相應(yīng)。因為你把這個相已經(jīng)落于實相了。那你不燒香是真燒香,你不供佛是真供佛,你不禮拜是真禮拜,你跟實相相應(yīng)了。這時外面的一切形狀,你也不會否定,否定相只在破執(zhí)的因緣才生起。比如,那個人太執(zhí)著了,破他的執(zhí)著。但是在表法的時候,看到相生起佛的信心的時候生起無上的恭敬心。一合掌,他就不一樣了。一合掌就代表著你與法相應(yīng)的這個體,剎那時間,所以一看到佛像,一合掌,立即跟法相應(yīng)。開了這個燈,一按開關(guān)燈就亮了,立即智慧大開。如果對著拜啊拜啊,我要求開智慧啊,那就變成執(zhí)著了。怎么求也沒有用。如果與實相不能相應(yīng),不能了知于實相,你持戒忍辱精進(jìn),種種苦行,乃至于把肉一塊塊割下來,把眼睛挖掉,耳朵挖掉,來供養(yǎng)諸佛,乃至于舍身舍肉燒身燒臂,乃至于恒河沙劫,也不能成佛。但是如果你與法相應(yīng)的話,念念與法相應(yīng),那是不可思議。你想一想,一旦相應(yīng),你就自消融化了,心與境相應(yīng),空空洞洞的,這個時候,是真正的真實的修行。

  理通與事通的實證關(guān)系?有無修行是個理,身心狀態(tài)是個事,反省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才能真正體悟自己的修行狀態(tài)?吃飯時如何證得眾生之心?如何與眾生同體?吃飯時如何是真“消化”?

  所以要講理,理上不通,事上就不通。就像血管一樣,理上沒通,你這個結(jié)就打不開。一旦結(jié)打開來了,血管自通。所以很多人會得神經(jīng)病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一個結(jié)沒打開。結(jié)打開了,他就身心非常安泰,血管的血液非常舒暢。所以我們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修行,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身心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吃飯應(yīng)該很鄭重的想一想這個問題。一定要想到,你吃飯之時跟眾生的心是連在一起的。吃飯跟眾生是一體的,每一粒大米都是眾生的心。在你吃的時候,就是吃眾生的東西。你有道,就可以消化。怎么樣叫有道呢?無分別,只要你沒有分別,道就相應(yīng),就能消。如果你起分別心,就不能消。釋迦牟尼佛的佛衣目健蓮尊者就拿去河里洗,衣漂在水面不下去,目健蓮用所有的神力搬來了大山也沒有辦法把佛衣壓進(jìn)水中好洗,怎么也不肯落下去,釋迦牟尼佛就叫人從缽里面取了一粒米出來,說,你把這粒米投到衣上,結(jié)果衣就落下水里,信士布施三寶一粒米,當(dāng)時目犍連用神通都按不下去,目犍連的神通多大啊,可以把地球搬動,把這塊布往水里面壓,壓不下去,后來釋迦牟尼佛用一粒米拿過來,眾生的米,眾生的供養(yǎng),放到上面去的時候,布就沉下去了。三寶功德遍法界功德,供僧之米在三寶中具足了很大的功德,若你吃了不了道就危險了,由此才有一偈子出生:“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也就是說,假設(shè)你不了道的話,粒米難消了。所以我們一個修道的人,一個修行人,難道對這個事情,不生恐怖嗎?不生驚畏嗎?不害怕嗎?還模模糊糊嗎?所以我們對這個因果,一定要慎重。只有什么人不感興趣呢?只有什么人對它不在乎呢?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或者是俗人。小孩子就不懂。

  佛家一粒米為何能大如須彌山呢?一念供養(yǎng)如何遍滿十方?一念惡如何遍滿十方?我們該如何珍貴珍重當(dāng)下現(xiàn)在之一念呢?

  所以我們對吃飯應(yīng)該慎重,這粒米直接來自于眾生。這粒米為什么功德這么大呢?這位眾生供養(yǎng)這粒米到寺里來,而寺是常住,常住屬十方,十方與一切眾生心相應(yīng),與一切諸佛心相應(yīng)。只要他貢到寺院里來了,與十方就相應(yīng)了。是故這粒米的功德大。所以他供養(yǎng)心就是供養(yǎng)十方。供養(yǎng)十方就代表跟所有法界眾生心是相連的。只要跟眾生相連的這一念的功德,你吃了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還。還不是還他一個人,還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在密宗里面強(qiáng)調(diào)很清晰啊。漢傳佛教沒強(qiáng)調(diào)這個問題。我們平時不知道功德有多大,過失有多大。我們平時罵了一個人,我對你不高興就說一下,內(nèi)心中好像沒什么,密宗經(jīng)典講得很清楚,你罵別人你這個一剎那,整個世界都變成黑暗。因為這一剎那心,一念惡念是遍無明心,墮地獄無期。在菩薩戒里面,動一惡念,墮地獄無期。動一善念,升天道有余。動一善念遍十方故。動一惡念下地獄故。這一惡念同地獄的惡念,同眾生的惡念,是相通的。如果受了菩薩戒,是一個菩薩,就要懂得這個道理,那么他自然不敢做惡。心里面動惡念的時候,內(nèi)心就驚恐,不安的狀態(tài)。為什么呢?他知道,他已經(jīng)明達(dá)、,因為菩薩是無相的,知道這一念惡的時候,無相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我們迷惑的當(dāng)體啊。我們不知道而已啊,不知道所以方便而立啊。我知道大水不能澆于幼枝啊,所以慢慢地攝護(hù)你啊。實際上菩薩的眼睛看得很清晰,你這一念的惡念的業(yè)力有多么的重啊。非常的極為恐怖。發(fā)大心來救度眾生啊。但是幼子不懂事啊,刀口舔蜜而不知有割舌之災(zāi)。菩薩就知道。所以我現(xiàn)在講經(jīng),就是要發(fā)起我們的覺悟的心,才知道這一惡念有何等之重。對這一念生起極大的驚恐之心,出離心自然會生起。道心自生。不會隨意的去動惡念。除非為了方便于別人,雖然罵你,但是他心是善的,就像母親罵孩子。母親罵孩子該不該呢?她一定該。為什么呢?因為她心是善的。因為菩薩戒里面最強(qiáng)調(diào)的是心。如果你心不善,你做善事也是不善之事。如果你心是善,做惡事也是善。

  何謂執(zhí)著之善?何謂至善?你能對此一念善生起遍滿十方的威猛信心嗎?誹謗發(fā)愿的過失?誹謗圣人的過失?對圣人不滿的過失?不斷贊美圣人贊美佛菩薩究竟有多大的加持力?你要深山老林寂靜處的無相?還是農(nóng)貿(mào)市場熙熙攘攘嘈雜不堪處的無相?大眾薰修和寺廟修行的功德與個人修行相比有多大差別?

  什么叫善呢?有幾種善,有善,還有至善。什么叫善呢?平時做點善事,執(zhí)著之善,這個執(zhí)著還是惡,善的體是對的,但是你有執(zhí)著的相,有那個執(zhí)著,這里還有惡業(yè),是故善不圓滿故。如果你了知現(xiàn)前一切善,能盡虛空遍法界與諸佛心心相應(yīng)故,通的,圓融的,這個善叫至善。為什么一再強(qiáng)調(diào)這個世界是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佗佛,阿彌佗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對此一念善生起遍十方之心。阿彌佗佛光明是一個方便故,要我們?nèi)氪诵墓?就進(jìn)入菩薩道。為什么一念阿彌佗佛就是八地菩薩呢?這一念是信的一念。了解阿彌佗佛光明遍十方的一念。所以對此一念善生起遍十方的信心,生起極大的威猛的信心。這就是菩薩道。它是導(dǎo)致于一種究竟的方便。不像文殊菩薩還要發(fā)回向,這個是果地的回向。阿彌佗佛果地的回向,要我們一念心就可以了,你不回向都沒有關(guān)系。有一念心,一念覺悟的心,一念明了的心,明了了阿彌佗佛遍十方,明了了你這一念遍十方,就回向了。因為它的實相本身就遍十方。如果造惡業(yè)也有這么大,知道吧?從性罪上就有這種過失。還有愿罪上面,更有過失。如果誹謗于愿,誹謗于佛菩薩的愿,性罪上做壞事本身就有一種過失,若人對愿生起誹謗故,等于誹謗眾生的依止。像地球,我們依止,你把地球毀掉了,一切眾生就完了。不但你毀掉性罪,你連愿罪都?xì)Я?這種過失有多大呢?那墮無間地獄、金剛地獄,沒辦法出來了,把愿給毀掉了你就麻煩了。所以誹謗愿的過失更大,愿是圣人所修所立,你就是誹謗圣人的過失,比如某個祖師如何不好,還有誹謗修行人,過失都是非常非常的大。這種過失現(xiàn)量上就有果報,釋迦牟尼佛時代有比丘尼現(xiàn)身墮地獄,現(xiàn)身大地裂開掉到地獄里去。包括孔子、老子,都有愿在攝持著,誹謗孔子、老子的過失,現(xiàn)量上會損害你的福報,損害你的福德,損害你的資糧,現(xiàn)量上面你就會得不到灌頂,得不到暖頂,得不到加持,只要你誹謗。如果你的心不斷的在誹謗圣人,對圣人有不滿的狀態(tài),你這個人修行根本就得不到加持,你怎么修行求善知識加持的得不到力量。如果你不斷的贊美于圣人,那你的加持力非常的大。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對加持力生起信心,贊美圣人,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把這個性罪與愿罪要搞清楚,直接體和間接體要搞清楚,直接體就是你直接跟眾生相應(yīng)的這個體,和你在大殿念佛的那個間接體,要分別開來。你就會選擇,我寧可不上殿但是我不可以不過堂。你有這種意識存在。為什么要過堂呢?對眾生有利益故。證明你悲心重故。選擇利益眾生的悲心,此人是大悲心重故。我說的不是你真的不上殿了,我意思告訴你,你要選擇,對于一個修道人不知道選擇,很有過失的,在七菩提分里面第一條就是相應(yīng)擇法,你要知道哪種功德圓滿,哪種功德小,哪種過失大,哪種過失小。跟眾生直接相應(yīng)的這個體,就像我們跟人接觸,或者我一個人坐在深山里弄佛法,我能在世間相里面建立無相的體,我坐在深山里面無相啊當(dāng)無人啊,我問你哪個功德大?你坐在深山里面的無相,和你跟眾生接觸的無相,社會上不是講嘛,大隱隱于世,小隱隱于山,你坐在深山老林里你說達(dá)到無相的狀態(tài),那種無相面對于眾生的時候你就做不到了。面對于眾生跟實相相應(yīng)故,因為要理事圓融,面對于大眾達(dá)到無相,和你坐在深山達(dá)到無相,大家選擇一下。我不是常常講嘛,叫我到深山老林去打坐,我不如在馬路邊撿個石頭,我在路邊撿個石頭直接跟眾生心有關(guān)系啊!在誠靈寺我在那里打念佛七的時候,我問大家:清凈否?大家說清凈,念佛很清凈,舒服。我說我不舒服,我不清凈。為什么呢?我在打妄想,我想著外面那個娃娃,在外面搞沙子,我說他為什么不進(jìn)來念佛呢?我就打這個妄想。我知道妄的體是什么,我很清晰。我問他們,我是想那個孩子來念佛的功德大呢,還是你們念佛的功德大呢?所以大家都很敬佩,因為是想那個孩子念佛的心是偉大的,所以呢,要帶大家來念佛。一個人念佛不如大家念佛。在密宗里面強(qiáng)調(diào),一個人念佛不如兩個人念佛,兩個人念佛不如三個人念佛,三個人念佛不如一百個人念佛,一百個人念佛不如一萬個人念佛,幾十萬人在一塊念佛……為什么呢?因為從相上來講,理事是圓融的。理事上圓融,重重?zé)o盡,很多事在一塊,顯示出你的心量大,事上的圓融,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思維。所以呢,不要獨守自己的清凈。所以金剛經(jīng)上講,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南無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