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節(jié) 聲聞學派之我法二空說

  第二章 部派──空義之開展

  第四節(jié) 聲聞學派之我法二空說(p.92~p.103)

  一、前言(p.92)

  聲聞部派中,有說一切法空的。由于文獻不充分,不明了究竟是那些部派,但說法空的部派,確實是存在的。如龍樹《大智度論》,說到三種法門;「一者、昆勒門,二者、阿毗曇門,三者、空門」1。

  三種法門中的「空門」,有的屬于聲聞,引聲聞三經來說明。

  又于說「一切法空」時,引六(或七)經,明「三藏中處處說法空」2。

  《大智度論》又說:「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毗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昆勒門則墮有無中」3。

  這可見,廣引聲聞經而說一切法空的,不是龍樹自己,而是聲聞的部派。

  以下,依《大智度論》所引的經說,可以了解「空門」是怎樣解說法空的。

  說法空的聲聞經典:

  【(一)聲聞三經】

  《大空[法]經》:《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2c26〜193a3)所引《佛說大空經》;《雜阿含經》卷12(297經)(大正2,84c11〜85a10)。

  《梵網經》:《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3a6〜9)所引《梵網經》;

  《長阿含經》卷14(21經)《梵動經》(大正1,88b12〜94a13)

  《義品》:《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3b19〜c1)所引偈《義品偈》;

  《經集》《義品》〈波須羅經〉(824〜834偈)(日譯南傳24,p.320〜p.324);

  《佛說義足經》卷上〈勇辭梵志經第八〉(大正4,179c4〜180a12)。

  【(二)《大智度論》卷31所引七經(大正25,295b22〜c5)】

  《先尼梵志經》:《雜阿含經》卷5(105經)(大正2,31c15~32c1)。

  《義品》(強論梵志):《經集》《義品》〈波須羅經〉(824〜834偈) (日譯南傳24,p.320〜p.324);《佛說義足經》卷上(《勇辭梵志經》第八)(大正4,179c4〜180a12)。

  《大空[法]經》:《雜阿含經》卷12(297經)(大正2,84c11〜85a10)。

  《羅陀經》:《雜阿含經》卷6(122經)(大正2,40a4〜18)。

  《筏喻經》:《中阿含經》卷54(200經)《阿梨咤經》(大正1,764b18〜c14)。

  《波羅延經》4:《經集》《彼岸道品》(日譯南傳24,p.370〜p.436)。

  《眾利經》:《經集》的《義品》〈第一八偈經〉(796〜803偈)(日譯南傳24,p.310〜p.312)。

  二、《大空[法]經》(p.92)

  【(一)舉經文】

  漢譯《雜阿含經》卷12(297經)說:「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5;并與「命即是身」,「命異身異」相配合。

  【(二)《大智度論》之解釋】

  依「空門」的見解,這是說法空的,如《大智度論》說:

  「聲聞法中,法空為大空。如《雜阿含》〈大空[法]經〉6說生因緣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見。是人老死,(人不可得),則眾生空。是老死,(老死不可得),是法空。」(卷18,大正25,288a)

  「若說誰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生空。若說是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法空!(卷18,大正25,193a)

  生空──眾生空,法空,「空門」是成立二空的。

  經說「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是邪見虛妄的,因而說「是老死,是法空」。這是以無我為我空,無我所是法空的。與《成實論》所說:「若遮某老死,則破假名;遮此老死,則破五陰!7(破五陰即法空)的意見相合。

  三、《梵網經》(p.93)

  【(一)引經文(p.93)】

  如《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3a6〜10)說:

  「《梵網經》中六十二見。若有人言:神常、世間亦常,是為邪見。若言神無常、世間無常,是亦邪見。神及世間常亦無常,神及世間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見。以是故知諸法皆空是為實。」

  【(二)略釋經義(p.93~p.97)】

  《梵網經》是《長阿含經》的一經。8 經說六十二見,是綜舉印度當時外道們的異見,內容為過去十八見,未來四十四見。9

  《論》文所引神及世間常、無常等,是六十二見的前四見。常、無常等四見,在《雜阿含經》中,是十四不可記10的前四見。

  本來只是世間常、無常等,而《梵網經》作神及世間常、無常等。

  神,是我(ātman)的古譯。

  世間(loka),《雜阿含經》約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說11,是眾生的身心活動。

  《長阿含經》分別為神我與世間,那是我與法對舉,也可說以眾生自體與山河大地相對論,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眾生(世間)與(器)世間了。

  《大智度論》解說「神我及世間常、無常等是邪見,諸法皆空是真實」(p.94)

  《大智度論》依「空門」,以神我及世間常、無常等邪見,解說為「諸法皆空,是為(如)實」。依經文,并沒有法空說的明文,這經過怎樣的理解而論定是空呢?

  神我是不可得的,所以說我是常是無常等,都是邪見。但「佛處處說有為法,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云何(《梵網經》)言(世間)無常墮邪見?」

  在佛的不同教說中,似乎存有矛盾!《大智度論》引經而加以解說,如卷18說:

  佛告摩訶男:……若(人)身壞死時,善心意識,長夜以信、戒、聞、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12(以上引經,以下解說)

  若一切法念念生滅無常,佛云何言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以是故知非無常性。

  問曰:「若無常不實,佛何以說無常?」

  [答曰:]「佛隨眾生所應而說法:破常顛倒,故說無常。以人不知不信后世故,說心去后世,上生天上;罪福業(yè)因緣,百千萬劫不失。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悉檀,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

  佛亦處處說諸法空,諸法空中亦無無常。以是故說世間無常是邪見,是故名為法空」。(大正25,193a23〜b7)

  佛指出無常的事實,令眾生起厭離心而向于解脫(p.95)

  佛說無常,使人得道,這是原始佛教的事實。「諸行無!沟臒o常,原語為anitya;無常性是anityatā。佛不但說無常,也說無恒、變易、不安隱等!惰べふ摗芬澜浾f:

  于諸行中,修無常想行有五種,謂由無常性,無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13

  佛說無常等,不是論究義理,而是指明事實。如四非常偈說:「積聚(財富)皆銷散,崇高(名位、權勢)必墮落,(親友)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14。這是要人對這現實世間(天國也在內),不可迷戀于不徹底的,終究要消失的福樂,起厭離心而向于解脫。

  如實知見「色身」與「心意識」是無常(p.95)

  然而,一切凡夫,都是寄望于永恒而戀著這世間的,所以《雜阿含經》卷12(290經)(大正2,81c5〜17)說:

  愚癡無聞凡夫,于四大身,厭患、離欲、背舍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于彼生厭,離欲,背舍。

  愚癡無聞凡夫,寧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我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小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15。猶如獼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愚癡無聞的一般人,對于四大色身──肉體,有的還能生厭離心,而對于心識,卻不能厭離,固執(zhí)的執(zhí)我我所。

  依佛的意思,對于四大色身,執(zhí)我我所而不能厭離,多少還可以原諒。因為我們的色身,有的活了十年,二十年,有的能活到一百歲。如將護調養(yǎng)得好,有的還少少超過了一百歲。有這樣的長期安定,所以不免迷戀而執(zhí)著。

  我們的心意識,是時刻不停的在變異,前滅的不同于后起的,所以說異生異滅。這樣的剎那生滅變異,而眾生卻固執(zhí)的執(zhí)為我我所,如一般所說的靈魂,玄學與神學家,稱之為真心、真我。這都以為在無常變化中,有生命的主體不變,從前生到今生,從今生到后世。

  佛針對世俗的妄執(zhí),對生死流轉中的一切,宣說「諸行無常」。無常,是要人不迷戀于短暫的福樂,而向于究竟的解脫;這是被稱為「如實知」與「正見」的。

  諸行無常是正見,世間無常是邪見(p.96)

  說到世間(常與)無常是邪見,無常的原語是aśāśvata,雖同樣的譯為無常,但與諸行無常不同。邪見的世間無常,是以為:有情世間是一死了事,沒有生死流轉,是斷滅論者,順世的唯物論者的見解。在佛陀時代的印度,順世派是少數。

  諸行無常是正見,世間無常是邪見,在原始佛教里,應該是沒有矛盾的。

  正見的諸行無常,邪見的世間無常,是沒有矛盾的。但在佛法法義的論究中,兩種無常有點相同,那為什么一正一邪呢?

  (1)世間無常,是前滅而以后沒有了,犯了中斷(uccheda)的過失。

  (2)諸行無常,是有為生滅的。

  如經上所說,心是時刻不住的生滅,前前與后后不同。論究起來,即使是最短的時間──剎那,也是有生滅的,這就是「念念生滅無!埂

  四大色身,不是十年、二十年……百年沒有變異的,也是年異、月異、日異,即使一剎那間,也是生滅無常的。

  這樣的剎那生滅,前剎那沒有滅,后剎那是不能生起的。如前剎那已滅,已經滅了,也就不能生起后剎那。如所作的善惡業(yè),也是剎那滅的,業(yè)滅而成為過去,又怎能招感未來,也許是百千萬億劫以后的善惡報呢?

  因果相續(xù)的諸行無常,由于「剎那生滅」,前滅后生的難以成立,就與世間無常的中斷一樣,那為什么一正一邪呢?

  諸行剎那生滅,如何成立因果前后相續(xù)(p.97)

  (1)〔說一切有部〕為了剎那生滅而又要成立前后相續(xù),說一切有部依三世有16說,法性恒有,滅入過去而還是存在(有)的,所以能前后相續(xù)而起。

  (2)〔經部〕 經部依現在有說,滅入過去,是成為熏習而保存于現在,所以能前后續(xù)生。

  但部派的意見不一,不是大家所能完全同意的。

  (3)〔說法空的部派〕 說法空的部派,以為「佛處處說無常,處處說不滅」17(不滅就是常),「佛隨眾生所應而說法」。

  說諸行無常,為了破常顛倒,一切法「非實性無!,不能說是滅而就沒有了。

  說「心去后世,上生天上」18等,為了破斷滅見,并非說心是前后一如的。這都是隨順世俗的方便,如論究到諸法實相(實相是「實性」的異譯),是非常非無常的?招砸彩欠浅7菬o常的,是超越常無常等一切戲論執(zhí)見的,所以佛說十四事不可記(不能肯定的說是什么,所以佛不予答復19),六十二見是邪見,正表示了一切法空的正見。

  四、《義品》(p.97~p.98)

  【(一)引偈頌(p.97)】

  如《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3b19〜c1)說:

  佛說《義品》偈:

  各各謂究竟,而各自愛著,各自是非彼,是皆非究竟。

  是人入論眾,辯明義理時,各各相是非,勝負懷憂喜。

  勝者墮憍坑,負者墮憂獄,是故有智者,不隨此二法。

  論力汝當知!我諸弟子法,無虛亦無實,汝欲何所求!

  汝欲壞我論,終已無此處;一切智難勝,適足自毀壞。

  如是等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

  【(二)《義品》的異譯本(p.98)】

  《義品》一六經,巴利藏編入《小部》的《經集》20,與《義品》相當的,有吳支謙所譯的《佛說義足經》,二卷,一六品21。法藏部稱此為「十六句義22」或「句義經」23。句是pada的義譯,有足跡的意義,所以譯為《義足經》的,可能是法藏部的誦本。

  【(三)《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引用《義品》明法性離言空寂(p.98)】

  《大智度論》一再引用《義品》:

  如上引五偈明法空。(《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3b19〜c1)

  又明第一義悉檀,引《眾義經》24三偈。

  明無諍法,引《阿他婆耆經》25(《阿他婆耆》是《義品》的音譯)三偈。

  引《利眾經》(利眾即眾利,利是義利的利),明不取著一切法──法空26。

  引《佛說利眾經》27二偈,明如實知名色。

  《瑜伽師地論》也引《義品》,明一切法離言法性。28

  《義品》的成立很早,《雜阿含經》(「弟子記說」)已經解說到了29。

  從《大智度論》與《瑜伽論》的引用,可見《義品》對大乘法性空寂離言的思想,是有重要影響的。

  上文所引的五偈,是論力(《義足經》作勇辭30,勇辭是論力的異譯。《經集》《義品》作波須羅31)梵志舉外道的種種見,想與佛論諍誰是究竟的。佛告訴他:人都是愛著自己的見解,以自己的見解為真理,自是非他的互相論諍,結果是勝利者長憍慢心,失敗者心生憂惱。

  這意味著:真理是不能在思辨論諍中得來的,引向法性離言空寂的自證。

  五、《大智度論》卷31引六(或七)經說法空(p.98)

  說法空的聲聞學派,引了《大空經》、《梵網經》、《義品》──三經,并說「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

  《大智度論》在說「一切法空」后,又簡略的引述了聲聞藏的六(或七)經,如《論》卷31說。

  【(一)《先尼梵志經》(p.99~p.100)】

  《大智度論》卷31:

  「有利根梵志,求諸法實相,不厭老病死,著種種法相,為是故說法空,所謂先尼梵志,不說五眾即是實,亦不說離五眾是實」。(大正25,295b22〜25)

  六經中第一,仙尼梵志事,見《雜阿含經》32。佛與仙尼的問答,是:色(等五陰)是如來?異(離)色是如來?色中有如來?如來中有色?

  如來(tathāgata)是我的異名33,如如不動而來去生死的如來,不即色,不離色,如來不在色中,色不在如來中34──這就是一般所說的:「非是我,異我,不相在」35!墩摗肺乃f「不說五眾(五陰)即是實,亦不說離五眾是實」,「實」就是如來,無實即無如來──我。這是二十句我我所見,而法空說者,依四句不可說是如來,解說為法空。

  《先尼梵志經》,可能是法空派所誦本,文句略有出入。

  《般若經》的原始部分,曾引先尼梵志的因信得入一切智,是繼承聲聞法空派的解說,集入《般若經》36為例證的。

  【(二)強論梵志(《義品》)】

  「復有強論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是戲論法,結使生處。」(大正25,295b25〜27)

  第二,強論梵志,如上面《義品》所說的37!笍娬摗痪褪恰刚摿Α,《義足經》是譯為「勇辭」的。

  【(三)《大空[法]經》】

  「及《雜阿含》中,《大空經》說二種空,眾生空、法空! (大正25,295b27〜28)

  第三,《大空[法]經》,已在上文38說過。

  【(四)《羅陀經》】

  「《羅陀經》中說:色眾破裂分散,令無所有。」(大正25,295b28〜29)

  第四,《羅陀經》,見《雜阿含經》(122經),如說:「于色境界,當散壞消滅;于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39

  五陰的散壞消滅,或依此立「散空」40。

  【(五)《筏喻經》(p.100)】

  「《筏喻經》中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大正25,295b29〜c1)

  第五,《筏喻經》,見《中阿含經》的《阿梨咤經》41。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經意是:佛說的一切法(九分教或十二分教42),善巧了解,目的是為了解脫。所以聞思法義,對解脫是有用的,是有必要的;但為了解脫,就不應取著(諍論)文義,因為一有取著,就不得解脫。如一般所說:「渡河須用筏,到岸不用船」。

  從此可見,如來說法,只是適應眾生說法,引導眾生出離,而不是說些見解,要人堅固取著的。無邊法門,都不過適應眾生的方便!阜(善的正的)尚應舍,何況(惡的邪的)非法」,表示了一切法空。

  【(六)《波羅延經》、(七)《利眾經》(p.101)】

  「《波羅延經》,《利眾經》中說: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著,若受著法,則生戲論,若無所依止,則無所論。諸得道圣人,于諸法無取無舍,若無取舍,能離一切諸見。如是等三藏中處處說法空」。(大正25,295c1〜6)

  第六,《波羅延經》是《經集》的《彼岸道品》43!侗娎洝肥恰督浖返摹读x品》。長行略引二經的經意,明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著,不取不舍。與《義品》的「第一八偈[經]」44相當。

  六、結說(p.101)

  聲聞的法空學派,引聲聞經以說法空的,主要的理由是:

  無我所。

  五陰法散滅。

  不落二邊──四句的見解。

  佛法是非諍論處。

  智者不取著一切法。45

  法空的學派,與阿毗曇門的辨析事相,是不同的。這是著眼于佛法的理想,方便引導趣入、修證的立場。

  注解

  ^1

  《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2a28〜193c1):

  「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昆勒門,二者阿毗曇門,三者空門。

  問曰:云何名昆勒?云何名阿毗曇?云何名空門?

  答曰:昆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栴延之所造。佛滅度后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昆勒門論議則無窮。……

  云何名阿毗曇門?或佛自說諸法義,或佛自說諸法名,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

  空門者,生空、法空!缡堑忍幪幝暵劷浿姓f諸法空!

  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37~p.138。

  ^2《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5b22〜c5);詳見《空之探究》p.98~p.101。

  ^3

  (1)《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4a24〜b1):

  「若人入此三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于一切法無所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毗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昆勒門則墮有無中!

  (2) 《印度佛教思想史》p.138:

  阿毗曇分別法的自相、共相,因而引起一一法實有自性的執(zhí)見,所以墮在「有」中。

  空門說法空,如方廣道人那樣,就是墮在空「無」中。

  昆勒是大迦旃延所造的論,依真諦的《部執(zhí)異論疏》說:大眾部分出的分別說(玄奘譯作「說假」)部,是大迦旃延弟子:「此是佛假名說,此是佛真實說;此是真諦,此是俗諦」。分別的說實說假,說真說俗,很可能墮入「有無」中的。

  這種種論議,都淵源于佛(《阿含》)說,只是偏執(zhí)而以對方為「乖錯」。如得般若波羅蜜,也就是通達緣起即空即假名的中道,那可說部派異義,都有其相對的真實性,于一切法門無所礙了!

  ^4 《大智度論》卷4亦引用了《波羅延經》:「菩薩得無生法忍故,一切名字生死相斷,出三界不墮眾生數中。何以故?聲聞人得阿羅漢道,滅度已尚不墮眾生數中,何況菩薩?如《波羅延經》〈優(yōu)波尸難中偈〉說:『已滅無處更出不?若已永滅不出不?既入涅槃常住不?唯愿大智說其實!』佛答:『滅者即是不可量,破壞因緣及名相,一切言語道已過,一時都盡如火滅!蝗绨⒘_漢一切名字尚斷,何況菩薩能破一切諸法,知實相、得法身而不斷耶?」(大正25,85b4~11)此偈頌與《經集》《彼岸道品》第1075~1076頌相似(日譯南傳24,p.406〜p.407)。

  ^5 《雜阿含經》卷12(297經)(大正2,84c16〜25):「緣生老死者,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圣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

  ^6 《雜阿含經》卷12(297經)(大正2,85a1〜9):「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老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生屬誰?乃至誰是行?行屬誰者?行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大空法經!

  ^7 《成實論》卷12(大正32,333a21〜27):「又《大空經》中說:若人言此老死,某老死。若人說身即是神,若說身異神異。此言異而義同,若有此見,非我弟子,非梵行者。若遮某老死,則破假名,遮此老死,則破五陰。又說生緣老死名為中道。當知第一義故,說無老死;世諦故,說生緣老死!

  ^8 《長阿含經》(21)《梵動經》(大正1,88b12〜94a13)!堕L部》(1)《梵網經》(日譯南傳6,p.15〜p.68)。

  ^9

  《長阿含經》(21)《梵動經》:「諸有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T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十八見中!T有沙門、婆羅門于末劫末見,無數種種,隨意所說,彼盡入四十四見中。……」(大正1,89c23〜93c11)

  過去世十八見:(1)世間常存論︰四種。(2)世間半常半無常論︰四種。(3)世間有邊無邊論︰四種。(4)異問異答論(詭辯論)︰四種。(5)無因而有論︰二種。

  未來世四十四見:(1)世間有想論︰十六種。(2)世間無想論︰八種。(3)世間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4)眾生斷滅無余論︰七種。(5)現在生中涅槃論︰五種。

  ^10

  (1)《雜阿含經》34卷(962經)(大正2,245c10〜19):

  佛告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常,此則真實,余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污見,此是結見,是苦、是閡、是惱、是熱,見結所系。愚癡無聞凡夫,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生。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后死,無后死,有無后死,非有非無后死,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生」。

  (2)《相應部》(33)〈婆蹉種相應〉(日譯南傳14,p.418〜p.419)作十見:

  婆磋種出家者白世尊言:「尊瞿曇!依何因?依何緣?于世間生如是種種成見耶?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世間為有邊、世間為無邊,命即是身,命與身異,如來死后有,如來死后無,如來死后亦有亦無,如來死后非有非無。」

  [世尊言:]「婆磋!于色無知故,于色集無知故,于色滅無知故、于順色滅道無知故,于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酥痢鐏硭篮蠓怯蟹菬o。婆磋!依此因、依此緣,于世間有生如是種種之成見。謂:世間為!酥痢鐏硭篮蠓怯蟹菬o。」

  ^11

  (1)《雜阿含經》卷9(231經):「佛告三彌離提:危脆敗壞,是名世間。云何危脆敗壞?三彌離提!眼是危脆敗壞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說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大正2,56b14-19)。

  (2)《相應部》(35)〈六處相應〉(日譯南傳15,p.64;p.86〜p.87)。

  ^12

  (1)《雜阿含經》卷33(930經):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冢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大正2,237c2〜7)

  (2)另印順法師著《成佛之道》p.73:

  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時在十字街頭,人又多,象馬又多,連念佛的正念也忘了。我想,那時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會不會墮落?」

  佛告訴他說:「不會墮落的。你平時念佛,養(yǎng)成向佛的善習,即使失去正念而死,還是會上升的。因為業(yè)力強大,不一定與心相應的。如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的,一旦鋸斷了,自然會向東南倒的!顾灾箰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業(yè),當然很好;最要緊的,還是平時修行,養(yǎng)成善業(yè)的習性,臨終自然會因業(yè)力而向上。

  ^13 《瑜伽師地論》卷86(大正30,778b23〜29):「于諸行中,修無常想行有五種:謂由無常性,無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故。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自體系屬有限住壽故無恒;外事劫后決定無住故非久住;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于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

  ^1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20(大正24,299c1〜3):「如有頌言: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皆別離,生者咸歸死!

  另參考印順法師著《成佛之道》(p.4〜p.8)。

  ^15參照《相應部》(12)〈因緣相應〉(日譯南傳13,p.136〜p.138)。

  ^16參見印順法師著《中觀今論》p.105。

  ^17參見印順法師著《中觀今論》p.172〜p.180。

  ^18 《大智度論》卷18:「佛隨眾生所應而說法:破常顛倒,故說無常。以人不知不信后世故,說心去后世,上生天上;罪福業(yè)因緣,百千萬劫不失。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悉檀,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佛亦處處說諸法空,諸法空中亦無無常。以是故說世間無常是邪見,是故名為法空!(大正25,193b1〜7)

  ^19印順法師著《中觀今論》p.141 ~ p.142:

  「外道問佛:「我與世間常,我與世間無常,我與世間亦常亦無常,我與世間非常非無常」等──有邊無邊、去與不去、一與異等十四不可記事,佛皆默然不答。不但外道所問的神我,根本沒有而無從答起;外道兼問法,如所云「世間」,佛何以不答?佛的默然無言,實有甚深的意義!有人謂佛是實際的宗教家,不尚空談,所以不答。此說固也是有所見的,但佛不答的根本意趣,實因問者異見、異執(zhí)、異信、異解,自起的分別妄執(zhí)熏心,不達緣起的我法如幻,所以無從答起,也無用答復。答復它,不能信受,或者還要多興誹謗。佛陀應機說法,緣起性空的意義甚深,問者自性見深,答之不能令其領悟,不答則反可使其自省而自見所執(zhí)的不當。佛陀默然不應,即于無言中顯出緣起空寂的甚深義趣!

  另參見《大智度論》卷2,大正25,74c15-75a19。

  ^20《經集》〈義品〉(日譯南傳24,p.295〜p.370)。

  ^21吳支謙譯《佛說義足經》(大正4,174b8〜189c24)。

  ^22 《四分律》卷39(大正22,845c23〜25):「爾時世尊作是念:善哉比丘!十六句義,不增不減不壞經法,音聲清好,章句次第了了可解!

  ^23 《四分律》卷54(大正22,968b24〜26):「《優(yōu)婆提舍經》、《句義經》、《法句經》、《波羅延經》、《雜難經》、《圣偈經》,如是集為雜藏!

  ^24 《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0c13〜61a3):「如《眾義經》中所說偈: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若依自是見,而生諸戲論,若此是凈智,無非凈智者。此三偈中,佛說第一義悉檀相!

  ^25 《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3c12〜64a11):「如說《阿他婆耆經》,摩犍提難偈言:「決定諸法中,橫生種種想,悉舍內外故,云何當得道?」佛答言:「非見聞知覺,亦非持戒得,非不見聞等,非不持戒得,如是論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諸法相,如是可得道!鼓﹃釂栐:「若不見聞等,亦非持戒得,非不見聞等,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觀察,持啞法得道!狗鸫鹧:「汝依邪見門,我知汝癡道,汝不見妄想,爾時自當啞。復次,我法真實,余法妄語,我法第一,余法不實,是為鬪諍本,今如是義,示人無諍法。」

  ^26 《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5c1〜6):「《波羅延經》《利眾經》中說: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著,若受著法則生戲論,若無所依止則無所論。諸得道圣人于諸法無取無舍,若無取舍能離一切諸見。如是等三藏中處處說法空。如是等名為一切法空。」

  ^27 《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59b23〜28):「復有一切法所謂名色,如《佛說利眾經》中偈:若欲求真觀,但有名與色,若欲審實知,亦當知名色。雖癡心多想,分別于諸法,更無有異事,出于名色者!

  ^28 《瑜伽師地論》卷36(大正30,489a23〜b7):「又佛世尊《義品》中說:世間諸世俗,牟尼皆不著,無著孰能取,見聞而不愛。云何此頌顯如是義,謂于世間色等想事所有色等種種假說,名諸世俗,如彼假說于此想事有其自性,如是世俗牟尼不著。何以故?以無增益損減見故,無有現前顛倒見故,由此道理名為不著。如是無著誰復能取?由無見故,于事不取增益損減,于所知境能正觀察,故名為見。聽聞所知境界言說,故名為聞。依此見聞,貪愛不生,亦不增長,唯于彼緣畢竟斷滅安住上舍故名不愛!

  ^29《雜阿含經》卷20(551經):

  「如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斷一切諸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嘆。虛空于五欲,永以不還滿,世間諍言訟,畢竟不復為。」(大正2,144 b2〜8)

  「是故世尊說《義品》答摩犍提所問偈:若斷一切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嘆,虛空于諸欲,永已不還滿,不復與世間,共言語諍訟!(大正2,144c11〜16)

  另參見《相應部》(22)〈蘊相應〉(日譯南傳14,p.13〜p.14)。

  ^30《佛說義足經》卷上(《勇辭梵志經》第八)(大正4,179c4〜180a12)。

  ^31《經集》《義品》〈波須羅經〉(824〜834偈) (日譯南傳24,p.320〜p.324)。

  ^32《雜阿含經》卷5(105經)(大正2,31c15~32c1)。

  ^33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394:「如來是佛陀的別號,梵語多陀阿伽多。本有三個意思:如法相而說;如實相法的原樣而悟解;證覺如實法相而來的。平常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就是如來的解釋。雖有三說,通常都直譯如來。然如來,外道也有這個名字,但是作為梵我的異名看的。如如不變,來往三界,這就是神我了。」

  ^34 《雜阿含經》卷5(105經)(大正2,32a27~b6):「復問:云何?仙尼!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仙尼!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仙尼!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仙尼!非色.非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

  ^35印順法師著《空之探究》p.227:

  又如〈觀如來品〉說:「非陰非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觀我(我與如來,在世俗言說中,有共同義)與五陰,「不即、不離、不相在」,是《雜阿含經》一再說到的。即陰非我,離陰非我,這是一、異──根本的二邊;不相在是我不在陰中,陰不在我中。這四句,如約五陰分別,就是二十句我我所見。

  ^36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37c10〜24):「若色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若是三昧可以相得,先尼梵志于薩婆若智不應生信。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是梵志不以得門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于諸法中無取無舍,乃至涅槃亦無取無舍! 參見《大品般若經》卷3(大正8,236a8〜b11);《大智度論》卷42(大正25,368c21〜25)

  ^37 《空之探究》p.97〜p.98;《佛說義足經》卷上〈勇辭梵志經第八〉(大正4,179c4〜180a12);《經集》《義品》〈波須羅經〉(824〜834偈)(日譯南傳24,p.320〜p.324)。

  ^38《空之探究》p.83〜p.85;p.92~p.93。

  ^39

  《雜阿含經》卷6(122經)(大正2,40a4〜18):「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白佛言:「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佛告羅陀:「于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于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佛告羅陀:「我說于色境界當散壞消滅,于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于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羅陀!于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狗鹫f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另參考《相應部》(23)〈羅陀相應〉(日譯南傳14,p.300)。

  ^40《大智度論》卷31:

  「散空者:散名別離相,如諸法和合故有,如車以輻輞轅轂眾合為車,若離散各在一處則失車名;五眾和合因緣故名為人,若別離五眾,人不可得。」(大正25,291c21〜24)

  「如經中說:佛告羅陀!此色眾破壞散滅,令無所有。余眾亦如是,是名散空。

  復次,譬如小兒,聚土為臺殿、城郭、閭里、宮舍,或名為米,或名為面,愛著守護;日暮將歸,其心舍離,蹋壞散滅。凡夫人亦如是,未離欲故,于諸法中生愛著心;若得離欲,見諸法皆散壞棄舍,是名散空!(大正25,292a17〜24)

  ^41

  《中阿含經》卷54(200經)《阿梨咤經》(大正1,764b18〜c14);《中部》(22)《蛇喻經》(日譯南傳9,p.247〜p.248)。

  《中阿含經》卷54(200經):「世尊告曰:如是,我為汝等長夜說筏喻法,欲令棄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長夜說筏喻法者,當以舍是法,況非法耶!」(大正1,764c12〜14)

  ^42

  九分教:修多羅、祇夜、記說、伽陀、優(yōu)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

  十二分教:修多羅、祇夜、記說、伽陀、優(yōu)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因緣、譬喻、論議。有關九分教及十二分教,詳見印順法師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九分教與十二分教〉p.493〜p.621。

  ^43《經集》〈彼岸道品〉(日譯南傳24,p.370〜p.436)。

  ^44 《經集》《義品》〈第一八偈經〉(796〜803偈)(日譯南傳24,p.310〜p.312);《佛說義足經》卷上(大正4,178a〜c)。

  ^45《空之探究》p.128:

  法空說的主要理由,上文(p.101)曾歸納為五項。除「無我所」為法空外,都與涅槃空有關!肝尻幧纭,是行者滅五陰,愛盡苦盡而作苦邊際!覆宦渌木洹,涅槃正是不能以四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來說明的!阜钦娬撎帯,這是言說所不及,超越于名言的!钢钦卟蝗≈磺小,正由于涅槃智的自證。法空說,是從涅槃空(或佛證境)來觀一切法的。一切法空,所以修行者隨順、趣向、臨入于「無對」(絕對的)的涅槃。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