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五
我們繼續(xù)讀經(jīng)文:“爾時佛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希望大家要特別地留意,其中每一句經(jīng)文都代表著很深的意思。在這一節(jié)經(jīng)文里面,要給大家做詳細地介紹。
“爾時”,是指“六種成就之時”,即眾生的機緣成熟時,佛宣講這個法門的時候。佛講經(jīng)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里的“機”就是指機緣成熟了,眾生可以歡喜接受,能夠依照這一法門修行正果,這個時候就是應當要說經(jīng)的時候。
“佛告舍利弗”,舍利弗尊者代表的是智慧第一。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舍利弗尊者代表權(quán)智,這一法門必須要有權(quán)智的人才能夠接受。文殊菩薩是代表實智,也是這一法門所說的,也代表了這一法門。這一法門,就是凈土法門,是圓收圓滿的法門,“收”就是包含,即圓圓滿滿地包含了一切法門。通常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又講法門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包括在這一個法門中,確實是甚深難信。一個法門能夠圓收一切法門,怎么能夠叫人信得過?因此,要不是大智慧的舍利弗,佛宣講這個法門連一個說話的對象都沒有了。所以在本經(jīng)中,釋迦牟尼佛頻頻喚著舍利弗,而實際上,舍利弗尊者也是接受釋迦牟尼佛教導,信受奉行的一個代表人。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對這個法門能夠信得過,依教奉行,經(jīng)里面舍利弗尊者就是我們的代表。
“八萬四千法門,念佛第一!边@個說法是不是夸大了呢?不是的!個人認為,只要是佛說的法門,都可以修學,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萬法平等,無有高下。我是2005年擔任報慈寺住持的,幾年來,與報慈寺有緣的信眾都喜歡這部《阿彌陀經(jīng)》,都修凈土法門。諸位想想,這個法門是不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第一個法門?是不是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地去反思的,我們要正確體會佛說法的甚深意趣。那么這個是說出世尊在當時告訴舍利弗尊者這個意思之所在。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是指我們娑婆世界,意思是說,從我們娑婆世界西方,要過十萬億佛土。注意,這里的“土”不是念土,念度。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說明阿彌陀佛示現(xiàn)的處所,也是我們常講的依報,依報是極樂世界!皹O樂世界”在梵語稱為“須摩提”,翻成中文有“安養(yǎng)”、“安樂”、“清泰”的意思。經(jīng)文里面給我們說這個處所,“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佛給我們說的很清楚,這是講的依報世界。
許多人,包括初入佛門的人,一聽到“西方極樂世界”,總不免要懷疑,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定法,究竟有沒有呢?究竟在哪里呢?前不久,我出訪馬來西亞,在飛機上就我一個出家人,很是顯眼,有幾個年輕人問我一個問題,說我們出家人天天念阿彌陀佛,目的是什么?我回答說,目的就是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又問我,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它究竟在哪里呢?我回答說,在阿彌陀佛那里。他們繼續(xù)問,阿彌陀佛又在哪里呢?我說在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里!那幾個年輕人聽得一臉茫然。其實,阿彌陀佛就是一個信號,我們心里面有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感應道交,到臨命終時,他來接引你。太空雖然很大,你不會迷失方向,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這個法的確難信。但是,這個法門不但是一切法門的理,它包括完完整整一切法門修行的原則,也是圓圓滿滿地包含了,真正是不可思議!只要人真肯發(fā)心,執(zhí)持名號,這個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不但對于佛法初學者難信,對某些修行很久的人也難信,但是我們要相信佛之誠言。
何謂“見濁”呢?“見”是見解。失去了正知正見,完全被邪知邪見所蒙蔽了,把邪當作正,把正當作邪,顛倒真妄,這就叫“見濁”。簡單的講,見濁就是舉世之人,沒有一個正確的見解,這個是第一可悲之事啊!佛常常說眾生為可憐憫者。諸位要曉得,煩惱、生死,不足為可憐也;最可憐的就是知見顛倒,不能夠辨別邪正是非。
如果證得了事一心不亂,那么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所謂方便,是講你修學的法門;所謂有余,就是你的無明煩惱還沒有斷盡,你只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還在,所以叫有余。它這個里頭的穢、凈怎么說呢?我們就小乘境界來講,析空拙度證入者,這個叫穢;析空是什么?即分析空。像我們講一切物質(zhì),把它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這樣的分析,分析到最后,恍然大悟,萬法皆空。這樣就把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斷盡了,從這個地方證入一心的,那么這個是事一心的,這叫穢。體空巧度證入者凈,這個來得快,悟性高,一聞他就開悟了,當體即空。
如果修到理一心不亂,那么你往生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不是方便;可見得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不是真實的,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是幻化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這里是真實的。所以這才是真實的果報,理一心不亂才是真實果報。
阿彌陀佛這個道場太大了,他接引的對象,不僅限于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國度都是他的對象。就是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度,有緣之人都生到他這個道場來,換句話說,都到他家來。好像這個世界一所著名的大學,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學生都希望到那里去讀書。這所大學不是專門為一個國家的學生設(shè)立的,而是面向全世界一切愛好這些學術(shù)的人而建立。眾生要有愿、要有福,同時又有這個緣分,正如經(jīng)典里所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生彼國! 同樣的,我們有緣,我們要有志同道合的人,要有真正修善根、修福報的人,才能夠把大乘佛法復興起來,弘揚光大。我常常提醒我們報慈寺的護法居士,今天借這個機會,我還要勸勉在座的諸位,你們真正有愿行,有這個力量,要為諸佛菩薩護持一所真正的道場,這個功德無量無邊。為什么呢?真正想續(xù)佛慧命,光大遺教,沒有清靜的道場是辦不到的。
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的確確是全知全能者,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要不相信,你看他所造的世界就知道了,真是全知全能,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我們現(xiàn)在念阿彌陀佛,即是念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師,也就是教主的德號。經(jīng)上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這是講"正報",正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師、教主。
在此給諸位介紹的"佛有三身",這是最基本的佛學常識。"身是積聚義",許許多多條件積聚起來,它現(xiàn)一個相,我們稱它為身相。眾生,我們講凡夫,積聚業(yè)障以為身。眾生的心一天到晚起惑造業(yè),受報得的是業(yè)報之身。佛身則不然。佛,不積聚業(yè)障,他積聚什么呢?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要特別注重的,這些與我們的關(guān)系太密切了。
三身里面,第一個是法身。什么叫法身?法身是積聚理法以為身,理法平等,理是萬法即一切法的原理,也就是哲學里所指的一切法的本體,不但平等,而且普遍,故法身遍一切處。比方說那個現(xiàn)夢境的理,這個理法就是我們的一心,這個心整個化成夢境了,在夢境里面,法都由這一個心平等、普遍而顯現(xiàn)。所以一切境界,包括了虛空,全是一個理具,全是一個理法。所以說法身無相,法身無不相。法身無相是講理,是一心,無相;無不相呢?變現(xiàn)出一切的境界相,一切境界相就是法身。
第二是報身。這個是理體,我們要明了,報身與應身,特別是報身,我們要好好地去修。眾生積聚業(yè)障以為身,佛則不然。佛積聚智慧以為身。這跟佛不一樣,我們講應當學,就要學這個地方。眾生可憐啊!他二六時中活在迷惑顛倒造業(yè)里頭;而諸佛菩薩生活在智慧里,智慧為身,所以他不迷惑、不造業(yè),故報身惑凈智滿;笫敲曰蟆I(yè)障,凈就是完全斷了,得清凈,智慧園滿,這是報身,園滿報身,就是園滿的智慧身,這是諸佛菩薩自受用。他受用的則是應身。應身一一聚集機緣以為身,佛門里常說,廣結(jié)法緣,我們一切布施供養(yǎng),就是為結(jié)緣,結(jié)緣就是積聚機緣。你的緣結(jié)得愈多,結(jié)得愈大,你將來這個應身,因機緣成熟,應時出世。隨類化身,像觀音菩薩一樣,這個眾生機緣成熟了,應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現(xiàn)什么樣的身份。你看,這個多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所以我們要學智慧為自受用啊!以廣結(jié)法緣為他受用。這個就是說明,你今天與一切眾生廣結(jié)法緣,你是修應身。你斷惑求智慧,則是修你的報身。報身圓滿了,法身就現(xiàn)前。法身不必修的,法身完全從智慧中悟入而證得的。
報身,是指能證的功德智慧,功德就是禪定。在念佛法門里面講,理一心不亂,是真實的功德。從理一心里起的覺照,這是真實的智慧,這是如如智,與如如理完全相應,理智一如,理智不二。
化身,指所現(xiàn)的相好色像莊嚴。像世尊,在我們世間所示現(xiàn)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色像莊嚴之身,這個叫做化身。佛的三身,我們要明了,我們修學就是以這個為目標。
現(xiàn)在要給各位說明,三身是有性具的,就是有性德、有修德,因此法、報、應三身,各有兩種,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雖有性具,如果沒有修德,我們還是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曉得性具,我們的信心堅定了,曉得這個東西是我們本性里頭本來具足的。諸佛證得,不稀奇;我們現(xiàn)在雖然沒有證得,不失望。因為它本來有,當然我們決定可以證得,它不是本來無,本來無,我們要想證得,不見得有把握。本來有,我們要想證得,有決定性的把握。
證得三身就是成佛、成菩薩,就是恢復自己本來的面目。兩種三身,諸位看這個表解上,法身二種,自性清凈法身,生佛一如。剛才跟諸位所講,這是理體的,是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的,叫自性清凈法身,佛與眾生沒有兩樣,平等、普遍的。第二種,這就屬于修德了,離垢妙極法身,這是修德所成的。這只有諸佛才有,菩薩以下沒有;蛘咧v菩薩也有,菩薩沒有妙極,菩薩有離垢法身,沒有妙極。加上妙極,這是如來果地上才有,所以這是屬于修德的。修德所成的什么呢?性德現(xiàn)前了,就是自性清凈法身,離垢妙極就是自性清凈。離垢是清凈的意思,妙極是自性的意思,所以說既然是本來具足,怎么修不成呢?當然可以修成。
報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報身,自受用的,這就是前面所講的智慧,積聚智慧以為身。智斷究竟,智慧圓滿,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斷盡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圓滿了,究竟圓滿,這是自受用的報身。另一種是他受用的報身,如來為地上的菩薩所現(xiàn)的,所謂是十地菩薩所必積啊!如來要教化十地菩薩,現(xiàn)他受用報身,教化地上菩薩。那么由此可知,在登地以前,就是三賢的位子上,三賢菩薩只見佛的化身,不見佛的報身。我們凈土法門回向偈里說,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花開見佛,見報身佛;花沒有開的時候,你見佛,見的是化身佛。所以當你念佛機緣成就的時候,你在此地舍報,佛來接引你,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那個佛是什么身呢?那是化身,不是報身。如果你要是證得一心不亂了,那么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那個佛是報身。為什么呢?理一心不亂,登地呀!這個地是別教的地上菩薩,在圓教呢?就是初住以上。所以念到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報身佛來接引你,他受用的報身來接引你。事一心不亂以前的,功夫成片,帶業(yè)往生,或者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士的,都是化身。
這個化身有二種,一種叫示生化身。示是示現(xiàn),生是降生,示現(xiàn)降生在世間,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北印度所示現(xiàn)的八相成道,跟我們這個凡夫沒有什么兩樣,這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示現(xiàn)降生在世間,就叫示生化身。佛在印度示現(xiàn)的成佛之相,而在中國,這些佛菩薩示現(xiàn)的很多很多,有的示現(xiàn)出家相,有的示現(xiàn)在家相。如前面跟諸位講的阿逸多菩薩、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我們中國的示現(xiàn),有記載的,我們就曉得有兩次。都是示現(xiàn)的生化身,即示生化身。一次是副達師,是示現(xiàn)的在家居士,另一次就是布袋和尚,示現(xiàn)的是出家相,這就是佛菩薩的化身。還有一種叫應現(xiàn)化身,跟這個不一樣,應機示現(xiàn),隨類化身,隨機示現(xiàn)。這個佛菩薩突然之間,你看他來了,見過之后,他又沒有了。像這一種見佛、見菩薩,很多人見到過,這個相就叫應現(xiàn)化身。隨類化身,范圍就非常非常之廣大,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三十二應身,三十二類的應現(xiàn)化身,應以什么身得度,他就應現(xiàn)什么樣的身相去度那一類的眾生。由此可知,佛菩薩沒有定相,沒有一定的身,他這個身是自在身。這些,從離垢妙極以下都是論修德,這一個是性德,自性清凈法身,這是性德。
現(xiàn)在經(jīng)里面所講的阿彌陀佛,到底三身是屬于哪一身?這是很要緊的事情。經(jīng)上所講的阿彌陀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是這一個身。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里面的示生化身的阿彌陀佛,雖然是示生化身,與報身、法身是一體,脫離不了關(guān)系,仍復即報即化也。這是一個道理,一個事實的境界。
講到此地,附帶給諸位介紹一下我們佛門的表法。佛門的表法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這是佛法教學的藝術(shù)。如果諸位能明白這一樁事實,你對佛法的教學,會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個教學最高的,它是講藝術(shù),今天我們講的藝術(shù)化。佛法的教學,在三千年前,就巳經(jīng)進入到藝術(shù)的境界,實在是不可思議,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此地只能介紹一點點,諸位想要多了解的話,可以看華嚴經(jīng)、清涼大師的疏鈔。這里只是將佛門最普通的常識,給諸位說一點點。
佛門,若到某個寺廟去參觀,首先看到的一定是天王殿,即佛教寺院的山門。天王殿里處處有表法,也就是在給你說法。天王殿里一共有五尊像,有四大天王與彌勒菩薩,阿逸多菩薩。一般我們稱四大天王為四大金剛,這是不對的。四天王,他們是發(fā)心護持佛法的。東方是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他代表的意思是負責盡職。唯有負責盡職,才能夠保持國家,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講。往小處講,你要對家庭負責盡職,才能夠保持你的家庭。在社會上,一個公司行號,或是做生意,只有負責盡職,你的生意才會興隆,事業(yè)才能夠發(fā)達。這是東方持國天王所表示的負責盡職的涵義。南方天王叫增長天王。這個增長就是日新又新,天天要求進步,要不斷地求新、求發(fā)展,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更不可以退轉(zhuǎn)。西方,廣目,叫你多看。北方,多聞,叫你多聽。這是講博學多聞,唯有博學多聞,才能夠曰新又新,唯有曰新又新,才會真正做到負責盡職。你見到了四大天王,他們所表達的意思,就應該非常清楚了。天王殿正中供養(yǎng)的是"彌勒菩薩"像,我們現(xiàn)在供養(yǎng)的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他所表現(xiàn)的是生平等心,成就喜悅之相,所以笑咪咪的,代表的是慈悲方便。佛法里常說,佛門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也就是彌勒菩薩所代表的根本,代表的方便門。所以一進佛門,看到天王殿,我們就要曉得這個意思。沒說一句話,就已經(jīng)給你上了一課,你所得到的就很多很多。
再看經(jīng)文:今現(xiàn)在說法。這一句話意思很深,對我們的期望很大。意思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環(huán)境,依報,阿彌陀佛及諸上善人;正報,都是現(xiàn)在今時,正應發(fā)愿往生。如果是過去或未來,就不必說了。過去那等于講故事,未來只是心里的向往。他是指現(xiàn)在、現(xiàn)今啊!趕快發(fā)愿往生,親近彌陀如來。一個人在無量劫當中,能有機會親近如來,親近佛,這個福報太大太大了,正是開經(jīng)偈里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啊!阿彌陀佛今現(xiàn)在,如此大好的機緣,怎能錯過?聞佛法,親聞佛所說法,這樣才能速成正覺。聽別人說的,傳說,不是親聞。我們今天看的經(jīng),是阿難他們結(jié)集的,我們是從佛弟子當中傳聞,不是親聞。哪有親聞的這種功德殊勝呢?所以今現(xiàn)在說法,就是鼓勵我們要發(fā)愿親聞。
此門修行是講凈土,特別是指小本彌陀經(jīng)里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唯以阿彌陀佛為所緣,這是叫我們執(zhí)持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中不雜余想,這才是真正念佛。二六時中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二六時中,念念在心里,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你的心,你的心跟阿彌陀佛就變?yōu)橐粋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必得成就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能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呢?
前面講過信、愿、行是這一部經(jīng)的宗旨之所在,我們要好好的記住。啟信、發(fā)愿、修行,這個信與愿叫慧行,它在前面引導正信、切愿。持名是這個法門的正修,六度萬行屬于助修,所以說一部經(jīng)的要旨不外乎這三個字。古人又說,得生與否,就是你能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全憑信愿之有無,就看你有沒有信愿,這是決定你能不能生。品位高下,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后,你地位的高下。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每一土里面各有三輩九品,所以到那邊地位高下有很大差別。這是由持名之深淺,也就是功夫的深淺決定的。功夫深,自然地位就高,品位高。功夫淺,當然地位也淺。如果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建立信愿。然而這個信愿也不是說建立就建立了的,沒有那么容易。這個法門諸位要牢記,這是難信之法門,所以必須對大乘佛法的道理要清楚了解,凈土法門的原理要懂得,你的信心才能夠建立,你的愿才真正能夠發(fā)出來,然后努力地去修行,增高自己的品位,決定往生,而且是高品位的往生。這也是世尊及歷代祖師,在這一部經(jīng)里面對我們所表達的深切期望。
- 一經(jīng)通經(jīng)經(jīng)通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之臨終往生
- 為何《阿彌陀經(jīng)》疑者甚多?
- 修行凈土的人應同念《普賢行愿品》和《彌陀經(jīng)》
- 彌陀經(jīng)的宗趣
- 受持彌陀經(jīng),能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義記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三十二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三十一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三十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二十九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二十八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二十七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開示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開示九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開示八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開示七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開示六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開示五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開示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一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二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三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四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五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六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七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八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九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慧靜法師講經(jīng)弘法系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