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 1-10章)
【壹、書信篇】
一、人在世間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大經
一周前拜讀三月三十日之來信,要我表達意見,實感惶恐。我也是苦界的一個又愚又癡、煩惱具足的眾生,所見所聞,所悟所解,自無超勝之可言,難免詒人笑柄,何況又沒有社會常識與經驗。既無點墨可談,強而談之,自然會錯,甚而文不對題。不過好在都是知己,講對講錯不過嘴就是了。
「佛弟子在社會工作中的態(tài)度」等:既是佛弟子,應有佛弟子的氣質,無論站在任何崗位上,都能以佛弟子的香光薰陶他人,引人入佛。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佛弟子」者,佛的弟子也,是佛的學生,學佛的人,還在學的學佛人,在學的過程中,有學得成,有學不成的。又,末法眾生,學而難成者,比比皆是,因而「佛弟子」三個字,實在很難承當。
《論語》曰「隨遇而安」,《中庸》曰「無入而不自得」,這是君子之事!睹献印吩弧负澜苤侩m無堯舜亦興」,這是豪杰之事。俗云:「時代創(chuàng)造英雄,英雄創(chuàng)造時代」,這是英雄之事。吾人都是愚下凡夫,此亦難以承當。
學佛之人,應該質直,不充體面;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在什么崗位說什么話。沒有能力或沒有興趣,能培養(yǎng)就好,不能培養(yǎng)就應退步回頭,以免自惱自苦。何況佛弟子以學佛為第一:有妨害自己學佛的,再好皆應舍;有助益自己學佛的,再壞也應就。不過,古人云:「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就是宿業(yè),我們大多都是隨著宿業(yè)在走!墩撜Z》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古德云「知命者于人無怨」。《菜根譚》云:「諉罪掠功,小人之事;掩罪夸功,眾人之事;讓美歸功,君子之事;分怨共過,盛德之事。」又云:「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埂洞蠼洝费:「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于諸眾生,視若自己!挂陨隙际菍W佛的人應知應學之事。
《法華經》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故篱g之愜意事、樂事,都是相對,非究竟。樂是苦因,一息不存,便是來生,六道四生,隨業(yè)受報,輪回未出,必墮地獄。若能體會地獄之痛苦,則一刻也不能自安。深悟無常,切求出要!赴坠钦隆挂刻炷钜槐,可提醒自己。曉得有無常,不被世間榮華所迷、俗樂所染。法然上人之遺言,也要每天念一遍。告訴自己,不但自己要早日信心念佛,也希望他人早日信心念佛,這是悲心的培養(yǎng)與表現。
自覺罪惡深,常存罪惡感,此種人較難開悟,不過較容易信受彌陀救度。這就是二種深信之信機即信法。
有受戒才有破戒、犯戒可言,沒受戒只是道德上的一般罪。甲女不但身犯,心也在犯,只是不覺沒反省而已。若論甲乙二女所受的染污,都是一樣大,只是有覺有不覺而已!溉f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勾苏Z非出自《論語》,這句話是站在世間觀念為世人凡夫設想而言。一切唯心所造,若此心熾盛,即雖無身犯,亦必墮落。《楞嚴經》言:「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埂圓覺經》言:「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谷绻麤]有淫欲,即已超凡入圣,哪還會有眾生的性命!一切眾生,無不隨業(yè)牽引。有時出生為貞女,有時出生為淫婦;或許此生為僧,持戒清凈,或許來生為富,恣縱淫逸;六道未出,梵行未立,任誰也不可輕言「我已如何如何!」知此,應不慮自己之善惡,而唯有一任彌陀之悲救,彌陀無礙之光明,不受凡夫善惡之障礙。
都是凡夫,都有煩惱,不管已信未信,都有不能高興之時。天性豁達樂觀者,即不知生死輪回、未有信心,其人亦終生歡喜過日。業(yè)障深重、煩惱熾盛之人,即使信心決定,亦難免笑顏難開。不過,心意柔軟,反求諸己,是信者之特色。
學佛之人,受授要有分寸,不可茍且,應知凡事無論巨細都有因果。權益之事,更不可侵犯,以免偷盜。
從來信中,知大家于彌陀救度之信心尚未確立,應更加努力,切莫看輕。人生的大事,是生死輪回,古德云:「世間大事唯生死,不念彌陀更念誰。」人生的目的,是信心念佛,經云:「唯此一事實,無二亦無三!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四日
二、人生之目的(一)
向著凈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恒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人,都有欲望。欲望有凈不凈,有深不深,有顯不顯。所言「欲望是成長的原動力」,則依凈欲將使人成佛,依不凈欲將使人下墮。
其實,人之欲望都是不凈、有污染、而且深。雖不顯露,卻如暗流,可謂根柢深植。平時按兵不動,一到想起心修行時,欲望便起,處處成障。因此修行乏力,直覺地獄之火一直燃燒著身、燃燒著心,那個時候,只有絕望。所以,人一到最后,無不絕望。因此,《無量壽經》言:「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人生下來是為了什么?
活著是為了什么?
死后又成了什么?
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不知人生的目的而活著,不是沒有意義嗎?不是迷迷糊糊地在過日子、蒙著眼睛往無間地獄邁進嗎?
釋尊說:「人命在呼吸間」、「人生無!、「人生是苦」、「必墮無間」、「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愿生彼國」。但自己的心行,豈非徹底地在跟釋尊唱反調,以行為來表示否定嗎!
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為了學佛而存在的,是為了學佛而生活,為了念佛而生存,否則一切的一切便全部失去了意義。
人生的大事是「后生一大事」,「后生」即是死后的世界。五戒成人,十善生天。人生在世,戒、善俱缺;因此,后生必墮地獄,人生的目的在于解決這「必墮地獄」的后生一大事。此生很短,而未來無盡,無盡的未來是往生極樂或墮落地獄?唯有這才是人生的大事,這大事不解決,生而為人的意義便失去了。
要解決這后生一大事,自己沒有力量,諸佛菩薩也沒有力量,這十方世界中,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才有力量,而且彌陀的存在,就是為了拯救我們這必墮無間的眾生!溉舨簧,不取正覺」:如果不能使我們往生,彌陀便放棄佛的資格,無資格稱「阿彌陀佛」。而今,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在說法度眾生,我們唯有任憑、隨順彌陀的救度,不論自己的善惡、賢愚,投入彌陀的懷抱,過安穩(wěn)的日子。
我能存在是彌陀之蔭
我有今天也是彌陀之蔭
雖然依舊憂悲苦惱
但彌陀使我領受那永不絕望的安慰
彌陀生命充滿在我心中
彌陀光明環(huán)照在我身上
向著凈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恒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今天明天永遠
譯古德嘉言共勉:
◆ 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
◆ 苦生于欲而勞身名出于我而費心
知命者于人無怨知足時于世無求
◆ 見朝結草尖之露思此身脆弱不堅
就夕立空中之煙悟世事夢幻無常
◆ 求而應求法之緣慕而應慕道之友
報而應報佛之恩謝而應謝師之德
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三、人生之目的(二)
人生在世,誰能免死?
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后世者,愚也!
人到底為什么而生?又為了什么而活下去?非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生存的目的又是什么?
你這樣每天過著同樣吃、睡、工作的生活可以嗎?你的人生就這樣結束滿意嗎?這些事你曾否考慮過?生而為人,若對這些不加以深切思惟,就太枉費生而為人的價值了!
你們聽聞佛法有段日子了,應該知道得人身是極為困難的,這種困難度實在太難以形容。當聽到得人身如掌中土、如盲龜浮木、如高山垂線時,心中有何感想?若沒被驚嚇到當晚睡不著,顯然善根太淺、根器太鈍了。如果認為那是天方夜譚,是鄉(xiāng)村老太婆的迷信,那真是「一闡提」了!
聽聞佛法,要以法印心,深入思惟到自己就是那樣。人身既然難得,可見一旦失去人身,后生便要墮入三惡道。即使幸而為動物,應知被割被烹之后、擺在桌上的那塊肉就是自己;一般人每天殺生吃肉,只怕連當動物的緣都說不上,除了地獄,別無去處。既是這樣,則若今天一死,今天就要承受地獄中無法形容、難以忍受之苦。而人生無常,此身脆弱,人隨時都會死,地獄之火就在每一個人腳下。善導大師說:「三惡火坑,臨臨在足下!惯@比什么都現實、都嚴厲,是真可驚可怖,不是兒戲。這是人生之大事。學佛就是要知道人生有這一大事,而在今天這口氣還在時,立刻把握,非解決不可。盡管每個人之性情、趣味、事業(yè)各有不同,但只要生而為人,就有這件大事,而且非早日解決不可,否則若還能不恐怖、不驚慌,豈非愚頑不靈?
我們知道有這人生之大事要解決,有這人生之目的要完成,但世上還有更多的人未聞未知,而這些人都曾是自己生生世世以來的父母兄弟,怎忍心看他們墮入火坑,承受遙遠漫長的火烤油煎之苦而不動心?因此,應該發(fā)起大志,要救度自己,也要想度他人,而能救度自己及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的,唯有彌陀偉大的悲愿。
不用說這要下很大決心,似乎很難。但請想想,人生到最后得了什么?又帶走什么?豈不是「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嗎?人們常藉口說民生問題很重要,是的,但只要不饑不寒,便可度年度日!甘篱g虛假,唯佛是真」,人為虛假的事付出一生,卻將真實佛法的事看作業(yè)余,而在工作、娛樂之暇才想到學習,這談得上聰明有智慧嗎?人生在世,誰能免死?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后世者,愚也!
另外,從事布教也很重要,使這法門深入民間,散播到各階層,引接每個人,所謂「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善導大師)。若能如此,則是將道業(yè)、學業(yè)、事業(yè)三者貫串,三者合一。不像一般學佛者,道業(yè)是學佛,研究的學問卻與這沒相關,而事業(yè)、興趣就離得更遠了,這樣一生的光陰、精神、力量分散開來,難以集中、專一,多么可惜!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奮起,地獄必須離,極樂須求生。
青年人啊!你要豎耳傾聽:彌陀在呼喚,群生在哀嚎。
青年人啊!你要深刻覺悟,世事夢幻不真,人生老少不定。
青年人啊!你要即時放下,勿迷于私欲,勿為五斗米折腰。
青年人啊!你要恢弘其志,要堅定不移。法門需要你弘揚,群生需要你救濟。
青年人啊!你要給大眾帶來往生的信心、不死的希望,帶來踴躍的歡喜,天上天下無可倫比的價值與意義。
青年人啊!不要為了嘗一滴蜜,而使自己及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永在惡道,萬劫不復。
青年人啊!你要有大志,不要迷心喪志,偉大的弘法事業(yè)在等著你。
青年人啊!你要充滿使命感,任重而道遠。弘法是家業(yè),至死而不渝。
青年人啊!請你細思,為彌陀的家業(yè),為廣大的眾生,豈非真價值、真意義。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解決人生的大事,完成人生的目的,才有人生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青年人啊!你要知道,向凈土前進的人,步步都踏著彌陀慈悲的愛,時時浴在永遠不滅的光中。
《樂邦文類》云:
「噫!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眾生何。
愿深念于無常,勿徒貽于后悔!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
四、人生是夢
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
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
被彌陀所擁抱的人,
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再怎么強調說明都不會過分的,是學佛的事。
學佛要知道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善惡報應」等事實(因果報應的道理是佛法的骨干)。同時以出離為動機(亦即是「出離心」),以解脫六道的生死輪回為目的(這是最低限度—— 再高一層即是發(fā)菩提心),才可稱為真正佛教徒。因為佛的本懷是要眾生在今生就直接脫離六道之生死輪回。因此,真正佛教徒必須是不貪戀財色、名利等世間欲樂(有出離心),了解世間虛假、人生無常。所有萬物,一切是非好壞、成敗得失、苦樂禍福等只是宿世之因與今世之緣暫時的和合,其本身沒有一個自體,既非固定不變,也非永遠不滅。有了這個觀念,才具有學佛的正見,這也就是所謂的「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但這對世間人來講,實在很難,幾乎無法做到。(若以一般法門來講,無法也得設法做到,否則豈非永永遠遠都要輪回受苦)。所以真能做到的人可以稱為「大丈夫」。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挂虺黾业膭訖C與目的都是為了出離也,就是要擺脫世間的一切煩惱束縛,而向著出世間涅槃寂靜的目標前進。但若身雖出家而心未出家,則只是掛個名,不是事實,只是形似,而不具內涵。所以徹底言之可以說:「出離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者多如牛毛,能如此者少如鳳角)。雖然如此,佛又不忍眾生永受輪回之苦。即使煩惱重,不能在今生脫出三界,但至少來生不要墮入三惡道受苦,起碼也能再生為人或生天;既不受苦,同時還必須能夠遇到佛法,有學佛的緣;因此詳說五戒十善的功德,目的就在這里。所以來生為人或生天只是個跳板,博個再有學佛的因緣,這是極不得已的,而不是以生人或生天為目的,更非要人注重人天的福報,因為人天的五戒十善是世間法,尚有污染、非解脫道。
但話要談回來,世上有誰真正具足五戒十善的功德?虛假不實、嫉妒諂媚、貪財好色、自私自利慣了的眾生,業(yè)深障重,煩惱強盛。單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中的一戒都守不清凈,何況十善!
經中說:
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又說:
心口各異,言念無實。
又說: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試問我們大家,有誰不是這樣,這其實是所有人的形貌。然而其后果是如何呢?佛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褂终f:「一切眾生,必墮地獄!顾蕴瞥茖Т髱煴瘒@的說: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意思是說:大部分的人,其行為是「罪惡凡夫」,其命運「永在惡道,無出離之緣」。如此的眾生(我們大家),實在是無法形容的可悲可憐,無可奈何的可哀可嘆,故佛說:
一切眾生,都是可憐憫者。
能發(fā)出離心是「大丈夫」,是真「出家人」,是真「學佛者」。但其他絕大多數的「常沉惡道,永在輪回」的眾生怎么辦?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也就在這里顯現出來。
阿彌陀佛老早就已深深知道我們就是這樣的眾生,承受常沒常流轉之苦,而感同身受地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挂蚨鵀槲覀兘涍^五劫的時間發(fā)了四十八愿,又為我們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去累積菩薩行,然后完成令任何人都能往生的凈土與力量。彌陀的愿為我們而發(fā),彌陀的行為我們而修,彌陀的功德都是為我們,都是我們的。因有彌陀的成佛,只知作惡、不會修行、無愿無行的眾生,但能回心念佛,便白白擁有了解脫六道輪回、往生凈土成佛、還來娑婆度眾生的功德。
但我們若對此事未聞未知未信受,則依然是個造業(yè)凡夫,輪回受苦;若有聞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則必生彌陀凈土。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的眾生;未生極樂,即是極樂的菩薩。彌陀的光明永遠攝取不舍,彌陀的功德納入我心,彌陀的光明攝護我身;我在彌陀光明中,彌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我與彌陀共起臥,共出入,成為「我苦惱彌陀苦惱,我安樂彌陀安樂」之佛凡一體之身,雖是凡夫,卻位同菩薩。佛法雖多,唯有彌陀救度是拔苦與樂的妙法,是轉凡成圣的神丹。故極惡深重凡夫,獲得彌陀金剛的救度,便蒙諸佛金口的贊嘆說:「則我善親友」、「次如彌勒」。
人生的目的就是學佛,學佛的目的在于今生離開輪回,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彌陀救度的愿力,才能離苦得樂,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的目的在于信受彌陀救度、愿生彌陀凈土、專稱彌陀佛名。
佛說「人生是夢」、「人生是苦」。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被彌陀所擁抱的人,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都成為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一九九二年四月八日
五、學佛的目的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學佛可以啟發(fā)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十幾天前曾寄去一封信,不知收到嗎?我是個愚笨的人,雖然學佛,依然沒智慧,在佛法上不能給你恰如其分的引導,頗感歉疚;但茫茫人海,卻在異地相逢,豈非無因?唯愿憑此因緣,使夢幻短暫、生滅無常的人生,步入真實永恒、不生不滅的境界。一切眾生,都可憐愍,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悟入佛法,超脫生死,雖然事關各人善根,但此心念,無時或止。你是個有善根的人,只二十幾歲就請了經文佛書去看,想一窺佛法的奧妙,并且自動參拜佛寺,又請求蓋章,想讓巡禮的腳印永留痕跡、永保記憶。在京都的留學生,你是最虔誠的(出家眾除外),不禁令我心底感動。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學佛可以啟發(fā)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此生即使再怎么幸?鞓,都是短暫而有缺陷的。如果知道有永恒的未來,而同時尋求對未來的超越,則今生的幸福快樂便能獲得圓滿而且永恒,所以凡是人,都要學佛,都非學佛不可,因為人生的未來沒有第二條路。
佛法可以增加人的智慧,但佛教的最后,不是智慧或知識的問題,而是人心的問題,是生死的問題。學佛若只是擁有智慧與知識,也不能使人超凡入圣,即使再有智慧,也會做惡事,再有學問也會起惡念。無論是誰,都無可奈何地對此從內心發(fā)出悲嘆。何況世上有更多的人沒緣學佛而無智慧,也有更多的人念惡行惡,心中充滿著苦惱,而此生既是苦惱,來生依然苦惱。佛說:「從苦入苦,從冥入冥!箤W佛就是要解決人類今生及后世的苦,這是本質的問題,學佛若忘了這一點,那佛學就會只成為哲學,學佛也失去了重要的內涵而沒有意義。
順便寄去兩塊念佛的錄音帶,韻律優(yōu)美,能深感人心,能解人愁悶,希望你能喜歡。
不管是誰,學佛始終都要「一向專信阿彌陀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才能使每一個人生前獲得大安心、大滿足,死后決定生凈土、成佛果。我說這種話,難免會給人武斷、蠻橫之感。其實念佛法門,若就其平常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平常了;若就其高深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高深了。但愿我有智慧也有機會跟你講解念佛法門的奧妙,因為這是萬法的結晶,也是佛法的結論,是釋尊出世的本懷,也是吾人學佛的目的。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九日
六、救度來生
人生誰都是過客
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
一雙空手見閻羅
四月三十日來信敬悉,我依然如舊,一切安好。
能伴母同旅異國風情,既參學觀光,又盡孝思,為你高興。
其實人生如旅人,天地如客舍,但應該思考的是,悠悠天地,遼遼古今,而剎那人生,到底占了什么份量?何以會有我?我是什么,我從何來,又將何去?為了什么而生下來,又為了什么而活下去,不得不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人生旅于天地之間,是否有何目的?再如何長壽快樂,也是電光石火,瞬息便逝,這樣的人生,究竟為了什么?沒有目的之人生,說得上有意義有價值嗎?且死后是有是無?不知死后是有是無的人生,再如何長壽富有快樂,心底仍然免不了潛有莫名的不安與苦惱。
人的內心之底有著莫名的不安苦惱與孤獨寂寞,肉體雖有同伴,心靈沒有同伴;現在雖有同伴,未來沒有同伴。因此人生沒有真同伴真親友,人生誰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始終都是孤獨而寂寞。古人說:「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后世者,愚也!谷松腥馈 過去、現在、未來,但今生很短,未來世無窮。無窮的未來,極難再度當人,大多墮入三惡道。三惡道時長苦重。度脫來生之苦,決定在今生,因此有生之年,必須完成救度來生,這件事是每一個人「人生的大事」,解決這大事是每一個人「人生之目的」。不知此一大事的人,其人生無目標;不知此一目的之人,其最后的感覺是「一生空奉公」。
人生有限,欲望無窮,越是成就,越不滿足;一旦臨終,萬物離散,一想到死,心中不安。若能解決輪回之大事,則雖貧乏,亦是人生之大勝利,大安心,大滿足。
因此,人生有兩件事,無論是誰都非知不可:
人生之大事(即「必墮惡道」之后生之大事)
人生之目的(即解決人生之大事)
同時,人生無論是誰都非學佛不可,因為唯有佛法才能說明此兩件事。
何故會有人生之大事?
如何完成人生之目的?
唯有佛法才能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唯有學佛才能啟發(fā)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人生不是為了工作吃飯而已,工作吃飯是為了維持人生的一種手段;而人生的生存卻另有其目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達成此目的,若不知或忘記此目的,他的人生是白過而無意義。希望你一面學佛,一面工作,世間唯有佛法才能滿足自己,才是真充實,否則內心之底,誰都會有空虛之感。
人生誰都是過客,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完成人生之目的。誠然事關佛緣,但此素懷,無時或止。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四日
七、觀經九品
一息不來,即入報土,
日日在彌陀光明中,
無異處處在彌陀光明土。
《觀經》九品與《大經》三輩,僅是開合之異,本質是同,皆是諸善萬行(含念佛)之自力回向往生,生處謂之化土。九品見佛之遲速與胎宮之五百歲,都是大概地表示時間性之長短,無一定的時限。九品亦是大分類,論品應是無量品,隨其業(yè)因之大小勝劣,所見之佛身亦大小勝劣,所住之處亦大小勝劣,數有限量,相有定相,與報土之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容融無礙之妙境不同。
至于「同處異處」之說,古來多主「同處」,然有「同處異質」、「同處異見」之二解:
同處異質:同時同處存在,但實質相異,真實報土是酬報彌陀十八愿所成就之廣略相入無礙之妙土;而方便化土是十九愿之人,其所修之業(yè)因乃是有相,依其相所成就,故廣略不融,數有限量,相有定相之土。
同處異見:化土行者,在報土中不知報土,在近以為遠,一相二見,故成二土,皆是機感所使然。
若全憑佛愿之往生,則無品位高下之異,一味無別,無量光明土。所謂:「清凈報土,不言品位階次,一念須臾頃,……」
信心歡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光明攝取,始終不舍;一息不來,即入報土。日日在彌陀光明中,無異處在彌陀光明土。
報、化二土乃依《大經》所分,天臺四土乃圣道門之人自力修行自力證果之階次。若欲和會,則常寂光屬極樂之「真」實報土,故謂之「橫超」,余屬化土。故《大經》言:「次于無為泥洹之道。」《往生論》言:「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
研習此法,目前只能從書上閱讀,磁帶上聽聞,并思惟機法二種之義。早晚課誦極簡單,唯以誦經(《小經》或《大經》)、念佛、回向(凈土宗叢書后面版權頁的回向偈)。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八、道心悟性
《大經》言: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道心堅,悟性高;廣讀經論,博識經義;思惟敏捷,辯才無礙。可知宿昔為佛教中人,未來是法門龍象。良可贊嘆,實可同慶。尤其慧眼見真,能于諸法門中,專重凈土;于凈土門中,獨尊善導?芍^不只三四五佛,已于無量佛所,植此宿善!洞蠼洝费: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善導大師云:
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則生歡喜。
此法宜以平淺語言敷演,必要時再引用經文為證;或以某段經文為主題,而作淺白之解釋,但令人易聞易曉易信便可。因為此法是易行道、易往之教,現生正定聚,往生即成佛。不選擇僧俗賢愚善惡,一味平等,絕無條件,主動來救。此法雖極玄妙,亦極平常;橫說豎說,但欲令人知其要處,否則玄則玄矣,于己未涉。
此法順序而言,應先辨明圣凈差別:
圣道門是「修行」之教。
凈土門是「救度」之教:彌陀已成就二種回向,賜與眾生,眾生信受之,當下獲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雖尚無此能力,然如太子誕生,長大必繼王位;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證佛果。
《大經》言:「咸同一類,形無異狀;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巩愖g亦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褂盅:「說經行道皆如佛。」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運稱名便可。《大經》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長在一生)!缎〗洝费:「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勾说冉浳慕灾^:聞說阿彌陀佛,信心發(fā)起之時開始,一生之間,唯執(zhí)持名號之稱名念佛。此之稱名,亦是無造作,所謂「念佛以無義為義」。亦即「僧俗善惡不選擇,時處諸緣無拘礙」。
○○純金樸玉,僧之豪杰,法之干城。其智慧學識,非凈可及。若能潛心專研善導教法,切磋琢磨,則將見其廣長舌相遍覆神州,以至全球矣。
九、救度是佛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現賢善精進相,
以知自己是罪惡凡夫,
既無至誠真實心,亦無清凈不染心,
毫無自力,一切皆任佛力。
所詢問「在」或許是「有」之誤,而「花」應是「華」之訛,凈亦以為然;只因原本(續(xù)藏)是此字,故雖覺有誤,亦不敢更改,除非有最初原本的依據。經典自古代代抄寫相傳,難免脫句訛字,所謂「字經三寫,烏焉為馬」,遇此情形,宜上下文反復推敲,取其義,不依其文,以免「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鬃诱f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經、系辭)孟子亦言:「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
「造罪是人,救度是佛!辜刃欧鹆,自知其罪甚深,除地獄外,無棲身處;除凈土外,無得救法。在信受間,自知應懺悔而無懺悔心,應慚愧而無慚愧心,其罪惡實不可形容,如是之人,佛德薰心,心多柔軟,常仰念佛恩,欲以現生行「還相回向」之普賢行,而深感心余力絀;如是之人,欲善而不能,何況故意為惡,以惡為莊嚴?斷無此理。若其藉口彌陀慈悲救度而放浪形骸,則可知其未深深體會機法兩種深信,非真實信者,未蒙佛恩,故其言行無佛德之薰習。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現賢善精進相,以知自己是罪惡凡夫,既無至誠真實心,亦無清凈不染心,毫無自力,一切皆任佛力(不斷煩惱得涅槃)。外若現賢善精進相,則是內外不相應。
雖然如此,其行事為人,對己有良心,對人有愛心;念念常思己過,言談不論人非。能寬諒他人不計較,因知自己亦蒙彌陀之大寬諒故;能布施他人不慳吝,因知自己亦蒙彌陀之大布施故。(實則深知自己罪深惡極,無寬諒他人之資格,故亦無所謂行忍辱之感。)而于父母周遭之人,有感恩心,以有此身此境,方獲信心,得脫三界故。
又第十八愿「唯除逆謗」之文,顯明不漏群機之外,亦是誡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和睦親鄰等綱常倫理、去惡行善之意!洞蠼洝废戮砦鍚憾沃,即是具體說明此意。故第十八愿及整部《大經》圓說真諦與俗諦,無遺無缺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十、謙不受贊
幸蒙諸佛大悲于苦者,引入佛門,
致使輾轉值遇彌陀救度;
深覺佛恩難思,悲喜莫名。
承蒙雅稱慧凈為「大善知識」,實深感激。但凈一點也沒有資格,絲毫不可承擔。若法師知道凈的生平,就不會如此稱呼。凈以宿業(yè)故,自幼至今,智商極低,可謂愚劣懈怠。小學時代,考試往往零分;長大成人,坎坷困頓,無以立足社會。幸蒙諸佛大悲于苦者,引入佛門,濫廁僧倫,寄食十方,致使輾轉值遇彌陀救度;深覺佛恩難思,悲喜莫名。今雖有刊行凈土宗之典籍,亦是就其現有書物,藉凈出家之名義出版而已(教界重出家眾故)。論凈之愚,實無有著作之力,且一切皆是諸緣已具,因人成事耳!凈獨占其名,難免僭妄,實是無慚無愧之甚矣!向后幸莫以此相稱,庶幾少增罪咎。信心念佛者,四海皆兄弟。凈幸得與諸法師同信彌陀救度,同預凈土人天之眾,喜中之喜,無過此喜,真真何幸如之矣!
若論弘揚凈土,凈何人哉,豈有此能力;幸得兩位法師,悲心真切,學德服眾,將見神州法運,由此而煽;彌陀教法,因之而興。
凈土法門,信佛救度,一向稱名;無義為義,全憑佛力。若能就「凈宗大綱」或「大經五文」(《無量壽經》附錄)等為經,再以三經其他要文,及列祖要語為緯,以之弘揚,凈想如此或可抓住重點。又此法根源在第十八愿及其成就文,而其內涵不出善導大師機法兩種深信之外。收放皆不離此,則要中之要,如掌中物歟!
凈愚鈍,既無辯才,又不會文章,祈愿弘揚凈土能得其人,是所焚香祝禱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 上一篇:長劫輪回
- 下一篇:慧凈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11-20章)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