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經(jīng)
《華嚴(yán)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yán)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果地,故曰華嚴(yán)。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法身,故曰華嚴(yán)。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四十華嚴(yán) 第三卷 第40講
《四十華嚴(yán)》第40講(2007年11月29日)A
今天我們再看52頁倒數(shù)第2行。我們先念一段經(jīng)文,大家對對地方。
“佛子此十法句。以為其首。有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清淨(jìng)名句微妙法門。皆是如來智慧境界。非我及汝所能證知。”
這是個結(jié)論。十個法門名句,我們大約大概地跟各位講過一遍。這個十句再跟各位講十次,內(nèi)容也都不會完全一樣,因為這個范圍太廣了。
他這里提到“微妙法門”。這個法門,不是很粗的,而且是很微細(xì)的,微妙的。那要講開來,那就講不完了。每一個法門名句,都可以講上個一年兩年沒問題。
用現(xiàn)代這種語言來表達,他可以講的很多。而且他里面每一個法門,都包羅萬象?梢灾v天文學(xué),可以講量子學(xué),可以講醫(yī)學(xué),可以講農(nóng)業(yè),可以講人性,從各方面來,可以講藝術(shù),都可以。甚至于講運動,講行銷,都沒問題。那就看你個人的專長所在。
每一個人,我們曾跟各位談了,你一定要很明確地弄清楚。佛教傳承到現(xiàn)在,按照西方人計算二千五百五十一年了,有的說二千五百五十五年,有的說二千五百五十六年了,無所謂。按照中國人算法已經(jīng)差不多三千年了。這么長的歷史洪流里,已經(jīng)讓佛教產(chǎn)生了很大的一個問題。叫做歷史包袱。
因為歷史的這種綿長,會產(chǎn)生很多文化性的東西,那就叫做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不是佛陀的,你放心,不是佛陀的。佛陀沒有那些東西啊。
你想想看,我們講經(jīng)之前,大家要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還要開經(jīng)偈。今天假如釋迦牟尼佛來的話,他會昏倒,他沒教你這一套啊。你想想看,他自己合掌叫大家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有這回事。坎豢赡苈。
開經(jīng)偈,也不是他發(fā)明,他也沒講過啊,那是武則天寫的。對不對?他怎么會知道這一千五百年后,那些黃毛丫頭,武媚娘,給我寫四句贊美我的話,還贊美得這么好。他絕對不知道啊。那你說他不對嗎?武媚娘沒錯啊,是不是?
他看到我們和尚穿這個樣子。你說“佛陀,我是你弟子啊。”“我叫你穿這個服裝嗎?”喇嘛也念“南本師無釋迦牟尼佛”,他們穿的服裝是嗎?
這些呢,都屬于佛教文化,不是佛陀所要講的真理。你這一點先弄清楚啊。
所以你今天既然要學(xué)佛,那我們告訴你,要學(xué)的佛陀的真理。你不要在佛教文化上那邊天天滑鐵盧;F盧知道嗎?每天再撞一次回來,然后口口聲聲說,“我要開悟。我要證阿羅漢。我要了生死出三界。”然后每天都在佛教文化里頭搞,那沒用。
你一定要想辦法走上佛陀真理的那條道路,那才叫做發(fā)菩提心。那你假如在佛教文化圈里頭,那叫常見。修點福報,有,有漏福報。真要了生死、斷煩惱、免輪回、要求得正果、踏上真正菩提道的話,那你就要真的從行法中來,這是不可免的。先把這個部分搞清楚。
那這個地方跟各位提起來的,這個法門是相當(dāng)?shù)囟。這十句很簡單地講,是分十大類。我把這個語言模式跟諸位再說明一下。
他說“此十法句。以為其首。”
我們應(yīng)該來講,按照你的觀念,可以說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算了十個。十一名以后呢,暫時不列。對不對?其首嘛。對不對?那其他呢?從十一一直到N+1啊,好多好多,“有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嘛,對不對?看起來是這樣的,這個解釋法沒錯吧?有沒有異議?傳統(tǒng)的,腦筋這樣用就可以了。現(xiàn)在不能這樣用。
他這十句是十大類,把那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那種量,他把他分成十大類。這個時候你來看就知道,他不是排隊從一號排起,排到N+1。他是怎么樣?他是一個圖表,總說法門,下面分開這十個。十個下面又有十個,這樣拉開下去。那么“以為其首”是前面這十個,跟你介紹一下。
這種概念有嗎?這概念就不一樣了。我跟你講這兩個有什么不同。
你按照排隊報數(sh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到N+1這樣的一個思維模式,這是一種流水帳。你很容易養(yǎng)成一種慣性。當(dāng)然基本上,大概,大家腦子里都有這種概念。沒有錯,有福報。
但是你要培養(yǎng)善根的話,最好是,我跟你講的第二種狀況。他就十大類,下面還有很多,十大類,每一類下面又有一堆。那一堆里面又可以拉開,每一點又可以有一堆,再一直拉開。你想想看,用這樣子來算的話,那就無量無邊了,就可以講到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這樣的數(shù)量出來。
那么,你要是有這一種,我們現(xiàn)在的話叫概念,一種觀念。你的腦筋里頭的結(jié)構(gòu)是這樣的思維模式的結(jié)構(gòu)的話,那你容易培養(yǎng)善根。這就不同嘍。在這個善根里啊,有剛才那一種思維模式的福報,那個福報可以乘上一后面加二十個零以上的倍數(shù)。光是福報,你知道嗎?那善根就更不用說了,善根啊,剛才那種模式的人,他跟不上,這是一個觀念。
我剛才跟各位講了,一的后面加二十個零,可以算吧,加十個零是多少?九個零是億嘛,對不對?十個零就十億嘛。二十個零大概多少個億嘛。是不是這樣算?這是一種思維模式。
為什么加二十個零呢?二是一二,是正反兩邊,向左邊發(fā)展,右邊也發(fā)展。十是窮盡。你看,語言模式,不一樣啊。十不是十個零,是窮盡所有的。那左右兩邊都發(fā)展出去,那是代表,很簡單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就是全部包羅了,然后兩邊又都窮盡了。
那你想想看,這種數(shù)字跟你想的多少個億的那個數(shù)字是不能比的。大到不可說了。
佛經(jīng)的語言模式在表達的那種狀態(tài)是第二種狀態(tài),我們一般看到的語言文字都是用第一種狀態(tài)。很簡單地告訴各位,當(dāng)你用第一種狀態(tài)的時候,表示你還沒有入門。知道嗎?你要真正入佛門,要經(jīng)常地提起用第二種狀態(tài)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那么你就可以說,有點消息。
為什么我們在看禪宗公案的時候,你老是搞不懂,“為什么他們都這樣,這樣就開悟。為什么我就不會開悟?”因為你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一直停留在第一個階段,不進入第二個階段。OK? 知道嗎?
這是一個無上大法的灌頂啊。(眾鼓掌)幾乎你每次來,我們都先給你一個大禮物,你要修行,光這一個就夠你修了。了生死絕對沒問題,入法界絕對沒問題。你不修的話,我就跟閻羅王講“這家伙要再跑到你這里來,下油鍋溫度加一千度。”你不要以為這是洗溫泉啦。你有這么大因緣跟福德,你就得好好修。
我跟各位講,你只要認(rèn)真去修,不要怕成就不成就。就算沒成就,閻羅王也不敢碰你,因為你很認(rèn)真,叫“認(rèn)真不成就菩薩”。
不是你不成就,是你不會成就,你有一個非常大的無明障住了。哪一天被你穿透了,那你就知道那叫大威德。所以,你不用擔(dān)心你成就不成就,你只要認(rèn)真去學(xué)去修就好了,其它沒你的事。我們修行人,你不要在意成就不成就,只有愚笨的人才會問成就不成就。真的有智慧修行,你只要修就好。
好,這個部分,我想簡單地就這樣跟各位談。
他最后那一句話講,這些都是如來智慧境界。“非我及汝所能證知”,那更何況我要怎么跟你講?對不對?所以你說我跟講得多清楚,誰講得多對多好。只要認(rèn)為我講得不錯的,都錯了。你知道嗎?
這些經(jīng)文都是佛境界,如來智慧境界,普賢菩薩都告訴我們“非我及汝所能證知。”那我也是汝那邊啊。這個“我”不是我,這個“我”是普賢菩薩。“及汝”就是包括你我他都是“汝”那個字的范圍里啊。所以我們,你都沒證得你怎么講得出來,你說嘛。對不對?
但是呢,很奇怪,這個普賢菩薩也矛盾,你只要大腦起作用你就會發(fā)現(xiàn),既然是“非我及汝所能證知”,那你怎么能講?對不對?那你既然能講,我也能講。我告訴你,他講沒亂講,你講就亂講了。
普賢菩薩的位置,我跟各位講,普賢菩薩是原始佛。佛是不可說的,勉強就用普賢菩薩來示現(xiàn)說,是這個樣子。所以他能說。
我們只是從邊邊,表達一下他正確的思維模式。我只能跟各位講是這個樣子。
那我們要是能夠掌握到這種經(jīng)典,就是生命語言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那你就很容易進去。
OK,這個部分,我們就跟各位談到這里。我們再往下看新的一段經(jīng)文。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此如來所入獅子頻申廣大三昧少分境界。承佛神力。一心瞻仰。觀察如來不可思議菩薩眾海。觀察如來不可思議三昧神通種種變現(xiàn)。觀察如來不可思議入出一切諸世界海。觀察如來不可思議入一切法幻智境界。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普現(xiàn)三世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觀察如來不可思議無量無邊諸語言道開悟一切諸法門海。而說偈言。”
我們先看這個部分。
普賢菩薩把如來智慧境界,跟我們提了一下。從無量無邊的廣大量中,他列了十大綱領(lǐng),給我們提了。我們也迷迷糊糊地聽過一遍了。那么現(xiàn)在他想要再重宣此意,再講一遍,“如來所入這個獅子頻申廣大三昧的少分境界”。
我們也發(fā)生這個問題了,這個都是語言模式。“少分”嘛,大海那么大,那拿一瓢水是不是少分?對不對?這是大腦思維的基本狀況。那么,諸佛菩薩在這邊,不會從這個地方講,隨便撈一瓢出來,叫“少分境界”。這個大腦思維一定是這樣思維,“那就這樣吧,那大海中的水,隨便撈一瓢。”不會。
我跟各位講,為什么不會呢?
各位都知道灌頂什么意思吧?灌頂有一個很重要的儀式。就是印度國王為了給太子加持證明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個公案吧?要到印度向四方走,拿四大海水。那么邀請各國的大使到,然后當(dāng)眾灌頂。證明這個王子從今以后就是太子了,我死了以后就是他繼承王位。這個叫灌頂嘛。
那你灌頂,你只看到他水倒下去那一刻,而沒看到國王派遣大使,向四面八方去取四大海水回來的那個過程。對不對?為什么要這樣?為什么?這個就是他的語言模式。
你說“我到河里拿一瓢起來,水缸里拿一瓢起來也可以灌啦。”是不是?有水就可以灌啦。那你說“那不一樣,四大海水比較殊勝。”是嗎?照樣也是無常啊,哪有比較殊勝?對不對?
關(guān)鍵就在這里。這是一個模式。因為你向四面八方去告知所有的國家,我們的新君王儲就要冊封了。這是正式宣達,不是秘密交易嘛。所以你要把太子換掉,那可是大事。對不對?你要重新再一次啊。是不是這樣?所以他的意義是在這個地方。
那么這個文化,這個文明,他有這樣的一個行為模式在,有這樣的一個思維模式在。他的語言,必然是跟著這樣的一個行為跟思維模式來的嘛。所以,他的重點就不是你第一次想法的那種情況。對不對?隨便拿一個?不是啊,因為他是有意義的。
因此這個“少分”,就不是你想象的海里隨便撈一瓢。他這個“少分境界”,一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境界。那是不是跟剛才講的,先列十大項然后再來的。對不對?是不是同一個思維模式?關(guān)鍵就在這里啊。
今天我們很多同修,對于讀經(jīng)是非常認(rèn)真的,為什么都不開悟?因為你的語言模式不對。因為你不了解那個文化背景。那你要是了解以后,那你讀經(jīng)不開悟是奇跡耶。你現(xiàn)在不懂得他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以后,你會開悟那才奇跡。這關(guān)鍵就在這里。
所以你說要怎么樣成就?沒有什么成就不成就啊,你只要把這個東西弄清楚以后,那有什么好成就的?這經(jīng)文一打開,你已經(jīng)到那法界里面去了。還有什么成就?
但是你這個資糧道不具備的話,那你真的是像無頭蒼蠅,“蠅愛尋光紙上鉆”,你會鉆的出去那才奇怪呢。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所以這語言上面,我們要弄清楚。
好,這是第一個,“少分境界”,跟各位談了。
那現(xiàn)在我們再一次跟各位談的是,“如來所入獅子頻申三昧”,前面跟各位講過了。
我們在修禪定的時候,有所謂四禪八定、九次地定。對不對?大家都很熟。不熟的自己要回家去查,我沒有辦法再仔細(xì)跟你講了。但是這個東西,你必須很踏實地來。你不要自己自以為是,“我這樣入禪定了”。
有個老參,“師父,你看我這樣開悟?qū)Σ粚Γ?rdquo;
我說:“別講啦。這句話出來已經(jīng)有問題啦嘛。”你這樣開悟,既然開悟了,你還問我對不對。你都開悟了,我都沒開悟,而你問我對不對?不是顛倒嗎?
我們一定要留意到,你現(xiàn)在要禪修,那很好。第一步怎么做?你有沒有弄清楚?沒有,不算。第一步都錯了,后面步步皆錯。
你不要以為你是惠能,因為大家都會以為“我是惠能”;菽苤绬?六祖惠能大師啊。
我記得第一次跟各位講過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他老說“我是蔣介石,我是蔣委員長”,被人家抓進去。跟另外一個,他也說他是蔣委員長,關(guān)在一起。過了一個禮拜以后,后進去的那個說“我弄清楚了,我不是蔣委員長,我是宋美齡。”這個叫神經(jīng)病,所以兩個關(guān)在一起。
你不要自以為是,你以為你是惠能啦,再過幾天你就變成宋美齡了。修行人要是自以為你怎樣,我告訴你,你是神經(jīng)病。不要自以為是。這是我們常跟各位講的,一廂情愿、想當(dāng)然爾、自以為是,最大的忌諱。這是一個人充分表達我執(zhí)、我見的一個現(xiàn)象。不要自以為是,自以為我開悟了,自以為我入定了,自以為,我怎樣了,那個都不行。
所以你要修禪定,你就要基礎(chǔ)上來。找一個師父,不要找什么大師,當(dāng)然你更不要找我啦,煩死人了。還要問我“這個雙盤這樣對不對?單盤這樣好不好?左盤好?右盤好?”我說你多看光盤就好。
你一定要找一個能指導(dǎo)你的人,也愿意跟你負(fù)責(zé)的人,跟他學(xué),學(xué)到底。什么叫學(xué)到底?學(xué)到他沒辦法教你。那你就畢業(yè)了,再換個老師,再教你下一步。就好像你國民學(xué)校畢業(yè)了,讀國中,初中畢業(yè)讀高中一樣,高中畢業(yè)讀大學(xué)。這茁壯成長一個一個去深入,讀到畢業(yè)。
我們現(xiàn)在最可怕的現(xiàn)象就是福報大,今天找法王,明天找活佛,后天找上師,然后找大德怎么樣,到處鉆。你是佛教界的盲流,佛教蜜蜂,到處采花蜜。沒有用。
你應(yīng)該找一個真的教你,從粗住到細(xì)住,細(xì)住到欲界定,欲界定到未到定。從未到定開始精進,那個地方你更要師父指導(dǎo)。因為這里面會有很多觸功德發(fā)生。那么在未到定之前,有很多舒服禪的境界。
現(xiàn)在你所學(xué)的佛、修的禪,大概都在舒服禪里面胡亂混。坐下去,“哇,好舒服,好舒服。”那個我只要一個息出一個息入,太陽出來了。
我跟你講睡著啦,你就不相信。“我清清楚楚,我哪有睡著。”你去問醫(yī)生,一個晚上只呼吸一口氣的人,結(jié)果會怎樣?一定要人家去助念,送往極樂世界。你放心啦。你不要真的以為,你一個晚上就一吐氣一吸氣,就天亮了。你還沒大到那種本事啊。要是真有那種本事的人,哼!他早就離開人間了,不想再跟你們在這里玩了。所以這不是真的,你別想,這個叫舒服禪。
真有這種功夫?有。但,絕不是在你身上。那你不要以為“我就是這么高的功夫”啊。那你以為你是密勒日巴的弟子。叫岡波巴?岡波巴是這樣的。早上吐一口氣,中午吸回來,到晚上十二點再吐一口氣。岡波巴有這種本事。你以為你是剛剛破了一個傷疤啊?不一樣。他是真有這種本事。他即使本事到這個地方,他還是不敢離開他師父。他每半個月回去問師父說“我這樣子對不對?”
更何況你根本都沒修,你就有那本事,一個晚上吸吐一口氣。對不對?那是舒服禪的狀況。舒服禪。
過了這個部分啊,從欲界定開始,你有觸功德,身心會起種種變化。透過這個變化以后,你才真的有辦法置心一處,而且不會昏沉,不會睡著了。剛才那舒服禪是睡著了。
那么身心你會有很大的轉(zhuǎn)變,轉(zhuǎn)變完以后你停下來了,停下來。
在這個時候,還有第三個工程要做。不但要置心一處了,要放輕松。昨天跟各位講過,要放輕松。然后呢,不但置心一處,息出息入要很清楚。很清楚是使你的心不死,不會想逃避,樂阿蘭若。
很多人喜歡一入禪定就什么事都不管,“我還是入禪定去。這些人業(yè)障重不管他。我還是入禪定去。”那這種人就是在打坐的時候,這個金三角缺一角,缺了清清楚楚那一角。
我們很多同修,認(rèn)真到這里,想盡種種辦法,打斷妄念,一念不起,置心一處。那這個時候他就完了。因為他沒有辦法看得清清楚楚。因為要看清清楚楚他就會緊張。叫他不要緊張,那要放松,一放松就提不起勁。這個是修行的一個陷阱。
我們現(xiàn)在跟你交代清楚了。你要掉進去沒我的事啊。我叫你不要掉進去,你硬是要一頭栽進去,那就完了。因為那個時候你提不起勁,你沒有辦法想要為眾生服務(wù)。“眾生很討厭。”真的,你不知道。
真的,從那個禪定中出來,那個不叫禪定,就從那個境界里再想發(fā)心為眾生服務(wù),你會發(fā)現(xiàn)眾生跟動物一樣,身體都有股怪味道,F(xiàn)在我們被無明障住了,也不錯,因為怪味道都聞不到。
貪的人有貪的味道,嗔的人有嗔的味道,癡的人有癡的味道,那你有各種不同的習(xí)氣就有各種不同的味道。尤其在那禪定中的人,他一出來他就聞到了,他就知道了,“唉呀,有人來了,趕快跑”。他就有這種本事。所以,他容易成仙。成仙知道嗎?三天不洗澡就有“仙”(屑)了。
我們一個佛弟子,不能走到那種境界。
所以這三個基本要件一定要具備。假如沒有人指導(dǎo),那你這個地方只要五覺知一產(chǎn)生你就入禪定了。因為心一境性就是置心一處。尋伺喜樂一產(chǎn)生,你就初禪了。初禪以后你就要從色界出三界了。
我現(xiàn)在告訴你的,從欲界就可以出三界。那也就是你這個地方,一成就以后,不一定入禪定,馬上叫你出三界。
那你在自己摸索的時候,可能不知道。在這里摸來摸去,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境界越來越高。哇,好高興,再來,然后四空定。四空定以后,你看我一直爬上去。然后又爬下來,又爬上去,又爬下來。到最后覺得這好像不太對,那就進入滅盡定。四禪八定再加滅盡定。這個叫做九次地定。
一直爬爬爬爬,爬到最高,然后入滅盡定。滅盡定就滅盡了。這個時候就叫做end。阿羅漢到最后就這樣去了。
很多人把證果當(dāng)做滅盡定解釋,把滅盡定的定義當(dāng)作最后的成就。出三界,出三界怎么了?出三界就不見了嘛。出三界就完了嗎?那不是滅盡定嗎?所以你在語言使用上有很大的出入。
這個叫做九次地定。你要怎么入怎么出來,怎么入怎么出來,他有次第的,九個次第定叫九次地定。九個次第。
過了這個部分,叫超越三昧。就是我不要照次第來。我一下“嘭”就可以到最高地方,“嘭”就可以出來,就好像我不爬樓梯直接搭電梯一樣。要到幾層樓啊,就到幾層樓,直接就去了。這個叫超越三昧。
過了超越三昧以后叫做獅子奮迅三昧。獅子奮迅,他要怎么出入都無所謂,自自在在的。而且定啊,不一定在靜中。獅子奮迅三昧是在動中定,不是在靜中定。這是最大的不同。超越三昧還在靜中定。獅子奮迅三昧就像獅子奮迅一樣,他可以有大作為,但是心中的定維持如如不動,但是常常會中斷。這叫獅子奮迅三昧。
到了獅子頻申三昧,這是修禪定的一個基本規(guī)則。獅子頻申三昧就是一直起作用,一直不斷。這個叫獅子頻申三昧。那么,作用一直不斷,禪定也一直維持穩(wěn)定,這個是獅子頻申三昧最大的一個特色。
那從語言上來講,超越三昧,到獅子奮迅三昧,到獅子頻申三昧,這很簡單,每一個階段對我們修行人來講,大概要經(jīng)過百千萬劫。你放心,你不要我講三分鐘啊,你就以為兩下子就過去了。這沒那么容易。因為這個當(dāng)中,還有好多的工程要做,好多的人生歷練需要去折磨,頭上要加上很多的包包。從這個地方來講,這個叫做技術(shù)面。
技術(shù)面是這樣的基礎(chǔ)。這個你不能免。你一定要接受訓(xùn)練。你這輩子不接受訓(xùn)練,下輩子也要。你不要問說“師父除了這個以外,有沒有別的?”那你意思就是說,這個留到下輩子修就對了。不要擔(dān)心,這輩子不修,下輩子一定要修。你只要想成佛啊,這個過程一定不可免。所以我們普勸各位,你還是趁早下手。
這個技術(shù)面,后面的時間,越往后,就是從超越三昧以后,時間要很長的。你不要說現(xiàn)在去灌頂,你馬上就修得獅子奮迅三昧了,我告訴你說,那要不是騙人的就是騙人的。除了騙人的沒有別的,不可能。他要的是你自己腳踏實地的死功夫。
那重點就在于,這個技術(shù)面平行的,還有一個叫做工程面。工程面在前半段里頭,我們講的都是佛教的基本常識。那最基本的,《八大人覺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那個什么五福臨門,什么《了凡四訓(xùn)》,什么《正信的佛教》,《認(rèn)識佛教》,這些都是初級的,工程面要有的,不可免。
你說“我只要把禪修修好就好”。除非你想當(dāng)仙人,否則不是只有禪修,他還有工程面要做。
技術(shù)面到了置心一處的時候,你的工程面就要到凈識。凈識,就是中心價值觀,你能夠除掉,能夠不用,那你才能有可能進入修行的領(lǐng)域,這個時候叫初果相。你一訓(xùn)練馬上看到概念怎么形成,初果位。華嚴(yán)的語言叫初信位。
然后二果相、二果位,三果相、三果位,四果相、四果位,七信位,成立。再進一步,要破我執(zhí)無明,八信位。破法執(zhí)無明,九信位。我執(zhí)、法執(zhí)都破再加一分保任,轉(zhuǎn)化,把工程面再提升,十信滿心,你就進入法身位,叫十住位。
那從初住開始,一路上上去。那你可以舍識用根,轉(zhuǎn)識成智。
一直到七住位得根本智,也就是我們講的菩薩凈土正式成立的果位。
再往前走。從這個地方開始,獅子奮迅三昧,一直到七地位,完成,就進入八地的時候,獅子頻申三昧,完成。
你看看,歷程要多長。
所以,技術(shù)面你只有一再重復(fù)地訓(xùn)練。技術(shù)就一再重復(fù)的訓(xùn)練。打坐就是打坐,不要一直想要占便宜,“師父沒講,憑我這個料子,嗯哼,我就應(yīng)該…嗯哼。”要墮落比較快。不要自己猜想。
技術(shù)面一定是一再反復(fù)地訓(xùn)練,一再反復(fù)地訓(xùn)練。工程面是窮盡底源的這種探討跟摸索。窮盡底源的探討,就是自己,要使自己一再地深化,一再地深化。在深化的過程里,你自己就會找經(jīng)典讀。
你不深化,像蝴蝶一樣,又有一個來了,今天來海云,明天來云海,上海來的下云法師。你就一直找,一直找,找到最后你還是在那邊花蝴蝶一樣。這是福報現(xiàn)前的業(yè)障。當(dāng)你這福報用完了,你也完了。你會發(fā)現(xiàn),你要用的時候使不上力。這是提醒各位,每一個人你要用功的時候,都要留意的。
這個我是把獅子頻申三昧簡單地跟各位談一下。那七地到八地以后的獅子頻申三昧,你看廣大三昧,那里面太多了。有哪些殊勝的,我就沒辦法跟各位講了。
當(dāng)然要講可以,另外再撥時間。我們在講禪修的時候,專門談這個部分。因為禪修的技術(shù)面是從這條路一直走上來。所以每一點每一滴都要告訴你,你是什么個性的人,你的幻境有哪些?像我這么瘦的人,那有這么瘦的一種傾向,所以他有哪些幻境。像常禪師這么胖的人他有這種幻境。胖的瘦的他不一樣的。個子高的矮的也會有不同的幻境。再加上你的文化背景,生活素養(yǎng)等等,你那觸功德跟舒服禪,你都不一樣。那師父都要一個一個幫你剖開。
所以我告訴你,你不要找我。你找我是找麻煩。但是你一定要找一個人來指導(dǎo)你就對了,一定要找一個人來指導(dǎo)你。在生命的這個區(qū)塊里,大家都很想探討。只要你已經(jīng)有所覺醒的人,你都想要。
但是,你不能自己摸索。除非你是法行人。這種話我也不想講,我一講你又自以為是自己是法行人。我們這個時代絕大部分的人都是信行人。我跟各位講,真的法行人他不一定進佛門,他在佛門外就修得很好。法行人就是依于真理修行的人,他沒有宗教色彩,沒有宗教的文化色彩。
所以我跟各位講社會上有很多修行人啊,政治家、軍事家、企業(yè)家、運動家、藝術(shù)家,包括推銷員有很多都是偉大的修行人。但是你不知道。因為這些人都已,有的是已經(jīng)證初果以后再來,天上人間來來往往。有的是已經(jīng)過十信位以后的法身大士,來來往往的。
但你不相信,你一定要剃光頭,這里點戒疤,對不對?穿僧服。穿海青,念珠這里、這里、這里。好像戴越多就修得越好,你就搞錯了。那都已經(jīng)走到佛教文化的范圍去了。不是這樣。
所以,我們才一再跟各位強調(diào),走在佛教的真理上面,佛陀的真理上面。我們是要,跟著佛陀的足跡前進,不是跟著佛教文化在那邊混日子。
好,這個部分,我們就簡單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
“承佛神力,一心瞻仰”。這個,我們要跟各位提一下。“承佛神力”跟各位講過了。
“一心瞻仰”,普賢菩薩一心瞻仰什么?佛是無形無相的,從法身來講,那普賢菩薩在瞻仰什么?對不對?你要留意啊。
假如說是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那個剎那,那普賢菩薩又從哪一邊來瞻仰呢?你留意啊。釋迦牟尼、悉達多太子這個時候,是坐在草地上,不像我坐在椅子上,對不對?然后我還有個臺子在,你看我叫一心瞻仰還可以。叫他坐在草地上,普賢菩薩坐在白象上,那怎么一心瞻仰?瞻仰,頭要抬起來,抬起來只看到菩提樹而已啊。
所以,你從真實相來看,這個一心瞻仰是指什么?嗯?這個叫做專注,一心就是指專注。他已經(jīng)在前面來講,普觀十方,對不對?觀察、普觀。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普賢菩薩,他的心,就以我們來講,心是在佛與眾生之間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他沒有其他的目的跟用意。
他現(xiàn)在,要把這一個獅子頻申廣大三昧的境界,那個境界的重點要跟我們講。佛陀是在這個境界里,他有佛眼,有法眼,知道這個境界是什么。他要把他表達出來。而在表達的時候無二念,無二念叫一心嘛。
瞻仰,他的意思就是要把所有的菩薩海會眾,往上帶到佛的境界去。他是指這個東西。要把下面的人往上提升,這個叫瞻仰。
所以他這個用詞,跟你在想的用詞是不一樣。這個詞,用你的解釋當(dāng)然是對,可是在那個情境中,你對不上來。那為什么要用這個詞,你就知道這個語言模式在指的是什么?知道嗎?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你以后讀經(jīng)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對于那個境界,那個臨場感,你會非常地生動。
你要不留意,你在用的解釋的詞,那也只能依文解意。假如有個調(diào)皮搗蛋的,搗蛋鬼隨便問你“佛坐哪里?菩薩坐哪里?這樣他怎么瞻仰?”你就完了。你一定說“小鬼別搗蛋,凈是問那些有的沒有的”。
有嗎?你會不會這樣問?這些問題都是我在各位這樣的時代里,我問過。有沒有答案呢?根本不可能有答案。我問到那個師父說,“你告訴那個騎摩托車來的那個,我不在。”騎著車我又從后面進去。“跟你講我不在,你怎么又來了。”
學(xué)佛,帶著絕對的疑情去求證。你問,沒有答案。就算有答案,也不算。你一定要自己去找。
所以,你找出來的答案不一定跟我的一樣。所以,你不要問我對不對?你只要問“師父這樣對不對?”我一定跟你講“對。”因為你有答案就好了嘛。但是,你還要繼續(xù)努力,明年超越這個答案。那就更對了。
只有對沒有不對。只要你自己找出答案來,不是問人家的,都對。一年級有一年級的答案。五年級有五年級的答案。你不能說一年級的答案不對。他不可能答五年級的答案。
當(dāng)你一再進步的時候,你就會推翻自己,這就是生命的可貴。
這是“一心瞻仰”的這個意義,提供給各位參考。
然后,瞻仰以后,他有幾個動作。你看看,他要提升大家,往上提。那幾個動作,瞻仰些什么?他瞻仰就是這六句話,一共六句。
這六句講些什么?我們休息一下,等會兒,再跟各位說明這六句。
《四十華嚴(yán)》第40講(2007年11月29日)B
好,我們前面談到這六個觀察。觀察也就是在瞻仰的范圍里頭。
我們通?捶鹣瘢F(xiàn)在佛不在,用佛像來代表,各位在看佛像是看什么?
第一個,他的材質(zhì)。木雕呢,石器呢,銅鑄呢,還是泥塑啊。第二個,看他莊嚴(yán)不莊嚴(yán)。胖,瘦,吃肥了要不要減肥?太瘦了營養(yǎng)不良,要多吃一點。第三個,看他叫什么名字。三個眼睛幾個頭啊,幾只手啊,帶什么法器。大概你只能看這些了。
但這樣子看佛像,叫物理現(xiàn)象,你沒有得到法味。
這個地方提供的六個給各位,往后你看佛像,要看到這六個東西。這個叫一心瞻仰,你才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zhì)。提升嘛,對不對?普賢菩薩把我們從一般位次,就是六道凡夫的位次,你假如是法身大士我不敢說,不說了,不是說你啊,提升,盡量往上提升。
那很多人在問“我要怎么提升?”告訴你,這六個是最好的方法,直接提升你自己?吹椒穑姷椒鹣褚院,想想看,用這六個方向來提醒自己,提升自己。
這六個,我們統(tǒng)稱為六度,就是六波羅蜜的擴大跟應(yīng)用。直接從這邊來。
那你假如要說,第一條叫布施波羅蜜,第二條叫持戒波羅蜜,要這樣一一去對照也可以。那我們是認(rèn)為,沒有必要這樣對照。但是,這是你非常好用的方法。
假如,我們在看佛像?吹椒鹣窬拖氲剑“啊,我要修布施波羅蜜,我要修持戒波羅蜜。佛為什么讓我們敬仰,為什么讓我們頂禮啊,就是他在過往無量劫來勤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就是這樣子,多生累劫,積功累德來的。”你是這樣子觀想,這樣子修法。這叫利益自己嘛,對不對?這個叫做修“阿閦佛法門”。
阿閦佛,知道嗎?東方阿閦佛,閦就一個門,門內(nèi)三個人;蛘呓凶鰧毚狈鸱ㄩT。假如你從胎藏界來修的話,就是寶幢佛法門。從金剛界來修的話就是阿閦如來的法門。
那你假如按照這六個來看,“觀察如來不可思議菩薩眾海”,從這邊來看的話,從這個法門來修的話,那就不是東方法門,這個叫“不空成就如來法門”。這是不一樣的。“不空成就”是從金剛界來講。假如你是講說,我從胎藏界來修的話,那這個叫做“天鼓雷音如來法門”。不一樣啊。
那,你因緣在哪里?嗯?I don′t know.只有你知道。
你會說“背這六句那么長,我不背,我背簡單的,背布施、持戒、忍辱這樣就好了。”那你就修阿閦如來法門。要直接從這里修啊,不是一般人你要修就可以喔。你說“我要來修天鼓雷音如來法門”,不是你想要就可以的,你還是需要具備一些條件的。
你要修,說“那這么樣子麻煩,我要修阿閦如來法門”?梢詥?他條件比較簡單,但還是要有條件。他的條件就是那三個基本資糧道。
第一個人個性要健全;第二個你要感受到這個世間一切的苦空無常無我;第三個,你要開始摸索真實的人生、真實的生命世界是什么?這三個條件要有。
假如沒有的話,那你來修佛,你也不過是想說“明天會不會漲停板?哪一套彩票會中獎”。你只是在問這個,那這個不叫修行,這個不叫生命改造。所以你前面三個條件一定要有。
事實上我告訴各位,只要你具備前面三個條件的人,你都可以發(fā)心出家。我不是叫你出家。我只是告訴你,可以發(fā)心出家,你的因緣已經(jīng)到了,已經(jīng)成熟了。不要找我。你找我又在找麻煩的。雖然你要出家,我很高興,我也很歡迎你來出家。
可是,你要知道,你要具備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你要出家的動機就是,“我要追求真實的生命,我要真正地找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我要回到生命的故鄉(xiāng)。”那以這個來出家,很快,真的,很快,三十大板再加三十大板,三十個三十大板,你一定開悟。因為你已經(jīng)具備這個條件了。
不過,聽我講以后才有的,不算。因為你是影印機,你是錄音帶。你把我講的copy一份出來,不算。這個不算,這個叫攀緣。“師父這樣講,哇,我很感動。師父,我已經(jīng)具備出家條件了。”那個三十大板要打三十次以后才知道,看你要不要出家。
這個基本條件是具備了。所以這個經(jīng)文來講,一般是說我們所有四眾弟子都可以聽,也都可以修。但是你那三個條件要具足,你事實上講,就是一個比丘。我講比丘是括弧,還有比丘尼。你不要以為我講比丘就“師父心歪一邊,只講男眾不講女眾。”通通包括在里面。那你看你具備不具備這個條件。
假如你是心灰意冷,那“三失道人”不算。失戀的,沒人愛的;失敗的,在外面一塌糊涂的;失意的這三個,叫“三失道人”。不算啊。“我已經(jīng)戀愛十次,十次都被人家甩掉,我看,我干脆出家好了。人生是苦,沒人愛我,我就來給佛陀愛。”這不是修行人。
這個,進入佛門中來找尋一個避風(fēng)港,可以。道場里頭作為一個社會上失魂落魄的人的一個避風(fēng)港,這是他的基本功能。但道場總不能寫說“失魂落魄的避風(fēng)港吧”,對不對?你只能叫道場。所以在社會上不如意的人可以進道場來,短期出家。當(dāng)你培養(yǎng)好足夠的那種心力,重新再面對社會,那就舍戒還俗。
所以道場里面是充滿著生命力的地方。是一個,我們講,基因保護,把你失敗的基因改造一下,種一點福德,然后再出去。失敗再回來。當(dāng)然不是說老是祝你失敗。等你成功了,老了,退休了,你再回來啊,對不對?不是說叫你賺錢給道場。不過你也懂應(yīng)該感恩嘛。對不對?當(dāng)你沒飯吃沒地方住的時候,道場提供給你。當(dāng)你賺錢成功了,你總要回饋一下吧,讓其他失意的人也能夠有一個溫暖的窩嘛。是不是這樣?
所以道場里本來就充滿這種生命力,可以讓你再出來,你能夠在道場里寄宿,這個叫寄宿,是有善根福德的人。那你不必帶著一種虧欠的心,“我什么時候才可以償還這個道場的債。”放心,道場不會跟你要債。但是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那是你的福報。要不然下輩子你又要再來一次。這個是我們要懂得。
好,簡單地把這個我們生活的狀況跟各位做個分析。現(xiàn)在我們來看經(jīng)文里面的這種狀況。
第一句,普賢菩薩告訴我們說,你看佛像先回到我們現(xiàn)實狀況來。他本來是“乘佛神力,一心瞻仰”嘛,帶著我們一起來的時候,那么,當(dāng)你在瞻仰佛像的時候,因為瞻仰,所以你看所有的大殿佛像都座得很高,有沒有感覺到?也就是符合這個要求。
我們要“觀察如來不可思議菩薩海眾”,這個我們大陸的寺院是很如法的,臺灣的寺院就不具備這些條件,你到其他地方去都不夠。你看佛像的后面,你去注意一些老寺院,他都有很多壁畫,有沒有?佛畫,那就是這個啊,就第一句就有,后面佛像坐中間,旁邊不是有很多佛畫嗎?“不思議菩薩眾海”就會出現(xiàn)。
那你要看那些,你不要“噢,那個佛畫很好。”那個石家莊毗盧寺,有唐伯虎畫的佛像。一進去,“唐伯虎在哪里?”唐伯虎早就往生了。是唐伯虎的畫,你不要只看那個畫。你看他的畫就知道唐伯虎為什么那么風(fēng)流了,他就是那么瀟灑。什么樣的人就畫什么樣的畫。他就是因為那種調(diào)調(diào),所以他就畫出那么瀟灑那么標(biāo)致的佛畫。大家都喜歡看唐伯虎的畫。卷不大,小小的,那你只看一個。
不思議菩薩眾海啊,那么多、那么多的菩薩,你要看得到。
當(dāng)然不是叫你“眼睛拖窗”啊,“眼睛拖窗”就是看著變成兩個三個,一個人看成三個,那個不算。
你要透過這個,比如我們后面這個極樂世界圖。你看極樂世界圖,你一定算得出來那里面總共幾個菩薩。但是這些只是為首,這是上首菩薩。里面密密麻麻,數(shù)不盡啊。他數(shù)不盡,他怎么樣?他后面的佛光里面有化佛。你回頭看一下。那個化佛,每一尊佛里頭又有很多這些菩薩海會。有沒有?這個叫做菩薩眾海。是這樣的一種情況。那這里面菩薩眾,無量無邊。用這種情況來看。
那我們在幾個佛寺里頭所看到的這佛畫,它確實是你沒辦法算。那是畫家的巧工,畫到你沒辦法算。
我們到四川寶鼎,寶鼎知道嗎?石窟去啊。你看那里有一尊千手觀音。千手觀音,好多人在那邊一直算,觀世音菩薩到底有幾千只手,幾個眼睛啊。算不出來,每一個去算都算得一塌糊涂,就算不準(zhǔn),那真的是無量無邊。
后來有個小沙彌,想了一個方法,他帶了一堆他自己劈的竹筷子。劈了幾千只。然后在上面一個一個點,點一個眼睛,要把重畫眼睛的時候,因為一個眼睛一只手嘛,畫一個眼睛就丟一只筷子。下面的人再跟他算算,算不清,四百多只,全部啊,眼睛他畫了,這就是智慧。你不這樣算的話,那你真的你算完以后會再重算嘛,對不對,我們光知道一圈給你算,一圈幾個燈啊,我告訴你,算得眼花繚亂的。對不對?定力不足嘛。更何況他密密麻麻一直重疊的那種狀況,不好算。
菩薩海會就有這種情況。在物理現(xiàn)象里一定是有限。知道嗎?不管你再怎么復(fù)雜的畫,怎么難算的,你總有破解的方法。這個小沙彌這個就是破解的方法。
但是他用這種畫佛的情況出現(xiàn),那就無法破解啦,那就“不可思議眾”。不可思議,大腦想象不到的才叫不可思議。大腦想象得到的,那就可思可議了。對不對?不可思議,超出你的大腦范圍外。
那我們再看佛,看菩薩眾那么多,這是什么意思。磕阆胂肟,我講經(jīng)大家會來聽是什么意思?我們一定有緣。這個緣,不是你欠我就是我欠你,對不對?不是善緣就是惡緣。就是這樣子。那佛的菩薩眾海,絕對都是善緣。他沒有復(fù)式會計的關(guān)系,復(fù)式會計,知道嗎?有借就有貸,所以你說不是善緣就是惡緣,不是討債就是還債,那就是復(fù)式會計, 借貸雙方要平等嘛。在佛的菩薩眾海里,他不是復(fù)式會計,他都是向著佛來的,他是絕對的。我們生命中的關(guān)系是這個樣子。絕對的。
那我們看到菩薩海眾,或者菩薩眾海啊,他的重點就在于看到,佛陀在過去生中為了饒益眾生所做的付出,到最后在這個時候全部反饋回來。當(dāng)然,還有很多還沒有成熟的眾生,也就是阿羅漢以下的眾生,就是還沒有成熟,所以他沒有回來。回來的都是法身大士。這些都是法身大士。
各位還記得嗎?我這樣講你當(dāng)然不知道。我讓你記什么呢?《地藏經(jīng)》第一品的時候,“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有沒有?那時佛有很多很多的、無量的什么菩薩、鬼神、鬼王,有沒有?那個都是法身啦。記得嗎?就是這樣子的。你不要看他“鬼王都跑到天宮來,鬼王應(yīng)該在地獄,怎么跑到天宮來?”法身示現(xiàn)。
所以你不要以為“菩薩,噢,一定是瓔珞輝煌啊。”菩薩不會貪著瓔珞輝煌的。“應(yīng)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xiàn)鬼王身而為說法”嘛,對不對?所以你看到鬼王你不必怕,他要過來,我抱抱,你最多我昏倒了。(眾笑)你一定心里有鬼,你才會怕。
我第一次到Madison(麥迪遜大學(xué))就是Wisconsin(威斯康星州),第一次到的時候下大雪。在飛機上就看到大雪,好美呀。我是熱帶地方的土包子,沒看過大雪。后來下飛機,好高興啊。
一個老外,我在那邊講一個禮拜,一個老外,他稍微懂一點中文,他要跟我介紹,那有多好多好。那個禮拜,有一棵圣誕樹,好大的一棵樹。那個雪從上面掉下來,“哇,好美呀。”我們哪有那個機會嘛。
他說“我嚇了一跳。”
我說“有什么好嚇一跳?”
“我以為是鬼。”
我告訴你,西洋鬼只能嚇西洋人,不會嚇中國人。(眾笑)他們經(jīng)常,鬼就是那樣的嘛,我們的鬼是這樣的,對不對?所以這樣子會嚇我們,他們會覺得很好玩啦。
所以它那樣搖,那個雪從樹枝上掉下來,這樣搖,很壯觀好美喲。他們嚇?biāo)懒恕?/p>
鬼王,你會怕,你心里有鬼。你心里沒鬼,你根本不怕。
所以菩薩到天宮,還是見鬼王。因為他還沒有換服裝嘛。對不對?他在那邊執(zhí)行鬼王的工作嘛,F(xiàn)在要講《地藏經(jīng)》了,大家通通沖上去了,還沒有換服裝,他還穿著戲服上場。所以你不用怕。
菩薩到處示現(xiàn)。因為你心里有鬼,所以你看到鬼王你就怕。你心里要是有菩薩,你看到鬼王你會說“哎,菩薩,你怎么戲服還沒換啦。” 差別就在這里啊。
這個就是我們所看的,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他的成果。
每一部經(jīng)都是世尊毗盧遮那佛所教化的。每一部,包括《地藏經(jīng)》都是。那么,《地藏經(jīng)》里頭是從釋迦牟尼佛是化佛的立場來看,看到那一些菩薩都是地藏菩薩教化的,對不對?可是從法身的毗盧遮那佛來看,地藏教化的也是毗盧遮那佛教化的。這就是法身跟化身的差別。知道嗎?你要問我什么差別,我反而講不出來。倒在這個時候,突然間蹦出來。他是有這種差別,法身、化身、報身之間的這種狀況。
好吧,我們就簡單地把這個部分跟各位提了一下。
再看第二句。“觀察如來不可思議三昧神通種種變現(xiàn)。”
第一個,那個獅子頻申三昧的境界,就是菩薩眾海了。第二個呢,就是三昧神通的種種變現(xiàn)。
這個要跟各位講一下了。前面很多理論都講過了,我們再不可能每一個都重復(fù)來講。那么這個地方既然提到,我們就再講一遍。
三昧,有一個常用的叫做三昧力。有沒有?各位常說“業(yè)力甚深,定業(yè)不可轉(zhuǎn)”,都跟業(yè)有關(guān)。那你要怎么消滅你的業(yè)呢?怎么樣把你的業(yè)除掉,那就用三昧力。
簡單吧?那你好好修三昧力吧?三昧力,最少要到獅子頻申三昧里頭,三昧力才能起作用。
“嘿嘿,哼哼,修行很好,師父,你教我三昧力吧。”欠揍啊。不可能教你,一定要你自己修。你不要以為說“師父你給我灌頂三昧力,我要改變我的業(yè)力。”這句話不用講。這個叫打著旗子說“我要被騙,有沒有人要騙我?我要給他騙。”這是不可能的,你不要這樣想。這個要實修來的。
修行一定要從第一步,你記得,第一步錯,以后全部都錯。所以你第一步不要錯過。這是很重要的。你現(xiàn)在修得多好,不要緊,你再回來檢查一下,你第一步有沒有錯。第一步?jīng)]錯,第二步有沒有錯?這個很重要。你假如不老實檢討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初發(fā)心的第一步啊,你沒有弄好的話,你后面會錯得一塌糊涂。
為什么要跟各位講,三昧力可以改變業(yè)力呢?這是學(xué)佛人常常覺得莫名其妙的,為什么學(xué)佛可以改變我們的業(yè)力?為什么學(xué)佛我們可以轉(zhuǎn)凡成圣?為什么學(xué)佛我們可以生命改造?就是三昧力的關(guān)系。
前面我跟各位談過,行圓融道的人,身在娑婆,業(yè)力交給法界。
昨天有個同修跟師父頂禮。我說一拜,拜完一拜,想一想,不行,今天一定要三拜。拜三拜,那是他的誠心嘛。很多同修都拜三拜。
有的是師父講“一拜”,“噢,一拜”,手拍一拍,拜完了。
拜一拜,我會給你一句吉祥話,叫吉祥圓滿。對不對?
拜三拜,第二句我是跟你講,“發(fā)菩提心。”老同修,我會說“菩提心堅固”。更老一點的同修,我會跟你說“不要跟丟了師父。”有很多,我們師父很多,跟到最后都哪一個是師父都不知道,大家都差不多,差不多。這個要菩提心堅固啊。
第三個,我會說,“早入法界。早點入法界。”就有同修說“哪有那么簡單。”怎么樣入法界?你以為鉆進去啊。不是鉆到被窩里頭去,也不是2008年跳水比賽跳到水里,叫入法界啦,不是。入法界就是把你的業(yè)力交給法界。交給法界干嘛?由三昧力來處理。這個太棒了。很簡單吧?
但你記得啊,圓融道的三個基本要件:對三寶具足信心;盡行壽完成你的菩薩愿力;遇到挫折,最少一拜,回到三寶前懺悔。那你最少一年,不能超過三年,只要師父還在的話,每年要回到師父面前來懺悔。除非你的那個時間是非常特別的,那個地方一去五年十年。那只要有大德到你那邊去啊,你要向他懺悔,表明懺悔。
你要這樣真發(fā)心盡行壽,大概有一個初期的那個什么磨合期以后,你馬上進入狀況,業(yè)力交給法界。這是不可思議的,這個法門,普賢乘的最殊勝法門。
那磨合期有多長?每個人不一定。但是我告訴你,真正這樣發(fā)心,真正,我這樣講,你也這樣聽啊,真正發(fā)心的,三年之內(nèi)就轉(zhuǎn)過來,就轉(zhuǎn)過了。
你不發(fā)心嘛,師父講得很好,明天再來,這次講完了,下個月再來。就變這樣了,那就沒有用。這個你聽再多,都沒用。圓融道是很殊勝、很方便的法門。但你就發(fā)不起。
一個理修,一個事修嘛。事修,一定要盡行壽去做。這一會,你這輩子,分段生死,最后一次分段生死。你就最糟糕的人也有極樂世界,殊勝的人就直接入法界了,就直接沖N+1個世界去了,不會在第二世界里頭。只要你認(rèn)真一點啊,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世界去了。你這輩子,你一定可以驗證得出來。這是圓融道的殊勝。三昧力是這樣發(fā)揮的。
而你在生活中,你都可以感受到。那些業(yè)力有沒有來,業(yè)力現(xiàn)前了,你怎么樣轉(zhuǎn)過去。我就跟各位講,大家都說“我錯了,我才懺悔。”錯了,你本來就要改,不是懺悔啦。是你沒錯,業(yè)相現(xiàn)前的時候,你就要開始懺悔啦。你不要等業(yè)力來臨才要懺悔。
圓融道他殊勝就在,業(yè)相出現(xiàn)就懺悔?吹饺思臆囎酉嘧玻思臆囎酉嘧,你看到你就要去懺悔了。他們兩家相撞,跟我有關(guān)啊?誰叫你把人家看到,看到就去懺悔。那不如意的事情在你眼前出現(xiàn)你就去懺悔。
你聽到有個人一直跟你講某人、某人又怎樣,“哎呀阿彌陀佛,我要一百零八拜啊。”趕快去拜。
“你又沒錯。”
“我沒錯,誰叫你講給我聽。”那就是業(yè)相嘛。對不對?你就拜嘛。你多拜幾次,他一定不敢在你面前講是非,那你不就耳根清凈了嘛。對不對?
人家一講,“哇!真的?好精彩哦。”你跟著造業(yè)。我告訴你,那個業(yè)一定掉到你頭上來。
修行人跟非修行人就這個地方不同。
所以,這個三昧神通種種變現(xiàn),你看看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你大腦想象不到的。
所以我們才跟各位講你在修行,就講圓融。人世間講圓融,不講對不對。尤其在家里,你千萬不要講對不對。教育子女當(dāng)然有對不對,可是夫妻相處不要對不對,要講圓融。這是非常重要的。你從圓融看,三昧力就會現(xiàn)前。這里面要講的就太多了。因為有種種,我們只講一種,還有很多種。
好,這里有個觀念要跟各位講。我們只講一種,那么種種變現(xiàn)啊,用現(xiàn)在的語言來講,就是有N+1種變現(xiàn),對不對?N+1種。
現(xiàn)在我講完一種,是不是還有N種?那你就錯了。
我講完一種還有N+1種。你不要說我講完了。你想想看,N+1 減掉1還是N+1。N+1,有沒有?減掉一萬,還是N+1。你不要以為我講了兩種以后,這個就是N-1種。這就是這個語言模式,特別的地方。你大腦都N+1要減1。講完N種,講完N還有N+1種。有沒有?這就是語言模式,他特別的地方。N+1就是表示無量無邊,講不完。你就是講不完還剩下N+1。有沒有?這個就是語言模式。剛好遇到,我再跟各位做個補充。
第三句,“觀察如來不可思議入出一切諸世界海。”
入出,有入有出一切世界海。這里面啊,有一個很特別的,就是“一切”、“諸”,那不是重復(fù)嗎?“入出一切諸世界海”,“入出諸世界海”,是不是?那么“一切諸世界海”,那在文法上就重復(fù)了。全部、所有,全部不是所有嗎?對不對?
經(jīng)文很可貴,為什么會重疊呢?這個,他有他的用意,這個就是他的語言模式。他特別強調(diào),他有特別強調(diào)的作用。他不是這個人可能刻經(jīng)的時候刻錯了,多加一個字,或者翻譯的人弄錯了,或者…你不要去想那么多,他有他的意義。就像“諸佛如來”一樣,他之所以會重復(fù)去強調(diào)這個東西,他有他的用意。他是來自于“如來不可思議”,他才要強調(diào)這個世界海。
“如來”是我們講的自性。自性,昨天到最后,我記得昨天到最后跟各位提過了。你來到道場,你就忘了家里,對不對?你只要回到家,就忘了辦公室。是不是這樣?假如回到家,還想著辦公室,這個人沒效率。對不對?從世間法來講,為什么要回家?就是徹底的把公事放下,讓自己輕松一下。
可是我們講的不是這一面。我們講的是你的生命中,辦公室跟家里跟道場其實是一不是三,他是同時存在的。不會因為你到道場來家里就消失了,不會因為你去上班家里就不見了,他自然存在。對不對?那他既然都存在,你腦筋里頭就記不起來,而且也不能去記。可是生命告訴你,他是本來存在的,他并沒有消失。只是你的腦筋記憶,你不能去用他而已。是不是?
假如你到了辦公室以后,家里的事情還跟辦公室一樣清清楚楚的話,那叫什么?那叫見鬼啊。對不對?你可能會說這個叫神通。這叫見鬼啊,這是第二個地方。
其實不止,這只是舉例啊。整個世界雖然我沒去,他也存在啊,對不對?你去過很多地方,那些地方并不因為你現(xiàn)在不去他就不存在?墒撬谴嬖,在你的生命中他是存在的?墒窃谀愕拇竽X里是不存在。對不對?所以我們才一再地跟各位講,你活在大腦里是最愚笨的人,生活在尖端上面的那種人。
你要活在生命里,他是無盡的廣闊。有沒有?留意看看。
那你假如,今天這個世界,你來到這個世界所有走過的地方就好,沒走過的就不講,那些都能夠一起呈現(xiàn),全部存在的話,就以這個例子來講,應(yīng)該你去了很多地方。包括你從小到大讀過的學(xué)校,走過的路,到過的,包括你去百貨公司、超級市場買東西,那些東西都存在,那些地方都在。那個叫世界海嘛,他都在。
你的大腦是沒有辦法,你的大腦只能在一個地方,不能在兩個地方。但是如來這個自性,是在你大腦起用的同時,他是無所不在的。你要留意到。這自性在所有世界海里,每一個地方他是同時覆蓋的。就跟我們手機的那個什么塔發(fā)出來的磁波一樣到處覆蓋的,他全部都存在。他不會因為你這里用手機,其他通通關(guān)掉。對不對?那個磁波就像自性一樣,像如來一樣,它覆蓋的是所有的世界海。
那個入出是什么意思?入出只是起用,起用就叫入,用完就叫出。所以這個狀況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你大腦沒辦法想象。
大腦要起用,一定要人去嘛。人不去要打電話遙控,是不是?可是自性在起用的時候,那不是你大腦想象的。這個叫不可思議。
我是希望各位去體驗,去感受自性的存在與作用。跟各位講,你去感受、去體驗這個,是你善根的增長,是你生命品質(zhì)的提升。
但是你不要錯亂,絕對不要錯亂,一錯亂就神經(jīng)病了。你說“師父這樣講,我就照這樣訓(xùn)練,然后現(xiàn)在我變成精神恍惚了。”不是。那很快就會精神分裂了。
同時兩三個地方出現(xiàn),你不能用大腦去處理,那是一種感受。你能夠感受到。
我想,這個大家都有感受,只是你都用大腦的邏輯思維。“我來這里,當(dāng)然家里在動。比如說,我用自動的什么定時遙控器,時間到,噢,這個就開始煮飯了。”有沒有?這個都可以。那,你有那個經(jīng)驗,但是呢,那個太理性化。你要很感性,很感性地去接觸那個部分。
我記得有一次。不是我親身的經(jīng)歷,是我們在修行的領(lǐng)域里頭,有很多原住民的修行人。他是在大龍州的一個島上,我們同修到那邊去玩。他看到了一個狀況,就是他們的巫師。我們叫巫師,其實就是他們的修行人。他到的時候,那個巫師就帶著他們的酋長,在那碼頭等他。
他說“你怎么知道我來?”
“我們就是知道你要來啊。”
“你怎么知道啊?”
他說“我就知道啊。”
那完了,“誰告訴你們我要來啊?”
“為什么要人家告訴?你要來我就知道啊。”
你知道嗎?原住民,我們把人家叫巫師,都瞧不起人家,人家是多偉大的修行人,你想想看。你那笨腦袋啊,沒有電話就不靈。人家都不要電話,他就靈啊。
他就很驚奇啊,因為他要去是臨時決定,而他們那里也沒有電話。那一個荒島上,幾個少數(shù)民族住那里而已。他怎么會知道?他就不相信,一定要去找,這里一定有什么手機。搞了半天,荒郊野外什么也沒有。
他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使他真的服了。
就是有一天,他們就像營火晚會一樣,在跟他認(rèn)真地介紹一些,他所聽不懂的話。反正他知道他們很認(rèn)真,不知道跟他講什么,反正他也聽不懂就對了。
突然間,那個巫師去準(zhǔn)備了一些藥,然后叫酋長趕快帶著藥去哪里干什么。他大概看到是這樣的。一會兒,他看到那個酋長背著一個受傷的人回來。他覺得很訝異啊。搞了半天,他跑到兩里外,兩里到底多遠(yuǎn),我不知道,他受傷了。
這個巫師在那邊,就跟他們很熱情地款待他的時候,他有個訊號,我們只能講有個訊號。他發(fā)現(xiàn)他有個族人在多遠(yuǎn)的地方受傷,叫酋長趕快去,把藥帶去敷一敷,把他抬回來。
那他不要電腦,不要e-mail,不要手機,不要電話,不要電報,這只是一點小小的生命中的一種感應(yīng)力。相應(yīng)可以做得到,而且絕對準(zhǔn)確。你用手機還不太準(zhǔn),常常打錯電話號碼。對不對?
人本能的就有這種身體的生命的智慧。但是我們不會用。為什么不會用?因為你的大腦太發(fā)達,所以你的生命就萎縮了。我們希望各位,讓你的生命多發(fā)揮一點,你多感受一點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看到,佛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東西如掌中庵摩羅果。他就那么清楚啊。
你看看,他一個巫師,在他的國土里,就是那個島上,猶如掌中的庵摩羅果。有沒有?
佛沒有打妄語,他真的到那里。我們不是,我們,哼,手中庵摩羅果,如三千大千世界,什么也看不到。
所以我告訴各位,世間有很多的思維模式都對,只有一個錯誤,用大腦的思維模式是唯一的錯誤。我講,你也聽,半信半疑。師父是這樣講,我知道,他曾經(jīng)講過了。不算啦。
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就是訓(xùn)練你一再地用大腦。
從你出生開始,“叫爸爸、叫爸爸、叫爸爸、叫爸爸”。叫到最后,你兒子要是真的開口就“叫爸爸”,你一定昏倒,我告訴你。你就一直教他“叫爸爸,叫媽媽,叫爸爸,叫媽媽。”他的生命很清楚,當(dāng)他開口的時候,“爸爸”。還好,他不會笨到像你這樣“叫爸爸”。
生命有生命的價值。
你從那個地方就開始教他記憶、記憶、記憶,一直記憶。長大以后,你開始測試。“什么顏色?”
“紅的。”
“哎!再講一次。”
“綠的。”
“哎!你頭殼壞去!什么顏色?”
“黃的。”
“噢,好乖。”
你是不是用這種情況在訓(xùn)練你的子女,對不對?這是訓(xùn)練他記憶嘛。記憶要怎么樣?要反應(yīng)快,要反應(yīng)準(zhǔn)確。
然后,你指這里叫他看那里,“那是什么?”
“手指頭。”
“不是,那個。”
“手指頭。”
“不是,那個。”然后你手摸給他,“這個叫什么?”
“花。”氣死了,因為他反應(yīng)不過來了,不會推理嘛。對不對?
你就開始從小就訓(xùn)練他,記憶、推理、記憶、推理。因為他要是反應(yīng)錯誤,表示他很笨。他必須反應(yīng)很正確。因為怎么樣,因為他反應(yīng)正確,你會給獎勵嘛。摟一摟,抱一抱,親一下,給糖果,兩塊錢也好,怎么樣。所以他跟著你的情況走了。
你都不知道,你害了你孩子,你污染了你的孩子。那你說“普天之下哪個父母不是這樣教的?”是啊,普天之下,就是社會中心價值觀,弄錯了。
這個地方,你看不出對錯。一直往后演變到最后,今天我們社會進步,繁榮,物質(zhì)很昌盛,可是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的幸?鞓窚p少了。以前物質(zhì)不足的時候,我們常常跟父母在一起,撒嬌耍賴啊,對不對?現(xiàn)在物質(zhì)豐富了,沒有了。
爸爸生日的時候,打個電話“爸爸,祝你生日快樂!我沒空回去哦,祝你幸福,祝你健康。再見,爸爸。”
爸爸說“什么事啊,我還沒有聽清楚。”你就交代完畢了嘛。
我們已經(jīng)忙碌到這個樣子啊。爸爸生日,真的你祝福爸爸生日快樂嗎?你真的希望他身體健康嗎?你為什么不在他身邊多待一下,跟他耍賴一下,像小時候一樣依偎在父親的胳臂里。沒有了,現(xiàn)在都不見了。你會覺得那好肉麻。對不對?因為你已經(jīng)喪失人性了,你還覺得爸爸肉麻。那誰不肉麻?你想想看,你已經(jīng)沒有人性了,你不知道。
所以學(xué)佛的時候,從這個地方啟發(fā)你真實的生命。人有時候,矛盾一點,沖突一點,自我沖突,還比較具有人情味。不要太理性。有些時候,處事上需要理性。生活中不要太理性,糊涂一點,一點三分美,糊涂兩點六分美,糊涂三點就真美。(眾鼓掌)
好吧,這是跟各位講自性在我們生命里起作用的狀況。
從器世間來講,我們的生命是無所不在的。這個就是為什么說法身等于法界。我們是搞不懂這個情況,法身怎么等于法界?你聽不懂。從我們的定義來講,華嚴(yán)是生命的花園,這個就是對法界的定義。華嚴(yán)是解讀生命奧秘的百科全書。這是從法身來定義。
全法身為一法界,全法界為一法身。因為你的法身自性,如來這個東西他是覆蓋著整個法界的。而法界所在的地方,法身一定存在。
你從剛才講的那些慢慢去體會,慢慢去體會。這個體會要自我訓(xùn)練,那是一種感受,不是用大腦去推理的。是種感受的存在,是真實的。慢慢培養(yǎng),一點一滴,越到后面,你會越快。剛開始很難,三五年以后才一點滴,沒關(guān)系。再等三五年啊,點滴、點滴,你就會成寸、成尺、成分一直增加。到后來你就會越快,你感受的層面就會越廣。這個就是修行。
但你現(xiàn)在絕對不要急著,“哦,我要怎么感受,要怎么感受?”沒有必要。自我檢驗、自我復(fù)合,這樣感受對不對?再檢查一遍,這種感受對不對?再檢查一遍。你不要一有感受就要一直問,沒有必要。
嘗試著,有些感受是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以后,你才會表達的出來,因為表達需要技巧的。這個佛來講,叫辯才無礙嘛。對不對?你要表達出來,還要詞無礙。你要先有意無礙,然后詞才能用得出來。意有了以后,要一段時間,你的詞才會出現(xiàn)。這個都要訓(xùn)練的。
好,我們今天就跟各位講到這里。明天呢,我們再講后面的三句話。
- 上一篇:四十華嚴(yán) 第三卷 第39講
- 下一篇:四十華嚴(yán) 第三卷 第41講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yán)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yán)”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yán)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yán)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dāng)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yán)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yán)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xué)習(xí),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yīng)是逃不掉的
- 《華嚴(yán)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yán)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脫去俗服,當(dāng)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yán)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