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閑大師遺集 第四編 慈悲三昧水懺申義疏
慈悲三昧水懺申義疏
︱︱民國十四年秋在觀宗寺作︱︱
原序
原夫?qū)嵪?a href="/remen/wuxia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無相,幸勿涉于因果之談。妙明不明,可建立于圣凡之說。爰眾生念頭失真,妄生三細。智眼不察,續(xù)起六?。于是飄沉五趣,莫返一真。出沒四生,積成三障。不知菩提煩惱,出自心源。生死涅槃,不彰他性。果因本一,凡圣原同。感應(yīng)難思,恩怨罔測。當(dāng)諾迦之應(yīng)?,示疾京師。正悟達之參方,投身梵剎。夙緣追襲,顧問咸宜。無緣之慈,不謀而應(yīng)。知苦果,結(jié)自惡因。有陳冤,千生不昧。憶前言,追尋圣地。仗德水,一掬消亡?梢姷昧唯心之本具,懺悔不無他求。知大法而不修,光陰皆由自誤。懺文淺顯,祖意深玄。禮誦雖多,研詳實寡。惟前賢之著述,經(jīng)久失傳。嗟世道之澆漓,徒興浩嘆!對癥良方,無人餐采。沉埋應(yīng)赴,寧不悲夫!為是切究文辭,深求脈絡(luò)。不辭固陋,聊盡隙明。擬欲申明,首提綱領(lǐng)。于七月廿一日下筆,至八月初二日畢工,遂命名為申義疏。蓋取緣生之法,無不可以即空即假即中之義而申明之矣。時任民國乙丑年仲秋月,釋諦閑述于四明觀宗寺之密藏居,時年六十有八。
原序 釋題
甲一 釋名
甲二 顯體
甲三 明宗
甲四 論用
甲五 判教
釋義
甲一 序分
乙一 別序
丙一 作懺緣起
丁一 序發(fā)起居先緣
丁二 序發(fā)起正因緣
戊一 述宿因
戊二 述現(xiàn)報
戊三 憶及昔緣
戊四 三昧解冤
己一 陳宿冤
己二 會古今
己三 正解冤
丁三 序古師詳紀緣
丁四 序述懺正因緣
丁五 序感應(yīng)有征緣
丙二 明開懺儀式
丁一 潔壇
戊一 水贊
戊二 請圣
戊三 誦咒
己一 主者擎盂呼偈
己二 大眾同聲朗誦
戊四 祝延
丁二 回向
乙二 通序
丙一 投誠請加
丁一 香贊
丁二 請加
丁三 禮敬
丁四 呈供
丁五 白圣
戊一 求證 主者稱
戊二 正白
己一 宣偈 主者宣云
己二 陳詞
戊三 宣疏
己一 正宣情旨 宣畢結(jié)云
己二 述意請加
丁六 贊佛
丁七 禮佛
戊一 述出懺法意
戊二 正禮三世佛
丙二 歸依三寶
丁一 敘歸依意
戊一 開經(jīng)偈
戊二 設(shè)懺題
戊三 正敘意
己一 上體諸佛同體慈力而述懺
己二 下念眾生同根悲仰以禮佛
庚一 發(fā)露懺悔
庚二 至心歸依
辛一 請求證鑒
辛二 敬禮佛僧
丁二 歸依須先
戊一 須先禮敬
戊二 釋先敬疑
丁三 正式歸依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述懺悔因緣
丙一 述起罪之因
丙二 述滅罪之緣
丁一 發(fā)覺初心
戊一 ?明發(fā)覺大意
戊二 詳明發(fā)心事業(yè)
己一 承上述意
庚一 正述意
庚二 設(shè)問答
辛一 權(quán)問
辛二 實答
己二 起下發(fā)心
庚一 列七心名
庚二 釋七心義
辛一 釋慚愧事業(yè)
辛二 釋恐怖事業(yè)
辛三 釋厭離事業(yè)
辛四 釋發(fā)心事業(yè)
辛五 釋平等事業(yè)
辛六 釋報恩事業(yè)
辛七 釋空觀事業(yè)
丁二 披陳懺悔
戊一 承前七心
戊二 起后二念
己一 起緣想圣境念
己二 起自陳眾罪念
庚一 洗心滌穢念
辛一 順陳
辛二 反警
庚二 警悟無常念
庚三 誡勿自誤念
辛一 正誡
辛二 證誡
庚四 多生積聚念
戊三 結(jié)成懺悔
乙二 明三障起滅
丙一 列三障名
丙二 釋三障義
丁一 ?述次第生起
戊一 正述生起
戊二 結(jié)成懺悔
丁二 詳明起滅深義
戊一 明煩惱障
己一 ?明所屬之體
己二 廣明起滅之相
庚一 分標
庚二 合釋
辛一 正合釋
壬一 直示三惱以癡為根
壬二 引經(jīng)證明三惱合釋
癸一 正明惡因苦果
癸二 結(jié)成發(fā)露懺悔
壬三 特示異名立喻
癸一 正示名義
癸二 結(jié)成懺悔
壬四 順示增數(shù)生起
癸一 三數(shù)增
子一 生起過患
子二 結(jié)成懺悔
癸二 四數(shù)增
子一 生起過患
子二 結(jié)成懺悔
癸三 五數(shù)增
子一 生起過患
子二 結(jié)成懺悔
癸四 六數(shù)增
子一 生起過患
子二 結(jié)成懺悔
癸五 七八合科增
癸六 九至百八增
壬五 翻示增數(shù)還滅
癸一 正示增數(shù)還滅
癸二 敬禮諸佛菩薩
子一 結(jié)示
子二 正禮
壬六 詳示懺悔功深
癸一 結(jié)前禮敬
癸二 起后懺悔
子一 示懺悔功深
丑一 評論要旨
丑二 緣境生心
寅一 緣三寶勝境
寅二 生二種善心
卯一 總征
卯二 別示
辰一 示生警惕心
辰二 示生悔悟心
巳一 自愧身雖出家
巳二 自審心未入道
巳三 自恥道眼徹見
巳四 自怖冥官斥責(zé)
午一 仇人索債
未一 正明
未二 引證
午二 獄主斥呵
未一 正呵
未二 甘受
巳五 自悟認真懺悔
子二 示迷心成惱
丑一 因迷成惱迷多惱多
丑二 依義建名義多名多
子三 示愿行圓成
壬七 結(jié)示禮敬三寶
辛二 觀障緣
壬一 述余意
癸一 贊佛偈
癸二 立懺題
癸三 正敘意
癸四 禮佛圣
壬二 釋本科
癸一 明觀行為滅罪方便
子一 自覺懺悔適時
子二 正宜進修觀行
丑一 列名
丑二 釋義
寅一 因緣觀
寅二 果報觀
寅三 自身觀
寅四 佛身觀
癸二 明煩惱為障道過患
癸三 明懺悔為獲大法利
癸四 結(jié)禮佛為懺悔正行
戊二 業(yè)障
己一 ?述業(yè)障厲害
庚一 承前申后
庚二 ?述義相
辛一 正述
辛二 釋疑
壬一 舉疑
壬二 征釋
癸一 征釋?意
癸二 征釋廣義
子一 標示
子二 正釋
己二 廣明業(yè)相障道
庚一 明總相懺悔
辛一 正明總相懺悔
壬一 先明眾障事相以業(yè)定名業(yè)多名多
壬二 次向三尊發(fā)露以懺滅罪懺多福多
辛二 結(jié)顯求愿早成
庚二 明別相懺悔
辛一 承前
辛二 申后
壬一 示意
壬二 釋文
癸一 懺身業(yè)三惡罪
子一 標示
子二 正釋
丑一 懺殺惡
寅一 正明殺惡
卯一 悟稟慈心以勸戒
辰一 示觀物如己勸
辰二 示父母親緣勸
巳一 正勸
巳二 引證
辰三 示昔迷不覺勸
巳一 正示昔迷
巳二 引經(jīng)證釋
午一 循業(yè)招果
未一 受畜果
未二 招人報
午二 結(jié)歸懺悔
卯二 迷起惡心以行殺
辰一 指迷起惡
巳一 示起惡心
巳二 明行惡事
午一 歷示所因
午二 正行殺事
未一 明貪殺
未二 明瞋殺
未三 明癡殺
未四 明慢殺
辰二 承懺生善
寅二 稽?歸依
丑二 懺盜惡
寅一 正明盜罪
卯一 ?釋
辰一 引經(jīng)以示盜義
辰二 引經(jīng)以顯果報
巳一 循業(yè)招果
午一 明循業(yè)
午二 顯果報
未一 受畜果
未二 招人報
巳二 結(jié)歸懺悔
卯二 廣釋
辰一 懺恃勢強奪侵凌罪
辰二 懺混用宗教財物罪
辰三 懺親緣同事私占罪
辰四 懺攻誘枉壓無辜罪
辰五 懺貿(mào)易欺騙漁利罪
辰六 懺暗地圖謀邪命罪
寅二 承懺生善
丑三 懺淫惡
寅一 正懺罪惡
卯一 總釋
辰一 引經(jīng)以示過患
辰二 引經(jīng)以顯果報
巳一 循業(yè)趨果
巳二 依業(yè)招報
午一 受畜果
午二 招人報
卯二 別釋
寅二 承懺生善
癸二 懺口業(yè)四惡罪
子一 正懺罪惡
丑一 合釋
寅一 引經(jīng)示過
卯一 承前申后
卯二 正示過患
寅二 結(jié)歸懺悔
丑二 分釋
寅一 懺惡口罪
寅二 懺妄語罪
卯一 小妄語
卯二 大妄語
寅三 懺綺語罪
寅四 懺兩舌罪
子二 承懺生善
癸三 懺六根所造罪
子一 結(jié)前
子二 起后
丑一 正懺罪業(yè)
丑二 承懺生善
癸四 懺障三寶業(yè)罪
子一 述余意
丑一 贊佛偈
丑二 立懺體
丑三 正敘意
丑四 禮佛圣
子二 釋本科
丑一 承前申后
丑二 正懺罪障
寅一 陳障懺罪
卯一 ?陳慶悟
辰一 引經(jīng)示慶
辰二 警悟無常
辰三 結(jié)成懺悔
卯二 廣陳罪相
辰一 陳于佛邊起諸罪相
辰二 陳于法邊起諸罪相
巳一 不知失意罪
巳二 知之故意罪
辰三 陳于僧邊起諸罪相
巳一 陳重罪相懺
巳二 陳輕罪相懺
寅二 懺后生福
癸五 懺雜業(yè)障
子一 結(jié)前申后
子二 正懺罪障
丑一 引經(jīng)示意
丑二 正懺雜業(yè)
寅一 別懺
卯一 懺邪害妄托業(yè)
卯二 懺慢陵酒醉業(yè)
卯三 懺褻像?近業(yè)
卯四 懺矯蹇希圖業(yè)
卯五 懺屠酟無慚業(yè)
卯六 懺驅(qū)捶撤橋業(yè)
卯七 懺善盡闡提業(yè)
寅二 總懺
子三 承懺生善
丑一 正明生善功果
丑二 敬禮諸佛菩薩
戊三 報障
己一 結(jié)前申后
庚一 結(jié)前竟
庚二 申后義
辛一 ?述報障厲害
壬一 揭示報到難逃
壬二 唯云懺功獲免
癸一 總示功深
癸二 引緣證釋
癸三 直示結(jié)釋
辛二 詳述懺悔功深
壬一 示罪惡以勸進修
壬二 警無常以令覺悟
壬三 引昔緣以顯果報
癸一 正引昔緣
癸二 立例校量
癸三 結(jié)成懺悔
壬四 顯報障以懺罪報
癸一 懺阿鼻地獄罪報
癸二 懺眷屬地獄罪報
子一 正懺罪報
子二 轉(zhuǎn)惡成善
丑一 愿轉(zhuǎn)苦為樂報
丑二 禮十方佛菩薩
癸三 懺三惡道中總報
子一 結(jié)前申后
子二 引經(jīng)示意
癸四 懺諸道雜報
子一 分懺惡報
丑一 懺畜生道中雜報
丑二 懺餓鬼道中雜報
丑三 懺鬼神修羅雜報
子二 合顯善愿
癸五 懺人天二趣余報
子一 示意
子二 正懺
己二 總結(jié)懺悔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總結(jié)三障懺竟
乙二 當(dāng)述發(fā)愿回向
丙一 總相回向
丁一 申明奧義
丁二 正明總向
戊一 總標自他同懺
戊二 別釋福善法利
丙二 別相發(fā)愿
丙三 按例結(jié)收
釋題
○甲一 釋名
按本宗家法釋題有五重玄義自分為五初釋名
此懺以單法立題。法有二種:一、性法。二、修法。今題全是修法。性指理具,修指事造。今言慈悲,為化他之宗。水懺,為利物之用。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由有與樂拔苦之心宗,故述三昧水懺之勝用,流傳未來,永永無盡。拔惑業(yè)之苦因,與無生之樂果;前四字,為當(dāng)部之別目。后一字,為諸懺之通題。釋意如緣起,茲不繁贅。
○甲二 顯體
名是假名,是能詮之文字。體是實體,為所詮之理性。是故一一能詮名下,俱須顯所詮之體。故于釋名之后,須顯體也。此懺以真性解脫為體;真性,即吾人現(xiàn)前一念之心性。本來無縛,故曰解脫。此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為一切諸法之所依,故得為懺法之體也。
○甲三 明宗
前顯體,顯于性。今明宗,明其修。全性起修,故不二而二。全修在性,故二而不二。譬如梁與柱,是屋之綱維。屋內(nèi)空,是梁柱之所取。梁柱喻宗,屋空喻體。故于顯體之后,須明宗也。宗者,趨也。是修行之歸宿,會體之樞機。若行者不識宗趨,則行業(yè)無歸,何能領(lǐng)會不思議之妙體乎?故宗趨不可不明。此懺以凈除三障為宗,自凡夫地,乃至等覺菩薩,皆須依此宗為歸宿也。普賢觀經(jīng)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又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是。今以凈除三障為宗,舉因,即攝果也。
○甲四 論用
用是力用,以功能為義。前明宗,是全性起修。今論用,是因修成德。宗有二:一曰宗宗,二曰用宗。以因趣果,為宗宗。與樂拔苦,為用宗。用亦有二:一曰宗用,二曰用用。從因至果各論伏斷,為宗用。專言當(dāng)部得益之相,為用用。此懺以解冤釋結(jié)為用。傳云:今蒙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后,不復(fù)與汝為冤矣。此即當(dāng)部之力用也。
○甲五 判教
教,指大圣利生之文言。判,即分剖小大之異同。如來一代利生言教,我祖判為五時:第一、華嚴時。于化儀,為頓教。于化法,兼別明圓。第二、阿含時。于化儀,為漸教。漸分時有三,此為漸初。于化法,但藏教。第三、方等時。于化儀,為漸中。于化法,小大同聞,具談四教,謂藏通別圓也。乃對三藏半字,為說通別圓滿字教也。第四、般若時。于化儀,為漸末。于化法,具三教。謂帶通別權(quán),明圓教實也。第五、法華,涅槃,合為一時。于化儀,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于化法,法華,純是圓教,故稱純圓獨妙法也。涅槃,亦具談四教。謂追說四教,追泯四教。追說,即是施權(quán)。追泯,即是顯實。又追說,即開權(quán)。追泯,即廢權(quán)。開權(quán),即顯實。廢權(quán),即立實也。所以于涅槃時,仍須為實施權(quán)者。以有橫來之機,不得不施權(quán)。先令暫證小果,即當(dāng)為之開權(quán)。令其不住小果,故當(dāng)廢權(quán)而立實也。涅槃以五味相生,判五時教法次第。經(jīng)云: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喻佛初說華嚴,次說阿含,三說方等,四說般若,五說法華涅槃。又云:置毒乳中,五味毒發(fā),俱能殺人。言殺人者,謂毒無明父,殺貪愛母也。今此懺文所集,概以方等大乘居多。故須以毒發(fā)生酥,為此部之教相也無疑?傖屆}竟。
釋義
○甲一 序分
○乙一 別序
○丙一 作懺緣起
二別解文義,大科分三:初序分二:初別序二:初序作懺緣起,此直指全篇序文為緣起也。凡一切大小乘經(jīng),皆以通序居先,別序居次者,以通序為證信,別序為發(fā)起。證信者,依佛遺命之言,安于經(jīng)端,證明是佛所說之經(jīng),令生正信故。發(fā)起者,發(fā)當(dāng)部之緣起。凡有一事,必有一事之緣而生起故。今此懺法,與經(jīng)不同。經(jīng)由西土翻譯來東,若不安佛語于經(jīng)端,恐人猶豫,謂非佛經(jīng),故以證信居先也。懺由東華賢制作,必有所感而為之者,故即以發(fā)起居先也。復(fù)開為五:
○丁一 序發(fā)起居先緣
竊謂:圣教經(jīng)律論藏,譯席所翻之外,爾后賢制作。未有無所感而為之者乎?若條陳枚舉,品別而言。未易紀極,即此靈文,而曰水懺者,請言其由?
此序是宋人所作,后不留名,足見是道德高尚之士,晦?韜光之意。竊、私也。謂、言也。序主以此二字為發(fā)語之端者,乃謙詞意也。意取私見如是而已。圣教,即指大藏經(jīng)。謂一大藏教,曰經(jīng),曰律,曰論。各含無盡義理,故稱為藏。無一不由西土翻譯過來,故曰譯席所翻。謂上來兩土先德,翻梵語,譯華文也。一切經(jīng)之所詮者,諸禪定法。一切律之所詮者,諸持犯法。一切論之所詮者,諸斷疑發(fā)慧之法也。故曰律詮戒學(xué),經(jīng)詮定學(xué),論詮慧學(xué)。是故經(jīng)律論三藏,以戒定慧三學(xué),攝盡無遺矣。又經(jīng),是教經(jīng)。律,是行經(jīng)。論,是理經(jīng)。是以經(jīng)律論三藏,亦可稱為教行理三經(jīng)矣。之,語助詞。外字,意指懺文,是起下之詞也。此二句,通言三藏,均宜以通序居先。證明佛說,所以令生正信也。次二句,別指懺部。均宜以別序居先,發(fā)起當(dāng)部之由致也。爾后者,言如是三藏東來之后,乃有懺法出現(xiàn)于世,各有大事因緣也。賢,指作懺諸祖。例如皇懺,志公禪師。本懺,悟達國師。大悲懺,四明尊者。凈土懺,慈云懺主等,皆是也。制,組織也。作,撰集也。凡是懺法,各有宗本。謂折取大藏靈文,抄錄大圣德號。故制作皆有事緣發(fā)生。緣因郗后之墮蟒蛇,度其出苦,乃有皇懺出現(xiàn)世間。事因悟達之解宿冤,故有本懺出現(xiàn)于世。故曰未有無所感而為之者乎。次三句,避繁舉約。謂至于今日,流通懺部很多。若一一備述,故曰條陳枚舉;驗樽岳蕹,或為他人超薦。品類各別,片言難罄,故曰未易紀極。后二句,收序當(dāng)文。謂此三卷靈文,所以標名水懺者,請以詳其由也。
○丁二 序發(fā)起正因緣
○戊一 述宿因
昔、唐懿宗朝。有悟達國師,知玄者。未顯時,嘗與一僧,邂逅于京師,忘其所寓之地。其僧,乃患迦摩羅疾,眾皆惡之。而知玄與之為鄰,時時顧問,略無厭色。因分袂,其僧感其風(fēng)義,祝之曰:子向后有難,可往西蜀,彭州,九龍山相尋。其山,有二松為志。
唐,即李氏有天下也。共二十一主,至懿宗,為第十八主也。時有匡宗大德,諱,知玄。姓,陳氏。咸通四年,署號悟達國師。未曾顯達以前,正負笈參方時也。爾時王都在陜西,漢時易名長安,即指長安為京師。不期而遇,謂之邂逅。當(dāng)時悟達,參訪到京,掛搭某寺。時有一病僧,早曾在內(nèi)。通身患瘡,穢氣沖人,人皆惡之。唯師與之鄰,愍其苦惱,時時顧問,久之無厭,可見得有宿緣在焉。直至其僧疾愈,各自南北。臨分袂時,其僧感其德風(fēng)道義,乃祝之曰:爾,他日如有難臨身,可以到四川,彭州府,九龍山尋我。我當(dāng)為爾,設(shè)法施救。其山有二大松樹為志,爾宜切記切記,幸毋忘焉。
○戊二 述現(xiàn)報
后悟達國師,居安國寺,道德昭著。懿宗親臨法席,賜沉香為法座,恩渥甚厚。自爾忽生人面瘡于膝上,眉目口齒俱備。每以飲食喂之,則開口吞啖,與人無異。召名醫(yī),皆拱手默默。
其后師住持安國寺,為總教沙門,道德昭著。至十二年五月,上,親臨法席。賜沉香莊飾寶座,高二丈余,珍麗殊絕。僖宗中和二年,上,駕幸蜀,避黃巢。至成都,遣御史郭遵,賚璽書,召師赴行,恩渥甚隆。次年,師自成都行宮辭還。道經(jīng)九龍山,忽于左膝上,隆起一珠。眉目口齒俱備,時曰人面瘡。每以飲食喂之,則開口吞啖,與人一樣。?召名醫(yī)醫(yī)治,人皆拱手默默,無堪設(shè)想也。
○戊三 憶及昔緣
因記昔日同住僧之語,竟入山相尋。值天色已晚,仿徨四顧,乃見二松,于煙云間,信期約之不誣。即趨其所,崇樓廣殿,金碧交輝。其僧立于門首,顧接甚歡。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無傷也,嚴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
師以瘡苦痛,難受難堪。正在莫可如何之際,倏忽之間,猛然記得昔日病僧祝語,竟即入山相尋。適值紅日西沉;仿徨,謂進退不得。四方一看,迥迥然乃見二大松樹,直立于煙云之間。心竊喜之,信昔年之期約,今果不誣也。遂忍痛而趨其所,但見崇樓廣殿,金碧交輝。又見故人,立于門首,顧接甚歡,因留宿焉。師遂以所苦告之。故人曰:無傷也,此間巖下有清泉在,一俟明旦引去,一濯即愈矣。
○戊四 三昧解冤
○己一 陳宿冤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間,其人面瘡,遂大呼:未可洗!公!識達深遠,考究古今。曾讀西漢書,袁盎晁錯傳否?曰:曾讀。既曾讀之,寧不知袁盎殺晁錯乎?
黎,黑也。明,亮也。謂長夜方曉,清旦之時也。僧飭童子,引至巖下清泉之處。正在掬水之間,其瘡遂大呼曰:未可洗!公識見深遠,博達古今?稍x西漢書中,袁盎晁錯傳否?師曰:早曾讀過。瘡曰:既曾讀之,寧不知袁盎殺晁錯乎?
○己二 會古今
公,即袁盎。吾,即晁錯也。錯,腰斬東市,其冤為何如哉?累世求報于公,而公十世為高僧,戒律精嚴,報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寵遇過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損,故能害之。
昔之袁盎者,即公是也。晁錯者,即我是也。當(dāng)時腰斬晁錯于東市,其冤為何如哉?我累世以來,無一世不求報復(fù)。無如公十世以來,皆為高僧。戒律精嚴,有護戒神擁護。我欲報復(fù),未敢近身,無由獲便。今汝受人主請,寵遇恩隆,名利心起,于德有虧。故我能近襲于身,以害汝也。
○己三 正解冤
今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復(fù)與汝為冤矣。悟達聞之凜然,魂不住體。連忙掬水洗之,其痛徹髓。絕而復(fù)蘇,覺來,其瘡不見。乃知圣賢渾跡,非凡情所測。再欲瞻敬,回顧寺宇,不可復(fù)見。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
如今既蒙出世圣人調(diào)解,賜我以三昧法水,令我解脫。從今以后,更不復(fù)與汝為冤矣。師聞言凜然,魂不附體。連忙掬水洗之,當(dāng)時痛徹骨髓,氣絕不知人事。經(jīng)時良久,漸漸復(fù)蘇。覺得左膝,安然無恙,其瘡不復(fù)見矣。由是,乃知圣賢渾跡世間,非凡情所可測度也。師再欲瞻視禮敬,回顧金碧交輝之崇樓寶殿,杳無影像,則不復(fù)可見。遂卓庵其地,以成招提,終其身焉。
○丁三 序古師詳紀緣
迨我宋朝,至道年中,賜名至德禪寺。有高僧信師古作記,紀其事甚詳。
迨,及至也。我,即序主自稱。所謂隨世假名,稱我無咎。宋,指趙氏有天下。共十六主,至道,是第二主太宗年號。賜招提,為至德禪寺。時有高僧某師,詳紀其事。
○丁四 序述懺正因緣
悟達當(dāng)時,感其殊異,深思積世之冤,非遇圣人,何由得釋?因述為懺法,朝夕禮誦。后傳播天下,今之懺文三卷者,乃斯文也。蓋取三昧水,洗冤業(yè)為義,命名曰水懺。此悟達感迦諾迦之異應(yīng),正名立義,報本而為之云耳。
謂師既蒙大圣垂慈,使我多生宿冤,頓然豁免。殊恩碩德,將何圖報?經(jīng)云: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有報恩者。于是述成懺摩,唯有朝夕禮誦,以報殊恩于萬一耳。從此畢命熏修,果至臨命終時,預(yù)知時至。右脅而臥,奄然而逝,時人號師為陳菩薩。至后傳播天下,即今三卷懺文者是也。所以命名為水懺者,蓋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積世之冤業(yè),以定其名。乃師感尊者之慈恩殊異,正名立義,以義定名,誠報本之意云。
○丁五 序感應(yīng)有征緣
今敘夫故實,標顯先猷。庶幾開卷,若禮若誦者;知前賢事跡之有端,由歷劫果因之不昧也。
,猶專也,擅也。意謂:所以于靈文之端,詳敘師之事實,標顯先德徽猷。俾后之禮誦者,一展卷,便知善惡報應(yīng),如影隨形,昭然不爽。以如是因,感如是果,隨業(yè)受報,因果無差,纖芥無遺,所謂開卷即有益也。明作懺緣起竟。
○丙二 明開懺儀式
○丁一 潔壇
○戊一 水贊
此為凈潔壇場故唱水贊也。
楊枝凈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餓鬼免針咽。滅罪除愆,火焰化紅蓮。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行者先宜作觀運心,假想觀音大士,左手執(zhí)凈瓶,右手拈楊枝。沾取瓶中甘露法水,周遍灑散于壇場內(nèi)外;以及至于三千大千,故曰楊枝凈水?灑三千也。性空者,此水無自性,不自生。無他性,不他生。無自他共性,不共生。無自他離性,不無因生。四性不生,故曰性空。此言水之體也。又言八德者,舉其用也。例如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之水,有八種德用:一者,輕德。不若此間之水,但能下注,不能上升。彼水能上飄,故稱德也。二者,清德。此間觸沙坭,其水即濁。彼水,則清潔自如。三者,冷德。此間火蒸則熱,彼水,則涼冷自若。四者,軟德。此間水質(zhì)強硬,往往沖壞萬物。彼水體質(zhì)柔軟,能益百物。五者,美德。此間嘗之無味,彼水,則美味異常。六者,香德。此間全無氣息,彼水撲鼻芬香。七,飲者無厭德。此水不能多飲,飲則生厭,彼水飲多不厭。八、飲者無患德。此水飲多則病,彼水匪惟多飲無患,并能增長精神,得忍開智。今之瓶中甘露,亦復(fù)如是。因有八種德用,故能溥利六道眾生。今舉人天,乃該修羅,即三善道也。謂天得水,而五衰不現(xiàn)。人得水,而四相皆空。修羅得水,而舍盡瞋心。鬼得水,而能免針咽海腹之餓。第五句,指畜道。謂畜得水,而能滅披毛戴角之罪,除負債含冤之愆。故須歸命清涼地菩薩摩訶薩。南無,是梵語,華言云歸命。
○戊二 請圣
南無圣觀自在菩薩(三稱)
○戊三 誦咒
○己一 主者擎盂呼偈
呼偈時須肅恭正念,至佛像前,拈香展禮畢,長?,左手擎盂,右手以第四指,于水盂上,梵書??二字。呼偈云:
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十方。膻垢穢盡蠲除,令此壇場悉清凈。 教有密言,謹當(dāng)持誦。
○己二 大眾同聲朗誦
大悲十咒心經(jīng)畢。接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云云)
○戊四 祝延
唵捺摩巴葛瓦諦(云云)
○丁二 回向
以此經(jīng)咒功德,回向護法龍?zhí)臁?a href="/remen/san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三界岳瀆靈聰,守護道場真宰。祈福保安平善,莊嚴無上菩提。普愿法界有情,共入毗盧性海。
此以回向偈為結(jié)文也。謂上來潔壇持唱,三業(yè)虔誠,所作功德,回此功德;向于當(dāng)處護法善神,上自三界諸天,四海龍王;下及五岳四瀆,聰明正直諸靈神眾。以上是回自向他也。祈福二句,是回因向果。末二句,是回事向理。無上菩提,是果覺。毗盧性海,是理性。梵語毗盧遮那,華言?一切處,即理性也。所以取喻如海者,以為周?廣大故也。釋別序竟。
○乙二 通序
○丙一 投誠請加
○丁一 香贊
爐香乍,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jié)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xiàn)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
爐名寶鼎,香號栴檀,乍言其暫。,焚燒也。香性周?,火性亦?。鼎內(nèi)焚香,法界緣起。全理成事,全事即理。理本周?,事亦隨?。故得法界蒙熏。法界者,盡十方,?空界,諸處無不芬香馥郁也。虛空無盡故,世界無盡。世界無盡故,諸佛國土無盡。國土無盡故,現(xiàn)坐道場諸佛無數(shù)。諸佛無數(shù)故,三乘海眾,尤見其無量無邊,故曰諸佛海會。香性周?,聞性本?,互?互攝,故曰悉遙聞也。盡虛空界,隨處皆有法會。事隨理?,理隨事成。一一法會,皆見香瑞祥云,凝結(jié)于上,故云隨處結(jié)祥云也。誠意者,虔誠心意,一念不生也。方與乍照映。殷,誠之至極也。正恁么時,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感應(yīng)道交,不可思議,故得諸佛現(xiàn)全身也。
○丁二 請加
即請求普賢王菩薩來加護也。當(dāng)主者鞠躬,稱普賢王菩薩時,眾,和稱象駕光臨。
有一菩薩。結(jié)跏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安祥徐步,雨大寶華,至行者前。其象開口,于象牙上,諸池玉女,樂弦歌,其聲微妙,贊嘆大乘一實之道。行者見已,歡喜敬禮。復(fù)更讀誦甚深經(jīng)典,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寶佛塔,及釋迦牟尼。并禮普賢,諸大菩薩。發(fā)是誓愿:若我宿福,應(yīng)見普賢。愿尊者吉,示我色身。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此一篇文,說明大士降臨形容,光明相好,行者不可不預(yù)知也。言菩薩趺坐于蓮華之上,蓮華在象王背上。大士之身色,純?nèi)绨子。有光五十種,色亦如之。此指項上之光也。身有八萬四千毛孔,孔孔流出金光。光中化佛無量,化菩薩眾亦然。申申夭夭,一路雨華,來至行者之前。象有六牙,牙上化現(xiàn)七寶蓮池。池中復(fù)現(xiàn)金童玉女,操樂音,演暢大法。?利天王,也有婆羅寶象,步虛而行。瞬息之間,超忽萬里;渖碛腥,牙有七池。池有七蓮華,華有七玉女。女奏音樂,出涅槃疏。天象尚爾,況大士白象王乎?所以行者一見,則歡喜敬禮,讀誦贊揚,從此?禮無量諸佛。并多寶佛塔,及釋迦牟尼等。遂發(fā)愿云:若我有宿福,應(yīng)當(dāng)見大士者。愿尊者?吉,(即普賢)明示于我。乃以至心稱十聲云:南無普賢菩薩。
○丁三 禮敬
主者舉一切恭敬 眾和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法。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僧。
此敬禮大乘三寶也。有能,有所。吾人之身口意三業(yè),為能敬禮。十方之佛法僧三寶,為所敬禮。言各稱十方法界者,總顯三寶之境,無窮無盡,無邊無際也。以吾人現(xiàn)前介爾心性,本自?無初后,橫絕邊涯。十方法界,并不出于介爾分劑。須知介爾之心體,即法寶。介爾之心相,即佛寶。介爾之心用,即僧寶。三寶同是一心,名為一體三寶。證此一體三寶,名十方佛。說此一體三寶,能詮所詮,均名十方法。修證此一體三寶,名十方僧。是為大乘住持三寶也。如其無有一體三寶,那里能夠建立住持三寶?如其無有住持三寶,便不能夠顯發(fā)一體三寶。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盡還源,性相不二之旨,自有豁然貫通時也。勉旃!
○丁四 呈供
主者舉云: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yǎng)。
愿此香華十方。以為微妙光明臺,諸天音樂天寶香。諸天肴膳天寶衣,不可思議妙法塵。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zhuǎn)無礙互莊嚴,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悉有我身修供養(yǎng)。一一皆悉法界,彼彼無雜無障礙,盡未來際作佛事。普熏法界諸眾生,蒙熏皆發(fā)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
夫一切諸法,無一不是理具,亦無一不是事造。言理具,就具于事造。事造,即造于理具也。這十七偈,不須口唱,只消心想。我所拈持之香華,一香一華,無非即空,即假,即中。體即法界也。首句,意取香性華性,與我心性,原無二性。心性佛性,亦無二性,故能一?一切?也。次十六句,即法界觀。即空故,稱性周?。即假故,性體真空。緣起無礙,故能隨心顯現(xiàn)。先現(xiàn)微妙光明寶臺,臺上又現(xiàn)天樂,天香,天肴膳,天寶衣。光是色塵,樂是聲塵,香是香塵,是味塵,衣是觸塵,又現(xiàn)不思議法塵,是為六塵供養(yǎng)。即中故,空假不二,圓融無礙,故能一一塵中,各出六塵。一一六塵,出生妙法,周旋回轉(zhuǎn),交互莊嚴。?至十方世界,三寶座前。彼諸三寶臺前,皆有我之色身,修諸供養(yǎng)。所有供養(yǎng),一一皆悉周?法界,無雜無礙,是為橫?十方。既能橫?,必能?窮,故云盡未來際作佛事也。后三句,愿詞。意云愿此香花,普熏法界眾生。眾生蒙此熏者,無一不發(fā)菩提之心。唯愿同入無生法忍,同證妙覺果智。想已,拈香散花,執(zhí)爐唱云。
愿此香花云,滿十方界。供養(yǎng)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緣覺聲聞眾,及一切天仙。以起光明臺,過于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諸眾生,皆發(fā)菩提心。南無寶曇華菩薩摩訶薩。
前但心觀,是密行。此以口唱,是顯行。是為顯密雙修,事理并運。理具事造,二義雙彰。此十二句文義同上,不必繁贅。
○丁五 白圣
○戊一 求證 主者稱
釋迦如來(大眾和)證明禮懺。
○戊二 正白
○己一 宣偈 主者宣云
妄念成生滅,真如不變遷?偝蛛y思議,無住對空宣。
此一偈語,意義不淺,宜注意焉。不知者以為妄念生滅,真如不遷,所以打成兩橛。殊不知妄性本空,真性本有。妄從真起,離真無妄。是故一念迷,全真成妄,妄外無真。如水成波,波外無水。一念悟,全妄即真,真外無妄。如識波是水,水外無波。真妄無殊,迷悟有異。所以云總持難思議。華言總持。梵語陀羅尼。其間有無字陀羅尼,有字陀羅尼,一字陀羅尼,多字陀羅尼之不同。此指無字陀羅尼也。即是真妄不二之一心,故云難思難議。以其真妄不二,所以非心可思,非言能議也。既然如是,只可以無住心,對空宣說。所謂以空合空,則庶幾矣。
○己二 陳詞
仰白十方三寶,剎海天龍,懺摩海會圣凡;愿賜慈悲,俯垂證鑒,有疏披宣,伏希慈聽。
此正無住對空宣也。須知萬法唯心,心外無法。若了唯心,空亦唯,有亦唯;佛亦唯,生亦唯;十方亦唯,當(dāng)處亦唯;剎海亦唯,海會亦唯;三寶亦唯,八部亦唯。,舉要言之,此以唯心宣,彼以唯心聽。
○戊三 宣疏。
○己一 正宣情旨 宣畢結(jié)云
上來情旨,恭對披宣。大圓鏡中,諒垂印可。
大圓鏡,指諸佛所證菩提智也,轉(zhuǎn)第八識而成。智如圓鏡,無像不現(xiàn),無處不鑒。故此情旨披宣,諒佛必垂慈印可也。
○己二 述意請加
是以備香華供養(yǎng),燈燭莊嚴。命我等流,代行懺法。今則依仗如來大寂滅海,歸投普門大悲愿王。蕩罪業(yè)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剪芥蒂于不萌枝之地。心純是法,與法相應(yīng)。理事圓融,行愿成就。我既如是,佛必哀憐。祈叩洪慈,冥熏加被。
此陳述誠意,乞求加被也。意云:茲者嚴潔壇場,修諸供養(yǎng)。命我緇流,代為禮敬。今則全仗如來廣大寂滅心海,故能歸投普門菩薩大悲愿王。俾彼乞懺者,無始之罪業(yè),蕩除凈盡,寸絲不留。故曰無何有之鄉(xiāng)。歷劫之惡根,清凈無余,永不萌發(fā),故曰剪芥蒂于不萌枝地也。我全妄即真之心,純是真如妙法,故能與法相應(yīng)。妄心是事,真如是理。心既全真,事理無礙,故曰圓融。如是事理既融,自然行愿必就。眾生若斯懇誠,諸佛無不憐念。故我祈叩洪慈,唯冀冥熏加被。
○丁六 贊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是天中天之大覺,圣上圣之能仁。故稱無上士,亦曰天人師。以其道成無上正等正覺故也。所以上下無如,十界無匹,一切無能與等埒者也。
○丁七 禮佛
○戊一 述出懺法意
啟運慈悲道場懺法,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序云:爾時賢制作,未有無所感而為之者也。足見每種懺法,出現(xiàn)世間,必有事緣,為之發(fā)起,所謂應(yīng)運而出也。今言啟運者,謂應(yīng)運而開啟也。慈悲,謂與樂拔苦。道場,即修道之場。懺法,謂懺悔法則。此六字,諸懺之通用。既須懺悔業(yè)障,成辦道業(yè)。必先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戊二 正禮三世佛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南無尸棄佛。南無毗舍浮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當(dāng)來彌勒尊佛。
前六是過去佛,第七是現(xiàn)在佛,第八是未來佛,故稱三世。梵云毗婆尸,亦云維衛(wèi),華言勝觀。以殊勝智,觀法平等故。尸棄,亦名式棄,華言火依。依火光三昧而成道故。毘舍浮,云?一切自在。以證無上道,無處不自在故。此三是莊嚴劫最后之三佛也。拘留孫,云所應(yīng)斷。五住煩惱,寸絲不留故。此佛為賢劫千尊之首。拘那含牟尼,云金寂,亦云金仙,即所謂大覺金仙也。迦葉,云飲光。言佛光?燁,吞飲余光故。釋迦牟尼,云能仁寂默。能仁,即大悲。悲必具慈,故能與眾生樂,拔眾生苦也。寂默,即大智。智必具慧,故能默契寂滅心海,慧鑒蒙機宜也。是現(xiàn)坐道場之佛,故稱本師。彌勒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華言無能勝。謂以慈心三昧,趨進極果。一大千界,唯慈氏獨得補釋迦處,無能勝過也。是未來成道,故稱當(dāng)來。現(xiàn)在人所尊稱,故安一尊字。
○丙二 歸依三寶
○丁一 敘歸依意
○戊一 開經(jīng)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此偈相傳是武后制作,本贊華嚴經(jīng)也。以其意義甚善,先德移在諸部之端,令人開卷獲益也。經(jīng)云:佛法如蜂蜜,中邊皆甜。無論大小乘經(jīng),部部可稱無上。故阿含,翻為無比,亦即無上義也。須知藥無好歹,愈病者良。法無優(yōu)劣,投機者勝。如言修定,以經(jīng)為優(yōu),律論次之。言持戒,以律為優(yōu),經(jīng)論次之。言除疑開慧,以論為優(yōu),經(jīng)律次之。言雪愆滅罪,以懺法為無上,余所不及也。今以此偈安于本部之端,即以此懺法,為無上,為甚深,為微妙之法也。吾人若不生中國,不得人身,直是百劫千生,難逢難遇。今幸得人身,又生中國。遭遇,即不難也。難與不難,在人信之與否耳?吾人既具信心,逢此懺法;如今眼見耳聞,心得領(lǐng)受,日能執(zhí)持?芍^不徒信,不徒見,不徒聞矣。然此懺法,是行經(jīng)。見者聞?wù)?是文字,是言句。此二者,俱是不相應(yīng)法,非真實義。故須第四句發(fā)愿云:愿解如來真實義。既懺法與經(jīng)律論不同,故如來之真實義亦異。須細研之,幸勿草草!
○戊二 設(shè)懺題
慈悲水懺法卷上
義詳玄義第一科釋
○戊三 正敘意
○己一 上體諸佛同體慈力而述懺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
師所以述此懺法者,惟是上體十方諸佛悲心,下念六道眾生苦惱,而制作之也。言一切諸佛者:一切,賅攝十方三世。佛者,覺也。對生之迷,說佛之覺。覺,即不迷之謂也。其覺有三:佛于最初居凡夫地時,覺悟生佛不二之旨,名為自覺(名字位)。從此念念覺照,不為境迷,并能以此自覺之道,展轉(zhuǎn)教人,名為覺他。(觀行位)。日久功深,惑伏智明,任運垢脫落,獲六根清凈(相似位)。漸次進破界外無明,即入初住,乃至等覺(分證位)。最后斷根本無明,證無上道,名為滿覺(究竟位)。佛依生佛不二之旨,運同體慈力,與眾生樂,拔眾生苦,故曰愍念眾生。懺主自知是未來佛中之一數(shù),宜體佛心,為說水懺總法也。過去諸佛已證此,故稱覺,F(xiàn)在諸佛今證此,能稱覺。未來諸佛正修此,當(dāng)稱覺。亦名理即位也。
○己二 下念眾生同根悲仰以禮佛
或問:上科同體慈力,此科同根悲仰,其同體慈力之體用,與夫同根悲仰之體用,可得聞乎?答:佛視眾生,等有佛性,與我同體。我既得樂,亦應(yīng)令眾生得樂,是為同體之慈體也。用者,懺主觀佛本覺妙心,與我同體。佛既為眾生起慈,我亦應(yīng)隨諸佛起慈。故經(jīng)云同一慈力也。眾生觀佛,本在凡夫時,與我同根。佛既離苦,我如何猶在苦中,是為同根之悲體也。用者,懺主觀眾生本妙覺心,與我同根。眾生既悲感仰佛,我亦應(yīng)代眾生悲感而仰佛也。故經(jīng)云同一悲仰。復(fù)分為二:
○庚一 發(fā)露懺悔
良以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暗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圣僧,不孝父母六親眷屬。盛年放逸,以自憍倨。于一切財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親近非圣,狎惡友,不知悛革;驈(fù)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恒與眾生,造業(yè)破戒。過去諸罪,現(xiàn)在眾惡,今日至誠,悉皆懺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對諸佛之覺,說眾生之迷。迷,不覺之謂也。不覺自心與諸佛不二之理,是以法身流轉(zhuǎn)五道,乃稱眾生。生既與佛同體,諸佛所以愍之念之耳。良以二字,是興嘆之詞。眾生自無始一念不覺之后,障蔽妙明,故號無明。從迷積迷,以歷塵劫,故云垢重。由貪瞋癡,發(fā)身口意,造十惡業(yè),誰不有之?故曰何人無罪,何者無愆。愆,即過也。有意作者曰罪,無心失者曰過。吾人現(xiàn)居凡夫地上,心無智慧曰愚,盲修瞎作曰行。為無明昏暗之所覆蔽,違背良師,親近惡友,內(nèi)以昏煩之法,惱亂心神。立,秉也。性,習(xí)也。謂秉立過去之習(xí)性,罔無知覺。不曉博問先知,一味恣任惡習(xí)之心,自依自恃。即所謂恣任自心,習(xí)以成性。以致不信諸佛,是真大醫(yī)王。不信尊法,是療病良藥。不信圣僧,是看病慈母。對于父母,劬勞德,撫育恩,昊天罔極。匪惟不思所以圖報,而反兩眼白之;甚至忤之逆之,故云不孝。六親者:于個人,指父母兄弟姊妹。于父邊,指伯叔兄弟兒孫。于母邊,指舅姨兄弟兒孫。均宜上恭下愛,今則不然,故總稱不孝。儒云:血氣方剛,戒之在?。吾儕在英年時,色體強盛,故稱盛年。于此盛年之時,正好營辦有益事業(yè),以務(wù)立身之本。今言放逸者,謂放蕩游逸,不務(wù)正修也;蛴H師擇友,或博問先知。今言以自憍倨者,憍,自傲也。倨,不遜也。似此,即名空腹高心,自暴自棄耳。凡世間一切財寶,無非倘來之物。當(dāng)用則用,不用無益。若更貪不舍,愛戀不忘,為他累身,大非所宜。諺云:財大禍大,不可不知。一切歌樂,無非惑耳牽心。一切女色,盡是迷魂羅剎。若貪之戀之,甚至失命喪身,亡家敗國。若更意起煩惱,便能燒功德林,即名劫功德賊,是指此煩惱為賊也。歡喜,是貪賊。怒恚,是瞋賊。無知,是癡賊。既非良師,又非圣人,何須親近!惡友,應(yīng)當(dāng)遠離,爾反?狎。?狎,猶云親近也。設(shè)有好人勸諭,爾又不知悛革。悛,音詮,止也。革,除也。既有好人勸諭,爾宜從此止步,革除故態(tài)。今言不知,是為自負負人矣;驈(fù)身作殺業(yè),傷害生靈。或口飲酒,令心昏迷。埋沒智慧種性,使現(xiàn)行慧心,不得開朗。是以一天到晚,一年到底,一生到死;恒常與諸眾生,造作十惡業(yè),或犯輕重戒。從過去以至今生,所積罪業(yè),如恒河沙,不足喻其多。論現(xiàn)生之眾惡,或自作,或教他;或知而故犯,或無心誤失。今日生大慚愧,發(fā)至誠心。瀝膽披肝,悉皆發(fā)露,求哀懺悔。已作之罪,從此革故。未作之罪,不敢再造新殃也。
○庚二 至心歸依
○辛一 請求證鑒
是故今日至心,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辟支羅漢,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圣眾,愿垂證鑒。
是故,承上起下之詞。謂承上首罪已竟,
- 怎么才能至誠懇切的念佛?
- 為什么妄念多?因為正念提不起來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 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怎樣念佛必定往生西方凈土
- 世間一切都逃不出因果二字
- 除生死大事外,其余都可商量
- 諦閑大師開示
- 因果報應(yīng)貫通三世,善惡禍福絲毫不爽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拜佛時心不誠拜了也是白搭
- 佛法具備挽救世道人心的三大法寶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圓覺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關(guān)于念佛的開示
- 諦閑大師遺集 卷首
- 諦閑大師遺集 總目次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普賢十大愿王別釋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