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節(jié) 空之類集
第二章 部派──空義之開展
第七節(jié) 空之類集(p.110~p.116)
一、《阿含經(jīng)》提到五種空(p.110)
在佛法中,空的重要性,漸漸的顯著起來。有《小空經(jīng)》1與《大空經(jīng)》2的集出,編入《中阿含經(jīng)》(《中部》)中。《小空經(jīng)》是次第深入的,有的空而有的是不空。3《大空經(jīng)》是內(nèi)外次第觀察的,立(1)內(nèi)空,(2)外空,(3)內(nèi)外空!峨s阿含經(jīng)》有(4)大空4,(5)勝義—第一義空5。這就共有五種空了。
二、《舍利弗阿毗曇論》的六種空(p.110〜p.111)
【(一)六空的名目】
綜合而加以說明的,如《舍利弗阿毗曇論》卷16說:
空定(有)六空:(1)內(nèi)空,(2)外空,(3)內(nèi)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義空6。
《舍利弗阿毗曇論》在說明空定—空三昧的內(nèi)容時(shí),說到了六空,除上面(《阿含》) 所說的五種空外,多了一種「空空」。
《大毗婆沙論》說:《施設(shè)論》立「三重三摩地」,有空空三摩地7。空空的名詞,可能是從《施設(shè)論》來的。
【(二)六空的空義(p.111)】
《舍利弗阿毗曇論》所說的六空之空義:「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不變易空」;或但略說為:「以我空,我所亦空」8。
《大毗婆沙論》引《施設(shè)論》,也說:「謂有苾芻,思惟有漏有取諸行,皆悉是空。觀此有漏有取諸行,空無常、恒、不變易法、我及我所」9。
以無常(無恒、無[不]變易)無我、無我所為空義,與《舍利弗阿毗曇論》說相同,也與說一切有部所說:「非常,非恒,非不變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10,意義一致。
《阿含經(jīng)》五空 與《舍利弗阿毗曇論》六空之對(duì)照 《中阿含經(jīng)》
〈大空經(jīng)〉 《雜阿含經(jīng)》 《舍利弗阿毗曇論》
(1) 內(nèi)空(1) 內(nèi)空
(2) 外空(2) 外空
(3) 內(nèi)外空(3) 內(nèi)外空
(4) 大空 (5) 大空
(5) 勝義(第一義)空 (6) 第一義空
(4) 空空
三、《施設(shè)論》的十種空(p.111〜p.113)
【(一)十空的名目(p.112〜p.113)】
《大毗婆沙論》卷104說:「《施設(shè)論》說空有多種,謂(1)內(nèi)空,(2)外空,(3)內(nèi)外空,(4)有為空,(5)無為空,(6)無邊際空,(7)本性空,(8)無所行空,(9)勝義空,(10)空空!11!洞笈派痴摗肪8,也說到「十種空」12,但「無所行空」譯為「散壞空」。
對(duì)比《舍利弗阿毗曇論》六空如下: [Table]
兩論對(duì)比起來,《施設(shè)論》多了(4)有為空,(5)無為空,(6)無(邊)際空,(7)本性空,(8)無所行空(散壞空)—五空,卻少了大空。《雜阿含經(jīng)》說大空,在《相應(yīng)部》中有同樣的經(jīng)文13,卻沒有大空的名稱。所以,《施設(shè)論》綜集為十空而沒有大空,可能那時(shí)還沒有大空的名目。
【(二)《施設(shè)論》中五空(有為空,無為空,無際空,本性空,無所行空)的含義(p.112〜p.113)】
(4) 有為空—經(jīng)上說:「世間空」14,「諸行空」15,都約有為法說,所以立有為空。
(5) 無為空—是滅諦、涅槃空。
(6) 無(邊)際空—如《雜阿含經(jīng)》說:「眾生無始生死以來,長夜輪轉(zhuǎn),不知苦之本際」16。生死流轉(zhuǎn)的開始,是不可記別的17。沒有生死的前際(以后又引申到后際)可得,所以說無際空。
(7) 本性空—如經(jīng)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18。
自性(svabhāva)與本性,說一切有部是看作異名同實(shí)的,如《大毗婆沙論》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yīng)知亦爾」19。
約自性說空,有部是限定于我我所空的。
(8) 無所行空(散壞空)—如佛為羅陀說:「于色境界當(dāng)散壞消滅,于受、想、行、識(shí)境界當(dāng)散壞消滅!20
【(三)《施設(shè)論》十空與《舍利弗阿毗曇論》六空的比較 (p.113)】
在這《施設(shè)論》十種空中,如依前六空的定義21來說,那無為法不生不滅((5)無為空),只能說無我我所空,可不能說是「非常,非恒,非[不]22變易法」空了。
如以生死無始為空((6)無邊際空),五陰散壞為空((8)無所行空),都不能以「無我我所」;「非常、非恒、非[不]23變易法,非我我所」的定義,說明他是空了。
沒有論文可考,不能作確切的定論,但十空說的內(nèi)容,顯然已超越了說一切有部的空義。要知道,《施設(shè)論》是說一切有部六分毗曇24的一分,但《施設(shè)論》是不限于說一切有部的25。
四、南傳《無礙解道》的二十六種空(p.113〜p.116)
《小部》的《無礙解道》,有〈空論〉一章。先引《相應(yīng)部》〈六處相應(yīng)〉的「空」經(jīng)26,然后廣列二十六空,一一的給以說明。二十六種空是27:
(1)空空,(2)行空,(3)壞空,(4)最上空,(5)相空,(6)消除空,(7)定空,(8)斷空,(9)止滅空,(10)出離空,(11)內(nèi)空,(12)外空,(13)俱空,(14)同分空,(15)異分空,(16)尋求空,(17)攝受空,(18)獲得空,(19)通達(dá)空,(20)一性空,(21)異性空,(22)忍空,(23)攝持空,(24)深解空,(25a)及正知者流轉(zhuǎn)永盡、(25b)一切空性中勝義空。28
以下方便分成八類來說明:(p.113 ~ p.116)
【(一)(11)內(nèi)空,(12)外空,(13)俱空,(1)空空29】
依《無礙解道》的說明,在這二十六種空中,(11)內(nèi)空,(12)外空,(13)俱空(即是內(nèi)外空),(1)空空:這四種空的意義是:「我、我所、常、堅(jiān)固、恒、不變易法空」,與說一切有部等所說相同。
【(二)(6)消除空30,(7)定空31 (或譯彼分空),(8)斷空,(9)止滅空,(10)出離空,(16)尋求空32,(17)攝受空,(18)獲得空,(19)通達(dá)空,(22)忍空,(23)攝持空,(24)深解空33 】
此十二種空,與《空小經(jīng)》的方法相同,也是次第深入,一分一分的空。
如(6)消除(或譯伏,伏惑的伏)空是:依出離故貪欲消除空,依無瞋故瞋消除空,依光明想故惛沉睡眠消除空,依不散亂故掉舉消除空,依法決定故疑消除空,依智故無明消除空,依勝喜故不欣喜消除空,依初禪故五蓋消除空,……依阿羅漢道一切煩惱消除空。
從(6)消除空到(10)出離空,都是依這樣的次第說空34。
(16)尋求空以下,都與出離有關(guān),如出離尋求,……出離深解。
所以,(16)尋求空是:出離尋求故貪欲空,無瞋尋求故瞋?,……阿羅漢道尋求故一切煩惱空。一直到(24)深解空是:出離深解故貪欲空,……阿羅漢道深解故一切煩惱空。
※這十二種空,都是一分一分的空,到達(dá)一切煩惱空為止;離(一分或全部)煩惱為空,正是《相應(yīng)部》中空于貪、瞋、癡的本義。
【(三)(20)一性空,(21)異性空35,(25a)正知者流轉(zhuǎn)永盡[勝義空] 36】
從出離貪欲,到阿羅漢道一切煩惱空的次第,還有(20)一性空,(21)異性空及(25a)勝義空的一分(一切煩惱的流轉(zhuǎn)永盡,有余涅槃)。
貪欲、瞋等是異性;出離、無瞋等離煩惱是一性。思出離等一性而貪欲等異性空,能離煩惱的一性也是空,名為(20)一性空、(21)異性空。
(25a)勝義空,與說一切有部所說的不同。勝義,約涅槃?wù)f。如依出離而貪欲的流轉(zhuǎn)永盡,到依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的流轉(zhuǎn)永盡,煩惱永滅而不再生起了,最究竟的是證得阿羅漢果──有余涅槃,是勝義空的一分。
※以上所說的種種空,都是空于煩惱的。
【(四)(25b)一切空中的勝義空37 (無余涅槃)】
勝義空的另一意義是:眼等滅,以后不再生起了。這是(25b)「一切空中的勝義空」,可說是最究竟的空。約依無余涅槃而般涅槃?wù)f,不但煩惱空,業(yè)感的異熟身,一切生死流轉(zhuǎn)也永滅了。
【(五)(4)最上空38】
(4)最上空是:「一切行寂止,一切取定棄,愛盡,離欲,滅,涅槃」,也是依涅槃?wù)f(勝義空約涅槃?dòng)啦簧f,最上空約有為、煩惱等滅盡說涅槃)的。在《雜阿含經(jīng)》中,作:「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39。
空是涅槃義,在勝義空及最上空中,明顯的表示出來。
【(六)(3)壞空40】
(3)壞空的意義是:色等是自性空的,已滅的色等,已壞是壞空。五蘊(yùn)、六處是自性空的,所以已滅的是壞空;壞空與十空中的「散壞空」相當(dāng)。
【(七)(2)行空41,(5)相空42】
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動(dòng)行;身行,語行,意行;過去行,未來行,現(xiàn)在行。
相有愚相,賢相;生相,住異相,滅相(約五蘊(yùn),六處,十二因緣別說)。
這些行與相,都是約「此中無他」來說空。如:
福行中,非福行、不動(dòng)行空;
非福行中,福行、不動(dòng)行空;
不動(dòng)行中,福行、非福行空。
【(八)(14)同分空43,(15)異分空44】
同分是同類,異分是異類。
(14)同分空是自性中自性空。
(15)異分空是他性中他性空。
※在這二十六種空中,七、八──二類、四空((2)行空、(5)相空、(14)同分空、(15)異分空),不知依什么經(jīng)義而立?
注解
^1 《中阿含經(jīng)》卷49,(190經(jīng))《小空經(jīng)》,大正1,736c〜738a。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節(jié)〈空與空性〉,p.47~p.50;p.54~p.55。
^2 《中阿含經(jīng)》卷49,(191經(jīng))《大空經(jīng)》,大正1,738a〜740c。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節(jié)〈空與空性〉,p.50~p.54。
^3 《空之探究》p.47:「依《小空經(jīng)》說:空,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空其所空,有其所有的。如說「鹿子母堂空」,這是說鹿子母堂中,空無牛、羊、人、物,而鹿子母堂是有──不空的。」
^4《雜阿含經(jīng)》卷12,(297經(jīng))《大空法經(jīng)》,大正2,84c〜85a。 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節(jié)〈勝義空與大空〉,p.83~p.85。
^5《雜阿含經(jīng)》卷13,(335經(jīng))《第一義空經(jīng)》,大正2,92c。 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節(jié)〈勝義空與大空〉,p.81~p.83。
^6《舍利弗阿毗曇論》卷16,大正28,633a8〜12。
^7《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105:
「有三重三摩地,謂空空三摩地,無愿無愿三摩地,無相無相三摩地!妒┰O(shè)論》說:云何空空三摩地?謂有苾芻,思惟有漏有取諸行皆悉是空,觀此有漏有取諸行空,無『常、恒、不變易法、我及我所』;如是觀時(shí)無間,復(fù)起心心所法,思惟前空觀亦復(fù)是空,觀此空觀亦空,無『常、91、不變易法、我及我所』。如人積聚眾多柴木以火焚之,手執(zhí)長竿周旋斂撥,欲令都盡,既知將盡,所執(zhí)長竿亦投火中,燒令同盡。
云何無愿無愿三摩地?謂有苾芻,思惟有漏有取諸行皆悉無常,觀此有漏有取諸行,非常、非恒、是變易法,如是觀時(shí)無間,復(fù)起心心所法,思惟前無常觀亦復(fù)是無常,觀此無常觀,亦非常非91、是變易法,喻如前說。
云何無相無相三摩地?謂有苾芻,思惟擇滅皆是寂靜,觀此棄舍諸依愛盡離滅,涅槃;如是觀時(shí)無間,復(fù)起心心所法,思惟寂靜,觀非擇滅亦是寂靜,觀此非擇滅亦無生等喧雜法故,喻如前說!(大正27,543a26〜b15)
^8《舍利弗阿毗曇論》卷16:
空定,六空: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
何謂內(nèi)空?如比丘,一切內(nèi)法,若一處內(nèi)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不變易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內(nèi)空。
何謂外空?如比丘,一切外法,若一處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外空。
云何內(nèi)外空?如比丘,一切內(nèi)外法,若一處內(nèi)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內(nèi)外空。
何謂空空?如比丘,成就空定行,比丘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不變易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空。
何謂大空?如比丘,一切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大空。
何謂第一義空?第一謂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義空。
如是六空。是名空定。(大正28,633a11〜b4)
^9《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105,大正27,543a28〜b1。
^10《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104:
「空三摩地是空亦無愿、無相,無愿三摩地是無愿亦空、無相,無相三摩地是無相亦空、無愿。
問:此三何故一一具三?
答:一一自體有三義故。謂此一一非常,非恒,非不變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不愿生長貪瞋癡等及后有故,皆名無愿。離色聲香味觸女男七種相故,皆名無相。是名三三摩地!(大正27,538c24〜539a2)
^11《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104 (大正27,540a20〜22)
^12 《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8:「薩迦耶見,是十種空近所對(duì)治,所以偏說。十種空者,謂(1)內(nèi)空,(2)外空,(3)內(nèi)外空,(4)有為空,(5)無為空,(6)散壞空,(7)本性空,(8)無際空,(9)勝義空,(10)空空!(大正27,37a12〜15)
^13 《相應(yīng)部》〈因緣相應(yīng)〉(日譯南傳13冊(cè),p.88〜p.95);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節(jié)〈勝義空與大空〉,p.83~p.85。
^14 《雜阿含經(jīng)》卷9(231經(jīng)):「云何名為世間空?佛告三彌離提: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 (大正2,56b24~26);參見《空之探究》p.6 ~ p.7:「空世間是什么意義?……世間,佛約眼等內(nèi)六處,色等六外處,六識(shí),六觸,六受說。這些,都是可破壞的,破壞法所以名為世間。六處等我我所空,名為空世間!沽韰⒁姟犊罩骄俊穚.103。
^15 《雜阿含經(jīng)》卷11,(273經(jīng))《撫掌喻經(jīng)》:「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大正2,72c14-15);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五節(jié)〈常空、我我所空〉p.103~p.107。
^16《雜阿含經(jīng)》卷33,(938經(jīng)):
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以來,長夜輪轉(zhuǎn),不知苦之本際!狗鸶嬷T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為多?為汝等長夜輪轉(zhuǎn)生死,流淚為多?」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zhuǎn)生死,流淚甚多,過于91水及四大海!(大正2,240c26〜241a2)
^17《雜阿含經(jīng)》卷34,(965經(jīng)):
時(shí)有外道出家,名曰欝低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世有邊耶」?佛告15低迦:「此是無記」。15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無邊耶?有邊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佛告15低迦:「此是無記」。(大正2,247c15〜20)
^18 《雜阿含經(jīng)》卷9,(232經(jīng)):「『世尊!所謂世間空,云何名為世間空?』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shí),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91、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fù)如是。是名空世間!弧 (大正2,56b23〜29)
^19《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1 (大正27,4a10〜11)。
^20《雜阿含經(jīng)》卷6,(122經(jīng)),(大正2,40a6〜10):
佛告羅陀:「于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于受、想、行、識(shí)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佛告羅陀:「我說于色境界,當(dāng)散壞消滅;于受、想.行、識(shí)境界當(dāng)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參見《空之探究》,p.99~p.100。
^21參見《空之探究》,p.111:
六空之空義:「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不變易空」;或但略說為:「以我空,我所亦空!(《舍利弗阿毗曇論》卷16,大正28,633a11〜b4)
^22 《空之探究》p.113原作「非常、非恒、非變易法」,但從文義看來,作「非常,非恒,非不變易法」較不會(huì)產(chǎn)生誤解。參見《空之探究》p.111:「以無常(無恒無變易)無我無我所為空義,與《舍利弗阿毗曇論》說相同,也與說一切有部所說:非常,非恒,非不變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104,大正27•538c),意義一致!
^23 《空之探究》p.113原作「非常、非恒、非變易法」,依文義,改作「非常,非恒,非不變易法」。理由同上注。
^24 六分毗曇又稱為六足論,六足論是:(1)《法蘊(yùn)足論》,(2)《集異門足論》,(3)《施設(shè)足論》,(4)《品類足論》,(5)《界身足論》,(6)《識(shí)身足論》。 參見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121〜p.171)
^25 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142〜p.144):「《施設(shè)論》,起初極可能為「世間施設(shè)」部分,后又增編成八品!妒┰O(shè)論》,是有古代的論說為基礎(chǔ)的。其淵源,與《長阿含經(jīng)》的集成,可能有關(guān)!妒┰O(shè)論》的成立,與《世記經(jīng)》、《立世阿毗曇論》等同時(shí),適應(yīng)當(dāng)時(shí)佛教界的一般需要而造作!x阿育王的時(shí)代不遠(yuǎn)!妒┰O(shè)論》,是不限于說一切有部的。……毗婆沙師非常重視《施設(shè)論》,引用的多達(dá)七十余則。這是由于「世間施設(shè)」,「業(yè)施設(shè)」,當(dāng)時(shí)重視的問題,要借重《施設(shè)論》的緣故。但《施設(shè)論》義,每與毗婆沙師不合,有的勉強(qiáng)的給予會(huì)通,有的就簡單的說:「彼不應(yīng)作是說」。這也可以說明,《施設(shè)論》并不是專屬于說一切有部的。但由于說一切有部的重視,《施設(shè)論》畢竟成為說一切有部的論書了。 」
^26 《相應(yīng)部》(日譯南傳15冊(cè),p. 87〜p.88);《無礙解道》(日譯南傳41冊(cè),p.113~p.114)。
^27 《無礙解道》(日譯南傳41冊(cè),p.114)。以下解說,見該書p.114〜p.124!稘h譯南傳》44冊(cè),《無礙解道二》〈俱存品第十.空論〉,p.90〜p.98。
^28 《日譯南傳》(41冊(cè),p.114)僅列二十五種空。印順法師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858)亦說二十五種空:「《無礙解道》、《義釋》這兩部,在銅碟部的論義中,如七十三智、六十八解脫、二十五種空等,都可以看出:到了定義精嚴(yán),繁瑣分別的階段!沟№樂◣熡凇犊罩骄俊(p.113)最后的「正知者流轉(zhuǎn)永盡、一切空性中勝義空」別成二種空來解說:1、正知者流轉(zhuǎn)永盡,是證得阿羅漢果圣者的有余涅槃;2、一切空性中勝義空,則是無余涅槃。依印順法師的看法,此二者皆是勝義空的一分,故在此暫將所編的序號(hào)分列為(25a)及(25b)。
^29 《無礙解道》:「如何是空空?于眼,我、我所、常、堅(jiān)固、恒、不易法是空,于耳……(乃至) ……于鼻……于舌……于身……于意,我、我所、常、堅(jiān)固、恒、不變易法亦是空。如是是為空空。」(《日譯南傳》41,p.114~p.115)
^30 《無礙解道》:「如何是消除空?依出離而欲貪被消除是空,依無瞋而瞋被消除是空,依光明而惛眠被消除是空,依無散亂而掉舉被消除是空,依法決定而疑被消除是空,依智而無明被消除是空,依勝喜而不欣喜被消除是空,依初靜慮而(五)蓋被消除是空……乃至……依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被消除是空。此是消除空!(《日譯南傳》41,p.116~p.117)
^31
《無礙解道》:「如何是定空?依出離而欲貪是定空,依無瞋而瞋是定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是定空,依無散亂而掉舉是定空,依法決定而疑是定空,依智而無明是定空,依勝喜而不欣喜是定空,依初靜慮而(五)蓋是定空,……乃至……依退轉(zhuǎn)觀而合現(xiàn)貪是定空。此是定空!(《日譯南傳》41,p.117)
「依退轉(zhuǎn)觀而合現(xiàn)貪是定空」,《清凈道論》于〈說道非道智見清凈品〉「十八大觀」時(shí)提到:「修還滅隨觀者,斷結(jié)縛住著(斷欲結(jié)等之煩惱住著)。」與此意相合(Visuddhimagga, p.629)。
^32 《無礙解道》:「如何是尋求空?于尋求出離而欲貪是空,于尋求無瞋而瞋是空,于尋求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尋求無散亂而掉舉是空,于尋求法決定而疑是空,于尋求智而無明是空,于尋求勝喜而不欣喜是空,于尋求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于尋求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是空。此是尋求空!(《日譯南傳》41,p.120)
^33 《無礙解道》:「如何是深解空?于深解出離而欲貪是空,于深解無瞋而瞋是空,于深解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深解無散亂而掉舉是空,于深解法決定而疑是空,于深解智而無明是空,于深解勝喜而不欣喜是空,于深解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于深解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是空。此是深解空!(《日譯南傳》41,p.123)
^34 《空之探究》p.116注12:「唯『定空』末句,作:『依退轉(zhuǎn)觀合現(xiàn)貪定空』(日譯南傳41.p.117)。」
^35 《無礙解道》:「如何是一性空、異性空?欲貪是異性,出離是一性,若思出離一性者,欲貪是空。瞋是異性,無瞋一性,若思無瞋一性者,瞋是空。惛眠異性,光明想一性,如思光明想一性者則惛眠空。掉舉異性,……乃至……疑是異性,……乃至……無明是異性,……乃至……不欣喜是異性,……乃至……(五)蓋是異性,初靜慮是一性,若思初靜慮一性者,(五)蓋是空,……乃至……一切煩惱是異性,阿羅漢道是一性,若思阿羅漢道一性者,一切煩惱是空。此是一性空、異性空!(《日譯南傳》41,p.121~p.122)
^36 《無礙解道》:「于此處正知者依出離而永盡欲貪之流轉(zhuǎn),依無瞋而永盡瞋之流轉(zhuǎn),依光明想而永盡惛眠之流轉(zhuǎn),依無散亂永盡掉舉之流轉(zhuǎn),依法決定而永盡疑之流轉(zhuǎn),依智而永盡無明之流轉(zhuǎn),依勝喜而永盡不欣喜之流轉(zhuǎn),依初靜慮而永盡(五)蓋之流轉(zhuǎn)……乃至……依阿羅漢道而永盡一切煩惱之流轉(zhuǎn)!(《日譯南傳》41,p.123)
^37 《無礙解道》:「又正知者于無余涅槃般涅槃而永盡此之眼流轉(zhuǎn),于他眼不生流轉(zhuǎn),永盡此之耳流轉(zhuǎn)‥乃至……鼻流轉(zhuǎn),……舌流轉(zhuǎn),……,身流轉(zhuǎn),……,意流轉(zhuǎn),于他不生意流轉(zhuǎn)。如是乃正知者之流轉(zhuǎn)永盡是一切空中之勝義空。」(《日譯南傳》41,p.123~p.124)
^38 《無礙解道》:「如何最上空?此句是最上,此句是最勝,此句是殊勝,謂一切行的寂止,一切取之定棄,渴愛之滅盡、離欲、滅、涅槃。此是最上空。」(《日譯南傳》41,p.116)
^39 《雜阿含經(jīng)》卷10(262經(jīng)):「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大正2,66b17-18)
^40 《無礙解道》:「如何是壞空?于所生之色自性是空,已滅之色是已壞而空。于所生之受自性是空,已滅之受是已壞而空,所生之想……所生之行……所生之識(shí)……所生之眼……(乃至)……于所生之有自性是空,已滅之有是已壞而空。此是壞空!(《日譯南傳》41,p.115)
^41《無礙解道》:
「如何是行空?于行有三,是福行、非福行、不動(dòng)行。于福行,非福行、不動(dòng)行是空;于非福行,福行、不動(dòng)行是空;于不動(dòng)行,福行、非福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身行、語行、心行。于身行,語行、心行是空;于語行,身行、心行是空;于心行,身行、語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過去行、未來行、現(xiàn)在行。于過去行,未來行、現(xiàn)在行是空;于未來行,過去行、現(xiàn)在行是空;于現(xiàn)在行,過去行、未來行是空。此是三行。如是是行空!(《日譯南傳》41,p.115)
^42《無礙解道》:
「如何是相空?于相有二,是愚相與賢相。于愚相,賢相是空;于賢相,愚相是空。
于相有三,生相、滅相、住異相。于生相,滅相、住異相是空;于滅相,生相、住異相是空;于住異相,生相、滅相是空。于色之生相,滅相、住異相是空;于色之滅相,生相、住異相是空;于色之住異相,生相、滅相是空。于受之(……)想之(……)行之(……)識(shí)之(……)眼之(……)乃至……于老死之生相,滅相、住異相是空;于老死之滅相,生相、住異相是空;于老死之住異相,生相、滅相是空。此是相空!(《日譯南傳》41,p.116)
^43 《無礙解道》:「如何是同分空?六內(nèi)處是同分空,六外處是同分空,六識(shí)身是同分空,六觸身是同分空,六受身是同分空,六想身是同分空,六心身是同分空。此是同分空!(《日譯南傳》41,p.119~p.120)
^44 《無礙解道》:「如何是異分空?于六內(nèi)處而六外處是異分空,于六外處而六識(shí)身是異分空,于六識(shí)身而六觸身是異分空。于六觸身而六受身是異分空,于六受身而六想身是異分空,于六想身而六心身是異分空。此是異分空。」(《日譯南傳》41,p.120)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上)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下)
- 自利 利他
- 心念與業(yè)報(bào)
- 成佛之道 2 歸敬三寶
- 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禪波羅蜜
-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攝法
-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 空之探究 序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引言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duì)「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duì)「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bào)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shí),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duì)「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shí)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shí)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shí)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cái)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jiān)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shí)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duì)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gè)人的福報(bào)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duì)世界的認(rèn)識(shí)——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bào)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duì)佛最好的報(bào)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gè)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duì)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gè)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duì)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hào)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bào)是什么意思?業(yè)報(bào)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bào)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