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講記 a13 奧義書哲學與佛法的同異
“﹝奧義書哲學與佛法的同異﹞:(1)奧義書認為「我」是自我、靈魂之意,而生類的一切,從「梵」所生,死了又歸還于「梵」,要覺悟真的自己而成為梵──梵我一如,才能解脫。此宇宙的最初──梵,化為一切,安排維持萬象,造成規(guī)律。所以,只要遵從此規(guī)律而悟得真我,誰都可以成為梵 !
要搞清楚佛法與奧義書思想主要不同點,以免混為一談。第一,奧義書認為,梵猶如造物主,宇宙的定律是他來規(guī)定的,所以只要遵從此規(guī)律而悟得真我,誰都可以成為梵。他先成立有一個“我”即不變的靈魂,一切生類都是從梵所生,那梵就是本體了。既然是從梵所生,死了當然歸于梵,只要你在修行中,覺悟體會到你和梵融為一體(即萬法歸一)就能解脫。他把梵當做萬物的本質或創(chuàng)造萬物的質素了。還認為人間的森羅萬象有很多規(guī)律,也都是梵來轉化的,所以唯一的辦法是,當你完全根據這個規(guī)律體會到原來梵跟“我”是一樣的,我與梵是一體時,你就解脫了,這就是奧義書的主要重點。佛法恰恰與他們不同:
“佛法則否認實我性、主宰性,而宣說無我!
佛法不認為宇宙間存在主宰控制者,絕對沒有這樣永恒不變的實在性的東西,所以佛陀宣說無常。無常就是“!辈豢傻,“!本褪怯篮悴蛔冃、單一主宰性,這也叫“我”。佛法否認有這個“常”的“我”,宣說無我就是否定永恒不變性、單一主宰性。佛法的特質就是在否定這種永恒存在的自性的觀念,絕對沒有這個東西!宇宙的萬物都在遷流變化,只是剎那不住的緣起而已,沒有永恒實在的自性(我),沒有真正不變的東西,這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根本思想!
“(2)奧義書承認有「業(yè)」的存在與「輪回」。如說:「人于死時、心臟的尖端會亮,由其光明,「我」乃經由眼睛或腦頂或身中其它部位而脫出!肝摇谷r,隨之生命也去”。
在奧義書的業(yè)力與輪回的觀念中有一個重點:人要死時,心臟的尖端會發(fā)亮而產生一種光明,“我”就從腦的頂部、眼睛、心、腹部、膝蓋、腳下透出,往生某處,F在還有很多學佛人受這個觀念的影響,說從眼睛去的往生天界,從腹部去的往生餓鬼,從腳下去的往生地獄……其實這個說法是奧義書的觀念而不是佛法哦!注意聽!
“恰如尺蠖到達一樹葉端,然后更捕捉其它葉端。如此,「我」也脫出身體,而造其它新的形態(tài)!肝摇棺兂勺嫦取㈣筇、諸神或其它有情。....行善而成善人,行惡而成惡人!试: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業(yè),依業(yè)而有果」!
這個“我”隨著業(yè)力出去以后,有的變成祖先,有的變成梵天,有的變成天上某一境界的神,有的出生到一切有情中去,這個思想就是說里面有個“真我”在這樣輪回。行善而成善人,行惡而成惡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業(yè),依業(yè)而有果,這也是業(yè)力思想和輪回思想,這是在佛陀之就有的。
“奧義書的輪回主體是「我」,而「我」是固定性的靈魂,也是宇宙的「第一原理」或「實體」!
這一段話用佛法的術語來說就叫“自性“:不變的叫靈魂,產生宇宙的第一原理就是形而上的實在(實體),奧義書的業(yè)力和輪回建立在這個觀念上。
“但佛教說的輪回,是由于純粹的業(yè)力或意志,此業(yè)力和意志,是「非固定性」、「無實體」的「緣起力」,故非我論。因此,佛教的業(yè)力觀,是「無實體」的連續(xù)觀!
佛法講的業(yè)力觀是無我的,我們五蘊的心靈意識是變化不拘的,不是固定的東西,所以說沒有固定不變性的實體,沒有一個不變的實在的我,只是緣起力量的作用,故非我(即無我)論。前面講無常,這里講無我,這個到后面講緣起時會一直談,你們會明白的。這里只是講佛法與婆羅門、奧義書主要不同點,先講大綱,詳細內容后面會講得很清楚。到時大家就會明白佛法的奧妙:“無我”也能輪回,不是非要有一個“我”才能建立起輪回現象。
“(3)奧義書提倡「禪定」、「瑜伽」的修行方法,即:在寂靜處端坐,調整呼吸,心注一境,念「唵」秘語(om....梵的表征),以達到恍惚的狀態(tài),為靠近「梵」的方法。佛教雖也有禪定法門,但重視「定慧等持」,在定中起慧觀,而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脫!
其實,這個“唵”應該還有三個音ㄛㄚㄥ,因為我有一點研究,現在到印度去,看見大部分人都在持咒,有的只持一個音,有的持三個音,主要是用這個“唵”的聲音來產生某一種作用,與念佛的意思其實一樣,主要產生某一種功能作用,用聲音來產生對心靈的影響,進入恍惚的狀態(tài),其實就是讓心進入一境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修定的方法。他認為身心寧靜進入某一種狀態(tài)就可以接近大梵天,與梵天合一。
佛教雖也有禪定法門,但重視定慧等持,奧義書只講定,但佛法還加上一個慧,就是在定中起慧觀,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脫。所以真正的佛法絕對不是說死后要往生天界,注意聽!天界是不究竟的,還在三界的輪回中。我們是靠定的一種心靈寧靜專注,才能“看”(觀照)到身心的問題,覺察體會身心的實在內涵是“無常、無我”,反而要破除我執(zhí)(希望永恒生存的意欲)我見。心太散亂了就無法觀察,所以我們也講修定,但這個定只是適當的一種輔助增上緣,不是定到某一個程度就能進入什么狀態(tài)。佛陀進入四禪還是要出定,在那種身心寧靜狀態(tài)中加以觀照才能悟道,不是進入四禪就解決問題了。出定后加上佛法的正見,就很容易見法性寂滅(即涅槃)。定力太深如非想非非想時就不能起慧觀,反倒是開悟見法的障礙。所以佛教講四空定的無想定前,是可以起慧觀的,但還是在出定后才能起慧觀,其實如果到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定力太深了反而不容易起觀照,一般從初禪到四禪出來后起慧觀,那時候的身心會相續(xù)保持在一種寧靜中,就在那種狀態(tài)中來觀察一切法(包括五蘊身心)是最佳的時機。定力只是幫助我們起慧觀,而不是定力等于慧,見法開智能后,那就是定慧等持不二即定在慧中、慧中有定。
所以佛法的目的不是為了修定往生天界,而是要究竟超越三界的束縛,真正解脫大自在,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佛弟子不求升天。但現在先修天色身的都有,要注意啊!我只是點到,你們要深思!
“(4)在修行的德目中,奧義書和佛教共同的德目,如:不殺生、實語、慈善、正行、自制、寂靜等等。雙方不同處很多,如奧義書說的祭火、苦行、遁世等等!
五戒的德行修養(yǎng)很重要,殺、盜、淫、妄(實語就是不妄語)、酒是產生痛苦煩惱的因緣,所以我們要守戒,尤其是不殺戒。關于五戒方面佛法與奧義書有很多相同處,但佛教不鼓勵他們的苦行、祭火與隱遁。佛教認為苦行對身心沒有幫助,而是要恰到好處的中道行;佛教也不提倡遁世,很多人都認為出家人是遁世離世厭世的,其實什么叫世間?五蘊、六處、煩惱名世間。佛法說的厭“世”,不是世間的“世”,而是厭離我們的貪欲煩惱執(zhí)著,不是厭離人間萬法。佛陀還勸大迦葉尊者不要修頭陀行,應該回到僧團中來住。佛陀帶領弟子們每天到人間托缽乞食,利用托缽的因緣跟大眾接觸,讓他們植福并為他們說法,這樣的做法哪是厭世離世?
奧義書的遁世,是他們到了五十歲后就到森林去歸隱,獨自過著隱遁的生活。但佛法不提倡這個,佛陀悟道后四十九年一直為眾生說法,一直也沒有離開過人間,從鹿野苑度五比丘到最后涅槃前度化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都是在人間示現的。佛陀從來沒有離開過對眾生的關懷和弘法利生,佛陀哪里有絲毫的厭世離世?什么時候教過弟子厭世離世?所以要明白佛法不是遁世厭世,而是厭離煩惱、貪欲執(zhí)著。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 《中觀今論》講座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