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印光大師法語"
末學偶遇一本80年代編印的小冊子,是印光大師的法語,閱之覺得相當受用。其內容對初學佛者和有一定深度者皆適宜,今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愿有緣人有所收獲,法喜充滿。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法語
印光大師法語目錄
二、法語別錄
三、一函遍復
附錄
一、真正信佛之信條
二、“十大礙行”節(jié)錄
印 光 大 師 法 語
一、為在家弟子略說三歸五戒十善義
悲哉眾生,從無始來,輪回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猶喪家之窮人?傆煩惱惡業(yè),感斯生死苦果。盲無慧目,不能自出,大覺世尊憐而哀之。示生世間,為其說法。令受三歸,為翻邪歸正之本。令持五戒為斷惡修善之源。令行十善,為清凈身口意三業(yè)之根。從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業(yè)既凈,然后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塵合覺,轉凡成圣,斷貪瞋癡煩惱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為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無量法門。又欲令速出生死,頓成佛道,故為說明念佛求生凈土法門。使其不費多力,即生成辦。噫,世尊之恩,可謂極矣,雖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實深,報恩無由。今汝等謬聽人言,不遠數(shù)千里來,欲以我為師。然我自揣無德,再四推卻,汝等猶不應允,今不得已,將如來出世說法度生之意,略與汝等言之。并將三歸五戒十善,及凈土法門,略釋其意。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諦,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書,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為師,何況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則尚負不慧之恩,何況佛恩。
三歸者
歸,示作皈,皈字從白從反取其反染成凈之意。
歸依三寶,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所謂三寶者,有自性及住持二種。佛者,覺悟之義,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軌范之義。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范也。僧者,清凈之義,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凈無染之凈行也,是為自性三寶。住持三寶者,釋迦牟尼佛在世,則為佛寶。佛滅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畫之佛像皆宜尊如佛寶。佛所說離欲清凈諸法,凡三藏十二部諸經(jīng)典,皆為法寶。出家受具,修持清凈行者,皆為僧寶。歸者,歸投,如水歸海。如客歸家。依者,依托,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歸依自性三寶,與住持三寶,則即無法可出此大苦。若肯發(fā)心誠心,歸依三寶,如法修行,則即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脫死矣。譬如人失足墜海,狂濤洶涌,有滅頂之憂,在此千鈞一發(fā),生死存亡之際,忽有船來,即便趨登,是為歸投義。因知自性三寶之故,從此克己修省,戰(zhàn)兢惕厲,再求住世三寶,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則可消除惡業(yè),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yè),永脫生死輪回。此如遇救登船,安坐到岸。曩時之兇險已脫,現(xiàn)在得重慶更生,無限利益,由此而得,是則依托義。世事紛擾,煩惱萬端,處此生死大海,眾生當皆以三寶為船。既得歸依,鼓棹揚帆,不懈不退,自能徑登彼岸,以臻安樂。既歸依佛,當以佛為師。自今以始,至于命終,虔誠敬禮,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典籍。既歸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徒眾。若既歸依三寶,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則雖常日念佛修持,亦難得真實利益。以邪正不分,絕無了生死希望之故,其各凜之。再則需知所謂歸依者,乃歸依一切佛法僧三寶,非歸依個人。例如今日各位來歸依,我不過代表三寶,授證歸依,并非歸依我一人每見僧俗有誤解歸依意義者,在家人則曰我歸依某法師,出家人則曰某是我歸依弟子。遺大取小,廢公為私,可悲可嘆。故為因便說明,免再貽誤,望各注意。
五戒者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飲酒。
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一切眾生輪回六道。隨善惡業(yè),升降超沉。我與彼等,于多劫中,互為父母,互為子女,當思拯撥,何忍殺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于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墮落,尚望撥濟。又既造殺業(yè),必墮惡道。釀嘗宿債,展轉互殺,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殺乎。然殺生之由,起于吃肉,若知如上所說因緣,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謂肉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內盛屎尿,外雜糞穢,腥臊臭穢,美從何來。常作不凈觀,食之當發(fā)嘔矣。又生謂人及禽獸,蛆蟲魚蝦,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謂大者不可殺,小者可殺也。佛經(jīng)廣說戒殺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讀。當觀安士先生《萬善先資》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盜者,即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也。此事知廉恥者,便能不犯,然細論之,非大圣大賢,皆所難免。何也,以公濟私克人益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愿人貧賤。陽取為善之名,遇諸善事,心不認真。如設義學,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yī)藥,不辨真假,誤人性命。凡見急難,漠不速救。緩慢浮游,或致誤事。但取塞責了事,糜廢他人錢財。于自心中不關緊要。如斯之類,皆名偷盜。以汝等深居善堂,故擇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關風化,下關祭祀。夫婦行淫,非其所禁,但當相敬如賓,為承宗祀。不可以為快樂,徇欲忘身。雖是夫妻,貪樂亦犯,但其罪輕微。若非己妻,茍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極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牲事。報終命盡,先墮地獄、餓鬼,后生畜牲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一切眾生,從淫欲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v是賢達,或時失足,何況愚人。若立志修持,須先明利害,及對治方法。則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恐畏怖懼,欲心自息矣。對治方法,廣載佛經(jīng),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士先生《欲;乜瘛,可以知其梗概矣。(利、不犯之利,害、為犯之禍害。)
不妄語者,言而有信,不虛妄發(fā)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為實,以有為無等,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后,決定直墮阿鼻地獄,求出無期。當今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當痛戒之,切要切要。以上四事,不論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過。以體性是惡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層罪過。受戒之人,兩層罪過。于作惡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無量無邊。切須勉之。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為,故佛制而斷之。凡修行者,皆不許飲,。并及蔥韭薤(音械,小蒜也。)蒜,五種葷菜,氣味臭穢,體不清潔,熟食發(fā)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許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飲之食之,皆無罪過。受戒飲食,一層罪過。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
十善道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慳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
此中前三名身業(yè),中四名口業(yè),后三名意業(yè)。業(yè)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惡性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殺盜淫妄,已于五戒中說。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淫欲,導人邪念等。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斗構兩頭等。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fā)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當來將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慳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為慳。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為貪。瞋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邪見者,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后世。輕侮圣言,毀佛經(jīng)教等。然此十善,總該一切。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秩甑炔荒荏w察,今略舉其一二。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絕不依從,亦無強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懺悔罪過斯可矣。于兄弟則盡友。于夫婦則盡敬。于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為良為善,切勿任意嬌慣,致成匪類。于鄰里鄉(xiāng)黨,當和睦忍讓,為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于朋友則盡信,于仆使當慈愛。于公事則盡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貨哄騙于人。若以此風,化其一鄉(xiāng)一邑,則能消禍亂于未萌,致刑罰于無用,可謂在野盡忠,居家為政矣。
二、法語別錄
學佛以念佛求生凈土法門為最穩(wěn)當,而念佛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以菩提為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xiàn)生即入圣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
此之法門,全仗佛力,喻如跛夫日行數(shù)里,若乘轉輪圣王輪寶,則頃刻之間,遍達四洲,是輪王力非己力也。畢世修行者,故然如世,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xiàn),若能至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視眾生,猶如一子,于善順者,固能慈育,于惡逆者,倍生憐憫,子若回心向親,親必垂慈攝受。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愿、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愿,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大師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得實益耳。
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了。又需心念仁恕,氣象輝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yè)。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yè)。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直須守定宗旨,不隨經(jīng)教及善知識言語所轉,捨此別修也。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zhí)定。然于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達于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弟一!蹦罘饡r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必不他視,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凈念。凈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味。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份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至起諸魔事。得念佛三味者,現(xiàn)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須自量。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至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至褻慢,則罪業(yè)愈增,而;塾鷾p矣。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若不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為依怙而常念之,則禍患之來,或所不測,及其卒遇,徒喚奈何。倘能預先持念,必有冥為轉移。況生死到來,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臨終想,則一切非分之妄想,與不能資之以了生死之諸法門,自不致力馳騖,而令此決定仗之以了生死之法荒蔬不修也。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yè),不去妄生計較。倘信愿真切報終命盡,便即能超凈域,業(yè)謝塵芳,蓮開九品之華,佛受一生之記矣。
古德云:聰明不能敵業(yè),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深信實念者更少也。又云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寸。真心為己者其繹思之。
三、一函遍復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此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靶拧眲t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yè)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霸浮眲t愿速出離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極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勿令暫忘。朝暮于佛前禮拜持頌,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時,均好想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帽不整齊,或洗澡,大小便,或在不潔凈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若出聲則于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念漸息,念佛漸純,功德甚大。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yè)。即是身不行殺,盜,淫等?诓徽f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語。心不起貪盜,瞋恚,愚癡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守盡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于社會盡宜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xiāng)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fā)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又須勸父母,兄弟,姐妹,妻室,兒女,鄉(xiāng)黨,親友,同皆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每日念一萬佛,即念五千觀音,多少照此加減。)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和親友,都不蒙此利益乎。況且世間常多災禍,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受佛慈庇,逢兇化吉。即無災難,亦得業(yè)消智朗,障盡福隆。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愿。
凡誦經(jīng)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yè)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要再復人身,再遇凈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xiàn)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而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禪宗參究一路。因參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v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開悟而惑業(yè)凈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yè)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愿,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其業(yè)力凡夫,侈談自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愿悉體此義。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經(jīng),寄庫等妄舉。因還壽生,不出佛經(jīng),系后人仿造。寄庫是愿死后做鬼,預先置辦做鬼的財產(chǎn)。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難往生。如其未做則勿做,如其已做,當稟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庫之冥資,愿皆以振濟孤魂,方可不為往生之障,凡壽生、血盆、太陽、太陰、眼光、灶神、胎骨、分珠、妙沙等經(jīng),皆是妄人仿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大乘經(jīng),(金剛、藥師、法華、愣嚴、普賢行愿品,及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心經(jīng)等。)偏信此種瞎造之偽經(jīng),必須要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為說是偽,亦不肯信。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當以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之錢,請有正念之僧念佛,則利益大矣。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為十齋。遇月小,即提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宜吃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xiàn)成肉,勿在家中殺生。以家中長愿吉祥,若日日殺生,其家便成殺場。殺場乃怨鬼聚會之處,其不吉祥也大矣,是故宜切戒家中殺生也。
念佛之人,當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非平時欲為眷屬說明臨終助念之利,及瞎張羅并啼哭之害不可。故欲父母臨終得眷屬助念之益及不受破壞正念之害者,非平時為說念佛利益,令彼等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則不獨有益于父母,實有益于現(xiàn)在眷屬及后世子孫也。臨終助念,無論老少,均當如是。詳看《飭終津梁》自知。
女人臨產(chǎn),有苦痛不堪,數(shù)日不生,或至殞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種種危險,及嬰兒有慢急驚風,種種危險者。若于將產(chǎn)時,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不可心中默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至閉氣受病。若至誠懇切念,決定不會有痛苦難產(chǎn)。設產(chǎn)后血崩,并兒子驚風等患?v難產(chǎn)之極,人已將死,教產(chǎn)婦及在旁照應者,同皆出聲念觀世音菩薩。家人雖在別室,亦可為念,決定不需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執(zhí)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論理,致一般念佛老太太,視生產(chǎn)為畏途。雖親女親媳亦不敢去看,況敢教彼念觀音乎。須知菩薩以救苦為心,臨產(chǎn)雖裸露不凈,乃出于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無有罪過,亦令母子種大善根。此義系佛于藥師經(jīng)中所說,非我自出臆見,我不過為之提倡而已。(藥師經(jīng),說藥師佛誓愿功德經(jīng),故令念藥師佛,而觀世音菩薩名號,人人皆知,故不必念藥師佛,而念觀世音也。)
女人自十二三歲至四十八九歲,皆有月經(jīng)。有謂當月經(jīng)時,不可禮拜持頌,此語不通情理。月經(jīng)短者,二三日即止,長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須念念無間,何可因此生理上之小恙,竟令廢棄其修持乎。今謂當月經(jīng)時,可少禮拜,宜少禮,不是絕不作禮也。念佛頌經(jīng),均當照常,宜常洗換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凈,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jīng)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圓通,外道只執(zhí)偏理,世人多只信外道據(jù)說 ,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觀世音菩薩,誓愿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饉、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yè)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fā)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至誠懇切念觀世音菩薩,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至有所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xiàn)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fā)心改過遷善,妄欲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fā)此顛倒之心也。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fā)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蛞娙藶,發(fā)歡喜心,出贊嘆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頓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宜痛戒煙之。切不做假招牌,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世有女人不明至理,或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愛兒女,虐待婢仆;驅偬罘,虐待前房兒女。若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兒女,惠婢仆,教養(yǎng)恩撫前房兒女,實為世間圣賢之道,亦是佛門敦本之法。具此功德,以修凈土,決定名譽日隆,福增壽永。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九蓮也。須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種孝敬慈愛之因,自得孝敬慈愛之果。為人即是為己,害人甚于害己。固宜盡我之職分,以期佛天共鑒也。
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xiàn)丑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無論何人,即婢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務須愛惜五谷、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訓,大了決成圣賢。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后悔,了無所益。古語云: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亂,皆基于此,切勿謂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須知大通經(jīng)教,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當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語雖拙樸,義本佛經(jīng)。若肯依行,其益無窮?催^切勿廢棄褻瀆。轉送他人同沾法益。
附錄一、真正信佛之信條
現(xiàn)在信佛之人不為少矣。然而信不專一,非佛亦信。知見多乖,非佛為佛。前者不真,后者為不正。不真不正,雖名信于佛,與實不信無異。其為害且有甚于不信者。乃就所謂真且正者,錄舉三十六條以為正鵠。愿今之信佛者,詳察而奉行之,則庶乎其不差矣。
第一 依本師釋迦牟尼佛奉為教主,不依其它天仙鬼神。
第二 依釋迦牟尼佛的經(jīng)典奉為教訓,不依于它教典籍。
第三 依奉行佛法的人為師,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第四 以佛法利人的人為菩薩,不以菩薩名號濫稱天仙鬼神。
第五 看佛菩薩如同父母,要孝敬他。
第六 看佛經(jīng)上的教訓,如同軍令,要服從他。
第七 有疑難憂患事,至誠祈求佛菩薩,根據(jù)教理作明智的抉擇,決不求救于天仙神鬼。
第八 為自他利益起見,但于佛菩薩前做功德,不作功德于天仙鬼神。
第九 須知佛是覺行已圓,菩薩尚在修行,有高下的不同。
第十 須知佛菩薩是出世圣人,天仙神鬼是世間凡夫,有凡圣不同。
第十一 深信佛菩薩有莫大的靈感,天仙鬼神萬萬比不上。
第十二 求佛菩薩未蒙救護時,須知自己業(yè)障深厚,益自慚愧,勿生觖望、疑慮,轉向天仙神鬼前乞憐。
第十三 信吾人言行善惡,自作自受。因果報應,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絲毫不爽。業(yè)時牽引,永無斷時。
第十四 遵守佛戒,凡有性命不可殺害。
第十五 遵守佛戒,凡非己有,不與勿取,公正廉潔,非義勿取。
第十六 遵守佛戒,凡非夫婦,不行淫欲。清心寡欲,能致康壽。
第十七 遵守佛戒,與人言語不敢欺誑。
第十八 遵守佛戒,煙酒醉劑,不敢飲吸。
第十九 自己遵守佛戒,不以違佛禁戒事使人行之。
第二十 自己遵守佛戒,并愿他人及天仙神鬼一切眾生,遵守佛戒。
第廿一 既奉佛教,當自作正人,以正眾生。修身齊家治國,愛國守法,利國利民,求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第廿二 深信一心念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fā)愿往生彼佛國土,常得見佛。
第廿三 愿臨終往生凈土,不求來世為天仙神鬼,及富貴人等。人身難得,福報享盡,必遭墮落。往生凈土,才免危險。
第廿四 知世間法無常如幻,得意不喜,失意不瞋。但依佛法精進,自行教他,以求進善。
第廿五 深信因果不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廿六 當知稱念佛號,持誦經(jīng)咒,現(xiàn)生來世為佛菩薩威德之所護念,勿作神鬼道中為錢幣想。
第廿七 須知彌勒菩薩現(xiàn)在尚未成佛,成佛尚在數(shù)千萬年后。
第廿八 須知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隨類現(xiàn)身。為度人故或現(xiàn)女身,非實是女子。
第廿九 須知佛菩薩超出人天,住妙凈土。為救度眾生,往來六道,亦非常在天上。
第三十 勿執(zhí)三教或諸教同流之說,混亂佛德。
第卅一 寶卷是俚語小說,勿作正經(jīng)宣講。
第卅二 五部六冊是外道魔說,不應為人唱誦。
第卅三 先天大成、無為長生等門,并非佛教,不應歸依。
第卅四 深信真正信佛,來世決定不生地獄餓鬼畜生三道。
第卅五 深信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惟須真正修行。
第卅六 愿一切眾生,咸受三皈五戒,同生凈土,同成佛道。
上面三十六條,略明真正信佛之軌范。所冀仗佛慈力加被,令見聞者咸生如是真正信仰。更愿以此功德,回施一切有情,同向無上菩提,決定皆得往生成佛。
附錄二 、“十大礙行”節(jié)錄
元妙葉禪師《寶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詳夫一心平等,體性無虧。雖纏綿于業(yè)識之中,靡不有出塵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虧心,萬善俱失,成小敗廣,得者還稀。況乎物欲交傾。死生遷變,遞相仿效。易地皆然。使如來三大阿僧祗劫不惜身命所得法門,因茲障礙,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滅,可不痛傷。既為釋迦之子,不以力爭,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于割其身肉也。今依經(jīng)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
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標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說列病癥。第四句出正義。第五句顯力用。
一 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二 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 究心不求無礙。心無礙則所學踖等。學踖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則障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 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愿示堅。愿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以群魔為法侶。
五 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yè)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 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七 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心自矜。內自矜必執(zhí)我之是。吾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 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所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九 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此十攝一切礙。惟上智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沮傷,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乃至憎愛名利之場。人我得失之境,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道行可以直進。
明蕅益大師十大礙行跋云:佛祖圣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鞴者。佛四圣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茍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煅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圣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于穢土植凈土因。方如蓮出淤泥,超登不退。倘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凈土。一遇不如意,輒悔慍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于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于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怨不尤。庶蓮花日滋,可稱三昧寶王矣。
佛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而以出世法為究竟,它為我們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破除一切妄情、偏執(zhí)、迷信、幻覺,而導引正信、正見、正行、正覺。它指明了一切眾生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中生滅流轉,一期生死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片斷。而所以形成六道輪回中極其錯綜復雜、萬有不齊、苦樂懸殊的境象,其間貫穿著一條“因果規(guī)律”的緣故。佛法提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來,卻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簽、問卜,就因為捨本逐末是徒勞無益的,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了然于因果命相之所以然,明了由過去造作的“因”,而形成現(xiàn)在的果,而現(xiàn)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來的果。其中因因果果雖極其錯綜復雜,但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般的準確,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適是自害。雖然一個“因”種了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樣,必須經(jīng)過一定時間,卻是“因”不虛棄,“果”無浪得,“善惡到頭總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罷了!明白了這一道理,我們就完全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掌握自己的未來了,所謂吉人天相,自求多福,這樣才有益于實際啊!這樣做,不僅是自利,而同時也是利人利國,共利群益之道啊!可是以上還只是佛教的世間法,佛教還有更究竟的出世間法,(超出而不是厭離)它啟示人們澄清妄念,轉迷為覺,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永絕虛妄流轉,證得不生不滅,涅槃寂靜的究竟解脫,還復凈覺妙明的本性而圓成佛道。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目的和最終的目的。諸位如愿探求、修證這博大精深的佛法,就請您進研三乘圣教和實踐戒定慧“三學”“六度”等微妙法門。
一切佛經(jīng)和佛學書籍,都能使人廓清迷惑,洞明宇宙人生的真理,趨吉避兇,自求多福;豁凡情而發(fā)圣解,超生死而生凈土;乃至究竟解脫,圓成佛道。深有益于身心修養(yǎng)和家庭幸福。所以恭敬尊重,凈手潔案地誠敬閱讀,能得很大的利益。如或輕慢穢褻,損壞毀棄,則有很大的罪過。至希見者聞者,精研力行,保藏留傳,翻印廣布,功德無量。
- 上一篇:遺傳之病,念佛亦可治
- 下一篇:印光大師對念佛法門的開示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印光大師: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印光大師: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印光大師: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印光大師: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印光大師: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印光大師: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印光大師: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印光大師: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jīng)典?
- [佛經(jīng)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