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納西的鹿野苑遺址

  轉(zhuǎn)*輪——以鹿野苑為起點

  瓦拉納西的鹿野苑遺址

  鹿野苑在瓦拉納西城外約10公里處。據(jù)《大唐西域記》記載,當(dāng)時的婆羅尼斯國(即今瓦拉納西)方圓四千余里,都城長十八九里,寬五六里,西臨恒河。都城東北,有婆羅尼河流過。從婆羅尼河向東北走十余里便是鹿野伽藍。這里是佛陀初轉(zhuǎn)*輪的地方,其地名的來源,經(jīng)典中有著很多記載。

  據(jù)法顯大師記載,此處原是一位辟支佛居住之處,常有野鹿棲宿。釋迦牟尼佛將要成道的時候,許多天人在空中唱道:“白凈王子出家學(xué)道,卻后七日當(dāng)成佛。”因為一世界無二佛并出的緣故,辟支佛聽到后便涅槃了,所以稱此處為“仙人鹿野苑”。

  《出曜經(jīng)》中記載了佛陀過去世中曾為鹿王的故事:鹿野苑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有許多人在此修行并達到五通[1]境界。因為環(huán)境清幽,許多鹿也在這里棲息。迦濕國國王有一天到此狩獵,有一千頭鹿被困于獵網(wǎng)之中。那時尚處因地的佛陀是鹿王,行持菩薩道,提婆達多也在鹿群中。眼看鹿群將遭滅頂之災(zāi),鹿王安慰眾鹿,并與國王商定,每天獻給國王一頭鹿,以換取鹿群的生存。鹿王把一千頭鹿分成兩群,自己與提婆達多鹿各帶領(lǐng)五百。

  一天,輪到一頭母鹿要被獻出,母鹿求救于提婆達多鹿,說腹中有快降生的鹿仔,希望得以免死,但是遭到了提婆達多鹿的拒絕。母鹿只好轉(zhuǎn)而祈求鹿王,鹿王聽后,代替母鹿來到王宮,眾鹿因不忍心而隨著鹿王一起進宮。國王問鹿王其中原委,鹿王說:“因為國王同意一天只殺一只頭,才使群鹿保存下來。今天國王殺母鹿便等于殺母子兩頭,故愿代替母鹿就死。”這時,國王深深反省自己,因貪圖口腹之欲而濫殺無辜,尚不及鹿王通情達理!他不僅沒有殺死鹿王,反而下令全國官宦黎庶,凡游獵殺鹿者都處以死刑。他將鹿王及群鹿放回鹿林,此后鹿群安全無憂地生息于鹿林,此處便稱為“鹿野苑”了。

  說到佛因地為鹿王的本生故事,不禁讓人想起敦煌石窟中著名的“九色鹿”壁畫,其題材來源于支謙所譯《佛說九色鹿經(jīng)》。

  經(jīng)中說到:身有九種顏色,頭上長著雪白鹿角的鹿王,一天在河邊飲水,突然發(fā)現(xiàn)一位溺水之人自上而下漂流而來。鹿王救起了他,落水人千般感謝鹿王救命之恩,同時也發(fā)現(xiàn)鹿身上長著十分漂亮的九色皮毛,認為很不尋常。鹿王告訴落水人不要向其他人說,因為人們會貪求九色皮毛與雪白鹿角而起殺害之心。

  當(dāng)時王后作了一個夢,夢見一頭十分漂亮的九色鹿,醒后她向國王說了夢中之事,想要得到一張九色鹿皮坐褥,并用鹿角做拂塵的把柄。于是國王召示天下,凡能獻出九色鹿者,愿分一半江山給他,同時以無量珍寶作為獎賞。

  落水人見到告示,便向國王舉報了九色鹿的所在,國王很快捕獲了九色鹿。這時,九色鹿見到了落水人,便將其中原委告知國王。國王聽后自慚不已,于是告諸大臣:這位鹿王品德高尚,而很多人卻只有禽獸之心,我因鹿王的行為而深切反省,實在愧為人王。我決定從今以后停止狩獵,保護鹿群。于是便出現(xiàn)了鹿的和平之都——鹿野苑。經(jīng)中所說的九色鹿王,正是因地行菩薩道的世尊,而落水人則是提婆達多的前世。

  現(xiàn)在的鹿野苑遺址分為東西兩苑。西苑保存著大量的歷史遺跡,東苑為20世紀(jì)初所恢復(fù)的佛教建筑。在遺址北面是一座近人修建的鹿園,飼養(yǎng)著鹿和孔雀等動物。

  進入西苑,便能見到一個紅磚砌成的大型圓形基座,高約2.8米,這就是初轉(zhuǎn)*輪塔,亦稱法王塔,是佛陀最初對憍陳如等五比丘四諦法的地方,傳說為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建。十六世紀(jì)莫臥兒王朝第三任君王阿克巴大帝,在塔頂上修建了一座八角形的磚質(zhì)瞭望臺,由此可以看到錯落在綠樹叢中的梅呾麗耶塔、初轉(zhuǎn)*輪寺以及四周城鎮(zhèn)。

  阿育王石柱根部遺跡

  初轉(zhuǎn)*輪塔北有一座由鐵欄圍起的小屋,屋內(nèi)保存著阿育王石柱的殘根。其東面便是根本香室精舍遺跡,《大唐西域記》描述此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黃金隱起,作菴沒羅果。石為基階,磚作層龕,龕帀四周,階級百數(shù),皆有隱起黃金佛像。”可見此精舍建得十分莊嚴。精舍頂部呈楕圓形,這種建筑風(fēng)格在新德里的拉克什米·納拉亞那神廟中可略見端倪。

  從精舍遺跡向東穿過大大小小的佛塔,高大莊嚴的梅呾麗耶塔呈現(xiàn)眼前。這是鹿野苑的標(biāo)志性建筑,高四十余米,梅呾麗耶意為“彌勒”或“慈氏”,即表示釋迦如來授記彌勒菩薩將來成道和轉(zhuǎn)*輪之處。釋尊曾在王舍城鷲峰山告訴比眾丘:“來世,整個南贍部洲將變成平原,人人會有八萬歲的壽命,那時將會有位身現(xiàn)金色的婆羅門子慈氏,舍棄家庭,修成正覺,普渡眾生。無論是出家、在家、受戒或犯戒的人,都會受到他的感化引導(dǎo),從而修成正果,得到解脫。”當(dāng)時慈氏菩薩聽到釋尊的話,從座位上站起身,回答道:“愿我能成為這位世尊。”釋尊告訴他說:“正像你說的那樣,你當(dāng)證得此圣果。上面所說的,都是你教化的方式。”

  大塔分為兩層,頂部的塔剎和欄桿已毀壞,一層為青色砂巖砌成,二層為紅砂巖砌成,圓周巧妙設(shè)計成八瓣蓮花,花瓣間的連接處刻有各種精細圖紋,其中有卍字、蓮花、云勾形樹葉、多種圖案花邊等,精美絕倫。每瓣蓮花中央設(shè)有一佛龕,其中原供奉笈多王朝時期的佛等身像,可惜上世紀(jì)五十年代被人盜走。

  梅呾麗耶塔東是初轉(zhuǎn)*輪寺。這是摩訶菩提會根據(jù)玄奘大師等中國求法高僧的記錄及考古發(fā)掘的數(shù)據(jù),于1931年籌資,遵照古印度寺院樣式建造的。全寺用青灰色的砂巖砌成,古樸莊嚴。大殿正面供奉著佛陀成道時的說法像,應(yīng)該是斯里蘭卡工藝。大殿墻壁上是日本著名畫家野生司香雪所繪的釋尊應(yīng)化事跡壁畫,類似西藏壁畫。因此,進入大殿有進入藏寺之感。

  初轉(zhuǎn)*輪寺再向東行約60米,映入眼簾的是一株大菩提樹,枝葉繁荗,郁郁蔥蔥,由石欄圍護。圍繞著石欄,有許多用玻璃罩保護的青石板,上面用漢語、巴利語、梵語等十多種語言刻著《轉(zhuǎn)*輪經(jīng)》。這棵樹與斯里蘭卡菩提樹同為金剛座菩提樹的后裔,稀有難得。

  菩提樹圍欄外的東面,人們塑造了佛度五比丘像,比真人稍大,風(fēng)格樸實,生動反映了當(dāng)時的情境。面對著佛陀,五位剛現(xiàn)僧像的比丘身著與佛陀一樣的福田衣,偏袒右肩,虔誠合掌,聆聽這位覺者的開示。“佛制比丘,剃除須發(fā),著壞色衣,割愛辭親,解無為法,是為比丘”,是!原本在他們心目中,釋迦太子剛一出生就不是常人;在青少年共同生活時期,太子文武雙全,是他們心中的佼佼者;在同行苦行的日子里,太子更是顯現(xiàn)了不成正覺誓不罷休的行儀和決心;而眼前的這位偉人具足相好,慈悲說法,顯得那么莊嚴有力。這組雕塑使人不禁回想起當(dāng)年佛陀對五比丘的宣說:“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

  在遺址附近,人們修建了“鹿野苑考古博物館”,館內(nèi)陳列著鹿野苑一帶發(fā)掘出的石像及雕刻(公元前3世紀(jì)至公元12世紀(jì)的作品,尤以笈多王朝時代的作品為多),其中“鎮(zhèn)館之寶”是阿育王石柱上的四頭雄獅柱頂(Asoka Pillar)。柱頂為青灰色大理石所造,表面打磨蹭亮。柱頭高約2米,四面雄獅造型優(yōu)美有力,是古印度佛教藝術(shù)極品,被選為印度國徽圖案而聞名于世!洞筇莆饔蛴洝酚涊d:“石含玉潤,鑒映映徹,殷勤祈請,影見眾像,善惡之相,時有見者。”

  在鹿苑遺址的草地及樹下,四處可見各國僧人和居士坐禪、誦經(jīng)、讀書或繞塔經(jīng)行,不時有小鹿和其他動物在四周散步玩耍。在這里坐下來,安靜地呼吸,空氣中仿佛回蕩著遠古佛陀說法的聲音。

  鹿野苑所在的小鎮(zhèn)非常小,平日游客不多。曾有一些游記提到,這里每當(dāng)舉辦法會時,各國的僧俗都聚集此處,小鎮(zhèn)便會熱鬧起來。很多前來參加法會的人沒有地方住,只能買上一張泡沫墊睡在路邊的帳篷里或樹下,除了要忍受夜間的寒氣,還要遭受各種蚊蟲的叮咬,但這依然不能阻擋人們的朝圣之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