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諦公老法師 年譜
年譜
諦公老法師年譜(逸山輯錄寶靜編述)
傳天臺教觀第四十三祖中興四明觀宗講寺卓三老法師。諱古虛。字諦閑。浙江黃巖人朱氏第三子。父度潤公。母王氏。生于清咸豐八年。歲次戊午。正月初六日丑時誕生。父母見師。生有異征。甚鐘愛之。
師二歲至八歲。即咸豐九年至同治四年。師在襁褓中。即殊常兒。及能步行。秉性莊凝。不妄舉動。常喜獨坐嬉戲。見沙門來。必欣然親之。
師九歲。即同治五年。受學于鄉(xiāng)塾。質越童。幼懷貞敏。授之書。讀二三遍。輒能成誦。不樂跳頑。唯以勤學為務。
師十歲至十五歲。即同治六年至十一年。在總角時。即能好善事佛。間嘗愛閱諸淺顯善書。故于髫齡時。即曉仁愛。知禮節(jié)。溫和謙讓。舉止老成。舍之父老。皆愛敬之。繼以嚴父逝世。家道未豐。故逮入學之年。即廢學輟讀矣。
師十六歲。即同治十二年。謹奉母命。從舅氏佐理藥業(yè)。正務之外。嘗研閱醫(yī)書。辨藥性。究脈理。別病狀。每喜靜坐。以己脈為試。于閑靜中甚有所得。某日見一中年人。來求醫(yī)于舅氏。師素稔其健壯。然以微疾。終竟不起。因知人命無常。深為驚異。便詢舅氏曰。醫(yī)藥何以不能治命。舅氏曰。醫(yī)只治病。安能醫(yī)命。師默然。遂欲棄治病之學而深討于醫(yī)命之學。
師十七歲至十九歲。即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二年。自設藥鋪于海門直街。公平交易。復自兼理方脈。若貧乏者。則施醫(yī)施藥。不取分錢。倘有酬謝。不論多寡。皆轉施寒苦。如是者數(shù)年。而違逆境緣踵至。藥業(yè)中落。最后老母見背。師于是益覺世相無常。人命危脆。時厭家獄之苦逼。輒向人曰。藥雖多。醫(yī)雖良。但療身而不療心。治病而不治命。何況業(yè)火炎炎。境風浩浩。非世法所能濟于萬一。乃決意出家。越明年。遂往白云山落發(fā)矣。
師二十歲。即光緒三年。發(fā)愿遁入海臨縣白云山。就成道大師剃染。不數(shù)日兄長追至。逼令還家。怏怏不安。
師二十二歲。光緒五年。長兄沒。乃復入白云山。讀習功課。居一載余。
師二十四歲。光緒七年。即入天臺山國清寺。受具足大戒。圓戒后。即在寺中坐香攝心參究話頭念佛是誰。曉夜精勤。不休不息。至入冬打七。適有施主加七。凡連十個七。某日午方坐定。止靜之三板剛過。忽覺身心脫落。依正俱空。只一剎那間。即聞開靜之聲。私問鄰單曰。今日不坐香耶。鄰單曰。頃一支大板香纔畢。云何不坐香。乃恍然有所悟。由此功夫。日有進境。真如剝繭相似。而遍叩班首首座。答語皆不契。夙識某師(師曾語其名。今忘之)在茅蓬中。距國清不遠。圓滿后數(shù)日。即交新年。特往叩問。一見即問此番打七何所得耶。曰。無所得也。曰。然則放參錢誰任耶。遂邀午齋。飯畢。師乃具儀作禮。長跪自陳。當蒙逐一征詰。加以印證焉。
師二十六歲。光緒九年春。即至平湖福臻寺。依止敏曦老法師。聽講法華。奉命充為侍者。然以初次聽講。猶茫然不知所云。幸維那授虛法師。授與法華會議。而開卷即如?物故。遂竟夜廢寢。潛心鉆研。終而復始。反復窮究十余日。晝則聽講。夜則閱注。忽然玄解頓開。閱全經(jīng)如觀指掌。每以所悟就虛師求證。虛師驚異。嘆為希有。時法華僅聽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一段經(jīng)文。師即領一心三觀。一境三諦之妙旨。然此文為全經(jīng)之綱維。一代時教之總樞。最難解說。而虛師以相契之深。遂稱于敏公。命師復講小座。敏公不許。授師再四力請。始勉強應允。師就座后。剛一開口。便見文義聯(lián)翩。滾滾不絕。如連環(huán)不可解。如貫珠不可雜。明顯若懸鏡。流利如通川。于是同列震驚。敏公嘆為法門龍象。又師復講小座時。敏公退座歸寮。寮在樓上。登梯甫半。直聽至小座竟。招入寮房。詢以所得。則自亦莫知其何以便能信口講演。滔滔不絕也。自后每遇難復之小座。皆命師復講矣。
師二十七歲。光緒十年。至上海龍華寺。聽曉柔法師講法華。遂講偏座。然師至是。用心益精。雖求講解。而復重觀心。若得一言。必先翻覆抑揚。探討頻仍。窮其奧旨。然后會文入觀。以融其心。決不泛泛而輕易看過也。
師二十八歲。光緒十一年。復至龍華。聽大海法師講楞嚴。又講偏座。圓經(jīng)后。諸同學又堅邀至杭州六通寺開大座。講法華。一日講至舍利弗授記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約一小時之久。眾咸嘆為希有。繼而出定。辯才無礙。答難析疑。如瓶瀉千里。云迭萬重。卷舒自在。莫之能御也。時師以年齡尚輕。不愿多升大座。受人禮拜。又以代佛宏揚。引為己責。深慮慧多定少。難免障道。故經(jīng)期畢。即回國清潛修。
師二十九歲。光緒十二年。融法師為龍華方丈。一再命師出山為助。任庫房事。然一面辦事。一面聽經(jīng)。甚愜;雙修。自他兼利也。復承?端融祖。授記付法。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三世。并囑永續(xù)法焰。莫作最后斷佛種人。師唯唯受教。本年夏。聽瑞芳法師講禪林寶訓。
師三十歲。光緒十三年。聽大海法師。講彌陀疏鈔。
師三十一歲。光緒十四年。辭庫房職。留寺閱藏。
師三十二歲。光緒十五年夏。在龍華講法華。聽眾二千余指。經(jīng)期畢。遁入鎮(zhèn)江金山江天寺。棄教參禪。連住二年。歷任知客等職。外理眾事。行菩薩道。內修禪觀。窮徹心源。由是內外合攻。正助兼修。理觀之增明。佛法之進步。卻如朝曦東升。長浪乘風。日進月盛。莫之能御矣。
師三十五歲。光緒十八年。至寧波慈溪蘆山圣果寺掩關。是年金山同參數(shù)十人。跟蹤至寺。要求講經(jīng)。遂在關中講法華。是年冬。龍華住持。為欲明春寺中開講楞嚴。因親到關前。伏地請求。于來春出關講經(jīng)。不允則不起。于是不得已而允之。
師三十六歲。光緒十九年。出關赴龍華講楞嚴。聽眾云集。法雨普被。皆獲飽飫醍醐。滿飲甘露。師于忙中抽閑。復著楞嚴經(jīng)序指味疏。斯疏初成。秘而不出。曾閱華山法師跋云。卓三(師別號也)法師承佛隴真?zhèn)。為臺宗冢嫡。久居講席。素淹斯經(jīng)。觀此序關節(jié)誠多。慮初學階梯未便。于是運大悲心。出妙手眼。其始也。編科目以分列章句。訓字義以貫穿文脈。其久也。提宏綱以標其旨趣。繇名相而剖入玄微。言雖簡矣。而處處指歸。辭甚明焉。而班班可考。真乃婆心熱語。血筆肝文耳。時師宏經(jīng)海上。斯稿初成。慎厚為懷。秘而不出。近侍者潛取鈔錄。頓使洛陽紙貴云云。觀此跋語。則知師之用心。疏之微妙。思過半矣。其冬躬自上天臺山真覺寺。請敏公老法師下山。講四教儀集注。
師三十七歲。光緒二十年。復輔助敏公老人。講四教儀集注于龍華。然是書乃大藏之綱宗。臺教之骨髓。儻能酣醉儀文。諳嫻集注。便可以洞悉度生法藥。了知教門旨趣矣。雖以時丁末法。黠慧澆漓。儀文文約而義豐。固難措矚。而注集雖詳。猶不足以研入。故有匯補輔宏記。以注釋之。惜乎記雖出。而未登梨棗。諸學佛人。欲覓而不獲。欲?而無書。師為報恩計。煞廢苦心。編科參梓。詳提章節(jié)。有條有理。閱三年刻成。師自序云。我太祖敏公老人。演集注于龍華講堂。眾集二千余指。有是記者僅五六人。尚是嘉慶間聚珍之本。寶逾龍藏。珍而秘之。余諸同志。欲覓而不獲。欲?而無書。閑雖朽鈍。受潤有年。原欲念報祖恩。亟令繡梓。自愧賦性愚蒙。欠諳應。安心澹泊。乏術點金。弗獲已。掩顏吐舌。敢告檀那。且喜法緣有在。一舉克遂。奈舊本蔓延。句讀未明。若不少為疏調。初學披讀唯艱。邇來赴講不暇。雖間以澄神游涉。頻續(xù)頻荒。其間行列編科。分眉分目。頗遂陋志。云云。
師三十八歲。光緒二十一年夏。受天童寺請。講法華經(jīng)。聽眾五百余人。其秋講楞嚴經(jīng)于慈豁金仙寺。聽眾二百余人。均極一時之盛。
師三十九歲。光緒二十二年。講彌陀疏鈔于杭州彌陀寺。其秋臺郡兜率寺住持妙端。請師于彼寺開期傳戒。戒弟子百余眾。
師四十歲。光緒二十三年。溫州頭陀寺講彌陀疏鈔。
師四十一歲。光緒二十四年。普陀普濟寺。講彌陀便蒙鈔。及生無生論。聽眾千數(shù)百人。皆席地而坐。師以度生心切。效如來有叩必應。特航海而至普陀說法。唯除二時講經(jīng)臨眾外。余皆閉戶潛修。故時人謂師于普陀掩關者。蓋以此也。
師四十二歲。光緒二十五年。杭州昭慶寺講楞嚴經(jīng)。
師四十三歲。光緒二十六年。在溫州頭陀寺閉關三年。教觀并進。定慧雙融。曉夜淬礪。唯勤唯精。深得法益。
師四十六歲。光緒二十九年。出關。因法兄授公囑托。重起宏規(guī)。擔任頭陀住持。講楞嚴經(jīng)。其秋又講彌陀要解。梵網(wǎng)合注。
師四十七歲。光緒三十年。朝五臺。入都請龍藏。迨藏經(jīng)運回溫州。剛登岸。適雷電交作。大雨將及。恐藏經(jīng)污損。遂虔誠祝禱。以冀龍?zhí)熳o佑。一面又多雇工人起運。歷數(shù)小時。始達本寺。迨全藏剛進大殿。而大雨即傾盆驟作矣。時觀者塞途。咸稱感應不虛。
師四十八歲。光緒三十一年。頭陀寺講法華經(jīng)。
師四十九歲。光緒三十二年。奉旨傳戒。戒子五百余人。戒畢。退頭陀主席。夏于天臺華頂寺講彌陀疏鈔。及梵網(wǎng)經(jīng)。完期復主打生死七。秋于慈豁寶慶寺講彌陀疏鈔。
師五十歲。光緒三十三年。上海龍華寺講楞嚴經(jīng)。進山之日。晨間觀音殿香燈夢文殊菩薩率百千眷屬。騰云而至。少頃法師到寺。于是法眾異口同音。稱贊不已。嘆為希有也。
師五十一歲。光緒三十四年。南京毗盧寺講法華經(jīng)。夏于寧波七塔寺講四教儀集注。
師五十二歲。宣統(tǒng)元年。復于毗盧寺講梵網(wǎng)戒心地品。其冬禪堂結制起七。請師領眾。晝夜開示。而不漏一支香。師之為道。可謂勤矣。
師五十三歲。宣統(tǒng)二年。南京毗盧寺講楞嚴。江蘇創(chuàng)辦全省佛教師范僧學校師為校長兼總監(jiān)督。招集各省英俊篤實之僧徒。分班講解。開我佛教史中古未有之新紀元。后因受式師之請。住持于紹興戒珠寺。兼上海龍華寺主席。
師五十四歲。宣統(tǒng)三年。蘇州鄧尉山圣天寺講楞嚴。時遭大旱。師為禱雨。遂感大注甘霖。闔邑人士。騰歡無量。感德靡已。其秋于金仙寺。講彌陀便蒙鈔。
師五十五歲。民國元年。上海諸名宿。在留云寺創(chuàng)辦佛學社。請師主講首演圓覺經(jīng)。次百法明門論。及相宗八要等。師復編有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其中開列八識心所多寡之不同。造業(yè)善惡強弱之不一。分別皎然。尤于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條分縷釋。詳而不紊。加以天臺教義。階位歷然。其冬受沈知事請。住持寧波觀宗寺。遂為中興觀宗之始祖。蓋觀宗寺。乃延慶寺之觀堂舊址。創(chuàng)于宋元豐中。四明五世孫介然法師。按照觀無量壽佛經(jīng)修觀行法。于延慶寺東北隅隙地。架屋六十余楹。中有寶閣。環(huán)以十六觀室。命名曰十六觀堂。既而興廢靡常。至清干嘉間。重修殿宇。增建僧寮。方始獨立門庭。別設方丈。無如僧侶徒騖應酬。殿宇漸就荒蕪。四明道場。不絕如縷。自師受任住持后。仰體四明大師遺意。以三觀為宗。說法為用。遂改稱觀宗講寺也。
師五十六歲。民國二年春。南京香林寺講裴相國菩提心文。并主靜七。夏杭州靈隱寺講楞嚴經(jīng)。秋觀宗寺講法華。開始創(chuàng)設觀宗研究社。為本寺長年習教之所也。
師五十七歲。民國三年夏。再講法華于觀宗。自任研究社主講。
師五十八歲。民國四年春。本寺講圓覺經(jīng)。時以日人訂約。要求加入傳教自由一條。前大總統(tǒng)袁。為地方民教計。不允所請。僉議自興佛教。先從畿輔。創(chuàng)立第一大乘講習會。舉師為主講。飛電敦促。師年雖垂邁。為維護國權。發(fā)揚大法故。振錫北上。開演楞嚴。自名公巨卿。各國公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善信。莫不歡躍赴會。爭先恐后。無慮數(shù)十萬指。頌禱之聲。震動天地。內務部長朱公。擬訂寺廟管理條例。悉以咨師而行。又前大總統(tǒng)贈匾。名曰宏闡南宗。飭地方官。敬謹懸之寺中。以志景仰。至若中外人物。同席聽法。誠大化東流。數(shù)千年來希有之盛事也。尤可特書者;I備帝制。舉國風靡。師具慧眼。但云僧人唯知奉持佛法。不知有君主民主。超然象外。迄未嘗以當局眷注之隆。一言勸進。足證師之定慧宏深。非趨炎附勢。隨波逐流者。所能望其肩背也。
師五十九歲。民國五年。揚州福緣寺講楞嚴。觀宗大殿。新造落成。遂開期傳戒。弟子數(shù)百人。景況頗盛。
師六十歲。民國六年。正月師六秩大慶。闔寺大眾。與師建普利水陸。以祝遐齡。當?shù)乜N紳送匾。額曰暢演宗風。諸山贈匾。額曰與佛齊年。并懸本寺方丈。以志慶祝。夏于本寺講凈土十要。秋又溫州頭陀寺傳戒。
師六十一歲。民國七年。北京發(fā)起講經(jīng)會。公推徐文?君主其事。公請師開講圓覺經(jīng)。及大乘止觀。故于是年春。徐君南下至觀宗。迎師航海北上。仁山?虛二師從焉。既至北平。日則手撰講義。夜則登座宣講。蔣竹莊君。黃少希君等。從旁記錄講義以外之語。即親聞記是也。講圓覺。凡三閱月始畢。以觀宗電促催回。止觀未講。然圓覺經(jīng)。乃師終身奉為日課。歷數(shù)十年之久。今出其心得。依天臺家法而闡揚之。如二十五輪。用摩訶止觀。圓接別別接通之說。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至抉剔迷妄。指導修途。懇切獨到之處。精心圓妙。非獨與圭疏鈔。足以互相發(fā)明。即天臺教觀。亦因之而益顯矣。如江君序中云。大師秉止觀之法印。徹佛祖之心源?蠓ㄖ邻。憫眾生之苦惱。于是纘靈之遺志。演暢宗風。繼圭之弘文。別出手眼。長途跋涉而振錫于上都。暑汗紛披而焦音于法座。講演(歷兩)閱(月之)久。成圓覺講義。數(shù)十萬言。其間一科一判一句一味一色一香。莫不從無上法王大陀羅尼門中自在流出。且以士夫積垢之深也。研教乘者。則除煩惱之障;颡q易于所知。不得意者。則拒妄念之生。又如以石壓草。大師曰所知本非障。道在不執(zhí)而已矣。妄念不必除。道在不為所轉而已矣。毗笈摩藥。拔諸惑箭。真濟世之醫(yī)王也。然而惡緣既眾。塵事方殷。三學不易齊修。四依又難恒值。大師復惻然愍之。而教以念佛法門。其始也。以凈念治其染念。其繼也以一念冥其雜念。塵想銷融。則不止之妙止也。佛號分明。則不觀之妙觀也。如是念茲在茲。至于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空有雙超。理智一如。則即空即假即中。不知不覺而入平等本際。圓滿十方。神通大光明藏。于不二境現(xiàn)諸凈土。豈非不思議解脫也哉。凡此所談。無非妙諦。則又大師于講義外。稱性發(fā)揮。應機開示者也。妙煦。與蔣子顯覺。黃子顯琛。日侍講席。耳不停聽。手不停書。錄成兩卷。亦不下數(shù)十萬言。盛矣哉。此法會也。如大火聚。近之則立化根塵。如清涼池。入之則頓除熱惱。吾知護法筵者。上則有天龍八部。沾法雨者。下逮于鬼畜三途。蓋法音冥契乎佛心。斯佛力?彌于法界。理無或爽。信而有征。感應道交。千載一時矣。云云。觀此序。則知師法緣之盛。行化之廣。演講之勞。詮埋之微。應機之巧。度生之切矣。又是時師在京都講經(jīng)。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鍋琉璃胡同武進錢宅。自言每夕到場聽講。欲有叩詢。囑商之于師。可否到壇一次。師允之。約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餓鬼之苦。問救濟之法。師言。是年七月。觀宗將設盂蘭盆會。夜則施食。如以觀力拔濟。能遠及北方否。白公喜謝。言師觀力。必可及也。繼言關圣亦愿有所叩問。慮神力過大。恐扶乩者不能勝任。特令白公傳語。謂此后。師不論在何處講經(jīng)。必當?shù)綀鰮碜o云云。最后為周將軍叩問。俱詳顯感利冥錄。徐君等所記也。是年秋。講畢將歸。蒯葉二公。為師餞行。捐資請設觀宗學舍。為培養(yǎng)講師之所。師歸而籌備之。初為諸生發(fā)軔。即講始終心要略解。然是書乃法門之妙鑰。實相之神符。師嘗謂人曰。諸君欲登清凈法殿。入妙莊嚴域者。宜先熟此為階梯也。又是年當?shù)缊?zhí)政頒匾。額曰闡揚臺宗。法眾濟濟。容膝不暇。各地人士。由是皈依者。奚啻萬數(shù)也。
師六十二歲。民國八年。觀宗學舍。正式開辦。師為主講。演教觀綱宗。及十不二門指要鈔。
師六十三歲。民國九年。于學社講法華玄義。玄義乃臺宗之要鑰。佛化之宏綱。為智者大師稱性發(fā)揮。師于是典。酣醉多年。深領法華玄旨。故為諸生講之。莫不飽餐法味。法喜充滿也。
師六十四歲。民國十年春。觀宗講楞嚴。秋浙江省督軍盧公。省長張公坐鎮(zhèn)東南。目擊時局陵夷。人心日下。各界開祈禱大會。仰師道德。再三敦請。為講仁王護國般若經(jīng)于海潮寺。時法筵擁擠。道俗??。軍政長官。地方紳耆。莫不歡躍爭趨。而盧公于未講前。命令全省。屠禁三日。以表至誠。當時法音洪宣。震動天地。盛德往向。萬眾傾心。誠不減于鷲嶺之勝。
師六十五歲。民國十一年。受上海凈土庵請。講彌陀經(jīng)。復于蕪湖講法華經(jīng)。后受南園居士請。講大乘止觀。而出述記。然是典為南岳大師所著。詮假有真空之奧。明體達用之方。若網(wǎng)得綱。殊條一貫。義括始終而不繁。理析毫芒而不瑣。蓋東土撰述所未有也。唯以去圣時遙。至道失傳。南岳心法。久湮海外。今雖得自國外。而措意者稀。遂使正大圓行。亡其宗要。后進之流。障深者莫辨夫津梁。慧淺者罕窺其旨趣。或仿徨于廣漠。或蹉跎于歧途。修者不知病。病者不知治。感圣哲之深慈。惜法門之湮沒。所以俯仰今古而長嘆也。唯久晦必明。因緣輻輳。賴南園居士。申啟請之誠。蒙觀宗老人。秉顯揚之愿。既悉檀而具四。復妙諦而融三。遂使法炬重輝。修途斯朗。金?在握。智眼能開。復繇江君勝觀。徐子明德等。懷鉛記錄。綜合裁綴。演繹貫穿。幽深者。曲折而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由師鑒定改正。命名曰述記。由是人人知要。法法歸心。共遵覺路而行。各護藏衣之寶。皆仗師敷弘宣揚之功也。
師六十六歲。民國十二年。上海講彌陀經(jīng)水懺。
師六十七歲。民國十三年。觀宗講梁皇懺。后有隨聞錄流通于世。蓋是懺乃梁武帝為度郗氏夫人蟒身之難。故求志公等?涉藏文。撰此懺法。自昔以來。未有講與注者。師觀年來。水火刀兵。饑饉瘟疫。相繼滋蔓。民不聊生。國無寧日。自非懺悔。何堪設想。故特發(fā)大慈悲。宣揚懺法。幸仗寶法師編輯。方志梵君等記錄。遂成巨帙講義。由是使禮懺者。得見是錄。慚愧恐懼之心。希圣希賢之念。如渴如饑。油然而生。從茲改往修來。返迷歸悟。譬如摩尼寶珠。墮于圊廁。直下取出。屢次洗濯。俾復本凈。待至凈極。則懸于高幢。必能隨意雨寶。受用無盡。然此種大事因緣。若非師乘愿再來,F(xiàn)身說法。何能致此。其夏于紹興戒珠寺。講始終心要。由駱季和居士記錄。遂成略鈔一冊。師云。是著雖非疏鈔體裁。洵為講演材料。若能切實用心。則法門之妙鑰。實相之神符。亦奚嘗離于是耶。
師六十八歲。民國十四年。溫州頭陀寺講妙宗鈔。其秋在觀宗密藏室。撰申義疏。注釋水懺。然水懺乃唐悟達國師著。蓋取三昧水洗冤業(yè)為義。故命曰水懺。唯以時至近代。世道澆漓。禮誦雖多。研詳實寡。對癥良方。沉埋應赴。深可痛惜。是故師之悲心益切。舉筆注疏。始從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初二日擱筆。由是俾禮誦者。即妄念而返真念。蕩三細于烏有。即事懺而達理懺。洗六根而清凈。莫不從師之申義疏而受益。以至超凡入圣。轉迷歸悟也。
師六十九歲。民國十五年。天臺山萬年寺由師募資重興。煥然一新。適修葺竣工。即請師開期傳戒。弟子四百余人。又往海門西方寺講水懺。該寺亦由師重修。又名掛單舍。為朝禮天臺。經(jīng)過寄宿故。夏上海居士林講水懺。凈土庵講皇懺。覺園講念佛三昧寶王論。其冬復著寶王論疏。師以斯論。乃唐飛錫法師撰。初從念未來佛速成三昧。終至萬善同歸。皆成三昧。凡共二十門。悉是應機之妙法。末世之伽陀。故運大悲心。出妙手眼。發(fā)揮凈土之妙諦。俾作苦海之津梁。其中資糧具足。一心不亂。離娑婆于剎那。到蓮池于片刻。生則決定生。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不動步而歸安養(yǎng)。非思量而成正覺。去而實不去等。凡是事理。靡不周詳。均由師之親證三昧而宣說也。
師七十歲。民國十六年。其夏于觀宗講金剛經(jīng)。并著新疏行于世。是經(jīng)為師日持之常誦。約數(shù)十年之久。今以己心所得。始為本寺法眾演講。俾直下了悟。頓斷疑網(wǎng)。繼而舉筆載書。顯三實相以融之。用三般若以臨之。蕩三執(zhí)而顯三空。起三觀而破三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無上至寶。平等普與。其秋杭州功德林經(jīng)理鍾康侯居士等。組織講經(jīng)會于菩提寺。本擬乞師講觀音經(jīng)。師恐被機不普。乃以病卻。堅不肯行。后易講普賢行愿品。遂欣然允可。至開經(jīng)日。聽眾如云擁。竟無插足余地。日常萬指圍繞。皆覺津津有味。得未曾有。是品亦為師終身之日課。作凈土之指南。歷四十余年之持誦。未曾暫輟。初于光緒八年。師初聽法華經(jīng)。至法師品即擬立愿。終身奉持全經(jīng)。定為日課。然以經(jīng)文廣多。未能每日諷誦。心頗躊?。后由同學贈以是品。初展讀。至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眷屬。悉皆遠離。一切勢力。悉皆退失。(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有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遂歡喜無量。決意持此品為日課也講畢旋甬。一經(jīng)月余。每日持誦。覺得當時所講詞句。儼然猶在唇吻間。至臘月初。乃取清涼疏。圭鈔。首尾詳閱一過。始知當時所講。若華岳之一塵耳。唯以疏太約。而鈔過豐。至今又歷千余年矣。時愈遠而根愈鈍。人非昔比。所以久置高閣。閱者幾希。師為求豐約適宜。遂于十五日拈毫起草。采摭疏中精要言詞。按科疏釋。至二十三日畢工。由是使諸學佛者。各得愿王。引導其前。直趨樂邦。有所依憑矣。又是年正月。為師七秩大慶。典禮隆然。茲不贅辭。唯將弟子黃慶瀾等。所獻七秩壽詩。敬錄于后。以志景仰。詩云。
神岳應臺宿。地靈孕無始。迭?殊崔嵬。去天不盈咫。岡巒若拱揖。盤紆八百里。郁蔥日夕佳。環(huán)繞三江水。澄流東入海。浩汗蕩瑕滓。渟峙萃精英。蔚然多開士;浻泻罢摺Y呻[昔居此。豐干乃饒舌。為屈閭丘屣。名高不可沒。焜耀釋氏史。攬景懷前賢。寂寞千余祀。氣郁久必宣。天意若張弛。云誰繼厥蹤。卓哉諦公是?埼赭佚Z歲。聰穎悟玄理。猛發(fā)離塵心。身家土苴耳。迨其學禮年。瞻望失怙恃。遂受菩薩戒;坶T許芳軌。敏祖付衣。薪火相嬗遞。上報罔極恩。超脫三界里。下濟眾生苦。法語驚癡鄙。游歷遍南北。開示宏佛旨。敷座不遑暖。飛錫無定止。詎厭馳驅勞。宣教何能已。說法散花雨。析理證月指。聽眾咸感化。心悅投五體。閑來富述作。不羨雕蟲技。潛研得妙解。操觚書萬紙。圓詮醒世惘。實義正澆詭。讀者豁然悟。覺路平如砥。嗟哉世道衰。忽使天地否。殺機不可遏。?突皆虎豕。我?guī)煷蟠缺。低眉不忍視。發(fā)愿挽狂瀾。禍變庶有?。爰創(chuàng)弘法社。學者如風起。爰長師范校。時雨培桃李。爰鑿解脫池。微生免刀匕。爰組功德林。蔬食戒華侈。凡此慈善事。卓犖皆堪紀。仁心彌宙合。福德無倫比。迎韶越二日。春景麗如綺。適屆古稀年。優(yōu)游曳杖履。純嘏自天錫。期頤宜可企。獻詩頌清風。揮毫愧下俚。
師七十一歲。民國十七年。上海南園講念佛三昧寶王論。圓通寺講普賢行愿品。其冬著觀經(jīng)疏鈔演義。師云。從受具后。即奉此經(jīng)為日課。歷四十余年矣。始由天臺圣祖疏于前。繼從四明尊者鈔于后。唯以歷五百余年。末法人根益鈍。恒以不得門徑。輒興望洋之嘆。是故師將四十余年所心得。和盤托出。將疏中科釋移注文下。鈔中過詳者。略加刪定。俾初學者。得易于入手。遂命名曰疏鈔演義也。又述教觀綱宗講錄。將觀宗宏法社研究社。二社合并為宏法研究社者。亦在是年也。
師七十二歲。民國十八年。上海南園及蘇州靈鷲寺。講徹悟語錄。其夏受哈爾濱極樂寺住持?虛法師請。至彼為得戒本師。當授比丘戒之日。相連百余壇。由下午四時升座。至次日上午十時始畢。諸執(zhí)事皆輪班休歇。兩阇黎亦屢退座。疲不能支。而師以高年。趺坐壇上。歷十八小時之久。不起于座。亦不飲食便利。吉林齊斐章君。以乞戒在旁。目?其事。屢以見告。嘖嘖稱異焉。至秋旋歸。道經(jīng)大連。蒙潘對鳧老居士。殷勤勸請。乞講普門品。以結法緣。師以宏法利生。本衲僧應盡義務。遂允之。復以北地。向乏講經(jīng)機會。今初開風氣。惟恐南北語音迥異。聽者未甚明晰。獲益者微。故復出講義。俾彼目?耳聞。不致空過。獲益較廣。然當此途中。既無經(jīng)書參考。并無余方借鏡。但從心田流出。滔滔不竭。經(jīng)五日脫稿。命名曰普門品講義也。其冬于上海玉佛寺。講十六觀經(jīng)。聽眾千數(shù)百人。
師七十三歲。民國十九年。蘇州西園戒幢寺。講指味疏。其夏于觀宗講指味疏。其秋于上海凈業(yè)社講金剛。又于紹興講始終心要。其冬于湖州講心經(jīng)。聽眾皆數(shù)千余指。
師七十四歲。民國二十年。上海玉佛寺。講楞嚴經(jīng)。為最后之極唱。自春至夏。凡四閱月。聽眾萬余指。亦從來所未有。講畢。復應無錫居士之請。講省庵祖師勸發(fā)菩提心文。然后返甬。本定于蘇州靈鷲寺。寧波育王寺。再講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不意返駕數(shù)日。精神疲乏。無力踐約。乃婉言謝卻。息心休養(yǎng)。每日唯佛是念唯凈土是歸。雖無若何痛苦。而精神日衰。自知不久。乃函電交馳。催寶靜法師由滇粵回寺。以預付末后大事也。
師七十五歲。民國廿一年。五月十九日。即將觀宗全權。付托寶法師。命為住持。永作教觀雙弘之地。仍兼宏法研究社主講。是日師升座付法。矍鑠異常。私幸?guī)熤螇?梢?a href="/remen/changzh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常住。永作人天眼目。孰知越二三日。即復疲軟如初。延至七月初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云。佛來接引。老人將從此辭。旋喚侍者。用香湯沐浴更衣。續(xù)索楮筆寫偈云。我經(jīng)念佛。凈土現(xiàn)前。真實受用。愿各勉旃。寫畢。又囑本寺全體僧眾。齊集大殿。念佛迎請佛至。師即手指頤使。趺坐蓮龕。適見皈依弟子方志梵在側。以所念念珠。從容付還之。至午后一時三刻。目張而視。視而復閉。于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含笑。坐化而逝。面作金色。光潔瑩凈。頂中暖氣如火。逾時不散。全寺緇素。嘆為希有瑞象。咸皆忍淚合掌。恭送西方。師涅槃后。停龕寺中百余日。寶法師集眾念佛。無間輟。至十月十五日。開吊傳供。各界惠臨參觀者。不下萬余人。聲震全甬。十六日辰時舉龕。恭送至慈溪五磊山入塔。道路觀者。見靈龕來。或遙向作禮;蜻h為焚香。或稱揚贊嘆;蚰话У。街衢充塞。道路擁擠。長幼男女。人山人海。誠不啻數(shù)十萬眾也。此皆師法化道德。深入人心。有以感之也。然其法身常住。真智常寂。生尚不生。滅何曾滅。所以現(xiàn)涅槃相。為令眾生。作難遭之想。生希有之心耳。
諦閑大師碑銘
大師諱古虛。字諦閑。號卓三。浙江黃巖朱氏第三子。父度潤。母王氏。 師九歲入塾。聰慧異常未幾。父病歿。家貧。奉母命隨舅氏習藥業(yè)。舅氏精岐黃。一日有壯者就診。 師素稔其康健。忽以微疾不起。因知人命無常。問舅氏曰。藥能醫(yī)命乎。舅氏曰。藥祗治病。安能醫(yī)命。 師大悟。遂有出世之志。年十八。隨俗授室。有兒女。自設藥肆于黃巖北門。兼理方脈。所業(yè)多未如愿。妻子相繼病亡。慈母亦見背。時 師年二十。乃遁入臨?h之白云山。就成道師剃度。不數(shù)日。兄踵至。逼令還家。逾二歲。兄亦歿。仍復入山。二十四歲。受具于天臺國清寺。得戒后。在寺參究念佛是誰。精勤不息。會冬日打七。某午方坐定。止靜三板。方越耳際。忽覺身心脫落。一剎那即聞開靜之聲。私問鄰單曰。今日不坐香耶。鄰曰。頃一支大板香才畢。云何不坐。乃自知在定境中固應爾爾。年二十六。至平湖福臻寺敏曦老法師座下。聽講法華經(jīng)。敏公命充侍者。初聽講茫然。不知所謂。維那授虛法師以法華會義示之。開卷了然。如?故物。遂竟夕不寐。潛心研究。旬余。玄解頓開。每以所悟就正于虛師。
虛師為之驚嘆。時大座宣講法華。僅及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xiàn)于世一段。為全經(jīng)之綱領。虛師請于敏公。以 師復講小座。敏公不許。堅請再四。始勉允之。 師就座。一啟口即滔滔不絕。敏公方退座歸寮。登樓甫半。駐足聽之。至小座竟。亟招 師入寮。詢以所得。 師亦不自知其故。年二十八。遂升大座于杭州六通寺。開講法華。某日講至舍利弗授記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逾時出定。則舌燦蓮花。辯才無礙。一世說法利生。其端實肇于此。 師自審年齒未尊。不愿多升大座。受眾禮拜。講畢。即回國清寺掩關。翌年。?端融祖為上海龍華寺方丈。命 師出關相助。任庫房事。 師在寺。一方供職。一方聽瑞芳法師講禪林寶訓。大海法師講彌陀疏鈔。旋由融祖授記付法。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三世。年三十一。辭庫房職。留寺閱藏。越歲。在龍華開講法華。聽眾至二千余人。期滿。即往金山江天寺參禪。留二年。至慈溪蘆山圣果寺掩關。而金山同參數(shù)十人追蹤叩關。啟請指示。乃在關中講法華。逾年出關。至龍華寺講楞嚴經(jīng)。旋復掩關于永嘉頭陀寺三年。出關年四十六。即為頭陀住持。越歲。朝五臺。入都請龍藏。三年退席。專力宏教。年五十三。又住持紹興戒珠寺。兼上海龍華寺主席。民國紀元。最后住持于寧波觀宗寺。寺為宋延慶寺觀堂舊址。元豐中。四明五世孫介然法師。按照觀無量壽佛經(jīng)。建十六觀堂。以修觀行。故名觀宗。自宋迄清。興廢靡常。自 師任住持。遵四明遺法。以三觀為宗。說法為用。改稱觀宗講寺。募建大殿天王殿及念佛堂禪堂藏經(jīng)閣。規(guī)模煥然。蔚為東南名剎。民國四年。孫毓筠承政府之命。于北平設講經(jīng)會。延 師講楞嚴經(jīng)。士大夫及都城四眾。赴會聽講者。雖列廣座。為之不容。 師自二十八歲初升大座。以后江浙各叢林之禮聘講經(jīng)者。歲無虛席。至是年已五十有八。始為士大夫宣講。其教化乃普被南北焉。時國內有毀廟興學之議。地方廟產(chǎn)。多生糾葛。內務總長朱啟鈐擬訂寺廟管理條例。咨詢于 師。而著為令。總統(tǒng)袁世凱題額贈 師。曰宏闡南宗。都中籌安會正籌備帝制。授意各界勸進。且及方外。 師語人曰。僧人惟知奉持佛法。不知有民主君主。講經(jīng)期滿。即振錫南歸。民國六年冬。北平復設講經(jīng)會。請 師開講圓覺經(jīng)。七年春。都人士公推徐文蔚南下。迎 師航海北上。既抵北平。日則手編講義。夜則升座宣說。顯覺得親近吾 師。實在此時。 師稱性而談。于講義外多所發(fā)揮。遂約江妙煦黃顯琛二子。每夕各為筆記。歸妙煦整理。翌日。呈 師印正。 師訝然曰。余昨夕尚有爾許言說。實不自知也。其始咸以為吾 師獎進學人。故作斯語。厥后歷次呈?。都如是云云。因切問曰。 師自身說法。果不自知歟。 師曰。然。覺顯等皆以為異。 師乃舉昔時講法華至舍利弗授記品。忽焉入定故事。詳?見告。乃恍然于 師之講經(jīng)。深得語言三昧。與專恃記誦者不同。筆記編定。 師特錫名親聞記。先是。 師以振興佛法。首在造就人材。故于民元前二年。就南京僧師范學堂監(jiān)督。招青年僧徒。分班講授。解行并進。會光復軍興。相機中止。遂就觀宗寺設研究社。以竟其志。至是講畢將歸。為葉恭綽蒯壽樞二居士言及之。二君慨任巨資。專備培養(yǎng)講師之用。 師歸而籌備。于民國八年成立觀宗學舍。自任主講。羅致學僧。授以臺宗大小諸部。由是人材蔚起。至今法徒分座四方者。不下數(shù)十人。十七年。改并為宏法研究社。承傳弗替。民國十年。浙省當局。目擊時艱。人心日下。延 師講仁王護國經(jīng)于海潮寺。軍民長官。地方紳耆。皆列席肅聽。其盛況亦前所未有也。東省哈爾濱地居邊遠。伊古以來。罕見沙門?跡。比年關外善信。創(chuàng)建極樂寺。 師門?虛實為住持。民國十八年就寺傳戒。請 師為得戒和尚。維時吾 師壽已七旬有二。間關跋涉。不憚煩勞。及期授比丘戒。賡續(xù)百余壇。自下午四時升座。至翌日上午十時圓滿。諸執(zhí)事皆更番休息。兩阿阇黎亦迭經(jīng)退席。似疲乏不能支者。惟 師趺坐壇中。歷十八小時有余。端然不動。亦不飲食便利。見者咸肅然稱奇。而不知 師之常在定中也。夫大教興替。會有其時。然得人則興。古今一轍。 師生于末法時代。一人精修。化及天下。微特天臺一宗。賴以中興。于全體佛教。亦有扶衰起敝之功。因緣時節(jié)。夫豈偶然。且弘揚自宗。排斥他宗。歷代大師。亦不免蹈此積習。而我 師雖宗天臺。對于他宗。絕無門戶之見。有非古人所能及者。至若 師之密行。尤非淺學所知。就其可見者言之。則日誦普賢行愿品、金剛經(jīng)、圓覺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念佛萬?、以為常課。朔望加誦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大戒。終身無少間。自行化他。老而彌篤。民國二十年。猶應上海玉佛寺之請。開講楞嚴。高年矍鑠。自春徂夏。凡四閱月。絕未請人代座。已而復應無錫
居士之請。為講省庵祖師勸發(fā)菩提心文。然后返甬。壬申夏五月。自知塵緣垂盡。往生不遠。電促弟子寶靜回寺。付以法。命為觀宗住持。兼宏法研究社主講。七月初二日上午。忽向空合掌。良久云。佛來接引。老僧將從此辭。喚侍者香湯沐浴更衣。索楮筆寫偈云。我經(jīng)念佛。凈土現(xiàn)前。真實受用。愿各勉旃。寫畢。命全寺僧眾念佛。趺坐蓮龕。含笑而逝。 師生于戊午年正月初六日丑時。圓寂于壬申年七月初二日未時。世壽七十有五。僧臘五十有五。于是年冬。塔于慈溪五磊山之旁。舉龕之日。遠近來會者數(shù)千人。遺著有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序指味疏一卷、圓覺經(jīng)講義二卷、金剛經(jīng)新疏一卷、普賢行愿品輯要疏一卷、觀經(jīng)疏鈔演義一卷、始終心要解一卷。觀世音普門品講義一卷、二玄略本一卷。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一卷、水懺申義疏一卷、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一卷、皆已刊行于世。銘曰。
宋明以來。禪凈盛行。余宗衰敝。惟是天臺。一脈相傳。至今弗替。前有慈云。后有靈。我?guī)熇^起。如象如龍。說法利生。四十八年。示寂伊邇。猶講楞嚴。自南自北。結集法會。百數(shù)十所。若經(jīng)若論。塵說剎說。二十余部。振興大教。首重育才。弘法社啟。義學朋來。法乳流衍。光光相望。分主講席。?于十方。
教宗法華。行在彌陀。應化事畢。離此娑婆。歲次玄?。鶉尾之辰。安詳坐逝。
高謝天人。五磊之山。密藏之居。色身如幻。果證無余。皈依四眾。十余萬人。無邊悲仰。泐此貞?。
仁和葉爾愷柏皋氏法名觀澄篆額
弟子蔣維喬竹莊氏法名顯覺敬撰
江陰莊慶祥翔聲氏法名了于謹書
※ ※ ※ ※ ※ ※ ※
補遺
徐蔚如
謹按 師至北平講經(jīng)凡兩次。初與月霞法師同講。而聽眾每當講未畢。輒紛紛散去。師乃明告聽眾。若再如是。我亦不復講矣。眾遂不敢散。既而月霞師病。 師遂獨講三月而畢。是為第一次由孫毓筠君。承政府命主持之。 師既南歸。都人士渴仰者眾。民六年冬。發(fā)起講經(jīng)會。公推文?主其事。公請開講圓覺經(jīng)。及大乘止觀。七年春文?南下。至觀宗迎師。航海北上。仁山?虛二師從焉。既到北平。日則手撰講義。夜則升座宣講。蔣竹莊黃幼希諸弟子。從旁紀錄講義以外之語。即親聞記是也。講圓覺凡三月始畢。觀宗屢電催歸。遂不及更講大乘止觀矣。閱若干年。乃于上海覺園開講。償宿諾也。
是時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鍋琉璃胡同武進錢宅。自言每夕到場聽講。欲有所叩詢。囑商之于師?煞竦綁淮巍熢手。約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餓鬼之苦。問救濟之法。師言是年七月。觀宗將設盂蘭盆會。夜則施食。如以觀力拔濟。能遠及北方否。白公喜謝。言師之觀力。必可及也。繼言關圣亦愿有所叩問。慮神力過大。扶乩者。不能勝任。特令白公傳語。謂此后師不論在何處講經(jīng)。必當?shù)綀鰮碜o云云。最后為周將軍叩問。俱詳顯感利冥錄。?等所記也。(行狀誤為四年事)是年秋。講畢將歸。蒯葉兩公。為師餞行。捐資請設觀宗學舍。為培養(yǎng)講師之所。師歸而籌備。次年成立。即民國八年也。
哈爾濱在吉林。為中東路局所在處。從古中土沙門足跡所不到也。近十余年來。關外善信創(chuàng)建極樂寺。延?虛法師為住持。民國十八年就寺傳戒。請 師為得戒和尚。授比丘戒之日。相連百余壇。由下午四時升座。至次日上午十時始畢。諸執(zhí)事皆輪班休歇。兩阿阇黎亦屢退座。疲不能支。而師以高年趺坐壇上。歷十八小時有余。不起于座。亦不飲食便利。吉林齊斐章君。以乞戒在旁。目?其事。屢以見告。嘖嘖稱異焉。
師在北平時。曾告?曰。講經(jīng)全視修持之深淺。如專恃記憶?v將全藏背誦如流。亦無益也。因自言某年。(曾舉其年今忘之)在龍華聽講法華。殊無所得。其年秋到國清寺。切實參究。入冬打七。適有施主加七。凡連打十個七。某日午方坐定。即聞開靜之聲。私問單曰。今日不坐香耶。鄰云。頃一枝大板香纔畢。何言不坐香也。乃悟以入定故。只似一霎。由此日有進境。真如剝繭相似。而遍叩班首首座。答語皆不契。夙識某師(師曾言其名。今忘之。請向老輩問之。必有知者。)在茅蓬中。距國清不遠。圓滿數(shù)日。即交新年放參。特往叩問。一見即問此番打七。何所得耶。曰無所得也。曰然則放參錢誰任耶。遂邀午齋。飯畢乃具儀作禮。長跪自陳。當蒙逐一征詰。加以印證。是年三月至嘉興楞嚴寺曦公座下聽講。第三日小座覆講。曦公退座歸寮。寮在樓上。登梯甫半。直聽至小座竟。招入寮房。詢以所得。則自亦莫知其故。何以便能信口講演。滔滔不絕也。自是日起。遂恒令代座矣。
師以涅槃經(jīng)扶律談常。為佛門要典。本宗與法華并重。二祖有玄義有疏。宋孤山智圓法師撰記以釋之。釋玄義者。名發(fā)源機要。釋疏者名三德指歸。自明清以來。三德指歸久亡。其玄義及疏暨發(fā)源機要。雖已入藏。亦無流通之本。世罕知者。近幸三德指歸。得自海外。亟應會刻。民十一年師手撰募啟。命文?任編校。而命佛曦師司刻事。規(guī)定體例授?。有疑則親為決定焉。?以經(jīng)疏記會合。凡百余卷之多。請以五年成書。師不許。限以三年刻成。師欣然許。擬俟梵天寺落成后。在寺開講。乃以因緣未熟。有愿莫償。此則最為可惜者也。菩薩戒弟子徐顯瑞補述。
- 怎么才能至誠懇切的念佛?
- 為什么妄念多?因為正念提不起來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 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怎樣念佛必定往生西方凈土
- 世間一切都逃不出因果二字
- 除生死大事外,其余都可商量
- 諦閑大師開示
- 因果報應貫通三世,善惡禍福絲毫不爽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拜佛時心不誠拜了也是白搭
- 佛法具備挽救世道人心的三大法寶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圓覺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關于念佛的開示
- 諦閑大師遺集 卷首
- 諦閑大師遺集 總目次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普賢十大愿王別釋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