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珠甘露 序言

  序言

  序言

  第一.禪法中漸修與頓悟的鴻溝

  第二.修心與調(diào)脈的關(guān)系

  第三.禪法與凈土法門間的調(diào)理

  第四.大小乘間之轉(zhuǎn)轍

  第五.中觀唯識.真如之會通

  上課方式

  序言

  大家好!這次的課程,各位或已知悉:是接續(xù)《禪悟密法》后的一些觀念及架構(gòu)。在《禪悟密法》的課程中,我曾說過:現(xiàn)在能講的,就先講;如以后有需要再修正.補充者,那再來修正.補充吧!

  而去年在經(jīng)過一年的靜修后,既某些看法已有改變,也覺得可再補充一些新的資料,所以才會有這次的課程。而課程,何以稱為「漣珠甘露」呢?這乃跟我靜修的地點有關(guān),諸位所看到的瀑布圖片,就位于靜修關(guān)房的對岸。這也就說:我乃選擇于有瀑布的地點靜修。

  為什么特別選擇有瀑布的地點靜修呢?以最初我對「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很有興趣,而傳說:要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最好在有流水聲音的地方。所以每次碰到有流水、有瀑布的地方,就讓我覺得悠然神往。于是也剛好有這個因緣,找到了瑞芳某寺院,而那邊恰好有瀑布、河流。所以我就一切放下,到那里去禁足了一年。

  然最初一廂情愿的想象,跟實際的感受,還是大不相同的。因為瀑布的沖擊聲,實在很急,而非柔順;故心還不能很沉。且我禪坐時,在身心上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調(diào)整,所以最后還是放棄了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而回到我習用的方式─就是打坐、調(diào)脈、參禪。然而終究,我還感謝這個因緣─如果不是為有這個瀑布,我大概也發(fā)不起靜修一年的決心,這真是歪打正著哩!

  然經(jīng)過一年的靜修后,究竟有什么心得呢?如就禪法而言,有心可得,便不是最究竟的。但為我,既未證最究竟者;也不用裝模作樣,裝作很究竟的樣子。所以為「總是還有話待說」,才會有這次的課程。

  而在這次的課程里,我們大致要處理幾個問題:

  第一.禪法中漸修與頓悟的鴻溝

  中國禪之沒落:如果我們稍注意到中國禪,在修行方法上的轉(zhuǎn)變:最初從達摩祖師,直到六祖惠能.馬祖道一等,主要是以「機鋒棒喝」來接引學人─就是學人如有問題,便直接找上禪師,而與禪師對話。故如機緣好的話,或能言下頓悟。所以很直截了當。

  但到了宋朝之后,可能為禪師沒有那么高明了,也可能為修學者沒那么用功了,所以機鋒棒喝就慢慢使不上力,而改參話頭的方法。而話頭可能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參「拖死尸者,是誰?」在禪凈合流后,又參「念佛者是誰?」甚至也有人參「麻三斤」、「庭前柏子樹」等之類的話頭。

  但是這種方法,到今天我覺得也很難用上了,雖我個人最初于禪修上也是從參話頭,而得到初步的突破?墒沁@么多年來,我并未到處鼓勵大家也來參話頭。因為我們看祖師的公案里,一個人必死命地咬住一個話頭,然后等三年、五年,甚至八年、十年,還未必開悟。而現(xiàn)代的人誰有這種信心?誰有這種耐心?故皆于疑情還未成片時,便已不知道退轉(zhuǎn)到那里去了?

  所以這個時代,即使有人還標榜著「中國禪」,但真正以參話頭的方式,而傳授頓悟法門者,其實鳳毛麟角也!很多人所謂的禪,其實也只是盤腿打坐而已;甚至有生活禪.動中禪的興起。這跟中國禪的頓悟法門,何止有天淵之別?所以中國禪在現(xiàn)代,難免在逐漸沒落中。

  密教之疑慮:故在目前,不只臺灣,也包括全世界,大致比較流行的是密教的修行方法,還有南傳的內(nèi)觀法門。我們知道密教的修學,首先就得依止于一位高明的上師。而事實上,誰才是真正高明的上師?卻非俗人俗眼,即能判斷!很多似有神通者,或許是他力附身的加持。我們皆知:密教很多的修行法門,都夾有他力的成分─其所謂本尊護法,卻未必是諸佛菩薩,而是天龍八部的鬼神。所以很多人以為修密,更容易有覺受,更快速有感應。事實上,這都與他力的加持有關(guān)系。而他力的加持跟外道法門,其實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爾。故很多人在他力的攝受下,早已忘掉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

  其次,如已確認有位真正高明的上師,那你能具足因緣而依止他一輩子嗎?我們也知道:密宗的修行方式,必師徒間要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連系,既師父得隨時知道徒弟的狀況,也徒弟應隨時向師父報告。而今天,即使你已確認達賴喇嘛是一位大成就者,卻未必具足因緣而能常親近他;故只能聽些通俗的開示爾。這也就說,雖密教在今天非常流行,但如我們仔細去思考的話,還有很多讓人覺得不安全、不可靠的。

  南傳禪法之格局:目前雖很流行南傳的內(nèi)觀法門,也許還可以說:南傳的內(nèi)觀法門,多保持著原始佛教的風格。但仔細檢點,我覺得還有幾個問題:

  南傳的內(nèi)觀法門大致是次第禪觀,而于禪觀的過程中,如把每個次第的證量,甚至覺受,都先講得很清楚的話;則很多修行者,便難免有自我暗示的成分,而無法察覺。尤其在前方便,修奢摩他時;有關(guān)身體的覺受,更是如此。即使最后再說到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而一般人卻早于前方便的覺受中,歧路亡羊矣!所謂「南傳的內(nèi)觀法門,較容易入門」,便是在前方便中打轉(zhuǎn)而產(chǎn)生的錯覺也!其何曾入門呢?

  南傳的內(nèi)觀,乃較偏向于分析空,即分析人體乃由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而分析再分析,到最后卻很容易形成極微論。同樣若把時間,切割再切割,切割到最后就是剎那,而剎那也還是不空的。而即使分析到最后,能不形成自性不空的極微論或三世實有,也非圓滿也。以中國禪更高明的是:分析之后,還能再統(tǒng)合;以能再統(tǒng)合故,才能趨向于圓滿。所以若由此而言:南傳的內(nèi)觀法門,只是小乘的智慧,卻不為過。

  頓悟禪何去何從:這也就說,我個人不是因有所謂的「中國情結(jié)」─認為唯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才是好的。而是從客觀來分析,故確認:中國禪的沒落,其實是整個佛教世界的損失。但是中國禪在現(xiàn)代,如還要維持機鋒棒喝的道風,或維持「參話頭」的修行方式,乃不合時宜爾。

  因此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既要承續(xù)中國禪的道統(tǒng),又要因應目前眾生根器。但是這問題的關(guān)鍵,也就在:是否能從漸修的基礎(chǔ)上,而提升為頓悟法門爾。我認為:奢言頓悟法門,其實是沒有用的;因為頓悟是果,漸修是因。如只強調(diào)證果,而不努力種因;則頓悟法門終究只是望梅而不止渴也。所以要處理的第一個問題是:填平漸修與頓悟間的鴻溝。

  第二.修心與調(diào)脈的關(guān)系

  身心本是緣起而互相關(guān)連:眾生既然活著,就有身跟心的存在與變化。而身心既本就是互為緣起的,所以身變化,心便跟著變化;心提升,身也跟著提升。以道家,不能深入緣起的智慧,故不免批評佛家:只修性,而不修命。修性,是修心;而修命,是修身。其實既身心是互相緣起的,則單修心,還是附帶有調(diào)身的功能。

  身的變化潛伏于脈的通塞中:既從心入手,也會附帶有身體的變化。雖然這些變化,我們可以不去執(zhí)著它;但卻不能否定其有。而身的變化,又是潛伏在脈的通塞里。這也就說,如以禪坐用功,而能將不通的脈逐漸舒通時,便對應有身心的細微變化。這是諸法緣起,法爾如是也。因此一個禪坐者,若察覺到氣脈的變化,也只是因果之本然而已!

  原始佛教與中國禪皆不奢言氣脈的問題:但是在佛教里,《阿含經(jīng)》中根本不談氣脈的問題;在中國禪中亦然。為什么呢?因為眾生的身見,本來就很重;如再從覺受里去談氣脈,是將增加眾生的執(zhí)著?還是減卻眾生的執(zhí)著呢?故如在古代,對這些現(xiàn)象,直接棒喝「放下、不管它」就行了!古人比較單純也。而現(xiàn)代,只用一句「不管它」,卻還不能解決問題。

  到目前,很多人于禪坐中的疑難雜癥,其實不是來自于煩惱、迷惑,而是為對氣脈的變化、覺受不熟悉。于是為不熟悉,所以既無安全感,更不知當何以應對?若在此情結(jié)里,我們還只是老生常談地強調(diào):放下,不管它。其實是無濟于事的。而很多事情乃: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倒覺得應該跟大眾說清楚─所謂清楚,也未必要把細節(jié)都講得很確定。但最重要的,乃應以「平常心」來看待這些現(xiàn)象。

  以「否定其有,或只一味強調(diào)放下」,未必能消除行者的疑慮。所以在這次的課程中,會講到一些氣脈的變化。于是這將增加眾生的執(zhí)著?還是消除眾生的執(zhí)著呢?水能載舟,水也能覆舟。但是載舟與覆舟,其實皆非水的作意,而是用者的功夫也。我誠希望:透過對氣脈的了解,而更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它。而非帶著「先入為主的成見」,而「誤導于自我暗示的歧途中」。

  第三.禪法與凈土法門間的調(diào)理

  學禪若不開悟,是否因隔陰之迷而前功盡棄?很多人即使學禪,可是心里上總還是會有罣礙的,為什么呢?你有把握,這一生一定能開悟嗎?誰有把握?如這一生不開悟,那下輩子又要到那里去呢?所以很多提倡凈土的大德,就一再強調(diào):你們學禪太沒保障了,若是不開悟,則隔陰之迷,便不知道將墮到那里去?倒不如我們學凈土的,比較有保障─若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不退轉(zhuǎn)也。

  這種觀念正確嗎?所謂「隔陰之迷」,就意味著「前功盡棄」嗎?這倒是另一種斷滅見。有謂「功不唐捐」,其實不管開悟或不開悟,皆不用擔心會「前功盡棄」的。

  學禪者就不能往生凈土嗎?而在這里,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學禪者就一定不能往生凈土嗎?在凈土法門里,尤其是《觀無量壽經(jīng)》,乃說到:甚至五逆十惡的人,只要臨命終時,還知道念阿彌陀佛而求生凈生,也還能往生凈土。怎可能學禪的人,參一輩子的禪,卻反不能去呢?阿彌陀佛有這么偏心嗎?認定既學禪者,即不得往生凈土嗎?其實,這卻只是凡俗眾生的邪見而已─習用二分法,而把修凈土者和參禪者,截然二分。故修凈土者,唯待往生而絕不可能見性開悟。而學禪的人,要嘛開悟不受后有,不嘛等著下墮吧!這乃為觀念偏差所形成的惡見。

  往生凈土除具信愿外,還須什么條件?通常說到凈土法門的修行,一般都強調(diào)「信愿行」:信就是信有阿彌陀佛,愿是愿往生西方,而行則持名念佛。而我對于凈土法門,乃強調(diào):要從因果的理則,來論凈土。故心凈者,即自能往生凈土;跟發(fā)愿與否,倒沒有必然的關(guān)系。

  既心凈者,即能往生凈土。而心又如何能凈呢?靠三無漏學的修學─持戒、修定、發(fā)慧。因此;具足、定慧等持,這才是往生凈土更重要的條件。如從這個觀點來論,卻是學禪的人反更具資格得往生凈土。因為學禪者,還得從三無漏學的基礎(chǔ)中,而更加以參禪的!

  念佛難道非持名不可嗎?又有人說:你們學禪的人很奇怪,為什么學佛而不念佛呢?而我們當如何回答呢?你們修凈的人很奇怪,為什么念佛而非持名不可呢?

  既學佛,當一定會念佛的─憶念佛的身口意三業(yè)。如更謂佛者,即覺悟也。而一個學禪的人,既念念唯求覺悟;豈非即時時刻刻在念佛呢?如更廣泛地說,既依三無漏學去修行;則時時刻刻.心心念念,要使自己的身心跟佛.跟法能相應,這不也是在念佛嗎?

  所以在這次的課程中,會把禪法與凈土法門間的隔閡打通。而使學禪的人,不會有后顧之憂:即使未開悟,也照樣能往生凈土。也同時將修凈土的層次,能大幅提升,不要老是停留在信愿跟持名的層次。所謂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然門與門間,其實還都能互通的。

  第四.大小乘間之轉(zhuǎn)轍

  大乘非佛說嗎?中國佛教也就是所謂的北傳佛教,一向標榜著大乘佛法─唯有大乘才是最究竟的。而在南傳佛教里,卻根本沒有大乘佛法的經(jīng)典,所以他們干脆道:大乘非佛說。那大乘究竟是佛說?還是非佛說呢?我想真正的問題,卻不在這里。因為我們既再三提到:要依法不依人,要用三法印去勘驗是不是佛法?故不只是單純地去問:是佛說?還非佛說?如從三法印的觀點,來勘驗是不是佛法?則不能否認:在大乘佛法中,確實有很多「方便說」,而不能直接對應于三法印者。

  直入大乘與回小向大,那個高明呢?其次,在北傳佛法里一向認為:既修行,則能從最初就發(fā)菩提心而直入大乘,才是最直截了當?shù)。但在大乘的?jīng)論中,也都一再確認:成佛要經(jīng)三大阿僧祇劫。于是最初以能修「大乘法門」而壯志凌云;但一想到須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又未免力不從心。

  所以直入大乘,果真就是最高明的呢?我不認為。而從小乘,再回小向大,傳統(tǒng)上認為它是迂回的,而我卻認定:它有獨特的方便。這獨特的方便是什么呢?待以后的課程里,當會講得更明白。

  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或頓悟成佛呢?大乘有時候把成佛講得很漫長─須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有時候如禪宗,卻說:頓悟即能成佛。而密宗卻謂:即身而能成佛。

  那你是認定:必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或頓悟.即身,就能成佛呢?其實這里面最重要的癥結(jié)是:我們對于「成佛」的定義,根本都搞不清楚;即來爭論: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或頓悟.即身,就能成佛?便沒有什么意義!禪宗雖謂「頓悟成佛」,但在中國禪宗史上,即使有很多祖師皆頓悟了,但卻未有新佛出世!所以是這句話錯了嗎?我想還是歸于定義的不一樣吧!所以我們必把大小乘間的轉(zhuǎn)轍關(guān)系,再說得更明白一點。

  第五.中觀與唯識.真如之會通

  空有.性相本是一體之兩面:最后會講到中觀跟唯識、真如間的會通。以傳統(tǒng)上認為,中觀般若即是講空,而唯識真如卻是講有,所以空有之間,又被一切為二。其實空,是指諸法的自性空;而有,是指諸法的示現(xiàn)有,這有既可說是幻有,也是說是妙有。所以空有、性相,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然眾生總是各偏一端:有的偏空,有的偏有。如能覺悟「中觀、唯識與真如」間,也不過是「性相的對待差別」爾,則在「中觀、唯識與真如」間的啟承轉(zhuǎn)合,便有很大的方便。

  以萬法唯心現(xiàn)故,心與法也只是不同之標簽爾:如更進一步說,唯識與真如,主要是講心識的作用。而中觀乃謂:諸法緣起,故自性空。然既諸法唯心現(xiàn)故,法即是心,心外無法。稱為法或稱為心,其實也只是不同的標簽爾。因此中觀跟真如間,要會通其實也是很容易的。

  真心與妄識也無界限,唯性相之別而已:最后講到真心跟妄識,我們一向認為:除非先把妄識掃除盡了,才能見真心。而妄識,其實就是心相;以著相故,才成為妄。如能見性而不著相,那即是真心也。

  既性不離相,相不離性;所以不用去除識相,才能覺悟到真如心性。著相迷性就是妄識,見性而不著相即是真心。故真與妄,迷與悟,其實只在轉(zhuǎn)念之間。但這「中觀、唯識與真如間會通」的問題,在這次的課程中,將只是略提到帶過而已。詳細要待今年到馬來西亞去講《楞嚴新粹》時,才將講得更完整。

  上課方式

  這次的課程,上課的時間大致是每星期天下午二點至五點,從二點先禪坐,坐到三點半左右,才開講當天的主題。而上課的對象,因是延續(xù)以前所說的《禪悟密法》;所以必在禪坐上比較用功,且已上過《禪悟密法》的課者,再來聽會比較實在。否則勉強來聽,也只是霧里看花,隔靴搔癢罷了!

  很多人再三問道:能不能請假?其實,請不請假?應當問你自己!因為事實上,禪修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故今天即使把各位,硬請到禪堂里來聽課;而過一段時間后,因心不在焉又放牛去了,則有什么用呢?除非自己已下定決心,好好專修這個法門。否則即使在這課程中,你全勤了;但卻不用功,則這個課程對你來說,還是沒有什么大用的。頂多增加一些知識觀念,甚至增長一些慢心執(zhí)著而已。我但愿:只安心講課就好了,而不必再花心思,去管什么請假不請假的問題!

  上次于開講《禪悟密法》時,不是已昭示一個觀念:除非我們已把禪修排為第一順位,否則你永遠會覺得「沒有時間」。為什么沒有時間?你又不是要馬上死掉了,怎么會沒有時間呢?故沒有時間者,乃為你把其他不相干的事情,看得太重要了,所以就把有限的時間泡光了,因此才沒時間。

  相反地,如某事你覺得很重要,便把其他的事先擱下來,那時間便不多也得多。所以有沒有時間?其實是看我們的決心與愿力。想腳踏兩頭船,而貪多嚼不爛者,便只能順著輪回的業(yè)習,而繼續(xù)流浪去也,誰也救不了你。所以請假、不請假的問題,各位自去斟酌決定吧!

  好!序言就講到這個地方,看各位還有什么問題嗎?如果沒有問題,我們就接著講今天的主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