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七
請看下面:【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xiàn)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yè)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yīng)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芍^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好,這是第七,尊重己靈發(fā)菩提心!凹红`”就是指我們?nèi)巳吮揪叩倪@種靈性、本覺,有時候叫佛性、一真法界,每個人都有,我們要尊重它。那么尊重它就要有一些認知,也要有一些方法把它顯發(fā)出來。所以這里我們首先要看到,就是佛跟我們說的:我們現(xiàn)前介爾一念、非常微小的一念心性,當下跟釋迦如來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平等的,是無二無別的。這一點是佛教提出來的,一切生命都是非常尊嚴的,在理體上我們跟佛完全平等,在大乘經(jīng)典當中不斷的談到這一點。比如在《如來藏經(jīng)》,佛告金剛慧菩薩說:“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jié)跏趺坐,儼然不動。乃至德相具足,如我無異。”佛以五眼圓明的佛眼觀察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而且包括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這些眾生在輪轉(zhuǎn)過程當中都具足貪、瞋、癡所有的煩惱,就在這些煩惱當中有如來的智慧、有如來的五眼、有如來的相好光明,在這些煩惱的眾生心里結(jié)跏趺坐,儼然不動,乃至于如來的一切功德、德相,完整具足,與我釋迦牟尼沒有兩樣。
所以佛經(jīng)常常用種種比喻,就好像糞土里面有黃金,就好像貧賤婦女懷孕了一個轉(zhuǎn)輪圣王,就好像一塊破布包了一尊精美的佛像,就好像地下有七寶的寶藏,來比喻我們凡夫眾生煩惱當中有這么尊嚴的佛性。當我們認知這個情況時,我們竟然有這么尊嚴的佛性,我們應(yīng)該怎么樣?應(yīng)該走向成佛的目標啊!如果用這個尊嚴的佛性還去造殺、盜、淫、妄,那真的是太不好意思了、太可恥了!所以這一點對我們發(fā)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沒有佛性,我們再發(fā)菩提心也沒有辦法,煮沙不能成飯,F(xiàn)在我們有佛性,有佛性成佛,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煮米成飯一樣的自然。所以在佛菩薩看來,一切眾生成佛是不難的,因為它是本具的。但是佛性雖然直下跟佛無二無別,但這是從理上說的,從事上說又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天臺說六即佛:理即佛一切凡夫眾生跟佛是一樣的,但是那個佛性叫理性,理體是佛。理體是佛這是你的性德,一定要借助修德,通過修行才能把理即佛顯發(fā)出來。所以這個過程要經(jīng)過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到究竟即佛。到究竟即佛,你才是福慧雙足,圓成佛果。
所以下面又思惟:“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yè)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彼嘉┦裁茨?平等的理上的佛性在佛那里,他經(jīng)過無量劫發(fā)菩提心勤修六度萬行,他早已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就像釋迦牟尼佛是塵點劫以前、無央數(shù)劫以前,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那么我們也許跟佛一樣發(fā)過心,但是由于懈怠放逸,又在迷惑顛倒當中,到今生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凡夫。佛經(jīng)過他積功累德的修行,成就了如來正等覺,所以他就在佛的果地上成就了無量無邊的神通、智慧、功德莊嚴。所以我們要走向成佛的道路,要了解如來的功德,了解如來功德才使我們發(fā)心要成佛的心更為懇切。你看在《華嚴經(jīng)》里面,他常常用很多的文句,用很多的偈頌不斷地說如來的功德,如來的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這些。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也是先要稱贊如來的功德之后,才談十大愿王。一個菩薩修十大愿王的動力是什么?就是對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他有無限的神往。好,那你要得到如來的功德,一定要修十大愿王才能得到,他就順利成章的開顯出來了。你看《入法界品》最后,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汝等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佛的功德像大海,就說一滴水的相,都窮劫難盡。佛有這么大的功德啊!這一點滴之相用偈頌就說了很大一段偈頌。我們選幾句出來看佛的這種功德: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了世妄想皆非有,不起種種異分別。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師,念念示現(xiàn)無邊量。隨諸眾生心行異,往昔諸業(yè)愿樂力;令其所見各不同,而佛寂然無動念。隨諸眾生心智業(yè),靡不化度令清凈……。剎塵心念可數(shù)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于此懷疑念!蔽覀儊砜纯催@些偈頌,佛的智慧廣大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那么佛的智慧光明,為什么會顯現(xiàn)虛空一樣的廣大?是由于他要度眾生,所以這樣的智慧之光就普遍入到了一切眾生念頭里面,所以我們每個念頭里面都有佛的智慧。那么佛的智慧能夠了解世間眾生種種的妄想,眾生種種的念頭、妄想佛都知道,這叫“如來悉知悉見”。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自己念頭能夠保密,佛都太清楚了,你起什么念頭佛都會知道。不起種種異分別,佛知道你種種妄想,乃至于十方無量無邊微塵數(shù)眾生的每一個念頭他都知道。但是佛不會著意要知道某個眾生的念頭,他不著意,他是無分別心的,但是他能知道。有點類似于電視臺知道收視率一樣。佛這種智慧,就是無量劫以后什么時辰下一場雨,這個雨多少雨滴,每個雨滴有多少微生蟲,佛都知道,佛有這樣的智慧。
“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佛在一念當中就能夠了解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切的法,也了解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種種的根性,種種的好樂,種種的需求。知道種種根性、種種好樂,佛就示現(xiàn)種種救度他的事情,示現(xiàn)種種身份去救度他,就像善巧的大幻師,幻師做幻事——游戲神通。隨著眾生的心顯現(xiàn)種種不同的形;隨著眾生種種業(yè)力的不同,顯現(xiàn)種種的相狀;隨著種種不同的需求,他所見到的如來各有不同。或者見到佛示現(xiàn)八相成道,或者看到佛修苦行,或者看到……眾生看到都不一樣。眾生看到種種不一樣,包括音聲,都能夠作種種不同的音聲示現(xiàn),但佛沒有動念,佛本來無動念。無動念就能夠順應(yīng)一切眾生的念頭,顯現(xiàn)種種的佛事,這是如來的功德啊!所以隨著眾生種種的心理狀態(tài),他的智慧,他的業(yè)力都給予教化救度,令一切眾生的心得到清凈,令一切眾生脫離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在這個過程中,如來展開度化眾生的種種善巧、神通、智慧的顯現(xiàn),那是太多太多了。
所以最后總結(jié),如來智慧有多少呢?“剎塵心念可數(shù)知”,就是三千大千世間,乃至于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shù)佛剎那樣的微塵,可以把它算清楚,一切眾生的念頭可以算清楚,所有大海的水可以把它喝盡,虛空可以測量它的范圍,風可以把它綁起來、系住。這些都是很難的。但是這些很難的事情你都能做,但是對佛的功德,你沒辦法說盡。所以我們內(nèi)心對佛的功德有無限的神往啊!所以若有眾生聞到佛這樣的功德大海,他就生起歡喜心,他能相信,他能理解,他一念的歡喜心生起來之后,也回光返照,如來一切功德之海,我是具足的,我沒有減少一點。就像普賢菩薩所稱揚的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我都可以得到的!叭缢Q揚悉當獲”。千萬不要在這個事情上有懷疑。你看看我們尊重己靈,要尊重到這個程度。我們了知了佛世尊具有的無量神通、智慧、功德,我們都本具,所以我們要生起上求佛道之心。但同時觀照目前我們還在這輪轉(zhuǎn)過程當中,我們要生大慚愧心。目前我們還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業(yè)力把我們系縛在三界六道出不去。雖然跟佛的真如自性平等無二,但是佛已經(jīng)覺悟了,已經(jīng)證到了,我們還在這里迷惑,甚至借著這種佛性,還造作更多的惡業(yè)。所以迷和悟就有天淵之別,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深淵下面,事相上就有這樣的差別。所以深更半夜,我們靜業(yè)思之,可恥啊!真的可恥心就出來了。我都是像佛一樣具有如來功德之海,現(xiàn)在怎么搞成這個樣子?通過佛跟凡夫的對照,把我們迷惑顛倒、自卑的心激活起來。佛具有種種神通有解脫德,然而我們卻是業(yè)障;佛有種種智慧有般若德,我們卻有煩惱障、見思惑;佛有種種莊嚴法身德,我們卻有報障;佛是三德具足,我們是三障具足,具足三障。所以還有比這更可恥的事情嗎?
“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边@就用比喻來說,我們的這種本覺佛性,就好像無價的摩尼寶珠。這摩尼寶珠價值連城,而且放光照天照地。但是這寶珠卻被汩沒在淤泥里面,就好像佛性墮在了我們眾生見思惑的煩惱里面。這本具佛性墮到煩惱里面,那就不是佛性了,那就是神識了,有時候稱為靈魂了。無價寶珠沒在淤泥里面,沾了很多的塵垢、很多骯臟的東西,一般的人就以為不值錢,就像那個爛瓦片,不加愛重、不珍貴它。但是對于佛眼所看,沾滿了淤泥的圓鼓鼓的東西,原來里面是無價寶珠啊!所以他會尊重它,會從很骯臟的,甚至茅坑里面把它請出來,然后用干凈香水給它洗、擦,給它磨,給它刮,把塵垢刮掉、磨掉了,恢復(fù)了它本有的摩尼寶珠的體性,它的光亮、它的尊嚴就顯現(xiàn)出來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具有這樣的佛性,我們要尊重自己還在煩惱當中的己靈。那怎么辦呢?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的自暴自棄了,對這么貴重的己靈,我們沒有一點的愛惜。所以要把它請出來。
“是故宜應(yīng)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芍^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七因緣也。”了解這樁事情,我們自然就會做什么?用無量善法,就是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我們的煩惱,這煩惱就是淤泥,把我們本有佛性的摩尼寶珠給變得好像沒有價值的瓦礫,F(xiàn)在我們就要對治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癡。種種的煩惱,以這三毒煩惱為根本。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煩惱的藥方,我們都可以用這些善法來對治。一般我們講有五停心觀,最根本的一個對治,就是直接從根本上下手,了達一切法,尤其是我五蘊的身心,無自性、無所得、空。有一個我空,就沒有我執(zhí)。一切煩惱、能貪所貪都沒有,它可以直接對治煩惱。但這種境界一般人不一定能做得到,做不到就用一些事相上的方法來對治:比如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用五停心觀的方法。
在凈土法門當中,它直接可以用一種方法,就是念佛,阿伽陀藥六字洪名,這里面具足阿彌陀佛的光明,它能對治我們的煩惱。比如彌陀名號里面有清凈光,這清凈光就對治我們的貪欲心、淫欲心;彌陀名號里面有歡喜光,歡喜光就對治我們的瞋恨心;彌陀名號有智慧光,對治我們愚癡黑暗的心;彌陀名號有無邊光,對治我們邊見的顛倒;彌陀名號有不斷光,對治我們的懈怠放逸。所以我們一定要善于用佛法針對自己的煩惱加以對治,這樣我們修德有功,修德就是我們起心修行,起心修行如果有功夫了,有功德了,借助這個功德,我們本具性德就顯彰出來了,因為性德是本具的。但性德被遮蓋在無量煩惱里面,從煩惱當中把它透顯出來,需要經(jīng)過修行。這修行就是修德。這個修德的過程,就好像把已經(jīng)被污穢了的摩尼寶珠請出來,慢慢地擦洗,刮磨。這就是“洗濯垢污,顯明清白。”《無量壽經(jīng)》這兩句話也是談寶珠,洗它的垢污,顯現(xiàn)它本有的清白、光亮。把它一洗干凈,它本有的尊嚴價值馬上就顯現(xiàn)出來,然后你就把它懸在高幢上,很尊嚴的請出來。這時候摩尼寶珠自然就放出自身的光明,能夠洞達一切,能夠隱蔽一切物質(zhì)和其它眾生的光明。由于摩尼寶珠是最勝第一,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如果能這樣做,就可以說我們沒有辜負釋迦牟尼佛無量次地來我們娑婆世界示現(xiàn)八相成道,不斷地給我們說明這樁我們有己靈、要修行,把本有佛性顯發(fā)出來的這樣的一大事因緣。佛每一次來到世間,無非就講這些,叫做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沒有第二樁事情。如果我們不是稱佛本懷地去認知佛性,顯發(fā)佛性,那就是辜負了佛的教化。如果我們對佛的開示,對現(xiàn)前一念心性,與佛性平等無二,當下承擔,而且聽話去依教奉行,把自己的佛性顯發(fā)出來,那佛就高興了。依教奉行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為最,就沒有辜負佛的教化。同時我們本具的佛性、己靈,也就沒有辜負。
在修行方法當中有二句話,叫做“內(nèi)重己靈,外慕諸圣!睂(nèi)心我們要尊重自己本具佛性的這種靈識,“內(nèi)重己靈”。如果一個修行人對自己有佛性這一點都不敢承擔的話,那他就很難修行,他就很自卑。如果你問:你修行,遲早你能成佛。他會覺得我不行,我哪能成佛啊!某某他能成佛,我不行。好像其他人有佛性,他沒有佛性似的,他就不敢承擔,卑劣。這是佛不高興的,佛要我們當下承擔,“彼亦丈夫我亦爾”。一切眾生的自性都能解脫的,只要有情識,必能成佛的。我們對這一點,一定要有“內(nèi)重己靈”的那種自尊、自重、自信的尊嚴感,同時我們也不要聽到這個就傲慢起來,佛說我跟佛無二無別,我現(xiàn)在就是佛了。那你不能這樣說。你現(xiàn)在還是凡夫,你要持戒,你要修行,你最終能成佛,但不是說你當下的身份,F(xiàn)在我們還是罪惡生死凡夫,我們要生起大慚愧心、大懺悔心、大勇猛精進之心來修行。這就需要我們尊重己靈,來發(fā)菩提心。這樣就是“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內(nèi)重己靈,外慕諸佛”,惟有內(nèi)重己靈,才能夠外慕諸佛;惟有外慕諸佛,借助佛力的加持,才能夠顯發(fā)己靈。在凈土法門,就是外慕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通過念佛顯發(fā)我的己靈。聲聲喚醒夢中人,聲聲把我們本具的無量光壽的性德顯發(fā)出來。那么無量光壽的性德,也在名號中具足。也就是說我們每一聲佛號是開發(fā)自性的功德,也是開發(fā)名號的功德。名號的功德和自性功德完整開發(fā),我們念佛人就是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這種己靈的尊嚴,有這種己靈的尊嚴,我們就能非常懇切地發(fā)菩提心。因為成就佛道,是我們份內(nèi)之事,應(yīng)該做的事情。成佛度眾生也是法爾自然的份內(nèi)的事情。所以一念回光,還同本得。我們這些流浪很久的浪子,終于有一念回頭——我有佛性。我們本具的本覺的父母,在呼喚我們。我們這些流浪的兒子,要回來,天然父子相逢,我們也就成佛了。
好,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發(fā)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八
- 下一篇:發(fā)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六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