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札記(七)
△說法合乎十方諸佛所證之真理謂之契理,說法合乎眾生之智識與根性謂之契機。契理契機是說法的大原則。
△經云:‘若入堂宇,當愿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此是坐禪觀時之愿,堂宇、修禪即禪堂,研教即講堂,修凈即佛堂,無上堂指非有形狀之明心見性而言,念佛亦如是,念念有阿彌陀佛,念念有西方凈土,把心安住在六字洪名上即無上堂。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記錄就是戒律。在行為上以戒律為標準,在思想上以經論為標準。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八萬四千法門就理論上歸納之可分為二大類:一曰定,一曰觀。定即止,放下萬緣之意,修定是心不起念,比較單純,修行人大致沒有什么諍論,至于修觀,各人所修的境界不同,修觀是入佛的境界,各有獨到之處,修觀要用智而不用識,用觀照而不用分別,無論對性體或法相,唯有用觀照才能見到如實理,見到真理才無乖諍。故經云:‘若修于觀,當愿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佛家修行,打坐是重要功課之一,最宜雙盤打坐,可以坐久,左腿在外,右腿在內謂之跏趺坐,右腿在外,左腿在內謂之降魔坐。
△常言道:學要博,修要專,學佛是生生世世的事,有人對于經典一看就懂看的很快,是前世修過讀過的,修行要選擇對于自己的程度與興趣最合適的法門,進步就比較快,若學禪必須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yǎng)一齊放下,一般人很難辦到。歷代凈土祖師多是禪師破三關破本參之后轉而修凈土的,因為修凈土可以帶業(yè)往生,古德說選凈土法門是最聰明的人,經上說利根的一二日即成就,最笨的也只要七天,何以我們學佛若干年還無成就,是了生死之心不切,對世間事放不下之故。
△眾生病苦的原因,就佛法的觀點說,可分為三大類:(1)生理上的病痛,飲食失調,感受寒熱,應請醫(yī)師診治。(2)冤業(yè)、冤家債主找上門來,非醫(yī)藥所能治療,要請有道高僧化解,誦經禮懺,冤家若肯接受調解,即可無事。如悟達國師生人面瘡,經迦諾迦尊者洗以三昧法水,遂解積世之冤。律航法師未出家時任軍界要職,曾誤殺無辜二人,來臺后此二人鬼魂常在律航面前現(xiàn)形,律航知是冤魂伺機索命,即請教慈航法師(律航經慈航薙度),慈航教以拜懺百日以解冤仇,晝夜不息,困倦就在拜墊上睡一會兒,當拜至兩月,此二鬼現(xiàn)形時面帶笑容,再請示慈航,慈航指示既許以拜懺百日即應拜滿,其后鬼魂竟不現(xiàn)。(3)業(yè)報,過去多生多劫來所造種種惡業(yè),遇緣即起現(xiàn)行,病苦隨之,亦非醫(yī)藥所能治療,必須發(fā)大菩提心,懺悔宿業(yè),同時切行戒殺茹素放生,以培康寧長壽之因,方能有濟。
△末法時期在家人的責任重,因為身心均出家者難找到,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者在居士中所在多有,出家人何以不能成就,其主要原因是不能行苦行,肯吃苦定有成就,無益的苦行不必修,而保持一個最低限度的生活水準,無貪無求,心才會定下來,所以頭陀行是值得贊嘆的。
△佛恩有十:(1)發(fā)心普被、佛對一切眾生普遍加被,一視同仁,怨親平等,小而至于蚊蟲螞蟻亦不例外。(2)難行苦行、千辛萬苦都不在乎,整個心血都放在眾生身上。(3)一向為他、絕不為自己,以其無比的大慈悲心為了救度眾生。(4)垂形六道、佛已出三界,可以不要再來,但是遍入三涂六道,無有疲厭。(5)隨逐眾生、隨眾生入六道,永不舍棄,想盡方法使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6)大悲心重、譬如有人只有一獨生子,忽被人毆傷,其父母心中痛苦為如何,佛對眾生亦如是,想盡辦法不令眾生造惡。(7)隱勝彰劣、佛的殊勝身隱藏起來,度人即現(xiàn)人相,不現(xiàn)同類身無法度眾,此之謂同事。(8)隱實施權、實是一真法界,境界太高,是佛的究竟法,以此法度生,眾生不能接受,必須由最低級的作起,先講五戒十善,五乘佛法,是權非實。(9)示滅令慕、示現(xiàn)滅度,給眾生一個警覺,若久住世間,不足為奇,使眾生有難遭想。(10)悲念無盡、佛在世時,人壽百歲,而佛提前二十年在八十歲時入滅,其用意是要留二十年福報給日后的出家人、末法時期出家人如專心辦道,衣食不虞缺乏,不必憂慮。我們既知佛恩之浩蕩,如何報答,有偈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坐遍三千,若不傳法利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只有盡形壽依教奉行,弘法利生,續(xù)佛慧命,才是真報佛恩。
△眾生的階級愈往下愈迷,人身難保,佛法難聞,懂得佛教的理論,平時有甚深的熏習,在臨命終時,偶因一念之差墮入惡道,因有宿根,尚容易往生凈土,縱然是三惡道的眾生,既生佛國,即失去本惡道的原形,成為上善相好,沒有地獄鬼畜舊日之形體,女人亦如是,在極樂世界找不到女人及根缺者,女人亦轉男身,與佛一樣。
△餓鬼道之因是貪,地獄道之因是嗔,畜生道之因是愚癡,若把貪嗔癡去掉即不會墮入三惡道。
△貧窮人有時也有快樂,但比不上帝王宮室的快樂,帝王宮室的快樂比不上天宮的快樂。三禪天天人的快樂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快樂,極樂世界的快樂如果與我們沒有份求不到的,佛豈不是吊我們的胃口嗎!佛也就不必說了,佛說凈土法門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
△甲胄表示精進之義,學佛的甲胄即是精進,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于忍。人與人相處,人與環(huán)境相處,必須忍耐,唯一目標若能使道業(yè)上有所成就,則任何環(huán)境都要忍耐。
△佛經浩如煙海,如何能深入經藏,一般人均有畏懼之心,但若得到無師智則一通一切通,如何得到無師智,要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如何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要以誠敬二字學佛。印光大師曰:‘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出家若修到阿羅漢的地位,永出三界,脫離六道輪回,了卻分段生死,才算是出家。然而變易生死還是未了,必須要破根本無明(成佛)才算是真出家,故出家是大丈夫事,需要大智慧。
△佛制托缽回來后須沐浴,沐浴后換上凈衣再作功課,從前祖師所訂規(guī)矩,拜佛禮懺一定先要沐浴,尤其是禮懺,唯有如此才能起感應。
△果能照華嚴經凈行品普賢菩薩一百四十一愿的用心,即能獲得一切勝妙功德,內德圓滿,外面任何境界、人事環(huán)境都不能動搖。常言道:人到無求品自高,托缽托不到,‘若見空缽,當愿眾生,其心清凈,空無煩惱。’托缽托到了,‘若見滿缽,當愿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無論遇到什么境界都把他轉變?yōu)槠兴_境界,一切無煩惱,豈不就是普賢菩薩嗎?
△佛法常說禪定,禪悅為食,禪中之快樂是真快樂,而沒有功夫的人得不到這種滋味,禪定境界內的享受也只能對于有相當功夫的人說才能懂。
△修行一定先要聞法,聞法是認識路,修行是走路。信解行證,有一定的步驟,不解而修謂之盲修瞎練。在娑婆世界聞法甚難,障礙重重,生到極樂世界之后聞法的機緣就多了,風吹行樹都在說法是一個最好的修行環(huán)境。
△初發(fā)心是成佛的基礎,佛在瓔珞經上說初發(fā)心菩薩應具有十種功德:(1)能忍受一切苦難。不受苦不能成就道業(yè),古人講道德、講禮讓、講節(jié)儉樸實,行苦行受人稱贊,認為是美德,故修道的環(huán)境好,現(xiàn)在若修苦行,被人諷刺誹謗,故今不如昔。(2)有深厚的慈悲心。具足大慈大悲的行愿,否則難堅定持久的行菩薩道。(3)培養(yǎng)善根,莊嚴佛土。利益一切眾生即是培養(yǎng)善根,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4)供養(yǎng)諸佛。(5)立定志愿求殊勝佛法,求法甚難,良師尤未易得,故培養(yǎng)佛教人才為切要之圖,建廟印經均有功德,若無學法之人亦無濟于事,護法求法之人尤為重要。(6)求佛智慧。求法是求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是求佛的大智大覺,不至于求到一點小法就心滿意足。(7)身心平等。一切經論均講平等,凡夫我執(zhí)法執(zhí)難除不易作到.但不能不往此路走,時時提起此一眾生平等的念頭。(8)親近善知識。對于自己的品德學問均有饒益。(9)心常柔和。(10)對大乘佛法特別歡喜。
△憍慢是根本煩惱,證到阿羅漢雖無憍慢而仍有習氣,若信佛所說的道理,確信不疑,對一切眾生皆認定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自然生起恭敬心而滅除憍慢之心。故經云,信無垢濁心清凈,滅除憍慢恭敬本。
△一切萬法均是因緣和合,經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真正信佛的道理,對一切境界自不染著,煩惱是因染著而生的。
△八難(1)地獄(2)餓鬼(3)畜生(4)北郁單越(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之北方比余三洲最上最妙最勝故)(5)長壽天(6)盲聾喑啞(7)世智辯聰(8)佛前佛后。對佛法具足凈信即不會生于八難,因信佛即不會造八難之因,八難是聞不到佛法,聞不到佛法即無解脫出苦之日,故謂之八難。
△學佛應先學戒,戒律是基礎,出家后最初五年應天天念戒,俟有成就再研究經典,凡夫與圣人的分界線即在戒律。
△念佛心不動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見佛。得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時中心中常有阿彌陀佛即能帶業(yè)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現(xiàn)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時間多,念佛的時間少,故經云:‘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
△講經說法并不簡單,世出世間萬法都要通,故學佛須要由信解行證的程序進修,做真實功夫,若僅多看經及古人著述,恐怕錯解經義,問題很大。如未到達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注解而述,切勿講錯,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經,那是危險的事。
△凡夫對佛法有甚深的愛樂,一定對世間的種種娛樂厭棄,世人以歌舞為樂,學佛人以寂靜為樂,三五個人在一齊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三乘教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聞佛所說苦、集、滅、道四諦法,斷煩惱,了分段生死者為聲聞乘。聞佛所說十二因緣而悟道者,有師承的為緣覺乘、無師自修的為獨覺乘。修六度萬行、圓滿二利而到佛果者為菩薩乘。凡夫修行應加人天乘要講五乘,人乘修五戒,天乘修十善、四禪八定、慈悲喜舍,人道若無成就,以上各乘更不必談。
△長者十德:(1)姓貴、出生于貴族,(2)位高、官爵高貴,(3)大富、有大財富,(4)威猛、威德望重,(5)智深、有大智慧,(6)年耆、年齡較長,(7)行凈、品德高尚,(8)禮備、不失禮、有禮貌,(9)上嘆、為長官國王所贊嘆,(10)下歸、百姓擁護。
△一闡提為不信佛法之人,其性格約為:(1)說話粗野,(2)毀謗正法善法,(3)決不承認三寶,(4)不信因果,(5)不親近善知識,(6)決不接受佛法。有一闡提之性格即要造無間業(yè),將來必墮地獄。
△墮無間地獄之因:(1)殺父。(2)殺母。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中開示,父母恩德最大,難以報答,若殺害之,罪惡極重。(3)殺阿羅漢。(4)破和合僧,即破壞僧團,毀滅佛法,此條不信佛之人較容易犯。(5)出佛身血,現(xiàn)在佛已滅度,不會犯,但毀壞佛像亦等于出佛身血。
△四種世人:(1)從冥入冥、前生未曾培;驈膼旱蓝鴣碚,今生福薄,不知修善,反而怨天尤人,多造眾惡,來生又墮入三惡道。(2)從冥入明、過去生中未曾培福,今生貧窮下賤,尚知因果報應,努力修善,來生自有好報。(3)從明入冥、前生宿有善根且知修福,今生富貴但不信佛法,多造眾惡,命終必墮惡道。(4)從明入明、宿有善根福德,今生又知供養(yǎng)三寶,眾善奉行,生生積福,永遠享受不盡。
△墮入無間地獄受報情況:(1)惡人命終之后不經過中陰身之階段直下地獄。(2)受苦無間,不間斷,無一剎那時間停止受苦。(3)時無間,期限甚長,以劫計,連續(xù)不斷。(4)命無間,在地獄時受刑而死但被業(yè)風一吹又活,再受苦。(5)刑無間,各種刑罰同時受之,地獄是化生,各受各苦,各不相礙。
△四攝法中之同事,是教化眾生之善巧方法,此法必須有相當程度的菩薩,到八風吹不動時才能運用。眾生見菩薩與其作同樣事才歡喜,漸漸的再把他帶到佛門來,所謂八風者是:(1)利(2)衰(3)毀(4)譽(5)稱(6)譏(7)苦(8)樂。
△苦的種類甚多,有環(huán)境之苦,有自然之苦,有眾生惱害之苦,凡夫遇到小的苦尚可忍受,至于大的苦、長時間的苦很難承當,而且容易退失道心,認為佛菩薩不靈,佛教我們以苦為師,知苦才想厭離塵世,比苦更可怕的是樂,生活優(yōu)裕,一切自在,修行是苦事,富貴修道難,有財富者更無暇修道,所以學佛人遇到樂也不要動搖自己的志愿,不攀緣,不動心,心作得了主,才能得到佛法的實益。
△家庭眷屬之相聚均系因緣,有恩有怨,有討債有還債,若看清此點,要以全力盡到責任,一切看淡,不為境界所轉。家庭為煩惱之根本,菩薩大愿為使眾生免除苦難,離開三界六道,特示出家身以求解脫。出家若僅出妻子兒女田宅之家,無法了生死,要出煩惱之家(三界六道)及無明之家才算真正出家。出家要把一切世間之樂(五欲六塵)放下,出世間的涅槃也要放下,大乘佛法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護法、護持佛法也。護法可分為三類:(1)護僧獎掖緇流、佛法之能延續(xù)到現(xiàn)在全靠出家佛弟子代代相傳,故所重者在僧,昔日欲求出家須經過嚴格考試,名額有限,及格后由皇帝頒賜度牒,才有和尚資格,得來不易,故受大家之敬重,迄至清初順治皇帝將出家考試制度取銷后,任何人均可出家,龍魚混雜,程度降低,早已今非昔比。僧人中有真亦有假,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若能護持一位真佛弟子功德很大,所謂真佛弟子當為持戒研教品學兼優(yōu)者,要獎勵他,要幫助他,護持其道心,使其有足夠起碼的生活專心辦道,若護持假佛弟子,庸劣下流,邪知邪見,不但無功而反有罪。(2)護法流通大教,對于佛教經典,消極的要保管守護,積極的要弘揚光大,更重要的是依教奉行。(3)護寺興崇梵剎、修道弘道傳道需要一個場所,寺院是吉祥地,今為弘揚佛法之所在,三世諸佛菩薩金剛均守護之,如寺院不作弘法利生之事,則寺院變?yōu)槭欠菆鲈I(yè)藪。佛說假如有人建一所寺廟,只要有一位真正出家人在此廟住過一晚,此建廟人功不唐捐。
△佛前的燈表光明又表智慧,燃燈供佛有甚深之意義。佛前之燈最好用麻油、花生油;酥油是由牛奶提煉出來的亦可用,不可用動物油或石油。
△培福報通常都講布施,財施得福,法施得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經中說:‘令行種種無量施,以此愿求無上道。’何以行布施能得無上菩提大道,蓋布施可以斷貪愛,貪愛是煩惱之本,貪心斷盡,煩惱亦斷盡。
△凡是因緣所生法均無自性,所以經云一切諸法無所有。有智慧的人聽到說房子是各種材料集合而成,只有房子之名,并無實有其體,原是空的,他立刻就覺悟,但愚癡之人聽了不會相信,等房子真正毀滅了,他才曉得房子是空的、是無常的。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也是空的,明乎此,自然就不執(zhí)著,身心就快樂了。形容一切萬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常作如是觀,境界現(xiàn)前即不為境界所轉。
△公私事務一概不作,放下萬緣,專門修行,如環(huán)境許可,這也是一種福報。為了家庭生活必須工作,未嘗不可。作事與修行并無妨礙,事情照作,但不要著相,作完就了。照金剛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了知一切事均屬夢幻泡影,二十四小時都作如是觀就容易成就。
△現(xiàn)在我們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籌量,一切煩惱由此而生,佛法教人破執(zhí)著,此與外道處處執(zhí)著恰好相反。心念念向外執(zhí)著,則迷惑顛倒,沉淪三界六道無法出離。修凈土法門放下一切萬緣,不但五欲六塵不攀緣,弘法利生也不攀緣,把心拴在阿彌陀佛圣號上,綿綿密密,功夫純熟自然得到一心不亂,生死可得自在。
△一般學者把佛教經典作世間學問研究,謂之佛學,說食數寶,得不到真實利益。學佛則不同,是要學佛的學問、道德、行為以及佛的大慈大悲大行大愿,要同佛一樣。例如在二六時中舉心動念學華嚴經凈行品之行為即是普賢菩薩,身口意與佛菩薩相應,即蒙佛加被。凡是經典上所說的行門與果證凡夫都能作得到,佛經如與我們無益,佛也不會對我們說的。
△研究教理而開的智慧是由求解的路子走比較快,但有危險,用之不當即遭罪過,由修定而得到的智慧比較穩(wěn)當。智慧人人本具,被煩惱所蓋而不能表現(xiàn),把煩惱去掉,智慧即現(xiàn)前;去執(zhí)著即可以斷煩惱,不起分別心即可以不執(zhí)著,其功效不可思議。分別心是用第六意識心,是情識作主,執(zhí)著斷掉,般若智慧即當家。
△世間人的財物為五家所共有:(1)水(2)火(3)官府或國王(4)盜賊(5)敗家子,原本是無常的,沒有不可強求,有了要會培福,明乎此、方肯布施。貪慳是俱生的煩惱,布施對治貪慳,欲求脫離三界苦海必須廣行六度而心無著,佛經千言萬語無非令人將世間一切放下,讀經是求解屬理,日常行施而不著相屬事,理事圓融,方得受用。
△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何況是身外之財,此理懂得而仍放不下,實并未真正了解。佛法說修行的方法是聞思修,道理參透自然會行,知而不能行是沒有真知。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fā)心受戒才有效,否則礙于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亦不要勸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凈肉,對于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凈。
△千經萬論修行即是修心,現(xiàn)在我們存的是什么心,將來即與那一界(十法界)相應,往那一界去,自己可以作得了主。平日若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二六時中保持清凈,一塵不染,常在定中,不時看看經典與圣賢往來,這種樂趣實非局外人所能體會。
△忍包括范圍很廣,嗔恚是根本煩惱之一,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了定,不能忍辱無法修定。在六度中,禪定是在忍辱之后,一步一步修的,世間法亦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懶惰為大隨煩惱之一,凡夫十有九均有此病,修道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在此,需要勇猛精進對治懶惰,精進在修行上頗為重要,恭敬供養(yǎng)三寶無有疲厭,常行精進,則能超出四魔境,所謂四魔境是:(1)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有五陰即不能明心見性,出離三界,身為四大五陰,覺悟可以利用其修道,不覺反而受其累。(2)煩惱魔、煩惱有二十六種,天天被其所轉,被魔控制,自己不覺得。(3)天魔、凡夫修道沒有相當功夫,魔王不會來找麻煩,三界是魔王的領土,凡夫欲出三界,脫離他的魔掌,他自然會來阻撓。(4)死魔,死了之后,神智不清,迷惑顛倒,夢中的意識就沒有清醒時清楚,何況死后。
△我們供養(yǎng)父母,甘旨無缺是事相上的供養(yǎng),如能成圣成賢符合父母的希望是真供養(yǎng);供養(yǎng)佛,香花燈燭是事相上的供養(yǎng),依教奉行乃是真供養(yǎng)。
△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心量非常廣大不可思議,以六度二利心自行化他,以修六度萬行破無明破塵沙,對宇宙人生一切法之迷惑謂之塵沙惑,教化眾生有利他之心與行業(yè)才能斷塵沙惑。
△贊佛之功德不可思議,佛是有大威德者,非三乘圣人所能知見。然能于萬德中僅贊其一二,可以自利利他,功德不可思議。常常贊嘆即常常得到熏習,熏習愈久,功效愈大,故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之第二項即是稱贊如來。
△經云:‘說佛自在無有量’,佛對于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照得清清楚楚如明鏡一樣,佛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但佛自己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對一切萬法不染著,不動感情,無憎無愛,故在一切法中能得到大自在。
△念佛人到臨終時決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亂,能否往生亦在最后一念,臨終時心不顛倒是大福報。凡夫平日修行難免放逸,到臨終時心里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室內應供一尊彌陀佛接引佛像,并立一幡,使臨終人以手持幡帶,助念之人句句佛號念的清清楚楚,臨終人聽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臨終時此二人亦必來接引;圻h大師一生當中有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到臨終時才對弟子言說,可見凈土法門真實不虛。
△有為法是生滅法,凡屬有生有滅均非究竟,放下有為法然后再進一步修寂滅法,寂是清凈,滅是滅除煩惱之義,常言道,修行人要喜歡寂寞才能成就,非必要的事不可攣緣,心常住在定中,方知寂滅之樂。
△戒定慧三無漏學包括一切法門,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為,修定是學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動的,慧是從定來的,心定了如一面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橫遍十方,豎窮三世,三世諸佛求無上道都離不了戒定慧。
△行布施并不以所施數字多寡作為功德之大小,要看施者是否已盡到最大的能力,例如某甲有財產一千萬布施一萬,等于布施千分之一,某乙有財產一萬布施一百,等于布施百分之一,乙之功德大于甲之功德十倍。此外發(fā)心之誠意如何?亦足以影響功德之大小,窮人布施多份含有恭敬心,富人布施難免雜有傲慢心。
△見人布施隨喜功德之果報是有用無果,即有享受而無所有權,例如公務員在政府機關服務年滿六十五歲退休,住在公家配給的宿舍,退休之后仍可繼續(xù)住,但并無所有權,只能居住不能轉讓。此人前生未曾親行布施,不過見他人布施從旁贊助生歡喜心而已。
△佛先有三種人見不到:(1)凡夫見不到,清涼大師特別加以注釋謂此指愚癡之凡夫見不到。(2)知見不正的人,即相信邪魔外道的人與佛無緣故見不到。(3)佛門內學佛而無深解者見不到。
△學佛之人幸勿自卑,以為佛是圣人,高不可攀,我們是凡夫,無法學到,須知佛示現(xiàn)人間,講說三藏十二分教均為此世界人人能作之事,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初發(fā)心的人就俱備十地菩薩的功德,華嚴經凈行品是華藏世界的國民須知,如能做到就是普賢菩薩。
△菩薩行住坐臥均在定中,出定入定,動靜一如,極用自在,面壁九年是初學修定的方法,菩薩在定中對一切眾生作廣大的開示,在十方世界中普現(xiàn)無量無邊的應身,菩薩心之動是定中之動,實際上還在定。凡夫求感應求不到的時候,切莫懷疑,要自己反醒改過,懺除業(yè)障,業(yè)障消除,感應即現(xiàn)前。
△人死之后尚未投胎謂之中有身或中陰身,俗稱之曰靈魂,通常存在期間為四十九天,佛教之逢七念經超度,亡人能受其益。
△從前人受戒有一定之步驟,一出家先受三皈,三皈是戒的根本,受沙彌十戒,持戒清凈再受比丘戒,進一步再受菩薩戒。出家人前五年學戒律,戒律有了基礎,當然細微過失是難免的,然后再開始研究教理,可現(xiàn)從前人學佛無論出家在家均有深厚基礎,故道業(yè)容易成就。目前出家一個月即受三壇大戒,離開戒壇之后,對戒律尚不了了,故今非昔比。
△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其整個關鍵即在改變心與控制心,心要正了,一切行為自然就正,心在道上,一切行為即無過失,佛說心如狂象,儒家說心猿意馬,都形容心很難控制,修道人若不把心控制住,道業(yè)無法成就,制心一處,就能生慧。
△禪家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觀心,找念頭由那里起來的,這要用很細的功夫,否則難有成就,后來祖師們教人改參話頭,參一句沒有意義的話,把妄心栓住在話頭上,此方法與念佛無兩樣,事上是一樣,功用有差別,參話頭不開悟,一生空過,縱然悟了,不回歸凈土求往生,來世仍須輪轉。蘇東坡之前身是五祖戒禪師,開悟以后未了生死又入輪回,殊為可惜。
△念佛有止有觀,一切雜念萬緣統(tǒng)統(tǒng)放下是止,一心專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觀,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經論上教我們要誠敬,誠在內心,敬在外表,內外徹底誠敬,自然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出家人先要戒律清凈,有一件事放不下心就定不下來,出家人一無所有,有錢即無定,所謂集財喪道,果然拋去一切一心在道,一句洪名放在心上,二六時中念玆在玆,雖無人供養(yǎng),十方諸佛菩薩定來維護,此話真實不虛。
△所謂放下不是不干,不干是小乘,干而心不染,無憎無愛是謂自在三昧。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