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自在 第五章 般若要解
隨緣自在
第五章 般若要解
《修行心法》
修行修心離心則差
心是法體法是心用
依教奉行契入本心
善男女子當(dāng)發(fā)菩提
勤修三學(xué)息滅三毒
心地?zé)o非自性持戒
心地?zé)o亂自性禪定
心地?zé)o癡自性智慧
應(yīng)無所住不執(zhí)一法
而生其心不捨眾生
身居紅塵心無染著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金剛經(jīng)》修行要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觀才能知,因緣聚散的條件、時間、變化之真理。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要時時觀照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之中的每個當(dāng)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要問得誠心,要問得恭敬,要常讚嘆別人,隨喜功德。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修行在起心動念處修,要善護自己的心念,不起惡念、妄念,不要攀緣,要記得佛所交代的話,依教奉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
還未發(fā)心修行,當(dāng)下發(fā)心;已發(fā)心者,使它不退;常存道心,便能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
鐘不敲不響,人不問不答,既然已問,當(dāng)一心聽講。
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發(fā)心之時其心自降,應(yīng)如此安住。
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發(fā)心度人,自我的執(zhí)著、私心就漸漸破除,所以妄心自然降伏。度一切眾生,直到都解脫為止;隨緣度化,亦不須刻意攀緣,實際上還是眾生自度。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要行菩薩道,首先要破除執(zhí)著,把我、我所,你我對待,及一切相對的概念破掉。
復(fù)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yīng)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布施就是幫助於人,不應(yīng)存有要人回饋之心,或是感謝之心;只問自己做了什么,不要去想別人回報什么。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住。
有限不及無限,有量不如無量;有執(zhí)著之心,所得亦小;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想,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事相和理體,可謂一表一里,是因緣起產(chǎn)生了現(xiàn)象,此事相本質(zhì)就是空,故說色空不二。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行者要常觀諸相,便可發(fā)現(xiàn)其生滅變化無常,故說是虛假,明其假,故不起妄想,若知道其真相便當(dāng)下自見本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對於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跟他談此事,他當(dāng)然不信;唯有親自體驗,才知此滋味。學(xué)佛修行,應(yīng)多植福,常為人服務(wù)便是種福田;有福障礙就少,加上不斷精進,就容易開啟智慧。
當(dāng)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雖造多福,煩惱不除,亦是枉然;一念生起清凈之心,福德無量。無煩惱罣礙,才是有福氣的人。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
不執(zhí)身心境,不執(zhí)有與空,亦不執(zhí)此概念;不執(zhí)則一切無礙,空不是沒有,而是不受影響,卻充滿生機。
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捨,何況非法。
想取就是執(zhí)著,佛法是藥,有病當(dāng)服,無病則捨;問病是否除,切莫迷在是什么藥。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迷時有分別對待,悟了本是一體;迷時有佛可成,有法可說;悟了自性是佛,無一法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從有什么,到無什么,這是修行的過程;從無什么,到有什么,這是度眾的過程;無有盡離,是證悟的結(jié)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fù)有人,於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事不離理,雖未悟理,能以財物布施,其福甚多。修行從做得到的先做;如悟不了,讀誦經(jīng)典總做得到吧!雖入不了定,靜坐總做得到吧!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學(xué)佛若沒有智慧,怎能覺悟;此經(jīng)是般若經(jīng),依此而修,不但是自己覺悟,連一切諸佛也是如此。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初果不執(zhí)六塵,方證初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二果不執(zhí)往來,方證二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三果不執(zhí)不來,方證三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四果不執(zhí)此名,方證四果。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行者不與人爭辯,知眾生意識心作祟;行者不貪染而迷六欲,故得清凈。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事上來說,有得是知一切無所得;理上來談,無所得是本來無一物。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yán)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yán)佛土者,則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
凡夫莊嚴(yán)外在,行者莊嚴(yán)內(nèi)心,內(nèi)心不凈,外在何益;故當(dāng)莊嚴(yán)內(nèi)外,而不執(zhí)莊嚴(yán)相,正所謂心凈則國土凈。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知一切相是虛妄,才能無所執(zhí)著;因不染一塵,故生清凈心。行者要用「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箒砥鹩^照,察覺有所住,就應(yīng)即刻放下;察覺生不起慈悲心、精進心、歡喜心、清凈心,就應(yīng)知障礙在哪里。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
地大不及天大,有相不如無相大;世人只在相上比較,而不知其心不可限量,實為可惜。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雖以更多財物布施,不及開啟智慧,自覺覺他。
復(fù)次,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
有殊勝的因緣,為人解說《金剛經(jīng)》全部,講者及聽者,都應(yīng)讚嘆;若無此機會,就隨緣講說任何一段經(jīng)文,使眾生離苦得樂。由於行者的修為,別人自然恭敬供養(yǎng),如禮佛塔一樣。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先熟讀此經(jīng)文,再默記於心,然后了解經(jīng)義,依教奉行,則能完全受持,定當(dāng)有所成就。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dāng)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全經(jīng)的精神,在於經(jīng)題,故應(yīng)依此來受持!附饎偂故侨缛绮粍拥谋倔w,勿被境所轉(zhuǎn);「般若」是智慧的妙用,於生活中去展現(xiàn);「波羅蜜」是事情的完成,故要精進去達成每件事。亦不去執(zhí)著《金剛般若波羅蜜》之法,方能大用。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當(dāng)處說法,隨處滅盡,若有說法,便是執(zhí)著。雖然說法,亦是本有,並非別人說般若,汝就有此,而是自性本有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不執(zhí)小亦不執(zhí)大,大小不是問題,執(zhí)著才是病,不論由小至大,不管從內(nèi)到外,這些都是對待,事實若無微塵,怎成世界,故微塵、世界,名異而實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阿難尊者,見佛相好,故發(fā)心隨佛出家。相雖莊嚴(yán),亦是虛妄,凡夫與佛,也是如此。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fù)有人,於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雖以身命布施,福勝七寶,然亦不能解脫生死,故受持般若經(jīng),方為究竟。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
行深才能解深,行深由讀誦而來,讀誦從信而來,信由自身而來,若己不行,如何行深,又怎能深解呢?
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六祖惠能大師,一聞此經(jīng),即得開悟,定是菩薩乘愿再來。我們聞此經(jīng),還不一定相信,甚至胡思亂想,或是想讀更多的經(jīng)典,心怎能清凈,這是不會見到實相的。實相亦是假名,名為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末法眾生,德薄垢重,由於誘因太多,資訊太氾濫,能聞此經(jīng),就可信解,可謂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行者無我執(zhí)、無法執(zhí),便離一切諸相,要破相就要如實觀,方能大徹大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
相信故不驚,清凈故不怖,行正故不畏,此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若無般若智慧,怎能解脫,故為第一波羅蜜。布施去慳貪,持戒得清凈,忍辱除瞋心,精進免懈怠,禪定不散亂,般若有智慧。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修忍辱波羅蜜,若有忍耐之心,即非忍辱波羅蜜,而是著相修行,遇境不動才是忍辱。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之忍辱,非一蹴可及。所有的成就也是如此,累積過去的歷練,遇境方能經(jīng)得起考驗。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相發(fā)心,是有為法;離相發(fā)心,是無為法;有無盡離,真發(fā)菩提心。
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如是布施。
真為眾生,應(yīng)破除一切私心,及自我意識,來行大慈悲心。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有差,諸佛無別。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行者應(yīng)言:真理、實相、如法、愛語、一致之語言。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法是無常,故無實;卻有作用,故無虛。知心無實,故「無所住」;知法無虛,故「生其心」。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心有所住,無明即生,不見真相,不明空理,如人入暗,則無所見;住心若除,菩提即生,則見實相,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前人走過的路,是最好的捷徑。五祖弘忍及惠能大師,皆要我們持誦《金剛經(jīng)》,依此而修,即得見性。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精進多劫以身布施,不及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退之福德;若依此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之次第而修,定可成就。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
大經(jīng)大智能解,大故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今聞大乘,能信便是大根器,若去大向小,就是小根器。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受持讀誦是自覺,廣為人說是覺他;四句偈雖少,卻可漸入全經(jīng);初為人解說,以后廣為人說,其人成就不可思議,亦荷擔(dān)如來家業(yè)。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樂於小乘法者,沒有大根器,是不能聽受大乘經(jīng)典,更何談為人解說。因無大智,故好之;因無大悲,故樂之。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yīng)供養(yǎng);當(dāng)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yīng)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行者若能照《金剛經(jīng)》修持,不論何時,不論何處,皆為眾生所恭敬,且受供養(yǎng),與佛無異。
復(fù)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如是因,如是果,為人輕賤,往昔造惡;今聞《金剛經(jīng)》,當(dāng)善自護念來自度,依佛所付囑去度人,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若復(fù)有人,於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行者當(dāng)供養(yǎng)三寶、父母、師長及一切眾生,且親自承事其勞。然而供養(yǎng)承事諸佛,卻不及受持讀誦此經(jīng)之功德。此世尊苦口婆心,一再叮嚀教誨,我們當(dāng)覺醒!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dāng)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聞此經(jīng)典,能信是大智,受持是大行,讀誦是大悲,荷擔(dān)是大愿,因經(jīng)義不可思議,故十方三世一切佛皆由此經(jīng)出。果報亦不可思議,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
修行應(yīng)先發(fā)菩提心,但亦不可執(zhí)此心,若執(zhí)此心,便是著相。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dāng)生如是心,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度一切眾生的心是「慈悲」,無有一眾生可度是「智慧」。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諸法本來空寂,實無菩提心可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本自心,誰能給予。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
不明此義,不能覺悟;了然於心,授記為佛。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道本自然,佛亦如此,明白本來,即是如來。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心本無實無虛,緣起說有,緣滅言無,無有定法可以言說。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大與小對,非是真大;無有對待,是名大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dāng)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名,可名,非常名。心、佛、眾生,皆是假名矣!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
莊嚴(yán)於心,離心非莊嚴(yán);無心即是莊嚴(yán)道心。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五蘊皆空,本是無我;諸法生滅,當(dāng)下空寂。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佛由人成,故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佛無障礙,故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佛有智慧,故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佛悟諸法,故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佛已證得,故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心之復(fù)雜,雖勝於恒河沙,但一切變化,不離自心也,故眾生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眾生妄心,如來真心;真妄二心,實是同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諸法本空,因果不空。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有則有范圍,無則無邊際,有執(zhí)處處礙,無執(zhí)觀自在。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報身非法身,亦不離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諸相非體性,亦不離體性。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諸法本無,因人說有。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wù)f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迷時眾生,悟時佛;佛與眾生,本無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本無一物,何來所得;參透此理,即證無上。
復(fù)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因緣起,本是性空;圣凡無別,一切平等。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亦不執(zhí)此善,是為大慈大悲也。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財施,不及法施;有漏,不及無漏。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執(zhí)心度眾,是凡夫;隨緣度化,即佛心。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佛隨世間說,非真有個我;凡夫聽人言,誤以有個我。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zhuǎn)輪圣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yīng)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相同心非同,莫以一窺全。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六塵非實,著相是邪,莫往外求,心正即是!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佛須三身具備,無此圓滿即未證得。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說有是常見,說無是斷滅,故言:「此法無實無虛」之中道義。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因證無我,故不執(zhí)福德;能於一切境中,安住其心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執(zhí)即是貪,怎能捨;無執(zhí)無貪,怎不捨。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來去坐臥是生滅,自性如來無生滅。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界緣滅成微塵,不論微塵多小,實是因緣所滅。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塵緣生成世界,不論世界多大,實是因緣所生。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微塵、世界,皆是因緣生滅,實無一法可得,只是強名一合相,莫以為真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以眾生知見,怎能悟佛知見;佛之知見,即是不存一見。
須菩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經(jīng)所言,便是諸佛知見,行者當(dāng)如是信解不疑,才不致辜負(fù)世尊之苦心。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於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一切修行若無發(fā)心,實不能成就,故佛弟子們當(dāng)發(fā)菩提心,依教修行,隨緣度眾。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有慧則不取於相,有定則如如不動,此是定慧等持也。若要有此功夫,應(yīng)於一切境界,如實觀照「諸行無!,方能領(lǐng)悟「諸法無我」,以證「涅槃寂靜」之果!
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深信才會受持,奉行才可到達,切勿自欺欺人,而要老實修行。奉勸諸行者:誠心臣服佛陀,禮敬無上法義,親近善知識們,自悟、自行,共成佛道!
《心經(jīng)》修行要解
學(xué)佛之人,當(dāng)修「般若」智慧,方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這是一部教導(dǎo)行者,離相破妄,悟得真心的經(jīng)典。
如《金剛經(jīng)》所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沟牡览硪粯。不要只看外在的經(jīng)文,而要觀照內(nèi)在的心經(jīng),才能識得此經(jīng)之真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者,應(yīng)時時如實觀照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谷站眯猩,必能如菩薩一樣,達到自在解脫。
由於工夫下得深,而「照住」得定,以達到「照見」本性,明瞭五蘊心色二法,幻化不實,皆是空無自性的假相,故《金剛經(jīng)》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姑靼走@樣的真理,就不再起妄想、執(zhí)著,故能度脫一切苦厄,而大自在。
舍利子!
行者,莫以為照見五蘊皆空,就掉入斷滅空,《金剛經(jīng)》言:「於法不說斷滅相!勾耸钦婵丈钣,妙有不礙此真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一切現(xiàn)象作用,不離開本體,因有性空的理體,故能產(chǎn)生緣起的妙有,故六祖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然性空的理體,也藉緣起的妙有,方能顯現(xiàn),故六祖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緣起的現(xiàn)象,當(dāng)體即空,故六祖言:「一切即一!箍蘸磺猩胶哟蟮,心包太虛,故六祖言:「一即一切。」
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受想行識」亦因緣所生法,故我說即是空,只是假名「五蘊」。若能明白「色」、「空」的真義,則不落空有二邊,即能契入中道實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法華經(jīng)》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构恃:「諸法空相!顾灾T法實相之「體」,本無生滅,故六祖言:「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蛊洹赶唷,本無垢凈,故復(fù)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蛊洹赣谩,本無增減,故又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六祖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顾拇蠹俸,五蘊本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而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為十八界,皆是五蘊的延伸,既然五蘊本空,故十八界體性亦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乘人,我執(zhí)已破,法執(zhí)尚存。故緣覺乘,不可執(zhí)所悟之十二因緣,其法本空。
無苦、集、滅、道。
聲聞乘,也不可執(zhí)所悟之四圣諦,其法亦空。故《金剛經(jīng)》云:「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苟巳瞬粓(zhí),方能超凡入圣,故須菩提云:「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無智亦無得。
菩薩乘,仍不可執(zhí)所行之六度,不可取所證之佛果。故《金剛經(jīng)》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已離諸相,方名菩薩,故復(fù)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智」,為六度;此「得」,為佛果。菩薩乘,依六度而行,但不可執(zhí)法相,故《金剛經(jīng)》云:「菩薩於法,應(yīng)無所住行於布施。」亦不取所證之果,故復(fù)云:「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既是如此,佛當(dāng)初又何必說三乘法呢?《法華經(jīng)》言:「諸佛出於五濁惡世……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潜娚钪逵,邪見障重,故佛才以方便力,為求聲聞?wù)?說四圣諦;求緣覺者,說十二因緣;求菩薩者,說六波羅蜜。
但佛最終的用意為何?《法華經(jīng)》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於世。」此事是什么呢?又言:「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何謂「佛之知見」?六祖解釋:「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更勸大眾「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
又如何「開佛知見」?六祖再言:「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nèi)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無所得」,才「有所悟」。《金剛經(jīng)》云:「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箍沼袩o住,方可入佛知見。
悟「諸法空相」的大菩薩,是依般若智慧,而得自在。已無能礙的心,所礙的境,能所雙亡,心境皆泯,即究竟解脫之人。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但菩薩如此,就連三世諸佛,都是依照般若妙法而修成佛果,證得究竟圓滿智慧的覺者。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故知般若之法,妙用無窮,故六祖言:「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拱闳羯衿婷钣每赊D(zhuǎn)煩惱為菩提;般若大開光明,可化無明為覺悟般若無上至尊,可為諸佛之師;般若無法可比,無法可喻。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若能依此行深,必可照見五蘊皆空,故能除一切苦厄。如是因,如是果,這是真實不虛之事。
但非每人都有這樣的根性,故觀自在菩薩慈悲,為末法的眾生演說一種「般若波羅蜜多咒」,如能真信去受持,直到一心不亂,亦可得解脫。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去吧!快去吧!到達解脫的彼岸,不要留戀此五濁惡世。快去彼岸跟清凈僧眾們在一起修行,到達彼岸就可不退轉(zhuǎn),故很快都能成佛啊!
佛在《彌陀經(jīng)》里三勸大眾,念佛求生凈土,就與此咒的悲愿一樣,可滿一切眾生之愿。若大眾能夠體悟,才不辜負(fù)佛的一片苦心。
一勸:「眾生聞?wù)?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二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
三勸:「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dāng)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zhuǎn)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dāng)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
《速成佛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dāng)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狗鹧:「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fù)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入一行三昧,當(dāng)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xué),然后能入一行三昧!胍恍腥,應(yīng)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供ぉす(jié)錄《文殊所說般若經(jīng)》
文殊請問佛,如何速得無上正等正覺?佛言:依汝所說般若波羅蜜,離相修行。若非上根利智,可由「一行三昧」入手,亦可速得。何謂一行三昧?當(dāng)先聞般若波羅蜜之義理,方能建立正知正見,然后心繫一相,自然得定,而不受外界所影響。
若欲入一行三昧,應(yīng)萬緣放下,心繫一佛名號,用恭敬之心,一心念佛;念念相續(xù)不斷,便可契入此三昧之境。念一佛,即念諸佛;念一佛之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別,故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一切諸佛。
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故「解在般若,行於念佛!勾藶槲氖馑鶈,世尊所說之妙法也。
- 上一篇:隨緣自在 第四章 修行隨筆
- 下一篇:隨緣自在 第六章 念佛心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