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六波羅蜜法門
六波羅蜜法門
四明觀宗講寺諦閑講
庚午年四月初八釋尊圣誕紀(jì)念日上海佛教凈業(yè)社諸居士乞講
夫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fā)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yīng)世。我雖未度,愿度末劫一切眾生。此阿難尊者,悟道后,發(fā)愿語也。當(dāng)此天災(zāi)人禍,民不聊生之時。我輩應(yīng)知,天本不災(zāi)人,乃人自災(zāi)耳。天亦不禍人,唯人自禍耳。夫天有好生之德,豈肯災(zāi)人。人之初,性本善,亦無禍?zhǔn)。都是自業(yè)所招,循業(yè)發(fā)現(xiàn)之故耳。所以仲尼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近來春雨綿綿,若不及時懺悔,難免災(zāi)殃。況聞兵災(zāi)復(fù)發(fā),將何以堪。是以本社諸大居士,發(fā)心啟建金光明法會,為消災(zāi)息禍起見。仗佛慈攝受,雨歇云開,得?天日。具見感應(yīng)道交,愿不虛發(fā)也。所言六度波羅蜜者。一檀那波羅蜜。二尸羅波羅蜜。三羼提波羅蜜。四毗離耶波羅蜜。五禪那波羅蜜。六般若波羅蜜。須知先有四無量心。然后方云六波羅蜜。何名四無量心,即是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此四種心,譬如一艘大艇,即所謂普度慈航。六波羅蜜,即慈航中之器具也。菩薩修此六種法門,名為六度。梵語檀那,華言布施。梵語尸羅,華言持戒。梵語羼提,華言忍辱。梵語毗離耶,華言精進(jìn)。梵語禪那,華言靜慮,即是大定。梵語般若,華言智慧。梵語波羅蜜,華言彼岸到。又云到彼岸。菩薩居凡夫地上,名為在生死此岸。因修此六度,度過煩惱中流,能達(dá)到涅槃彼岸。凡修此六種,究竟圓滿,乃稱之為波羅蜜也。此六種法門,必從四心中流出。故于六波羅蜜已前,先有四無量心。有四無量心,始能建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者。一眾生無邊誓愿度。二煩惱無盡誓愿斷。三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四佛道無上誓愿成。依四弘誓愿,纔能修行六波羅蜜也。第一檀那,言布施者。布施有三。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一財施有二。一外財,所謂舍國城妻子,象馬七珍,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上供諸佛,中奉圣賢,下施鰥寡孤獨,乞丐貧人。乃至一香一華,一衣一食,一椽一瓦,一錢一分,皆外財也。二內(nèi)財,所謂舍頭目髓腦,肢節(jié)手足。以及替人排解息諍,善言勸諭。一言一語,使人息怒生歡,皆內(nèi)財也;蛴H自施。或勸人施。使人離苦得樂,其功一也。二法施亦二。一小乘法施,教他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蚪绦四念處。所謂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此從苦諦一門而入,為自己了生脫死耳。二大乘法施,即依諸大乘經(jīng),或教修止觀,或教其念佛。自度度人。或興崇三寶,建立法幢。宏宗演教,廣化有情。乃至為人演說,一偈一句,皆名法施也。三無畏施,此一種,即在前二施中。謂貧窮困苦,時生畏懼。施其財,則無困苦之畏。是故施財,即施無畏也。人在生老病死之中,常有死病之畏。以聞法能了脫生死。是故施法,即施無畏也。第二尸羅,言持戒者。有在家男女之三皈五戒。出家沙彌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又名為三聚凈戒。何為三聚呢?一者攝律儀戒,無惡不斷也。二者攝善法戒,無善不修也。三者饒益有情戒,無眾生不度也。第三羼提,言忍辱者。謂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故曰。忍字心上一把刀,為人不忍禍便招。如能忍得片時力,過后始知忍為高。人有一忍,百事能成。夫忍有四種不同。一者伏忍。吾儕居凡夫地上,通身煩惱。觸境生情。遇順境即生歡喜。逆境即生嗔怒。逆境麤尚易制。順境細(xì)最難防。修忍辱行,逆境易,順境難。遇逆境生苦受,順境生樂受?嗍苁强嗫。樂受是壞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三受生三苦。故知逆、順、中庸三境,皆辱也。何獨逆境是辱哉。人若不肯忍,則百事俱不能成。鳴呼!忍之一字,大而不可當(dāng)也。言伏忍者,謂初心學(xué)道,先須調(diào)伏其心,勉強(qiáng)收攝,即是修忍之初步功夫。心能調(diào)伏,遇境逢緣,始有觀覺。不惟逆境能忍,順境亦能忍矣。二者柔順忍,此從第一忍來。以調(diào)伏既久,熟能生巧,遇境逢緣不須勉強(qiáng)制伏,自然能忍。故經(jīng)云。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即此之謂也。三者無生忍,此忍圣位中人。以其了達(dá)一切諸法,本自不生,無生可忍。法亦不生,無法可忍。忍有情境,為生忍。忍無情境,為法忍。先須了解情與非情,皆是緣生。緣生無性,當(dāng)體即空。然后于此無性法中,忍可于心,忘心默契,親證無生。故得無生法忍,乃為法身大士也。四者寂滅忍,此忍是果位圣人之功夫。以其五住究盡,二死永亡。證到本來寂滅之故鄉(xiāng)田地。謂本來寂滅,非有以滅而滅之,乃稱之為寂然不動。則一寂滅,一切俱寂滅。不須離空,而空本寂滅也。不須離邊,二邊本寂滅也。不須入中,而中本寂滅也。如是則安往而非寂滅哉,故為寂滅忍。亦即那伽定。故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即此之謂也。第四毗離耶,言精進(jìn)者。謂純一無雜,謂之精。鼓勇直前,謂之進(jìn)。既有其始,必成其終,乃稱精進(jìn)。亦有二種不同。一事。二理。事者,無論世間事業(yè),出世間事業(yè)。大者固然為難,小者亦非容易。營辦之事,不計時年,以圓滿成就為目的地,不成不罷。乃名為事精進(jìn)也。故有菩薩,名常精進(jìn)。名不休息。此二大士。名雖異,其旨同也。理者,前言事,指身言。今謂理,指心言。眾生生滅妄心,乃屬事,不得稱理。理者,不生不滅心也。理本無始無終,亦能成始成終。是故眾生之心,一念起,則全真成妄,亦即全理成事。一念寂,則全妄即真,亦即全事成理。今謂理精進(jìn)者,即指全真成妄,全妄即真之心。營辦自利利他之事,當(dāng)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不計時劫,不顧生命,以圓滿成就無上菩提,為目的地。不成不休。不生一念退轉(zhuǎn)之心,是為理精進(jìn)也。第五禪那,言思惟修者。有世間禪,有出世間禪,有出世間上上禪。皆名如來禪。復(fù)有一種祖師禪,但明祖師西來大意。是般若波羅蜜所收,非此中意。今謂禪那者,有小乘禪,即指五停心,四念處觀是也。言五停者,以凡夫具諸煩惱,心多散動。若要習(xí)定,必先調(diào)停其心。心停之后,始能習(xí)定。故曰停心觀。謂多貪眾生不凈觀。多嗔眾生慈悲觀。多癡眾生因緣觀。多散眾生數(shù)息觀。多障眾生念佛觀。言四念處者,念是能觀心,處是所觀境。所觀之境有四,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所觀雖四,能觀唯一也。此為鈍根人,設(shè)別念處觀。若利根人,有一種總念處觀,謂觀身不凈,受心法皆不凈。觀受是苦,身心法皆苦。觀心無常,身受法皆無常。觀法無我,身心受皆無我。復(fù)有八背舍。九勝處。十一切處。皆小乘也。禪無大小,以根緣不同故。二出世間禪,即次第三觀。先修從假入空觀,次修從空入假觀。亦名二諦觀。亦名平等觀。后雙離空假以修中道第一義觀。初觀名真諦三昧,次觀名俗諦三昧,后觀名中諦三昧。又初觀名奢摩他,次觀名三摩底,后觀名禪那。三出世上上禪。簡言之,即一心三觀,觀一境三諦。先須了解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隨拈一法,無不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一境既具三諦,是故三觀即是一心。又即空,名妙奢摩他。即假,名妙三摩。即中,名妙禪那也。阿難尊者。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即是請出世間之上上禪也。第六般若,名智慧者。般若尊重,智慧輕薄。為尊重故,所以不翻。乃五不翻之一也。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一切經(jīng)律論。若題若文,從始至終,一部一卷,一品一篇,一偈一句,凡是名言,皆是文字般若。文下所詮之理,名為實相般若。依文解理,依理起行,行是觀照般若。所以道,依文字般若,悟?qū)嵪喟闳。依實相般?起觀照般若。依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以三般若,成三諦智。文字般若,俗諦智。亦即道種智。觀照般若,真諦智。亦即一切智。實相般若,中諦智。亦即一切種智。所言祖師禪者,乃般若波羅蜜中所收。所以祖師貴于悟,不貴于修。必先悟,然后方許修。悟后之修,名為真修。未悟以前,但名緣修。宗下斥為盲修,以未開智眼故也。是故修一心三觀,必先開圓頓解。否則境非三諦,觀不一心。步步踏不著,口口咬不著。所以道。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是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成正。足證在人;不在法耳。所以修六度行人,有四種不同。一藏教人修事六度,從有門而入。二通教人修理六度,從空門而入。三別教人修事理無礙六度,從亦有亦空門而入。四圓教人修事事無礙六度,從非有非空門而入。言有門之事六度者,若行施時,盡命傾財,一切不顧。持戒時,身心俱潔,凈若冰霜。修忍時,耐氣吞聲,不萌嗔念。精進(jìn)時,鼓勇直前,始終如一。習(xí)禪時,息滅思慮,身杌心灰。學(xué)慧時,心若湛水,凈極光通。言空門之理六度者,于一一度,皆三輪體空。若行施時,外不見有所施物。內(nèi)不覺有能施心。于求施人,一律平等,無黨無偏。余五例知。言雙亦門事理無礙者,此是出世大士,心量寬廓。一一度事,皆無量相。理本無量,故得事亦無量。言雙非門事事無礙者,修一一度,圓融自在。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能于一毫端,現(xiàn)實王剎。坐微塵里,轉(zhuǎn)大*輪。菩薩在因,修之名為六度。以六度而度六蔽眾生。故曰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jìn)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六度因圓,凡事究竟,至佛果地,證究竟覺,乃稱波羅蜜也。然則圓滿之言,唯事六度有之。余三六度,皆如無盡藏,無圓滿期。故地藏愿云。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普賢愿王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愿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大愿,終無有盡。愿無盡故,行亦無盡。故知六波羅蜜,皆無盡藏也。言事六度圓滿相者,如尸毗王以身代鴿,名施度滿相,即檀波羅蜜。普明王舍國就死,名戒度滿相,即尸羅波羅蜜。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心無嗔恨,名忍度滿相,即羼提波羅蜜。大施太子抒海,不得如意寶珠不休,名進(jìn)度滿相,即毗離耶波羅蜜。尚阇黎入定,鳥雀謂為非人,作巢其頂,生子乳雛,任其翅翮成就,飛鳥出巢,方敢起定,名禪度滿相,即禪那波羅蜜。劬賓大臣,分閻浮提,先分七大分,然后以七七小分,而分之,以息諸國之諍,名智度滿相,即般若波羅蜜。因緣出賢愚經(jīng)。廣明六度滿足行相,事?甚詳,須者檢之。今朝 釋尊圣誕良辰。金光明法會告圓。本社諸善士,乞講六波羅蜜,果地功夫,以作紀(jì)念。其本旨大意,希望現(xiàn)前緇素男女,同趁六度慈航。同度六蔽中流。同到六波羅蜜彼岸。入諸佛法會。非生現(xiàn)生,為度眾生。非滅現(xiàn)滅,亦度眾生。眾生界盡,方證菩提。諸佛如是,我亦如是。普愿大眾,各皆如是。
- 怎么才能至誠懇切的念佛?
- 為什么妄念多?因為正念提不起來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 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怎樣念佛必定往生西方凈土
- 世間一切都逃不出因果二字
- 除生死大事外,其余都可商量
- 諦閑大師開示
- 因果報應(yīng)貫通三世,善惡禍福絲毫不爽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拜佛時心不誠拜了也是白搭
- 佛法具備挽救世道人心的三大法寶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圓覺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關(guān)于念佛的開示
- 諦閑大師遺集 卷首
- 諦閑大師遺集 總目次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普賢十大愿王別釋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