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略解 十功德品第三
十功德品第三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于此眾中。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天龍鬼神國王臣民諸有眾生。聞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三法四果菩提之心。當知此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者何。一聞能持一切法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則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莊嚴菩薩贊嘆《無量義經》,此《無量義經》真實甚深,再度加重語氣說,甚深甚深。何以知之?因為菩薩、四眾弟子、天龍鬼神等,聞說是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三法四果菩提心等,乃至若能修行,必然疾成無上菩提。
「其有眾生不得聞者。當知是等為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于險徑多留難故!
次明不聞是《無量義經》,即失大利。此人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能成無上菩提。
所以者何?因為不知菩提大道直故。一切法本來無生無滅,一切法本來清凈,一切法本來平等,一切法本來一相所謂無相,一切法本來無起無作無有分別,一切法本來空寂。乃至無生無滅即一切法,清凈即一切法,平等即一切法,一相無相即一切法,無起無作無有分別即一切法,空寂即一切法。何以故?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故。無須造作,無須動念,若人會得,當下即是,故曰大道直故。
行于險徑多留難故,眾生以五住之行,歷于二死之險徑。五住之行者,無明住地、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簡言之,即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
二死險處者,即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也。
「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唯愿世尊。廣為大眾慈哀敷演是經甚深不思議事。世尊。是經典者。從何所來。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善男子。我說是經甚深甚深真實甚深。所以者何。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一聞能持一切法故。于諸眾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無留難故。善男子。汝問是經。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當善諦聽。善男子。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去至一切眾生發(fā)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善男子。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經。能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莊嚴菩薩請問佛,是《無量義經》,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住何所住。佛告大莊嚴菩薩說,此《無量義經》,從佛宮宅中來。宮宅者,表佛之果德也。從佛果德中來,以大悲本懷流出。流至眾生清凈因心中,此清凈因心,始能發(fā)起菩提之心。眾生以發(fā)菩提之因心,可至諸佛無上菩提之果德,故能令眾生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住者,住于菩薩菩提愿菩提行也。故曰住于菩薩所行之處。菩薩行處者,即諸波羅蜜行也。故此《無量義經》,能令眾生發(fā)菩提心菩提愿,修菩提行,疾登涅槃彼岸。
佛宣示此經甚深之義,因為此經能令眾生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能令眾生一聞能持一切法故,于諸眾生有大利益故,能令眾生行大直道無留難故。所以此經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從佛果德中來,往眾生因心中去,住于菩薩波羅蜜行,能令眾生疾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汝寧欲聞是經復有十不思議功德力不。大莊嚴言。愿樂欲聞!
上文談到此經有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今佛宣說十種不思議功德之力。
佛問大莊嚴菩薩說,此經有十種不思議功德之力,大莊嚴你愿意聽聞嗎?大莊嚴菩薩回答,愿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fā)心者發(fā)菩提心。無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舍心。諸慳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于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此《無量義經》有十種不思議功德之力。第一能令菩薩未發(fā)菩提心者發(fā)菩提心,此是總說。以下是分別說。
起于慈心,起于悲心,起于喜心,起于舍心,是名四無量心。
此四種心,皆緣于度化眾生而起,以眾生無量,菩薩發(fā)心亦復無量,故曰四無量心。慈無量心,起于慈仁愛念眾生。悲無量心,對治瞋恚,對于眾生無有殺戮等害覺。喜無量心,對治嫉妒心,對于得樂眾生起慶悅心隨喜心。舍無量心,遠離愛著,舍于三毒,等視怨親。此四種心悉為度生而起,故菩薩發(fā)菩提心,首應發(fā)之。
起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進心、禪定心、智慧心,是六波羅蜜。發(fā)此六種心,即是發(fā)菩提心。
菩薩發(fā)此六種心,悉為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不為某一眾生,或某一部份眾生。故菩薩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行此六法,即名波羅蜜。
菩薩行施,為度一切慳貪眾生。菩薩持戒,為度一切毀犯憍慢眾生。菩薩修忍辱行,為度一切瞋恚眾生。菩薩修精進行,為度一切懈怠眾生。菩薩修禪定,為度一切散亂眾生。菩薩修于智慧,為度一切愚癡眾生。故菩薩發(fā)菩提心,應修六波羅蜜。
菩薩發(fā)菩提心時,對于未能度化的眾生,起度彼之心。對于廣行諸惡的眾生,令彼起十善心。對于樂著世間有為法的眾生,度化令彼起無為心。于佛道有退轉的眾生,令彼生不退轉心。對于漏落于三界的眾生,令彼起無漏心超脫于三界火宅。對于多煩惱的眾生,令彼起除滅煩惱心。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二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是經者。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無量數(shù)劫不能演說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義無量故。善男子。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shù)。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是經典者亦復如是。從于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shù)。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二功德不思議力!
此經第二功德不思議力,是一法能生無量義。所謂生無量義之「生」,是方便施設。實則一即無量,無量即一也。
若一轉,是具足演說是經一遍。若一偈,乃至一句,四句為一偈,一偈一句者,是明演說最少的一部份。即能通達百千萬億義,縱然無量無數(shù)劫演說所受持法,亦演說不盡也。因為法義無量故。
佛并以種子展轉相生為喻,以明法義無量。這便是此經名無量義的道理。
是為《無量義經》第二不可思議功德之力。
「善男子。第三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于諸眾生生憐愍心。于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復如是。能荷無上菩提重寶。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猶如船師身嬰重病。四體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堅牢船舟,常辦諸度彼者之具。給與而去。是持經者亦復如是。雖嬰五道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纏。安止無明老死此岸。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辦。能度眾生。能如說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三功德不思議力!
以上說過菩薩未發(fā)菩提心者,聞此《無量義經》,能發(fā)菩提心。第二功德力,眾生得是經能演說者,即能于一知無量,于無量知一。今第三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是經旨,復能演說,乃至一偈一句。自己雖然未能得度,以經力故,亦能度人。
若人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具有煩惱,如同沒有煩惱一樣。何以故?自己雖有煩惱,卻能度人故。縱然出生入死,而無怖畏想。何以故?如實知空即無量法,無量法即空故。以于諸眾生起憐愍心故,于一切法得勇健想故。
持經之人,猶如壯力士,能荷擔困乏之眾生。持經之人,能荷擔如來家業(yè),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人。
譬喻船師,身嬰重病安止此岸。但有好堅固船,仍可作渡人之事。正如持經人,雖然身在五道欲有色有無色有之中,得百八重病,纏縛于生死,安止于無明老病死此岸,但是有此大乘《無量義經》之辯(辦應作辯),猶能度眾生也。眾生若能依彼人所說《無量義經》而修行者,便可得度生死之苦。
百八重病者,即百八煩惱也,百八結業(yè)也。此百八結業(yè),能令眾生不出生死,故曰重病。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三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四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與諸菩薩以為眷屬。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復為人隨宜廣說。善男子。是人譬如國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歲若二歲若至七歲。雖復不能領理國事。己(已)為臣民之所宗敬。諸大王子以為伴侶。王及夫人。愛心偏重常與共語。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經者亦復如是。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若是菩薩得聞是經。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轉若二轉。若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萬億若恒河沙。無量無數(shù)轉。雖復不能體真理極。雖復不能震動三千大千國土雷震梵音轉大*輪。己(已)為一切四眾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以為眷屬。深入諸佛秘密之法。所可演說無違無失。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愛偏覆。以新學故。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四功德不思議力。」
是經第四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無量義經》,復能演說,得勇健想,能荷擔無上菩提,荷擔眾生出于生死道。這種人雖然自己尚未得度,卻能度脫他人,與諸菩薩以為眷屬。同時,諸佛如來以無量方便,常向此人說法,令其開悟也。
眾生聽經誦經,能得開悟者,皆因佛力加被。如果佛不加被,此人便不解或不得正解。所以吾人聽經誦經,皆應虔誠恭敬,不得以我慢心,隨自意妄解佛語。若人聽經誦經,能得正解,即是諸佛如來向其說法也。
聞已受持,隨順、不逆,是自利也。轉復為人隨宜演說是利他也。所謂隨宜,是隨緣隨力隨其權宜而為人演說,非正式具足演說也。
以下是譬喻,譬如國王及王夫人新生一位王子。年齡幼稚,雖不能經理國事,但已為臣民之所宗敬,能與諸大王子以為伴侶。同時國王與夫人,對其愛心偏重,常與共語。為甚么呢?因為愛念愍念其稚小故。
國王用以喻佛,王夫人用喻此《無量義經》。幼子譬喻菩薩子,臣民用喻人天四眾八部,諸大王子用喻大菩薩。佛與此《無量義經》,和合而生菩薩,為人天四眾八部之所宗仰,與諸大菩薩以為眷屬,常為諸佛護念慈悲攝受。為甚么呢?因為此人新學故,深入諸佛秘密法故,所演說者無違佛旨無有失誤故。
若是菩薩得聞是《無量義經》,若轉一句一偈,乃至無量無數(shù)轉,雖不能體真理極究竟法義,雖不能震動大千,雖不能雷震梵音轉大*輪,然已為四眾八部之所宗仰,已與諸大菩薩而為眷屬,已入諸佛秘密法藏,已為諸佛慈悲攝受矣。
是為此經第四不思議功德力。
「善男子。第五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后。其有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是人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xiàn)大菩提道。延于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令彼眾生歡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云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此《無量義經》第五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無論佛在世或佛滅度后,若有能于此經受持讀誦書寫者,此人雖是具縛煩惱的凡夫,而能示現(xiàn)宣揚大菩提道。因而說明延一日為百劫,促百劫為一日的道理,令眾生歡喜信伏。
何故延一日為百劫,促百劫為一日呢?這便是一念十世,十世一念的道理。因為諸法悉以無性為性,一念無性,十世亦無性。一念無性則不礙十世,十世無性則不礙一念。既然念世無礙,是以一念遍十世,十世在一念。于是一念十世,十世一念,真智如如,空寂不動。
故佛能延一念為無量劫,促無量劫為一念。今受持讀誦書寫《無量義經》的善男子善女人,雖不能究竟體證,但亦能示現(xiàn)此大菩提道,令眾生歡喜信伏。
譬如龍子一樣,始生七日,便能興云,亦能降雨,作諸法事。
此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六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后。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譬如王子。雖復稚小。若王游巡又以疾病。委是王子領理國事。王子是時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國土人民各隨其安。如大王治等無有異。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若佛在世若滅度后。是善男子。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用說教法而敷演之。眾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此《無量義經》第六不思議功德之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或佛滅度以后,能信受奉持讀誦此《無量義經》者,其自己雖然具有一切煩惱,卻能為眾生如實說法,令一切眾生遠離一切煩惱,遠離生死,斷一切苦證涅槃樂。眾生聞已,如說修行,便能得法得果得道。所以受持讀誦為人宣說是經的善男子善女人,其度生的功德,與諸佛如來等無有異。
譬如王子,雖然年幼,但是王出外游巡或者有疾病時,委托是王子領理國事。此王子依照大王的命令,如法教化群僚百官,宣達政令代王施政。使國土人民,各就其業(yè)各安所居,如同國王親政一樣。
受持此《無量義經》的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若佛在世,若佛滅度,此善男子善女人雖復年幼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無量義經》,用說教法而敷演其義。眾生聞教一心修行,便能令眾生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如同佛之教化無異。
未得初不動地者,未登初地也,非是八地之不動地也。于初地中初破無明證法性,故曰不動地。是人雖是具有煩惱的凡夫,未登初地,但是以此受持讀誦《無量義經》的關系,即能令其他的眾生,斷煩惱得解脫,或者得法得果得道。換句話說,自己雖是具縛凡夫,卻能令他人獲得解脫。此皆受持《無量義經》之功德也。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滅度后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fā)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即升第七地與大菩薩位。譬如健人為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皆悉與之。持經男子女人亦復如是。于諸行人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第七是《無量義經》不思議功德者,同于修行六波羅蜜之功德也。若人聞說是《無量義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并能自己受持讀誦書寫,轉為他人解說。且能如法修行發(fā)菩提心,起諸善根生大悲心,欲度一切苦惱眾生。此人雖未修行六波羅蜜,而六波羅蜜自然現(xiàn)前。
不貪不瞋不癡是三種善根,因為不貪不瞋不癡,則能生一切善法,故曰善根。若人起貪瞋癡,便能起一切不善法,故名三不善根。又經云,清凈心植眾德本,故清凈心即是善根。
即于是身得無生忍,是身者,當生也。此人于當生,即能得無生忍。
若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依五忍法修行,即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是名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蓋五忍皆以般若為體也。
伏忍者,初伏無明煩惱也。信忍者,初地二地三地之菩薩也。順忍者,四地五地六地菩薩也。無生忍者,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也。寂滅忍者,十地菩薩與佛也。
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即升第七地。得無生忍者,依《仁王經》即第七地也。六波羅蜜自然在前者,初地修布施波羅蜜,二地修持戒波羅蜜,三地修忍辱波羅蜜,四地修精進波羅蜜,五地修禪定波羅蜜,六地修般若波羅蜜。故六波羅蜜在前,即升第七地,便得與諸大菩薩位。
譬如健人,為王除去怨賊,王以半國封賞之。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是如此,于修行人中,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能降伏生死怨賊,證得無生忍。于是于佛法中,獲得大封賞大安樂。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八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滅度后。有人能得是經典者。敬信如視佛身令等無異。愛樂是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堅固戒忍兼行檀度。深發(fā)慈悲。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為人說。若人先來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經示之。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經威力故。發(fā)其人心歘然得回。信心既發(fā)。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于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凈佛國土。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八功德不思議力!
第八是經不思議功德力,假使有人,無論于佛世或佛滅度后,敬信如是《無量義經》,如視佛法身。于《無量義經》,愛樂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并堅固戒忍布施等波羅蜜,發(fā)慈悲心度眾生。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為眾生宣說,而教化之。廣說者非是隨宜略說也,乃廣分別敷演經義也。
假使被教化的人,起初都不信罪福因果。而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無量義經》告示彼人,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此經威力故,令被教化之人,翻然回心轉意,信受此《無量義經》。彼人信心既發(fā),以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乃至得道得果。
因為這種原因,原先廣為眾生宣說是《無量義經》的善男子善女人,即能于當生得無生忍,并得至上地。七地八地九地,此三地分別得上中下無生忍。七地即初得下無生忍,八地得中忍,九地得上忍。所謂上地者,是指八地九地言。
能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凈佛國土。菩薩清凈佛國土者,是自己不造粗業(yè),同時化諸眾生令不造粗業(yè),此名菩薩凈佛國土。
如是善男子,不久即得成無上菩提。成無上菩提者,即成佛也。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八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后。有得是經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yǎng)。廣為眾人分別解說是經義者。即得宿業(yè)余罪重障一時滅盡。便得清凈逮得大辯。次第莊嚴諸波羅蜜。獲諸三昧首楞嚴三昧。入大總持門。得勤精進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是故是經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不思議力!
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后,得是經法歡喜踴躍,不但自己受持讀誦書寫供養(yǎng)(何謂于經法供養(yǎng)?若人于經信受奉行,即無上供養(yǎng)),此人除自己供養(yǎng)外,并具足地、廣泛深入地,為眾人分別解說。
此人以此功德,即得宿業(yè)余罪重障一時滅盡。罪業(yè)受報后,尚有余罪也。重障者,如四重五逆等。以廣為眾人分別解說是《無量義經》的功德,宿業(yè)余罪重障等,一時滅盡。
便得清凈逮得大辯,大辯者,四無礙辯智也。
次第莊嚴諸波羅蜜,次第清凈成就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愿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等。
三昧者定也,首楞嚴三昧者,佛之大定也。經云,首楞嚴三昧有五名,即首楞嚴三昧、金剛三昧、師子吼三昧、般若波羅蜜、佛性。
入大總持門,即大陀羅尼門也。得精進力,速越上地。此是第九地菩薩,速越上地,是速登第十地也。九地菩薩即能分身十方國土,救度一切眾生也。
二十五有者,開三界為二十五種果報,出于《涅槃經》。欲界有十四,即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拘蘆洲、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有七,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梵王、無想天、凈居天。連同欲界十四有,共為二十一有。再加上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共計為二十五有。
此二十五有,均在三界火宅之中,故曰極苦眾生。此等極苦眾生,如是菩薩善能分身十方國土,度化而悉令解脫。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十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后。若得是經發(fā)大歡喜生希有心。即自受持讀誦書寫供養(yǎng)如說修行。復能廣勸在家出家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yǎng)解說如法修行。既令余人修行是經力故得道得果。皆由是善男子善女人慈心懃化力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即于是身便逮無量諸陀羅尼門。于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fā)無數(shù)阿僧祇弘誓大愿。深能發(fā)救一切眾生成就大悲廣能救苦。厚集善根饒益一切。而演法澤洪潤枯涸。以眾法藥練諸眾生安樂一切。漸見超登住法云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眾生令入道跡。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十功德不思議力!
第十是經不可思議功德,若人自己受持讀誦書寫供養(yǎng),如說修行,并能廣勸在家出家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yǎng)如說修行,因而令一切所化眾生得道得果。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此度化功德故,即于當生得無量諸陀羅尼門。
此善男子善女人,自然于凡夫地時,即發(fā)無數(shù)阿僧祇大愿,救度一切眾生。漸漸厚集一切善根,饒益一切有情。
同時雨大法雨,潤澤一切枯涸,令諸眾生得以復蘇。以眾法藥施一切眾生,皆令得瘥,無病安樂。練諸眾生,應為施諸眾生。
漸見超登住法云地。法云地者,第十地也。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無量義經》自度化他之功德,漸次住于第十法云地。恩澤廣大普潤一切,慈光普被無余無外。攝受一切苦惱眾生,悉令入于修行佛道之正途。
道跡者,即修佛道之正途也。學佛人修行道跡者,八正道也!栋⒑洝吩,無為法,是貪瞋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無為道跡者,八正道也。又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苦集道跡。云何苦滅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滅,憂悲苦惱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苦滅道跡。
所以簡單說,修學佛道的正途,便名道跡。
是人既登十地,所以不久得成無上菩提。
是名是經第十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如是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極有大威神之力。尊無過上。能令諸凡夫皆成圣果。永離生死而得自在。是故此經名無量義也。能令一切眾生于凡夫地生起諸菩薩無量道芽。令功德樹蔚茂扶踈增長。是故此經號十不可思議功德力也!
此一段文,結贊《無量義經》功德。此經極有大威神力,能令諸凡夫皆成圣果,永離生死,所以名無量義。能令眾生起菩薩無量道芽。功德樹者,用喻菩提樹也。令功德樹茂盛增長,喻菩提道成也。是故此經號為十不可思議功德力。
「于是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同聲白佛言。世尊。佛所說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此經乃有如是十種功德不思議力。大饒益無量一切眾生。令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各得無量義三昧;虻冒偾恿_尼門;蛄畹闷兴_諸地諸忍;虻镁売X羅漢四道果證。世尊慈愍。快為我等說如是法。令我大獲法利。甚為奇特。未曾有也。世尊慈恩實難可報。」
這一段文,是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同聲贊嘆《無量義經》。并感佛恩。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于上空中復雨種種華。天憂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shù)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于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yǎng)于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嘆于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嘆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講經之初,動地供養(yǎng);今講說既畢,復動地供養(yǎng)。同時十方佛國,悉皆動地供養(yǎng),用表此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佛佛道同也。故曰三世諸佛,所共守護。
「爾時佛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言。汝等當于此經應深起敬心如法修行。廣化一切勤心流布。常當殷勤晝夜守護。普令眾生各獲法利。汝等真是大慈大悲。以立神通愿力守護是經勿使疑滯。于當來世必令廣行閻浮提。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yǎng)。以是之故。亦令汝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付囑流通也,故自此以下,應屬流通分。佛以此經付囑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廣化一切眾生,勤心流通布敷也。晝夜勤加守護,俾令一切眾生,各各皆能獲得法利。所謂法利者,此《無量義經》具有十不思議功德力,能使眾生斷煩惱離生死,得法得果得道。
汝等真大慈悲者。佛言,汝等若能如是守護流布此經,便真是大慈大悲。以普度一切眾生故。故應立神通愿力守護此經,勿令眾生不信,致令此經留滯不能流布。于未來世,當令此經廣行于閻浮提。使一切眾生,見聞信受,乃至讀誦書寫供養(yǎng)。因為這種功德之故,亦能令汝等,速成無上菩提。
「是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即前胡跪俱共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快蒙世尊慈愍。為我等說是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敬受佛勅。于如來滅后。當廣令流布是經典者。普令一切受持讀誦書寫供養(yǎng)。唯愿世尊。勿垂憂慮。我等當以愿力。普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yǎng)。得是經法威神之力!
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從座起,來到佛的面前。頂禮佛足,繞佛百千匝。胡跪同聲白佛,領佛意旨,流通此經。令一切眾生,普能受持讀誦書寫供養(yǎng),得此《無量義經》威神功德之力。
「爾時佛贊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今者真是佛子。大慈大悲深能拔苦救厄者矣。一切眾生之良福田。廣為一切作大良導。一切眾生大依止處。一切眾生之大施主。常以法利廣施一切。爾時大會皆大歡喜。為佛作禮。受持而去。」
佛贊嘆大莊嚴等諸菩薩,善哉善哉,汝等能弘揚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利益一切眾生,今者真是佛子,續(xù)佛慧命。汝等真是大慈大悲,拔救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作良佑福田,為一切眾生作大良導師,為一切眾生作安隱大依止處,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能將佛法利益普施眾生,使眾生得以見聞信受奉行,因而得法得果得道,離生死,獲解脫。
此《無量義經》,有不可思議功德,大莊嚴菩薩等發(fā)愿代佛弘宣,所以蒙佛贊嘆。
于是大會中一切圣眾,皆大歡喜。于此《無量義經》,信受奉行。向佛作禮而去。
謹申無量義玄旨至此。深感經義甚深,淺智莫測。如有謬解,尚希來賢斧正。
佛于說此《無量義經》以后,即接演《妙法蓮華經》,故《無量義經》可謂《法華》始唱,而《法華》者可謂《無量義經》之廣演也。愿誦《法華》者留意之。
- 上一篇:無量義經略解 說法品第二
- 下一篇:金剛三昧經一波記 釋經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