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說識 第六章 真心與妄心——阿摩羅識

  第六章 真心與妄心——阿摩羅識

  一、真妄的定義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二十七云:“凡有心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又禪門典籍《宗鏡錄》上云:“千經(jīng)萬論,悉明唯心。”

  這個心是什么心,是心猿意馬的心,亦或清凈自性的心?一家醫(yī)院,正準備做換心手術,因為他們剛收到兩個人剛死,而心仍然健全的心。一顆是從年輕力壯的體育家而來,他因車禍身亡,但心卻健好。另一顆是從享盡人間富貴榮華,做過大官而又不用操心的人身上而來,年老無疾而終,但心仍完整。一位將面臨換心的病人選擇了做官人的老心,而不選青年體育家的壯心。人有問其理由,他說:“我要換一顆,一生從未用過的心。”讀者諸君,一生從來沒有用過的民,是什么心?

  宇宙的現(xiàn)象,即是心的現(xiàn)象;森羅萬象的本體亦是心的本體。“相”從“體”起,“體”寓“相”中。“現(xiàn)象”與“本體”非一亦非異。故云:

  “真心”是心的本體,

  “妄心”是心的盲動。

  《楞嚴經(jīng)》云: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證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真空是我們的“真心”,“虛空”是吾人的“妄心”,眼前所見事事物物,宇宙現(xiàn)象,皆是“妄心”的種種活動。這顆“妄心”藏在那里?閉起眼睛,找找看,注意身體里面,發(fā)覺內心里有自言自語,有說有笑,有貪有癡,有想念有生滅,這就是妄想心。經(jīng)中謂其為水中月,無一定處;是苦海,是輪回。雖一無是處,但找到妄心才能見真心。

  《法句經(jīng)》被公認為佛教最原始的經(jīng)典之一,全部經(jīng)文由四百二十三首詩句(偈)所組成,其在第一偈云: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轢于轍。

  意謂,諸法受心支配,以心為主,由心所生。人若心存垢穢而言而行,則罪惡痛苦將永遠伴隨,猶如車輪輾過的地方,永遠會有痕跡留下。第二首偈云: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方即行,

  福樂自追,如影隨行。

  意謂,諸法受心支配,以心為主,中心所生。人若心存清凈而言行,則幸福與快樂將永遠伴隨,猶如影之隨形,永不分離。

  “心為法本”表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皆本於此“心”。故真心、妄心乃心的“體”與心的“相”,作用不同源出一轍。當此心是“真”時,就如同《大般涅槃經(jīng)》卷二十七所云:

  “眾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shù)贸砂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以是我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此“真心”是佛性,是法身。藏於何處呢?

  《楞嚴經(jīng)》中七處徵心,說“心不在身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真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不周遍隨緣赴感”。是一輪明月,洞照十方。

  “真心”無知,而無所不知。“真心”無相,而無所不相。“真心”無作,而無所不作!金剛經(jīng)》所謂:“無住生心”亦指此“真心”而言。此心在生死中,而從未生死;處五濁內,而從無垢染。“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就是“真心”。它的別名,如:本來面目、本地風光、主人公、真如、實相、圓覺、一真法界、法性、法身、如來藏、海印、庵摩羅識……等。

  真心是清凈心,用現(xiàn)代話來說是一顆慈愛眾生的悲心。

  年七十六歲的澳洲主婦,愛琳·查貝爾手植的大胡瓜重六十磅,使她名列一九九O年的金氏世界紀錄。這位精神奕奕的老太太說:“我從不使用化學原料;只是悉心照顧,我用手輕輕撫摸它們,甚至送上親切的叮嚀,在澆水除草時,用語言鼓舞它們。我不只是種值,我還成天的掛念著它們,以愛心來撫慰。”一念真心,連植物都感受得到,且以豐頭的成果來回報,所以《圓覺經(jīng)》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心的交流是不用透過語言文字,且超越了語言文字。一個人是否真心、誠心、從他的所流露出來的氣質、神情、舉止可知。有一句英國文學家君格瓦特爾(John Drink Water)的歷史名劇,叫做“林肯”(“Abraham Lincoln”)。提到當林肯被共和黨推為候選大總統(tǒng)的時候,該黨代表團來見他,并且說明因為民主黨內部分裂,共和黨的候選人是一定當選的。他聽到這個消息,沈默半晌,方才應聲。等代表團走了以后,他又一聲不響的凝視壁上掛的一幅美國地圖?戳嗽S久,他嚴肅地獨自跪在地圖前面祈禱。假如換了一般其他的人,聽到自己能當選大總統(tǒng)的消息,豈不要眉飛色舞,立刻召告諸親好友在肆慶祝嗎?中國名劇“牡丹亭”中,寫一位教書先生陳最良科舉中了,口里怨道:“老師孔子,猶未見周王,老夫陳最良,得見圣天子,豈偶然哉!”於是高興得地打滾。沈不住氣即屬“妄心”。當林肯知道可以當選為大總統(tǒng)的時候,就感覺到國家重大的責任在他雙肩上,這濁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凝視國家的地圖,以真誠之心跪下來祈禱。這二者的心態(tài)是何等相反的定照!

  二、真心的實踐

  妄心與真心雖存於一念之間,但世俗中的我們從妄到真,內心的鍛煉提升,亦須有一段心路歷程。雖言:“人性本善”,但由於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加上教育的因素,所孕育出來的人格、品德也各有差異。

  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真是心性修養(yǎng)過程的最好說明。唯有斷的接受磨練考驗才能“去妄存真”,養(yǎng)成一種清凈磅礴的“浩在之氣”,一種“泰山崩於前而不沮,黃河決於側而神不驚”的從容態(tài)度。要達到這種心境有下列幾步驟:

  (一)知識的薰陶

  固然“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這還是屬於本性的,直覺的方面。在現(xiàn)代人事復雜的社會里,一定要經(jīng)過知識的陶容,才能真正辨別是非,才能樹立“正信”。唯有具備洲博知識的人,才能發(fā)揮有系統(tǒng),有計劃,有遠見的行動。有句話說:“他不是不知道打算盤,只是他已把算盤看透了”,也唯有看透了世間的態(tài)炎涼,才能自處超然。

  (二)意志的鍛煉

  普通的生活是感覺的生活(Life of senses)是屬於色香味觸等感官的生活,而不是意志的生活(Life of will)。意志生活的境界是具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操行。要能臻此境界必須把高超的思想和簡單的生活聯(lián)在一起說。沒有簡單的生活,高超的思想是無法得以充分發(fā)揮。

  “相對論”的發(fā)現(xiàn)者,愛因斯坦喜愛簡單,樸素的生活,最受不了繁文縟節(jié)的社交禮儀,即使出席晚宴,也從不穿晚禮服,甚至洗澡,刮臉,他也都使用同一塊肥皂。有人問他為什么對自己如此刻薄,愛因斯坦表示,“我不喜歡生活太復雜,如果每次洗澡,刮臉,都得為使用哪一塊肥皂而務傷腦筋,叫我如何能專心研究?”

  誠然如此,“物欲減一分,道念增一分”,出家人三衣一缽即可生活,每天不用為了穿哪一件衣服而煩惱,也不用浪費時間去苦思要梳哪一種發(fā)型才好看。生活過得越簡單,才有時間去為人服務,為大眾著想;才越有空間去思考生命真諦,孕育高超的思想。

  注重物質生活者,不容易把持自己,而走上歧途。有一些犯罪者,并非他們自己甘心要變壞,要墮落,乃是他的生活享受的標準,一時降不下來,以致“心有所蔽而行有所虧”。

  明末李自成破北京時,有兩個大臣相約殉國,兩人說好之后,一個正要辭別回家,這位主人送客出門,客尚未走,主人就問自己的傭人豬喂了沒有?那位客人一聽,就長嘆一聲,斷定他這位朋友不會殉國。他想:“世間上豈有連豬都割舍不得的人,而肯自己殉國之理。”果然不出其所料。

  意志的磨煉,是培養(yǎng)“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悠悠之口,不足以動搖其信念。所以“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能以最大的決心去貫徹自己的主張。意志越堅強,精神就愈奮發(fā),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腦中充滿積極的思想,又有堅韌的意志力,世界上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也沒有不能達成的愿望。

  (三)人格的修養(yǎng)

  人格是衡量個人一生生命價值的標準,是一個人之所以異於他人的特徵,也是一個人生命連續(xù)的維持力,所以人格是他的道德生命。信任是基礎在於彼此間最低限度的人格的認識,朝秦暮楚的人,決不能說是人格。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意為依止佛陀的真理,修習智德,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才是學佛的真義。

  人的組合不是片面的,所以肉體之外,還有“心靈”;心靈是構成人格的最大因素;形貌之外,還有做人的典型;整個的生命固然在宇宙的時空系統(tǒng)中,有它的真實性,而他生命留下來的事功,更可以因有一顆高貴的心靈,長期流傳下去,不斷的發(fā)生輻射性的放射作用。人格可衡量生命的價值,也是維持生命連續(xù)的動力。有個歷史故事可做說明。

  當明末“松山之役”敗后,洪承疇,也經(jīng)過一個不屈時節(jié)而后降清,之后受清朝重用。后來黃道周在安徽兵敗被俘,絕食七天不死,解送到江寧。洪與黃同鄉(xiāng),想保全其生命。派人前往告訴他:“公毋自苦,吾將保公不死。”黃罵曰:“承疇之死也久矣!松山之敗,先帝痛其死,躬親祭之,焉得尚存?”至今黃道周雖死,而他的人格尚放光,洪承疇降后雖然偷生,但當時他有價值的生命已經(jīng)中斷,因為他早把自己的人格毀了。

  一個偉大的人格,在臨危時更容易表現(xiàn)出來,世界上那個偉大人物,不是經(jīng)過多少的危險困難,不為所屈,才能產(chǎn)生。釋迦牟尼佛修行過程中,時而水火、時而力兵、時而美女,一件件威逼利誘,而他不為所屈,不為所動,而后才悟道成佛。所以諺云:

  千錘百煉出深山,

  烈火焚燒莫等閉,

  粉身碎骨都無怨,

  留得清白在人間。

  以“白石灰”的冶煉過程來比喻人格道德的修養(yǎng),是要經(jīng)過不斷的磨練考驗方有所成。文天祥在其就刑時一臉正氣的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幾句話,不獨留下千秋萬世的光芒,也是他一生人格修養(yǎng)成功的極致表現(xiàn)。

  “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青心”是一種節(jié)操,是高尚人格的本源。

  佛教的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達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業(yè)道。一方面制止上在的惡行,一方面凈化內心的善行,以在到建立人間凈土,才是現(xiàn)實人生佛教人目的,也才是適合時代需要的佛教。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

  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

  (四)宗教信仰

  有信仰才能產(chǎn)生力量!華嚴經(jīng)》云: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

  前不久內政部長許水德,從北到南到各寺院拜訪,聽取各方宗教人士的意見,因為他說:“宗教有凈化人心的力量,要維持社會安寧,不可忽視宗教信仰……。”

  星云大師於八月十二日應華視新聞廣場主持人李濤先生的訪問而提到:

  “有信仰凡事能守法,在佛教主是守五戒,不要亂殺生,愛護生命,自然身體就會健康,你不竊盜而能施舍布施,自然就會發(fā)財。如要家庭和諧;也不要求神問佛,只要能不邪淫尊重別人,那么家庭便一定能和諧;你不說謊多贊美別人,那么自己的名譽自然會好。不亂吃,像酒、嗎啡、鴉片、強力膠、速賜康,自然身體健康,理智清明,而不會亂去侵犯人。因此福錄壽喜財,理義仁智信都俱全了,信仰宗教,精神會升華。

  有信仰則明白因果,過去農村社會,沒有警察機構亦無法律,可是人們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果來了要受處罰,那時因果比法律管用,因那完全是內心自我的規(guī)律。菩薩和眾生有一個最大不同,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謂菩薩慎於始,不能隨便播種惡因,因為有因必定有果。

  現(xiàn)在的青年犯罪,因為他不怕因,一切等做了再說,可是一旦啷噹下獄,他便害怕自己所造成的這個結果。所以今天社會要提倡年輕人的教育,重視因果,一定要有二種畏懼的心,一、畏天地、神明;二、畏父母、師長,畏懼自身有愧於道德人格,因為不了解因果和會犯了因果的麻煩。心的牢獄比實質更有效。”

  大師的愿望,是希望每個人心中有佛,如果你心中有佛,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嘴里說出來的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感受的,都是佛的真理。心中有佛,這個社會、各種顏色,和聲音都一樣了。每一個人“心中有佛”有宗教信仰,生活有空間,彼此體諒,互助合作,社會治安就良好。

  三、心如流水,生滅不住

  妄心是心的相狀,如水之波,唱短暫虛幻,卻是吾人煩惱的根源,如同鳥云蔽日看不清真相。

  前文提到,“真心的實踐”和其步驟方法,今再舉經(jīng)證,以明“心”的種種面藐。

  《大寶積經(jīng)》卷一一二云:是心如幻以憶想分別故。起種種業(yè)受種種身。

  又大迦葉,心去如風,不可捉故。

  心如流水,生滅不住故。

  心如燈焰,眾緣有故。是心如電,念念滅故。

  心如虛空,客塵污故。心如獼猴,貪六欲故。

  心如畫師,能起種種業(yè)因緣故。

  心不一定,隨逐種種諸煩惱故。

  心如大王,一切諸法增上主故。

  心常獨行二無伴,地有二心能一時故。

  心如怨家,能與一切諸苦惱故。

  心如狂象,蹈諸土舍能壞一切諸善根故。

  心如吞鉤,苦中生樂想故。

  是心如夢,於無我中生我想故。

  心如蒼蠅,於不凈中起凈想故。

  心如惡賊,能與種種考掠苦故。

  心如惡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貪恚所壞故。

  心如盜賊,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貪色,如蛾投火。

  心常貪聲,如軍久行樂勝鼓音。

  心常貪香,如豬喜樂不凈中臥。

  心常貪味,如小女人樂著美食。

  心常貪觸,如蠅著油。

  如是迦葉,求是心相而不可得。(《大正藏》卷十一,六三五中下)

  四、自性菩提——阿摩羅識

  在唯識學中,六識之外尚有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并稱八識。真諦系統(tǒng)攝論宗又在八識之外另立第九識阿摩羅識,地論宗、天臺宗亦有稱此說者。而玄裝系統(tǒng)的法相宗則認為第八識中的“阿陀那識、無垢識”(第八識的異名,屬相續(xù)執(zhí)持位、佛位)已是清凈無染,故不立第九識。

  前文提到“真心”的異名為“阿摩羅識”,梵語amala-vijń?na即攝論宗所謂的第九識表真如之意。法相宗所謂的“無垢識”,梵文亦是amala-vijń?na音譯阿摩羅識,庵摩羅識、庵摩羅識、唵摩羅識。意譯無垢識、清凈識、如來識。此識乃一切眾生清凈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羈,非涅槃之能寂,染凈俱泯,湛若太虛!督饎三昧經(jīng)》云:

  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大正藏》卷九,三六八中)

  《三無性論》卷上:唯阿摩羅識是無顛倒,是無變異,是真如如也。

  《十八空論》云:阿摩羅識是自性清凈心,但為客塵所污,故名不凈,為客塵盡,故立為凈。

  阿摩羅識是自性清凈心,是眾生本具;但無明煩惱來時,將此清凈自性蓋住了,光芒顯現(xiàn)不出來,故曰不凈。柴陵郁禪師悟道詩曰: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

  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我們的心本來具有無限潛能,蘊藏無盡寶藏,就是因為無明造作,心紛逐於五欲塵勞,使明鏡般的清凈自性,失去了光明。

  即言自性清凈,為什么又會被煩惱所覆呢?《十八空論》云:

  問:何故不說如如定凈,而言凈不凈耶?

  答:為令眾生修道故。……如如及五根同為煩惱所覆,而并不為煩惱所染。

  我們的心若非經(jīng)過五欲塵勞的磨練,若不以眾生為修行道場的話,藏於自性中的菩提就難以顯現(xiàn)。故《六祖壇經(jīng)》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又云:菩提本自性,起心都是妄,凈心在妄中。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總覺得用腦的時候多,用心的時候少。是因科技的發(fā)達,生活的忙碌荒疏;亦或寂寞、疑惑、頹喪,而不再相信自己的心了?若再為暇省思探索,心上的塵埃就越積越多了。

  佛經(jīng)上說:“心中有佛將心念,念得主空及第歸。”我們心紛亂虛妄,要以正念的真心來對治。什么是“真心”呢?就是泯除差別,平等一如的佛心,以佛心來對治“虛妄心”,一旦虛妄心去除了,真實心亦要揚棄。妄固然要舍,真也要舍,所謂得意忘言,上岸舍舟,才不會落入新的執(zhí)著中,才能與真正的般若妙慧契合。

  永嘉大師在其《證道歌》中說:

  心是根;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xiàn),

  心法雙忘性即真。

  “凈心在妄中,妄念中有真心”,“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對世間事,無須斤斤計較,心胸自然開朗。猶如關漢卿的詩中云:

  世態(tài)人情經(jīng)歷多,

  閉將往事思量過,

  賢的是他,

  愚的是我。

  為什么!

  放得開,看得透,如《永嘉證道歌》云:

  大象不游認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jié)。

  恬淡、豁達、心開意解,了悟自性菩提,自會有超然物外的恬適快樂。

  注釋:

 、 《大正藏》卷十二,五二四下。

 、 《大正藏》卷四,五六二上。

 、 《新人生觀》,羅家倫著。

 、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七二上。

 、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六三下。

 、 《星云大師講演集》(三)。

  ⑦ 《大正藏》卷四十八,三九六中。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