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四十九
宗鏡錄卷第四十九
夫一切情識。因執(zhí)受得名。只如第八種子根身器等。為總有執(zhí)受。為無執(zhí)受。
答。種子器世。即第八緣。而不執(zhí)。執(zhí)受各具二義。且執(zhí)二義者。一攝義。二持義。言攝者。即攝為自體。言持者。即持令不散。受二義者。一領(lǐng)義。二覺義。且領(lǐng)者。即領(lǐng)以為境。言覺者。即令生覺受。安危共同。根身具執(zhí)受四義。一攝為自體。同是無記性故。二持令不散。第八能任持此身。令不爛壞。三領(lǐng)已為境。此根身是。第八親相分。四令生覺受。安危共同。若第八危。五根危。第八安。五根安。若器世間量。但緣非執(zhí)受。即受二義中。領(lǐng)已為境。又言非執(zhí)受者。而無攝為自體。持令不散。令生覺受三義。不似他根身。名非執(zhí)受。即無受。四義中領(lǐng)已為境一義。
問。何以器界不似根身。第八親執(zhí)受。
答。以與第八遠故。所以不攝為自體。又器界損時。第八亦不隨彼安危共同。所以不執(zhí)受。若發(fā)毛爪齒膀胱宿水等。雖近。已同外器攝。所以第八亦不執(zhí)受。由此第八;虺只蚓墶(yīng)具四句。一持而不緣。即無漏種。二緣而不持。即器界現(xiàn)行。三俱句。即內(nèi)身根塵。四俱非。即前七現(xiàn)行。
問。第八何不緣前七現(xiàn)行。
答。有多過。故不緣。若變影緣。即第八犯緣假過。若親緣。即犯唯識義不成過。親取他心故。西明云。若變影緣。即有情界增過。以變起前七現(xiàn)行故。而有兩重第七等。又解。以心法要種而生。今異熟第八微劣。設(shè)緣得前七亦不能熏種。故不緣也。
問。第八何不緣長等。
答。是假。故不緣。
問。無為是實。第八何故不緣。
答。若實無為。因位不證。若假無為。又非彼境。三量分別者。散位心心所。若具四義。即名現(xiàn)量。一任運緣。二不帶名言。三唯性境。四無計度分別。今第八四義。既足。極成現(xiàn)量。假實分別者。因中第八見分。定不緣假。唯因緣變故。因緣變具二義。一任運義。二種子義。為境從種生。識。任運緣。名因緣變。今第八所緣境。定以見分別種生。是因緣變。
問。第八與前五皆因緣變。何故前五緣境有本質(zhì)。第八便無。
答。前五非根本識。緣境即須藉本質(zhì)。今第八是根本識。故不假本質(zhì)。忽若離自三境外。更有法與第八為質(zhì)者。即心外有法。然第八若望緣定果色。及他人扶塵異界器。即有本質(zhì)不遮。故知第八緣三境。唯實非假。
問。識中無漏種子。具此三義不。
答。一切有漏種子。即具三義。若是無漏種子。不隨第八成無記。唯是善性。即第八不領(lǐng)為境。以相違故。不妨持而不緣。三義中但具二義。
問。若不領(lǐng)以為境。應(yīng)是心外有法。
答。但持令不散。不離識故。亦是唯識。
問。無漏種子。既不離識中有。如何不緣。
答。具三義故。所以不緣。一能對治故。即無漏然對治有污法。亦能破壞有漏法。二體性異故。以第八唯無記。無漏種子唯善性。三不相順故。以無漏種子。不順有漏第八識故。無漏善性。不順無記性故。所以不緣。
問。無漏種子是相分不。
答。有二。一云。第八不緣。非是相分攝。二云。亦是相分。因雖不緣。是果中之相分流類故。
問。種子與自證分。既不離。第八見分。如何不緣自證分。
答。種子雖與自證不相離。若見分緣時。但緣種子。不緣自證分。若緣自證分。即犯因中內(nèi)緣過。喻如水中堿味。色里膠青。
問。此第八識有幾執(zhí)受。
答。有二種。攝論云。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zhuǎn)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zhí)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zhí)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xí)氣執(zhí)受。
問。前說第八具四義。故成現(xiàn)量。未審三量行相如何。又八識各具幾量。
答。古德釋云,F(xiàn)量者。現(xiàn)。謂顯現(xiàn)。即分明證境。不帶名言。無籌度心。親得法體。離妄分別。名之為現(xiàn)。言量者。量度。是揩定之義。謂心于境上度量揩定法之自相。不錯謬故。名量。比量者。比謂比類。量。即量度。以比類量度而知有故。名為比量。非量者。謂心緣境時。于境錯亂。虛妄分別。不能正知。境不稱心。名為非量。顯揚論云,F(xiàn)量者。有三種相。一非不現(xiàn)見相。二非思構(gòu)所成相。三非錯亂所見相。一非不現(xiàn)見相者。復(fù)有四種。應(yīng)知。謂由諸根不壞。作意現(xiàn)前時。同類生。異類生。無障礙。不極遠。同類生者。謂欲塵諸根。于欲塵境。上地諸根于上地境。已生等。若生若起。是名同類生。異類生者。謂上地諸根于下地境。若已生等。是名異類生。無障礙者。復(fù)有四種。一非覆障所礙。二非隱障所礙。三非映障所礙。四非惑障所礙。覆障所礙者。謂黑闇無明闇。不澄凈色之所覆隔。隱障所礙者。謂或藥草力;蛑湫g(shù)力;神通力之所隱蔽。映障所礙者。謂少為多物之所映奪。故不可見;蝻嬍车。為諸毒藥之所映奪;虬l(fā)毛端。為余粗物之所映奪。如是等類。無量無邊。且如小光為大光所映。不可得見。所謂日光映星月等。又如能治映奪所治。令不可得。謂不凈觀。映奪凈相。無常苦無我觀。映奪常樂我相。無相觀力。映奪眾相。惑障所礙者。謂幻化所作。或相貌差別。或復(fù)相似;騼(nèi)所作目眩惛夢。悶亂酒醉。放逸癲狂。如是等類。名為惑障。若不為此四障所礙。名無障礙。不極遠者。謂非三種極遠。一處極遠。二時極遠。三推析極遠。如是總名非不現(xiàn)見。由非不現(xiàn)見。故名現(xiàn)量。二非思構(gòu)所成相者。謂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非思構(gòu)之所成。故名為現(xiàn)量。三非錯亂所見相者。當有七種。一想錯亂。二數(shù)錯亂。三形錯亂。四顯錯亂。五業(yè)錯亂。六心錯亂。七見錯亂。想錯亂者。謂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陽焰鹿渴相。起于水想。數(shù)錯亂者。謂于少數(shù)。起多增上慢。如翳眩者。于一月處。見多月像。形錯亂者。謂于余形。起余形增上慢。如于旋火。見彼輪形。顯錯亂者。謂于余顯色。起余顯色增上慢。如為迦末羅病損壞眼根。于非黃色。悉見黃相。業(yè)錯亂者。謂于無業(yè)。起有業(yè)增上慢。如執(zhí)卷馳走。見樹奔流。心錯亂者。謂即于五種所錯亂義。心生喜樂。見錯亂者。謂即于五種所錯亂義。忍受顯說。安立寶重。妄想堅執(zhí)。若非如是錯亂所見。名為現(xiàn)量。又云,F(xiàn)量者。如五塵色法。是第八識所變相分。前五轉(zhuǎn)識并明了意識。緣此之時。最初遇境。未起分別。不帶名言。能緣之智親證。境體。得法自性。名為現(xiàn)量得自相也。若前五識及第八識。于一切時。皆是現(xiàn)量。得法自相。不簡因果漏無漏位。一切皆爾。若第六識。緣彼五塵境時。于彼法體生分別心。而起言說。言說所及。不能親證。以是假智所緣。名得共相。不簡因中果位。但于境體起分別心。及起言詮之時。皆名得于共相。及佛后得智緣事境時。起分別故。起言說故。亦是假智。非是得彼共相法體。但是得彼共相之義也。因此更依因明。解現(xiàn)量義。準因明疏略有二解。一現(xiàn)之量。謂前五識。依所依根。于現(xiàn)在世緣現(xiàn)有境。根亦與識同照前境。有發(fā)識用。根義顯勝。得顯現(xiàn)名。雖照于境。以體是色。無緣慮用不能量度。但有現(xiàn)義。不得量名。唯心心所量度于境。緣慮用增。體具現(xiàn)義。亦有量境之能。今從能發(fā)之根。顯所發(fā)識。名現(xiàn)之量。依士釋也。二現(xiàn)即量。謂明了意識一分。除余散意識。及獨頭起者。并取定意識。及第八識能緣見分。親緣現(xiàn)境作用顯現(xiàn)。而彼所依意根界體。非顯現(xiàn)故。故不取之。但就能緣見分。現(xiàn)即是量。持業(yè)釋也。
又古師問。若準前說。假智所詮。但得共相之義。不得共相法體。如口說色時?趹(yīng)被礙。以彼色體以質(zhì)礙為自相故。既不被色礙。故知不得彼體但得彼義者。且如第八識及與眼識并明了意識,F(xiàn)量智起。緣火之時。既言現(xiàn)量得法自相。寧不燒心。若不被燒。應(yīng)不得于火之自相。何名現(xiàn)量境耶。若許被燒。即世間現(xiàn)見火時。眼不被損。便有世間現(xiàn)量相違過。
答曰。雖不被燒。亦得自相。名為現(xiàn)量。所以者何。以心細色粗故。心細無狀。色粗有形。故緣彼火時。雖得自相。然不被燒。亦名現(xiàn)量。又彼粗色。實亦不能壞于細色。何況心法。如火災(zāi)起時。欲界火災(zāi)。但燒欲界。然不能燒色界定地。殊妙細色故。彼色界自起火災(zāi)。燒于自地。
問。既言心細色粗心緣火時。心不被燒者。如阿羅漢化火焚身。心智隨滅。此如何通。
答曰;鸱偕。但燒扶根之塵。非燒五種清凈色根。及彼心智。其五種清凈色根。及彼心智。以無所依扶塵。緣闕不生。得非擇滅。雖是定火。亦不能燒。粗細異故。定火對世火雖是細妙。對心猶粗。以是色法有形質(zhì)故。比量者。此復(fù)五種。一相。二體。三業(yè)。四法。五因果。一相比量者。謂隨其所有相貌相屬;蛴涩F(xiàn)在及先所推度境界。如以見幢故。比知有車。以見煙故。比知有火等。二體比量者。由現(xiàn)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物不現(xiàn)見體。或現(xiàn)見彼一分自體。比類余分。如以現(xiàn)在。比類去來等。三業(yè)比量者。謂以作用。比業(yè)所依。如見遠物無有動搖鳥集其上。如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動搖等事。比知是人等。四法比量者。謂于一切相屬著法。以一比余。如屬無常。比知有故。以屬苦故。比空無我。以屬生故。比有老法。以屬老故。比有死法等。五因果比量者。謂因果相比。如見物行。比有所至。見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見有人如法事王。比知當獲廣大祿位。見大祿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等。三量八識分別者。前五轉(zhuǎn)識。唯是現(xiàn)量。以前五識顯現(xiàn)證境。不作行解心。得法自性。任運轉(zhuǎn)故。第六意識遍通三量有二。一明了意識。與五同緣。通三量。初念得五塵自性。是現(xiàn)量。第二念至作解心時。若量境不謬。是比量。若心所不稱境知。即是非量。二獨頭意識有三。一散位獨頭。亦通三量。多是比非。若緣現(xiàn)量。此得五識引起獨散意識。說為于第一念。緣前來五識所緣五塵之境。得其自性。名現(xiàn)量。二定中獨頭。唯是現(xiàn)量。三夢中獨頭。唯是非量。若見分唯非量。內(nèi)二分是現(xiàn)量。第七末那。約有漏位中。唯是非量。妄執(zhí)第八見分為我。為法。故本來第八見分。是白凈無記。然非是我。今被第七妄執(zhí)為我。不稱境知。故名非量。若第七內(nèi)二分。唯現(xiàn)量。第八賴耶同五現(xiàn)量。如前已解。
問。真似現(xiàn)量。如何分別。
答。古釋現(xiàn)量有二。一真。二似。真現(xiàn)量者。體即五識身。五俱意。諸自證分。諸定心。兼第八識。此等諸心心所。有六義名現(xiàn)。一現(xiàn)有。簡龜毛等。二現(xiàn)在。簡過未。三顯現(xiàn)。簡種子。無作用故。四現(xiàn)離照現(xiàn)。名為現(xiàn)。謂能緣之心行相。遠離諸分別故。謂離隨念計度名言種類諸門等。分別心故。因明論云。此中現(xiàn)量。謂無分別。釋云。即顯能緣行相。不籌不度。任運因循。照符前境故也。五現(xiàn)謂明現(xiàn)。謂諸定心澄湛。隨緣何境。皆明證故。即明證眾境。名為現(xiàn)量。六現(xiàn)謂親現(xiàn)。即親冥自體。若一切散心。若親于境明異自體。皆名現(xiàn)量。第五明現(xiàn)。第六親現(xiàn)。此二種義。簡諸邪智等。如病眼見空華毛輪等。雖離分別任運而緣。然不能明證眾境。親冥自體。故非現(xiàn)量也。似現(xiàn)量者。準理而言。有五種智。皆名似現(xiàn)量。一散心緣過去。二獨意緣現(xiàn)在。三散意緣未來。四緣三世疑智。五緣現(xiàn)在諸惑亂解。此等諸心能緣行相。有籌度故。皆不以自相為境故。又隨先所受分別轉(zhuǎn)故。名似現(xiàn)量。然有二種。一無分別心。謂愚癡人類。及任運見于空華等。雖無分別。然不分明冥證境故。名似現(xiàn)量。二有分別心。現(xiàn)帶名言。不得法之自相。妄謂分明。得境自體。名似現(xiàn)量。又云。男女天地等。見一合相。名似現(xiàn)量。此以眾緣合故。如攬眾微以成于色。合五陰以成于人。名一合相。如是見者。是有分別智。于義異轉(zhuǎn)。故名似現(xiàn)量。真現(xiàn)量者。如一合相。相不可得。金剛經(jīng)云。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以從緣合。即無性故。無性之性。是所證理。如是知者。是正智生。是自相處轉(zhuǎn)。名真現(xiàn)量。又拂能所證跡。為真現(xiàn)量。謂若有如外之智與如合者。猶有所得。非真實證。能所兩亡。方為真現(xiàn)。唯識論云。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經(jīng)云。亦無如外智能證于如。乃是為真現(xiàn)量也。是以諸佛施為。悉皆現(xiàn)量。如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jīng)云。如來悉知彼諸眾生。出息入息。種種飲食。種種資具。種種相貌。種種根器。種種行解。種種心性。死此生彼。剎那流注。生滅相續(xù)。如來悉知如是一切。現(xiàn)量所得。非比量知。云何現(xiàn)量。謂不動念。如實而知。非流注心。入于過去。如是知時。智慧具足。隨眾生心。種種說法。
問。本識變似根身器世間等。為是自變。為是共變。
答。此有四句。一共中共變。二共中不共變。三不共中不共變。四不共中共變。識論云。所言共變者。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識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眾燈明。各遍似一。釋云。此義意言。由自種子為因緣故。本識變?yōu)槠魇篱g相。唯外非情。此即能造及所造色。在外處。故言外大種。非心外法。且諸種子總有二種。一是共相。二不共相。何為共相。多人所感故。雖知人人所變各別。名為唯識。然有相似共受用義。說名共相。實非自變。他能用之。若能用者。此即名緣心外法故。然我此物為增上緣。令多人可共受用。名共。如山河等。不共相者。若唯識理。唯自心變。名不共相。一切皆是他變。是他物。自不能用。亦名不共相。然今且約自身能用。他不得用。名為不共。如奴婢等。又釋云。共中有二。一共中共。如山河等。非唯一趣用。他趣不能用。又唯識義鏡云。共中共者。多識同變。名之為共。識已同用。重名為共。又唯識鈔云。謂多趣有情識所變色。同在一處;ハ嗌嫒。其相相似。同共受用。名共中共。初之共字。約所緣緣。后之共字。約增上緣。即無主山河等是。若有主者。即共中不共所攝。二共中不共。如己田宅。及鬼等所見猛火等物。人見為水。余趣余人不能用故。不共相中。亦有二種。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自識依用。非他用故。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塵。他亦受用故。此言共相種者。即共中共。如眾燈明。各遍似一者。此釋共果同在一處。不相障礙。謂外器相。如眾燈明。共在一室。各各遍室。一一自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此如何知各各遍也。一燈去時。其光常遍。若共為一。是則應(yīng)將一燈去已。余明不遍。又相涉入不相隔礙。故見似一。置多燈已。人影亦多故。又云。一不共中不共變。如眼等五根。唯自第八。于中有末心。第一念。托父母遺體時。變名不共。唯自第八變故。又唯自受用。復(fù)名不共。如眼識。唯依眼根發(fā)眼識。乃至身識依身根等。二不共中共變。即內(nèi)扶塵根。初唯自第八變。名不共。變。生已后。他人亦有受用義。復(fù)名為共。
問。若許受用他人扶塵者。何名唯識。心外取法。
答。受用他人扶塵時。自識先變一重相分。在他人身上。若受用時。還受用自相分。心外無法。得成唯識。
問。若言受用自相分。因何殺他人得地獄罪。以殺自相分故。
答。自相分與他相分。同在他身處。殺自相分。亦能令他五根相分斷滅。故得罪也。三共中共變。如山河大地。眾人共業(yè)力變。又共得受用。
問。多人共變名共者。如有一樹。二十人共變。有二十重相分。忽被一人斫卻此樹。自相分無?擅ㄗR。余十九人相分亦無。應(yīng)非唯識。以自不斫故。
答。一人所斫相分是所隨。余十九人相分是能隨。能隨相分。必依所隨有。故所隨既無。能隨亦滅。由此義邊。亦名唯識。故瑜伽論云。相似業(yè)生。隨順業(yè)轉(zhuǎn)。即眾人共業(yè)變時。得名相似業(yè)。其多人相分被一人受用。即名隨順業(yè)轉(zhuǎn)。又共變共受用故。四共中不共變者。如田宅妻子。多人第八共變。得名為共。若受用時。唯自前六受用。不通他人。即名不共。又如一水應(yīng)四心。隨業(yè)各異見。
問。諸識各變自根。還變他根不。
答。唯變似他根依處。他根于己都無用故。論頌云。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釋云。八識生變似義者。即是五塵。義之言境。以依他法似實有故。變似有情者。即是五根眾生數(shù)法。情即是根。名薩埵故。變似我者。是末那能變。及了者。六識緣了。即第八緣根塵二色。第七緣我。六識緣六塵所了法義。論云。有義唯能變似依處。他根于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現(xiàn)者。說自他識各自變義者。此唯變他根依處。他根于己都無用故。若無用亦變。何不變七識。無緣慮用而得緣故。若爾。說自他根現(xiàn)。文如何通。所說自他阿賴耶識。各自變?yōu)楦7亲宰兯。一則無用不變他根。二由不定說言自身本識變他根故。不可為證。
問。色從識變者。無色界無色。云何說變。
答。下界眾生所見。是業(yè)果色。無色界現(xiàn)境。即定果色。俱不離心。慈恩云。由定中變異他身者。瑜伽論云。色無色天。變身萬億。共立毛端。是平等心。無色既無通力。即唯是定力。華嚴經(jīng)說。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阿含經(jīng)云。舍利弗入涅槃時。色無色天宮中。淚下如春細雨。波阇波提入涅槃時。色無色天。佛邊側(cè)立。及實色中定境者。是所變境力。為相續(xù)。為間斷。若內(nèi)身多續(xù)。少分間斷。由有生一念。即便命終故;蛉珧蒡龅取I褎t死故。若變外器。多分長時。隨業(yè)勢力任運變故。
問。本識定緣何法。
答。識緣實法。不緣假法。
慈恩問云。本識豈不緣極略等四色。
答。以假故不緣。如不相應(yīng)法。對法論云。極略極迥。但是第六意識?晌鰹闃O微故。第八不緣。受所引色中。若定道共色。即此不緣。唯以現(xiàn)行思為體故。遍計所起色。唯是鏡像水月。此亦不緣。唯第六識遍計起故。又定所生色中。如十一切處觀。亦不緣假想色故。故此論文但緣實色。不緣假故。第八所緣必有用故。彼無實用。第八不緣。然諸法體。一者有法。二者無法。第八何故不緣無法。此任運緣。非分別故。無籌度故。后得智等有籌度故。諸六識等有分別故。由此故知。第八識體。不緣我也。第八識變。變必有用。故。不緣無用。無用。故不緣我等。以無體用故。于有法中。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何故此識不緣無為。若實無為。因未證故。若假無為。無體用故。皆不得緣。
問。有漏識變。有幾種變。
答。略有二種。一因緣變。二分別變。識論云。有漏識變。略有二種。一隨因緣勢力故變。二隨分別勢力故變。釋云。因緣生者。謂由先業(yè)及名言實種。即要有力。唯任運心。非由作意。其心乃生。即五八識。隨其增上異熟因為緣。名言種為因。故變于境。分別變者。謂作意生心。是籌度心。即六七識。隨自分別作意生故。由此六七緣時。影像相分。無有實體。未必有用。初隨因緣變。必有實體用。即五八等所變之境。后隨分別變。但能為境。非必有用。即第七識等。又解。初唯第八。異熟主故。所熏處故。能持種故。變必有用。后余七識所變色觸等。皆無實用。似本質(zhì)用。如鏡中光。于三境中性境不隨心。因緣變攝。獨影帶質(zhì)。皆分別變。又論云。異熟識變。但隨因緣。所變色等必有實用。若變心等便無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者。顯變色等。從實種生。故所變法。必有體用。若相分心心所。如化心等。故不緣之。緣便無用。解深密經(jīng)。說。諸變化心。無自依心。有依他心。佛地論云。無自緣慮實體之心。有隨見分所變相分似慮之心。如鏡中光。此即分別變。四句分別者。一因緣變。非分別變。即五識心心所。及第八識心王。為所緣相分。從自種生故。二唯分別變。非因緣變。即有漏第七識。及第八五心所。是為所變相分。唯從分別心生故。三俱句。即有漏第六。及無漏八識。以能通緣假實法故。四俱非。即不相應(yīng)行。是以無實體故。不與能緣同種生故。
問。此識于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四種法中。何法所攝。
答。論云。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異熟性故。異熟若是善染性者。流轉(zhuǎn)還滅應(yīng)不得成。又此識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ハ噙`故。應(yīng)不與二俱作所依。又此識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yīng)不受熏。無熏習(xí)故。染凈因果俱不成立。此唯是無覆無記。覆謂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凈故。此識非染。故無覆。記。謂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捎泟e故比非善惡。故名無記。觸等亦如是。謂如阿賴耶識。唯是無覆無記性攝。觸。作意。受。想。思。亦爾。諸相應(yīng)法。必同性故。釋云。異熟若是善染性者。流轉(zhuǎn)還滅應(yīng)不得成者。善趣既是善。應(yīng)不生不善。恒生善故。即無流轉(zhuǎn)。惡趣之義。由業(yè)故生死流。由苦故生死轉(zhuǎn)。惡趣翻亦然。既恒生惡應(yīng)無還滅。由道故還。由滅故滅。又此識是善染依故者。此識既是果報之主。既恒是善。應(yīng)不為惡依。是惡。亦應(yīng)不為善依。互相違故。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yīng)不受熏者。此識唯無記性?墒苎(xí)。既無熏習(xí)。即無種子。種子若無。即是無因。因既無故。其果亦無。此唯無覆無記者。無記有三。一相應(yīng)無記。謂諸無記心。心所法。二不相應(yīng)無記。謂無記色。不相應(yīng)法。三真實無記。謂虛空非擇滅。又廣辯四種無記。一能變無記。即無記心。心所法是。二所變無記。即諸色法。及諸種子等是。三分位無記。即二十四不相應(yīng)行中。有假無記法分位立者是。四勝義無記。即虛空非擇滅無為是。又就第一能變無記中。更有四種無記。一異熟。二威儀。三功巧。四變化。異熟無記者。異者。別異。即因果性別。因通善惡。果唯無記。熟者。成熟。此唯屬果。因果合說。名為異熟。無記者。不能記別當果。名為無記;蛴谏茞褐袩o所記別。名無記。此業(yè)感真異熟無記。即第八識。業(yè)。即善惡二思。感者。集義。招義。為此現(xiàn)行思。能造作感集當來總報識等五果種子。又能招感當來異熟五蘊現(xiàn)行果。故名業(yè)感。言真者。實也。簡命根雖是異熟。而且是假。又真者。常也。體常相續(xù)。更不間斷。遍界地有者。名真異熟無記。又若法體是異熟。從異熟識起。而無間斷。遍界地有者。名真異熟。亦名異熟生。若法體是異熟。從異熟識起有其間斷。又不遍界地者。但名異熟生。不得名真異熟。即簡六識體。必若體非異熟。又有間斷。又不遍界地。雖從異熟識起。不名真異熟。但得名異熟生。若威儀功巧變化等。雖有能作而不招善惡等果。故名無記。
問。阿賴耶識。若常。則無轉(zhuǎn)變。若斷。則不相續(xù)。如何會通。得合正理。
答。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方契因緣唯識正理。識論云。此識非斷非常。以恒轉(zhuǎn)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xù)。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shè)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zhuǎn)。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后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蔀檗D(zhuǎn)識。熏成種故。恒言遮斷。轉(zhuǎn)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xù)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xù)。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又如瀑流。風(fēng)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xù)。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舍。此識亦爾。與內(nèi)習(xí)氣外觸等法。恒相隨轉(zhuǎn)。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zhuǎn)如流。釋云。一類者。常無記義。相續(xù)者。未曾斷義。界趣生本者。即是依此識故。施設(shè)三界五趣四生。是引果故。識是界趣生之本。因滅果生非常一故者。因果性故。簡非我也。有生滅故。簡常非自性也。常一之法無因果。又若無因果。即是斷常。以是常故。如虛空等。應(yīng)不受熏。若不受熏。即無生死涅槃差別。若受熏。須具四義。一無記。二堅住。三可熏。四非常一。是四相應(yīng)。可為轉(zhuǎn)識熏也。
問。此識既云恒轉(zhuǎn)如流。定有生滅去來不。
答。此識不守自性。隨緣變時。似有流轉(zhuǎn)。而實無生滅。亦非去來。如湛水起漚。漚全是水。華生空界。華全是空。識性未常去來。虛空何曾生滅。如馬祖大師云。若此生所經(jīng)行之處。及自家田宅處所。父母兄弟等。舉心見者。此心本來不去。莫道見彼事則言心去。心性本無來去。亦無起滅。所經(jīng)行處。及自家父母眷屬等。今所見者。由昔時見故。皆是第八含藏識中。憶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種子識。亦名含藏識。貯積昔所見者。識性虛通。念念自見。名巡舊識。亦名流注生死。此念念自離。不用斷滅。若滅此心。名斷佛種性。此心本是真如之體。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傅大士云。心性無來亦無去。緣慮流轉(zhuǎn)實無停。又心無處所。故云無停。心體實無來去。昔所行處。了了知見。性自虛通。體無去住。不用除滅此心。若識此心。本是佛體。不須帕今有。不識心人。將此為妄。終日除滅。亦不可得滅。縱令得滅。證聲聞果。亦非究竟。只如過去諸佛恒沙劫事。見如今日。真如之性。靈通自在。照用無方。不可同無情物。佛性是生氣物。不可兀爾無知。但無心量。種種施為。如幻如化。如機關(guān)木人。畢竟無有心量。于一切處無執(zhí)系。無住著。無所求。于一切時中。更無一法可得。
問。此阿賴耶識。既為一切法因。又稱引果。只如因果之法。為真實有。為假施設(shè)。
答。皆從識變。是假施設(shè)。論云。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shè)。觀現(xiàn)在法有引后用。假立當果。對說現(xiàn)因。觀現(xiàn)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xiàn)果。假。謂現(xiàn)識似彼相現(xiàn)。如是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邊。契會中道。諸有智者。應(yīng)順修學(xué)。釋云。今明諸法自相離言。謂觀三世。唯有現(xiàn)法。觀此現(xiàn)法。有能引生當果之用。當果雖無。而現(xiàn)在法有引彼用。用者。功能。行者尋見現(xiàn)法之上。有此功用。觀此法果。遂心變作未來之相。此似未來。實是現(xiàn)在。即假說此所變未來。名為當果。對此假當有之果。而說現(xiàn)在法為因。此未來果。即觀現(xiàn)在法功能。而假變也。其因亦爾。觀此現(xiàn)法有酬前之相。即異熟變相等。觀此所從生處。而能變?yōu)檫^去。實非過去。而是現(xiàn)在。假說所變?yōu)楝F(xiàn)法。即對此假曾有過去因。而說現(xiàn)在為果。而實所觀。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且如于因。性離言故。非實是因。有功能故。非定不因。果亦如是。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