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講記 b20 三解脫門 一 空解脫門

  “一、〔空解脫門〕

  修行的方便是:「如實觀察:色是苦、空、無常,受、想、行、識是苦、空、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

  這是《阿含經》的內容,如實觀察的“如實”兩字就是照一切法(主要是五蘊身心)當下本來的現象去觀察。先舉例說五蘊的色是苦空無常(其它也是如此),知道是無常就會生起厭離心,住平等見。

  “觀察的對象,是色(物質)、受(領納)、想(取像)、行(遷流造作)、識(了別)。色是物質。受是內心觸對境界時的情緒反應。想是內心對境的表象作用。行是內心的對境,經審慮、決定而動身發(fā)語的行為,即意志作用。識是主觀的心識?偡Q為五蘊!

  五蘊的各蘊,“色”(物質)的變化無常較難以察覺,今天看你是如此,明天看你還是如此;今天看的桌子到明天看還是這樣,很難觀察其變化!笆堋碧N則因最貼切而最易觀察體會,受是我們的內心觸到外面境界起的情緒反應,情緒時時刻刻在起落,只要內心觸到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會有情緒作用,感受到喜歡或討厭。這種情緒作用時時刻刻都存在,所以觀察受的變化無常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

  “想”是內心對境的表象作用,看到一件事情會聯想,或想象過去的影像。由此表像作用,構成概念,進而安立種種名言。

  “行”是內心對境,再經過審慮決定而動身發(fā)語的行為(即意志的動力作用)。過去的經驗累積存在我們的觀念意識里,遇見一件事情時,第一步是看到境界,然后審慮這件事情怎會如此,該怎么處理,最后決定怎么做,這樣就產生行為了,“行”是意志推動力。注意這里也很重要:從觸境、思考、決定到最后變成行為,這中間盡管很快,但還是有個過程。譬如說我看到一個人很面熟,想起來過去曾在哪里遇見過他,接著會進一步思考與他的交情如何,該不該打個招呼,就產生了行為。不管是善意或惡意,理會還是不理會他,都要經過上述的過程才會變成行為。我們每一個行為要造作前一定都有這樣的過程,只是過程時間很短沒有發(fā)覺而已。也就是說,要產生任何行為前一定會有動機,沒有動機就不會變成行為。這也是很重要的地方!笆堋焙苤匾,“行”也很重要。一個時時刻刻都在觀照的人,時刻會發(fā)現意念動機的生起,只要發(fā)覺自己起了無明的意念與動機,那就一定不會造成無明的行為,這就是觀照的功能。如果沒有發(fā)覺,那就會順著慣性馬上發(fā)展出與原來習性相應的行為,所以這個“行”顯得非常重要。念頭一起來,馬上發(fā)覺了,就不會隨著無明慣性去造作行為。觀察五蘊要把握住重點,將無明的造作變成與明相應的行為,就很容易了。所以觀察“受”與“行”中間的過程很重要。

  “識”是主觀的心識,統(tǒng)覺內心的受想行,最后由意識來決定分別。上面這段提示了身心五蘊功能的作用重點。注意,主要就在“受”上觀察:情緒生起來了——喜歡或不喜歡,后面又會產生行(受想行是連貫的),行為造作就來了(喜歡的想占有,討厭的就生氣想對立),造作行為前一定有受想思(行)的全過程,觸、受、想、思是連在一起的。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觀察自己五蘊功能的運作,就會清楚知道,我們被慣性所迷惑,慣性在作主,把那個當作“我”,其實是無明在作祟啊!就在這里觀察受是不是虛幻無常?如果在受的當下能看清楚,就不會引發(fā)后面的行為了,不再相續(xù)了。動機起來馬上就發(fā)現,就無法造作行為了,這就是觀察的奧妙。它的功能會產生這樣的覺知,覺知的功能是什么,你們慢慢去體會,在如實觀照下功夫的人就會發(fā)現這個問題:“觀”的當下會產生什么功能,為什么要用觀(現代語言叫看)?觀就是照,“觀”與“照”合起來就是“看”,就是覺知、發(fā)現、察覺、了知。其重要性你們會慢慢明白,原來透過這個觀(看)可以了解五蘊的運作過程的真相,很重要!在你們行住坐臥生命的每一剎那,加上個覺知,知道我現在正在干什么(包括起心動念),如果有這個功夫,我保證你見法不難!這就是下手處,在生活的每一個當下起心動念的過程,都能“看”,加上一個觀察,加上“我在了知”,這就是奧妙處。我們就是因為不知不覺,才會起種種顛倒慣性的作用;如果在覺知中,慣性作用就無法起來。從哪里觀察五蘊的無常?從我們生命的行住坐臥中好好了解自己,外面加上覺知,知道你現在正在干什么,這就叫覺知。簡單嗎?其實不簡單哪!你要保持三秒鐘都很困難,不信試試看!然而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注意聽,很重要!

  “依佛法說,我們的身心世界,不外乎五蘊而已。對五蘊,應這樣觀察:”

  佛法主要探討認識的就是我們的身心五蘊,這是能感受體會受用之處,也是產生一切問題之所在。由于對五蘊的不如實知,導致產生了很多顛倒執(zhí)著,或在五蘊中執(zhí)取一個實在的“我”(即蘊我),或離開五蘊以外執(zhí)取一個永恒的我(離蘊我)。三解脫門的空解脫門,就是要從五蘊去觀察。

  “五蘊是無常:身心的一切,都在生滅變化中,無有常性可得。”

  觀察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反觀我們的身心,那是很容易體會到的。首先觀察“色”(物質),我們從童年逐漸長大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色隨時都在變化,沒有一剎那停住。要我們體會的就是沒有一剎那是常恒安住的,即“常不可得”,無法安住,因剎那變化故。這個過程叫“生住異滅”,簡單講就是“生滅”,表明一直在剎那變化遷流不停,這就是常性不可得。眾生的苦惱產生于將一個常性不可得的東西當作為實有而追求其永恒。所以要真實觀察我們的五蘊,發(fā)現它的無常,那就不再妄求我們身心以及外在的一切永恒不變了。眾生的苦迫煩惱、顛倒執(zhí)著來自哪里?就是內心對這個五蘊的保護,希望它永恒不變。

  情緒的“受”亦復如此,我們希望擁有永恒不變的幸?鞓返母惺,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思惟也是隨著因緣在變化,上午的想法也許到下午就變了,有什么是可以永遠停留而不變的?只要客觀地去觀察,結論就是——常不可得,永恒性不變性不可得,這一點很重要!一般以為都知道無常變化,其實不僅要知道無常變化的表面現象,進一步深入了解的是“常不可得,我不可得”。體悟到這點就可以解決很多的痛苦煩惱執(zhí)著。反觀一下,我們的痛苦煩惱、執(zhí)著愛染都與永恒不變的欲求有關,希望不老不病不死永恒存在,人間得意的事,希望永遠存在,然而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常性不可得么!而常性不可得就是從無常的變化中去觀察出來的,這個很重要。常性不可得,表明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那什么東西是“我”?“我”的解釋即永恒不變常存的,清凈喜樂的。返觀一下就知道天底下沒有這樣的東西。而我們每天都在講“我、我、我,我希望這樣,希望那樣,我的理想是這樣,理想是那樣”,那個“我”到底是什么?如實觀察生命真的只有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緣起的組合作用,而且在無常的變化著,那不變的獨存的“我”在哪里?那不變的獨存的“我”在哪里?常性不可得,那“我” 存在什么地方?很重要!所以觀察五蘊無常為首要。

  “五蘊是苦:身心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作不得主,不能永久保有,如生、老、病、死等人生不能避免的事實。”

  我們希望自己的身心乃至家庭眷屬、事業(yè)名利都永遠保存,然而這一切是作不了主的,無常故!無常的法則帶來的就是逼迫苦迫。如果你要怎樣就怎樣,要身體不老不病不死,那只是癡心妄想而已。事實上一切都無法控制主宰,都在不能作主的無奈的遷流變化中。

  無常帶來的一定是苦。有些人說自己不苦,其實最大的苦楚還沒有面臨,或人生中的苦迫已淡忘而已。最大的苦就是老病死,這是誰都無法避免的,面對的一定是生老病死。不管你這一生有多少豐功偉績,成就多大,但是最后這一切都會失去,面對的必定是毀滅,這就是苦迫性。我們最愛的就是這個身體,它竟然會老會病會死,我們是不是很苦?所以無常帶來的一定是苦,所擁有的最后一定要消失,認為最大成就的最后都會象泡沫那樣幻滅。年青時我們每一個都充滿了理想,心愿很大要奮斗。但中年后漸漸被無常性的苦迫性磨得差不多了,都能體會到了。那時英雄就少了,認命的人越來越多。中年后,如果不學法不得法,還會過得很無奈呢!那個苦迫真是非常的苦!到中年后都會面對很多痛苦的事,包括親人的離別,父母長輩最有感情恩情的都一一離去,那一種苦更甚。事業(yè)上在某一個時期也許有一些輝煌成就,但最后失敗的人也很多,看到社會上平地起高樓的剎那就垮下來的太多了。我們的親朋好友或鄰居,今天嘻嘻哈哈,明天哭哭啼啼,因生離死別故。人生充滿著這樣的苦迫,真是作不了主。既然作不得主,能自由自在控制主宰的“我”在哪里?

  “五蘊是空:一切依因緣而生滅,依因緣而動亂,從因緣起的,所以都空無自性!

  應該這樣來觀察五蘊的空:它本身由因緣所生,是很多條件(地水火風空)的組合,沒有單一性,隨因緣聚合而生,也隨因緣分散而滅,沒有永恒不變能主宰的自性,這就是空。一切法(包括五蘊)都是空無自性的。

  “這樣的觀察是如實觀察,經如實的觀察,則對充滿矛盾苦迫的世間,自然不生愛染心,趣向于出離相對界,而住于無自性空的平等正見!

  什么叫如實觀察?“如實”兩字就是照著我們身心當下原來如實的現象界去觀察。另一種觀察叫“假想觀”:一般修行者為了修定使心寧靜,就讓心專注于某一緣或用心靈想象某一所緣(佛像、光明等),用意識去觀想而造成某一種現象,把心安住在那個現象上,這叫假想觀。假想觀也叫勝解觀,可以用來修定,然而要見實相卻不容易。這里所說的如實觀,不是用心靈意識想象安住在一個所緣上,而是依據身心當下的事實現象去觀察,現在的身心是怎樣的狀態(tài),就照它原來的樣子去觀察。在我們生命當體如實的現象中,去觀察它的變化,這能當下體證空性證實相。注意,修行有很多方法,譬如可以透過假想觀,但那只是方便法,不能見實相。真正要見實相,那得靠如實觀才行。這是重點,大家要明白!

  “看”清我們五蘊的變化,明白一切是無常而作不得主的,無常故苦,因為緣起條件組合的故無永恒不變的自性。這一些都是依據我們生命當下的五蘊來觀察的,這樣的觀察叫如實觀照。經過這樣的如實觀照,了知生命確實是無常的。如果執(zhí)著有不變的我,那一定是苦。在無常的現象中想保有它不變,那只有更痛苦更不安穩(wěn)。完全如實地去觀察體驗一切法的無常無我變化性,我們對這些法(包括身心)就絕對不會再愛染了,不會妄想保存它永遠不變。如實觀照才使我們明白,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的如幻性,它的剎那生滅的不住性,沒有一剎那能安住不變。既然如此,我們還要獲得占有什么?這樣的獲得與占有能保持永久嗎?既是無常剎那變化的,即使占有得到了,必然失去時豈不更痛苦!明白了點,我們對五欲(包括身心)的染著必然會淡,不再生愛染之心。

  十二支緣起中揭示我們的根塵觸產生受,喜歡的產生愛染貪欲,不喜歡的產生瞋恨,就是在這里造業(yè)的。當明白一切法是緣起如幻無我的,就不再愛染執(zhí)取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十二緣起流轉中愛染那一環(huán)一旦斷掉,后面執(zhí)取造業(yè)的力量就會消失,生死的因緣也就斷了,所以才能趣向于出離的相對界,住于無自性空的平等正見。只要是緣起的就是無自性空,一切法都從緣而起,哪一法不空?明白了法法緣起,就知道當體即空,自己本身與任何一法都是緣起空性的,所以在法性上都是平等平等。注意聽,雖然現象上是千差萬別的,但千差萬別的萬法都是由緣起而生而滅,自性空寂故必歸于寂滅,這就叫法性平等。當我們明白萬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沒有一法不從緣起而歸于空時,就知道每一法都是平等的空性寂滅,自然不再對某法特別貪愛喜歡或瞋恨了,因法法空寂故。所以說平等正見是建立在對空義的了解上。這個空是從緣起而體認的,明白空義,就了解三法印;或明白了三法印也就是了解空義。這時從法性平等來觀察萬法,就不會生起差別相:這是好的,這是壞的,我喜歡這個,我討厭那個,得失之心就不再生起。法法平等是在法性的空寂上來講的,這時平等平等就沒有差別了。注意聽,我們講平等心無差別(沒有分別)是在法性空寂上來講的。佛法說眾生有分別我見故而輪回生死,很多人就誤解成在一切法相上不分別。其實紅的是紅,綠的是綠,高的是高,矮的是矮,這如何不分別!不分別是站在法性空寂的平等上來講的。注意聽,不是在現象上的無分別,F象上是千差萬別,但在法性上是平等平等,所以叫無差別法性。體會到這個,才能住于平等的正見,不會產生貪愛、瞋恨、得失、好壞等分別我見。了解三法印,就了解緣起;體證空性,才能超越世俗的染著而住于平等正見。這一點非常重要。

  “更進一步說明:「諸蘊本空」!

  很多人以為修行要修特殊境界,進入某一種特殊的體驗,才體會到空性,好象是他有能力德行才修來的。其實空性不是你、我修來的,而是本來就空,只是發(fā)覺它的本來而已。佛法說一切法本自清凈,不是有一個本來是清凈的東西,而是說一切法都無自性空,本來就是空寂——本自清凈。

  “觀五蘊為無常、苦、空,不是主觀的顛倒妄想,而是諸蘊的本性如此。既然本性空,為什么生起?”

  佛法的“法”,意思是本來就存在的宇宙真理法則,有佛出世無佛出世都是這樣,佛只是創(chuàng)覺即第一個發(fā)覺真相的人。宇宙的真理法則就是無常、緣起自性空,本來就這樣的,佛陀只是發(fā)現了這個真相并向眾生宣說。我們依循他的方法道跡,同樣可以發(fā)現這樣的真理法則。萬法的產生與消滅就在真理的法則中運作,從來沒有離開過緣生緣滅的緣起法,它是法爾如是的,本來就這樣的,不是誰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五蘊也是其中的一法,亦是緣起無自性的,五蘊本空是法爾如是的,緣起故,沒有離開宇宙真理法則的運作。既然本性空為什么會生起?

  “「由心所生」。心是迷妄的「有取之識」,在五蘊中起著主導的作用。由于心識的執(zhí)取、愛染,所以起煩惱、造業(yè),感得世間的生死!

  人出生后,由于無明實在感,心靈與外界接觸時起了執(zhí)著顛倒的我見。真理法則雖本來如此,但我們無知蒙昧,心靈產生了執(zhí)著迷妄,明明是無常,卻希望它永恒常住,在無常中起了常見;明明是因緣和合而成,卻誤解為獨存的,在無我中起了我見;人生明明是苦迫的,卻以為是喜樂的……。這就是由于無明不了解真相而致。所以探討五蘊既然本性空,為什么生起,就是要找到根源,以便根本解決問題。

  我們的六根與外在的六塵接觸而產生的執(zhí)著愛取都由心靈引起,五蘊是色心二法所組成,但以心法為主導。盡管每一個人身體的構造及功能差不多,但心靈的感受確是千差萬別,所以心靈起著主導作用。尤其是心靈意識生起的染著占有,希望永恒存在的執(zhí)取,是感得生死相續(xù)的動力。為了占有會造很多貪瞋殺盜淫妄等惡業(yè),有取識一直在執(zhí)取,就帶著一種動力。這個五蘊壞了,就又會去執(zhí)取新的五蘊,因為你希望永遠存在。那種永恒生存的意欲是最大的執(zhí)取,對于物體或身體色的喜歡,我們會無奈于它們的壞滅。然而,我們的心會將希望寄托在永遠存在的欲望上,這就是最大最大的執(zhí)取。這一生不管如何貪取,知道都要死的,所以在無可奈何中產生了一種心態(tài):希望死后還存在,并且不要像這一生這么苦。過去的印度外道希望到天界永恒存在,并且幸?鞓。人總是希望自己永恒存在,而且是在一個極樂而沒有痛苦煩惱的世界永生,這就是永遠存在的意欲,生命中最最執(zhí)取的就是這個,佛法叫我執(zhí)我見,它是生死的根本!我們要修行解脫,如果不知道生死的根本,如何解脫?首先要明白,這種希望永遠存在的生存的意欲就是最大的執(zhí)取——我執(zhí)我見。但是現在又有多少人明白?每天修行就是在保護這個我,希望造功立德,將來可以到天國去享;蛴郎。這樣的觀念怎能解脫?何時能截斷生死之流!知見不正的盲修瞎煉,那只是在堅固我執(zhí)我見而已,哪里能解脫?解脫的唯一辦法首先是明白我執(zhí)我見是生死之根,下決心要破除無明我見。第一步就是聽聞正法了解真相,明白痛苦煩惱生死的根本,當下明白體會無我時,就不再執(zhí)取了,愛染執(zhí)取的力量就消失了,當下即清凈自在解脫,F在真的體證到了,下一秒鐘與現在是一樣的(一“得”永不失),幾月幾年后還是一樣,因為不再執(zhí)著故。未來的生命到你死前都一樣,死后更一樣,不會再變化了。

  如果現在沒有解決,愛染執(zhí)取我見還在,下一秒鐘必然仍舊煩惱痛苦造業(yè)。剩下的生命都是這樣,還是不能解脫,死后更不用講解脫了,絕對是隨業(yè)而流轉六道中。大家要注意,現在不體證,下一秒鐘就有苦惱,就要造業(yè),所以我們不能期待未來到哪一個國度去安穩(wěn)。佛陀時代所開示的法都在講當下的生命,那么多人去親近佛陀,甚至只有第一次見面問法都能得法見法,跟佛陀出家學法證阿羅漢是很普遍的。佛陀說的法是這樣的如實,就在當下的身心中進行,一定要明白!所以要在自己的五蘊身心上觀察,當下找出生死痛苦煩惱的根源,從觀察無常、苦就可以明白。

  從緣起的深義去觀察:一切法是無自性的空,一切法當體即空,諸蘊本空,那就不假造作了,當下明白,當下看到真相,當下即是清凈。這不是戲論,是真實不虛的。一般人對自已總是沒信心,認為我們都是業(yè)力深重,一定要依靠特殊力量加持,佛光普照,除此而外,自己是沒有辦法的,只能等救度。其實,此刻聞法熏習的過程已在建立我們的正知見,已邁向解脫了。只要聽得懂并體會得到,用生命稍微去觀察體驗一下,是人人可證的。所以眾生才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因為法是平等的,只要你愿意,并懂得觀察,懂得自我反省檢討,真正相信自己可以解脫,確實可達到究竟解脫!

  “如因夢心而有夢境,因夢境而起夢心,一直迷夢不覺一樣!

  如果不聽法,就象在夢中過日子一樣,在夢中起了作夢的心態(tài),由于作夢的心又引起作夢,永遠在夢與夢心的循環(huán)中沒有覺醒時候。

  “若能如實的觀察,通達法性空而無所取著,則迷妄的心識不生,也就不起煩惱、造業(yè)、造作諸蘊,這就是解脫了。這樣的修習趣入,名「空解脫門」!

  只要觀察我們當下的五蘊身心,確實了解緣起法真是無自性,也體證到這樣的空性,知道我不可得,一切的愛染取著自然就放下而不再執(zhí)著了。迷妄顛倒執(zhí)取的心識就不會繼續(xù)生起來,當不取著,不生起妄識時,就不會煩惱造業(yè)執(zhí)取新的五蘊了,當下即清凈解脫。用這種觀察方法下手體證五蘊的本性空無自性而解脫的叫空解脫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