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發(fā)心、因果、信心、持戒、打坐
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缘谝灰袌怨绦。……次之要發(fā)長遠心,我們人生在世,造業(yè)無邊,一旦要來修行,想了生脫死,豈能把習氣一時放得下呢?
地藏王菩薩發(fā)大誓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薩也如此發(fā)心。我們每天晚殿,也如此發(fā)愿說:“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狈佛弟子無不發(fā)此誓愿,證果深淺大小不同,皆由愿力深淺,依愿行持大小而定。
又菩薩發(fā)心時,當發(fā)四弘誓愿。
(一)眾生無邊誓愿度。既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即須斷除我愛,殉己為眾。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苦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薩,……。
(二)煩惱無盡誓愿斷。眾生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煩惱未斷。煩惱由根本發(fā)生枝末,重重無盡。所言根本者,謂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礙、昏沉、散亂、諂曲、誑妄、無慚無愧等無數(shù)枝末。但煩惱雖多,總不出我法二執(zhí)。眾生不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妄執(zhí)此身心以為實我,分別諸法以為實法。由是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設(shè)教,應(yīng)病與藥,說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無盡煩惱。我們應(yīng)該依教修持誓愿斷之。
(三)法門無量誓愿學。菩薩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均須習學。故菩薩應(yīng)向五明中求!薀o論世出世法,科哲等學,均是菩薩所應(yīng)學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惫蚀瞬皇情]起眼睛,盤起腿子,才算修行。運水搬柴,鋤田種地,乃至穿衣食飯,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并非閉門造車,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無上誓愿成。佛道者,梵語名菩提,又譯曰覺,覺者自性靈覺也。此覺性在圣不增,在凡不減,本自圓成,個個不無。諸佛圣人,示生世間,作人天之導師,后世之模范,指示眾生:若離妄想執(zhí)著,即可成佛。六祖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蔽覀儜(yīng)該舍迷歸覺,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廣也,深則豎窮三際,廣則橫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愿者,志求滿足。菩薩當發(fā)如上誓愿,不怖不退,不動不搖,盡未來際,勇猛勤修。
佛教怎么談因果?
報盡一生還是喜了其千劫有何嗔
佛說一大藏經(jīng),無非講因果二字。
無論什么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庇终f:“假使百千劫,所造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薄楞嚴經(jīng)》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故種善因結(jié)善果,種惡因結(jié)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凡愚昏闇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則怨天尤人;遇順境,則驕矜自恃;蛴薪K身作善而得惡報,作惡而得善報,則謗無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種果子,先熟先脫。假我今生雖作善業(yè),反招惡報者,皆由過去惡業(yè)熟故。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yè)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yè)未熟故,不得現(xiàn)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
明因識果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jīng)三百余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jīng)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詮不外戒、定、慧。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法所說法包括無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緣,果是果報。譬如種谷,以一粒谷子為因,以日光風雨為緣,結(jié)實收獲為果。若無因緣,絕無結(jié)果也。
一切圣賢之所以為圣賢者,其要在于明因識果。明者了解義,識者明白義。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緣于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于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后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雖是圣賢,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苦果。若明此義,則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無明貢高、習氣毛病,都無障礙,自易入道了。
信心對學佛很重要嗎?
佛與眾生同一體瓶盤釵釧總是金
了知瓶等無殊異生死涅槃一例平
信心為修行的根
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里,等它發(fā)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鋤草,等于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欲,……一切無明煩惱都除凈,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jié)果。
何為“智巧”?首以信根為石;次以無義味話頭為擊石之手;又以堅固不退之志,作固火刀;用精勤猛勇不顧危亡之力,向動靜閑忙中,敲之擊之,使不間斷;加上般若種性,干柴一握,驀札相承,引起一星子延燎不已,直至三千世界化為燋焰,復何難哉!
堅固信心
無論修何種法門,都要信心堅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圓滿的利益。信心堅固,持咒可成;參禪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樣。若信根不深,只憑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學智慧;或記得幾個名相、幾則公案,便胡說亂道,談是論非,只是增長業(yè)習,到生死關(guān)頭,依舊循業(yè)流轉(zhuǎn),豈不可悲。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么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
但我們?yōu)槭裁床怀煞鹉?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
辦道亦復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yīng)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yīng)深信依法修行決定成佛。永嘉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yè)。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彼先思掖缺,要堅定后人的信心,故發(fā)如此弘誓。
老和尚對持戒有什么指示?
得守空王法勿為魔事侵
戒香薰寶座梵網(wǎng)結(jié)珠林
持戒對修行很重要
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
修學者必須依佛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則不論參禪、念佛、講經(jīng),無一不是佛法;若離佛戒,縱參禪、念佛、講經(jīng),亦與佛法相違,入于外道。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fā)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独銍澜(jīng)》四種清凈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亦落邪魔外道!笨芍莱纸涞闹匾。
持戒的人,龍?zhí)鞊碜o,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qū)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后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蹦嵌君埍氵h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于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
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蛟: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蔽艺垎柲愕男囊哑街睕]有?有個月里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tǒng)統(tǒng)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持戒的用心處
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務(wù)使受持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之立身齊家治國,則人道主義盡。且苦因既息,苦果自滅,解脫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則學佛主義亦盡。故三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樂之妙法。
欲脫生死黏,去煩惱縛,非五戒不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狈颉敖洹闭,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fā)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yè),何由而生?故《楞嚴經(jīng)》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fā)慧!碑斨皵z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癡,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現(xiàn)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凈土與禪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yīng)特別注意的。
持戒從十善開始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總要步步立穩(wěn)腳根,遠離妄想執(zhí)著,便是無上菩提。古德所謂:“平常心是道!敝蝗缈鬃又,不外“中庸”。約理邊說:不偏是謂中,不易之謂庸。約事邊說:中者中道,凡事無過無不及。庸者,庸常,遠離怪力亂神,循分做人,別無奇特。
佛法也是一樣,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yīng),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chǔ)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凈土之機樞。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笔菫樽钌细苏f。上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yīng),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于惡。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風所轉(zhuǎn)。
“心平”二字,談何容易?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為八風。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
曷若恒時步步為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事相雖末,攝末歸本,疾得菩提。
怎樣才是如法的靜坐?
一泓清水漾微波無去無來意若何
尋味個中消息否泠然萬法影痕過
靜坐的重要觀念
(一)靜坐不過是教行人返觀自性的一種方便方法。簡言其要,則在于系念一句佛號。(或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續(xù),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
果能如斯,則更無余緣雜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zhuǎn)持轉(zhuǎn)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閑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yǎng)。居士才覺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zhí)著之,宜其不能進步。
(二)靜坐宜取乎自然,身體有病,宜適當調(diào)養(yǎng),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臥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wù)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shù)。悟道僅為真正修道的開始,由修而證,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專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見,為學佛人所不齒者。
(四)參禪、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眾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為方便穩(wěn)妥。居士受持《佛說阿彌陀經(jīng)》,熟覽《印光法師文鈔》,若能依而行之,則凈土現(xiàn)成,萬修萬去。
(五)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嗔淫欲,身后業(yè)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了日。
靜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當熟覽諦受。
(六)靜坐如法,可使四大勻調(diào),促進健康。
(七)“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卑巳f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莫不殊途同歸,惟當擇其契理契機者而修持之。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么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
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shè)。
打坐注意事項:
坐禪要曉得善調(diào)養(yǎng)身心,若不善調(diào),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diào)身心,此外調(diào)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后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fā)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zhí)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彪m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經(jīng)》所謂:“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上一篇:發(fā)堅固長遠心
- 下一篇:虛云老和尚—前世出家僧,轉(zhuǎn)世弄潮兒
- 虛云法師:不發(fā),多種,一切佛法是妙藥之單方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仁德上人:滑頭狡猾歌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仁德上人: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 夢參法師:學佛的第一個要求--堅信不疑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凈界法師:發(fā)心跟正見這兩科是基本功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正慈法師:林下相逢,只談因果;山中作伴,莫負煙霞的解讀
- 西行法師:對凈土法門生起清凈的信心
- 道證法師:體會阿彌陀佛的心愿就能照戒律去念佛持戒
- 宏海法師:聽經(jīng)聞法以及念佛都是圍繞著信心在進行的
- 仁德上人:打坐時要明白念頭是為了什么而生起?
- 道證法師:念佛與持戒的心是一體的,持戒也是在念佛
- 明憨大和尚:行香和打坐是一體的且都是照顧自己的心念
- 如瑞法師:要了知發(fā)菩提心的功德就要學會善用其心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夢參法師]死亡像什么呢?
- [黑茶]黑茶是怎么來的?黑茶的起源
- [禪宗公案]不得其門
- [生活故事]彎腰做一個直立的人
- [哲理故事]包容勝過萬般責難
- [佛與人生]人為什么活著,活著是為了什么,怎樣才算活明白了?
- [佛學常識]“無我”觀有什么針對性嗎
- [佛學常識]無我分幾類
- [其他漢傳法師]世間的事業(yè)不外乎成住壞空這四大原則
- [黃茶]蒙頂黃芽屬于什么茶,外形有什么特點?
- [禪宗文化]叢林清規(guī)對中國文化貢獻如何?
- [生活故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 [哲理故事]遇事兼容并蓄,對手亦可是知音
- [佛與人生]多情至極是無情
- [佛與人生]順其自然,便能萬事遂心
- [佛與人生]少一份爭執(zhí),多一份從容
- [佛與人生]不抱怨,心中無嗔便是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