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華嚴經(jīng)梵行品新講 第一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十七梵行品第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行品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凈。從菩薩位。逮于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yīng)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yè)。語。語業(yè)。意。意業(yè)。佛。法。僧。戒。應(yīng)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凈。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尸。則為蟲聚。
若身業(yè)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fēng)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
若語業(yè)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yīng)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shù)。是眠夢。若意業(yè)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樂。憂。喜。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yè)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yù)流向是僧耶。預(yù)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凈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黎是戒耶。剃發(fā)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如是觀已。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F(xiàn)在空寂。無作業(yè)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凈梵行。
復(fù)應(yīng)修習(xí)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xiàn)未來業(yè)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xí)氣智。于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yīng)咨問。
聞已。應(yīng)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yè)。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yīng)。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xiàn)前。初發(fā)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行品竟
華嚴經(jīng)梵行品新講
夢參老和尚講于五臺山普壽寺
華嚴經(jīng)梵行品新講
公元二○○四月十一月初六(農(nóng))
第一講
我們前面講的是〈十住品〉,講如何證得十住,講如何修行來進入十住的位子,而且是一住一住的說!磋笮衅贰的?是通說十住菩薩修行的方法。在〈十住品〉中,不論出家的、在家的,是通修的;在〈梵行品〉就不是了,〈梵行品〉專指出家人所修的清凈梵行。
因此,第一步你得出家,梵行才能清凈,你的行為才能清凈。前面的〈十住品〉,是隨你所修的事相而有差別,那都是緣,緣歸于實。怎么入住的?這就要講入住之因,入住之因有自行、他行這兩種清凈的行為,那就叫清凈的梵行。
在品會的次第上,雖然〈十住品〉在前,但是只要講到“行”,就是〈梵行品〉在前。若是說修行,是清凈梵行的意思,也叫“行”;若是說法門,那叫“梵行”,是指行門的涵義,兩者有所不同。
前面的〈十住品〉是入了住,入了位了,那是怎么來的呢?如何入的位呢?也就是入住之因,這就要修持兩種清凈梵行。前面的〈十住品〉是一位一位的講,〈梵行品〉就不是了。在《華嚴經(jīng)》里頭,〈梵行品〉的量最少,意義最深;這品的意思說到了空了,到了絕相了,言說不多,略示而已。
前面的〈十住品〉,從初住開始就成佛了,一住一住,位位都成佛。這是怎么修的呢?不由他悟,也不由他教,自悟成佛。他的觀、思惟修,跟他的行為成了一個了,也就是一切法,“即心自性”。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每位都是這樣。“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自己成就了,不是由他人開悟的。
現(xiàn)在這一品叫〈梵行品〉,梵是印度的原話,簡略說叫“勃嚂摩”,中文就翻為“凈”,清凈的凈。在雜染當中,達到清凈了,所以叫“梵”。
梵就是行,真實的境界,無境界的境界。我們的智能,跟我們的行為是一個了,以智能來指導(dǎo)你的行為;你的行為都是智能,這叫梵行。依著這種道理,解釋〈梵行品〉,跟《大般涅槃經(jīng)》的〈圣行品〉是相通的!赌鶚劷(jīng)》講圣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這里是總說,就叫梵行。
依著梵行,第一個是隨相,隨一切相而離相。隨什么相呢?隨著一切世間諸法之相,隨相者就是無相,〈梵行品〉就是要達到無相。
隨相是什么意思?像我們?nèi)疽鲁黾、乞?這都是隨相的意思。但是隨相的時候、修的時候,不要生起任何執(zhí)著。談到戒律,在你修的時候無所著,在你修持戒律法門,學(xué)戒相的時候,先懂得戒相如虛空。戒相如虛空就是離相,不要著相;隨相而無所著,隨相而離相,懂得了一切諸相,像空一樣的。
這也得依緣,一種是有緣,一種是無緣;一種是生緣,一種是法緣。現(xiàn)在是緣起法,緣起無緣,我們所要講的一切戒相,有生緣有法緣,現(xiàn)在講的是緣即無緣,緣沒有緣。
咱們前頭講了,十住菩薩大悲心很切了,而不舍離眾生。知一切法的空義而隨緣,就是性空緣起;但是隨緣而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就是性空義。因此,才能入到住位不退,初發(fā)心時就成正覺,一發(fā)菩提心了,成就信心了,就成佛了。
無緣義在〈梵行品〉上講,是知道一切境界相,如幻如夢。至于觀察眾生而不舍離眾生,這是有緣義。隨緣的時候,是有分別的,這要依照你的智能。緣有大有小,有遠有近,知道這些境界如夢幻泡影,都是虛幻不實的,這又是無緣義。
無緣義,就是無分別的智能;有緣,就是有分別的智能;塾袃煞N,同時達到分別就是無分別,無分別而隨緣,就起了分別了。在有相當中,觀察諸法無相,了知諸法平等。
“離念契玄”,離開你的思惟、念頭,這是玄義,又叫密義。我們講一部經(jīng)的義理,這個義理跟凡夫也是一樣的;不起分別心,知道是平等平等。因為這樣,才能究竟入到大乘義,也就是華嚴義。這兩個不是兩個,是一;一即非一,就是二。要是只說緣,那就是一,有緣無緣,就是二。
梵行是純粹指實教說的,沒有權(quán),沒有善巧方便,完全就它的實義說。這個梵行的行,一行就具足一切佛法了,這是華嚴的〈梵行品〉。
當你念經(jīng)文的時候,〈梵行品〉不用五分鐘就可以把它念完了,可是講起來,應(yīng)該要兩個月吧!要是展開來講,就沒完沒了;收攝來講,一念不生,什么都沒有,說一句話就完了,乃至一句話都不說,就完了,就沒有了。
所以有一次佛升座的時候,佛沒有說法,就把花拿起來,佛這么一拈花,迦葉尊者微笑,佛就不說了;一言沒發(fā),下座了,這就是清凈的梵行。
又有一次講經(jīng),佛升座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當維那師,只唱一個偈頌,佛就下座了,一句話也沒說。“法筵龍相眾,當觀第一義,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就下座了,法王法就是這樣;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沒有言說的?墒,那樣的境界,無法接引一般眾生,所以才又立了各種經(jīng)論。
本來〈梵行品〉跟〈凈行品〉是不同的。這個“梵”也當“凈”講,不過〈梵行品〉并不是〈凈行品〉,兩者不同的;〈凈行品〉是有作,〈梵行品〉是無作!磧粜衅贰,一舉一動都要依著文殊菩薩教授去做,身口意三行,心里要觀,口里也要念,身體還要去做。有時候是大悲跟大智,又修事,又修理,事理雙修;又修觀又說行,觀行雙運,達到成佛。
至于〈梵行品〉這品呢?我們要解釋解釋,為什么叫〈梵行品〉?為什么〈十住品〉完了,接著就說〈梵行品〉?這是什么意思?這是告訴你十住是如何修成的,那是修梵行而成的;以清凈的梵行,利益眾生。
修行一切法的目的是化度眾生,本來是沒有行可得,也沒有梵可說,也沒有什么是凈,也沒有什么是不凈;可是為什么必須如是說?為了接引眾生。
〈梵行品〉中,問的人是正念天子,在家的居士問出家人的事。修清凈梵行是出家人才能修的,他要想達到清凈梵行,正念天子得出家,他不出家,是達不到的。
什么叫正念呢?正念天子的名字是以德稱的,不是像咱們起個名字就算了。正念是什么念?無念,無念而念才稱正念。隨做任何事情,無念,這是正念。
有念,有著,有縛,有掛礙;無念了,沒著,沒念,沒掛礙,什么都沒掛礙。但是念即無念,行念的時候達到無念,以無念為主,以這個來利益眾生,這叫什么行為呢?第一義天,自在行。這里頭的解釋很多了,我們略微說一說就是了。
這一品的法會之主,是法慧菩薩。能說的人叫“法慧”,問的人叫“正念”,“正念”是無念之念;“法慧”又怎么解釋呢?隨你做任何事,無念,這叫法;以法簡別,不是情,是法。懂得這個義理了,就叫智能的慧。要是一動了情感,超了理了,理性就失掉了,要單用理性,情亡了,這才叫法慧。這個名詞的義理,前面雖然講了很多,可是,一個名詞的義理,無窮無盡的。能問的人是正念天子,說法的人是法慧菩薩,這也是〈凈行品〉。
清凈梵行的〈凈行品〉,跟前頭文殊師利菩薩說的〈凈行品〉不一樣。這是名住,十住成佛的,一入十住位就能成佛了,這叫住佛。這僅僅是所入之門而已,從那個門進入,究竟成佛了。
前頭講的〈凈行品〉,到了究竟,就無行了;無行才清凈,有行都不清凈。要從有行,達到無行,所以這一品叫〈梵行品〉,不叫〈凈行品〉。
“無住之住”,所以叫佛住。“無行之行”,就是利益無眾生的眾生,這兩句話大家多思惟思惟,這是究竟的了義。這叫清凈的梵行。大家以這個意思來學(xué)〈梵行品〉,不要執(zhí)著。要多參,多觀。參者就是思惟修,也就是觀義了,大家要根據(jù)這個意思去想。
對于這品經(jīng),大家要這樣看,是無住之住的,是佛住的,佛住即無住。以清凈的梵行利益眾生,利益那個無眾生的眾生。如果你不從這里進入,后面的華嚴義,是很深的,就沒辦法進入,這僅僅是開始。這才是住位的菩薩,住位的菩薩修行、發(fā)心、成就,等到了行、向、地,到十地、十忍、十通,你更沒辦法進入了。以這個觀念多去思惟,才能進入華嚴境界;如果不建立這么樣一個智能心去觀照,你誦《華嚴經(jīng)》,只是誦文字而已。
以下講〈梵行品〉的經(jīng)文,這品的文字很少。剛才跟大家說,念誦的時候,三、四分鐘就可以念完了。但是要把它開闊解釋起來,真正進入,可就不是這么回事了,那就難了。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凈。從菩薩位。逮于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現(xiàn)在是會主,正念天子就向法慧菩薩說,一切菩薩依著如來的教導(dǎo),染衣出家,怎么樣才能夠梵行清凈?出了家了,先講戒,如何能使他戒行清凈,不犯戒?依如來教,直至成就無上大菩提。
這個必須先知道天是什么義?天者,有幾種解釋了,在〈梵行品〉講,就叫凈,天者就是凈;天者自然義,自然的清凈。正念天子所問的,是事是理,是染相,是凈相。他問的意思就是染相絕對沒有了,梵天就是清凈。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念和無念,作和無作,行和無行。正念之念就是無念之念,就叫正念了。
答者呢?就是法慧菩薩。我們前面所講的第五住,方便善巧,用巧慧,巧慧是從智能開出來的方便慧。依著梵天修的清凈行,這清凈行在《華嚴經(jīng)》上講,有兩種義:四禪八定,也就是八禪。大梵天的凈天,哪個凈天呢?把它用到梵天,形容著第一義,就是剛才跟大家念的,文殊菩薩唱的“當觀第一義”,第一義天,梵行就成就了。
出家染衣之后,如何達到梵行清凈?這是正念天子所問的境界。答呢?正念天子的答,那就多了。要想清凈,行清凈行,他的因是清凈的因,沒有因怎么能成果?因因而成果,這個果怎么成的?觀,是觀成就的。自己的心清凈,離念清凈,離相清凈。出家染衣必須得戒律清凈,什么樣子才算戒律清凈?過午不食了,過午沒吃飯,這就清凈了嗎?不是的,這叫戒相。
要離開這些相,知道這些相是無相的。我是人,人得吃飯,得穿衣服;離開人相,還得離開他相。自人他人,乃至不是人,都得要吃,凡是眾生都得要吃。因此,面對這個問題,大家看看法慧菩薩怎么回答。
法慧菩薩言。
有問必有答。
佛子。
法慧菩薩稱正念天子,能在這個法會上問這個問題,他的智能跟法慧菩薩也同等了。一唱一答,大家唱答度眾生,沒有問,法怎么生起?每個法會都有人請,無請不說,沒人請不會說的。
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yīng)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
作意就是觀照,觀照以智能觀察;觀察就是研究,推究十法。正念是無念,法慧就在這個正念,怎么達到正念?是因為無念,無念達到正念。
出家了,如何能成就清凈梵行?那就研究一下吧,就因著這個問題來答復(fù)的。得依著十種觀察,念即無念,住亦無住,十住都是住亦無住;無念無住,還要依著十種境界相,這叫緣。
要顯示性空,必須依著緣起,沒有緣起怎么能性空?要想成就性空,也要緣起,從緣起達到性空,因為性空才能成就緣起。
所謂。身。身業(yè)。語。語業(yè)。意。意業(yè)。佛。法。僧。戒。應(yīng)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十個,圓滿數(shù)。如是觀,一個一個觀吧!
“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有身才能持戒,沒身,佛給他說戒干什么?持戒是為了什么?戒行清凈,戒是要達到梵行清凈。如果你有個持戒的心,有這個念,如果再有那些戒條,那還能清凈嗎?那本身就是不清凈了。如何能合乎梵行的體呢?梵行的體是什么?法身,法身清凈。為什么會不清凈呢?身口意造業(yè)就不清凈了,那就違背佛法僧三寶,違背戒。
這十個并不是在文字上講,而是我們每個人的身口意。身是體,身所做的事就叫業(yè)用。語是體,語業(yè)就是用。意是體,意業(yè)就是用。一個變成兩個,就是六個。身口意的三業(yè),加上它的業(yè)用就是六個了。六個再加上佛法僧戒四個,十圓滿。
那么,身口意所行的,就是你所依止處,是一切業(yè)性的因。要想成就清凈行,還要假佛法僧三寶作助緣。佛法僧三寶所行的就是戒,戒就是體,就是行的體,所以佛法僧戒,要緣念這十種法,所緣的境,就是這十種法。
觀察什么呢?對境觀心,對著境界相,觀照你自己的心。問的是染衣出家了,受了凈行了,學(xué)戒就是受凈行了。怎么樣觀呢?答的時候,就依著這十種觀。你要是不觀察,跟權(quán)乘菩薩,跟小乘羅漢,不就是一樣了嗎?一切戒都是因緣而起的,沒有因緣,佛不制戒的。如果起心,要起個念頭去持戒,就叫迷,這叫顛倒。
這樣說,那還要怎么觀呢?問題就在這兒,假一切為緣,顯這些事情沒有自性,觀不是觀他的相,而是觀自性;相盡了,理就現(xiàn)了。咱們是相不盡,因為梵行生不起來,境界不現(xiàn)。
觀是思惟,把思惟當成尋伺。觀這十法,分成十段,在這十段里頭,若染若凈,染不是凈,凈絕不是染;犯戒絕不是持戒,持戒也絕不是犯戒;犯戒就是染,持戒就是凈。犯戒跟持戒這兩個,是相互違背的。
這個地方講犯戒、持戒,都是法的自體。沒有犯戒、持戒,如果還有個犯戒持戒,說持戒清凈了,犯戒不清凈了,不合乎清凈梵行。你要是不細細的觀察,這個道理你就會混淆顛倒了,弄不清楚了。
只要說身,身本身就通善與不善,他所做的業(yè)也是。業(yè)有善業(yè)有惡業(yè),善業(yè)是順理的,持戒的;惡業(yè)是不順理的,破戒的,非理的。梵行是善性,違戒是惡性,兩個相違的,于理不順,這兩法是不相同的。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凈。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尸。則為蟲聚。
身體究竟是梵行,還是非梵行?在身體上找梵行,什么是梵行?在他的運動當中什么是梵行?在他的行為當中,什么是梵行?什么不是梵行?這體究竟是善是惡?有個決定義嗎?你必須得吃飯,穿衣服,你的生活,要以衣食住行來資助;那就這個身體的自相是善是惡?是清凈?是染污?實際上這個身體,不論種子、住處都是不凈的,是可厭惡的。怎么樣把他變成清凈?他是作業(yè)所依,作業(yè)都是身體做,口里做,意做。你要仔細觀察,就說咱們這肉體,是有知?是無知?他死不死?他清凈不清凈?每個人都觀察觀察自己的身體吧,清凈不清凈?佛教導(dǎo)我們,這個身體有八萬戶的蟲子,在我們身體聚集。換句話說,我們身體住了八萬家的蟲子。
在講到這段經(jīng)文的時候,我考慮了很久,要不要講?講講還是有好處的,不過大家聽著可別生起煩惱!不講呢?大家迷迷糊糊就這樣過吧!為什么我這樣說呢?佛在世的時候演說華嚴,可是華嚴這個法不在世間,《華嚴經(jīng)》不在世間;佛不是在菩提場演嗎?是,但是佛在菩提場演的時候,一個世間人也沒有。那些大阿羅漢,舍利弗、目犍連,佛跟前的弟子一個都沒有,他們根本不知道演華嚴這回事。大家看看吧,從開始演的時候,來的聽眾都是什么樣的人?演《華嚴經(jīng)》的時候,都是什么樣的人?哪有人間?哪有凡夫?
之后,佛再說法的時候,講不凈觀,講這個身的時候,也就是人間相、世間相。每個人身上有八萬戶蟲子,九億只蟲子,就這個肉體,把它分析開來,是大蟲聚,整個是蟲子。這個身是善不善?本身善不善?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成身。
行蘊,廣說就有這么多,這都是不合理的,理上沒有。順著教義理而生心,這個心是指善說的。身體本身不善不惡,作善事是善,作不善的就是惡了,你說這個身體是善是惡呢?它的體是無記性的。
在〈大智度論〉里講,有五種不凈。相不清凈,種子不凈,就是指咱們身體的種子,都是父母所生的。父精母血,業(yè)因識種,以成身分。這是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父精母血,再加上你的業(yè)識。
所以在《楞嚴經(jīng)》上,阿難尊者問佛:“佛!您這個身體,是怎么形成的呢?”佛也是父精母血所生。他是佛的堂弟,他的父親跟佛的父親,凈飯王跟白飯王是弟兄。他為什么問這么個問題?他說:“我看你的身體跟我的身體好像一樣的,沒什么差別,為什么你是佛?我是眾生?”涵義是這樣,我也是父精母血,你也是父精母血,為什么你成就那么樣的一個身體,而我卻成就這樣一個身體。
其實,在那個時代,阿難雖然沒有三十二相,也是非常英俊漂亮了。他就說一個偈頌了,“我心里常時想,赤白二滴,父的精是白,母的精是紅,赤白二滴,云何能生妙明紫金光聚?”我只舉這么一句,這里不是講《楞嚴經(jīng)》,而是證實種子是不清凈的,都是父精母血所成的,另外再加個識,沒有識是不成的了,加上一個識,來成就我們這個身分。
怎么成的呢?住處不凈,當時住在母胎之中,住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當母親吃的飲食在生藏等到發(fā)酵了,到了熟藏里頭去了,我們住在這么個地方,自體不凈。佛說有三十六物成就我們這個肉體。爪生脈長,脈轉(zhuǎn)筋搖,這是說指甲長,頭發(fā)再生,身上的筋脈在搖動,都是這些來成就的。
自體就是不凈的。三十六物,就是身體的三十六個零件,F(xiàn)在不是造機器人嗎?他能造眼睛,也能造耳朵,這中間的識怎么造?造不出來。
他自體本來不清凈,三十六物所成的,自相不凈,外相也不凈。外相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什么呢?九孔常流不凈。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大小便溺,一個嘴巴,兩個耳朵;這九個孔,九個洞,九孔常流不凈。外相不凈,眼睛要長眼屎,鼻子要出鼻涕,嘴巴要吐痰了。比如說他是清凈的,誰吐的啖,誰也不肯再把它吃回來。它不凈了。大小便溺,可以排泄,但是你要他喝自己的尿,吃自己的糞,他干嗎?往外排可以,往回再收,不干了。
所以佛說,自體不凈,這個大家都懂得了。這一個身體,畢竟不凈,要是氣絕以后,死了。天氣要是炎熱的時候,只要半天的時間身體就膨脹了,就餿了。包括他自己的子女,都不會去了,所以究竟不凈。
〈大智度論〉有個偈子,“是身種不凈,非余妙寶物,不由白凈生,但從穢道出。” “是身為臭穢,不從華間出,亦不從薝卜,猶不出寶山。” “地水火風(fēng)質(zhì),能變成不凈,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用大海水洗,怎么洗也洗不干凈的,沒有干凈的。“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這個皮帶囊是漏的,每天九個孔都往外漏,漏出來都是不凈。“諦審觀此身”,說你好好審察,觀你這個身體,“必歸于死處”,一定要滅亡、消失的。
佛在世的時候,比丘都修不凈觀,他觀一觀,非常厭惡他的這個身體,就自殺了。比丘都自殺,還得了!佛就制戒了,不許自殺,自殺要下地獄的。不自殺,他思想煩惱的很,怎么辦呢?請外道來殺他。內(nèi)道,誰也不肯殺人,就請外道殺,外道怎么肯干呢?說我給你財物,把我所有的都給你,你把我殺死。后來佛也制戒了,不許可外道殺。
這是修不凈觀,沒有修成就會出現(xiàn)的障礙!怎么會沒有修成就?觀身不凈,他好像是成就了,可是他一直嘔吐,不能吃。
修不凈觀要是修成了,可以破除你對身見的執(zhí)著,不要貪愛,不要執(zhí)著;要是道沒修成,修修的,或者精神錯亂了,或者看著生起恐怖感。
修不凈觀行,是破除你的顛倒見。顛倒見是什么呢?每一個人自己的身體都是臟的,可是你到社會上問一問吧!都感覺自己很干凈的,其實洗多少次澡都不行的。
這是佛經(jīng)上說的,用大海水洗,你一直洗,怎么洗也洗不干凈。要是把皮膚洗壞了,里頭流出來的更臟了,沒辦法干凈的。這個法是佛剛成道的時候說的。那時魔王有三位美女,魔王就讓她們?nèi)テ茐姆鸬慕湫?她們就到佛跟前來供養(yǎng)。她們說,自己如何如何美,那時佛就說:“妳們自己觀一觀,觀一觀你們的身體。”佛的身心寂然不動,等到給她們說法時,佛就用神通了,讓這位三魔女一觀,她那身體九孔常流,涕唾便溺,什么都來了。好!她們不能魔佛了,自己吐了起來!她一觀,觀的受不了了,一直嘔吐,有的是從口而出,有的是從身上而出,都是蟲子。
剛才我念的那數(shù)字,就是佛告訴這三位魔女,說她們身上有八萬戶,有九億小蟲子在里面游戲,這是清涼國師從《觀佛三昧海經(jīng)》這部經(jīng)上摘下來的。
修梵行的,觀的是體,觀的是性,性能澄凈。一切圣賢是順法的這個體,體無雜染。這個體是什么體呢?與智相應(yīng),跟智能相應(yīng),為善所集成的。為善所集成的是什么體?法性體,清凈無為的梵行。離開咱們上面所說的那些相,離開了八識心的性,得到真如法性為體。
讓你觀這十種法,哪個是梵行?
若身業(yè)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
身業(yè),身所做的業(yè),并不是什么事業(yè)了,而是你的行住坐臥,或者頭部左右回旋。行住坐臥,屈伸俯仰,就像咱們做各種姿式運動,這是身之作用,這叫身業(yè)。不是說你做士農(nóng)工商,而是說你身體所要動作的,所做的這個,就是身業(yè)。
這是梵行嗎?包括你所得的神通,神通是妙用了,那是梵行嗎?諸大菩薩,諸阿羅漢都有神通妙用了,這個是梵行嗎?行住坐臥四威儀,左右顧視,屈伸俯仰,這是身所作業(yè),這個是梵行嗎?
咱們再講深入一點,持誦、禮拜乃至禪坐。我們一學(xué)打坐,你能坐著舒服,能修行就好了,什么單盤膝、雙盤膝,這是梵行嗎?這都是形式。你說咱們打坐時,非得腿子雙盤上,這個形相是善?是惡?單盤的,就是惡嗎?乃至不會盤腿子,他就這么坐著,站著也入定。行住坐臥都入定,行般舟三昧的時候,他是站著,并沒有坐著,行住坐臥四威儀,究竟是善是惡?讓你自己來判斷。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fēng)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
說話,語言,音聲、風(fēng)息,舌、牙、喉、吻、吐、納、抑、縱。聲音高,聲音低,這是梵行嗎?佛是這樣說了,咱們才知道;沒有佛說,咱們不懂這個。咱們的語音是怎么發(fā)出來的?風(fēng)息,風(fēng)出七處而發(fā)音,口中有風(fēng),人要說話的時候,口里頭的風(fēng),到達肚臍眼里頭,這時候肚臍眼響出來音,觸到七處,才生出語言。
這個咱們恐怕沒作過觀想。風(fēng)叫“優(yōu)陀那”,觸臍而上去,要想說話,那風(fēng)觸到肚臍眼,肚臍眼往上走,這個風(fēng)觸到了七處,完了經(jīng)過牙床子,經(jīng)過牙齒,經(jīng)過嘴唇子;它上升的時候,還得經(jīng)過咽喉,還得經(jīng)過舌頭,那么就發(fā)音了,得經(jīng)過這么七處才發(fā)出聲音;蛘甙l(fā)脾氣,生氣了,也是這樣。觸動,唇舌齒牙喉,這樣才能出聲。
鼻子塞了,鼻子堵了,聲音也變小了;所以,還得加上妄想習(xí)氣,來跟這個配合,才能發(fā)音。還要經(jīng)過你心里的動作,想說什么,這只是說的語言。
說言語,梵行則是音聲風(fēng)息。有風(fēng)得有氣息,得有胸,還得有舌,還有喉,還有吻,還有吐納抑縱、高低清濁,才能發(fā)出音來。要不是佛經(jīng)上這么說,咱們沒想過這些,沒做過這個觀,這是佛教導(dǎo)我們,從佛經(jīng)上學(xué)到這么個道理,這是語。
若語業(yè)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語的業(yè)是什么?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顯了說,這個是非善非惡。這都不是善,也不是惡。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yīng)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shù)。是眠夢。
這個是覺,也就是尋求。覺就是找,或者別人說話,你想他說話的意思,那也叫尋伺。這是觀,你觀這些境界相,屬于善、屬于惡。但是,這個善惡可就假你的意念了,假你的習(xí)氣了,這是總說的三業(yè)了。這三業(yè)就是你現(xiàn)在所有的作業(yè),觀什么呢?觀身、觀身業(yè),觀語、觀語業(yè),觀意,觀意業(yè),這總共有六個。
在你觀察之后,去找,就是尋伺;因為觀的時候,有時想粗的,有時想細的,這都是不定的了,這都不是善、惡。分別去找原因,隨念的計度,這些是有相的?還是無相的?是清凈的?還是染污的?這叫隨念分別,有的是自性分別,有的是思量、尋伺,計度的分別。
你所緣的境,緣念的境界相上生起的分別念頭,但是這都是屬于有相的分別。無相的分別,緣念過去,緣念夢境,那沒有相;隨你所緣,自然的生起分別,有的是有相的,有的是無相的。
或者自己尋伺,或者伺察,這是染污的?這是清凈的?什么叫染污?什么叫清凈?你得下了定義,完了去起分別。
憶念呢?就是追憶過去,回憶過去所做過的事,所做的境界相,那是沒有境界相的了,只是你的憶念,憶念是沒相的。
思惟呢?這不是智能,只是聰明;有的人因為他的慧力輕的,他辨別不出來,那就不是智能,跟佛的智能不一樣。
你的希望,你的理解,你的念,你的定,你的定慧,這都是屬于種種憶念。這里頭有惡有善,有的是虛幻的,沒有實在的事,都是自己心想,思、念都是相通的,意識所緣念的。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睡的比較清醒,會作夢。作夢通不通善惡呢?通。夢中作惡,夢中殺人,夢中打架,夢中罵人,夢中害別人,法律不能制裁,他只是作夢;但是你的善惡、善性、惡性、無記性,在三性里頭就給你分別這些了。善、惡、無記,這些都是屬于唯識里面的,《華嚴經(jīng)》不分別這些,只是這么介紹而已。
讓你在這幾種當中觀察,觀察什么呢?這十種當中,哪個是梵行?這只是說前面六個。佛法僧戒是凈業(yè)嗎?等講到佛法僧戒,你一觀察就知道了。身口意三業(yè),這里頭都有善有惡;讓你觀察這六種,前面身、身業(yè),口,口業(yè),完了講意和意業(yè)。前面講的是意,意就是意里頭包含著觀察、尋思等等。
若意業(yè)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渴?。樂。憂。喜。
意業(yè)呢?業(yè)就不同了,一說到意業(yè),“當知梵行”,意業(yè)的梵行,意的作用,思、想,寒、熱,饑、渴,苦、樂,憂、喜,這是意業(yè)的十種,觀業(yè)的十種,這叫意的用。意的用就叫意業(yè)。想,想是想法,咱們經(jīng)常說想法,想跟思,為什么要把他分開?思是想辦法,想是回憶,這屬于觸受。接觸的事物,領(lǐng)受的,回憶來想。觀這個意業(yè),意業(yè)就存在這么個東西,也就是觀察的意思,這就是意的作用。
思,思是意的所有,就叫心所法。讀過〈百法〉的人都知道,色法有十一種,心法有八種,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yīng),六個無為,總共有百法。咱們上面講的就是這一段。
意的心,意所起的作用,領(lǐng)受外邊的境界,在這個時候,有善有惡。你觀察這六業(yè),再加上佛法僧戒,就觀察這十種,把這十種都想一想。想一想做什么呢?哪是凈行?哪是不凈行?這十種究竟哪個是梵行?
前面經(jīng)文上講,讓你觀察這十種,哪個屬于梵行?在這十種里頭,我們說身口意三業(yè),乃至身、身業(yè)、口、口業(yè),他說語業(yè),意、意業(yè),這六個。是善?是惡?是梵行?不是梵行?
我們的答案呢?這六個都不是梵行。但是你口里誦經(jīng)的時候,是不是梵行?口里贊嘆三寶的時候,是不是梵行?念佛的時候是不是梵行?身,禮拜,在那里靜坐、參禪乃至誦經(jīng),是不是梵行?佛法僧三寶戒是梵行不是梵行?
但所有相,皆是虛妄。梵行是清凈者,我們在前面就把定義給說了,無相、無作、無愿;〈十住品〉,無住,一切都無住,一切都不執(zhí)著。不管善惡,都不執(zhí)著。不但不住惡,善也不住,沒有善,只有一個有相的,善惡一落了相上,就叫境。
我們修凈行的,就要隨善轉(zhuǎn),隨著佛法僧戒轉(zhuǎn),這個是梵行吧?要是住在這個上頭,執(zhí)著佛法僧戒,那跟貪瞋癡一樣的,有善有惡,有分別,這樣就有掛礙了;心有所著,有所住。這個道理,需要多辨別辨別。
〈梵行品〉的經(jīng)文雖然少,但想入到清凈的梵行,咱們還須要一段時間,多少時間?必須一萬大劫,才能具足那信心;一萬大劫才能發(fā)菩提心,發(fā)了菩提心就成佛了。一萬大劫時間也不長,十萬大劫就是現(xiàn)前一念,無量億劫就是現(xiàn)前一念,所以從正念天子的這個問答當中,就說明了這一品的定義。
什么叫正念?無念。你念地獄是念,念佛是不是念?有念就不凈了,凈行就達到無念。無念才能契合你那個本有的一真法界。
這個道理,咱們再舉個例子來說明。大家都讀過《金剛經(jīng)》,佛問須菩提,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嗎?須菩提說沒有,佛就說答對了,給他一百分。要是說有,有就不對了,佛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有地獄嗎?只是說作那個業(yè),那業(yè)沒有了,地獄也沒有了。所作業(yè)不亡,就住到業(yè)上了,如果你觀到無業(yè)可住,什么業(yè)沒有,不住了,無住了,才能夠回歸你自己本來的面貌。
好多道友經(jīng)常一開口,好像是懺悔,又好像表達自己業(yè)障很重,經(jīng)常把業(yè)障很重,掛到口上,想到心上,做在身上。你天天如是作業(yè)?诶镎f的:“我業(yè)障很重!”心里想的:“我業(yè)障很重!”那就業(yè)障吧!
若你無念了,達到的是真正的正念。法慧這些大菩薩的名字,都是依他的義理而定的。“法慧”,是了知一切諸法的自性,無性、無住、無作,那就究竟了。
〈梵行品〉的文字不多,主要是靠思惟、觀照。希望大家學(xué)《華嚴經(jīng)》的時候,多用觀照。我們從有相達到無相,必須得有相、有聽聞,有聽聞才能明白義理;如果連聽聞都沒有,我們怎么明白呢?要從無念達到正念,無念就是正念。
第一講竟
- 上一篇:不論你修哪一門功夫,一定要做到不間斷
- 下一篇:華嚴經(jīng)梵行品新講 第二講
- 為什么眾生不能得見諸佛菩薩?
- 學(xué)佛的第一個要求--堅信不疑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學(xué)佛者可以不求往生極樂世界嗎?
- 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為什么要求明心見性?
- 到寺廟里千萬不要起嫌恨心等嗔念
- 受了三皈五戒后需要注意什么?
- 護持佛法功德無量,人人都能弘揚佛法
- 隨喜是增長自己功德的便宜事
- 為什么修道的人障礙重重?
- 為什么依占察懺法來懺悔?因為地藏菩薩會加持
- 怎么離苦得樂?念地藏菩薩圣號
- 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 如何修唯心識觀?什么叫真如實觀?
- 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隨時地觀照自己的念頭
- 果報分為幾種?四種
- 聽聞了佛法需要去修才有用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