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解讀《金剛經(jīng)》第十四講

  佛光禪師解讀《金剛經(jīng)》第十四講

  十六品我們主要是明白什么是業(yè)障,什么是業(yè)力。這里有一個細分的概念,業(yè)障是指我們主觀意識的認識和執(zhí)著,業(yè)屬于慣性,障屬于意識的不明了。因為你有一種固定的意識,這個固定的主觀觀念意識,他的延續(xù)就導致了你對新的東西,或者對你的意識心當中,所不能了解的事物也好,人也好,就產(chǎn)生一種所謂的障礙。

  這種業(yè)障是沒有什么所謂來由的,空穴來風,本來是沒有的。我們對人也好、事也好、任何一種事物的判斷完全是一種無明。何為無明?就是子虛烏有的,你所謂主觀意識的觀念,從根本上說就是子虛烏有。

  你去探個究竟,好壞觀念從哪兒來?作為人類世界跟動物世界,我們就覺得人是天地萬物之靈,好象人是世界的主人一樣,那你說動物傷害人,它是善是惡?作為它來說,老虎吃人,那是維持它生命延續(xù)的方式,它就那種軌跡,就那種業(yè)力。但是它去傷人、傷害任何一個動物,那種行為不存在業(yè)障而是業(yè)力,它不需要加一個主觀的意識,套一個觀念在上面,所以稱為業(yè)力。

  老虎由業(yè)力起現(xiàn)行作用,所以見到那些肉、動物它就要吃。人因為它傷人那個觀念,作為人來說肯定要打它了,這就稱為業(yè)障。因為你有一個觀念,它不能傷害我,所以你就會加一個惡虎啊什么的,套一個觀念這老虎太討厭。那你作為一個皮毛商人、中藥材商人或者作為一個獵戶來說,那他看見就會歡喜了,財富來了。

  老虎有啥觀念,它就覺得那是它應(yīng)該的,就象我們要天天吃飯一樣。我們生來就會吃,那你說生來就要吃飯這個觀念又是怎么來的呢?這叫業(yè)力循環(huán),業(yè)力種性現(xiàn)行。

  什么叫業(yè)障開始了?南方人生在南方,這叫業(yè)障出現(xiàn),就有一個認識,我在南方,南方就有南方的飲食習慣了、思維習慣了,全部都出來了,這叫業(yè)障。長大了記事了、懂事了,跑到北方來,哎呀,我在北方了,怎么怎么,因為你有南方的習慣,沒有辦法去體會北方的事兒,這就叫業(yè)障,因為習慣在執(zhí)著在延續(xù),這種潛在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意識覺性。

  我們修學佛法、般若空性的人怎么去認識理解業(yè)障和業(yè)力?那就是我們的觀念和行為。行為導致業(yè)力的運行,不要認為行為過去了,就沒有力量作用了,不是。比如我們吃飯的行為,你吃過去以后,他那個力量還在作用,你會覺得飽,這是業(yè)力作用,你會覺得有回味,今天吃得不錯,這就叫業(yè)力。

  業(yè)力還有一個現(xiàn)行呢。業(yè)障跟業(yè)力基本上是分開的,這叫理和事。,理事是圓融的,一體的,不二境界的。突然一下到吃飯的點了,哎呀,肚子就餓了,餓了就開始進行吃飯的行為,完了以后就飽了,你說知道飽和知道餓的那個東西他吃了沒有?他并沒吃,那為啥他知道飽了呢?

  其實他也吃了,他是以什么為食?以意為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什么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以意為食,他也飽。你看我們經(jīng)常有一個很高尚的說法,這個人精神食糧,很有品味,品德很高尚,人家不需要很低級的東西,去充實他的內(nèi)心世界,這種人就是我們所說的,他注重的東西不是,那種常人認為的好東西,他叫以意為食。

  以意為食,再比如我們看一件東西,這個眼耳鼻舌身,他通通都在吃,你不要以為他不在吃。眼看一會兒眼睛會累,那就吃飽了,你的眼根其實就在吃嘛。佛家講的食什么意思,比我們意識層面理解的食的概念要廣,他是一切有為現(xiàn)象生命維持的本來,根本啊。

  那你說菩薩以什么為食?菩薩以禪悅為食,禪定的喜悅為食。你說你念一會兒佛,念得心情愉快,身心輕安,對吧,挺舒服,好象也沒有餓也沒有啥的,那就是禪悅為食,以意為食。

  這種現(xiàn)象在哪兒有呢,其實我們生活當中通通都存在的,我們只是注重粗弊食就是比較粗的食,意食,觸食,思食,受食,一共四種食。這四種食以什么為主要的呢?還是你的六根了,就是我們的浮塵六根依這幾種東西才能生存下去。

  那佛證入圓滿的空性會怎樣呢?這些作用都會靜止下來,進入絕對時,這些是靜止的狀態(tài)。沒有生滅,沒有說我還需要怎么樣,他不會有緣起的建立,他是觀察緣起,了知緣起,但是他不用緣起的建立,所以他叫寂滅,永入寂滅!

  那你說佛為什么能觀察緣起,但是又可以不用建立緣起,他要建立緣起的話,又進入輪回了,這叫究竟寂處。

  那你說他修行怎么辦呢,那碰到這些東西該怎么說呢,就是你要明白,我們這些人哪,我們這些眾生,比如我們?nèi)祟?他某一些觀念,都是我們自己主觀的意識上的東西,我們要是想把業(yè)障去清除,把業(yè)障去清靜下來。

  為啥講能凈業(yè)障分呢?就我們能覺的心去覺悟正確的東西,符合真理的觀念,這樣你的業(yè)障就了了,就可以轉(zhuǎn)化了嘛。比如學佛的觀念,好多觀念啊,一般人只要認識佛法,或者說聽說過怎么樣,他都會給別人說他信佛,現(xiàn)在說信佛的人很多啊,他信的程度截然不同。

  比如今天咱們?nèi)ザǚ鹣竦哪羌?他也信佛的,他信佛他去賣佛去,那都是自己的觀念,在他眼里頭,不是佛是貨物,但是蘊藏著跟這些觀念回應(yīng)的會有一些別的因果產(chǎn)生,別的因果,附載地就會出來了。因為那是佛像,你要賣就叫出佛身血,這是對你沒有真正圓融空性的人,你決定好過不了。

  一家流通處頭一年火得很,賣香賣佛像,請東西都上他那兒請,都不還價,誰也不還價,真是賺了錢了,蓋了一個大院子。第二年,他家連著出了幾個事。人是沒有好壞之說的,好歹他信佛,但是他自己的因果就要背了,家里出了很多事,這就是他的業(yè)障,業(yè)障導致業(yè)力。

  《楞嚴經(jīng)》里講過,販賣如來形象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敬。這個事,我們專門問過很多上師,藏地的那些高僧,藏民那個佛像是不賣的,他可以送給你,你到人家廟里頭,寺院里頭,你自己去布施啊去供養(yǎng)佛菩薩,那是你發(fā)心,但是佛像絕對不是賣給你的。

  佛祖以他清靜的智慧觀察得到這些道理,那我們沒有智慧,我們只要去信佛,皈依佛法,皈依佛所講的法理,去運行自己的生命軌跡。我見了很多人,但凡去賣佛像,他家的事一定不順,真的,從佛像身上取利,業(yè)障是最重的。

  佛是人天導師啊,諸佛菩薩的圣像,那是絕對的真理的象征,你把他身上拿來取利,你有多大本事啊,那個無異于有人跟國王開玩笑,你當著他面罵他,我割你塊肉行不行啊,那國王一定哼哼笑你神經(jīng)病。

  拿佛菩薩的圣像去經(jīng)營、取利甚至作為一種藝術(shù)品,都是罪過。你包括他們現(xiàn)在做的那些佛像,有的做半截,光有頭,沒有身子,那個都是很造業(yè)的。

  你不要以為佛菩薩的像沒有什么利益,他的利益大得很,因為他是絕對真理的象征,你把那個觀念不當回事,那你就會生出很重的業(yè)障。觀念的錯誤,行為不在于做得多做得少,我只賣佛一尊啊,不在這個,主觀意識關(guān)系面太廣了,關(guān)系到方方面面,佛菩薩的圣像那是十方都尊敬的,一切眾生的皈依處啊,那你等于把一切眾生得罪了,就跟你要跟一個國王干仗,那你等于把人家全國都得罪了吧?

  佛菩薩的圣像不是代表他個人,他代表一種修行的法門、一種真理,是所有眾生要依怙的地方,依止的地方,他是眾生依怙主嘛!

  我們要知道業(yè)障很利害,業(yè)力可以修正過來,業(yè)障要是不除、不清凈的話,業(yè)力沒有辦法轉(zhuǎn)過來。我們成天說自己業(yè)力重、業(yè)障重,因為你還是拿你那個做人的人性觀念去看待這一切問題的時候,肯定是業(yè)障重。我們要修行、要覺悟佛法的時候,要清凈業(yè)障。

  啥叫清凈業(yè)障?把自己過去的觀念完全看破,完全換掉,以佛法的智慧真理來莊嚴自己的身心世界,那就叫真正的能凈業(yè)障。

  我們昨天說到這段,“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為什么能畢竟成佛了呢?你過去的觀念變了。為什么稱為“當?shù)谩?當下,很快的。因為主觀意識一變的話,行為隨著就會改變,行為改變你自然就跟道理相契應(yīng),這是一步步的,非常清晰的。我們看下邊。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這段文字說明佛祖在極力推崇,修行自覺自證那種重要性。前面是告訴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會出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的征兆,該如何處理。后面這段文字給我們說的是,自覺能了業(yè)障,自證能消除業(yè)力,把自覺自證的行為推崇到極點。

  用他的經(jīng)歷告訴你,如何能夠得到這種修行的功德。通過什么樣的經(jīng)歷,心路歷程,得到這種修行的因緣,這種方法。他說嘛,“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就是說,在我那個心路歷程當中,經(jīng)過很久很久,時間的長短是沒有辦法能夠用我們的心思測量出來的。

  “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那為什么在然燈佛前?從然燈佛那里發(fā)菩提心,從那兒以后,供養(yǎng)了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從事相上給你解釋一下,以后再從理性上告訴你。這么多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人家從然燈佛那里覺悟,有這個法門,過了多少時間,供養(yǎng)了多少佛呢?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而且通通特別虔誠地供養(yǎng),無空過者,他這樣的因緣才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佛陀經(jīng)歷了這么多的事,這么長的時間,這是從事相上我們理解。

  “若復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單單從表相上來說,能夠受持讀誦這個法門的人,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人,他所得的真實的受用,和我供養(yǎng)諸佛的功德,他比我這個殊勝得不知多少倍,他是一百分,我才是一分。

  你自覺自證的功德,比我供養(yǎng)這么多諸佛的功德殊勝無比啊,那是沒有辦法比喻的,因為供養(yǎng)諸佛的功德只是福報,會有善業(yè)力發(fā)現(xiàn),但是你去親證了,你想想,那是另一個概念了。打個比方,如果跟國王有親戚關(guān)系,找他辦事也能辦,一國當中的事他都能辦,你說這樣的權(quán)利還不如你自己當國王去。這就是業(yè)報跟福德的差別。福德圓滿的時候,你自在受用啊。你業(yè)報就不圓滿啊。

  所以我們修行佛法的道理要清楚。那你說我們該如何呢?一定要去受持讀誦此經(jīng)。關(guān)鍵是受持,你能夠受持此經(jīng),然后你再去讀誦,讀誦是一個很好的修習方法,熏修的方法。但讀誦還有一個意思,一會兒我從教義上給你講,就是從一個比較究竟意義上給你講。

  剛才那一段,“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從事相上給你說,我們在事相上不可能象釋迦牟尼佛一樣,去供養(yǎng)那么多佛,首先我們做不到嘛。

  現(xiàn)在從教義上給你講“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蔽夷钍怯梦业哪钣X性,我這種念覺性不知道經(jīng)過了多長時間,這個無量阿僧祗劫沒長短的意思,既然是無量就沒有長短,阿僧祗劫是時間和空間的總稱嘛,我這個念覺性經(jīng)過反思,反思多長時間,不知道,我的念覺性離開對六塵的執(zhí)著,經(jīng)過了多長時間,不知道。

  終于在然燈佛面前,然燈佛什么意思呢?從哪兒開始發(fā)明白的,從明白本心的一剎那叫然燈佛,啥叫然燈?把燈點著不就明白了嘛,明白覺性了。然燈佛叫從明了覺性那一剎那,經(jīng)過什么樣的過程呢?經(jīng)過很多很多所謂覺悟的過程。

  因為他經(jīng)歷“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他得值一個佛,一個佛就是一個覺念啊,我這個覺念經(jīng)過了這么多的一種歷程,覺悟的過程,多少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我經(jīng)過了這么多的一個覺悟的過程,悉皆供養(yǎng)承事,我在這么多境界當中,我通通是圓滿覺悟的,我的信念觀念,主觀意識絕對是不動搖的,這叫悉皆供養(yǎng)承事。

  我始終如一地信奉著一個觀念,我經(jīng)過了這么多的過程,我沒有變過,因為他明了覺性了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他不放過每一個念頭,他的功夫用到細到極點了。

  這個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是什么意思?有個究竟了義的意義,就是我們的念頭剎那間生滅,剎那剎那的生生滅滅。八百就是我們的八識受用,我們的心,能覺性,遍觀我們的八識受用,在我們的八識當中通通覺悟圓滿,通通了知八識的虛幻。四千是我們的四大假合之身,在我們現(xiàn)象界的生命里頭,他的覺性也是圓滿的,萬是無量萬德莊嚴的受用。

  因為你了解了八識四大的虛幻,現(xiàn)象界生命的虛幻,所以你就具足萬德莊嚴,無量受用,圓滿的功德。“悉諸供養(yǎng)承事”,這時你明白本覺性是那么的圓滿,你這個意識心啊自然就附屬于他,因為你主觀意識這種洪流太不可抵抗了,他的力量太大了,也叫業(yè)力,這種業(yè)力叫覺性,那就不一樣,無空過者嘛,因為處處是圓滿的嘛,

  啥叫空過?因為你不圓滿才叫空過嘛。什么叫無空過者?因為你真正的體悟到空性的圓滿,你自然不會放過每一個閃動的緣起,你會通過每一個緣起法的建立,真正的感受到圓滿的空性,這叫悉皆供養(yǎng)無空過者,這是他的教義。

  “若復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后末世是什么意思?在佛陀涅槃以后,佛陀不在的時候。在你自己心性上講,我們要通過轉(zhuǎn)念,能覺性在對所依境界的時候,我們不要光往前頭去看,因為我們這個心有一個習慣,能覺性有一個習慣,不會往里看,不往后面看,只往前頭看,我們這個毛病不是只往前看嘛。

  “若復有人能于后末世”,后末世是能用你的能覺心去觀察,能覺心對我們的末那識,就是我執(zhí)啊,用我執(zhí)這個心去分析看待世界問題的時候,用你覺悟的真理來分析。后末世是你的能覺心也是你的末那識,第七識我執(zhí)啊,在你能覺心的末端,換句話來說,能覺心的末端就是所對境嘛,這就是內(nèi)外嘛,你用能覺心去觀察世界的時候,你要想起來去反思金剛般若空性的真理,這叫能受持啊,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你能夠反思反觀金剛般若空性的真理的時候,那你所得的受用,比專門供養(yǎng)佛的功德還大,因為般若空性是所有佛依止處,這樣你就看得通了。

  因為后末世這種解法是來自六祖大師慧能,因為一般的解法是佛祖入滅以后的世界,六祖大師專門在這里頭,做了一個解釋,這也是修行禪觀的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一個地方。你看你那個末那識,就是我執(zhí)往那兒用,這個末那識是藏在現(xiàn)象界的背后,我執(zhí)觀念藏在你能覺心跟所對境產(chǎn)生作用以后,在那兒藏著的。你產(chǎn)生作用以后,不就有一個我執(zhí)觀念生起來嗎,在那兒躺著的。這時候你用能覺心和所對境產(chǎn)生作用的一剎那,趕快去思維空性理去,你的末那識就消失了,這是一個訣竅,這是修行禪宗很關(guān)鍵的一個訣竅。

  有一個禪宗公案說明這個道理,說濟顛和尚,就是濟公啊,有人問他,西方極樂世界在哪兒?他直接就說,你什么時候能夠用眼睛看到后腦勺你就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非常巧妙,這就是這句話真正的含義,“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他跟簡單的去供養(yǎng)佛,換句話來說,成佛的功德跟供養(yǎng)佛的功德決然不同。一個成就了、一個供養(yǎng)是兩碼事,所以說根本不能比喻。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蛴腥寺。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佛給你說我要都說明白了沒人信。從文字意義上很簡單,你能夠去讀誦受持這個經(jīng)啊,我真正的把你所得到的受用都講完你不信,說白了就是你不信。換句話來說,你能跟我一樣,你信不信?另外一個隱層意思就是說,你真正能照這個道理去行持去受用,你就能跟我一樣,但是你絕對不相信,包括當時他那些弟子們也絕對不敢相信,他能跟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

  當時那個靈山會上不是拈花示眾嗎,百萬天人,當時只有大迦葉一個呵呵樂了,那么多人就他一個人明白了。明白行了,如來告訴你,我有正法眼藏,如來妙心,涅槃妙心,不離文字,教外別傳,今天付諸摩訶迦葉。我那點認識他知道了,你就歇著吧。一下就給他摁住了,你就別動了,你坐著吧,五十六萬七千年以后你再出來吧。

  佛交待后末世這個觀念啊,你真正能于當下轉(zhuǎn)化你的意識的時候,后末世的問題是你能不能轉(zhuǎn)化你的意識,你能把你的主觀意識真的轉(zhuǎn)化了,真的去跟佛祖講的般若空性真理相契應(yīng)了,那你就叫不可思議的功德受用就有了,因為你這個主觀意識叫思議啊,能思能想,所以你所有的受用都叫有限的嘛。

  那為什么這么說沒有人相信呢?“或有人聞,心則狂亂”,有人聽到說他能成佛他絕對不相信,大部分人說我又不求成佛我只是平安就好了,所以他就不會相信,心則狂亂嘛,你要真正的想成佛,拔出無明的時候,那個人更會恐懼啊,我們見到很多例子,狐疑不信啊,他要懷疑啊,這叫業(yè)障。

  須菩提啊,你要知道,這個經(jīng)義不可思議啊,這個里頭這個方法的意義深遠,道理的意義深遠,這叫經(jīng)義不可思議,因為你有真正的主觀意識作為指導了,那你那個行為能差了嗎?所以人家告訴你果報亦不可思議。

  人常說學至于用,言必行,行必果,有行就有果。因為你主觀意識已經(jīng)是超出這個思維意識,你的主觀思想已經(jīng)是超出去了,已經(jīng)不是這個世間三界六道輪回里的思想了,當然你的行為就決然不是三界六道輪回。修行佛法的人這個道理要清楚,你不清楚的話,你且修去吧。

  在《金剛經(jīng)》里佛把整體的思想架構(gòu)講得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為啥稱為金剛呢?金剛是直率性,是一種直截了當?shù)?沒有岔路。金剛能壞能斷,一下就完事了,不能給你打個半死不活吧?我們要清楚這個道理,要從根本上認識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認識,你就自然而然會在生命現(xiàn)象里產(chǎn)生與之相應(yīng)的變化。

  怎么就叫我們這個生命現(xiàn)象變化了呢?有標準沒有,我們這個生命現(xiàn)象,為什么我知道他變化了,我們學來學去,有的人說學了那么多年好像沒啥利益,覺得好象沒啥好處,很多人都這樣問,都這樣認為,有的人也認為今天我得了一個什么好處啊,什么什么感應(yīng)啊,他認為這是好處。那究竟什么是好處,我們究竟怎么樣跟佛的法身真理相契應(yīng),怎么算得到好處了,這在十七分交代這個問題。

  ◎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狈鹧:“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佛。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表毱刑嵫:“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薄绊毱刑,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十七分交待這個問題,什么叫標準,我們的心路歷程以及行為,行持到什么樣的一種角度、一種力度就叫得到好處了,這個品名就叫究竟無我分。究竟無我,從究竟的教義上講,我們一切業(yè)障的根本就是我念我執(zhí),修行的好處,有好處了,真正能體會到佛所說的空性真理了,你那個我執(zhí)啊,首先是伏住了。

  換句話說,你空性真理建立的同時,我執(zhí)的觀念就被伏住了。理性觀念建立的同時,空性真理觀念建立的同時,我執(zhí)思想就被伏住了,業(yè)障就被伏住了,你再加以行為,你那個我執(zhí)就伏斷了,他就斷住了,但是你斷盡斷不盡呢,那就看你的細行了。

  什么叫細行呢?前面講得很清楚,你能受持讀誦。受持了,我們有觀念,有行為,你還得不斷的熏修。觀念是斷了我見,見惑。持是斷的思惑。讀誦是斷的什么,塵沙煩惱。啥叫塵沙煩惱?余習啊,無量劫以來的余習。這是三步,他有用的,不是沒用。

  我執(zhí)觀念怎么破,依空性思想的建立,大乘般若空性思想的建立,這就是我執(zhí)思想的斷,我執(zhí)首先伏住。因為你已經(jīng)知道我執(zhí)不對了嘛,所以他從究竟教義上稱為我,你知道這已經(jīng)不符合我們的生命標準了,就象明辨是非了,我們明辨是非而這個虛幻的我執(zhí)我相,就已經(jīng)不產(chǎn)生什么具體的作用了。

  明明知道這個東西已經(jīng)不能用了,你還用嗎,那你說只是有些習慣難改,習慣那叫思惑,思惑就需要行持力,行持力來加深,思惑就斷了。見思二惑斷了還有塵沙無明煩惱啊,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的習慣,落在我們意識層面里,那就多了,包括你六根六塵的所有的微細煩惱。為啥叫塵沙惑?就是微細煩惱,你對境界還是不明了,還不能徹底圓滿明了的時候,那還有一種塵沙惑。

  《楞嚴經(jīng)》里說的富樓那,因為他塵沙惑沒有斷,所以他就會有疑問,明明佛告訴他那是心的一體兩面性,他就會說: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為什么忽然又生山河大地呢?這就是他的塵沙煩惱起現(xiàn)形了。佛給他伏斷了我執(zhí),斷了見思惑,斷見思惑以后他那個塵沙惑沒斷,所以他還會有疑問,他對法執(zhí)沒斷。

  十七分就告訴你究竟的教理,修學真正般若空性的開始就是我執(zhí)的伏斷,你要知道我執(zhí)是煩惱根,那你掐著他有嘛用?就是這么一個道理。

  我們看經(jīng)文正題: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句話很熟悉,第一品就念到這里,但是他的意義不一樣。

  意義為什么不一樣?這里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已經(jīng)開始修行的人,已經(jīng)開始修學般若空性,認識本來真實生命的人,就是說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嘛,我們已經(jīng)開始認識到本來的無上正覺的妙性,這種人該怎么樣去對待他的現(xiàn)象界的生命。云何應(yīng)住,應(yīng)該怎么樣去對待他內(nèi)在的心靈世界對待世界的看法,應(yīng)該怎么去看待。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呢,就在內(nèi)心心靈世界該如何的處理方法。換句話說,想成佛的人怎么對待世界,怎么對待自己的心靈世界,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要不聽師父講你能明白嗎?你根本不知道意思在哪。

  講到第十七分呢,就是說你已經(jīng)開始修行了,已經(jīng)認識般若思想,空性的人,要發(fā)心成佛的人,以什么樣的認識態(tài)度對待身心世界,這時他就發(fā)問,“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首先給你說,必須你得認識本性,認識佛性,認識你的本來面目。你想成佛的人,這句話給你定死觀念了,必須得認識,必須得生起對你自己本性啊什么那樣一個認識觀念!爱斏缡切摹,這個如是心,他是句號,就是我們對本來生命的認識,對我們自身心性的認識,那是關(guān)鍵。

  只有你生如是心,對你自己的本來心體,你那個本體生命有絕對的認識觀念建立起來以后,才有能力去直對你那個現(xiàn)象界當中的一切現(xiàn)象。有能力啊,你才知道怎么去對待他了,也就能夠做到什么,“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也就能做得到。

  什么叫滅度呢?一切現(xiàn)象歸于空性稱為滅度!拔覒(yīng)”是我這個認識的觀念,就已經(jīng)看待這個現(xiàn)象,他自然歸于空性。一切眾生就是一切緣、一切法的建立。我會觀察到,而且我直截了當?shù)赜^察到一切緣起法的建立不離空性,這就是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

  “當生如是心”,我認識本體生命絕對的現(xiàn)象以后,觀念建立了,我就能夠通過現(xiàn)象的觀察去不斷地加深這個觀念。在現(xiàn)象生命的過程當中,我這個空性思想的觀念會越來越強。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個告訴你,不要被一切現(xiàn)象所迷惑,從我的內(nèi)心世界當中,因為我有絕對真性,空性的真理作為觀念,作為主觀意識,所以說一切緣起法對我來說,是沒有什么具體的作用的,這叫滅度一切眾生已。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但是他的現(xiàn)象,因為空性無礙啊,眾生的空性互相沒有障礙的,所以說眾生界還是眾生界的圓滿性是存在的,所以我看這世界并沒有變啊,這個聽得懂嗎,“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什么意思,因為眾生本具空性,眾生本來具足佛性的,你滅度誰去,從這個角度你也能理解。

  因為眾生本來具足佛性,你顯發(fā)的空性真理,般若本體空性的觀念,你去念那個空性的時候,人家那兒具足的空性你是沒有辦法,你只是說無二分別,滅度誰去,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一眾生是在你的空性觀念里,就不存在眾生,他有什么眾生可滅呢,前面只是一個念,那個念是為了熄滅緣起法,狂心歇,歇即菩提。

  “何以故”。為什么這么說呢,“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你不認同空性般若思想的觀念,你不去把他作為你的主觀指導思想,那你就叫執(zhí)著了世間的種種見解。你就把世間種種見解作為真實的了,你就不是真正覺悟傳播真理的人,則非菩薩嘛,佛給你定了性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們真實的生命現(xiàn)象受用那種果報那種功德利益,那種認識從哪兒開始的,他本來是具足圓滿的,他不是說通過什么緣起法來顯現(xiàn)的,本來是具足圓滿的,他只是如幻的因緣去顯現(xiàn)。

  所以說實無有法嘛,你沒有什么所謂的法,所謂的一個具體的軌跡,去發(fā)現(xiàn)那種真實的自我的那種法性功德,沒有什么具體的軌跡,你能找到嗎?因為佛并沒有實質(zhì),只是存在于你的心中,而你的心有軌跡可得嗎?心即佛,你的心有沒有軌跡可得?沒有軌跡可得嘛。

  “須菩提。于意云何”。從你的意識層面能理解嗎?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