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與悲智兼修
念佛與悲智兼修
——2000年5月21日于重慶慈云寺為遂寧廣德寺長念念佛會歌詠隊的開示——
我昨晚上聽到你們都在念佛,念得很久、很誠懇,這是很難得的,這種精神很不錯。今天利用這個時間,給大家講一講念佛與悲智兼修。
我這個講題是根據(jù)凈土三經一論來講的,凈土宗主張念佛往生,但有些學凈土的人卻忽略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念佛固然很重要,但是念佛有正行和助行,還要有資糧,必須要悲智兼修。
一、念佛的正行
正行就是執(zhí)持名號,六字洪名功德很大,以佛名消除妄想,以佛名凈化自己,我念佛,我想成佛,必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下是兩種念佛的方法:
(一)口念、心觀、耳朵聽三結合
《觀無量壽經》里講,要用心念佛,就是口念、心觀、耳朵聽三結合。保持念佛的正念,這個三結合的念佛方法很重要?谀盍趾槊,心觀想西方三圣、西方圣境,耳朵聽自己的聲音,聽得清清楚楚,一句是一句,這就可以做到心不散亂,如果你光是口頭念心里亂想,耳朵也不聽,這就結合不起來,就念得不專一。
(二)以三心念佛
另外還要特別重視三心念佛,哪三心?第一個正直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廣大心或稱發(fā)愿回向心。這三心是很重要的,說明念佛不能只是口頭念,著重是內心,心與口相結合,除了我剛才講的口念、心觀、耳朵聽三結合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保持三心,以三心念佛就是真正的念佛。
第一,正直心。正直心就是真實心,佛經講直心是道場,道場就是修道之場,是佛的境界。禪宗講你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就可以見道,平常心也就是直心,不虛妄分別,不攀緣外境,內心不邪、不歪曲,就與佛心相合了,你有這種正直心、真實心,一點虛假來不得,一點歪曲來不得,一點邪惡來不得,這個就完全與佛心相合了。
第二,深心。深心就是很深廣的,如大海的淵深,就是廣行善事,一舉一念都與廣大善事相結合,不忘善法,起心動念都在一個善字上。這個“善”字的定義在佛經來講,凡是以利人為前提,自他俱利稱之為善。佛家所講的善有三種:(一)人天善,就是五戒十善;(二)解脫善,就是修解脫行,聲聞、緣覺、羅漢求身心解脫;(三)菩薩善,就要修六度四攝。我們起心動念要與善法相應,不管是人天善、解脫善,還是菩薩善,無所不見,無所不聞,即使在暗室之中,內心都保持一種善良,不是普通人說的,我做點好事叫善,佛家的定義很深刻,范圍很寬廣,內容廣大而深微,這叫做深心。
第三,發(fā)愿回向心,又叫做廣大心。什么是廣大呢?有智慧有慈悲就是廣大。懂因果道理,不昧因果,不迷因果,在這個基礎上處處去掉我見,消滅自私自利的觀點,具足無我見,即是智慧。有了智慧就有大悲觀,眾生平等,冤親平等,因此我要尊重眾生,報眾生恩。大悲心表現(xiàn)在方便行上,處處與人方便,以各種方式救苦救難,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別人的安樂就是我的安樂,這叫做無緣慈、同體悲。無緣慈就是不分別對象,不分別是鬼是神、是人是畜生,對一切眾生都平等慈愛,不像世俗之見,要分別有錢無錢、地位高低、有力量沒力量、這個民族那個民族、這個國家那個國家;同體悲就是視別人的安樂為我的安樂,別人的痛苦為我的痛苦。因此自己念佛,要處處想到苦難的人、苦難的眾生,以自己所做善事的功德和念佛的功德回向他們,不把這個功德?lián)䴙榧河?使他們都能同沾利益。而且在實際行動上處處方便別人,解除別人的苦難,這叫做發(fā)愿回向心,又叫做廣大心。
用以上這兩種方法來念佛,一是口、心、耳相結合,保持正念;二是以正直心、深心、廣大心這三心來念佛。這樣子結合,就能達到真正念佛,就不是嘴巴念,心頭又另外想其它事,或者惡念沒去掉,處處損人利己。
二、念佛的助行
念佛還需要助行,助行就是世親菩薩《往生論》里講的禮拜、贊嘆、觀察、發(fā)愿、回向。
禮拜就是要拜佛。贊嘆就是你們歌詠佛的功德,像早晚上殿唱贊子都是贊嘆佛的功德。持誦就是持誦經典,凈土宗三經一論或其它大乘經典都要持誦。 觀察就是內心要有正確的觀察,例如《觀無量壽經》指示十六觀,最簡單的觀察就是觀察佛像放光明、西方三圣像放光明。
學佛的人還要保持四念處觀: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不凈,我身體不干凈,我所受的是痛苦,娑婆世界是沒有快樂的;觀心無常,一切是變化的,沒有常住的,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興、衰、成、敗,這一切變化屬于心法現(xiàn)象,就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切法無我,都沒有一個實在的我體。在這個四念處的基礎上再觀佛像、觀光明,他就很懇切,這是觀察。
發(fā)愿,就要發(fā)四宏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叵蚓褪且宰约旱墓Φ,念佛或者修善法的功德回向給一切人,
回向就是法布施,以法施人,以你的善法功德施人叫做回向。
我們念佛號,這是正念、正行;禮拜、持誦、觀察、發(fā)愿、回向就是助念、助行。念佛不誦經、不讀經這種說法是極端錯誤的。凈土宗的大德提倡要持誦經典,你怎么能不誦經呢?最低限度凈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必須要讀誦。
三、三福業(yè)是念佛的資糧
《無量壽經》講的三福業(yè)是念佛的資糧,就是體現(xiàn)在實際行動上的助行。阿彌陀佛在往昔因中發(fā)四十八愿,修三福業(yè),這三福業(yè)與現(xiàn)實是相結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還要結合現(xiàn)實、結合社會、結合你的生活培修福德。
有些人認為我學佛就是關起門來念佛,但根據(jù)佛教教義,并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是單純、片面的看法,念佛怎么能與生活脫節(jié)呢?怎么能與社會脫節(jié)呢?若是脫節(jié),一是你念佛沒種資糧,缺乏資糧就缺乏生西的條件;二是世間上的人難免要譏議,批評你念佛人百事不管,什么都不關心,只是等死,死后生西方極樂世界,別人就誤解學佛是消極、迷信。實際上關門念佛與佛經是完全不相應的,佛經講念佛要修三福業(yè),三福業(yè)就是實際行動,不與現(xiàn)實生活相違背。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世出世間要相結合,出世間智、無漏智是建立在世間智上面的,二諦要圓融。
二諦是勝義諦與世俗諦,勝義諦就是出世間智,世俗諦就是世間智。佛法講緣起性空,緣起就是世間智,性空就是勝義智,兩種要結合,沒有緣起你見不到性空,有性空才能真正了解緣起,這叫二諦圓融。所以世間智講因果緣起,就要種善因,種善因就應有實際行動,而不是說成天念佛其它什么事情都不做,好事也不做了。怎樣才是真正學佛呢?不違背因果法則,止惡行善,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證入勝義諦。根據(jù)這個原理,我們?yōu)榱?a href="/remen/zhengd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證得勝義智,首先要通達世俗智,因此就不能違背因果、違背現(xiàn)實生活,而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走一條正確的道路,這就是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履行八正道,進一步學菩薩發(fā)四無量心,修六度四攝。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行布施就能舍,救苦救難;愛語就是與人相處和合團結;利行就是行為正當,處處利益別人,廣利眾生;同事就是與眾生同甘共苦,生活上處處能夠扶助別人。六度四攝就是在行動上的具體表現(xiàn)。
在凈土經典里面,三福業(yè)講得很具體,包括了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
第一個福業(yè):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這是人天善。要孝敬父母,恭敬師長,你念佛不能說連父母和師長都不孝順和恭敬了啊?另外還要修慈悲心,行五戒十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人天善是學佛的基礎,若喪失這個,就不能完成人格,你品德都沒有,還學什么佛?念什么佛呢?
第二個福業(yè):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叫做解脫善。學佛的人,要達到身心解脫,必須身口意三業(yè)清凈,不染污。我們這個內心像明鏡臺一樣,要想保持干凈,就要隨時拂拭、打掃,那就要修戒定慧。受持三皈就是要以三寶作為終身的皈依;具足眾戒,你們居士就要守五戒、八關齋戒、居士菩薩戒,這些都是有利于眾生的,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的;不犯威儀,什么威儀呢?行、住、坐、臥都要端正,不要染污,不要歪斜。達到三業(yè)清凈,做到身心解脫,身解脫不為業(yè)障所累,心解脫不為煩惱所迫,慧解脫不被無明所染,就要好好守戒,這就與生活相結合了,與履行正道相結合了。
第三個福業(yè):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提心是廣大心,學佛人最終的目標不是想下輩子好,不是成鬼成神,也不是生天,因為那些都是不徹底的,仍然在三界之中,我們的目的是完成佛道,要成佛果。但如何成佛呢?首先就要度眾生。怎樣度眾生呢?就是把自己這個生命奉獻于眾生中,在群眾中做好事,救苦救難,廣行六度四攝,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化眾生而成佛,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包括廣大的智慧和慈悲,而不是關起門來百事不管,各人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要處處想到別人的苦,把自己投入到群眾中,救苦救難。佛在世時,有一個弟子問怎樣才能使一滴水不干枯,佛就說把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就永遠不干枯。這個譬比很好,要讓我們慧命相續(xù),使我們生命發(fā)生真價值,就必須把自己貢獻于眾生,那么這個人的生命就永遠不干枯,生命就永遠有價值!楞嚴經》上講“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要把我們整個身心奉獻于整個十方塵剎、國土眾生之上,才是真正的報佛恩。報佛恩就要學佛法,以佛法的行持來報答佛,你真正能履行佛法,就能真正報佛恩;若不能根據(jù)大乘經典指導自己走大乘道路,就不能夠報佛恩。
深信因果,對因果的道理要深信不疑,因果道理是佛家的根本準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多福,作惡遭殃。你造了惡業(yè),必定要墮三惡道;造了人天善業(yè),必定要生人天,保持人身;你能修解脫善,就能解脫生死;你修菩薩善那就可以成佛,這種因果道理要相信。
讀誦大乘,我們經常要讀誦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意義很深,范圍很廣,目的很高,必須要以大乘經典行持。凈土法門屬于大乘法門,因為他的目的是成佛,成佛又來度眾生,與現(xiàn)實相結合。
勸進行者,我們不但自己這樣修,還要勸別人這樣修,使別人都能進一步提高。
以上這三福業(yè)就是凈土資糧,資糧就等于我們上路必須帶干糧,以免路上饑餓沒有吃的,這三福業(yè)是凈土資糧。不妨再明確地說:
第一個“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這與日常生活完全有關系,在家庭、社會中,為人處事都應這樣。
第二個“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說以佛、法、僧三寶為自己的皈依處,不能違背,重要表現(xiàn)在護持眾戒,不犯威儀。你學了佛就要守戒,各自要守出家戒、在家戒,要清凈身心,使內心凈化不染污,雖在六塵境界之中而不被其所染,身心才能達到解脫,這就是超塵出俗的精神。如我們到市中區(qū)解放碑去,一般人看到好吃、好穿的,聽到好聽的,就迷惑了,學佛人就不同,他不會貪戀這些東西,生活方面只是衣食具足夠用就行了,少欲知足,生活簡單樸素,用不著貪,其精神追求就與普通人不同,叫超塵出俗。保持這種精神,三業(yè)清凈,就是護持眾戒。既不染六塵,也不離開六塵,而是在中間做佛事,即在六塵中度眾生,與眾生不相脫離,這就是佛事,不一定說敲鐺鐺、敲鉸鉸,念誦才是佛事。
第三個“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進一步說明大乘精神,要學菩薩,修菩薩乘。作為佛教徒,我們要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要搞好文化事業(yè)、慈善事業(yè),凡是有利于人民、眾生的事,我們都可以搞,不能光顧自己,不顧別人,只是關門念佛不管門外的事。
現(xiàn)在有一種歪門邪道,那就是本愿法門,我給你們講講。本愿法門來自日本,日本京都有個東本愿寺,還有個西本愿寺,它是日本真宗建的。日本真宗的祖師是誰呢?親鸞。親鸞是什么人呢?他與貴族有關系,他的生活行為是吃酒吃肉,而且娶得有妻室,F(xiàn)在的日本和尚,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有家庭的,自己的夫人就在廟上,生的兒子就是自己的徒弟。
日本真宗就把凈土經典里面的三福業(yè)舍棄了。你要發(fā)菩提心、讀誦經典、守戒、培功德、做好事,他認為你這個是雜修。他提倡什么呢?就是念一句佛號。他的理論就等于我們準備坐火車去某一個地方,念一句佛號就等于買了車票,就可以上火車到那個地方去,你打麻將也可以念,喝酒也可以念,你只要念一句佛號就行。這個理論多歪曲啊,簡直歪曲得很!也即是說只是講念,而不講行,不守戒,不發(fā)菩提心,也不上廟。雖然他提倡念佛,但實際上與佛的三經一論、與凈土法門是完全違背的。那惡人就可以盡量作惡,只要念一句佛號,臨終就可生西,這與佛理本義相違反,另外就是放縱了惡人,以念佛的名義掩護罪惡。
現(xiàn)在有人在提倡本愿法門,但是處處遭到反對。其中一個人叫圣蘇,這個人到重慶來過,也去過樂至。他是江西九華山人,是仁德法師的徒弟。他最初在九華山提倡本愿法門,仁德法師就喝斥他、批評他,他不聽,就被攆下山。這次我遇到仁德法師,法師給我講:這個家伙邪知邪見的,亂宣傳,我把他攆出去了,這件事,好多居士還不知道。
他出來后到江西其它地方,后又到四川來宣傳本愿法門,江西宗教局、公安局都要收拾他,可他東竄西竄又竄到四川樂至、重慶來了。他宣傳的是一種邪法,一種歪門邪道,真正有正信的居士,是看得清楚的。你們一定不要相信。你想只是念句佛,生活行動不講究,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念佛都可以生西,這些人不孝父母,廣行殺戮造罪,只要念句佛就生西了,等于買了火車票就上火車了,這是什么理論啊?凈土經論所講要有助行,要有資糧,要修福德,要持戒,要發(fā)菩提心,要廣種福田,廣行善事,要修三福業(yè),這也就是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趙樸老提倡的人間佛教,念佛人不講這些怎么行呢?與現(xiàn)實不相結合,與佛說的不相結合,違背佛陀的本懷,便是走的邪道。
四、結語
今天利用這個機會,給你們講念佛要不忘悲智兼修,有悲心就有福,有智慧就可以不染,內心達到清凈,這就必須與現(xiàn)實相結合。你們在遂寧成立念佛會,成立歌詠隊,除了念佛以外,還可以講經,講開示,并結合實際行動搞慈善福利事業(yè),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救濟貧窮,賑災修路,施衣施藥,這樣做下去就真正與念佛相結合了,希望你們念佛注意這個問題,不能說念佛與實際生活相脫離。
念佛有正行、助行,正行就是以正直心、深心、廣大心三心來念佛,助行就是禮拜、贊嘆、觀察、發(fā)愿、回向,另外還有資糧,就是三福業(yè),這幾種要結合起來。升西方分為上品、中品、下品各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根據(jù)《觀無量壽經》來解釋:要生下品,首先要保持人天善,修五戒十善,把人做好,與人處好,使人類達到和諧,做到這一點念佛臨終可以升下品;再進一步,你能持戒、清凈身心,清凈三業(yè),修解脫善,念佛臨終就可以升中品;再進一步,你能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與三福業(yè)相結合,修四攝六度,發(f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念佛臨終可以得上品往生,上品往生就與佛菩薩接近了,這是很高的位置。
因此,要想往生到西方不管哪一品,都必須與現(xiàn)實相結合,與你們日常行為相結合,而不是說我只念佛,其它百事不管,那是不可以的,這個觀點要改變,要糾正過來。希望你們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福慧雙修。修福要有悲心,廣行善事,廣種功德,救苦救難,有這個悲心就有福;修慧要多聞經典,多聽多研究,多思考叫修慧,你能懂因果的道理,懂緣起性空的道理,就有智慧。念佛人要;垭p修,才是真正的念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既可凈化自己,又可凈化他人,也可實現(xiàn)人間凈土,有人間凈土就有西方凈土,這有連帶關系的,沒有人間凈土,不修凈行,你怎樣升西方啊?就沒有西方凈土。
發(fā)心凈化自己,也要凈化他人,就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念佛的正行、助行再結合三福業(yè),臨終必定往生,這是佛說的真理。希望廣德寺念佛會能夠本著這個精神來念佛,這樣才是真正的念佛,若能夠這樣堅持下去作為榜樣,全國念佛的居士們都要向你們學習。
末了,祝你們福慧雙修、悲智雙運!
(吳正香整理)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仁德上人:為什么念佛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仁德上人:怎么樣才算是明明白白地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凈界法師: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凈界法師: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昌臻法師:念佛應該怎么念?念佛的秘訣與方法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凈界法師:往生的心態(tài)比念佛數(shù)目更重要
- 凈界法師:念佛人要知道些什么?佛怎么攝受?
- 徹悟禪師:以懇切之心來念佛,阿彌陀佛憐念于我
- 諦閑法師:怎么才能至誠懇切的念佛?
- 容通法師:念佛就要時時刻刻心中有佛
- 印光大師: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大安法師:為什么念佛、持經要有至誠心?
- 大安法師: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仁德上人:自心念佛佛念誰?佛是誰誰是佛?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