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
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
文珠法師講述
1995年4月于香港沙田政府大會堂演奏廳
世界和平
自求多福
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亦是人類一致的希望。可惜,自古至今,人的心愿都無法實現(xiàn)。特別是現(xiàn)在,呈現(xiàn)世界各地的不是和平,而是戰(zhàn)爭的火焰;即使沒有戰(zhàn)事的地方,也醞藏著無限的殺機,時刻都在備戰(zhàn)的緊張狀態(tài)中。為甚么?問題的結懲何在?是極其值得我們研究的,F(xiàn)在,可分三點來討論:
一、和平的意義
在字面解釋,和是和合,和諧,和順,和睦。平是平安,平靜,平等,平定。意思是人類在平等待遇的環(huán)境中,過著平安平定的生活,每個人內心都能心平氣靜,和諧和樂,不被他人侵犯,不受政治逼害,不受戰(zhàn)爭威脅,自由自在,安居樂業(yè),就是和平。所以,和平是幸福平安的象征,是自由自主的標幟,是世界人類和平共處,共存共榮的實現(xiàn);當然也是世界人類共同追求之目的。但事實上并不如此。原因何在?一言蔽之,不外人心太壞,壞在那里,壞在人心充滿貪嗔癡慢疑惡見種種毛病,導致種種不道德的行為,結果,制造戰(zhàn)爭,破壞和平,致使一部人類史,變成一部血淋淋的斗爭史。
二、不和平的因素
可以說,人類世界,不和不平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心充滿貪、嗔、癡、慢、疑、惡見,F(xiàn)分述如下:
(一)貪無厭足
貪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毛病,亦是人求生存的本能。人為求生存,爭取衣食御寒充饑;營造房屋,以防風雨;疏導交通,方便營業(yè);理所當然,無可厚非?上诵墓餐娜觞c是貪無厭足。衣要高貴華麗,時髦新潮;食要美味可口,高級營養(yǎng);住要高樓大廈,環(huán)境幽美;行要名牌汽車,私家飛機、游艇。衣、食、住、行,樣樣講究,在在需財,非努力發(fā)展經濟來源,盡力爭取大量金錢不可。
據說:古時有二人結伴出外營商,夜宿古廟,無意中發(fā)現(xiàn)地洞中藏有多金,理應平均分享,但由于貪心,各懷鬼胎。甲說:由于城皇爺?shù)谋5v,我們才發(fā)現(xiàn)多金,理應買些三牲酒禮來拜祭,于時到市場去購買祭品,同時買些毒藥,放在食物中,預備毒死同伴,獨占黃金。某乙也乘某甲離開時,找得利斧一柄,當某甲回來,向廟神叩頭拜祭時,一斧斫下,某甲立即身首異處,死于非命。當某乙獨取黃金,準備離去時,看見祭壇上的酒肉,頓感饑餓,獨自進食,結果也毒發(fā)身亡。后來,空中飛鳥,因啄食余肉,亦中毒而死。所以說:‘人為財死,烏為食亡。’
其實,金錢并非萬能,世上很多東西并非金錢可能買到,而世上擁有大量金錢的富豪,亦不一定快樂?上廊送斆孕母[,為了滿足金錢的占有,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所以莎士比亞說:‘黃金對于人的靈魂,較諸任何毒藥更毒。而且它在這個邪惡的世界上,殺人最多。’何況人的貪心,不止于金錢的占有,除了追求金錢之外,還貪名,貪利,貪食,貪睡,貪物質占有,貪權力擴張,貪地位升高,貪色情享受;無止境的貪,無厭足的貪。
由于人的貪心,不斷伸展,勢必導致人與人爭,家與家爭,國與國爭。荀子曰:‘人不能無欲,欲而不得必爭,爭必亂。’阿含經說:‘以欲為本,母共子諍,子共母爭,父子兄弟親屬,展轉共爭。’又說:‘以欲為本,王王共爭,民民共爭,國國共爭。’征之事實,世間父子相爭,兄弟相殘,夫妻反目,朋友成仇,無一不是因利害沖突而起。由于人的貪欲無窮,而世界物資有限,結果,失望的多,滿足的少。當人失望時,悲觀、憤怒、怨恨、敵對、種種不良的心理,不平的情緒,皆隨之而來。使人內心煩躁不安,表露于言語、行為,自然不和不平,處處散發(fā)爭端,在在妒忌破壞,陷人生于苦惱,導社會于混亂。所以法華經說:‘諸苦所困,貪欲為本。’增一阿含經亦說:‘欲生諸煩惱,欲是生死本。’可知人心貪無厭足,不僅是生死根本,亦是破壞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二)嗔恨妒忌
嗔恨,是人心最惡毒的毛病,能違害慈悲,損惱自他,為害甚大。人因逆境,心生嗔恨,內心煩躁不安,毒火攻心,非置對于方死地不可。社會上很多殘殺,謀殺,兇殺,甚至發(fā)生碎尸,炸尸,食尸,種種恐怖的罪惡行為,皆由人心嗔恨憤怒所致。所以佛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又說:‘一念貪心起,百萬障門開。’何止障礙自己前途,燒毀所有善根,同時阻止社會和睦,破壞世界和平。因為嗔恨,往往加深人間仇恨,使人際關系惡化,使國際關系充滿暴力。世界各地種種破壞性顛覆性活動,皆由人心嗔恨妒忌所致;所以嗔恨妒忌,亦是破壞世界和平因素之一。
(三)愚癡錯覺
人因缺乏智慧,愚癡無知,錯認無常、苦、空的四大假我為真我,產生我見,我愛,我慢的固執(zhí)。在自我的錯覺中,幽禁人性,迷失佛性,使高貴人生陷于苦惱深淵,常在無明煩惱黑夜中摸索,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為我而貪,而嗔,不明真理,不服真理,不講道德,不尚正義,唯利是視,身則殺、盜、淫,口則妄言綺語,今日世界局面的混亂、不安,而國際間各懷鬼胎,互相猜忌,懷疑,奸詐,欺騙,實是人類前途的致命傷。若想實現(xiàn)世界和平,非取消人心的懷疑,建立信用,共謀發(fā)展不可。
(四)互不尊重
人因愚癡錯覺,固執(zhí)我見,處世做事,每以自我為中心。在不知不覺中,抬高自己,輕慢他人,引生偏見,不喜他善,不耐他榮,妒忌心生,讒害妒謗,致使人間,不能互相尊重,和平共處。是以我慢與偏見,表面看來,只是個人的修養(yǎng)問題,似不重要,其實,正是人間爭執(zhí)的導火線。人間很多災難,皆因我慢而來。因為我慢的人,領袖欲、占有欲、支配欲,都特別強,事無大小,總希望他人屈服。例如:家庭中丈夫總希望妻子服從自己,而妻子亦希望丈夫尊重自己的意見。若然彼此都固執(zhí)己見,難免發(fā)生爭執(zhí),使家庭產生不協(xié)調的氣氛,甚至導致婚姻破裂。今日社會很多家庭糾紛,妻離子散,皆因組織家庭的成員,都狂妄自大,不肯尊重對方所致。
又如社會團體,或國家首長開會,目的是聽取他人的意見,以集思廣益,共謀發(fā)展?墒,當彼此意見不能一致時,我慢的人,總是認為自己對,希望所有人都遷就自己,服從自己,不肯檢討,不受規(guī)勸。若然彼此都固執(zhí),必然產生不和不平的結果,甚而演變成權力的斗爭。很多社團的人事不和,以及世界各地內亂或政變,皆與我慢和偏見有關。所以人的我慢與偏見不除,無論是家庭、是社會、或是世界,都無法實現(xiàn)和平。
(五)互不信任
人心除了驕傲與偏見,還有一種對事懷疑不決,對人不肯信任的毛病。遇事既然不能當機立斷,又不肯信任他人,使自己陷于迷惑的陰溝中,無法辨別應走的方向,更無法理解人生應盡的責任,妨礙進步,迷失自己。甚或因狐疑不決,造成思想的混亂與錯覺,懷疑真理,不信真理,或盲從跟進,不知不覺,走向罪惡,誤入歧途,致使人的精神道德日趨沒落,人的言行,決乏信用。今日世界,局面混亂不安,國際關系,彼此猜忌,互不信任,實非人類前途之福。是以若想實現(xiàn)一世界和平,非取消人心的懷疑,建立信用,共謀發(fā)展不可。
(六)見解邪惡
由于人心充滿貪、嗔、癡、慢、疑種種邪惡心理,形成見解上的邪惡,產生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以及戒禁取見。
身見,是對人體堅執(zhí)為我的成見。本來,人體是由四大五蘊種種因緣條件組合的假形像而已,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原無實我;至于人類所占有的一切物質,更是無常敗壞,幻妄不實。可惜眾生不知因緣生法,緣起性空,內執(zhí)四大組合的色身為自我,外執(zhí)生滅無常之物為我所有。附我者榮,違我者辱,甚而‘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此我見由身而生,故名身見。
邊見,是偏于斷見或常見的一邊。因人無法理解人生的真相,每以為人死如燈滅,故說只有今生,沒有來世。所以無需負生前行為的責任,是屬于斷見;蛴腥苏J為人死為人,畜死為畜,一切生命,死后復生,永遠循環(huán)不息是屬于常見。實則,六道眾生由業(yè)力所牽,互為人畜,或升或沉,皆憑人生前所作善惡業(yè)力所驅駛。
如佛弟子中受天人供養(yǎng)第一的憍梵波提,過去生中,出家為小沙彌,因譏笑老比丘食時,如牛吃草,由此口業(yè),墮落五百世受牛身之報。因曾出家持戒修福,雖墮牛身,亦貴為牛王。后因追求水草,右繞精舍而行,見佛像莊嚴,生歡喜心,乘此福報,口業(yè)報盡,轉生為人,得見釋尊,從佛出家,速證圣果。但仍有牛嚼草的習氣,佛恐其在人間受供,不知者又造口業(yè),故遣其常居天宮,受天人供養(yǎng),由此證明,人畜之身,皆隨業(yè)力而轉。
邪見,是一種違背真理,歪曲事實的邪惡見解。人因不解宇宙真理,不明因果法則,不信六道輪回之說,故謗無因果。如唯物論者,認為宇宙不過是一所寵大的工廠,人類則如工廠內部機器;又如有些宗教,認為宇宙萬有皆是神的作品,一切皆由神主宰,信之,敬之,可以上升天堂,不信不敬,必墮地獄。這種撥無因果的邪知謬解,自誤誤人,故名惡見。實則,人之所以上天堂,落地獄,或為鬼為畜,全是個人善惡行為做作的結果。有如是因,必招如是果。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
中國宋朝嘉州有一高僧,時常喜歡勸人設羅漢齋供眾,是以嘉州居民,皆稱他為常羅漢。嘉州有一楊姓老婦,喜歡吃雞,一生所殺雞只數(shù)以千計。死后,兒子請道士為他念經超度,剛開始,常羅漢即不請自來說:‘我來為你們超度\’。因被請入中堂,既不念經,也不拜祭,唯叫人到東街某店,把一只花色雌雞買來殺食,吃完即走。當晚,東街的雞鴨店主人,及楊家兒媳,皆夢見老婦人來道謝,說他生前殺業(yè)太重,死后已投生為雞,幸得常羅漢為她懺悔業(yè)障,現(xiàn)已脫離畜生之身云云。自此,嘉州人爭相聘請常羅漢作佛事,但常羅漢不一定答允,于紹興末年圓寂,肉身不壞。
又中國清朝大業(yè)年間,有一位行堅法師,一日行經泰山,天色已晚,到山獄廟投宿。廟祝說:這里無房舍設備,唯有走廊可以棲身,但來此停留的人,在一夜間,都中邪遭殃,你不怕,就到里面好了。堅法師入,在走廊打坐,一更時分,忽聞環(huán)佩叮當之聲,出來一位衣冠華麗的岳神,還有眾多部從隨后,向堅師合掌作禮。師言:‘聞宿此者皆死,是否檀越所害?’神言:‘彼聞我聲,見我形,自生恐怖而死,非我殺害。’師問:‘世傳泰山岳神治鬼,是否屬實?’神答:‘弟子福薄,正主持此事。’師言:‘我有兩位出家同學已死,不知他們現(xiàn)在何處?’神問姓名,翻閱部冊言:‘一已轉生為人,一現(xiàn)在地獄受苦。’隨即帶堅師到一地獄,見一人在火光中慘叫,已血肉焦臭,不成人形。堅師欲救同學出苦,岳神說:‘可替他做寫經功德,或可免苦。’天亮,廟祝見堅師未死,殊感意外,堅師也不多言,趕回寺中,寫法華經。
一個月后,寫好帶來獄廟,岳神晚上又來相見,歡喜作禮。師說:‘經已寫好,特為救贖同學而來。’神說:‘弟子已知禪師寫經,當剛開始寫經題時,彼僧已脫苦,現(xiàn)已轉生人間去,此處不清凈,不宜安經,請師帶回寺中供養(yǎng)……。’以上所錄,都是真實的歷史故事,至于六道輪回之事實,古今記載傳說的事實甚多,豈可邪見,撥無因果?
見取見,屬于強烈的主觀?裢源蟮娜,每以自己見解為是,而斥他人非,人間一切是非爭執(zhí),皆隨之而來。故堅執(zhí)己見,又名見取見,屬于惡見之一。
戒禁取見,是屬于外道邪教的思想與言行。外道們不信因果,不識邪正,加以利欲薰心,每為滿足個人的領袖欲,支配欲,而標奇立異,僅憑個人錯覺,創(chuàng)立邪教,愚惑無知,以不合情理的教條,強人遵守,導人迷信,名戒禁取見;如佛在世時,印度所流行的九十六種外道。又如目前世界各地所流行各種邪知邪見的宗教;蚶弥湫g殺人;或主張種族歧視,鼓勵民族斗爭;或利用宗教,激發(fā)反叛情緒,策動戰(zhàn)爭。種種邪行,何止令人迷失心智,且給人類制造無比災難。所以戒禁取見,是惡見中的惡見。這種以歧途為正軌,以束縛為解脫的邪思邪行,簡直是人類思想的鴉片,是破壞人類幸福的惡魔,擾亂人心,毀滅和平的武器。由于人心貪無厭足,嗔恨妒忌,愚癡錯覺,互不尊重;互不信賴,加以見解邪惡,致使人的四周,危機四伏,世界各地,戰(zhàn)火彌漫,環(huán)境惡劣如斯,怎能實現(xiàn)和平?
三、和平的實現(xiàn)
我們欲想世界和平,唯一方法是運用佛法來清潔人心,治理人貪、嗔、癡、慢、疑、邪見種種心理毛病。現(xiàn)分述如下:
(一)以弘愿代替貪欲
弘愿,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志愿。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自利是智慧的開發(fā),深知五欲過患,不為貪求滿足私欲而損人利己;利他是助人的美德,愿意舍己為人,布施修福,對治慳貪。如果社會群聚都能學佛,以佛道無上誓愿成,為自利目標;以眾生無邊誓愿度,為利他愿行;以法門無量誓愿學,為凈化身心的圣藥;以煩惱無盡誓愿斷,為進趣佛道,提升自己的階梯;以寡欲知足代替物質貪欲;以修心圣道代替男女愛欲;以凈化身心,代替家族繁榮情欲;以克制自己,服務大眾,代替?zhèn)人虛榮欲;以大公無私,平等饒益,代替支配他人的領袖欲。使自己在利他行為中,完成自利功德,達到煩惱無盡誓愿斷之目的。像諸佛菩薩一樣,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一己求安樂,深入人間,悲心救苦,貢獻自己的財力、物力、智力、體力、則人間何來斗爭?怎不和平?
(二)以慈悲止息嗔恨
慈悲的定義,是拔苦予樂。故大智度論說:‘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因為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是情理統(tǒng)一,悲智雙運。以其悲中有智,故能在情感高張的同時,提高理智,控制情緒盲目的沖動,不致嗔恨妒忌,反而能容忍、寬恕,減少煩惱,解除痛苦,還能進而拔除一切眾生因煩惱而招致的無量痛苦。以其智中有悲,當理智提高的同時,又能運用情感,擴大愛心,給予一切人物質的救濟,真理的快樂。如果人皆學佛的慈悲,使自己理智與情感平衡發(fā)展,必能擴展人心的摯愛,孕育容忍寬恕的美德,止息嗔心,溶化仇恨,離苦得樂。
今日人類不能互愛互助,反而互怨互恨,互相殘殺,使人在生理與心理苦惱逼迫的同時,還要承受人為的災害,皆因人心欠缺慈悲之過。
今日社會,不能和諧共處,共存共榮,反而互相奸害饞謗,中傷破壞,使人在自然界逼害之外,還要接受人事界的沖擊,皆因社會欠缺慈悲之過。
今日世界不能和衷共濟,互惠互利,反而互相侵犯,互相斗爭,使人類除了天災人禍逼害,還要接受戰(zhàn)爭洗禮,死亡威脅,皆因世界欠缺慈悲之過。因此,我們欲想人類互愛互助,社會共存共榮,世界和平安寧,非運用佛的慈悲,來止息人心的嗔火,化解人間的仇恨不可。
(三)以智慧破除愚癡
佛的智慧,不但理解宇宙原理,洞悉人生真相,還能透視虛妄的現(xiàn)象,親證本體的真實。研究佛學,可以發(fā)掘人性本覺的智慧,使人了解人生,不生我法二執(zhí),可以破除人因迷理而起的根本無明煩惱;信受佛法,明白因果法則,認識世間事物,緣起性空,不生邪見,不起邪行,可以消滅人因迷事而起的枝末無明煩惱;使佛性出纏,智光顯現(xiàn),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不再因無明煩惱擾亂自他,作諸惡業(yè),流轉生死;更不會因愚癡無知,順境生貪,逆境起嗔,自害害人,反而能放棄我愛、我慢、我見的固執(zhí),激發(fā)無我大悲的精神,去利己利人。
因為內心充滿智慧的人,深知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絕對息息相關;人心健康,然后社會健康,社會安定,人的生活才能安定;所以人有責任維持社會秩序,也有義務推展社會福利。故能本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志愿,為社區(qū)福利而工作,為負起人生責任與義務而努力,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
(四)以隨喜降伏我慢
人因我慢貢高的心理病態(tài),往往‘己不修而惡人之修\’,不喜他善,不耐他榮,令社會出現(xiàn)‘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的顛倒現(xiàn)象。結果,阻止人行善,障礙社會進步,直接間接破壞人間和平。所以佛教提倡隨喜功德的心意,不僅隨喜諸佛菩薩及二乘圣人所修所證的出世功德;同時隨喜六道眾生所有功德。因為人間天上,奉行佛法,持戒修福,固然是功德;地獄眾生,受苦時心生悔恨,亦是功德。鬼道眾生,聞法護法,是功德;畜生道中,牛能耕田,馬能拉車,犬守夜,雞司晨,蜜蜂合作,螞蟻團結,無一不是功德。
至于人類,智慧不同,出生環(huán)境,教育程度,德性修養(yǎng),工作經驗都不同,故其功德大小不一。他人勝己,固然應恭敬尊重,隨喜學習;若己勝他,亦要謙遜禮讓。當知一山還有一山高,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怎可以狂妄自大,恃己凌人?可惜人因固執(zhí)己見,不肯服輸,明明不懂,卻不肯受人指導,明明不對,為了面子,也要力爭;。殊不知爭辯愈烈,結怨愈深,每使人生如戰(zhàn)場,時刻都在斗爭中。若能學佛,以隨喜之心,做人處世,自可降伏我慢,建立互相尊重,禮讓的美德。取消人間不和不平的氣氛。
(五)以正信斷除疑惑
疑惑,本身不是罪過.但人因有疑惑之心,不信真理,不能當機立斷,反被人利用,誤入歧途,為邪人邪事見證,就是罪過。特別是有人利用宗教名義,迷惑無知,主張種族歧視,鼓勵仇恨,策動戰(zhàn)爭,美其名曰圣戰(zhàn),實則殘殺異己同胞,真是罪過。例如中東猶太教徒與回教徒的戰(zhàn)爭,又如古巴海地流行一種利用邪術,置人于死地的邪教,還有魔教殺人食人,惡毒行為,豈僅導人迷信,簡直導人走向罪惡與死亡。所以,我們要澄清人類思想的混亂,糾正人類知識的錯誤,使人過著正覺合理的生活,非正信三寶不可。
若然人皆信仰三寶,而且是真信,誠信,正信,了解佛法,實踐佛法的信。自然可以開發(fā)正智,點燃心燈,認識人生意義,負起人生責任,確立目標,堅定立場,遠離邪惡,止于至善,甚至停止戰(zhàn)爭,實現(xiàn)和平。
(六)以因果對治惡見
人有惡見,皆因不知業(yè)感緣起的真理。業(yè)是甚么?梵文羯磨,譯名造作。有形的造作,是身體行動與語言表達。無形的造作,是內心意識的活動。人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活動,無論是善惡,都能形成一種潛伏在識心中,作為引生同類果報的力量,佛教名之為業(yè)力,或業(yè)種子。如植物種子,憑值外界水土陽光肥料種種助緣,自然發(fā)芽、開花、結果。人的生命亦然,由過去身口意三業(yè)所作或善或惡的業(yè)種子為因,配合父母的助緣,而產生現(xiàn)世或苦或樂的生命,謂之業(yè)感緣起。宇宙萬有,因由業(yè)感緣起,故人一生的際遇,貧富貴賤,壽夭得失,皆由個人業(yè)力使然。
過去中國安徽省,安慶縣,迎江寺有一位老實修行的香燈師。一日,看見一位氣派不凡的人走入大殿,后面還有十幾個隨從呢!但老實的香燈師,心不扳緣,仍在走廊上經行念佛,不上前招呼。來人怪香燈師無禮,見了縣官大人,也不招呼,竟叫左右,打他三十大板。之后,縣官心生悔意,并可憐他年老還要當職,想建造一間靜室供養(yǎng)他。香燈師無故捱打,豈敢受縣官大人供養(yǎng)?幸該寺住持修行致通,力勸香燈師去受供養(yǎng),以了結一段因緣。
原來三十年前,有一天,香燈師在吃餅,一只狗走來,想討餅吃。當時,香燈師年少氣盛,不肯施食,反而踢狗一腳。后來悔恨,向狗懺悔,并給半餅喂狗。狗在寺中天天聞人誦經念佛,滅罪生福,報盡轉身為人,貴為縣官。由于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半餅三年糧,是善報;一腳三十板,是惡報,非受不可。
此故事不但說明業(yè)感緣起,因果循環(huán),還說明眾生六道升沉,隨業(yè)受報。我們明白業(yè)感緣起之理,知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一切無常,自可取消因我而起的身見。我們深信因果,善惡報應,貧富苦樂,皆自作自受,自可取消撥無因果的邪見。知六道眾生,輪回不息,非斷非常,自可取消或斷或常的邊身;知意識錯覺,顛倒夢想,不生執(zhí)著,就可以取消見取見;知業(yè)力主宰人間禍福,而止惡修善,不作無益苦行,就可以取消戒禁取見。如是惡見盡消,知見正確,善根增長,不貪,不嗔,不癡,不我慢貢高,不懷疑真理,不生惡見。由個人內心的清凈無染,和諧和平,而策動行為的端正,實行和諧和平,則我們的世界,也就自然和諧和平。
所以,各位,我們現(xiàn)在的結論是:目前世界戰(zhàn)爭不息,今日社會罪惡日增,人生苦惱,無窮無盡,皆因作為社令單位,組織世界基層的人類內心貪無厭足,嗔恨妒忌,愚癡錯覺,互不尊重,互不信賴,加以邪見、惡見的結果。我們欲想止息戰(zhàn)爭,取消罪惡,拯救人類的不幸,誠應信佛學佛。學佛的智慧,實踐佛的慈悲,轉移人的貪心、嗔心與癡心,取消人的傲慢、邪見與惡見,提升人類的品質,促進人類互愛互助,互相信賴,互相尊重的美德。然則,何止可以實現(xiàn)世界和平,同時可能建立人類永久性的和平。
如果香港居民都能學佛的慈悲,運用佛的智慧,放棄個人私欲,化解仇恨,隨喜功德,互愛互助,共同為爭取更好的明天,而衷誠合作,則不但九七可平安度過,且今后前程光明遠大,福樂無可限量,這是本人的希望,也是衷誠的祝福。
懺悔業(yè)障
各位,昨天講到運用佛法,消除人心貪嗔癡種種不良心理病態(tài),自可取消社會罪惡,促進世界和平,只是就人今生行為的善因善果而言。但因果報應通于三世,即使今生止惡行善,但多生多世前由貪嗔癡所作種種惡業(yè)未消,仍然會招致種種苦惱與不幸,破壞幸福,障礙世界和平。因此,今天特別提出‘懺悔業(yè)障\’的問題,與各位討論。懺悔業(yè)障,可分為三點說明:
一、懺悔的重要
懺悔二字,出自佛經,梵文懺摩,意譯忍恕,即請求他人,容忍寬恕自己的過失。華言悔,是悔恨,悔改,屬于一種追悔罪過,立志改往修來的心意,華梵兼舉,合名懺悔。
人的一生無論是在思想、語言、或行動各方面,都不可能純善無惡,絕對無錯,除非圣人再來,或可例外。特別是當人受到環(huán)境沖擊,或事業(yè)上發(fā)生利害沖突時,往往喪失理智,做出不可理喻的錯事。即使能逃避法律裁判,亦難免受良心責備,遺憾終生,后悔莫及。若有機會接受善知識的勸導,說罪懺悔,何止解除心中郁結,還可滅罪生福,身心舒暢。
或有人說:我自少家教森嚴,品行良好;長大成人,亦能奉公守法,從不犯罪,何用懺悔?或說:我一生樂善好施,從來不作虧心事,又何必懺悔?其實,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我們生長在多災多難的時代,廁身于復雜的環(huán)境中,一舉一動,都直接或間接受到環(huán)境及他人影響,很可能做出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有害無益的事而不自覺。凡損害他人的事,就是罪過,都應懺悔。何況我們多生多世以來,由貪、嗔、癡等不良心理驅使,亦可能作出種種惱亂他人的惡業(yè),致使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已,六道輪迥,生死不息。雖然今生自問行為光明磊落,無愧于心,但誰能保證自己宿生不曾作惡?若不懺悔宿業(yè),勢必從迷積迷,罪過日深,如人泥足深陷,無法自拔。
例如:小孩無知,犯了錯誤,若肯接受父母師長教導,改過自新,從此立品勵行,則其前途必然遠大。若不肯悔改,任性妄為,勢必淪為問題少年;何止自毀前程,抑亦遺害社會,可知懺悔對兒童,非常重要。
一般青年或因無知,或受環(huán)境感染,一時糊涂,觸犯法紀,或使用暴力,危害治安。若能及時醒覺,痛改前非,誓不再犯,自此發(fā)奮自強,立德立業(yè),則不失為良好公民,社會中堅;否則,不受規(guī)勸,不知悔改,喪德敗行,無惡不作,何止要受法律懲罰,還要接受因果報應,所以懺悔,對青年人亦非常要。
至于老年人,更要檢討自己一生所作所為是否出錯?若能做到清夜撫心,自問無愧,固然可以心安理得;若因年少無知,曾經闖禍作孽,就應把握殘生,趕緊懺悔。否則‘一旦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將悔之已晚。所以,懺悔對老年人言,更加重要。
可以說:懺悔是青少年洗除心垢的強力清潔劑;懺悔是成年人敦品勵行孕育新生的高級營養(yǎng)素;懺悔是老年人拋棄罪惡,創(chuàng)造未來幸福生命的指南針,亦是全人類滅罪生福、離苦得樂的無上法寶,是六道眾生,自救自拔,尋求解脫的主要力量。
從前有個青年,時常喜歡提出很多古怪的問題來考驗師傅的智慧,但每次師傅的回答,都令他敬佩不已。有一次,他在郊外旅行,看見一只牛,在一棵大樹下,無論向左轉,或向右轉,都無法擺脫繩子的束縛。他想,這次師傅不在場,一定無法回答我的問題。于是他跑去問師傅:‘如何是團團轉?’師傅說:‘只因繩不斷。\’青年人簡直懷疑師傅有天眼通,不然,怎知道是因繩不斷呢?
師傅說:你見的是事,我答的是理。因為六道眾生,被煩惱所牽,業(yè)繩所縛,輪回生死不息。若非誠心懺悔業(yè)障,誓不再造,是無法截斷惡業(yè)繩索的束縛,將永困三界生死輪轉。由是可知,懺悔對于六道眾生的重要,所以佛在業(yè)報差別經中說:‘若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不更造,能拔根本罪。’又在心地觀經說:‘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fā)露懺悔,罪即消滅。’
二、懺悔的方法
懺悔的方法很多,現(xiàn)分述如下:
(一)二種懺悔
一是事懺、凡決心懺悔業(yè)障的人,應先潔其心,凈其意,三業(yè)恭敬至誠,對被傷害的人,或對佛菩薩圣像前,披露罪過,陳說己非,表示悔意,求乞對方原諒寬恕自己的過失,并誓不再犯;蛞拦诺滤幹频母鞣N懺悔法儀,頂禮受持,求佛菩薩,慈悲攝受,以消除多生多世,因身口意三業(yè)所犯之罪,著重于形式及行動的表達,故名事懺。
二是理懺、端坐觀心,知罪性空,不生執(zhí)著,罪福之相,因而舍妄念,證實相理。所謂‘罪由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皆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二)三種懺悔
一是作法懺、依法如儀,胡跪合掌,以清凈身心,在三寶前說罪懺悔,誓不再犯,能滅犯戒之罪。
二是取相懺、心運懺悔之想,求佛菩薩慈悲攝受,感佛菩薩,現(xiàn)身摩頂,以求感應,能滅煩惱罪;蜻x一種懺法,如大悲懺,凈土懺,水懺或梁皇懺等,定期于一七日,或三七日中,專心一意,如法修持,懺悔宿業(yè),期感瑞應,名取相懺。
三實相懺,正心端坐,摒除妄念,觀無生法,念實相理,知罪性空,不生執(zhí)著,故觀普賢經說:‘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前二種是事懺,后一種屬理懺。
(三)五種懺悔法
五種懺悔法,又名剎利居士懺悔法,是佛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為在家居士所說。在家佛弟子,無論貴為國王,大臣,或賤如貧民,若因貪嗔癡,作五逆十惡罪,或毀謗三寶,果報必墮三惡道。自救之法,是正心誠意,懺悔業(yè)障,力求止惡修善;不謗三寶,反而恭敬供養(yǎng)三寶;不毀正法,反而弘揚佛法;不障人出家修行,且恭敬供養(yǎng);不但讀誦大乘經典,進而思惟第一義,實行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助長菩提,生菩薩法,是名第一懺悔法。
其次是孝順父母,恭敬供養(yǎng)師長,是名第二懺悔法。
‘以正法治世,不邪枉人民’是名第三懺悔法。正法,指合情合理的法律,是適應時代環(huán)境,適應民生需要,又能維持秩序,令人安居樂業(yè)的法律。否則,身為國王,或執(zhí)政長官,施行苛政,提倡邪見,或自我膨脹,專權橫蠻,或貪贓枉法,或枉殺無事,必受惡報,故應反省自責,誠心懺悔。
‘于六齋日,敕令管轄區(qū)域力所及處,實行不殺’名第四懺悔法。齋,指過午不食,或八關齋戒。六齋日,指農歷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天。四天王巡視人間,或遣王太子下凡,紀錄人間善惡,作為賞善罰惡的依據。諸惡鬼神,亦于此六日伺機害人,主使疾疫、兇衰、擾亂人間。若人能于此六日,持齋持戒,修善作福,當令諸天歡喜,降福人間;鬼不得其便,自可消災解難,遇禍成祥。至于國家主管,更應于此六齋日,在自己權力所及地方,禁止民間殺生、食肉,以此功德,消除宿世殺業(yè)。
‘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種不滅。’名第五種懺悔法。世事有因必有果,果必由因。如涅槃經憍陳如品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失。此生空過,后悔莫及。’因果報應,通于三世,前生所作一切善惡行為,固然可以影響今世運程,而今生行為好壞,又能引生未來果報體的苦樂,故因果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束,今生作者是。’若想離苦得樂,世世生生,幸福如意,當深信因果,止息妄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一實道\’,指一乘真實之道,亦即是深信‘眾生佛性本具,平等真實。’循此進修,必成佛道。
‘佛種不滅\’,意是指極惡眾生,雖斷善根,但佛性不滅,因緣具足,仍然可以成佛。凡能發(fā)大乘心,讀誦大乘經典,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種不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皆名第五種懺悔法。
如佛滅度后一百年間,印度出現(xiàn)一位阿育王,自少性情殘暴好殺,父王駕崩,殺兄自封為王,任意殺害異母兄弟,及諸大臣;。又聽耆利言而造人間地獄,枉殺無辜。后因為海比丘的感化.發(fā)露懺悔,皈依三寶,興隆佛法。在自己領土內,建八萬四千佛寺,并造八萬四千寶塔,供養(yǎng)佛舍利,自此以正法治世,亦不再枉殺無辜,即實行第五種懺悔法。
(四)六根懺悔法
六根懺悔法,出自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六根,指人耳、鼻、舌、身、意等器官,人生于世,六根具足,原是福報?上廊,不識運用六根功能,作有益自他的事業(yè),反而眼貪好色,耳貪好聲,鼻貪好香,舌貪好味,身貪好觸,意貪快樂的享受。在六根貪戀六塵的迷網中,嗔恨妒忌,憍慢邪見,種種不良心理,隨之而生。結果策動身口,走向罪惡,殺盜淫妄,胡作非為。既作惡因,當感惡報,是以流轉六道,生死不息。普賢菩薩愍念眾生,教授六根懺悔方法:
(1)懺悔眼根罪法
眾生眼根貪戀的對象是色塵,色有內外之分,內色指眾生內在果報的色身,外色指外界色、香、味、觸等塵境。無論因貪內色引生男女色情愛欲之想,或貪外色而追求名利財富,皆能障蔽佛性,喪失理智,顛倒行事,作諸惡業(yè)。特別是貪戀色情,更是為患無窮。如楞嚴經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正常婚姻關系,都是生死根本,何況因貪色而邪淫、非禮、強奸、謀殺,更是罪大惡極。所以說:‘萬惡淫為首\’。至于貪圖外色享受,貪而不得必爭,爭必亂;小則破壞家庭,擾亂社會治安,大則導致世界戰(zhàn)爭。如是由業(yè)感果,世世生生,彼此互怨互恨,互相侵犯,互相殺戳。故普賢菩薩教導眾生,于諸佛前,發(fā)露眼根所作眾罪,誠心懺悔,誓不再犯。
(2)懺悔耳根罪法
人的耳根,所對不出聲塵。聲有有情聲、無情聲,可意聲及不可意聲等四種?梢饴,令人聞之心情喜悅,貪戀不舍。不可意聲,聞之憎惡、逃避。本來娑婆世界,眾生耳根偏利,功能殊勝,具有圓、通、常、三種功德。諸佛亦于此界利用音聲作佛事。楞嚴經,文殊菩薩選擇耳根為圓通本根言:‘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從聞中入。’可惜眾生不識利用耳根修行,旋聞與聲脫,從聞性回歸佛性。反而終日執(zhí)緣外界聲塵,分別取舍,聞贊則喜,聞毀則嗔。故普賢菩薩說:‘汝于多劫,耳根因緣,隨逐外聲,聞妙音時,心生惑著;聞惡聲時,起八百煩惱賊害,如此惡耳,報得惡業(yè),恒聞惡聲,生諸扳緣,顛倒聽故,當墮惡道,邊地邪見,不聞法處。’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因教眾生,于十方佛前,發(fā)露耳根積劫所犯罪過,至誠懺悔。
(3)懺悔鼻根罪法
人的鼻根嗅覺,對外界香塵,扳緣不舍;蛞蛎詰倌信硐,而犯淫戒,或因貪飲食美味而犯殺戒,故觀普賢行法經言:‘我于無量劫時,貪著香味觸,造作眾惡,以是因緣,無量世來,恒受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邪見,諸不善身,以此惡業(yè),今日發(fā)露,歸向諸佛正法之王,說罪懺悔。’
(4)懺悔舌根罪法
人的舌根,不但貪著好味,殺生食肉,損惱眾生,同時搬弄是非,惡口罵人,或妄言綺語,或贊嘆邪說,作種種口業(yè),招致墮落,故普賢菩薩教眾生于佛前,長跪合掌,說舌過患:‘無量無邊諸惡業(yè)刺,從舌根出,斷正*輪,從此舌起,贊嘆邪見,如火益薪,猶如猛火,傷害眾生……以妄語故,墮大地獄,……今向十方無量諸佛,大悲世尊,發(fā)露黑惡,誠心懺悔。’
(5)懺悔身根罪法
人的身體,所對觸塵,實包括一切人事接觸,并不限于與人體切膚接觸的冷暖澀滑等外界事物。因為人執(zhí)著四大五蘊組合的假我形象,為自己實際存在的個體;又執(zhí)外界事物確屬我自己所占有。故每為滿足私欲,而爭名奪利,貪之無厭,貪財則盜,貪色則淫,貪不得則嗔,嗔則兇殺、殘殺、暗殺、謀殺。由于殺盜淫種種惡業(yè)牽纏,輪回六道生死,償還財債,命債,情債,障礙修道,不得解脫。故普賢菩薩勸導眾生‘汝等今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yè)。’自此誓不更作,五逆十惡,反而受持諸佛清凈禁戒,名懺悔身根罪法。
(6)懺悔意根罪法
人的心意,貪戀法塵,法塵范圍甚廣,包括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或善或惡諸法。在時間言:通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在空間言:通于十方十法界,圣凡、因果、依正二報,無一不是意根思量的對象。人因意根思想,執(zhí)著我及我所有,而引生意識,扳緣法塵,妄起分別,愛惡取舍之心,繼而策動身口語言行動,作善惡業(yè),成為招致生死的根本,故普賢菩薩說:‘汝等今應當身心懺悔,身者殺盜淫,心者念諸不善……。’又教人讀誦大乘經典\‘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以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滅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亦即是懺悔意根罪法。
我們果能隨順普賢菩薩教導,實行懺悔六根罪法,從身至心,由有相懺悔,進而無相懺悔,一定身心清凈,感應十方諸佛現(xiàn)身,說無生法,得入菩薩正法,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懺悔的功德
懺悔能令人停止作惡,改往修來;懺悔能令人消除業(yè)障,增長善根;懺悔能令人自覺自勵,自利兼他,速證佛道。如‘阿阇世王,從文殊菩薩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后當作佛,號凈界如來。’(見普超三昧經)。
阿阇世,譯名未生怨。母后懷胎,即反常態(tài),怨嫌頻婆娑羅王;出生后,相師言:此子長大,必殺父母,因名未生怨,母愛之名善見,立為善見太子。因受惡友提婆達多影響,幽禁父王,奪取王位,后遍體生瘡,群醫(yī)束手無策。時名醫(yī)耆婆勸往見佛,求乞懺悔,后成為佛教大力護法。佛滅度后,五百比丘結集佛經時,阿阇世王擔任護法之職,因懺悔功德,滅無間地獄罪,并得授記作佛。
又波斯匿王女,名波阇羅公主,面貌丑陋,肌膚粗澀,膚如蛇皮,頭發(fā)粗強猶如馬尾,自少被父王幽禁宮中,不準外出;長大后,王覓一破落戶青年,招為附馬,建造宮殿七重,重重深鎖,不令人見,一切享用,由國王供給。當時豪族,每月共宴,皆攜眷赴會,唯獨駙馬一人獨往,眾人生疑。有一次,灌醉駙馬,盜取門匙,啟門而入,偷窺公主,見美麗端莊,相貌非凡,急退。
原來,這次駙馬外出,公主感懷身世,雖貴為公主,但相貌丑陋,幼被父王監(jiān)禁,今嫁人又被夫重重深鎖,不覺悲從中來,遙向佛懺悔,求消業(yè)障,解除丑陋及監(jiān)禁之苦,感佛來應,惡業(yè)盡消,證得初果,改變形像,美如天仙,駙馬歸,竟誤以為是別家婦女。后求見父王,同往見佛,王問:‘此女何福,得生帝王家?又作何罪,受丑陋形?’
佛言:此皆業(yè)力使然。過去久遠時,有一大富長者,財富無量,供養(yǎng)一辟支佛,身體粗惡,形像丑陋。長者之女,每見惡心,輕慢訶罵辟支佛,面貌丑陋,皮膚粗糙。直至辟支佛將入涅槃,受供養(yǎng)畢,踴身空中,作種種神變,時長者女,始知是圣人,立即懺悔自責。辟支佛雖聽其懺悔,但因口業(yè),故遭此惡報;以其曾供養(yǎng)辟支佛,故世世生在富貴之家,又得見佛。今因誠心懺悔功德,滅罪生福,還復端正。
可知懺悔功德,微妙難思。可以說,懺悔是滅重罪、銷惡業(yè)的利器;是解脫生死,離苦得樂的南針;是通往佛果菩提,進入寶所的橋梁。我們欲想消除業(yè)障,災禍不侵,幸福如意,非誠心懺悔不可。心地觀經說:‘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能雨摩尼珠,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出三界獄,能開菩提華,能見佛大圓鏡,能至于寶所。’
金光明最勝王經亦說:‘若人犯罪,應當懺悔業(yè)障;若人想生人間富豪尊貴之家,享受如意,應當懺悔業(yè)障;若人想生六欲天中,享受諸天妙樂,應當懺悔業(yè)障;若人想證初果,二果,乃至阿羅漢果,應當懺悔業(yè)障;若人想得三明,六通,獨覺菩提,甚至十力四無所畏,佛果菩提,更應當懺悔業(yè)障。’
業(yè)障是甚么?業(yè)是業(yè)力,障是障礙。人作惡業(yè),障生善處,障修佛道,故名業(yè)障。業(yè)梵文羯磨,意譯為造作,指人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思想活動,或語言行為造作,都能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力量,印烙于八識心田中,作為引生未來果報體的潛勢力,猶如含有生機的種子,能引生未來果實,故又名業(yè)種子。
業(yè)種子有善有惡,有定及不定,共與不共種種差別。凡能利己利人的事業(yè),能引生未來福報,名善業(yè)。凡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作業(yè),將引生不良的惡果,名惡業(yè)。凡立意籌謀,堅決去做的事,無論善惡,一定招致同類的果報,名定業(yè)。若在無意中犯錯,又事后懺悔改過,或力行眾善以補過,所謂將功贖罪,則不一定受報,或重罪輕受;或因佛力加被,惡業(yè)盡銷,名不定業(yè)。個人各別行動,無論善惡,皆由自己負責,不關他人,所謂:自作自受,名不共業(yè)。若眾人共同合作,或一家一國,或一小撮人,為了共同利益,從事一種作業(yè),或善或惡,必由大眾共同分享或苦或樂的結果,名共業(yè)。例如:人生存于同一制度的社會,彼此共同認識,共同操作,形成社會共同趨勢,使大眾共同分享社會福利,或共同分擔應得的惡果,就是共業(yè)。不管定業(yè)或不定業(yè),共業(yè)或不共業(yè),凡對人有害無益,皆是惡業(yè),都能障礙人向上進取,障礙人斷惡修善,故名業(yè)障。
人之所以作惡多端,皆因內心充滿貪嗔癡慢疑邪見種種煩惱之過。由貪等煩惱,驅駛人的身口意作不善業(yè),障礙人天善道,障礙進修佛道,故名煩惱障。
由惡業(yè)招致三惡道的果報體,喪失人身,障生善處,故名報障。
人因愚癡我慢固執(zhí)己見,囚于主觀錯覺,不肯接受客觀意見,所謂‘當局者迷\’,障礙真知灼見,不能進德修道,故名所知障。
所知障重的人,更障礙信佛學佛,每以為自己是知識份子,豈可迷信?其實世間知識,只知事物表層,不知事物真相。例如:人只知妻子貌似天仙,溫柔體貼,內外俱美,殊不知人命無常,青春不永,曾幾何時,美麗少婦,竟然老態(tài)龍鐘,而溫柔體貼,亦因日久生厭,變?yōu)楹訓|獅吼,無復昔日之美,最后一坯黃土,長埋白骨,昔日風流,于今何在?
又如人只知金錢地位之可貴,而不知世態(tài)滄桑,幻變莫測,最后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昔日財富顯貴,已非我所有,所以佛說:‘世間現(xiàn)象,無?嗫铡’不應貪戀,佛性常住,人性真善,值得追求。若然僅迷惑于事物表面知識,不能透視現(xiàn)象,深入本體,將障礙認識人生真相,不能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因名所知障。
我們無論取用何種方法懺悔,除了懺悔業(yè)障,懺悔煩惱障,懺悔報障外,還要懺悔所知障。放下個人妄想執(zhí)著,拋棄我慢與偏見,接受真理的啟示,與善知識的輔導,毅然斷惡,積極修善,以取消社會罪惡,建立人間凈土,實現(xiàn)世界和平,才是真誠的懺悔。目前世界各地天災人禍,無日無之,此皆是眾生共業(yè)所感,而在各種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或交通意外種種不幸事件中,有人受到嚴重傷害,有人卻安然無恙,有驚無險,此亦各人別業(yè)使然,絕非僥幸。所稱‘作如是因,必感如是果’。既不可以強求,亦不可以逃避。我們欲想扭轉世界人類共業(yè)所感的惡運,減少天災人禍的傷害,實現(xiàn)世界和平,非全世界、全人類共同懺悔業(yè)障、止惡修善不可。
我們實行二種懺悔法,可取消個人犯戒之罪,而得身心清凈。實行三種懺悔法,不但個人滅罪生福,還可以福蔭他人,改善社會。實行五種懺悔法,由消極的說罪懺悔,進而積極的止惡修善。由不謗三寶而皈依三寶,自行化他;由不謗大乘而贊嘆大乘,自覺覺他;由不作五逆十惡,而奉行五戒十善,孝順父母,恭敬師長,以正法治世,教人不殺。由深信因果,信一實道,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乘,弘揚佛法,凈化人心,則善因善果,一定可以消滅共業(yè),改變現(xiàn)實,增進社會康樂,實現(xiàn)世界和平。這是必然的趨勢,也是懺悔的功德。
我們實行六根懺悔法,更能令人惡業(yè)盡消,罪障皆除,善根增長,今生福壽康寧,災禍不侵,來世得生善處,見佛聞法,速證佛道。故佛說:‘此懺悔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所懺悔法。’又教阿難:‘汝今持是懺悔六根,觀普賢菩薩法,并為十方諸天世人,廣為宣說。’使凡欲想速證佛道的人,都能隨順佛語,實行六根懺悔法,‘能于一彈指頃,除去百萬億億阿僧祇劫生死重罪,是真佛子,從諸佛生,具足菩薩戒,應受人天供養(yǎng)。’(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由是可知六根懺悔法,是一切懺悔法中,最上、最勝、功德利益最大的法門。
因為六根懺悔法,既包括懺悔身口意三業(yè)所作罪孽,也包括懺悔策動三業(yè)作惡的貪嗔癡等煩惱障,報障,以及所知障。亦即是普賢菩薩懺悔偈所說:‘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意語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初句是懺悔業(yè)障,次句懺悔煩惱障,第三句懺悔報障,第四句包括所知障。我們能至誠懺悔,一切業(yè)障,必然眾罪皆滅、福樂自臻。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以清凈的三業(yè),實行至誠的懺悔。以懺悔的心,來反省自己;以懺悔的心,來改廣造自己;以懺悔的心,來拯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也以懺悔的心,來祈禱世界和平,香港繼續(xù)安定、繁榮。
自求多福
我們雖懂得運用佛法,對治心病;懺悔業(yè)障,滅罪生福,以求實現(xiàn)世界和平。但仍然需要各人自求多福,始可以維持人類永久性的和平。今天就讓我們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討論自求多福的問題。何謂福?福有那幾種?我們又應如何進行自求多福?現(xiàn)在分三點討論如下:
一、福的意義
福是福祿、福壽、福德。福祿,即是富而且貴,福壽是富而且壽,福德是富而且仁。所以,擁有財富,享用如意的人是福;地位崇高,受人尊重的人,是福;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人是福;能仁慈愛物廣積陰德也是有福;壽終正寢,無疾而終的人更有福。反之,富而不貴,或壽而無財固然非福;即使福壽雙全,但不平安,欠缺健康,亦非福;若然為富不仁,作惡多端,報在晚年,不得善終,更非福。因此,世人皆以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為人間之福,所謂‘五福臨門\’,該是人生最幸福的賞心樂事。
佛教則認為福,除了富貴長壽外,還要相好端正、善名遠播,加以聰明大智合名五福。因為富貴壽考,加以相貌端正,善名遠播,是福德莊嚴;聰明大智,是智慧莊嚴,能具足福智二嚴的人,才是人間真正的幸福。所以佛在賢者五福德經中說:學佛的賢人,除持戒修福,還要多聞佛法,增長智慧,自行化他,實行法布施。若能演說佛法,令人聞法,停止殺業(yè),進而慈仁愛物,來生必得長壽之福;令人聞法止偷,進而樂善好施,來生必得大富大貴之福;令人聞法止嗔,顏色悅愉,來生必得相好端正之福;令人聞法生信,皈敬三寶,來生必得善名遠播之福;令人聞法,心開意解,增長智慧,來生必得聰明大智之福。由是可知,佛說五福的內容,既概括因果法則,更包含福慧雙修,要人在修福的同時修慧,明理去執(zhí),如說修行;又在修慧的同時修福,樂善好施,自利兼他。不然,有福無慧,將是癡福;有慧無福,變成窮慧。所以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必需要;垭p修,福慧具足,才是真福。十方諸佛無不廣修福慧,福慧圓滿,然后成佛。是以自求多福的人,一定要福慧雙修;也唯有;垭p修,福慧具足,才是福的真實意義。
二、福的種類
福的種類,可分為三:
(一)世間人天有漏之福
世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是時間的代表;間是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指空間而言。六道眾生,生死輪回,困居三世,受時空的限制,無法超越,因名世間。世間眾生,個性善惡不等,作惡之人,死必墮落三惡道,喪失人身;良善之人,若能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不止可以保持人身不失,更可以享受人天福報,甚至五福臨門?上篱g事物,皆是生滅無常,好景不永,轉瞬即逝,夢幻不真,往往樂極生悲,福盡還墮,仍然漏落三界,輪迥六道,生死不息,故名世間有漏之福。
(二)出世間清凈無漏之福
能夠超越三界時空的限制,擺脫人間天上的煩惱枷鎖,再不漏落生死輪回,名出世間無漏之福。因為出世圣人,接受佛法啟示,深知道人天福報,絕非永恒,所謂財富,不過是暫時擁有,一旦無常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所謂壽命,亦將有盡時,人間下壽,不過八十,中壽一百,上壽亦僅得一百二十。雖然天上壽命,數(shù)以劫計,但縱使八萬劫,終歸落空亡。何況天災人禍,隨時可以奪走人的生命,是以人間福報,終歸有限,天上享樂,亦非長久。學佛的人,不應該熱衷追求世間富貴壽考,而要寡欲知足,修心圣道,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謀求親證真理生命的永恒,享受涅槃清凈無為、輕安快樂的福報,是名出世間清凈無漏之福。
(三)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佛道之福,由菩薩勤苦修因所得。菩薩最初發(fā)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盡學諸佛無量道法,啟發(fā)般若正智,斷盡無明煩惱,是智慧莊嚴;眾生無邊誓愿度,廣修六度四攝法門,興慈運悲,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是福德莊嚴。涅槃經說:‘有二種莊嚴:一者慧,二者福德,若菩薩具足二種莊嚴,則知佛性。’菩薩由;垭p修,而至福慧莊嚴,由知佛性,而親證佛性,于其中間,經歷無量時空,所謂:‘三祇修;,百劫種相好。’結果,斷盡一切煩惱,成佛道,證法身,達到福德之最,智慧之極,再無人能過其上,因名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三、如何自求多福?
無論是:人天有漏之福,出世無漏之福,或佛道圓滿無上之福,皆由修因而得。所以我們欲想自求多福,當努力修福,種福,還要惜福;切勿損福,或折福。否則,未富先驕,或未貴已享盡貴福,一定損福,折福。損福、折福的人,勢必墮落,俗語所謂:‘折墮\’,意義在此。
從前有一個富孀,守寡養(yǎng)孤兒,因相師說:此兒相貌奇特,將來當貴為天子,遂將無限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驕縱溺愛,不加管教,致使兒子自小奢侈放逸,揮霍無度,而且好勇斗狠,橫行霸道,分分鐘在損福。有一次,與人打架,不敵受傷,其母憤然咒言:待我兒將來貴為天子,必殺你全家報復。此即是俗語所謂:‘未登天子位,先置殺人刀。’成語的來原。由于居心不軌,因此折福,母子二人,貧窮終老。
至于未貴先享貴福的人,如中國明朝,有同學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同年考試,同日高中,同時面圣授官,一為刺史,一為知府,二人相約,互通訊息,得知禍福,互相照顧。不久刺史死,知府為其治喪,禱言:‘我與先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同年考試,同月高中,同日面圣,同時授官,今先生辭世,我仍未死,原因何在,請托夢告我。’當晚,果然夢見刺史對他說:‘我自少生在富貴家,衣食享用甚豐,折福而死;你出生寒微,未得享用,故能長壽。’知府自此積德行善,實行節(jié)約,自求多福。結果,官升極品,福壽康寧,可知福由修來,非關出生年月日時。再講,世界各地,同時出世的人,何止千萬?但各人的際遇,相去天淵,苦樂不等,即使是同胎孖生,同一環(huán)境長大,同受相等教育的兄弟姊妹,其個性、嗜好、以及一生窮通得失,富貴壽夭,都不同,為甚么呢?佛說:此皆是各人前生所作善惡業(yè)力使然。是以佛勸世人,應該止惡行善,努力修福,種福,還要惜福。
(一)如何修福
修福,是從修改自己行為,由不善而止于至善所得的福報,F(xiàn)代人,大都不重視品德的修養(yǎng),行為的操守,致使人的質素,越來越低,人的行為,越來越壞,若不設法挽救,力求改善,人類前途,實無幸?裳。佛教,是重視德性修養(yǎng)的宗教,釋迦牟尼佛,更是挽救人性墮落的拯溺者,因為佛的戒法,可以令人防非止惡,改往修來,敦品勵行。佛的定學,能令人止息妄念,增長智慧,擴展德性。佛的慧學,教人明白因果,知善惡,識邪正,不致迷失自己。學佛的人,憑借戒定慧三學的力量,提高人的理智,擴展人的德性,使人止惡修善,保持人身不失,既可以享受人天福樂,還可以進取無漏之福,甚至證得佛道無上之福。所以戒定慧是修福之基,成佛之本,欲想自求多福,當從戒定慧三無漏學開始。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多種,但皆以五戒為根本。五戒,即是戒殺,戒偷,戒淫,戒妄語,戒飲酒。
戒殺:是尊重一切生命生存的權利,保障他人生命的安全。不因利害沖突而殺人,也不因貪圖口腹之欲而殺害一切生物。因為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我們愛護自己的生命,豈可以任意殺害其他生命?所以自求多福的人,首先要培養(yǎng)慈悲,擴展愛心,實行仁慈愛物,建立互愛互助的人際關系,自然可以取消多病短命的惡報,獲得健康長壽的福報。
戒偷:是尊重他人的權益,不侵犯他人的財物,以保障他人財產安全。因為世間,物各有主,非份之財,不可貪求,更不可強奪巧取。應該尚正義,去私欲,止慳貪,實行樂善好施,賑災濟貧,建立共存共榮的社會關系,自然取消貧窮困苦的惡運,報得富貴多財之福。
戒淫:是尊重他人的名節(jié),保障人體的安全。不因見色起心而施暴,不因獸性沖動而非禮、強奸、或亂倫,宜克制自己,實行尚節(jié)守禮,建立互相尊重的人倫道德,自然停止家庭糾紛,可以避免婚姻破裂的惡果,報得眷屬和諧,家庭快樂之福。
戒妄語:是尊重人格,尊重信用,保障自他權利,維持社會正常操作。不因貪求名利權位與財富,而妄自夸大,抬高自己;不因嗔恨忿怒,而惡口罵人;不因妒忌他人的成就,而破壞中傷,挑撥離間;不因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花言巧語,欺騙對方,而誠實可靠,言行一致,實行衷誠合作,共謀發(fā)展,建立人間互惠互利,和平共處的美德。就可以避免是非口舌,被人誹謗的惡報,獲得受人尊敬贊嘆,共享太平的福樂。
戒飲酒:是尊重人性的尊嚴,保障人行為的安全,不致荒廢正業(yè),不致借酒行兇,不致醉酒闖禍,而提高理智,保持清醒頭腦,實行發(fā)展利己利人,福利社會的事業(yè);必然遠離邪惡,阻止意外發(fā)生,報得身體健康,四季平安的福樂。
如是嚴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堅守仁、義、禮、智、信的人倫道德,身戒妄作,心戒妄動,身心不犯,身心清凈,自然轉移內心貪嗔癡的煩惱,成為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加以修習四禪八定,是修人間天上的福。
若由五戒十善開始,進求具足戒,由四禪八定,進修九次第定,經歷觀、練、熏、修四層次,最后引生無漏智慧,斷盡見思煩惱,超出三界生死,親證生命的永恒,獲得輕安自在純樂的涅槃境界,是修出世間無漏的福。
若再發(fā)菩提心,勤求佛道,修習六度萬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福行,助修般若智行;再以般若智行,領導布施等福行。;垭p修,定慧均等,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即得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無論是人間、天上、有漏之福,出世間二乘圣人無漏之福,或佛道圓滿無上之福,皆是以戒定慧為基礎;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以戒定慧力,去惡積善,滅罪生福,福從修來,因名修福。
據說,宋朝有一位大將名叫曹彬,助宋太祖定天下,功勞不少,但殺人無數(shù)。有一天,遇見相士博希夷對他說:你印堂寬闊,目長光顯,必定早年富貴,但頤削口垂,沒有晚福,凡出兵作戰(zhàn),宜網開一面,以積晚福。曹彬僅記于心,后帶兵攻蜀,占領遂寧,當時部下將士主張屠城,曹嚴令禁止殘殺無辜。士兵俘擄婦女,辟室保護,不準部下強奸非禮,戰(zhàn)事平息,有家婦女,給資遣送,無家者代擇配偶嫁人。
后又奉命征伐江南,因不忍殺害人民,假病不肯就職。同僚武將,皆來問病,曹對將士言:‘我的病決非藥物可以治愈,如各位肯發(fā)誓,在攻破江南之日,不妄殺一人,我的病或可全愈。’部下將士,即對天發(fā)誓,相戒不許殺人,因此,大得民心,不用武力克復江南,保全千萬人命。
曹彬又與陳搏希夷相遇。陳說:‘你今相已改變,口角頤豐,金光聚耀于面目須眉之間,必能增祿延壽,后福無量。’結果,曹晚年甚佳,高壽而終。由此故事證明,戒殺的確可以修福積福。
(二) 如何種福
種福,是將福德種子散播于福田中,小心護理,努力灌溉,精進拔除煩惱雜草,施以慈悲肥料,灑以智慧功德水,使福德種子萌福報之芽,開福報的花,結福報的果。此福由種植培養(yǎng)而得,因名種福。
何謂福德種子?又何謂福田?布施,就是福德種子,因為布施是眾善之門,六度之首,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福報,皆從布施中來。
般若經說:‘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菩提,一切行中,應先行施。’
佛在分別布施經中告阿難言:‘能于大眾,起凈信心,而行布施,當知是人,獲福無量。’
罪福報應經中佛說:‘賢者好布施,天人自扶持,施一得萬報,安樂壽命長,今日施善人,其福不可量。’
據說,清朝有一富翁名王文簡,浙江省吳興縣人,二十歲結婚,連生九子,個個傻頭傻腦。王氏夫婦,虔敬觀音菩薩,且樂善好施。乾隆年間,天旱成災,餓死居民無數(shù),王氏夫婦變賣田地,賬濟災民。不久其長子突然死亡,不出幾年,九個兒子相繼夭折,親戚朋友皆懷疑善因善果的真實性。王氏夫婦悲傷之余,寫一疏文,陳詞懇切,在觀音菩薩像前焚燒。當晚,夫婦同時夢見白衣大士說:你家雖富,但祖上缺德,九個兒子都是債主投胎的敗家子。幸你們樂善好施,變賣田地,賬災救急,活人無數(shù),故上天收回九個敗家兒,不久當有文曲星降生汝家,不要悲傷。
王氏夫婦因是轉憂為喜,繼續(xù)布施積福。二年后,王氏懷孕,連生五子,個個聰明好學,官至尚書,王氏夫婦健康長壽,子孫世代顯貴,可知布施確是福德種子。自求多福的人,非努力播種不可。
布施有多種:將自己財物分贈別人是財施;演講佛法,或用知識技術教導他人,是法施;見義勇為,保障他人生命財產安全,是無畏施。仁慈愛物,予人快樂,是慈心布施;悲憫同情,拔人苦惱,是悲心布施;隨喜贊助慈善公益事業(yè),是喜心布施;不分彼此,平等救濟,是舍心布施。面目慈祥注視他人,是好眼布施;和顏悅色,對待一切人,是容顏布施;出言柔順,安慰勸導,勉勵他人,是言辭布施;執(zhí)役服勞,義工助人,是身行布施;見人困苦,心生憐憫,見人布施,心生隨喜,見人學佛弘法,隨喜贊嘆,是心意布施;敬老尊賢,舟車讓坐,居家讓床,是床座布施;建寺造塔,供佛安僧,或以房舍,供給父母師長居住,是房舍布施。只要發(fā)心,無論財力,物力,體力,智力和心力,都可以布施。
至于福田,是比喻,比喻農夫播種于田地,必得秋收之利。我們將布施的福德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必得福樂之果報,故名福田。梵綱經說:福田有八種。一佛,二圣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阇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歸納而言,不出三種:佛、圣人、僧眾,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
戒和尚、阿阇梨、父母,是報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包括貧窮困苦,一切殘障人士,是貧窮福田,又名悲田。
用恭敬尊重心,布施供養(yǎng)佛、僧,及一切圣人,是在功德福田種福。用孝順報恩之心,布施供養(yǎng)父母師長,是在報恩福田種福。用悲憫同情之心,布施病人,救濟貧窮困苦,協(xié)助一切殘障人士,是在貧窮福田種福。
無論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種福,都獲得一定的同類福報。不過,眾福田中,以三寶福田最勝,得福最大。阿毗曇甘露味經說:‘布施畜生,可得百世福;布施不善人,可得千世福;布施善人,可得萬世福;布施離惡欲凡夫,可得千萬世福;布施得道圣人,可得無數(shù)世福;布施諸佛菩薩,其福報無盡,唯佛能知。’是以十方諸佛,是第一福田,供養(yǎng)諸佛菩薩,功德最勝。
佛滅度后,印度月氏國有人在山上采得一朵金色庵摩羅花,持入佛寺供養(yǎng)釋迦佛圣像,念佛功德,恭敬禮拜后,問寺中比丘‘一花供佛,得福幾何?’比丘答:‘我無學問,不得而知,可往請教法師。’法師說:‘我無道行,不得而知,可往請教圣僧。’圣僧用神通力,觀察一花供佛功德,命終生天,天福享盡,再來人間,生富貴之家。如是在八萬大劫內,往返天上人間,享用如意,其福尚未窮盡。至于八萬劫后,其福如何,又非圣僧可知。
眾人請圣僧運用神通,到兜率陀天,請問彌勒菩薩,一花供佛,福報幾何?彌勒菩薩說:‘即使恒河沙數(shù)一生補處菩薩,尚不能知,況我一身,待我將來成佛,到時方知。’可見供佛功德,微妙難思,唯佛能知。故佛在福德田經中告訴天帝釋:凡是興造佛像,建立僧房,供養(yǎng)出家僧眾,布施園林花果樹木等,得福無量。
有一相師說:波斯匿王,僅得七日壽命,王恐怖憂煎,請佛救護。佛教他發(fā)心持戒,修最上福,可延長壽命。發(fā)心,是發(fā)慈悲喜舍之心而行布施;持戒,是受持不殺生戒;修最上福,是建佛塔寺,供養(yǎng)三寶。佛為之說偈:‘建立佛塔,福利難思,三世如來,所共稱贊。’(見佛說造塔延命功德經)
特別是建造佛像,給人禮拜供養(yǎng),得福更大。佛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說:優(yōu)填王因佛往忉利天宮結夏安居,為母說法,非常想念如來,欲召集工匠,用純紫檀木,雕刻佛像,以便禮拜供養(yǎng),但又恐造像不似如來,反而有過,陷于進退維谷中。感動毗首羯磨天人,變?yōu)楣そ?前來應征,雕刻佛像。伐木之聲,上達忉利天,佛用神力,令眾得聞,以消除煩惱罪垢,并盛贊優(yōu)填王造像功德,授記當來成佛。
帝釋問佛:今此人間天上,有人曾于往昔作佛像者否?佛言:今北方毗沙門天王子,曾于往昔,造菩薩像,憑此功德,福報生天,貴為王子,后得為王,名頻婆婆羅。
佛弟子中,優(yōu)樓頻羅,伽耶,那提三迦葉兄弟,前生曾修理佛寺,由此福報,今得見佛聞法,證阿羅漢道。
憍梵波提,昔作牛身,追求水草,右繞精舍而行,見佛像莊嚴,生歡喜心,乘此福報,今得圣果。
尸毗羅,曾持寶蓋供養(yǎng)佛像;阿耨樓陀,過去曾燃一燈供佛;輸鞞那,曾掃佛堂;阿波摩那,于佛前燃燈施明;難陀比丘,尊敬佛像,用香水洗木,由是福報,今得見佛聞法,修行證果。
佛從忉利天下至人間時,梵王于右執(zhí)白蓋,帝釋于左持白拂,無量諸天隨從,散眾妙華,天龍八部,奏樂贊佛,場面弘偉壯麗,世所希有,佛相好莊嚴,于諸天中,特別明顯殊勝。優(yōu)填王白佛:我所造像,不似于佛,竊自思維,深為過處。佛言:‘非為過咎,汝今己作無量利益,更無有人與汝等者。汝今于我法中,初為軌則,以是因緣,令無量眾生,得大信利,汝今已獲無量福德,廣大善根。’
當時,四眾弟子,渴望佛說造像功德,彌勒菩薩代眾問佛。佛告彌勒,凡在佛前佛后,造佛形像,無論大小,若能恭敬,禮拜,供養(yǎng),其福報殊勝,能消惡業(yè),滅無間罪,永離惡道,常生人間天上,尊勝種族,貴為天王,人王,輪王,七寶具足,相好莊嚴,壽命延長,無諸疾苦,當來彌勒菩薩成佛,龍華初會,決定得度。
此外,佛說施燈功德經,諸福德田經,地藏菩薩本愿功德經,無不贊嘆造佛形像,與布施供養(yǎng)三寶功德,不可思議。是以造佛菩薩形像,或修補佛菩薩圣像,是種福;建佛塔寺,或修理佛寺,是種福;抄寫佛經,印贈或修補佛經,是種福;在佛前燃一盞燈,燒一枝香,獻一朵花,供一杯水,是種福;在佛門執(zhí)役服勞,打掃佛殿,清潔僧房,都是種福。除供養(yǎng)三寶外,對父母師長,恭敬供養(yǎng),侍奉湯藥,也是種福。對一切殘障疾病以及貧窮困苦的人,尊重布施,無一不是種福。
種福,要不斷的播種,還要由財施進而法施,由有相布施,進而無相布施。因為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濟人一時困苦,法施令人斷煩惱,了生死,究竟離苦得樂。有相布施,是種有漏之福,福盡還墮;無相布施,得無漏福,終至成佛。
華嚴經教人行法布施,所謂:‘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為最。’金剛經教人實行無相布施,如經言:‘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又言:‘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是故菩薩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如是三輪體空,無相布施,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種佛道無上福德的種子,作為成佛親因,則生生世世,福報隨身,將來龍華初會,決定得見彌勒世尊,親受教益,證佛道圓滿無上之福。故放光般若經,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以及佛說法雨經等大乘經典,無不教人實行無相布施。因為無相布施之福最大、最多、最勝。
(三)如何惜福
惜福,是珍惜愛護自己勤苦所修所種之福。衣但求遮體御寒,不追求時尚;食但求充饑,不貪圖美味;生活勤儉節(jié)約,不貪慕虛榮,不講究排場,不任意揮霍金錢,不隨便拋棄可食之物。當知勤儉絕非慳貪,慳貪是慳吝自己所有,貪求他人財物,以滿足自己。勤儉,是將自己勤奮所得財物,節(jié)儉積蓄,約束自己,用錢適當,飲食節(jié)制,以增進健康,以擴展德性,向善發(fā)展。
古人說:‘儉則約,約則善念生;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又說:‘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余,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可知勤儉節(jié)約,本身就是財富,就是美德?墒乾F(xiàn)代人,大都愛慕虛榮,講究享受,往往揮金如土,以顯排場。今日用盡,明日求人,求不得時,則怨則恨。
有人為求遺產早日到手,而動殺機,謀害親人;有人挺而走險,從事不正當活動,以廣收入,以供揮霍,何止損福,折福,簡直是害群之馬,罪大惡極。是以惜福之人,首先要勤儉節(jié)約。唐彪言:‘儉之一字,其益有三。安份守己,無求于人,可以養(yǎng)廉;減我身心之奉,賑拯苦人,可以廣德;忍不足于目前,留有余于他日,可以福后。’
中國宋朝高僧法演禪師,亦勸人福不可享盡。世界上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不足,諸多要求,或不知節(jié)省,任意暴殄天物,每飧剩余飯菜,隨手拋棄,飲茶宴客,為表示高貴大方,隨便浪費食物,實在折福。
美國生活,除大富與極貧,普通家庭,雖然講究衛(wèi)生,但不浪費,即使請客,亦僅每人一份,吃不完,帶回去明天再吃。多余物資,無論衣服、食物、或日用品,都送去救濟窮人,或在車房拍賣,不隨便拋棄。至于生活費用,早作安排,量入為出,一般家庭,大都生活安定。當然,由于貧富懸殊,人種復雜,加以物質文明,精神貧乏,教育又重于智育,疏于德教,家庭教育更不健全,致使美國社會,罪惡層出不窮。其實,香港人最有福,因為香港人,雖重視金錢,力求致富,但香港人懂得利用金錢修福,種福,供養(yǎng)三寶,樂善好施。香港佛教教育文化事業(yè),比較其他華人社區(qū)進步,就證明香港人信佛虔誠,肯修福,種福。
若能再在日常生活中,惜福,培福,勤儉節(jié)約,不浪費金錢,不浪費食物與水電;在公共場所,愛惜公物,保持清潔,遵守秩序;在三寶地方,愛護常住,一花一果,不隨便采摘,一飯一水,加以珍惜,以惜福,培福,積福,則其前途,必然遠大,福樂無窮。
當知人間禍福,實系于人心一念之間。我們一個意念,一個動作,一句說話,都是禍福的關鍵。所以希望各位,在修福、種福的同時,還要惜福,積福。謹慎語言,檢討行為,靜思己過,力求改善,自求多福,一定消災納福,平安快樂!
- 上一篇: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
-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
- 文珠法師:三寶的含義是什么?三寶的分類有哪些?
- 文珠法師:學佛為什么一定要皈依 皈依的功德是什么
- 文珠法師:文殊菩薩圣誕細說智慧的詳細分類
- 文珠法師:四大菩薩
- 文珠法師:從母親節(jié)談到佛教孝道
- 文珠法師:藥師法門
- 文珠法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講義
- 文珠法師:八正道是青年步入人生正軌的良方
- 文珠法師:無邊愿力的菩賢菩薩
- 文珠法師:煩惱與解脫
- 文珠法師:二十一世紀的人生
- 文珠法師:人間佛教與現(xiàn)代青年
- 文珠法師:三皈五戒的意義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文珠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 文珠法師:心靈的世界
- 文珠法師:不平凡的回憶
- 文珠法師:四大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 文珠法師:四大菩薩 (無邊的愿行—普賢菩薩)
- 文珠法師: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