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九
請看下面:【云何求生凈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然經(jīng)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zhí)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fā)廣大心。是以暫持圣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fā)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fā),則雖念奚為。發(fā)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fā)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愿船,入于凈土之海,西方?jīng)Q定往生。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好,請看這一段。這是第九,求生凈土,發(fā)菩提心。為什么要求生凈土?我們從前面“懺悔業(yè)障”接著來思惟一下,我們犯的業(yè)障無量無邊,盡虛空容納不了,縱然我們求哀懺悔,能不能全部消得了呢?消不了!蕅益大師曾經(jīng)說,如果念佛消業(yè)障,每一聲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天念十萬聲。以這樣每天念十萬聲,每一聲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然后念一百年,那么能消多少呢?能消的業(yè)障如爪上土,未能消的業(yè)障如大地土。所以我們不能說靠懺悔業(yè)障,業(yè)盡情空,來解決生死問題。所以緊接著就要把求生凈土擺上議事日程。為什么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大乘的行人要智慧地觀照,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要增進菩提道太難了!為什么難?這首先要看我們能修行的人是誰,是一個業(yè)系凡夫,具足貪瞋癡慢疑,具足種種的煩惱。然后又看我們處在這樣的時代,是什么時代——五濁惡世!劫濁,種種濁染的法聚匯之時,我們一定會被這個時代所控制、所制約,超越不了這樣的時代,這個時代種種的壓力、煩惱、共業(yè)都會在我們身上體現(xiàn)。見濁,這個時代的種種邪知邪見日益增盛,我們決定被這個邪知邪見所纏繞,被邪師所迷惑。我們自己對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也沒有辦法超越。所以一修行就可能知見不正。我們看海內(nèi)外很多修行人,你看他的知見,真的是令人堪憂,他沒有辨別能力。一個人隨便講點什么東西他都如獲至寶。煩惱濁,我們具足貪瞋癡慢疑,而且日益地增盛,所以在這樣的煩惱濁當(dāng)中,又被外面的誘惑所引誘,絕對是要在貪欲的沼澤地帶陷沒的,被今生乃至歷劫的惡的業(yè)力所控制。在眾生濁當(dāng)中,我們五蘊的色身都非常陋劣,我們很難作不凈觀,對這個臭穢的身體都認為它很漂亮、很干凈。在這個陋劣的身心當(dāng)中不能奮飛,意志力不強。眾生濁業(yè)報身不行,叫他念二十四個小時,他都念不下去。在這個命濁當(dāng)中,生命非常短暫,它隨時被無常所吞沒,生命就像石火電光,令人措手不及,說不準今天晚上睡下去,明天都起不來,你讓他怎么去修要多少劫才能成就的佛道!所以這個時代成佛真的是很難。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特別強調(diào),在五濁惡世只有念佛法門才能讓我們超脫。在這個劫濁的時代我們只有帶業(yè)往生,橫出三界,才能解決劫濁。在這個見濁的時候,只有不假方便之行,不談?wù)撌裁蠢碚?單刀直入,才能解決見濁。在這個煩惱濁當(dāng)中,只有即凡心是佛心才能解決煩惱濁。這句佛號就是佛的心,佛的心我去念他,即凡心為佛心。在這個眾生濁當(dāng)中,唯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才能解決問題,解決眾生濁。在這個命濁當(dāng)中,唯有若一日、若七日乃至十聲、一聲,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需要勤苦的修行,他才能解決命濁。所以在此土,又加上見不到佛,聞不到正法,也很難碰到好的善知識,各種魔障非常多,內(nèi)心煩惱也非常重,在這個地方對于修行不是進一退九,那真是進一退萬。因為我們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面對浩浩的煩惱,我們一籌莫展。你破見惑才得一個初果,然而我們這個世間不要說破見惑,你就得一個初禪都很難。所以要認知,在此間成佛就像螞蟻爬高山,太難了。然而我們念佛,信愿持名,感通佛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容易了。為什么容易呢?第一往生容易,你可以帶業(yè)往生,不需要你業(yè)盡情空。往生的條件很低,只要信愿持名感通佛力,哪怕一品煩惱都沒有斷,能夠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的土,阿彌陀佛的光明永恒地注照,在佛光的注照之下,我們的菩提心能夠增進不退,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在那里無論是見佛菩薩,還是依報的無情的器界,風(fēng)聲、樹聲、水聲都在講經(jīng)說法,令我們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盡管是凡圣同居土,但是能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跟觀音、勢至等覺菩薩把手同行,也就表明凡圣同居土,就有方便有余土,有實報莊嚴土。所以得到阿鞞跋致,就能在念不退當(dāng)中,頓然超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階梯,讓我們快速地成佛。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很容易。正因為容易,一生就可以達到成佛的目的。在此土五濁惡世障礙甚多,所以我們無量劫以來也沒有辦法成就佛果。尤其在此土用通途的佛法修行更沒有辦法,一定要靠佛力。這個靠佛力,我們是業(yè)障深重,是一個瘸子,走路都很困難。但是他如果乘上了轉(zhuǎn)輪圣王的輪寶,他一日一夜就能夠周行一四天下。周行一四天下不是他的能力,是轉(zhuǎn)輪圣王輪寶的力量。我們仰靠佛力,就是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如果靠自力,就得要靠自己步行到達目的地,這稱為難行道。那么易行道就像乘船又順風(fēng)揚帆,一日千里快速地到達彼岸。這是他力,是易行道。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難易,我們就會對修行的方法有一個智慧的抉擇。所以西天東土往圣前賢人人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大乘經(jīng)典千經(jīng)萬論處處都指歸西方極樂世界。像《華嚴經(jīng)》是眾經(jīng)之王,到末后普賢菩薩也是以“十大愿王”勸進善財童子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十大愿王導(dǎo)歸西方極樂世界。在末法時候的修行,沒有比念佛往生一法更殊勝、更快捷、更能解決問題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宣說這個念佛往生一法,那都是大悲憫念眾生啊!無論是他在世時候的眾生,還是他涅槃之后像法的眾生,以及我們現(xiàn)在末法的眾生,都是令我們當(dāng)生成就的殊勝的法門。在未來法滅的時候,佛還慈悲加持,獨留這部《無量壽經(jīng)》住在這個世間,停留一百年,救度末法最后有緣的眾生。所以這個凈土一法,被稱為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徹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出世本懷。
那么《阿彌陀經(jīng)》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怎么理解這句話?對這句話一般人會理解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他這樣理解的時候,馬上就會把重心放在自己這一面,我如何有多善根多福德。這種理解,用通途教理的理解,你不能說它沒有道理。但是在凈土的特別法門,他這種理解是不到位的。凈土一法是以佛的果地覺作我們眾生的因地心,因心果覺的互動、交攝。所以這樣的多善根是什么?多善根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蕅益大師說,是阿彌陀佛的大愿作眾生多善根之因。是阿彌陀佛的大行,就是他發(fā)愿以后,無量劫積功累德,菩薩六度萬行的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所以這樣的因和緣,是來自阿彌陀佛對我們的賜予。我們有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福德。是這樣理解的。所以省庵大師也說,什么叫多福德,多福德就是執(zhí)持名號。不是我們趕緊去做慈善事業(yè),趕緊去積累福德,你念佛號就是多福,而且是福中之福啊!為什么?因為這個名號當(dāng)中具足著阿彌陀佛已經(jīng)成就的無量的福德寶藏。你只要念佛開顯出來,把阿彌陀佛的福德轉(zhuǎn)為我們自己的福德,你就是多福德。所以你只要暫時地念一下阿彌陀佛圣號,就勝過你布施百年。你自己去布施,所得到的一點福德,比念一聲阿彌陀佛名號還來得少。這是圓頓的佛法,很難相信的。所以一個人能在家里老實念佛,勝過他天天去做其它的事情。念佛是第一善。那么這個多善根,你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那一般講,菩提正道就是善根,菩提心是善根,善中之王,怎么跟凈土法門來圓融?蕅益大師有個很好的判言:深信切愿即無上菩提。能對凈土有深切的信心,有懇切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愿,這就是無上菩提啊!這個厭離娑婆就是含攝著“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欣求極樂就包含著“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我們欣求極樂,往生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什么?成佛是為了度眾生。所以一發(fā)起信愿持名、往生凈土、成佛度眾生的心,他這一念心就超過修行多少劫的功德。所以蓮池大師也說:執(zhí)持名號愿見彌陀就是多善根,就是大善根,就是最勝善根,就是不可思議善根。是這么贊嘆的。那么持名也是福中之福。為什么是福中之福呢?因為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你只要一念這個名號,那彌陀名號的萬德就促起來了,這萬德里面包含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樣的福德的全體。所以你不要去求福,這個福已經(jīng)來了,已經(jīng)具足了。再就是我們用念佛的心力,自然就能攝住自己的心,那就可以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那以這樣持念佛號的心力來修福,這個福就容易聚集,這就是福中之福,就叫多福德。所以善根為因,福德為緣,這種因緣都是來自阿彌陀佛。我們凈土宗祖師對這個見地都是一致的。
那么,下面說:“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fā),則雖念奚為。發(fā)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fā)易退。”好,這里提出,你念佛的目的就是作佛,這是一個凈業(yè)行人必須要堅持確定的一個目標(biāo)。念佛不是求人天福報,不是求來世怎么怎么樣,甚至也不求聲聞緣覺的果位,念佛就是要作佛。但是你要作佛,你大乘的菩提心發(fā)不出來,你雖然念阿彌陀佛,你的目標(biāo)不明確,目標(biāo)不明確你就對這個念佛的名號賦予了其他的意思。隨著你賦予的意思,隨著你心念的不同,所得到的利益也不同。所以告訴我們一定要賦予念佛正確的一個目標(biāo)——作佛!
發(fā)菩提心是為了修菩薩道、修菩薩行,但修菩薩行,如果你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你發(fā)了菩提心,他也容易退轉(zhuǎn)。這些都是非常精辟的語言。為什么容易退轉(zhuǎn)?退轉(zhuǎn)和不退轉(zhuǎn),不退轉(zhuǎn)就叫阿鞞跋致,這是一切修行人要達到的一個底限。如果不能達到阿鞞跋致,就是退轉(zhuǎn),退轉(zhuǎn)的話那就是鞞跋致。他就可能是無量劫以來在原地打圈,進進退退。如果自己的心力不夠,菩提心的力量不夠,外部的環(huán)境誘惑太大,環(huán)境惡劣,所以常常菩提心很不容易發(fā)起來,即使發(fā)起來也容易退。這就是我們第一講講的,有三種事“魚子庵摩羅,菩薩初發(fā)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jié)果少。”魚的子很多,但最后成魚的少;庵摩羅花開的多,結(jié)果的少;那么菩薩初發(fā)心的多,最后能夠堅持下來成佛果的少。
這里我們常常講一個公案,舍利弗的公案。舍利弗,還有法華會上很多的聲聞弟子,他們可是在大通智勝如來的時候就已經(jīng)發(fā)了菩提心了,那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以來也是塵點劫啊!非常非常遙遠的往古,當(dāng)時大通智勝如來下面有十六個王子出家,成為菩薩沙彌。第十六位就是釋迦牟尼,第八位是阿彌陀佛。那么等到大通智勝如來入定時、入三昧的時候,這十六位王子分別覆講《法華經(jīng)》。能聽講《法華經(jīng)》的人肯定是發(fā)了菩提心的,那是成佛的法,以一乘法而度脫之的法。在釋迦因地時這些聽法的弟子發(fā)心之后,塵點劫以來有很多的就退轉(zhuǎn)了。直到釋迦牟尼佛這一世,又做他座下的聲聞弟子,其中就有舍利弗。舍利弗曾經(jīng)發(fā)菩提心,他在十信位的第六信位,大概屬于別教的第六住,圓教的第六信位里,他發(fā)了大乘心,說我要度眾生。要度眾生,肯定要到有眾生的地方去度,不能躲在深山里。他一去要度眾生,結(jié)果有個天人就想考驗他,就扮作一個婆羅門的年輕人,一邊走一邊哭,哭得很傷心。舍利弗就想:他肯定需要幫助,我要修菩薩道,看看我能不能幫助他。就跟那個年輕人說,你哭得這么悲苦,你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那年輕人說:我的母親生了重病,醫(yī)生開了個藥方需要藥引子,我看沒有誰能提供這個藥引子,所以我很悲痛。舍利弗就說,你要的藥引子是什么東西?他說,醫(yī)生開的藥方是要發(fā)道心的修行人的眼睛作藥引子,母親的病才能治好。舍利弗一想,哎,我正是發(fā)了道心的,我也是修行人哪,我可以幫助他。他就說:好!我是發(fā)了道心的,我?guī)椭恪_@個年輕人看著他把自己的右眼挖下來,等他挖下來以后,他才說:哎呀,醫(yī)生說,是要左眼啊!能夠挖右眼出來已經(jīng)是難舍能舍了。舍利弗說,哎呀。他就責(zé)怪自己太心急了,怎么沒有問清楚。既然要左眼,幫人幫到底,就把左眼也挖出來了,這也是難能可貴啊。難行能行,難舍能舍,他都做到了這兩點了。然而這個年輕人拿著這個眼睛到鼻子前一嗅,說:你這個眼睛是臭的,不能做藥引子。不行。就拋在地上,還用腳踩。這下舍利弗就受不了了,說:這個弊人。眾生難度。這時他就難忍不能忍了,忍不過去了。唉,算了算了,我還是作我的自了漢去。退失道心了。就由這個六信位墮落,塵點劫以來還在聲聞的位置上。所以行菩薩道,你說說,難行能行,難舍能舍,能夠任勞任怨。我們世間人是任勞可以,任怨不可以。所以關(guān)鍵是任怨不行,忍不了,他就回去了。所以《無量壽經(jīng)》也說,娑婆世界有一億的菩薩沒有聽聞到這個念佛法門,他都退轉(zhuǎn)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們在座的諸位要想想,我們一方面很難發(fā)起來菩提心,即便發(fā)起來,也容易退轉(zhuǎn)。我們在做事的過程當(dāng)中也都能看到,無論是出家在家,有段時間發(fā)心,我要為三寶做事、弘揚佛法。做段時間不行了,開溜了,受不了了。他一發(fā)心出來,人我是非都很多,一個修行人躲在深山修行很自在、很滋潤,很單純。一旦要發(fā)菩提心為佛教做事,要度眾生,他什么事情都來了。甚至無端地要受到種種的誹謗,種種的猜疑,種種的攻擊。你能不能忍?他常常忍不了,你看我都發(fā)心沒有自己的利益,他還這樣說我。唉。算了算了!所以說雖發(fā)易退。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呢?就要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愿船入于凈土之海,西方?jīng)Q定往生,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好,我們發(fā)的菩提心,就是一顆種子,要播種在我們的心田里。播種下去,你不能就不管它,不管它就有可能荒蕪了、焦枯了。你要趕緊用念佛法門來耕耘,這個種子下去,你要耕耘,培土、松土,給它一個生長起來的環(huán)境。念佛一法就能為這個菩提種子營造一個很好的環(huán)境。什么環(huán)境?通過耕耘,把我們內(nèi)心荒蕪的、障礙種子出來的雜草,把它處理掉,就是對治煩惱。這個佛號里面是阿彌陀佛大悲心所結(jié)晶的,具有大悲水,所以要對這個種子澆灌大悲水,要有水,不然它會焦枯。那么這個名號里面有阿彌陀佛無量的福德,這個福德就像肥料來滋育這個種子,是不是?這個名號具有光明,就像有日光種子能夠長得好,佛的光明注照這個種子,讓它很快地破土而出,長出它的芽,然后長出它的枝干,枝干長出來又能夠衍生它的枝、葉、花,然后長出一切種智的果子。你看這個菩提樹就出來了,枝葉繁茂的菩提樹是要靠念佛的種種功德來給它耕耘、澆灌、栽培、注照。大家可能都有體會,如果我們發(fā)菩提心干事,如果不念佛的話,很有可能煩惱把我們控制住,馬上就退。能夠不退說明我們佛號的力量占了上風(fēng),雖然有煩惱,煩惱不足以讓我們退轉(zhuǎn)。那么我們內(nèi)心無量的煩惱,佛有一個比喻,就好像伊蘭林,四十里的臭樹林,臭樹林所長的果子,你只要吃它就會發(fā)狂。這就代表我們的貪瞋癡,我們所衍生的都是一個臭樹林。但是在臭樹林里面,你來念佛,以菩提種子來念佛,這就是長出了一棵牛頭旃檀,這個旃檀樹等它長出之后,它的芬郁的芳香,就能改變這個伊蘭林的臭氣,表明我們念佛的戒定慧的真香,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就會轉(zhuǎn)變我們的煩惱稠林。尤其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頓然地就轉(zhuǎn)變了境界。所以我們念佛就能乘上阿彌陀佛的大愿船。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死苦海當(dāng)中,想游過這個生死大海,靠自己游泳過去,沒有辦法,等待我們的是滅頂之災(zāi)。這時候有一條船來了,對于全身乏力的我們,游不動的時候,這條船對我們就太重要了,我們只要登上這條船,就能法爾自然地把我們運到彼岸去。要乘上這條船,就要靠我們以菩提心來念佛,才能乘上阿彌陀佛的大愿船。乘上這個大愿船,他所行駛的都是凈土的深廣的大海。乘上這條船,阿彌陀佛的愿力保任我們決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為什么我們說平時信愿持名三資糧等于你有一張船票了,你有這張船票,隨時登船、隨時往生,對極樂世界是決定往生的概念。往生西方干什么?是要成佛,成佛是要度眾生。那么為什么不發(fā)在此土成佛的愿,由于此土成佛不可能。所以一定要往生凈土,成佛度眾生。這是發(fā)菩提心的第九種因緣。
- 上一篇:發(fā)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十
- 下一篇:發(fā)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八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dāng)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