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新疏
提綱大科分二 :初總釋名題五、二別解文義三。
初總釋名題五:初釋名二、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初釋別名、二釋通名。
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
初示降住其心歷彰般若妙用二 初當(dāng)機請益二 初請益之儀、二請益之詞二:初贊益、二正請。
二如來許示三 初印贊許說、二領(lǐng)旨復(fù)請、三正為開示二(接)。
初正明菩提無法二:初當(dāng)機躡問、二如來直答三(接)。
二明菩提無法直顯般若本體三 二直示般若本體二:初審示三(接)、二直顯三(接)。
三流通○三通結(jié)始終心法。
(續(xù))三正為開示二:初明降住其心二、二彰般若妙用二。
初明降住其心二 初略示二:初略示降心離相、二略示住心無住。
二詳示二 初約佛法廣示降心離相三:初約佛身離三(接)、二約果法離三(接)、三引事況勝二:初引事、二況勝。
二約圣果廣明住心無住四:初歷明無住三(接)、二正明無住、三喻明無住、四較量顯勝二(接)。
二彰般若妙用二 初當(dāng)機請名、二如來垂示二 初出名勸持二:初正標(biāo)名、二重釋義。初說法離相、二依正離相二(接)、三顯示經(jīng)功、
二即事顯用二 初彰般若離相用五四聞義述解二(接)、五結(jié)成離相。
二彰般若無住用二:初正明無住三(接)、二舉喻顯用二(接)。
(續(xù))初約佛身離三:初正明離相、二兼示殊勝二、三結(jié)成離相。
二兼示殊勝二 初當(dāng)機疑問、二如來誡說二:初誡答、二說勝二 初能信人善根殊勝、二所信義離相殊勝二:初順明所以、二轉(zhuǎn)釋所以。
(續(xù))二約果法離三:初如來雙審、二空生雙對、三承上雙釋。
(續(xù))初歷明無住三:初小乘圣果二、二佛所得法、三菩薩莊嚴(yán)。
初小乘圣果二 初泛論三 初論見道位、二論修道位二:初論二果位、二論三果位。
二確證。 三論無學(xué)位。初顯略持人處勝二:初顯人勝、二顯處勝。
(續(xù))四較量顯勝二 初較量、二顯勝二二顯廣持人處勝二:初顯人勝、二顯處勝。
(續(xù))二依正離相二:初依報、二正報。
(續(xù))四聞義述解二:初當(dāng)機呈解三、二世尊印述二。
初當(dāng)機呈解三:初解自聞希有、二嘆他聞希有、三明后聞希有。
二世尊印述二 初印證二:初總印、二別證。
二述成二 初約法述成二:初就智度述成、二就忍度述成。
二引人證成。
(續(xù))二彰般若無住用二:初正明無住三、二舉喻顯用二。
初正明無住三 初不住六塵、二不住人法、三結(jié)顯真實二:初正明真實、二轉(zhuǎn)釋真實。
二舉喻顯用二 初舉喻二:初喻住則不妙、二喻不住方妙。初明略說福、
二顯用二 初生福用二 初自利福、二利他福二 二明廣說福三:初明廣福說功德、二反顯樂小不能、三結(jié)指經(jīng)處當(dāng)供。
二明滅罪用三:初正明滅罪妙用、二兼顯經(jīng)功妙用、三總結(jié)經(jīng)功妙用。
(續(xù))二如來直答三
初躡前住降無法、初約果示三 初示得果無法、二示得記無法、三轉(zhuǎn)釋無法義二:初約法釋二、二約喻釋。
二正明發(fā)心無法、三分示因果無法二 二約因示三:初明度生無法、二明嚴(yán)土無法、三明達(dá)我無法。初正釋無法、二釋法非法。
(續(xù))二直示般若本體二:初審示三、二直顯三。
初約知見圓明示三 初示佛眼圖見、二示佛智圖知、三示實福非福二:初明有實非多、二明無實乃多。
初審示三 二約色相言說示三:初示即色非色、二示即相離相、三示即說非說。
三約眾生非生示二:初當(dāng)機起疑問生、二如來決答非生。初示本無余欠、二示本無高下二:初直示平等、二轉(zhuǎn)釋平等。
二直顯三 初空生呈悟、二如來印可、三正顯本體二 初顯自性平等三 三引示顯勝。
二示離相平等五 初約生佛以顯平等、二離空有以顯平等三(接)。
三約無去來以顯平等、四約非一多以顯平等、五即諸見以顯平等。
(續(xù))二離空有以顯平等三 初離有見、二離空見、三較量福勝二 初較勝、二論福二:初當(dāng)機問、二如來答。
金剛經(jīng)新疏跋
金剛經(jīng)者。如來實相真空之至妙心法也。脫昏迷之滯情。解顛倒之纏縛。掃?蕩空。絕相超宗。無不以斯金剛妙智。般若真慧。而會歸于摩訶衍。故佛祖迭承。即以此為心印之密旨。如弘忍五祖之囑持誦斯經(jīng)。能見心明性。六祖慧能之聞無住生心。豁然有省。自古迄今。信奉受持此經(jīng);蛎钗蛐脑;蜢`跡昭彰。得獲種種勝益者。不知凡幾。是誠無明暗室之智燈。生死長夜之慧炬;浫司脻櫜芟ㄋY肀蟪藞A種者多。凡信事三寶之緇素男女。咸喜持誦此經(jīng)。即肯徹底研究者。亦不乏人。而苦無相當(dāng)之疏解。雖是經(jīng)之注釋繁多。而涇渭莫辨。取舍無從。今乃有浙寧諦閑老法師之最近所著金剛經(jīng)新疏。隨機應(yīng)教?杏诨洝N岜刂滹L(fēng)行一時。紙貴洛陽。嘗聞人云。老人持金剛經(jīng)為常課。約有數(shù)十年之久。今以己心所得。藉文字般若。發(fā)揚而光大之。契理契機。勢所必然。唯老人初著是疏。秘不示人。此次余來粵弘法。為欲發(fā)弘法特刊。乃亟函求疏稿。俾增光敝刊。幸蒙慈悲允許;萑活C賜。除已登入特刊外。復(fù)擬印單行本。以資流通。月前膺青山寺之聘。講梵網(wǎng)經(jīng)。乃攜原稿來港。適該寺住持顯奇和尚。亦為諦老人之高足。中興杯渡道。弘建青山法幢。茲復(fù)請余講經(jīng)。普利生。法會隆盛。得未曾有。余以講余之暇。偶與談及。顯師一見老人手著疏稿。無量歡喜。遂即與余商諸同人。集資付印。余思初版甫出。當(dāng)必有發(fā)菩提心者。再版續(xù)出。從是展轉(zhuǎn)流通。弘傳不絕。老人之法雨普周。無復(fù)窮盡者矣。時在丁卯夏。釋寶靜謹(jǐn)跋于香港青山寺。
敘
夫金剛、喻也。取乎堅明利之三德。般若、法也。本乎真俗中之三諦。諦體本寂。取金有堅性。諦體本覺。取金有明相。諦體具德。取金有利用。堅、喻心之體也。明、喻心之相也。利、喻心之用也。體無分別、則利明安寄。體無不備、則利明斯在。語體、則非一而常一。語德、則不三而常三。祇三而不三。祇一而不一。體堅無改。強名為萬法之性。相明無染。強名為萬法之宗。用利無住。強名為萬法之本。萬法者、復(fù)何謂也。舉堅明利三德之所為也。何其然歟。良繇無始性覺之明強照。照生而念起、謂之迷。無始無住之智隨緣。緣起而心動、謂之妄。繇迷妄、而有虛空。繇虛空、而有世界。繇世界、故成眾生也。于是大覺世尊。本乎俗諦立一切法、而萬法全彰。故說文字般若波羅密。本乎真諦泯一切法、而一塵不立。故說即非般若波羅密。本乎中諦統(tǒng)一切法、而不廢假名。故說是名般若波羅密。繇俗諦之文字般若、修真空觀、不取四相。真空觀成、見思惑破、除人我執(zhí)、以證人空。繇真諦之觀照般若、修妙假觀、不取法相。妙假觀成、塵沙惑破、除法我執(zhí)、以證法空。繇中諦之實相般若、修圓中觀、不取非法相。圓中觀成、無明惑破。除空我執(zhí)、以證俱空。俱空者、第一義空也。故知此經(jīng)、從始至終。依三諦理、說三般若。教示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依文字般若。悟?qū)嵪喟闳簟R缹嵪喟闳。起觀照般若。修觀照般若。契實相般若。修三觀。破三惑。除三執(zhí)。顯三空。證三德。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梵伊三點。似摩酰三目。非縱橫也。非一異也。是之謂不思議之金剛般若波羅密也夫。時維
民國十六年歲次丙寅釋諦閑述于四明觀宗寺之密藏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新疏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四明觀宗講寺臺宗后學(xué)諦閑述
大科分二 初總釋名題按本宗家規(guī)有五重玄義自分為五 初釋名二 初釋別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
此經(jīng)以法喻為名。梵語斫迦羅、亦云跋折羅、華言金剛。具含三義。一者、堅義。二者、利義。三者、明義。聞帝釋天有寶杵、名曰金剛。其體最堅。其用最利。其相最明。以堅故、萬物不能壞。以利故、能壞一切物。以明故、能令一切暗皆除也。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般若有三。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是故取喻金剛。以金剛之三義。與三種般若正相應(yīng)也。謂金剛之堅。喻經(jīng)之體。實相般若也。金剛之利。喻經(jīng)之用。觀照般若也。金剛之明。喻經(jīng)之相。文字般若也。實相體堅。雖經(jīng)多劫、升沉六道、出沒四生。乃至出圣地、入凡流、絲毫無有增減也。觀照用利。能了萬法無生、當(dāng)體全空。觸有有壞、觸無無敗、二邊未嘗取著也。文字相明。能顯實相、能起觀照、依體起用、以用證體、令得受用、無窮無盡也。繇斯三義、故取金剛、以喻般若。般若是智慧之梵音。金剛即般若之正喻。以故法喻雙彰。華梵并舉。故云金剛般若。梵云波羅密、華言彼岸到。乃順印度之語。依我中華、當(dāng)云到彼岸。意取此經(jīng)。是依智慧、能到彼岸之經(jīng)也。蓋彼岸者、指涅槃而言。謂離二種生死之此岸。渡二障煩惱之中流。到二種涅槃之彼岸也。
○二釋通名
經(jīng)者、徑也。謂一切賢圣、皆依此經(jīng)而修。即是成佛作祖之捷徑也。梵云修多羅、華言契經(jīng)。謂詮顯義理。契合人心。乃契理契機之教。契理、則說事如事、說理如理。契機、能令聽者悟解、歡喜信受。又經(jīng)者、貫也。攝也。謂貫穿所應(yīng)說義。攝持所化眾生。佛滅度后垂三千年、眾生得聞正法者、皆貫穿攝持之力也。又經(jīng)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為法。三世不易為常。破長夜之明燈。照迷途之寶炬。故稱經(jīng)也。
○二顯體
體、主質(zhì)也。名傍是賓、體正是主。名是假名。體是實質(zhì)。名是能詮、體是所詮。名如指、體如月。圓覺經(jīng)云。修多羅教、如標(biāo)月指。若復(fù)見月、了知所標(biāo)、畢竟非月。故于釋名之后、須顯體也。此經(jīng)、以第一義空為體。經(jīng)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須知無四相、人空也。無法相、法空也。亦無非法相、空空也。又云。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亦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是義故、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故以第一義空、為經(jīng)所依之正體也。
○三明宗
宗者、趣也。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為趣。乃修行之歸宿。會體之樞機。若行人不識宗趣、則行業(yè)無所歸宿、而不能領(lǐng)會不思議之妙體也。故宗不可不明。此經(jīng)以發(fā)菩提心為宗。經(jīng)中佛言。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則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故以發(fā)菩提心為此經(jīng)之妙宗也。
○四論用
用者、以功能為義。前科顯體、是顯性。次科明宗、是明修。全性德起于修德、以不二而說二、故有體有宗。全修德即是性德、以二法本自不二、故宗不離體、體不離宗。宗即是體、體即是宗。今科言用者。用從體發(fā)。德繇修成。如來以權(quán)實二智為妙能。此經(jīng)以無住生心為力用。經(jīng)云。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故以無住生心、為此經(jīng)之大用也。
○五判教
教、是圣人利物之文言。判、是剖析大小之同異。如來五十年說法為一代。所說言教有五時。第一、華嚴(yán)時。第二、阿含時。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共為一時。我祖以化儀、化法、兩種四教。判定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罄無不盡。言化儀四教者。一頓教、二漸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化法四者。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言判定者。初華嚴(yán)時。于化儀、為頓教。以佛初成道時、為先說故。于化法、為兼別教、正明圓教。二阿含時。于化儀、為漸教。以寢頓施漸故。漸教有三時。阿含為漸初。于化法、獨明三藏教。三方等時。于化儀、為漸中。引小向大故。于化法、具談四教。謂對三藏之小、為說通別圓之大也。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教。對半說滿、又名對教。四般若時。于化儀、為漸末。蕩執(zhí)廢情故。于化法、帶說通別二教、正明圓教。五法華涅槃時。于化儀、俱非四教。于化法、法華獨明圓教、以純圓獨妙故。涅槃具談四教、以有橫來機故。所談四教、有二種不同。一、追說四教。二、追四教。追說為施權(quán)。追為顯實。又追說、是為實施權(quán)。追、是廢權(quán)立實。謂佛臨涅槃時、還有橫來之機。如須跋陀、是老梵志。年百二十歲、來求出家。佛為說權(quán)法、令得阿羅漢果、故須施權(quán)。既得阿羅漢已。當(dāng)即為說常住佛性、指歸三德秘藏、故須顯實。亦即廢權(quán)而立實也。然涅槃四教、與方等四教。同而不同、有二種別。一者方等中四教。藏通二教中人、初后俱不知常住佛性。別教、初不知、后方知。唯圓教、初后俱知。涅槃中四教、皆初后俱知。一不同也。二者方等。對三藏半字之小、說通別圓滿字之大。涅槃。借藏通別之三權(quán)、助圓教之一實。二不同也。復(fù)次。頓有二義。一者頓教部。言佛初成道時說。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則專指華嚴(yán)。二者頓教相。謂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則不獨華嚴(yán)有之。而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皆悉有之。漸亦有二義。一者漸教部。謂曲引鈍根、循循善誘。則可指中間三時。二者漸教相。謂歷劫修因、積因果。則匪惟中間三時、而前后二時、亦皆有之。秘密亦有二義。一者秘密部。則指一切陀羅尼灌頂諸部。二者秘密相。言聞小法、而得大益。聞大法、而得小益。彼此互不相知。則前四時皆得有之。唯法華、是顯露教。但有秘密咒、更無秘密相。然約一分最鈍根人、始終不聞佛說大教、亦可稱秘。而必待五千退席后。方乃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故一席中、決無同聽異聞之相。非秘密也。不定義者。言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或聞大教得小益;蚵勑〗痰么笠。聞漸得頓益。聞頓得漸益。彼此各得相知。則前四時、皆悉有之。唯法華。是決定義、非不定義也。涅槃以五味相生。譬五時次第。經(jīng)云。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言佛初說華嚴(yán)。從華嚴(yán)出九部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從方等出般若。從般若出大涅槃。又云。置毒乳中。五味毒發(fā)、俱能殺人。言殺人者。謂毒無明父。殺貪愛母也。此經(jīng)說在第四時。正以熟酥為教相也?傖屆}竟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別傳。茲不暇錄。
二別解文義大科分三 初序分二 初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通序。亦名證信序。以諸經(jīng)同故、曰通。以說、聽、時、處。一一分明。以證非謬說、曰證信。復(fù)名六成就。如是者、信成就也。言信者、肯說如是。否則、便云不然。今言如是、所以謂成就也。我聞?wù)摺⒙劤删鸵。出世大法、無我誰聞。今言我聞、則成就也。一時者、時成就也。世時不同、眾心非一。今言一時。謂如來說法、大眾聽聞、主伴一心、說聽究竟。時成就也。佛者、覺也。三覺圓明、二嚴(yán)克備。教主成就也。舍衛(wèi)、皇都大。祇園、道場大。處成就也。千二百五十人俱。聽眾成就也。以上六種。設(shè)有一種不就、法即說不成矣。
○二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洗足已。敷座而坐。
別序。與諸經(jīng)異故。亦名發(fā)起序。謂序發(fā)起之由、為正宗之前導(dǎo)也。般若經(jīng)。全部有六百卷。凡四處十六會說。一、在靈鷲山七會。二、在給孤園七會。三、在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四、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cè)一會。若謂文相顯然、計有九會放光。見是光者、皆得無上菩提。是光即智慧光也。般若既翻智慧。慧光無會不放。佛說此經(jīng)、甚深微妙。豈有不放光么。唯人自昧智光。有眼如盲、覿面錯過耳。殊不知佛顯生佛智慧平等。即放平等智光。而眾生不察也。試看世尊著衣持、手上放光也。入城乞食、足下放光也。次第乞已、眼中放光也。還本飯食、口內(nèi)放光也。洗足敷座、通身放光也。此經(jīng)雖有問答。并不假他人為之發(fā)起、乃世尊自為發(fā)起耳。須知世尊。即就眾生、日用尋常、去來動靜、行住坐臥、吃飯穿衣處。直顯真心本體。以明無住真心之妙用。無法不具實相般若之本體、所以假此乞食、發(fā)起斯經(jīng)。要令一切眾生。向日用之間、行住坐臥、吃飯穿衣處。識得自己、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則能事畢矣。
二正宗分為二 初示降住其心歷彰般若妙用二 初當(dāng)機請益二
○初請益之儀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梵云須菩提、華言空生。以生時庫藏皆空故。良久、仍復(fù)顯現(xiàn)。故亦翻善現(xiàn)。本是東方青龍陀如來。垂?于釋迦法會。為佛弟子。示解空第一。乃為般若會之當(dāng)機眾上首也。窺見如來動靜去來、當(dāng)下薦得無住妙用、實相本體、即在日用尋常、穿衣吃飯?zhí)幰病r、適當(dāng)乞食還園、洗足安坐之時。長老者、德臘俱高也。尊者系舍衛(wèi)國人。鳩留長者之子。乃從本座而起。欲有所請、理合具儀。袒肩、以示權(quán)。膝地、以顯實。合權(quán)實二邊之掌。印中道一味之心。修敬既畢。自合陳詞。故即白佛言。
○二請益之辭二 初贊益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尊者請法。開口便言希有者、其意有二。一者、世尊于尋常日用之間忽然示一奇特之事。可謂希世所有之者。二者、自己向穿衣吃飯?zhí)帯⒂懙靡恍┓謺。這段消息、從來未知、今始悟得。故贊希有也。如來者。經(jīng)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乃十號之一也。護念有二。一、為攝受根熟者、令悟真實、成就自利行。二、為令轉(zhuǎn)化眾生、成就利他行。付囑亦二。一者。哀彼根未熟者。已生佛法者、令之增長。二者。未生勝法者、付之令生。將小菩薩、付大菩薩。囑大菩薩、化小菩薩。如世間父母、遺囑子孫意也。蓋將小付大、意在引小入大。囑大化小、無非以大激小。皆如來之方便護念意。以是觀之。知如來之用心、誠可謂善矣。當(dāng)機曰善護念、善付囑者、良有以也。
○二正請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
或問。當(dāng)機既已明白這個道理、極口稱贊。茲復(fù)發(fā)問者、何也。答。前之所悟者、是離言之道。自非上根利智者、安得于言前薦取。否則、不免作尋常錯過。今尊者但恐孤負(fù)如來意旨。曲為時機、故興斯問耳。善男女、是普賅在會大眾。意謂、善男信女、要發(fā)無上正等正覺心者。不知可有個甚么法呢。言云何安住者。謂未發(fā)心時、住六塵境。既發(fā)心已、誠宜改轍、則應(yīng)當(dāng)住何境界呢。云何降伏其心者。謂未發(fā)心時、妄心隨逐妄境。既發(fā)心已、不可隨境而去則當(dāng)云何而降伏之呢。下文據(jù)佛答意。昔住六塵之境、今住四無之心。昔時著相、今不著相。如是真實修行。而發(fā)菩提心、豈忘失耶。此中當(dāng)機、連發(fā)三問。其一、發(fā)菩提心。其二、云何應(yīng)住。其三、云何降伏其心。下文佛答。前半卷、答二三兩問。后半卷、答最初一問。乃以菩提心為主也。
○二如來許示三 初印贊許說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重言善哉、贊也。如汝所說、印也。護念付囑、能令佛種不斷、是事必然。當(dāng)機發(fā)言、言當(dāng)其事?芍^善體佛心。善為說辭。故如來贊之、而又印之也。諦聽、誡也。為說、許也。諦者、審實之義。意令諦審真實、用心聽也。蓋世尊出世、本為直示此心。奈未得機緣。故自成道以來、至于今日、有懷未吐。今于祇園會上、撞著須菩提、善為咨問。恰似高山流水、巧遇知音。是以通身暢快。滿口稱揚。重贊善哉也。仍又呼名而告之曰。須菩提。爾適間贊我這兩句話、甚為恰當(dāng)。就是啟請三問、亦甚要緊?芍^一字不差、皆合吾意。遂印之曰。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善付囑也。似爾這樣的人。始可與言斯道矣。故誡諦聽、當(dāng)為說也。且言善男女等、發(fā)菩提心的道理。亦不過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而已。此中如是二字、須約三意釋之、方為周足。一者、約理釋。謂諸佛眾生、本自如如。所謂彌勒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據(jù)此。則生佛皆是也。若擴而論之。則內(nèi)自根身。外至器界。無非真如。咸是實相。乃至世出世間。無一法不如、無一法不是。此以理明如是也。二者、據(jù)前意釋。蓋須菩提已經(jīng)領(lǐng)會如來作用。就是尋常穿衣吃飯、洗足敷座、一段光景。以此而住、無非安住。即此而降、無往不降。是為無住之住、是真安住。不降之降、是真降伏。故云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三者、約后意釋。即指下文廣略開示是也。
○二領(lǐng)旨復(fù)請
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唯者。信之極而無疑貳也。禮對曰唯。野對曰阿。仲尼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亦此意也。然者。尊者意謂、我則雖然如是。其奈諸人尚未薦取何。伏愿世尊、尚須詳為開示。我亦愿樂欲聞。
○三正為開示二 初明降住其心二 初略示二 初略示降心離相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段文相、以義窮之。世尊以言顯離言、而示降心之方法也。上來佛所以印證當(dāng)機者、以其見解不謬耳。然問發(fā)心、住、降。乃曰善男女者。正見空生作用之巧。借人以成己也。意謂、未發(fā)大心時、則厭棄生死。趣向涅槃。以生死涅槃為實有。則住著于生死涅槃。不得解脫。設(shè)發(fā)大心、云何應(yīng)住。即如我住偏真、如何舍偏真而安住實相呢。此正暗為自己安身立命處。乃自利之問也。又未發(fā)大心時。為求自度。不欲度人。知見偏枯。意志狹小。以故變易生死不斷。住地?zé)o明猶存。今設(shè)發(fā)大心。云何令其斷除變易。降伏無明。上求佛果。下化眾生呢。此問度生邊事。乃利他之問也。佛言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諸者、不一之謂。約能發(fā)大機、男女四眾。約修心大士、信住行向。各皆不一也。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上求佛覺。下化有情故。摩訶、翻大。謂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經(jīng)大時。證大果。具此七大。故稱摩訶薩也。此中當(dāng)機問的、云善男女等。如何答處、卻云菩薩。須知大心未發(fā)、即是凡夫。大心已發(fā)、即名菩薩。問在未發(fā)先。答在既發(fā)后。應(yīng)、當(dāng)也。宜也。如是二字、乃承上指下之詞。向下文中、凡言如是處甚多。既非有意于上。便是有意于下。讀者不可不知。所有者、略舉十方三界處所。蓋處所為能生能有。眾生為所生所有也。一切者、總賅之詞。類、趣也。謂雜趣同形、各從其類。即通指十類也。梵云仆呼善那。華言眾生。以從五蘊眾緣而生故。明十類。約有二說。一約橫說。佛頂經(jīng)云。卵唯想生。指魚鳥龜蛇等類。胎因情有。指人畜龍仙等類。濕以合感。指含蠢軟動等類;噪x應(yīng)。指轉(zhuǎn)蛻飛行之類。若有色。指休咎精明之類。若無色。指空散消沉之類。若有想。指神鬼精靈之類。若無想。指精神化為土木之類。若非有想。指蒲盧等類。若非無想。指土梟等類。然此十種、不出色心二法。約色云、即有色無色。約心云、即有想無想。弘法菩薩、識得色從心現(xiàn)、心亦妄生。正覺現(xiàn)前、眾生界盡。更有何生之可度。何心之不可降哉。二約豎、通于三界。胎卵濕三、唯居欲界;⑷缤ň。有色、指六欲四禪。無色、指空處。有想、指識處。無想、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指非非想處也。我者、代菩薩而稱。皆、總收十類也。令、使令。入證入。涅槃云滅度謂滅煩惱、度生死也。有二種不同。一有余涅槃。以子縛雖盡、果縛猶在故。二無余涅槃。此不但灰身、兼智故。即今所言、非此二種。乃無上大般涅槃也。如是二字、承上而言。實無者、起信云。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經(jīng)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旨哉、言乎。以眾生性空、生佛體同也。以眾生本來寂滅、無滅可寂。本來是佛、無佛可成。故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句、反顯征釋之詞。言菩薩若以我為能度、即有我相。彼為所度、即有人相。能所歷然、即眾生相。有法授受、戀著不舍、猶如命根、即壽者相。荊溪云。我以計內(nèi)。人以計外。生以續(xù)前。壽以趣后。如是四執(zhí)不除。不唯所度不普。即能度者、心亦難降。故云即非菩薩;騿。當(dāng)機啟請。先菩提心。次安住。后降伏。如來開示。乃自后先答者、何居。答?丈騺砹(xí)慣、唯知慕果修因。故問在急證于理。是以由菩提而住降也。如來以其發(fā)心向大。貴乎先歷事行。而住與菩提、自在其中。故反其問而答之。例如佛頂。請者云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答以先悟、次修、后證。故以悟為最初方便、而先答者、亦此意耳。
○二略示住心無住
復(fù)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住。
此于降心之后、而示住心也。法者、指世出世間、染凈因果、有為無為、色心諸法也。應(yīng)、誡勉詞也。無所住者、正示以不住一切有無等法也。以不住有入塵勞而不起生死之念。不住無、居寂滅而不起涅槃之見。是則染凈色心、一切不住。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無。不惟不住無。亦且不住無無。古德云。百花叢里過。一葉不沾身。即此意耳。故云無所住也。所謂下。詳明六塵、為所施之物。此由內(nèi)不住我。外不住人。故中不住所施之物。以故向下結(jié)之曰。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相字。即指有無諸相也。不住者、正示無住行施、三輪體空也。何以故、是征起?种^無住云何有福呢。乃借虛空為喻。試問于意云何者。令知虛空之大、不可思量也。則以法合之云。菩薩無住相布施(所獲福德)亦復(fù)如彼虛空之不(可思)量也。下遂結(jié)勸云。菩薩但欲住心者、當(dāng)如我所教而住。須知無住之住、乃真住也。以上兩章。略答逆次三二兩問竟。前章教修人空觀、遣去我執(zhí)。此章教修法空觀、驅(qū)除法執(zhí)、并非法執(zhí)。自此至果報不可思議。無非展轉(zhuǎn)擴充、以顯離相無住之旨也;騿。既為菩薩、當(dāng)行萬行。此但云布施何耶。答。經(jīng)云。資生無畏法。檀義攝于六。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以是推之。則開一施、為三檀。開三檀、成六度。廣六度、為萬行。約而收之。則萬行不出六度。六度不外三檀。三檀只在一布施耳。
○二詳示二 初約佛法廣示降心離相三 初約佛身離三 初正明離相
須菩提。于意云何?梢陨硐嘁娙鐏聿。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以上善吉請益。如來許示。(一往至此。理雖明了。)未知當(dāng)機、能實解不。但恐說時似悟。對境猶迷。故佛試問一言、以定虛實。乃問以于意云何。所以將因中度生離相之事、卻以果上成佛身相驗之者。正要看他道有道無;蛞陨硐酁橛小t降心離相之旨、尚未領(lǐng)略。若說是無。則于降心、庶幾有少分相應(yīng)。故問之曰。你道可以身相見如來否。蓋否之一字。正審問之詞。答言不也?梢娍丈^阿難之伶俐處、勝得不少。正領(lǐng)前開示離相之旨。故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蓋佛身者、即法身也。以法身離相故。又征釋之曰、何以故呢。蓋如來之身、非色身、是法身也。所說之相、乃非相之真相也。須知不可以三字。并即非二字。正空生之妙悟處。符合離相之旨也。如來見當(dāng)機所見不謬。喜其氣分相投。乃告之曰。不惟佛身如此。即一切世出世間、色心諸法。凡所有相、亦皆類此。故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下二句。意謂當(dāng)機雖則解事知音。設(shè)以此為是。未免墮無為坑、生斷滅見。所以就此而進(jìn)之曰。汝能見得諸相非相。則亦不必離諸相、別尋法身。須知諸相、當(dāng)體即是如來清凈法身、真實之相也。此恐空生雖能離有、未能離無。然棄有之無、如逃赴壑、二皆不免于患。乃要其從有處見無。不必離有而覓無。亦不必離無而見有。故曰即見如來。意謂、既能了得諸相非相、亦不必?fù)苋ブT相。乃不妨即諸相、而見如來也。
○二兼示殊勝二 初當(dāng)機疑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蓋離相見佛、已知其概。今聞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語。空生自覺佛語幽微。愈談愈妙。愈入愈深。唯恐湊泊不上。故發(fā)此一問也。頗有、輕可之詞。猶云可能有乎。言、直發(fā)其詞也。說、細(xì)析其義也。章、節(jié)取其篇也。句、湊成其文也。實信者、中心誠服、諦了無疑之意。不字、正疑問關(guān)頭。意謂、聞是上來世尊所談言說章句、還可有人真實生信也無。言真信者、非率爾泛泛者比也。
○二如來誡說二 初誡答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此佛直訶而誡之也。莫、禁止之詞。是說、指生實信否之說。蓋恐一言以興。一言以喪。雖然法固深幽、豈全無信者么。不惟現(xiàn)前有之。至于未來、亦不無也。但非小根劣機者、所能領(lǐng)略耳。乃至到后、后五百歲時。還有持戒修福者、自能信為真實也。*輪預(yù)記云。正法。像法、各千年。末法一萬年。初五百年、解脫堅固。二五百年、禪定堅固。三五百年、多聞堅固。四五百年、建寺堅固。五五百年、?諍堅固。今言后者、即?諍時代也。言持戒、則三學(xué)通攝。舉修福、則六度全賅。此時有修福持戒者。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此正答頗有之有。生實之實。信不之信。真可謂答在問處耳。
○二說勝二 初能信人善根殊勝
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初當(dāng)知下。正明能信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人。此人豈但一二佛邊、種得善根。乃是從無量佛、種得來的善根。正言事佛多、而善根深也。即指發(fā)菩提心、為萬善之根。非指無貪等、為善根也。次聞是下。正言聞是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章句。不在值佛多。種善深。只消一念能生凈信。如來三智洞知。五眼圓見。是諸凈信眾生、亦復(fù)能得如是無量福德也。蓋一念凈信、能得如許功德者。正心空境寂。萬慮消融。不雜余緣。唯觀實相之一念也。即此一念凈信之心、不起有為見。不作無為解。真俗齊捐。圣凡平等。乃可名為凈信也。
○二所信義離相殊勝二 初順明所以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此征明一念凈信。即同見佛多、種善深也。蓋指此眾生、已離四相。故能獲如是福德耳。所以云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等四相也。言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者。上之四相都無、得人我空。今之無法相、進(jìn)入法空。又言無非法相者、俱空亦不生也。是知一念凈信、頓足三空。豈可輕率而言頗有乎。
○二轉(zhuǎn)釋所以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
此因上順釋能空我法等相。始成一念凈信。故此節(jié)將我法等相、一一轉(zhuǎn)釋。意謂、以何意故、定要空去四相、方為一念凈信者何也。以諸眾生若無凈信。設(shè)生一念取著。則便有許多葛藤、分剖不開。故云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此轉(zhuǎn)釋上無復(fù)我相等也。若取法相者。即轉(zhuǎn)釋上無法相也。意謂、佛滅度后。設(shè)雖不執(zhí)我等四相。然于法相未忘。如本經(jīng)以菩提心。將謂有法可發(fā)。于文字般若、言說章句。生希取心。便墮法執(zhí)。與著我等何異呢。亦不得謂之凈信矣。若取非法相等。則轉(zhuǎn)釋上亦無非法相也。設(shè)此眾生雖不(執(zhí)取)我法二相、達(dá)得二空真如。然猶坐在俱空境上、又不免墮在法身邊矣。其貼體汗衫、尚未卸卻。仍不得謂之凈信也。蓋此經(jīng)以掃?絕跡、蕩相除空為妙用。只要四相冰消。三輪瓦解。拂三執(zhí)之浮云。顯三空之寶月。所以不惟空我。亦須空法。不第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芍^層層洗剝。處處追窮。直使行者執(zhí)盡情忘、而后已也。
○三結(jié)成離相
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
此結(jié)成佛身離相意也。首二字、正承上文。不取法與非法以結(jié)之也。以取法、則墮我等四相。取非法、亦墮我等四相。是故得一念凈信之人。不應(yīng)取佛言說章句、為是阿耨菩提之法。不應(yīng)不取言說章句、為非阿耨菩提之法。所謂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蓋我尋常所說者、汝等須知。自阿含方等以來、至于今日說降心住心等種種之法。譬如世間渡河、用筏到岸。未渡者、不得不取筏以渡之。既濟者、不得不舍筏而登岸。佛之言說章句、亦復(fù)如是。眾生未度生死者、不得不取之而修。既登彼岸者、不得不舍之而去。職此而觀。雖佛正法、尚應(yīng)放下。何況世諦文詞、非佛法比。豈又堅執(zhí)而不舍也、可乎。
○二約果法離三 初如來雙審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此以果法勘驗也。因前筏喻文中、法與非法、均不應(yīng)取。恐不得意者謂、既不可取。如何如來、三祇煉行、百劫修因、以取菩提之果。即今人間天上、一十六會、廣開般若之談。以此而論。是法、佛尚有取有說。何教眾生而不取乎。佛所以雙設(shè)問端云。爾將謂如來有菩提可得耶。有佛法可說耶。此正如來探其會之與否也。
○二空生雙對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蓋當(dāng)機至此、造詣已深。故能靈機脫穎。出辭吐語、便覺活潑融通。不同前之率爾也。意言、如來歷劫修因、自當(dāng)?shù)霉3鍪蓝壬、自然說法。如我今者。解佛前來所說筏喻、無一定義。所以言未渡、則取。既渡、則舍。約是而推、取舍那有一定之法。故知無有一定之法、名為菩提。亦無一定之法、如來可說。蓋尋常說得果者、如空拳誘子。法可(說者)似黃葉止啼。況如來所證之果、所以云無上正等正覺者。不過對三賢十圣之有上、而稱無上。對聲聞緣覺之偏枯、而稱正等。對凡夫不覺、外道邪覺、而稱正覺而已。而所說之法。亦不過因人而示。就事隨機。遇凡說凡。逢圣說圣。本來無有得與不得。說與不說。之一定法也。
○三承上雙釋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此當(dāng)機自釋也。謂若有菩提可取、及有法可說、即取法相。則墮于有、未出凡情。若道無菩提可得、無法可說、即取非法相。則墮于空、又落圣解。是知妙有非有、乃將真空以遣有。真空不空、特假妙有以除空。若取果非果者、舉念即墮二邊。設(shè)言法非法者、開口便成兩橛。故菩提非相、不可相取。般若離言、不可言說。故云皆不可取、不可說也。蓋非法者、即領(lǐng)上無法相也。非非法者、即領(lǐng)上亦無非法相也。此正領(lǐng)前如來所示四無相也。當(dāng)機至此、猶恐三空之義、人或難明。故用所以者何、重征復(fù)釋、以明之也。賢圣指三乘。無為、指真如。以無所作為、故稱無為。(但有一法)即屬有為。正顯一切俱空理也。差別、如三獸渡河。足有短長、非水有深淺。三鳥飛空。翮有強弱、非空有遠(yuǎn)近。祗因根有利鈍之殊。故成三乘圣賢之別。
○三引事況勝二 初引事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此引事相有為福德以較量也。蓋佛與當(dāng)機、同為接物利生。恐人聞前無為無法。本來不可取、亦不可說。便欲棄廢言教。甘坐無為坑里。是以引此非喻為喻、較量福勝。令其生信受持、歡喜弘通。所謂欲會無為理。先從有事看。依理成事、假事顯理也。故假大千寶施、以設(shè)問之。故言須菩提、于汝意下為云何也。設(shè)若有人、以金等七寶、充滿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為多否耶。答言。寶滿大千界、以用布施人、自然福勝、人所共知。故曰甚多。此言寶多施多。福德定多。乃約福德之相而答之也。須菩提固知世尊之意、原不在此。無非假此、較量福勝而已。故自征自釋云、何以故呢。佛以大千寶施見問。我亦就世福相而答。是約世諦有相有為而言。若約勝義中絕相無為。豈可言福不福、而曰多不多哉。是福德相、即非福德性。佛以世諦見問。我亦以世諦而答。所以言甚多也。
○二況勝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舉法施之福、勝寶施也。謂設(shè)若有人、于此般若經(jīng)中、隨便受持、或一卷半卷;蛞徽掳胝。乃至最少、一四句偈;蚰転槿搜菡f其義。則其所得福德、勝彼前之大千寶施之福德也。又自征云。何以法施勝寶施耶。又自釋云。須菩提。一切諸佛。及成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知此經(jīng)、是諸佛之母。亦即是諸佛法身。所以能成菩提之報身。即應(yīng)化身、亦由之而現(xiàn)也。故有人能受持演說。其法施之福、勝寶施也。此佛仍約世諦有為而言。若約勝義諦中。則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賢圣如電拂。有何佛法之可言。故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謂世俗諦中言佛法。勝義諦中非佛法也。
二約圣果廣明住心無住四 初歷明無住三 初小乘圣果二 初泛論三 初論見道位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此下廣明上文云、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等也。此蓋佛欲當(dāng)機深解住心無住之理。即將彼自所證之果、一一拈而問之。俾知菩薩、聲聞、名雖有異。而無住之道一也。但以根有利鈍。以致發(fā)心有大小不同耳。原佛所以拈之而問、無非借口傳言。只要當(dāng)機自述無住而已。故向下依次審問、皆云能作是念否。此佛以善權(quán)妙智之手捉賊追贓之法、令不打而自招耳?串(dāng)機俱答不也。即此二字觀之。是尊者將無住之理、確有實證。是以明目張膽、對眾哮吼、曰不也世尊。而況又引人類己。以己方人。復(fù)曰。我不作是念。且將無住之理、益彰明矣。佛言須菩提、于意云何。我且問爾、爾將謂初果之人、還作如是之念。自言我得初果(不么。)此中不字、乃自審自問之意。猶云還作是念耶。不作是念耶。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以根不入塵。而能入于圣流故也。即與觀音、入流亡所之入同也。又名預(yù)流。以初預(yù)圣人之流類故。亦名逆流。以能逆生死流故。又名抵債。以能抵四惡之債、不酬償故。其修證功夫。詳四教儀集注。茲不具錄。此位即見諦八智、為初果體。
○二論修道位二 初論二果位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梵云斯陀含。華言一來。謂但于人間天上、一往一來耳。此人證初果已。重慮緣真、斷欲界前六品思惑。言思惑有四。謂貪、嗔、癡、慢。此四是俱生細(xì)惑、任運起者、障于修道。不易斷故。分為九品。謂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此九品惑、二三果圣人斷之。斷至五品、名二果向。至六品盡、證第二果。言一往一來者。以九品思惑、能潤欲界人間、七返生死。所謂獨也二。共也二。獨也一。共也一。獨也半。共也半。言上上一品惑、潤二生。上中、上下、共二生。中上、潤一生。中中、中下、共一生。下上、潤半生。下中、下下、共半生。故知今斷六品、已損六生。猶有下三品殘惑未盡、還潤欲界一返生死。是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斷余惑也。此位即以見道八品、及修道六品無為、為二果體。言實無往來者。此果不比有漏凡夫、被有為業(yè)牽。如修戒善、或生天上。天報已盡、即轉(zhuǎn)人間。此是凡夫隨業(yè)牽引、所以有往來也。聲聞進(jìn)修無為。前念稍著、后念即覺。無為法中、來無所從。往無所至。既達(dá)心空無我。尚不可說無往來。何得更說有往來哉。
○三論三果位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梵云阿那含。華言不來。亦云不還。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從此寄位四禪。生凈居天。更不還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不還也。斷至八品、名三果向。至九品盡、證第三果。三品煩惱、共潤一生。今已斷之、更無惑潤。斷絕葛藤、故不還來。即以見道八品、及修道九品無為、為此果體。言實無不來者、謂情執(zhí)俱超。智理并遣。三界之見已盡。下地之思又空。雖云不來。以悟無我、故不妨無來、而無不來也。
○三論無學(xué)位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梵云阿羅漢。華言無生。以無三界分段生故。又云應(yīng)供。以應(yīng)受人天供養(yǎng)故。又云殺賊。以能殺見思煩惱賊故。此人斷上二界各有三種思惑、謂貪、癡、慢。此惑微細(xì)難除。故約八地分之。每地分成九品。合為七十二品。每品各有一無間、一解脫。斷至七十一品、名阿羅漢向。至七十二品惑盡、證阿羅漢果。此位若以見修合論、總以八十九品無為成此果體。言實無法者、謂阿羅漢。不過無煩惱、不受生、應(yīng)赴供。以有斯三義、故得受此名。除此以外、更無一法、名阿羅漢也。世尊下、是反釋云。若一作念、我得此道。則四相宛然、與凡夫何異。繇此驗知、必?zé)o此念也。前三果人、研真斷惑、居有學(xué)位。故立果義、以酬其因。此阿羅漢、是無學(xué)人。具律儀、定共、道共、戒品。因戒、生定。由定、發(fā)慧。三學(xué)具足。故能令見思之苦因已盡。生死之苦果自亡。正助道品已真修。有余無余而俱得。是之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已獲盡智、無生智矣。至此、惑盡真窮、無法可學(xué)、故稱無學(xué)。此位不言果而言道者。以顯證極此理、可與覺道近也。
○二確證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正當(dāng)機以己方人。故將自己生平一一自供自招。顯出無住之義、以為四果確證。然雖如是。要知空生、硬作主張、良有所以。首則、暗合如來無住之旨、以助佛轉(zhuǎn)輪。次則、明顯已說不謬。因前已說一切皆以無為有別。而上具答不也。實無往來。實無不來。實無有法。乃至自證則曰。我不作(是念)實無所行者。此皆正顯因無為法、而有差別也。以此諦觀、則公私俱備。而當(dāng)機之用心、可謂精且微矣。世尊下、正引己作證。即以佛所印可而證前四果無住之義。兼顯無為差別之旨也。無諍者、華嚴(yán)云。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古德云。諍是勝負(fù)心。與道相違背。今言無諍者。是人我、彼此、高下、圣凡、一相平等、無住真空。有住著相、即有對待。有對待、即有諍端。有諍端、即有勝負(fù)。長系生死、無解脫期。大經(jīng)云。須菩提、住虛空地。人嫌我立、我則端坐。人嫌我坐、我終日立。于一切法中、不起一煩惱。不惱一眾生。故得無諍也。梵云三昧、華言正受。又云正定。第一、即出乎類。拔乎萃也。言我不作念者、意謂、佛雖嘉贊于我、而我不起一念有得之心。謂是無諍第一人也。梵云阿蘭那。華言無。又云寂靜。皆無諍義也。行、即無諍之行也。言實無所行者、反顯若有所行、仍是取著分別心也。今言無所行、正顯無為之行、亦不住也。
○二佛所得法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此佛引己以為當(dāng)機作證也。佛因當(dāng)機泛引、確證、二俱不謬。乃引往事以證其實。意言。須菩提。不惟汝等于我座前、無法可得四果。即我往昔于燃燈佛所、亦無法可得佛果菩提。故反問言。如來于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否。當(dāng)機到此。心領(lǐng)神會。已知佛果(性空。解得)菩提非相。得而無得。無得而得。遂隨口而應(yīng)之曰、不也。以實際理地、不立一塵。尚無能得之心。那有所得之法。故曰實無所得也。燃燈古佛、是釋迦第二僧祇授記之師也。本行集經(jīng)云。昔有大城、名蓮華國。王名降怨。有婆羅門、名日主。為王所重。分與半國、稱為埏主。夫人名月上。所生一子名釋提洹竭。出家成道、號曰燃燈。亦名定光。以初生時、身邊有光如燈故。或問。前于果法離相章中。已曰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所得耶。并有所說法耶。已問過矣。今何重問。答。前是釋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以明度生離相之旨。乃就佛果上所得有無為問。今者是釋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以明住心無住之義。乃以佛因中于法得與不得為問。前問是佛果上自證菩提。今問是佛因中求得菩提。義自各別。非重文也。
○三菩薩莊嚴(yán)
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yán)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
此結(jié)證無為差別意也。意謂、汝既知無為法中、佛于燃燈、實無所得?芍馂槠兴_時、三大僧祇、修行六度、莊嚴(yán)佛土之事不。當(dāng)機答以不也。謂據(jù)無為法中、實無莊嚴(yán)佛土之事。何以下、釋成不也所以。言莊嚴(yán)者、自凈其心也。佛土者、唯心凈土也?丈呀馇鍍魹樾。但能心凈、則佛土凈。故答不也。莊嚴(yán)佛土者、乃約俗諦說實報土也。以菩薩六度萬行、;莊嚴(yán)、所不無者。故說有莊嚴(yán)耳。即非莊嚴(yán)者、此約真諦明法性土也。乃清凈性地、寂光真境、即吾人之自心。其為體也、離四句。絕百非。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言說。尚不可以無相(論量)豈可說有相莊嚴(yán)。是知心原非相、土豈可莊嚴(yán)乎。故曰即非莊嚴(yán)也。言是名莊嚴(yán)者、乃雙融二諦意也。以第一義諦中、真空不礙于妙有。妙有不礙于真空。雖在實際理地、本無莊嚴(yán)之可得。若今事門頭、不妨熾然莊嚴(yán)。雖無莊嚴(yán)之實、然亦不廢莊嚴(yán)之名。故曰是名莊嚴(yán)也。須知即非莊嚴(yán)、乃不取法、是無法相也。是名莊嚴(yán)、乃不取非法、是無非法相也。
○二正明無住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正明無住生心也。是故二字、是結(jié)定之詞。良以前來略示、廣明、二科。自小乘圣果、至佛所得法、菩薩莊嚴(yán)、種種分析。無一不明無住之義。至此、結(jié)云。(是故)須菩提。最初問我應(yīng)云何住住、我答應(yīng)如是住。然復(fù)示云、于法應(yīng)無所住。但應(yīng)如所教住。今此直提初問初答之語、而正結(jié)也。故言諸菩薩應(yīng)當(dāng)如是生清凈心。如是者。逆指上來略示、廣明、種種無住之文也。清、不濁也。凈、無染也。若菩薩心中、稍有一念住著、不名清凈。今言清凈生心者。菩薩但于二六時中。不沾一塵。不染一法。凈裸裸。赤灑灑。即是不住而生心也。良以般若妙心、猶如凈明圓鏡。若住一塵、即為染污。一塵不住、則物物斯鑒。古德云。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直饒寸絲不掛、萬里無云、即虛空也須吃棒者、即此之謂也。應(yīng)無所住者、真空也。而生其心者、妙有也。此二句文、作一句看。即為中道第一義諦。是教住心菩薩、心無所住。住亦非住。生即無生。無生而生。但涉一念、即有所著。不名無住。直饒有個不住心在、早已住也。欲不住境、須不住心。茍能心無所住。便知境亦無處。所謂路到水窮山盡處。行興自消;鹬粱绎w滅時。余燼自冷。果然如是。雖終日生、而無生。終日住、而無住。不生之生。何妨任運而生。無住之住。不礙隨緣而住。以是而推。則穿衣吃飯、無非本地風(fēng)光。送客迎賓、盡露當(dāng)人面目。所謂塵塵是寶。處處逢渠。何法不屬無住真心。是物皆彰般若妙體。故知當(dāng)機于如來未開口前、即嘆希有者。正是于此無住理中、窺見一斑耳。
○三喻明無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此以喻結(jié)法也。良以上文所說清凈心者。乃凡圣之分疆、生佛之總路也。諸佛之所證、證此也。菩薩之所修、修此也。眾生之所迷、迷此也。列祖之所悟、悟此也。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亦此也。故迷之者、入六道輪回。悟之者、游三德秘藏。即今世尊、于祇園會上、亦無別法可說。無非就眾生本有而拈示也。所以前來著衣持、出入往來、便是發(fā)明本地風(fēng)光。當(dāng)機(爾時雖然)得個消息。無如大眾、眼鈍頭迷。只知隨眾著衣持、出入往來。終日忙忙、同人起倒。要且不知本命元辰、在甚么處。是以尊者自慶已知、悲他未悟。合掌一心、頓興三問。煩累世尊。初酬住降之請。次答菩提之問。而復(fù)又開廣略二門。委細(xì)發(fā)明、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之旨也。然此無住真心。人雖日用、(而不自知。)是以世尊巧設(shè)一問。借事顯理。令其易知而易解也。乃有二意。一者、就喻詳事。二、合法顯理。經(jīng)言。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為大否。乃以非喻為喻也。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高。四寶所成、曰妙。迥出、曰高。居四海之中。出水入水、各有(八萬四千)由旬。環(huán)列七金?偨y(tǒng)六萬諸山、而為眷屬。縱海浪千尋。巍然不動。名山王也。于意句。征而問之。為大否。答言甚大。乃就事論事。問大答大也。而當(dāng)機亦知佛意、原不在此。故向下遂就路還家、打一轉(zhuǎn)語云。雖身如須彌、猶未為大。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言非身者、非色身也。名身者、指法身也。而此法身、包萬象。括森羅。非大非小。非色非形。乃可名為大身也。就喻詳事之意、如此而已。第二意者。須彌成四寶。居四海。環(huán)七金。統(tǒng)六萬。千波萬浪、能不動者。以喻清凈心。具四妙德。居四生海。渾于七趣。淪于六道。千生萬劫、入死出生。從來不曾、動著絲毫。所謂在生死而不垢。處涅槃而不凈。乃為無住清凈真心耳。其體包含萬法?偫ㄊ。豎澈三際之底。橫窮法界之邊。語小無表。語大無外。故云甚大也。切研甚大、有深意在。且世尊問大。當(dāng)機答大、足矣。須云甚者。乃轉(zhuǎn)身之句也。意謂須彌雖大、尚屬有為。五位法中、色法所收。三性之內(nèi)、無記性攝。有方分之可析。歷劫火以成灰。佛先不云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則十方世界、尚爾成虛。斷不真指須彌、認(rèn)之為大。故知須彌之大、未為大也。十方之寬、未為寬也。能包十方之寬、納須彌之大者、纔方謂之真大也。(故云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正合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茍知無住、即識非身。但了凈心、自解大身。此以非身大身、而喻住與無住也。復(fù)次。清凈真心、法身德也。應(yīng)無所住、般若德也。凈心行檀、解脫德也。是則三德者。三非定三。一非定一。隨三道三。就一說一。至此、則無住之理、益彰明矣。
○四較量顯勝二 初較量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因無住理明。故舉恒沙之多、較量經(jīng)功之勝也。前唯大千寶施。今復(fù)以恒沙大千寶施者。祇以有相布施之多、益顯無住持經(jīng)功勝。并非優(yōu)劣之分也。言恒河者、亦名伽。華言天堂來。以其從高處。阿耨達(dá)池流出;亓魉氖。沙細(xì)如面。佛嘗居此河邊說法。凡論多數(shù)咸指河沙為喻、且一河沙數(shù)、已無限量。況復(fù)沙等恒河、則甚多可知。前以大千寶施、已為多矣。況復(fù)沙等恒河之大千寶施乎。故答甚多、概可知矣。
○二顯勝二 初顯略持人處勝二 初顯人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蓋文字般若。能詮實相、觀照。無住真心。受者、即受此心。持者、即持此心。四句雖少、足能開悟此心。為人開示、即示此心。能令自他、俱明此心。是故此福為勝也。前寶施雖多、有量。法施之福雖少、無邊。一劣一勝、不喻可知。正謂還丹一粒、點石成金。至理一言、轉(zhuǎn)凡成圣。恒沙寶施、雖多有盡。不過報感人天而已。持經(jīng)之人、心明無住。成佛有分。故云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二顯處勝
復(fù)次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
隨說者、約有四義。一隨說人、不揀僧俗男女。二隨說義、不論事理精粗。三隨說經(jīng)、不定章句前后。四隨說處、不拘城市山林。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總賅三界六趣。此中唯舉三者。以人天通三界、或順或逆。修羅雜四生、有實有權(quán)。凡具性靈、應(yīng)遵佛。供養(yǎng)是處、以植勝因。梵云堵波、亦云塔婆、華言高顯處。梵云支提、華言靈廟。又云可供養(yǎng)。蓋塔有四。一生處塔。二成道塔。三轉(zhuǎn)*輪塔。四般涅槃塔。今言供養(yǎng)其處者、以此處、即是道場。謂以四句偈。自受為人、己他兩利。說者聞?wù)、明心見性。法身妙體、從此聞經(jīng)處生。即生處塔也。佛果菩提。亦由此成。即成道塔也。為人解說、即轉(zhuǎn)*輪塔也。自度度人、理事究竟。即般涅槃塔也。須知說全經(jīng)。即有如來全身舍利。隨說誦持。即有碎身舍利。是故說經(jīng)之處、理合尊重。一切人天、應(yīng)當(dāng)供養(yǎng)。
○二顯廣持人處勝二 初顯人勝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此承上略持尚爾殊勝。況廣能受持讀誦解說之者?刹淮砸印9试飘(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言最上、顯法身勝也。以法身無為、離名絕相、更無一法加之于前。又無一法越之于上。故云最上。言第一、顯報身勝也。以報身萬德而為莊嚴(yán)。百福而成相好。眾圣中尊。更無過者。故云第一。言希有、應(yīng)身勝也。又名化身。以佛化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現(xiàn)羊。鹿中現(xiàn)鹿。分形散影。隨類現(xiàn)身。希奇少有、故曰希有。由是觀之。其為人也、三身圓具。而勝可知矣。
○二顯處勝
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經(jīng)典所在、即是法寶。即為有佛、是佛寶也。尊重弟子、為僧寶也。斯則三寶齊備。一處全彰。則其處勝、愈可知矣。然此較量顯勝、必約廣略而釋者。正為般若有此二門故也。說既有二、受持亦然。受持讀誦、是佛付財。為人演說、佛令轉(zhuǎn)教。例之前后、靡不咸然。降住其心竟。
○二彰般若妙用二 初當(dāng)機請名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dāng)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
此以當(dāng)機聞得經(jīng)在佛在。持說殊勝。故請示經(jīng)名、以便奉持也。
○二如來垂示二 初出名勸持二 初正標(biāo)名
佛告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
此以借喻顯法。以義定名而標(biāo)示之也。謂此經(jīng)以無住為用、故取喻金剛。以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金剛亦然。觸有有壞。觸無無敗。二邊不著、中道不安。言奉持、豈有別法。須顧名思義、達(dá)諸法空而已。
○二重釋義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首句征釋命名所以。蓋佛因吾人迷本凈心;逓闃I(yè)識。轉(zhuǎn)將智慧、翻作愚癡。背涅槃城、趣生死海。于是貪瞋境上、枉受飄零。解脫法中、自取流轉(zhuǎn)。茲者欲轉(zhuǎn)妄識、須示真心。為破愚癡。特明般若。教離這邊、始說那邊?芍^將我甜瓜、換爾苦李。故云佛說般若波羅密也。設(shè)或吾人于二六時中、念茲在茲。觸著磕著。識取本有真心。會得自家般若。若如是者。則敲空擊木、尚滯筌。瞬目揚眉、皆成漏逗。故言即非般若波羅密也。到這里既知法本無說。心豈有名。雖然如是。不妨向無說中而施說。于無名處而安名。故云是名般若波羅密也。然此三句。是本經(jīng)之綱領(lǐng)。大藏之精要。設(shè)擴而充之。則佛祖心肝。圣凡腦髓。三教五宗。無量妙義。盡在于茲。今不暇述。但略明觀法。以便初機習(xí)而學(xué)之、以資研究。蓋般若真心、而取喻金剛者。以能會三止。融三觀。斷三惑。達(dá)三諦。成三身。證三德故也。佛說般若者。于三止、隨緣止也。以心隨俗理故。于三觀、假觀也。于三諦、俗諦也。屬言說章句、能斷世間凡夫外道執(zhí)我等四相之惑。成化身。證解(脫德)也。即非般若者。于三止、體真止也。以體妄即真故?沼^也。真諦也。能斷出世間聲聞緣覺、執(zhí)文字章句、成非我等四相之惑。成報身。證般若德也。是名般若者。于三止、不止止也。以中道無破邊之智。不止而止故。中觀也。中諦也。能斷出世間權(quán)乘菩薩、撥無文字、是名我(人等)四相之惑。成法身證法身德也。上來所約、雖有三名、唯是一心。舉一即三。言三即一。如摩酰之三目、非縱非橫。猶新伊之三點、不即不離。此本經(jīng)之要旨也。
○二即事顯用二 初彰般若離相用五 初說法離相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從此以下、佛以金剛妙慧、?蕩一切凡圣執(zhí)情。以彰般若之勝用也竊原佛意、說至于此?钟袑は阒饓K之流。聞佛示名、不免懷疑。謂佛先言無法可說。今復(fù)示立經(jīng)名。是佛有自語相違之過也。為防斯疑。故設(shè)斯問。謂汝將謂如來有法說耶。此正欲當(dāng)機、當(dāng)下了達(dá)、說即無說意也。且喜空生、果是其人。早悟言說性空。所以答云。如來無所說。謂如來說法、實無所說可說。點著便知、一肩擔(dān)去了也。
○二依正離相二 初依報
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離依報之相。即眾生依止之處。乃共業(yè)相感之報也。上來發(fā)明無住真心。惟恐當(dāng)機錯會。將謂識得一、萬事畢。但認(rèn)心為般若。是則又向死水里?煞了也。故此連舉依正、并世界微塵。要其于法法上、會取般若。達(dá)得塵界性空。識取離相妙用。則無往而非此心之般若也。所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真如。以故問曰。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多不。答言甚多。佛示之曰。汝雖知世界微塵之多。尚不知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也。所以者何。須知一切法、無不是因緣和合而有。以世界散、而為微塵。塵無自性、悉假緣生。緣生即空。所以道一塵空處眾塵空。眾塵空中無一塵。以無實性故、說非微塵也。以不廢假名故、又說是名微塵也。能造既爾、所造亦然。故世界、亦非世界。以微塵合而為世界、則界無自性。乃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曰即非。即假故、曰是名。即中故、則是非雙泯。所謂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正此之謂也。
○二正報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此離正報相也。前之依報、本通四土。今之正報、本通十界。言如來三十二、亦正報相也。佛之正報、尚須離相。則九界之正報、不待言矣。佛之究竟當(dāng)機者、可謂婆心徹困矣。茲者。欲其直下承當(dāng)、會取離相妙用。輒以己身而為勘驗。真?zhèn)為憐三歲子。不惜兩莖眉。乃問之曰。于意云何。令思之思之?梢匀嘁娙鐏矸。蓋當(dāng)機前來、已曾了解。故應(yīng)之若響曰、不也世尊。不可以相見也。以真佛非形、法身離相故。乃又自征云。何以爾耶。當(dāng)知佛說三十二相、乃應(yīng)身之有相相。而非法身之離相相也。只此三十二相、亦假名耳。故云是名也。至此可見大而界、細(xì)而塵、說非說、相非相、以至般若非般若、則離相之妙用、堂堂獨露、無余蘊矣。
○三顯示經(jīng)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此以福較慧、明離相之用、以顯經(jīng)功也。此與前文不同。前以恒沙寶施、其寶雖多、猶屬外財、施之尚易。今以身命、乃屬內(nèi)財、施之實難。良以理進(jìn)一層、則較量亦進(jìn)一層?芍^水漲船高、坭多佛大、不欺我也。身施、如尸毗之代鴿。命施、猶薩埵之飼虎。皆不及此經(jīng)之四句者。以此般若離相之用、直透法身向上。匪唯財施不及。即命施亦弗如也。問。經(jīng)中往往言一四句偈、功德殊勝、其意何居。答。佛說金剛般若、能所纔得八言。曰即非、曰是名而已。祇此一名、而詮顯三種般若。曰文字。曰觀照。曰實相。實相具三諦。曰真諦。曰俗諦。曰中諦。觀照具三止、觀。曰體真止、空觀。曰方便隨緣止、假觀。曰息邊止、中觀。繇此實相三諦。而起三止三觀。復(fù)繇三止觀。而破三惑。顯三諦。證三德。成三身。除三執(zhí)。獲三空。有如是等無量妙用、故言功德殊勝也。不可以世間內(nèi)外財施有為之福、而較量之也。如至尊之德業(yè)。豈可以臣事業(yè)、而得比之哉。
○四聞義述解二 初當(dāng)機呈解三 初解自聞希有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
此當(dāng)機呈說聞經(jīng)深解也。言是經(jīng)者、即一往所談文字般若也。言義趣者、義即義理。即所詮離相無住、妙有非有之理。乃前處處所言即非者、皆是也。趣、謂旨趣。指經(jīng)中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乃前處處所言是名者、皆是也。此即觀照般若、深達(dá)實相般若。故云深解也。尋常所謂、由文字而起觀照。而契實相者。正此之謂也。言涕淚悲泣者、因悟而傷迷、喜極而反痛之意耳。言希有世尊、本是贊嘆之詞。與前之嘆、大相懸殊。前者、贊佛日用尋常、莫非本地風(fēng)光。指示當(dāng)人般若真心、全體大用。如天王之華屋、一時乍見。乃言希有。今者、贊佛以文字般若、引生觀照、令契實相。如深入九重、詳細(xì)觀看。高樓廣廈。舞殿歌臺。紅曜熒熒。綠云擾擾。有應(yīng)接不遑之態(tài)。至此、不能?言宮中之事。唯道一句好希有也。可知前乃外見規(guī)模壯麗。今乃入見室家之好也。言如是經(jīng)典者、指前來所談言說章句、文字般若也。而言深者、指觀照般若也。又言甚者、指實相般若也。昔來者、自證阿羅漢、獲人空慧眼以來也。未曾聞?wù)、良以自阿含、?jīng)方等、至般若、證人空。無時不念空、無相、無作、以為究竟。然而未聞法空之理。以故適間悲泣者、正為如是之經(jīng)、恨未早聞耳。蓋此經(jīng)雖談空、又不許住空。所謂有無俱遣不空空。故稱之曰、甚深經(jīng)典也。
○二嘆他聞希有
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此因己而嘆他也。乃尊者汲引同類、并及當(dāng)時在會大眾耳。前來、恐無知音。是以請問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蒙佛誡以莫作是說。今者、始知我既得聞是經(jīng)、深解義趣。還復(fù)有人、亦能生信也。聞是經(jīng)、聞慧也。信心凈、思慧也。生實相、修慧也。此因聞思修三慧開朗。故得三般若現(xiàn)前。聞不徒聞、因聞生慧。文字般若現(xiàn)前也。信心清凈。觀照般若現(xiàn)前也。即生實相。實相般若現(xiàn)前也。故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言第一者、以信為得道之元、功德之母、居善法之首故。言希有者、以實相理、不外尋常。即諸法而顯故。言功德者、即因功果德、乃無漏無為之因果也。向下是之一字。乃承上轉(zhuǎn)下之辭。是實相者。即是非相。(說名實相。)此三句文、各有深意。初句。對世間凡夫外道、執(zhí)虛妄相者而言實相。以除我執(zhí)、以顯我空真實之相也。次句。對出世二乘、執(zhí)空相者而言非相、謂非空相。以遣法執(zhí)、以顯法空真實之相也。第三句。對權(quán)乘大士、執(zhí)非法相者、而說名實相。俾除非法執(zhí)、以顯俱空真實之相也。亦即三般若義。若能作三觀釋者、彌善也。
○三明后聞希有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此當(dāng)機并解佛后遺法中、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能信之也。至今日、始信佛語不虛。蓋空生之意、謂我已證阿羅漢果、況又躬于佛前耳提面命、猶不免懷疑未決。今幸親稟佛教、蒙佛循循善誘、故得能生信解。似亦不足為難。若夫末法之際、濁惡世中。目不?玉毫之相。耳不聞金口之言。當(dāng)?諍堅固之秋。其有?遺教而興思。念微言而渴仰。因而得聞如是之經(jīng)、遂之心得凈信。解得人法俱空。復(fù)能如法受持。是則真為希有人也。聞經(jīng)、信解、受持、即三慧也。能具三慧、故言第一希有。何以句征。意謂、此人不過聞信受持、亦尋常事。云何便稱為第一希有人乎。下即釋云。以此人無四相故。所以句、又征。謂何以得知無四相耶。縱無四相、亦不過與二乘人同流耳。何以便稱第一。釋云。我相云云。謂不惟但解人空、兼亦悟得法空。不惟無四相、亦無無四相。故云我相非相等。然我等四相。在二乘、唯知其無。今言非相者、即并無相亦非。是為無無相也。是則法根既絕、我苗不生。二執(zhí)冰銷。二空智顯。如是之人、豈二乘人得與同年語哉。故于小圣中堪稱第一。何以句、三征云。即使解法空、不過等于權(quán)乘大士。何謂希有。釋云。此人不但解法空、又解俱空。故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故知能離一切諸相。即菩薩、所不能并。安得不云希有乎。此正結(jié)前深解義趣之文也。
○二世尊印述二 初印證二 初總印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此總印所述之當(dāng)也。前以當(dāng)機解之未深、輕率而發(fā)頗有之問。世尊所以訶之誡之。今既蒙教、已得深解。呈白頗當(dāng)。故佛印之曰如是如是。謂如汝所述者、是也。而重言者。猶云不錯不錯。所以言兩如是者。須知一在于佛。二在當(dāng)機。佛意。謂我唯教爾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汝今果解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正契我心。我
- 怎么才能至誠懇切的念佛?
- 為什么妄念多?因為正念提不起來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 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怎樣念佛必定往生西方凈土
- 世間一切都逃不出因果二字
- 除生死大事外,其余都可商量
- 諦閑大師開示
- 因果報應(yīng)貫通三世,善惡禍福絲毫不爽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拜佛時心不誠拜了也是白搭
- 佛法具備挽救世道人心的三大法寶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圓覺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關(guān)于念佛的開示
- 諦閑大師遺集 卷首
- 諦閑大師遺集 總目次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普賢十大愿王別釋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